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千金方 【唐 孫思邈】

嬰孺客忤

論曰:少小所以有客忤病者,是外人來氣息忤之,一名中人,是為客忤也。雖是家人,或別房異戶;雖是乳母及父母,或從外還,衣服經履鬼神粗暴惡氣,或牛馬之氣,皆為忤也。執作喘息,乳氣未定者,皆為客忤。其乳母遇醉及房勞喘后乳兒最劇,能殺兒也,不可不慎!凡諸乘馬行,得馬汗氣臭,未盥洗易衣裝,便向兒邊,令兒中馬客忤。兒卒見馬來,及聞馬鳴驚,及馬上衣物馬氣,皆令小兒中馬客忤。慎擭之,特重一歲兒也。凡小兒衣布帛綿中不得有頭發,履中亦爾。白衣青帶,青衣白帶,皆令中忤。凡非常人及諸物從外來,亦驚小兒致病。欲防之法,諸有從外來人,及有異物入戶,當將兒避之,勿令見也。若不避者,燒牛屎,令常有煙氣置戶前則善。

小兒中客為病者,無時不有此病也。而秋初一切小兒皆病者,豈是一切小兒悉中客邪?夫小兒所以春冬少病、秋夏多病者,秋夏小兒陽氣在外,血脈嫩弱,秋初夏末,晨夕時有暴冷,小兒嫩弱,其外則易傷暴冷折其陽,陽結則壯熱,胃冷則下痢,是故夏末秋初,小兒多壯熱而下痢也,未必皆是中客及鬾也。若治少小法,夏末秋初,常宜候天氣溫涼也。有暴寒卒冷者,其少小則多患壯熱而下痢也,慎不可先下之,皆先殺毒后下之爾。《玄中記》云:天下有女鳥,名曰姑獲,一名天帝女,一名隱飛鳥,一名夜行游女,又名釣星鬼,喜以陰雨夜過,飛鳴徘徊人村里喚得來者是也。鳥純雌無雄,不產,陰氣毒化生,喜落毛羽于人中庭,置兒衣中,便令兒作癎病,必死,即化為其兒也。是以小兒生至十歲,衣被不可露也。七八月尤忌。

凡中客忤之為病,類皆吐下青黃白色,水谷解離,腹痛夭糾[夭糾 原作「大糾」,據《千金》卷五改。],面色變易,其候似癎,但眼不上插耳,其脈急數者是也。宜與龍膽湯下之,加人參、當歸,各如龍膽秤分等多少也。小兒中客,急視其口中懸癰左右,當有青黑腫脈核如麻豆大,或赤或青或白,如此便宜用針速刺潰去之,亦可爪摘決之,并以綿纏釵頭拭去血也。少小中客之為病,吐下青黃赤白汁,腹中痛及反倒偃側,喘似癎狀,但目不上插少睡耳。面變五色,其脈弦急。若失時不治,少久則難治矣。欲療之方,用豉數合,水拌令濕,搗熟,丸如雞子大,以摩兒顖上、手足心各五六遍畢,以丸摩兒心及臍上下行轉摩之,食頃破視其中當有細毛,即擲丸道中,痛即止。

幼科發揮 【明 萬全】

客忤

心主驚,心藏神,兒心氣怯弱,或聞大聲,見異物異人,未有不動其神也,謂之客忤。

客忤者,口中吐青黃白沫,水谷鮮雜,面色變異,喘息腹痛,反側瘈瘲,狀似驚癎,但眼不上竄耳。治法宜辟邪正氣,散驚安神,蘇合丸、至圣保命丹主之。

客忤者,謂客氣忤犯主氣之病也。如五氣之邪,自鼻而入,則忤其心肝;五味之邪,自口而入,則忤其脾胃。有所驚恐則忤其神,有所拂逆則忤其意,當博求之。故曰: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兒性執拗,凡平日親愛之人,玩弄之物,不可失也,失則心思,思則傷脾,昏睡不食;求人不得則怒,怒則傷肝,啼哭不止,此忤其心也。平日未親愛之人,未見之物,不可使之見,見則驚,驚則傷心。凡未見之人,不可使之近,迫近則恐,恐則傷腎,令兒成癎,此皆客忤病也。今之為父母者,則稱所畏者以止之,如長老止夜啼之故事,為醫者因兒不服藥,則持針以搏,灸以迫之,令兒生病。

嬰童百問 【明 魯伯嗣】

風證風熱

小兒中風者,以其血氣未定,寒溫失調,內則盛熱蘊蓄,外則腠理開虛,故風邪乘其外虛而暴中之,其狀昏不知人,壯熱狂澡,搐掣氣粗,口噤涎潮是也。心中風,則偃臥不能傾側,發熱失音,其舌焦赤,若汗流唇赤者可治,灸心俞。或唇間白黑青黃,乃心壞為水;或面目青黑,時時竦動者,并不治。肝中風,則踞坐不得低頭,左脅疼痛,諸筋攣急,頭目轉動,上視多怒,其目青,若繞兩目,連額微青,唇青面黃者可治,灸肝俞。大段青無,其目一黃一白,不治。腎中風,則踞坐面浮,腰脊痛引小腹,其耳黑,若兩者未有黃色起者可治,灸腎俞。或脅間如黃土,發直而齒黃赤者,不治。肺中風,則偃臥胸滿,喘急咳嗽,躁悶汗出,其鼻白,若目下至鼻四圍及唇口皆白色,可治,灸肺俞。或色帶黃,乃肺壞為血,不治。脾中風,則踞坐腹滿,皮肉瞤動,四肢不收,其唇黃,若一身通黃,口吐咸涎者,可治,灸脾俞。或手足青而厥冷者,不治。凡人為風邪所中,皆自背上五臟俞而入,風入于頷頰之間,則口喎而牙噤,風塞于咽喉聲音之間,則語不出而失音,風與氣搏,氣與痰隔,則喉間如鼾(鼻合)之聲向。是風也,始入于膚腠,次達于經絡,而搏于經脈,筋得寒則拘急攣痛,得熱則緩弛不隨;風挾寒邪,即攣急也;風挾熱氣,即緩弛也。拘攣脈必浮緊,緩弛脈必浮洪。寒者小續命湯,熱者追風銼毒散之類。脈浮者病在表,脈實者病在里,脈促者病在上。在表者散之,在里者利之,在上者涌之。若虛而寒者,則烏附之類又不可缺。古人治法,雖以灼艾之類為本,亦當消息權度而投劑焉。雖然,風寒暑濕,皆能中人,況又有因氣而中風者。人之驟病,莫急于中風,倉卒之際,若未能精審,且與下氣豁痰,蓋中風皆因痰郁氣滯而作,先用通關散以疏之,急以南星、生姜、木香煎湯,調蘇合香丸灌下。牙緊者,南星、細辛末,人麝香、烏梅肉點擦,牙自開。進藥之后,痰消氣下,病勢稍蘇,即詳審五臟外證而調理之,宜省風湯羌活散。勢甚者,防風通圣散、化風丹、牛黃散、釣藤散、至寶丹等劑,可選而用之。

古今醫統 【明 徐春甫】

物觸候

大抵小兒隨其心性,不可觸逆。凡有所愛之物,不可強直取之。心神所好,若不遂欲,心氣解散,神逐物遷,不食不言,神昏如醉,四肢垂亸,狀如中惡,醫士見之,莫之措手。如有此證,詢其母及左右,順其所欲,然后用藥則安也。

小兒中暑

小兒伏中暑證,發熱汗出引飲,或吐瀉霍亂腸痛;又有脈虛手足微寒發渴口熱者;又有煩熱而嘔,吐利不食,至成搐搦如驚,狀似傷寒者。不可便作驚病及傷寒用藥,只可與五苓散、六和半夏湯,消息之,萬無一失。有偏寒偏熱者,以意用藥,甚不可執一也。

證治準繩 【明 王肯堂】

中風

張渙等方,有中風方論,今見小兒絕無患者,而用藥多犯香燥,恐血熱生風,類中風證,誤用之則為害不淺,故一切削而不載。薛氏云:中風之證,西北方有之。東南氣溫,腠理疏泄,人患之者,皆類中風也。況小兒元氣未充,皮毛不固,易虛易實,外邪乘之,則壯熱抽掣,氣粗涎涌,甚至昏憒口噤,即似中風,誤以續命等湯投之,多至不救。大人且無真中,況小兒乎?凡有前證,當辨其因。若陽明經氣虛,風邪所乘,筋脈拘急者,為外因。足厥陰肝火熾盛,筋脈偏急者,為內因。脾肺虛弱,腠理不密,外邪乘入,或驚風過服金石之劑,耗損肝血,或吐瀉后內亡津液,不能養肝,致口眼喎斜者,皆肝血不足,肝火生風之類,中風之類證也。

偏風口噤

小兒偏風者,屬少陽厥陰肝膽二經證也。噤者,筋急中風。木太盛而乘于脾,以勝水濕則金太燥,然燥金主于收斂勁切故也。又曰:風之為病,善行而數變,或左或右,其因一也,治須審而藥之。若足陽明胃經氣虛,風邪所乘,其筋脈偏急者,屬外因。若足厥陰所經風熱乘脾,筋脈偏急者,屬內因。若脾肺虛弱,腠理不密,外邪所乘,或服金石之劑,耗損肝血,或吐瀉后內亡津液,不能養脾,致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諸證,皆屬肝血不足,肝火生風,宜滋腎水,養肝血,壯脾土。治法:脾胃虛而動風者,異功散加柴胡、釣藤鉤。脾肺虛而外邪所乘者,用釣藤飲。肝火血燥者,用六味地黃丸。津液不足者,用白朮散。若兼目緊上視,寒熱往來,小便淋漓,面色帶青,兩脅脹痛之類,皆肝經之本病也。或唇口歪斜,腹痛少食,目泡浮腫,面色青黃,肢體倦怠之類,皆肝木乘脾之證也,當審五臟相勝而主之。設執其見證,概投風藥,反成壞證者有矣。

中人忤

茅先生曰:小兒生下,犯人噤候,面青黑,合兩眼閉,吐逆,不下乳,此候因生下來不免外人看問,或有腋氣,或因婦人月信不凈,或外人帶邪神觸著,生下來夾故乳哺,使觸異氣之物,氣血未就,又被風邪所擊致此。治者,先用朱砂膏乳上吮下,后用鎮心丸夾醒脾散與服,即愈。如見不下乳,眼視肚硬,死候。大凡初生下兒子,家中人不見,不可便與外人入房看問,人家各有神只。又恐婦人腋氣及月信不凈,觸著恐中客忤,此即是養兒之法。

中惡

巢氏曰:小兒中惡者,是鬼邪之氣,卒中于人也。無問大小,若陰陽順理,榮衛平調,神守強則邪不干正。若精氣衰弱,則鬼毒惡氣中之,其狀先無他病,卒然心腹刺痛,悶亂欲死是也。凡中惡腹大而滿,脈緊大而浮者死,緊細而微者生。余勢不盡,停滯臟腑之間,更發后變為疰也。

治法:先下蘇合香丸;未醒,以皂角末搐鼻。吹服沉香降氣湯加人參、茯苓,又能辟邪。客忤亦宜服。

卒死

巢氏云:小兒卒死者,是三虛而遇賊風,故無病倉卒而死也。三虛者,乘年之衰,一也;逢月之空,二也;失時之和,三也。有人因此三虛,復為賊風所傷,使陰氣偏竭于內,陽氣阻隔于外,而氣壅閉,陰陽不通,故暴絕而死也。若臟腑未竭,良久乃蘇,亦有兼挾鬼神氣者,皆須邪退乃生也。凡中客忤,及中惡卒死,而邪氣不盡,停蓄心腹,久乃發動,多變成疰也。

茅先生云:率死候,眼合嚌齒,遍身如綿,面青黑,口鼻冷,此候本因生下而遍身熱,或因有驚患,醫人一向退熱,不曾下得驚積及奶積,遂積聚被邪氣至此。

右前件三 候都來,一般只是要辨元初受患根源,治之急下奪命散,與吐下風涎。

醒后,便下勻氣散二服補除,后下朱砂膏、鎮心丸與服。如有伏熱來時,即下大附散與調理二三日,安樂。前件三 形候,只是此一般調理。上件疾見鴉聲上啼,偏搐,汗如珠,不得睡,眼障淚出,死候,不治。

鬼持

巢氏云:小兒神氟軟弱,精爽微羸,而神魂被鬼所持,其狀不覺有余,疾直爾痿黃,多大啼喚,口氣常臭是也。

《嬰童寶鑒》小兒鬼持歌云:小兒氣弱命中衰,魂魄多應被鬼持。其候痿黃多哭啼,不須用藥可求師。

鬼氣歌云:鬼氣皮膚里,相傳臟腑間。腫虛如水病,瘈瘲似驚癎。熱發渾身濇,心攣痛所攢。小兒還有此,服藥急須看。

疰病

巢氏云:疰之言住也,謂其風邪鬼氣留人身內也。人無問大小,若血氣虛衰,則陰陽失守,風邪鬼氣因而客之,留住肌肉之間,連滯臟腑之內,或皮膚掣動,游易無常,成心腹刺痛,或體熱皮腫,沉滯至死,死又疰易傍人,故為疰也。小兒不能觸冒風邪,多因乳母解脫之時,不避溫涼暑濕,或抱持出入早晚,其神魂軟弱,而為鬼氣所傷,故病也。

尸疰

巢氏云:尸疰者,是五尸之中,一尸疰也。人無問小大,腹內皆有尸蟲,尸蟲為性忌惡,多接引外邪,共為患害。小兒血氣衰弱者,精神亦羸,故尸疰因而為病,其狀沉嘿,不的知病之處,或寒熱淋漓,涉引歲月,遂至于死,死又疰易傍人,故名之為尸疰也。

張渙論小兒亦有疰病,與大人所病無異,久后疰易傍人,傳染骨肉,如尸疰蠱毒之類是也。

蠱疰

巢氏云:人聚蛇蟲雜類,以器皿盛之,令相啖食,余一存者,即名為蠱,能變化,或隨飲食入腹,食人五臟。小兒有中者,病狀與大人老子無異,則心腹刺痛懊悶,急者即死,緩者涉歷歲月,漸深羸困,食心臟,盡利血,心臟爛乃死,死又疰易傍人,故為蠱疰也。

馬脾風

暴喘而脹滿也。

田氏云:暴喘,俗傳為馬脾風也。大小便哽,宜急下之,用牛黃奪命散,后用白虎湯平之。

馬脾風,在百日內者不治。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宋 撰人未詳】

中風論

小兒血氣柔弱,肌肉脆薄,若寒溫失度,則皮膚開為風邪所中,始著俞穴而行經脈,次隨氣血而入腑臟,從其所著,即生病焉。其入腑臟者,唯心肺二臟,居膜膈之上,空隙之處,又俞穴亦在于上,故風乃易中,而有患者,其狀昏困不省,手足抽掣,心胸滿,氣短多汗,此尤為急。大抵其余腑臟皆居膜膈之下,迭實之處,又俞穴亦在于下,故風乃難中而無患者。其入于經脈者,為病甚多,今采其有患者具之。風痙者【一云風痓】 ,風邪傷中陽經也。或因解脫,或臍瘡未合為風所傷,皆今發痙,其狀口噤不開,項背身體強直,耳中策策而痛,一向昏憒不省,其脈如弦直上下也,雖與驚癎相似,然發而時省身軟者,驚癎也。若發不時醒,身硬強直者,風痙也。其卒然身痙者,死。凡角弓反張者,亦由風傷陽經也,故令背腰反折,不能俯屈,如角弓之狀,此亦頗似痙病。然痙病身體強直,此病身體反折,所以異也。中風口噤者,手三陽之筋入絡頷頰,足陽明之筋上夾于口,風邪中于諸陽之筋,使機關攣急不利,故使口噤不能開也。診其脈遲者,主中風拘攣及不隨者,風邪寒熱入于經絡,搏于筋脈,筋脈受邪,冷則四肢拘攣,熱則緩縱不隨也。診其脈,脈急細如弦者,筋急拘攣也。若脾脈緩弱者,四肢不隨也。中風口眼喎斜者,由風邪入于頷頰之筋,其脈偏急,故令口眼喎斜,目不能平視,語不能正也。診其脈浮而遲者可治。又云:夜臥當耳有隙,因風入耳,亦令人口喎也。中風癔不省者,由風邪先中于陰,病發于五臟,其狀奄忽,不知人事,喉中噫噫有聲,舌強不能言,汗出身軟,眼下、鼻兩邊、人中左右,有色白可治。若一黑一赤,吐沫者難治;汗不出,體直者死。

三疰論

小兒疰病有三:一者鬼疰。小兒神魂氣弱,早晚抱持,出入無時,為鬼厲邪氣所干,其候皮膚掣痛,游易無常,或心腹刺痛,夭矯悶亂,乃名中惡,甚者卒致于死,緩者延引歲月,更變沉滯,以至于死,又注傍人。二者戶疰。人腹中有蟲曰尸疰,小兒血氣嫩弱,邪氣外傷,留滯身中,尸蟲移引,相乘為病,其候沉沉嘿嘿,不知的病之處,或寒或熱,或心腹悶痛,涉引歲月,遂至于死,又注傍人。三曰蠱毒疰。謂諸毒蟲之中,有一能啖其余者,即為之最,名之曰蠱。或因人作,或因引注,隨飲食入小兒腹中,食兒臟腑,其候心腹刺痛,懊悶欲絕,利下無時,或便血片,急者即死,名曰中蠱之毒。緩者涉引歲月,以至臟爛乃死,又注傍人。

增損續命湯 【《千金方》,下同】  治小兒卒中風惡毒,及久風四肢角弓反張不隨,并亸(疒曳)僻,不能行步。

麻黃 甘草 桂心各一兩 芎藭 葛根 升麻 當歸 獨活各十八銖 人參 黃芩 石膏各半兩 杏仁二十枚

右十二味(口父)咀,以水六升,煮麻黃去上沫,乃納諸藥,煮取一升二合,三歲兒分為四服,一日令盡,少取汗,得汗以粉粉之。

石膏湯 治小兒中風惡痱,不能語,口眼了戾,四肢不隨。

石膏一合 麻黃八銖 甘草 射干 桂心 芍藥 當歸各四銖 細辛二銖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三升,先煮麻黃三沸,去上沫,內余藥,煮取一升,三歲兒分為四服,日三。

大黃牡蠣湯 治少小中風,狀如欲絕。

大黃 牡蠣煅 龍骨煅 瓜蔞根 甘草 桂心各二十銖 赤石脂 寒水石各六銖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一升,內藥重半兩,煮再沸,絞去滓,半歲兒,服如雞子大一枚,大兒盡服,入口中即愈,汗出粉之。藥無毒,可每日二服。有熱加大黃,不汗加麻黃。無寒水石,(石卜)硝代之。

二物石膏湯 治少小中風,手足拘急。

石膏如雞子大一塊,碎 真珠一兩

右以水二升,煮石膏五六沸,內真珠,煮取一升,稍稍分服。

桂枝湯 治少小中風,脈浮發熱,自汗項強,鼻鳴干嘔。

桂心 生姜 甘草 芍藥各一兩 大棗四枚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

二物驢毛散 治少小新生中風。

驢毛取背前交脊上會中,拔取如手母指大一把 麝香二豆大

右以乳汁和,銅器中微火煎令焦熟,出為末,小兒不能飲,以乳汁和之,葦筒貯,瀉著咽中,然后飲乳,令入腹。

一物豬蹄散 治小兒寒熱,及赤氣中人。

豬后腳懸蹄

右燒末搗篩,以乳汁飲一撮,立效。

二物燒發散 治少小見人來,卒不住,腹中作聲者用。

向來者人顖上發十莖 斷兒衣帶少許

右合燒灰,細末和乳,飲兒即愈。

一物馬通浴湯 治少小中忤。

馬通三升

右燒令煙絕,以酒一斗煮三沸,去滓浴兒,即愈。

一物豬通浴湯 治小兒中入忤躽啼,面青腹強者。

猳豬通三升

右以熱湯灌之,通寒溫浴兒。

千金湯 治小兒暴驚啼絕死;或有人從外來,邪氣所逐,令兒得疾,眾醫不治。

蜀椒 左顧牡蠣各六銖,碎

右二味,以酢漿水一升,煮取五合,每服一合。

雀屎圓 治小兒卒中風口噤,不下一物。

雀屎如麻子

右丸之,飲下即愈,大良。雞屎白亦佳。

太乙備急散 主卒中惡客忤,五尸入腹,鬼刺鬼痱;及中蠱疰,吐血下血;及心腹卒痛腹滿,傷寒陰毒病六七日。

雄黃 芫花 桂心各二兩 丹砂研水飛 蜀椒各一兩 黎蘆 巴豆各一分 野葛三分 附子炮裂去皮臍,五分

右九味,巴豆別治如脂,余合治下篩,以巴豆和合,更搗令勻調,以銅器中密貯之,勿泄。有急疾,水服一字匕,可加至半錢匕,兒小者半之。痛在頭當鼻衄,在膈上吐,在膈下利。在四肢當汗出。此之所謂如湯沃雪,手下皆愈。秘之,非賢不傳。

獺肝丸 治疰病相染易,及霍亂中惡,小兒客忤長病。

獺肝一具 雄黃 莽草 丹砂 鬼臼 犀角 巴豆各一兩 麝香二分 大黃 牛黃各一兩 蜈蚣一條

右十一味,末之,蜜圓,空腹服如麻子大,一丸加至三丸,以知為度。

治鬼持方 【《圖經》】

虎睛爪并指骨毛

右系小兒臂上,辟惡鬼。

深師五邪丸 【《外臺》】  療邪狂鬼魅,妄言狂走,恍惚不識人,此為鬼忤,當得殺鬼丸。

丹砂 雄黃俱飛,各八錢 龍骨 馬目毒公 鬼箭各五兩 鬼臼二兩 赤小豆研,三兩 芫青一枚 桃仁百枚,去皮尖熬別研

右九味,搗下篩,細絹篩合諸藥,拌令勻調,后內蠟和之,大如彈丸,絳囊盛之,系臂,男左女右,小兒系頭。合藥勿令婦人雞犬見之。所服蜜和丸如梧子大,一服三丸,日三服。忌五辛生血物。

沉香順氣飲 【《古今醫統》,下同】  治小兒物忤逆觸。

沉香 茯神 紫蘇葉 人參 炙草各一錢

右為細末,紫蘇梗煎湯調化,不拘時服。

安息香煎 治同前。

安息香 蘇合香 檀香 藿香葉 甘草 膽南星各等分

右為細末,姜汁調作小餅,每用磨化涂奶上,及焚煙。避一切客忤及物觸。

三生丸 【《全幼心鑒》】  小兒暑風暑毒入心,痰塞心孔,昏迷搐搦。此乃危急之證,非此三生料瞑眩之劑,不能伐之。

白附子 天南星 半夏并去皮,各等分

右生研,豬膽汁和丸黍米大,量兒大小,以薄荷湯下,令兒側臥,嘔出痰水即蘇。

綠云丹經驗方 小兒風痰卒中。

銅綠不計多少

右研粉,醋面糊芡子大,每用薄荷酒化服一丸,須臾吐涎如膠,神效。

通關散 【《嬰童百問》,下同】  治卒暴中風,不省人事,牙關緊急,藥不得咽下。

細辛 薄荷 牙硝 雄黃各等分

右為末,每用少許,吹入鼻中候嚏,然后進藥,或用白梅擦牙,更以菖蒲末著舌下,牙關即開。

追風銼毒散 治中風內外皆熱。

大黃 (木郁)李仁炒,各二錢 桑白皮炒 檳榔 防風各半兩 羌活一兩

右銼散,每服二錢,黑豆三十粒同煎,乳食后服。

省風湯 治驚風口噤,筋脈攣急,抽掣疼痛,風盛痰實,旋暈僵仆,胸膈煩滿,恍惚不定等證。

生南星 防風各四兩 甘草 半夏湯浸一宿 黃芩去粗皮,各二兩

右銼散,每服二錢,生姜一片,去滓溫服,不拘時。

羌活散 治傷風寒驚熱,或中風體硬。

羌活 川獨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白茯苓 桔梗 枳殼 人參 地骨皮 天麻各等分 甘草減半

右銼散,生姜、薄荷煎,不拘時服。一方加麻黃、干葛、薏苡仁。加蟬蛻治驚熱。

防風通圣散 治小兒熱甚驚風,或斑疹出不快者,更熱劇黑陷將欲死者,或風熱瘡疥久不愈者,諸般風熱。

防風 川芎 大黃 當歸 薄荷葉 芍藥 麻黃去根節 芒硝各半兩 石膏 黃芩 桔梗各一兩 滑石六兩 生甘草二兩 白朮 荊芥 山梔子各二錢半

右銼每二錢,姜二片,水一盞,煎七分,不拘時服。

化風丹 袪風化痰,退熱定搐。

羌活 獨活 防風 天麻 膽星 人參 川芎 荊芥 粉草 全蝎各等分

右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薄荷湯調下一二丸。一方加辰砂、麝香。

釣藤散 治吐利,脾胃氣虛生風。

釣藤鉤三錢 蟬蛻 天麻 防風 蝎尾 人參各半兩 麻黃 白直僵蠶炒 炙草 川芎各二錢半 麝香不拘多少

右銼散,白水煎,寒多加附子末半錢。

至寶丹 治諸癎急驚,心熱卒中客忤,不得眠睡,煩躁風涎搐搦;及傷寒狂語,伏熱嘔吐,并皆治之。

生犀角屑 生瑇瑁屑 真琥珀研細水飛 雄黃各一兩 金箔一半為衣 銀箔各五十片 真片腦研 真麝香研 真牛黃研,各一錢 安息香一兩半為末,以無灰酒濾去沙石,約取一兩,慢火熬成膏

右件將犀角、瑇瑁屑,搗羅為細末,研入諸藥,今調勻,將安息膏以重湯煮化,和搗為劑,如干即添入少熟蜜,盛磁器中,旋丸如桐子大,二歲兒卻服二丸,人參湯化下,大小以意加減。又治大人諸卒中不語,中諸惡氣,中諸物毒熱暗風,產前后血暈,死胎不下,并用童子小便一合,生姜搗自然汁三五滴,同溫過,化下五丸,立效。

辟邪膏張渙方 嬰兒血氣未實,皆神氣軟弱,除父母及乳養之常照管外,不可令見生人,及抱往別房異戶,及不可見牛馬獸畜等。其父母家人之類,自外及夜行歸家,亦不可見兒,恐經履鬼神粗惡暴氣,若犯之,令兒吐下青黃赤白,水谷解離,其狀似發癎者,但眼不上戴,脈不弦急,名曰客忤。

真降香銼 白膠香 沉香 虎頭骨微炒 鬼臼去毛 草龍膽 人參 白茯苓

右件各半兩,搗羅為細末,次入水磨雄黃半兩,細研水飛,次研麝香一錢,都拌勻,煉蜜和如雞頭大,每服一粒,煎乳香湯化下,及別丸如彈子大,用綠絹袋子盛,令兒衣服上帶之,仍臥內常燒,神妙。凡斷乳小兒,亦有中惡卒暴者,亦宜服。

雌黃丹張渙方 治尸疰病。

雌黃 雄黃各細研 川大黃錦紋者,慢火炮黑 鬼臼去毛,各一兩 桃仁三十個,湯浸,去皮尖研 白頭翁半兩。已上并為細末,次用 麝香研,一分 巴豆十粒,去皮心膜,紙裹壓去油

右件都研勻,以羊脂五兩,熔諸藥成膏,服如黍米大三粒至五粒,荊芥湯冷下,量兒大小加減。

立效湯

川大黃炮 干桃柳葉洗焙干,各一兩 梔子仁 赤芍藥各半兩 已上搗羅為細末,次用朱砂細研水飛一兩,麝香別研、雄黃別研各一分,都拌勻,每服一錢,蜜湯調下,量兒大小加減。

紫參丸 【《外臺》】  治小兒蠱疰百病,癥瘕積聚,酸削骨肉,大小便不利,卒忤遇惡風,顱脹腹滿,淋水,轉相注,殫門盡戶,延及男女外孫,醫所不能療。

紫參 人參 半夏湯洗 藜蘆 代赭石 桔梗 白薇 肉蓯蓉各三分 石膏 大黃 牡蠣熬 丹參各一分 癩蝦(蟲麻)燒灰為末 烏頭炮,各四分 狼毒七分 附子炮,五分 巴豆七十粒,去心皮熬

右件菜搗篩,蜜和為圓,以飲下如小豆一丸,日三服,老小以意減之。蜂蠆所螫以涂其上,神良。忌豬羊肉冷水。一方無蝦(蟲麻),有干姜四分。

羚羊角散 【《圣惠方》,下同】  治小兒中蠱,腹內堅如石,面目青黃,小便淋瀝,變易無常。

羚羊角屑 蘘荷各一兩 梔子仁七枚 赤芍 丹皮 黃連去須,各一分 犀角屑半兩

右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更量兒大小加減。

木香散 治小兒月疰,心腹滿脹,疼痛不可忍。

木香 鬼箭羽 桔梗去蘆頭 當歸銼微炒 紫蘇莖葉各半兩 檳榔三分

右件藥搗羅為粗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桃奴散 治小兒中惡,心腹堅脹疼痛,顏色青黑,大便不通。

桃奴五枚 炙草一分 麝香另細研,一錢 杏仁二十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桔梗 赤芍 黃苓 柴胡 川升麻 川大黃銼微炒 鬼臼去毛,各半兩

右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以利為度,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鬼箭羽散 治小兒中惡,心堅強,卒痛欲困。

鬼箭羽 真珠末各一分 羚羊角屑 桔梗 川(石卜)硝 川升麻 赤芍 柴胡 黃芩各半兩 桃仁十枚 大黃一兩

右,制服法同前。

雄黃丸 治小兒中惡心痛,辟除邪氣。

雄黃 真珠各半兩 麝香 牛黃各細研,一錢 巴豆二十粒,去皮心膜研,紙裹出油

右件藥都研令勻,入棗瓤及煉蜜,和丸如粟米大,每服以薄荷湯下兩三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鬼箭羽湯 嬰儒 治小兒中惡,心腹堅硬,卒痛欲困。

鬼箭羽三分 朱砂一分 羚羊角屑 桔梗 鬼臼 (石卜)硝湯成下,各半分 升麻 芍藥 柴胡各五分 生黃芩六分 川大黃八分 桃仁四十九個,炒去皮尖

右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二歲兒為四分,更量兒大小與服之。

殊圣方譚氏 治客忤。

忽爾連連哭不休,渾身壯熱脈如鉤。驚啼不得冤神鬼,客忤傷心不自由。犀角雄黃相共搗,桃符煎水看稀稠。人參茯苓車前子,丸吃三服請不憂。

雄黃丸 【《證治準繩》,下同】  治小兒疰病,諸蠱魅精氣,入心入腹刺痛,黃瘦骨立。

雄黃 雌黃各四分 丹砂研飛 野丈人 徐長卿各三分 大黃五分 麝香三棗大 羚羊角屑,五分

右為末,以青羊脂和丸,百日兒,酒服黍大三丸,日進二服;或豆大亦可。

雄麝散 專治蠱毒病。

雄黃細研 麝香別研 羚羊角屑 赤芍藥 敗鼓皮炙微黃,各一兩 馬兜鈴根 薺苨 鬼臼去毛,各半兩。以上除雄黃、麝香外,搗羅為細末

右件八味,都一處拌勻研細,每服半錢,濃煎甘草湯調下,食前。

犀麝湯

犀角屑 鬼箭 安息香 雄黃細研,各一兩 苦參 牡丹皮各半兩 已上搗羅為細末,次用麝香半兩細研,都拌勻,每服一錢,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時時服。

犀角散 治小兒尸疰,及中惡諸病,皆主之。

犀角屑 川升麻 木香 川大黃銼碎微炒 桑根白皮炒 檳榔各半兩 麝香一錢,細研 桃仁二七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右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水調下半錢,日四五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真珠散 治客忤驚風,鬼疰驚邪,痰熱,心舍不寧,精神不定,心常怔忡,睡中驚跳,時或咬牙,五心煩熱,有汗兼喘,面赤舌白,呵欠煩渴,小便赤瀉,或吐利黃沫。常服辟邪安神。

真珠 海螵蛸 滑石 生珠另研,各一錢 白茯苓 人參 白附 炙草 全蝎 麝香 腦子另研,各五錢 金箔三十片 銀箔二十片

右末和勻半錢,煎燈心麥門冬湯,入蜜少許調服,日午臨臥各一。

安神丸

生犀角末半錢 雄黃研 人參 白茯苓 車前子各一分

右為末,取桃白皮一兩,桃符一兩,二味以水三升,同煎至一升,去滓,更煎成膏和前藥,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芍藥湯下。

真珠散 小兒哽氣筑心連,喘息多愁胃口涎。惟有此疾宜早治,為緣客忤氣相煎。看看病狀醫難效,速取真珠散半錢。龍腦生犀香附子,小兒餐了保身安。

真珠末四錢 生犀角末二錢 香附末一錢 龍腦半字

右同研,每服一字,桃仁湯調下。乳母忌生冷油膩一切毒物半月。

蘇合香丸 治傳尸骨蒸,諸項勞瘵,順氣化痰,卒暴心痛,鬼魅瘧疾,霍亂吐瀉,赤白下利,小兒驚搐。

丁香 青木香 白檀香 沉香 蓽撥 香附 訶子煨取肉 烏犀鎊屑 朱砂研水飛,各一兩 熏陸香 片腦俱另研,各五錢 麝香七錢半 蘇合香油五錢,入安息香膏內 安息香一兩,另為末,用無灰酒半斤熬膏

右為細末,用安息香膏入煉蜜和劑,丸如芡實大,空心用沸湯化下。小兒一丸,老人四丸。酒下亦可。用蠟紙裹一丸彈子大,用緋絹袋盛常帶之,一切邪神不敢近。去腦,名麝香蘇合丸,治一切邪神及胸膈噎塞,腸中虛鳴,宿食不消。余證并同。

沉香降氣湯

降真 沉香 白膠香 虎脛骨酥炙 人參 鬼箭 草龍膽各五錢

右為末,次入雄黃五錢,麝香一錢,煉蜜丸,乳香湯化下。又令兒帶,反燒臥內,尤妙。

敗鼓皮散 治小兒中蠱。

敗鼓皮三分,炙黃 苦參 蘘荷根各一兩

右件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升麻散 治小兒初中蠱毒。

川升麻 桔梗 瓜蔞根各半兩

右搗羅為粗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四五服,量兒大小加減。

雄黃散 治小兒飛蠱,狀如鬼氣者,宜服。

雄黃 麝香各細研 犀角末,各半兩

右件藥都研令勻,每服以溫水調下半錢匕,日四五服,量兒大小加減。

玉箸散 治小兒馬脾風。

甘草一寸,煎水 甘遂末,一字

右同油蜜生姜、銀釵兒攪調下,后用冷水半盞,調奪命散。

牛黃奪命散 治小兒兩鼻竅張,悶亂嗽喝,聲嘎而不鳴,痰涎潮塞,俗云馬脾風,若不治,死在旦夕。

白牽牛 黑牽牛各一兩,半生半熟 川大黃 檳榔各一兩

右為細末,三歲兒每服二錢,冷漿水調下,涎多加膩粉少許,無時。

無價散 治風熱喘促,悶亂不安,俗謂之馬脾風。

辰砂二錢半 甘遂面裹煮焙干,一錢五分 輕粉五錢

右為細末,每服一字,用溫漿水少許,入滴油一點,挑藥在上,沉下去,卻以漿水灌之,立效。

白虎湯 治馬脾風。

知母三兩 甘草一兩,炙 石膏八兩,另研 糯米三合

右每服二三錢,水煎至米熟為度。

保命丹 【《東醫寶鑒》,下同】  治馬脾風。

南星炮,三錢,膽星尤佳 白附子 防風 天麻 蟬殼去土 白直僵蠶炒,各二錢 麝香半錢 全蝎十四個

右為末,飯丸梧子大,朱砂為衣,每一丸薄荷湯下。

雄麝散 治客忤。

雄黃一錢 乳香五分 麝香一字

右為末,每一字,刺雄雞冠血調灌之,仍以母衣覆兒身,即愈。

單方

小兒中蠱欲死者:甘草半兩,水二盞,煎五分服,當吐出。 【《金匱玉函》,下同】

小兒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用狗屎一丸,取汁以灌之。無濕者,水煮干者取汁。

治少小中客忤,強項欲死:急取衣中白魚十枚為末,以敷母乳頭上,令兒飲之,入咽立愈。一用二枚,若兒母手,掩兒臍中,兒吐下愈。亦以摩兒頂及脊強處。【《千金方》,下同】

治少小客忤:用灶中黃土、蚯蚓屎等分搗合,水和如雞子黃大,涂兒頭上及五心,良。一方用雞子清和如泥。

又:吞麝香如大豆許,立愈。

治少小犯客忤,發作有時者:以母月衣覆兒身上,大良。

治小兒卒中忤:剪取驢前髆胛上旋毛,大如彈子,以乳汁煎之。令毛消藥成,著乳頭飲之,下喉即愈。

又:燒母衣帶三寸,并發,合乳汁服之。

又:取牛鼻津服之。

又:取牛口沫傅乳頭飲之。

治少小卒中客忤不知人者:取熱馬屎一丸,絞取汁,飲兒下咽便愈。亦治中客忤而躽啼,面青腹強者。

治小兒卒客忤:用銅鏡鼻燒令赤,著少許酒中,大兒飲之、小兒不能飲者,含與之,即愈。

治小兒疰:用灶中灰鹽等分相和熬熨之。

小兒卒癎:大蜂房一枚,水三升,煮濃汁浴之,日三四次佳。

治卒忤,即今人所謂中惡者,與卒死鬼擊相類,皆用鹽八合,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二服得吐即愈。

治小兒卒死,或先病痛,或常居寢臥奄忽而絕,皆是中惡:取蔥黃心刺其鼻,男左女右,入七八寸,小兒量度之,若使目中血出佳。【《肘后方》,下同】

又:令二人,以衣壅口,吹其兩耳,極則易人,可以筒吹之,并捧其肩上,側身遠之,莫臨死人上。

又:以蔥葉刺耳,耳中鼻中血出者,莫怪,無血難治,有血是候。時當捧兩手,忽放之,須臾死人自當舉手撈人,言痛乃止。又男刺左鼻,女刺右鼻中,令入七八寸余,大效。小兒量度之。亦治自縊死。

又:以綿漬好酒中,須臾置死入鼻中,手按令汁入鼻中,并持其手足,莫令驚。

又:視其上唇里弦,有丸如黍米大,以針決去之。

又:以小便灌其面,數回即能語。

又:末皂莢如大豆,吹其兩鼻中,嚏則氣通矣。

又:割雄雞頸,取血以涂其面,干復涂,并以灰縈死人一周。

又:以管吹下部,令數人互吹之,氣通則活。

小兒客忤卒死:真丹方寸匕,蜜三合和灌之。

救卒死而壯熱者:用礬石半斤,水一升半,煮消以漬腳令沒踝。

小兒中蠱下血欲死:搗青藍汁頻服之。 【《圣惠方》,下同】

兒中馬毒客忤:燒馬尾煙于前,每日熏之,瘥乃止。

治小兒卒死:取女青末半錢,用牛乳汁調服之。 【《圣惠方》】

又:燒豮豬糞,水解取汁服之。

又:以苦參醋煮汁少許,內口中即蘇,水煮亦得。又酒煮爛棺木板取汁,服少許。

又:煎鹽湯,令極咸,以物拗口開灌之,令入腹即活。

又:以熱湯和灰,厚擁身上,逡巡即蘇。

治小兒不知所病,便死絕:取雄雞冠,臨兒口上割血,滴入口下,即活。

治鬼擊,若小便不通:筆頭七枚,燒作灰末,和服之。即通。 【《備急方》】

小兒汗出中風,一日頭項腰熱,二日手足不屈:用慎火草干者半兩,麻黃、丹參、白朮二錢半為末,每服半錢,漿水調服,三四歲服一錢。【《圣濟總錄》,下同】

小兒身熱汗出拘急,因中風起:丹參半兩,鼠屎炒三十枚為末,每服三錢,漿水下。

小兒卒驚,似有痛處而不知,用燕窠中屎,煎湯洗浴之。 【《救急方》】

小兒客忤死不能言:桔梗燒研三錢,米湯服之,仍吞麝香豆許。 【張文仲《備急方》】

小兒無故卒死者:取蔥白納入下部,及兩鼻孔中,氣通或嚏即活。 【《經驗方》】

小兒卒癎:刺白犬血一升食之,并涂身上。 【葛氏方】

客忤因而驚忤者:治用灶中黃土研二兩,雞子二枚去殼,二件相和入少許水調,先以桃柳枝湯浴兒,后將此藥涂五心及項門上。【田氏方】

小兒客忤:搗菖蒲汁內口中。 【《元和紀用經》,下同】

又:生艾汁納口中。

又:磨刀水三四滴妙。

又:用好墨搗篩,和水溫服半錢匕。

治小兒中馬毒客忤:取馬口角沫,涂兒口中,效。 【《簡要眾方》】

小兒客忤,口不能言:細辛、桂心等末,以少許納入口中。 【《外臺秘要》,下同】

小兒飛尸走馬:巴豆去心皮熬,杏仁去皮尖,各二枚,二味取綿纏,槌令極碎,投熱湯二合,捻取白汁服之,須臾瘥。未瘥,更一服。兒大小量之。通療鬼擊,有尸疰者,常蓄此藥用驗。忌野豬肉、蘆筍。

小兒卒然肚皮青黑,乃血氣失養,風寒乘之,危惡之候也。大青為末,納口中,以酒送下。【《保幼大全》,下同】

小兒中暑,吐瀉煩渴:谷精草燒存性,用器覆之,放冷為末,每冷米飲服半錢。

治小兒五種蠱毒:搗馬兜鈴根細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五分去滓,空腹頓服。當時隨吐蠱出,未快吐,即再服。【《證治準繩》,下同】

又:用敗鼓皮一片,燒灰細研為粉,空心以粥飲調服一錢。病人須臾當呼蠱主姓名,病便愈。

又:用薺苨一兩,搗羅為末,以粥飲調下一錢,甚效。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治小兒畏忌中蠱欲死:用甘草半兩生銼,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分為二服,當吐蠱出。

若平生預防蠱者:宜熟炙甘草煮汁服之,即內消,不吐,神效。

治小兒中蠱毒,令腹內堅痛,面目青黃,淋露骨立,病變無常:用桃株寄生二兩搗細羅為散,如茶點服之,日四五服。

又:用麝香半錢細研,空腹以溫水調服,即吐出蠱毒,未效再服。

治小兒中蠱毒,下血欲死:取生赤雌雞翅下血服之,立效。

又:有搗青藍汁,頻頻與半合服。

治鬼魘不寤:末伏龍肝吹鼻中。

救卒死而目閉者:用騎牛臨面搗薤汁,灌之耳中。

又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取牛洞一升,溫酒灌口中。洞者,稀糞也。

卒死無脈,無他形候,陰陽俱竭故也。用牽牛臨鼻上二百息,牛舐必瘥。牛不肯舐,著鹽汁涂面上,牛即肯舐。

治魘死不自覺者,宜慎燈火,勿令人手動,牽牛臨其上即覺。若卒不能語,取東門上雞頭末之,以酒服。

治卒魘死:搗韭汁灌鼻孔中,劇者灌兩耳。

針灸

葛氏《肘后方》曰:小兒卒死而四肢不收,屎便者,灸心下一寸,臍上三寸,臍下四寸各一百壯。兒小者隨年。又灸鼻下人中,一名鬼客廳,又治尸厥。

徐春甫《古今醫統》曰:小兒客忤久瘧,針間使三分,灸則五壯。間使,掌后三寸兩筋間陷中,心包絡脈所行為經金。

小兒客忤驚風,針隱白一分,灸則三壯。隱白在足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脾脈所出為井木。

王肯堂《證治準繩》曰:葛氏肘后灸法,以繩圍其死人肘腕,男左女右畢,伸繩從背上大椎度以下,又從此灸橫行各半繩,此法三灸各三即起。又令爪其病人人中取醒。不起者,卷其手,灸下文頭,隨年壯。又灸鼻中三壯也。又灸頤下宛宛中名承漿穴十壯,大效。又灸兩足大指爪甲聚毛中七壯,效。此華佗法。一云三七壯。又灸臍中百壯也。

祝由

孫思邈《千金方》曰:治小兒中馬客忤而吐不止者,灸手心主間使、大都、隱白、三陰交各合三壯,可用粉丸如豉法。并用唾,唾而咒之。咒曰:摩家公,摩家母,摩家子兒苦,客忤從我始。扁鵲雖良,不如善唾良。咒訖,棄丸道中。【按《澄治準繩》用粉為丸如豉法,摩兒手足心頭、臍上下行轉摩之,而咒中客中人皆可用之。】

又法:取一刀橫著灶上,解兒衣,發其心腹訖,取刀持向兒咒之,唾,輒以刀擬向心腹,啡啡曰:煌煌日,出東方,背陰向陽。葛公葛公,不知何公,子來不視,去去不顧,過于生人忤。梁上塵,天之神;戶下土,鬼所經。大刀镮犀對灶君,二七唾客愈兒驚。唾啡啡。如此二七啡啡,以刀擬之,咒當三遍乃畢,用豉丸如上法五六遍訖,取此丸,破視其中有毛,棄丸道中,客忤即愈矣。

醫案

萬氏《幼科發揮》曰:一兒半歲,忽日慘然不樂,昏睡不乳。予曰:形色無病,將謂外感風寒,則無外感之證;將謂內傷乳食,則無內傷乳食之證。此兒莫有所思,思則傷脾,乃昏睡不乳也。其父母悟云:有一小廝相伴者,我使他往,今三日矣。乳母亦云;自小廝去后,便不欣喜,不吃乳。父急命呼之歸,兒見其童嘻笑。父曰:非翁之妙術,不能知也。

品牌:匯聚文源
上架時間:2015-12-25 13:59:42
出版社:北京匯聚文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匯聚文源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原县| 麻阳| 宁河县| 祁阳县| 新安县| 上犹县| 友谊县| 额尔古纳市| 驻马店市| 寿宁县| 松原市| 特克斯县| 剑川县| 孝感市| 沁水县| 内江市| 吕梁市| 汕尾市| 囊谦县| 高陵县| 镶黄旗| 防城港市| 丰城市| 轮台县| 常山县| 岑巩县| 大庆市| 醴陵市| 股票| 涟水县| 玉林市| 格尔木市| 台中市| 龙泉市| 岚皋县| 环江| 甘肃省| 彭阳县| 临西县| 八宿县| 榕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