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小兒直訣 【宋 錢乙】
汗論
喜汗者,厚衣臥而額汗出也;盜汗者,肌肉虛而睡中汗出也,用止汗散。遍身汗,用香瓜丸。胃虛汗者,上至項下至臍也,用益黃散。六陽虛汗者,上至頭,下至項,難治。
【注 按前證因小兒元氣未充,腠理不密,或因飲食停滯郁熱,或厚衣溫暖,臟腑生熱而津液妄泄也。其喜汗屬心經血熱用導赤散,血虛用團參湯。其盜汗屬腎經,虛熱用五味異功散,氣血虛弱用人參養榮湯。若寒水侮土,用益黃散。設泛行施治,誤損脾胃,多成疳瘵。其六陽虛汗,乃稟賦不足,若用參附、芪附二湯,亦有生者。大凡汗多亡陽,必至角弓反張,頸項堅強,用十全大補之劑,多有生者。】
幼科發揮 【明 萬全】
頭汗
汗者,心之液也。惟頭汗不必治。小兒純陽之體,頭者諸陽之會,心屬火。頭汗者,炎上之象也。故頭汗者,乃清陽發越之象,不必治也。
自汗
自汗者,晝夜出不止,此血氣俱熱,榮衛虛也,宜當歸六黃湯主之。其方以黃芪以補其衛,當歸、生地黃以補其榮,芩、連、蘗以瀉其氣血之火,用浮小麥為引入肺,以瀉其皮毛之熱,此治諸汗之神方也。
盜汗
盜汗者,夢中自出,醒則干也,其病在腎,宜當歸六黃湯加止汗散主之。
嬰童百問 【明 魯伯嗣】
盜汗骨蒸
仲陽云:盜汗出者,乃睡而汗自出,肌肉虛也。團參湯治小兒盜汗虛汗。或心血液盛,亦發為汗,此藥收斂心氣。湯氏云:汗者血也。血虛亦能自汗作熱,宜服團參湯、牡蠣散、龍膽湯,治小兒一切盜汗。又有通神丸治通身多汗。小兒精氣未盛,性體多熱,若衣裘傷厚,過食熱物,或犯時氣大病之后,重亡津液,陽氣偏盛,水不勝火,腑臟積熱,熏灼肌體,甚則銷爍骨髓,是為骨熱之病。久而不已,變成骨蒸,日晡發熱,肌瘦頰赤,口干,日夜潮熱,夜有盜汗,五心煩熱,四肢困倦,飲食減少,瘥后余毒不解,生犀散主之。
自汗
議曰:凡初生至周晬之兒,不可自汗。自汗則亡陽氣怯,脈虛神散,驚風有作。凡乳幼自汗,切勿止之,宜用白朮二錢半,小麥一撮,煮令干,去麥為末,煎黃芪湯調與服,以愈為度。有傷寒熱證自汗,當以小柴胡加龍膽治之。夏月自汗多,宜白虎湯主之。熱多自汗而喘者,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
證治準繩 【明 王肯堂】
汗
汗者,心之所藏,在內則為血,發外則為汗。蓋汗乃心之液,故人之氣血平則寧,偏則病。經云:陰虛陽必湊則發熱而自汗,陽虛而陰必乘則發厥而自汗,皆由陰陽偏勝而致也。小兒血氣嫩弱,膚腠未密,若厚衣溫暖,熏蒸臟腑,臟腑生熱,熱搏于心,為邪所勝,故液不能內藏,熏出肌膚,則為盜汗也。又或傷于冷熱,冷熱交爭,陰陽不順。津液走泄,亦令睡中汗自出。其間有虛實之證:虛者謂諸病后大汗后血氣尚弱,液溢自汗,或潮熱或寒熱發過之后,身涼自汗,日久令人黃瘦,失治則變為骨蒸疳勞也。丹溪云:盜汗者,謂睡而汗出也,不睡則不出汗。方其睡熟也,濈濈然出焉,覺則止而不復出矣,亦是心虛,宜斂心氣、益腎水,使陰陽調和,水火升降,其汗自止。錢氏云:上至頭,下至項,謂之六陽虛汗,不須治之。
自汗
自汗者,汗不待發表而自出也。經曰:飲食飽甚,汗出于胃;驚而奪精,汗出于心;持重遠行,汗出于腎;疾走恐懼,汗出于肝;搖體勞苦,汗出于脾。又曰:陰虛而陽必湊則發熱而自汗,陽虛而陰必乘則發厥而自汗。東垣曰:表虛自汗,秋冬用桂,春夏用黃芪。丹溪云:汗者心之液也。自汗之證,未有不由心腎俱虛而得之者。巢氏云:虛勞病,若陽氣偏虛,則津液發泄為自汗。夫心為主陽之臟,火也。陽主陰,人身津液隨其陽氣所在之處而生,亦隨其火所擾之處而泄,則為自汗矣。治法當用參、芪甘溫益氣之藥,使陽氣外固而津液內藏,則汗止矣。若元氣虛者,夏用六君子湯加山藥、山茱萸,冬月用加減八味丸、十全大補湯。血虛者,四物加參、芪。有熱者當歸六黃湯。氣血俱虛者,十全大補湯。心腎虛熱者,六味丸。虛寒者八味丸。心經血虛者,團參湯。胃經氣虛者,六君子湯。飲食勞倦者,補中益氣湯。嗜臥倦怠者,升陽益胃湯。熱傷元氣者,清燥湯。暑干心包絡者,清暑益氣湯。外傷風邪者,惺惺散。虛勞羸瘦者,人參養榮湯。思慮傷脾者,歸脾湯。怒動肝火者,小柴胡湯。肝經虛熱者,加味逍遙散。肝經濕熱者,龍膽瀉肝湯。泄瀉脈微者,人參理中湯。手足汗者,補中益氣湯。胸腹汗者,四君子湯。當心一片汗者,茯苓補心湯。黃汗者,茵陳五苓散。血汗者,血余散敷之。此皆去汗之大法也。仍推五臟相勝主之。若汗出如油,喘而不休,此為命絕;柔汗發黃,此為脾絕;汗出不流,如貫珠者,為絕汗。數者并不治。若六陽虛,則汗出上至頭下至項,亦多主難治。
小兒脾虛自汗,多出額上,沾粘人手,速救胃氣,全蝎觀昔散,用姜棗煎湯調服,及沉香飲為治。
脾虛瀉自汗,遍身冷而出,有時遇瀉則無,瀉過即有,此候太虛,急當補脾,投益黃散、參苓白朮散、附子理中湯。
肺虛自汗,其候右臉色多晄白,肺脈按之無力。蓋久因咳嗽,連聲不已,痰少不活,乃肺經虛氣上壅,致令汗出。宜令補肺散為治,及以藿香飲調脾,此又益母救子之義也。
慢驚自汗,遍體俱有,其冷如冰,此證已危,金液丹、固真湯主之。
有實證自汗,外因感冒風邪發熱,無間昏醒,浸浸汗出,當救表解肌,用百解散,水煎服;或間投五苓散,溫白湯調下。
胃怯,汗上至項下至臍,此胃虛,當補胃,益黃散主之。六陽虛汗上至項,不過胸也,不須治之。
喜汗,厚衣臥而額汗出者,止汗散主之。
海藏云:一嬰童盜汗凡七年矣,諸藥不效,予與涼膈散、三黃丸,三日病已。蓋腎為五液,化為五濕,相火逼腎,腎水上行,乘心之虛而入手少陰,心火炎上而入肺,欺其不勝己也。皮毛以是而開,腠理元府不閉而為汗出也。出于睡中者為盜汗,以其覺則無之,故經曰:寢汗憎風是也。先以涼膈散瀉胸中相火,相火退;次以三黃丸瀉心火以助陰,則腎水還本臟,元府閉而汗為之自已。
有小兒無疾,睡中遍身汗出如水,覺而經久不干,此名積證盜汗,脾冷所致,用三棱散,煨姜水煎服,次投益黃散、參苓白朮散。
有時時冷汗微出,發根如貫珠,面額上濈濈然,此為驚肝證,宜鎮驚丸,或琥珀抱龍丸,及茯神湯,加麻黃根,水煎服,取效。
盜汗
睡則汗出,寤則自收也。錢氏曰:小兒睡而自汗出者,肌肉虛也,止汗散主之。遍身汗出者,香瓜丸主之。上至胸,下至臍,此胃虛也,當補脾、益黃散主之。
自汗屬陽虛,盜汗屬陰虛。蓋陽為衛氣,陰為榮血。血之所主心也,所藏肝也。熱搏于心,故液不能內斂而外泄于皮膚。人臥則靜而為陰,覺則動而為陽,故曰自汗屬陽,盜汗屬陰也。多因心腎不交,水火不能既濟,腎虛則閉藏之令失守,故有是證。宜用六味丸、十全大補湯。血虛內熱者,當歸六黃湯。心經有熱者,導赤散。肝經虛熱者,六味地黃丸。血脫盜汗者,當歸補血湯。肝膽風熱者,柴胡清肝散。食積內熱者,二陳、枳實、山梔。胃氣虛熱者,六君子湯及浮麥散。血氣俱虛者,人參養榮湯。余證見自汗,當參覽之。
有夜睡中而汗自出者,名盜汗,此因陰虛所致。久不已者,令人羸瘠枯瘦,心氣不足,津液妄出故也。用茯神湯加黃芪,水姜燒棗燒鹽服。
方
二物通汗散 【《千金方》,下同】 治少小有熱不汗。
粉半斤 雷丸四兩
右搗為細末,治下篩,以粉兒身。
二物茯苓粉散 治少小頭汗。
茯苓 牡蠣各四兩
右件篩,以粉八兩,合搗為散,有熱輒取粉,汗即止。
二物黃連粉散 治少小盜汗。
黃連 牡蠣 貝母各十八銖
右以粉一升,合搗下篩,取粉兒身,佳。
止汗散 【《小兒直訣》,下同】 治睡而自汗。
敗蒲扇燒灰存性
右研細,每服三錢,溫酒調下,無時。
香瓜丸 治遍身汗出。
胡黃連 川大黃煨 柴胡 鱉甲醋炙黃 黃連 黃蘗 蘆薈 青皮各等分
右為末,將黃瓜一個,去穰納藥,煨熟杵和面糊丸菉豆大,每服三五丸,新水下。薛己曰:按自汗屬陽虛,盜汗屬陰虛。若心經血虛用團參湯,腎經虛熱用地黃丸,血氣虛用人參養榮湯之類。胃氣虛用六君子湯,或用一味白朮炒為末,以浮麥炒,濃煎湯調服。
當歸六黃湯 治血氣不足,虛火內動,盜汗不止。
當歸 熟地黃 黃芪炒 黃蘗已上俱炒黑 黃芩 黃連 生地黃各等分
右,每服二錢,水煎。
團參湯 治心血虛熱,自汗盜汗。
人參 當歸各等分
右用豬心一片,每服三錢,水煎服。
芪附湯 治稟賦氣虛陽弱,自汗不止,肢體倦怠;或大病后陽氣虧損,并急服之,多有生者。
黃芪蜜炙 附子炮等分
右,每服一錢,姜水煎。
參附湯 治稟賦不足,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或病久陽氣脫陷,急宜服之。
人參五錢 附子炮,一兩
右,每服一錢,姜水煎。
人參養榮湯 治脾肺俱虛,發熱惡寒,肢體瘦倦,食少作瀉;或久病虛損,口干食少,咳而下痢,驚熱自汗。
白芍藥一錢五分 人參 陳皮 黃芪蜜炙 桂心 當歸 白朮土炒 甘草炙,各一錢 熟地黃 五味子杵炒,各七分 遠志五分
右,每服二三錢,姜、棗水煎。
撲汗方 【《嬰童百問》,下同】 治表虛自汗。
黃連 牡蠣粉 貝母各半兩 米粉一升
右末,敷于身上。
牡蠣散 治血虛自汗;或病后暴虛,津液不固自汗。
牡蠣煅,二兩 黃芪 生干地黃各一兩
右銼散,每服二錢,水半盞,煎五分,去滓,不拘時服;或為末,米湯下;或加小麥煎。
龍膽湯 治小兒血虛自汗。
龍膽草 釣藤 柴胡 黃芩 桔梗 芍藥 茯苓 甘草各六銖 蜣螂二枚,去翅俱炙 大黃一兩,煨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一升,取五合為劑也。服之如后節度。藥者有虛實,藥宜足數合水也。兒生一日至七日,分一合為三服;兒生八日至十五日,分一合半為三服。以漸加服,皆得下即止,勿再服也。《直指方》為末,每服一錢,北棗煎服。或加防風、麥門冬以導心熱,黃芩減半。去蜣螂亦可。
通神丸 治小兒白日精神歡悅,至夜臥,通身多汗。
龍膽草不拘多少
右為末,米酢煮糊丸椒目大。每服五七丸,用飯飲下。一方,加防風等分,水煮糊丸。
生犀散 治小兒骨蒸潮熱,盜汗肌瘦。
犀角屑 鱉甲酥炙 柴胡 知母 地骨皮 胡黃連各一錢 大黃 桃枝各半錢
右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五分,去滓服,無時。
十全大補湯 【《證治準繩》,下同】 治諸虛不足,自汗不食,時發潮熱等證。
白茯苓 人參 當歸 白朮 黃芪炒 川芎 肉桂 白芍藥炒 熟地黃 甘草炒,各等分
右,每服三五錢,加姜、棗,水煎服。
血余散 治汗不止。
男子亂發一握,煅存性為末
右以絹袋盛置,干撲之。
黃芪散 治虛熱盜汗。
牡蠣煅 黃芪 生地黃各等分
右為末,煎服,不拘時。
白朮散 治自汗盜汗。
白朮三兩 小麥一合,炒
右用水一鍾半,煮干,去麥為末,以黃芪煎湯,量兒大小調服。忌蘿卜辛辣炙煿之類,乳母尤忌。
沉香鱉甲丹 治潮熱盜汗。
沉香 草龍膽 當歸洗焙干 綿黃芪銼 鱉甲童子小便浸一宿,去裙襕,酥炙黃,各一兩 川黃連 川大黃微炮,各半兩
右件搗羅為細末,煉蜜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用麥門冬去心,煎湯下,量兒大小加減。
蓯蓉丹 治血少肌瘦盜汗。
肉蓯蓉無灰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炭火炙令干 鱉甲涂酥炙黃去裙襕,各一兩 當歸 綿黃芪 何首烏各半兩
右件搗羅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溫米飲下,食前,量兒大小加減。
升麻湯 治肌熱盜汗。
川升麻 綿黃芪蜜炙 人參去蘆頭,各一兩 熟干地黃半兩,已上搗羅為末,次用 天竺黃 牡蠣粉各半兩,研勻
右件通拌勻,每服半錢至一錢,煎竹葉湯調下。
牡蠣散 止盜汗。
牡蠣粉二兩 麻黃根為末 赤石脂細研 糯米粉各一兩 龍腦一錢,研
右件再研拌勻,每用一匙頭,新綿包,每日及夜,常常撲身體頭面有汗處。
虎杖散 治實熱盜汗。
虎杖水煎服,量多少與之,無時。
單方
小兒盜汗身熱:龍膽草、防風各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亦可丸服,及水煎服。【《嬰童百問》】
小兒盜汗:麻黃根三分,故蒲扇灰一分為末,以乳服三分,日三服;仍以干姜三分撲之。【《古今錄驗》】
小兒自汗盜汗,潮熱往來:胡黃連、柴胡等分為末,蜜丸芡子大,每用一二丸,水化開,入酒少許,重湯煮一二十沸,溫服。【《保幼大全》】
醫案
《小兒直訣》曰:張氏三子,大者汗出遍身,與香瓜丸;次者上至項,下至胸,與益脾散;小者但額有汗,與石膏湯,各五日而愈。若概用麥煎散治之,誤矣。
李梴《醫學入門》曰:晉郎中子自嬰至童盜汗,凡七年矣,諸藥不效。予與涼膈散、三黃丸,三日病已。蓋腎為五液,化為五濕,相火逼腎,腎水上行,乘心之虛而入手少陰,心火炎上而入肺,欺其不勝己也,皮毛以是而開,腠理元府不閉而為汗出也。出于睡中者盜汗,以其覺則無之,故經曰:寢汗憎風是也。先以涼膈散瀉胸中相火;相火退,次以三黃瀉心火以助陰,則腎水還本臟,元府閉而汗為之自已。
萬氏《幼科發揮》曰:本縣江蘭峰一子七歲,頭面出汗如流,用人參、當歸二味,同豮豬心煮湯服之,安。
薛氏《保嬰撮要》曰:一小兒面色或白或青,或惡寒,或發熱,鼻間微黃兼白,盜汗自汗,胸膈不利,飲食少思,常懷畏懼。余以為脾肺氣虛,不信;又用朱砂安神之類,前證益甚,更往來寒熱,泄瀉不食,余用六君子湯加黃芪、當歸為主,佐以八珍湯之類而痊。
一小兒五歲,腹痛泄瀉,盜汗,鼻間右腮皆白,此屬脾肺氣虛而食積所致。用六君子加山楂、神曲四劑,腹痛頓止;去二味,又四劑而便調;用四君、歸、芪二劑而盜汗止。
一小兒十二歲,形氣瘦弱,右腮白,兩頦赤,鼻間隱青,盜汗久不愈,此稟足三陰虛而然也。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六味丸而愈。
一小兒三歲盜汗少食,聞藥即嘔,此胃傷也,用浮麥炒為末,每服少許,以乳調服,旬余嘔止乳進,佐以六君子湯而愈。
一小兒停食腹痛,夜間盜汗,此脾虛食積所致,用六君子湯數劑,腹痛漸愈,盜汗亦止。后復停食,服消積丸,作瀉不止,自汗盜汗,飲食甚少,睡而露睛,四肢發搐,此脾土虛而肝木所勝,用六君子少加柴胡治之,飲食漸進,諸證漸愈;但盜汗不止,屬腎虛也,佐以地黃丸愈。
一小兒發熱,呵欠煩悶,咬牙盜汗,屬肝膽火證,用小柴胡湯加山梔二劑,又用地黃丸料煎服而愈。
小兒陰病門
平治會萃 【元 朱震亨】
脫囊腫大
脫囊者,陰褒腫大,墜下不收上之證,用木通、甘草、黃連、當歸、黃芩等煎服。
脫囊,紫蘇葉為末,水調敷上,荷葉裹之。
幼科發揮 【明 萬全】
(疒頹)疝
(疒頹)疝,此厥陰肝經病也,與腎無干,皆寒所致。有腫而不痛者,名(疒頹);痛而不腫者名疝;有腫又痛,名(疒頹)疝。茱萸內消丸主之。
嬰童百問 【明 魯伯嗣】
陰腫疝氣
巢氏云:足少陰為腎之經,其氣下通于陰。小兒有少陰之經虛而受風邪者,邪氣沖于陰,與血氣相搏結,則陰腫也。然兒有大小壯弱,起止中節可也。茍腎經氣虛,或坐石不起,冷氣凝之,或近地經久,風邪濕氣傷之,不為陰腫者,幾希矣。間有啼叫怒氣,閉擊于下,給聚不散,加以水竇不行,亦能發為此疾。治法,桃仁丸。如小兒外腎腫大,莖物通明,牡蠣粉研極細,雞子清調敷為佳。又有疝氣名偏墜,急宜下藥。小兒生下亦有如此者,不疼不痛,此皆不須攻擊,不治而自愈。若腫痛甚,急當服藥,宜五苓散、青木香丸、湯氏化生丸,并疏氣藥。《濟生方》:牡丹皮、防風為末,酒調服,極效。五苓散加防風、牡丹皮亦效。此證有熱甚者,三黃丸治之。
保嬰撮要 【明 薛鎧】
陰腫疝氣
小兒陰腫疝氣者,多屬肝腎氣虛,及坐臥寒濕之地,或風邪所傷,血氣相搏,或啼叫氣逆,水道不行,或稟父肝經虛熱,或妊娠肝氣郁結,或乳母怒動肝火而致者。若兒肝經熱,用梔子清肝散。兒啼躁怒,用勻氣散。乳母恚怒,用柴胡清肝散。肝火氣逆,用加味逍遙散。小腹作痛,小便濇滯,用龍膽瀉肝湯。久坐冷地,小便不利,用四苓散加柴胡、山梔、車前子。不時寒熱者,加味小柴胡湯。經云:肝氣熱則莖痿,宗筋弛縱,腎莖腫脹,或出白液癢痛,或里急筋縮,挺縱不收,或精隨便下者,此名筋疝,俱屬肝火,不系于腎,宜詳治之。
證治準繩 【明 王肯堂】
疝
《內經》大奇論曰: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證。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蓋疝者寒氣結聚之所為,故令臍腹絞痛者是也。又巢元方曰:諸疝者,陰氣積于內,復為寒氣所傷,榮衛不調,二氣虛弱,風冷入腹而成。故《脈經》云:急者緊也,緊則為寒、為實、為痛。血為寒泣則為瘕,氣為寒聚則為疝,皆因本臟氣虛,外感于寒濕,內傷于生冷,遂使臍腹絞刺,激搏而痛,無有定處,倉卒之際不堪忍者,謂之疝也。并宜先用五苓散,沸湯調服和解。輕則但以白芍藥湯、烏梅散、釣藤膏為治;重者金茱丸、散氣丸,未有不愈也。
(疒頹)疝者,陰核氣結,腫大而釣痛也,多因小兒啼怒不止,動陰氣,故陰氣下系,結聚不散而得之;或胎婦啼泣過傷,令兒生下,小腸氣閉,亦變此證。惟是陰氣不得流行,加以風冷入焉,白水聚焉,故水氣上乘于肺,先喘急而后疝痛。其狀有如李者,亦有稀軟者,亦有并腎腫大者,亦有大硬者,臍下痛楚,皆不能忍。用藥行心氣,逐腎邪,利其大小二便,更無補法。
偏墜
小兒狐疝氣,偏有大小,時時上下者,蜘蛛十四枚熬焦,桂枝半兩,二物為散,每服八分,日再,酒調下;蜜丸亦可。
陰腫
小兒陰腫核腫者,由兒啼怒氣逆不順,乘虛而行,陰核偏大;又因甘肥不節,生冷過度,致生疳氣,氣結不行,流入陰中;或傷暑毒,或觸風邪,使血氣與邪氣相搏,停結不散,則成陰腫也。
若腎經氣虛,或坐石不起,冷氣凝之,或近地經久,風邪濕氣傷之,不為陰腫幾希矣。間有啼叫,怒氣閉系于下,結聚不散,加以水竇不行,亦能發為此疾。治用桃仁丸主之。丹溪謂脫囊腫大,墜下不收,用紫蘇莖葉為末,水調荷葉包之。一人傳此方,用野白紫蘇為末,濕則摻之,干則香油調傅,雖皮潰子墜,皆有神效。此用紫蘇,蓋亦同功也。
諸筋會于陰器,邪客于厥陰少陰之經,與冷氣相搏,則陰囊腫痛而引縮。經中雖分四證:曰腸(疒頹)、氣(疒頹)、水(疒頹)、卵(疒頹),然小兒患此,若治之不早,則成痼疾。如腰曲腹痛,冷汗自出,而陰囊二子吊縮入腹,痛止方出,名為內吊,用烏梅散、勻氣散、金茱丸、金鈴散為治。
有陰莖全縮不見,有陰囊光腫不痛,此因肝腎氣虛,宜以橘子仁煎湯,調下金鈴散、勻氣散,皆可投之。《內經》曰:(疒頹)癃疝膚脹者,陰亦盛而脈脹不通,故曰(疒頹)癃疝。由是觀之,乃陰氣盛而致有此。吊縮者,筋急也。筋遇寒則引縮,遇熱則弛張,故《三因》所用方法,以寬小腸氣疏風為治。然小兒此證,多因坐陰潤之地,感風濕而得。用當歸散加檳榔、蒼朮,水姜煎服,并青木香湯、釣藤膏,外以立消散傅之。
有外腎無故而膚囊腫大,不燥不痛,光亮如吹,此名氣虛所致,以勻氣散調治。《三因方》家韭子丸主之。
一證,外腎膚囊赤腫通明,及女兒陰戶腫脹,乃心熱之所傳,皆以木通散、導赤散為治。或用薏苡仁煎湯調五苓散,及以外消散敷之。并投天花散,用無灰酒煎下;不能飲者,水煎少入酒同服亦好。張渙曰:小兒足少陰之經虛而受風邪者,沖于下經,則成陰腫病,桃仁丹主之。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宋 撰人未詳】
(疒頹)疝論
小兒(疒頹)疝,由怒啼,躽氣沖擊,腎經氣下通于陰囊,故令腫大堅硬。又偏腫者,氣乘偏虛而作也。其有水者,腎主水,下通陰,因怒啼躽氣,腎水隨氣而下作。
方
五等圓 【《千金方》】 治小兒陰偏大,又卵核堅(疒頹)。
黃蘗 香豉 牡丹 防風 桂心各二兩
右五味為末,蜜丸如大豆,兒三歲飲服五丸,加至十丸。兒小,以意酌量,著乳頭上服之。
茱萸內消丸 【《片玉心書》】 治偏墜膀胱疝氣,及內吊,驚啼哭不止。
山茱萸 小茴香炒 白蒺藜炒去刺 陳皮 青皮 川楝子去核 大腹皮酒洗 海藻 元胡索炒,各五錢 桔梗 桃仁去尖 肉桂 吳茱萸炒 川芎藭各三錢 廣木香二錢 枳實炒 五味子一錢 共為末,酒糊丸如粟米大,茴香湯下。久不愈,鹽湯下。一方,無川芎、陳皮、枳實、肉桂,有川烏、桂心。
桃仁丸 【《嬰童百問》,下同】 治腎經氣虛,或坐石不起,冷氣凝之,或近地經久,風邪濕氣傷之而成陰腫。間有啼叫,怒氣閉系于下,結聚不散,加以水竇不行,亦能發此疾。
桃仁微炒 辣桂 黑牽牛 白蒺藜炒香去刺 牡丹皮 大黃各一錢 右為末,煉蜜丸麻子大,每服五丸或七丸,青皮、木通、蔥白,入鹽少許,煎湯灌下,或煎大流氣飲,研青木香灌下亦可。
五苓敢 治水道不分,以成疝氣。
澤瀉二兩半 豬苓 白朮 茯苓一兩半 桂一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熱湯調下,不拘時服。多飲熱湯,有汗出即愈。又治濕熱在里,身發黃疸,濃煎茵陳湯下,食前服。疸病發渴,及中暑引飲,亦可用。水調服。小兒加白朮末少許。如發虛,加綿黃芪、人參末少許服之。
青木香丸 治寬中快膈腹脅痛,心下堅痞,腸中水聲,及陰腫等證。
黑牽牛炒,一兩半 木香 補骨脂炒 蓽澄茄 檳榔各四錢
右先將粟米飯包檳榔,仍用濕紙包裹,煨焦去飯,用檳榔同前藥為末,滴水丸菉豆大,每服二十丸,白湯送下。
楊氏化生丸 治疝氣心腹痛,上引腰脊,飲食不節,面色萎黃,身不能直,百藥俱試,經涉年歲,已在膏肓,宜服此藥,灸脊俞三壯痊。
木香一兩 三棱煨 莪朮濕紙裹煨 生檳榔 青皮同巴豆炒,去巴豆 陳皮炒 川楝子去核 芫花各半兩,米醋浸炒
右為細末,面糊丸如黍米大,熟水下,日進三服。
牡丹皮散 治小兒(疒頹)卵偏墜。
防風去蘆 牡丹皮去骨等分
右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服。如不飲酒,鹽湯點服亦可。加入五苓散、木通湯尤妙。
三黃丸 治三焦積熱,上焦有熱攻沖,眼目赤腫,頭項腫痛,口舌生瘡;中焦有熱,心膈煩躁,不美飲食;下焦有熱,小便赤濇,大便秘結。五臟俱熱,即生背瘡癤毒。及治五般痔疾,糞門腫痛,或下鮮血。治疝氣效。
黃連去蘆 黃芩去蘆 大黃煨,各十兩
右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三十丸,滾湯下。如臟腑壅實,加服丸數。小兒積熱可服。
當歸散 【《證治準繩》,下同】 治小兒(疒頹)疝。
牽牛微炒取仁 辣桂各半兩 全蝎一錢半 當歸 大黃 桃仁湯泡去皮尖,各二錢半
右銼碎,每服三錢,水一鍾,入蜜半匙,煎至五分,食前服,以利為度。
川楝丸 治小兒(疒頹)疝,小腹痛,引腰脊攣曲,身不能直。
木香 檳榔 三棱 蓬莪朮炮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 川楝肉 芫花米醋浸炒,各半兩 辣桂 生牽牛取末,各三錢 巴豆去油,一錢
右為細末,飛面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空心用生姜湯送下。
白芍藥湯 治冷疝腹痛,及誤汗誤下,即壞證傷寒是也,并宜先服,次投對證之劑。
白芍藥 澤瀉去粗皮,七錢半 甘草二錢,炙 薄桂去粗皮,一錢半
右件(口父)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空心溫服。誤汗誤下,加人參、南木香各二錢;臍下痛,入生姜及鹽同煎,或加釣藤亦好。
烏梅散 治腹痛,及初生嬰孩臍下冷痛疝氣等證。
烏梅去核 元胡索 粉草半生半炙,各五錢 乳香 沒藥 釣藤各二錢半
右件(口父)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空心溫服。
金鈴散 治疝氣腹痛,投諸藥后愈而復作,宜服。
金鈴子肉六錢 三棱炮銼 莪朮醋煮銼 青皮 陳皮去白,各二錢半 赤茯苓去皮 茴香各半兩 南木香二錢 甘草炙四錢 檳榔 枳殼去瓤麩炒黃 釣藤鉤各三錢
右除檳榔、木香不過火,余銼焙,仍同檳榔、木香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仍用炒茴香煎無灰酒,空心調服。不飲酒者,煎炒茴香湯調下。
金茱丸 治冷疝氣痛及膚囊浮腫。
金鈴子肉一兩 家園茱萸半兩
右研末,酒煮面糊丸麻仁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兒小者丸粟米大,空心溫鹽湯下;溫酒亦可。
散氣丸 理諸疝氣、小便利或不通,臍下作痛不可忍者。
海藻湯浸洗七次焙干 澤瀉去粗皮 茴香炒 車前子焙 蘿卜子瓦上慢火焙干 大腹皮凈洗焙,各一兩 川楝肉九錢,螌蝥九枚去翅足,同炒少時,去螌蝥
右銼焙為末,酒煮面糊丸菉豆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南木香煎酒空心下,或防風牡丹皮煎酒下。不能飲者,于木香湯、防風丹皮湯中,各少入酒,并空心投亦可。再用鹽炒茴香煎湯,尤妙。
湯氏家傳秘方 治小腸疝氣。
芫花醋浸炒 木香 檳榔 三棱各半兩 白茯苓 青皮 全蝎去毒 桂枝 附子 硇砂各二錢半
右為末,將硇砂浸澄去土,頓在湯瓶上,候成膏子,和糖醋打面糊為丸如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未效再服。
勻氣散 主調補通利后,及冷疝腹痛,氣滯不和。
桔梗二兩,銼炒 陳皮去白,一兩 縮砂仁 茴香各半兩 白姜二錢半,炮 粉草四錢炙
右銼焙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空心百沸湯調服。冷疝腹痛,燒鹽湯調下。
木香飲 治小兒小腸氣痛。
川楝肉十個,用巴豆七粒,同炒令黃,去豆不用,入 茴香半兩 元胡索半兩 南木香末,二錢 使君子十枚,去殼
右為極細末,用米飲食前調服。
龍膽瀉肝湯 治肝經濕熱不利,下部生瘡,兩拗腫痛,或腹中作痛,小便濇滯等證。
龍膽草酒拌炒黃 澤瀉 車前子 木通 生地黃酒拌 當歸酒拌 山梔 黃芩炒 甘草各三分
右,水煎,食前服。
黑散
黃連 黃芩 黃蘗 大黃各二錢
右同燒存性為極細末,雄豬膽汁同蜜調敷。
桃仁丹
桃仁七錢半,湯浸去皮尖雙仁者麩炒微黃 牡丹皮 白蒺藜微炒去刺 桂心各半兩 (木郁)李仁二錢半,湯浸去皮微炒
右件藥搗羅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以溫酒下,乳食前,量兒大小加減。亦可水煎服。
胡連散 治陰腫生瘡。
胡黃連去須 胡粉各半兩 白礬枯,二錢半
右搗羅為細末,每用少許,以生油調涂患處。
海蛤散 小兒陰腫,由啼叫怒氣閉縱于下成此疾,宜服此。
海蛤三錢 茴香炒,七錢半 薏苡仁 白朮 檳榔各半兩
右為細末,食前,溫酒調下,大小加減。
桃仁丸
桃仁去皮尖麩炒,三錢 桂枝去皮 牽牛頭末 蒺藜 牡丹皮各二錢
右為細末,煉蜜丸如黍米大,用青皮、木香、蔥白,入鹽少許同煎湯,食前服。
三白散 治小兒初中腫疾,四肢膚囊浮脹,大小便不利,皆因膀胱蘊熱風濕相乘。
桑根白皮炒 白朮 木通去皮節 陳皮去白 白牽牛半生半炒 甘草炙,各五錢
右(口父)咀,用水煎,食前服。
敷藥方 治小兒囊腫如升。
牡蠣粉二分 干地龍碾末,一分
右用津唾調敷,外腎熱者,雞子清調敷。
牡蠣散 治小兒外腎腫大,莖物通明。
牡蠣粉研十分細
右先以唾津涂腫處,次以牡蠣粉摻。
又方 治小兒卵腫。
研桃仁,唾調敷。
牡蠣大黃散 治三五歲小兒感受溫濕之氣,侵襲膀胱,致陰莖膚囊,浮腫作痛。
牡蠣用熟黃泥包裹炭火煅透出地上候冷用 大黃紙裹水浸透煨過候冷用二味,各一兩
右銼研為末,每服一錢,無灰溫酒空心調服,不能飲者,溫湯調少入酒,同服。
青木香湯 治小兒陰莖無故而腫,或痛縮,因陽明經有風熱濕氣相搏,法當寬此一經自愈。蓋陽明受病,不能養其宗筋故也。欬嗽痰喘亦宜服之。
青木香去蘆 枳殼浸去穰麩炒黃,各半兩 甘草二錢半
右,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立消散 治膀胱久受熱毒,致陰器膚囊赤腫脹痛。
赤小豆 赤芍藥 生枳殼去穰炒 商陸 風化(石卜)硝另研后入各半兩
右件不過火,銼曬為末,柏枝煎湯候冷,調二錢或三錢,涂腫處,仍服(口父)咀五苓散,加車前子、薏苡仁,水煎。
天花散 治外腎膚囊腫痛。
天花粉二兩 甘草三錢
右銼,每服二錢,無灰酒一盞,煎七分,空心溫服。不能飲,用水煎少入酒,同服。
單方
小兒偏墜:用防風、官桂等分為末,酒調二錢,服訖,以食壓之。 【《中藏經》】
治小兒卵腫:取雞翅六莖,燒灰服之,隨卵左右取翮。《古今錄驗》云:治陰大如斗。【《千金方》,下同】
治小兒(疒頹):用蜥蜴一枚,燒末酒服之。
治小兒氣(疒頹):用土木瓜、芍藥、當歸各一兩,三味(口父)咀,以水二升,煎取一升,服五合,日二。
又:三月上除日,取白頭翁根搗碎,隨偏處敷之,一宿作瘡,二十日愈。
治小兒狐疝,傷損生(疒頹):用桂心十八銖、白朮一兩十八銖、地膚子二兩半為末,以蜜和丸,白酒服如小豆大七丸,日三。
又:以芍藥、茯苓各十八銖,防葵一作防風、大黃各半兩,半夏、桂心、蜀椒各六銖,為末,蜜和服,如大豆一丸,日五服,可加至三丸。
治小兒陰腫:以狐莖炙搗末,酒服之。
又:研桑木白汁涂之。
又:搗蕪菁敷上。
又:搗垣衣敷之。
又:以衣中白魚敷之
又:用豬屎五升,水煮沸,布裹安腫上。
小兒卵腫:用地龍連土為末,津調敷之。 【錢乙方】
小兒陰腫赤痛,日夜啼叫,數日退皮,愈而復作:用老杉木燒灰,入膩粉,清油調敷,效。【《危氏得效方》,下同】
小兒陰腫,多因坐地風襲及蟲蟻所吹:用蟬蛻半兩煎水洗,仍服五苓散,即腫消痛止。
小兒卵腫:取田中地龍糞,以薄荷汁和涂之。
小兒陰腫:以蔥椒湯暖處洗之,唾調地黃末敷之;外腎熱者,雞子清調,或加牡蠣少許。
小兒疝氣,并內吊腎氣:以葛袋盛鹽,于戶口懸之,父母用手捻料盡即愈。 【《日華子本草》】
小兒陰囊虛腫:用甘草濃煎汁,調地龍糞輕涂上。 【《瑯嬛記》】
小兒冷疝氣痛,膚囊浮腫:金鈴子去核五錢,吳茱萸二錢半為末,酒糊丸黍米大,每鹽湯下二三十丸。【《全幼心鑒》,下同】
小兒囊腫:天花粉一兩,炙甘草一錢半,水煎入酒服。
小兒卵(疒頹)作癢:用桃仁炒香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二,仍搗敷之。【《外臺》】
小兒寒疝腹痛,大汗出:用梨葉濃煎七合,分作數服飲之,大良。此徐玉經驗方也。 【《圖經本草》】
小兒腎縮,乃初生受寒所致:用吳茱萸、硫黃各半兩,同大蒜研涂其腹,仍以蛇床子煙熏之。【《圣惠方》】
小兒陰(疒貴),腫大不消:硼砂一分,水研涂之,大有效。【《集元方》】
小兒陰腫,陽明經風熱濕氣相搏,陰莖無故腫或痛縮,宜寬此一經自愈。廣木香、枳殼麩炒二錢半,炙甘草二錢,水煎服。【《曾氏小兒方》】
吹火筒,主治小兒陰被虹蚓呵腫,令婦人以筒吹其腫處,即消。 【《本草綱目》】
小兒陰囊忽虛熱腫痛:取蚯蚓泥,以生甘草汁入輕粉,水調涂之。
針灸
《千金方》曰:治小兒陰腫,灸大敦七壯。
治小兒氣(疒頹),灸足厥陰大敦,左灸右,右灸左,各一壯。
《古今醫統》曰:小兒稟胎疝卵偏腫者,灸囊下十字縫中三壯,春灸夏效,冬灸春效。
小兒陰腫,灸內昆侖二穴各三壯,在內踝后五分筋骨間陷中。
《證治準繩》曰:小兒偏墜,令兒坐放土中,午時灸印下偏墜之處七壯。
小兒偏墜,若非胎中所有,在后得者,于莖下腎囊前中間弦子上,灸七壯,立愈。
醫案
萬氏《幼科發揮》曰:本縣大尹梁公子病疝,右邊睪丸腫大如雞卵,長約五寸,上絡臍傍,下抵陰囊,直硬痛疼,大小便不通,急召全治。用當歸、川芎、木香、青皮去穰、山梔仁、山楂子、小茴香、川楝子、澤瀉二劑而安。
薛氏《保嬰撮要》曰:一小兒陰囊赤腫,余作胎毒治,瘥后發熱痰盛等證;診其母,素有郁熱,用加味歸脾、逍遙二藥,子母俱服而愈。后吐瀉,小便赤濇,兩目瞤動,視其寅卯二關脈赤,此屬肝經風熱也,用柴胡清肝散加釣藤鉤、木賊草而愈。
一小兒陰莖作癢,小便頻數,此屬肝火之證,反服五苓散,頸間結核,余用柴胡梔子散、四味肥兒丸,諸證稍愈;又用蝦蟆丸而痊。
一小兒莖痿濕癢,后陰垂焮腫,莖中作痛,時出白津。余診之,肝火也,用龍膽瀉肝湯、六味地黃丸而愈。
一小兒睪丸作痛,小便赤濇,寒熱作嘔,乃肝脾之疝,用小柴胡湯加山梔并蘆薈丸而消。
一小兒莖中作癢;一小兒下疳潰爛,作痛發熱;一小兒莖中潰痛,小便秘濇,日晡尤盛;一小兒目癢出水連札,項間結核,陰囊搔癢,俱屬肝火之證,俱用九味蘆薈丸而愈。
一小兒小便濇滯,陰囊腫痛,寒熱,此肝經濕熱也,用龍膽瀉肝湯而消。但熱內倦怠,此兼脾氣虛也,用四君、柴胡、山梔、芎、歸而愈。
一小兒陰囊赤腫,因乳母怒氣及飲酒而發。余審之,因于怒則用加味消遙散,因于酒則用加味清胃散并加漏蘆、干葛、神曲,與母子服之隨愈。
一小兒陰囊腫痛,小便赤濇,用加味小柴胡湯加漏蘆,母子并服而愈。
一小兒稟肝腎虛弱,睪丸常腫,用六味地黃丸料加柴胡,母子并服,兩月余而痊。
劉武庫子睪丸作痛,小便赤濇,寒熱作嘔,用小柴胡湯加山梔、車前子、茯苓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