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1)
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而緊迫的任務。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站在黨和國家全局、各族人民共同事業的高度,深刻闡述了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并對當前的重點任務和工作做出全面部署。
一、深刻認識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深刻指出,“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是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責任”。一是要深刻認識我國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有1億多,約占全國總人口的8%;民族地區幅員遼闊,民族自治地方國土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64%左右;少數民族基本上聚居在經濟社會發展比較落后的西部地區、邊疆絕大多數地區、主要牧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二是要深刻認識我國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國家。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各民族共同開發祖國疆土,共同開創悠久、燦爛、文明的中國傳統和文化,形成了多元一體、相互依存、團結和睦的國家格局。三是要深刻認識各民族大團結的極端重要性。國家安定、社會穩定、繁榮富強,必須緊緊把握和依靠各民族大團結的根本,必須堅持維護祖國統一、各民族一律平等,必須堅持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民族觀和民族意識,必須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四要深刻認識民族地區地理位置和國際影響的重要意義。我國大多數少數民族聚居祖國邊疆地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國際影響大,對維護邊境地區社會安定,鞏固國防邊防安全,樹立國際良好的國家形象,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五要深刻認識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的現實問題。當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相比全國平均發展水平,特別是東部地區發展水平,都存在較大的發展差距。尤其是相當多的少數民族人口和民族地區漢族人口收入水平低、生活貧困、生產條件差、居住地自然環境惡劣,還有一些人口較少民族經濟發展水平很低、社會發育程度不高,生產生活方式落后。這一基本國情,充分反映出我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和特殊性,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現實、重大問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能不能加快發展步伐,在較短時間能不能取得更大成效,實現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榮、共同進步,直接關系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對改變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狀況,促進全國全面實現小康,是最現實而意義深遠的重大問題。
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是國家經濟社會整體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某種意義上講,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如何,加快發展能不能盡快取得實效,直接影響國家現代化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如果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狀況沒有根本性轉變,存在的較大差距不能在發展中逐步消除甚至沒有出現縮小,必將影響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
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是現階段進一步解決好民族問題的根本性任務。解決民族問題涉及多方面因素和基礎條件,最主要的是各族人民政治平等和經濟平等、社會進步。我國建立并實施民族區域自治的國家政治制度,實現了各族人民政治上的平等。而在地區經濟發展上和社會進步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差距。現階段進一步解決好民族問題的難點和著力點,主要是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為解決好民族問題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差距逐漸縮小,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生產條件明顯改善,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就為把民族問題解決得更好提供全面、廣泛、有效的基礎條件。
要從黨和國家、人民事業全局的高度,深刻認識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不只是關系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和利益,而是全國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實現國家整體繁榮昌盛、維護鞏固發展各民族大團結的根本保證,是關系國家社會穩定、邊防鞏固、長治久安的全局性、戰略性、根本性問題。
二、清楚認識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
黨和國家歷來重視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從國家政治制度和法律上實現了少數民族平等權利得到充分保證,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成績卓著、社會不斷進步。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黨和國家把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支持發展的政策措施,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生巨大變化,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最重要的:一是支持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措施力度不斷加大。中央和地方政府及社會各方面,始終把支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加快發展作為一貫方針,重點在體制改革、機制創新和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對口支援力度,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物力給予幫助扶持,有力地促進了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二是經濟發展速度加快,綜合實力明顯提高。近些年來,民族地區的投資、生產總值、財政收入等主要指標增長速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綜合經濟實力明顯提升,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較快。三是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經濟質量和效益逐步提高。三次產業調整步伐加快,二、三產業加快發展,農牧業比重明顯下降。地方特色優勢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了一批特色農牧產品生產加工業、優勢礦產資源和能源資源開發利用、重大裝備制造、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正在逐步形成,經濟發展后勁進一步增強。四是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民族地區以公路、鐵路、機場、水運、水利等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
公路總里程大幅度增加,高速公路建設加快,絕大多數鄉鎮、村已通公路。新建鐵路里程不斷增加,一些民族地區已通高速鐵路,新建改擴建機場建設速度加快。一批大中型水利建設項目、樞紐工程相繼建成并發揮效益。城鄉能源、供電、供水、衛生等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得到改善。通信基礎設施和信息化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邊疆地區基本實現行政村通電話,移動通信、廣播、電視覆蓋率顯著提高。五是社會事業建設扎實推進,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實效。科技、教育事業發展加快推進,文化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得到保護和開發利用。城市棚戶區改造、保障房和農村危房改造進展加快,社會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待遇水平不斷提高。全面建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扶貧開發工作不斷推進并取得顯著成效。醫療衛生條件明顯改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覆蓋,基層醫療衛生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六是生態環境建設力度加大,局部地區生態明顯改善。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地區是國家生態保護和建設規劃的重點地區,保護和建設力度不斷加大,重大生態工程取得初步成效,局部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得到遏制,生態環境開始出現明顯好轉。
清楚認識取得的成績,看到已經取得的發展變化,有助于民族地區和各方面振奮精神,增強加快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三、正確認識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艱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