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腋門

黃帝素問

氣府論

足少陽脈氣所發,腋下三寸,脅下至胠,八間各一。

【注 腋下,謂淵腋、輒筋、天池。脅下至胠,謂日月、章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共九穴。曰八間者,自腋下三寸至季肋間,凡八肋骨也。】

手太陽脈氣所發,曲腋上骨穴各一。

【注 謂臑俞二穴,挾肩髎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舉臂取之。】

至真要大論

太陽司天,寒淫所勝,則寒氣反至,運火炎烈,民病胸腹滿,手熱肘攣,腋腫。病本于心,神門絕,死不治。

【注 太陽為諸陽之首,即君火之陽也,然本于在下之寒水。今寒氣反從上而至,是上下皆寒,而太陽運居于中,故曰運火炎烈。夫寒臨于上,如陽能勝之,即所謂凡傷于寒則為病熱。如胸腹滿手熱肘攣腋腫,乃寒凌心火,逼其火熱上炎,水火寒熱交爭,而神門脈絕,心氣滅矣。神門,心之俞穴,在手掌后銳骨端動脈應手。所謂候脈之動氣,則知其五臟之存亡矣。】

靈樞經

本輸篇

腋內動脈,手太陰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經脈篇

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從肺系,橫出腋下。

【注 胸旁肋下謂之腋。】

心手少陰之脈,起于心中,其直者,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于胸中,其支者,循胸中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是動則病手心中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

【注 厥陰是動則病心中熱,臂肘攣急,腋腫,經氣之病于外也。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蓋甚則從外而內,其有余于內也。】

膽足少陽之脈,其直者從缺盆下腋。

經別篇

手太陽之正,入腋走心,系小腸也。

經筋篇

足太陽之筋,起于足小指,其支者,從腋后外廉,結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其病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

【注 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支筋之為病也。】

足少陽之筋,超于小指次指,其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

手太陽之筋,起于小指之上,循臂陰,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繞肩胛引頸而痛,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

【注 手太陽之筋,起于手小指之少澤,循臂肘肩項而上結于耳頷目眥之間,其在筋之所過而結者,為痛,為腫,為筋痿。】

手太陰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

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上臂陰,結腋下,其支者入腋,散胸中。

手少陰之筋,起于小指之內側,上入腋,交太陰。

骨度篇

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

【注 肩胛上之頸骨為柱骨,肋下臑內為腋。自柱骨至腋中,計長四寸。脅骨之下為季脅。自腋以下至季脅,計長一尺二寸。】

營氣篇

營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太陰合,上行抵髀,從髀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出頁)內,又循心主脈,出腋下臂。

營衛生會篇

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

寒熱病篇

腋下動脈,臂太陰也,名曰天府。

【注 腋下動脈,手太陰也,太陰統主陰陽之氣者也。】

本臟篇

合腋張脅者肺下。

【注 肺居脅腋之上。】

衛氣篇

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標在腋內動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兩筋之間二寸中,標在腋下,下三寸也。

陰陽二十五人篇

手陽明之下,血氣盛則腋下毛美,手魚肉以溫。

邪客篇

地有深谷,人有腋腘,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

手太陰之脈,上行臑陰,入腋下,內屈走肺。

肝有邪,其氣流于兩腋。

千金方 【唐 孫思邈】

狐臭漏腋

有天生狐臭,有為人所染臭者。天生臭者難治,為人所染者易治。然須三年酢敷礬石散,勿止,并服五香丸,乃可得瘥。勿言一度敷藥即瘥,即一敷藥時暫得一瘥耳。凡狐臭人通忌食蕓薹、五辛,食之終身不瘥。

瘡瘍全書 【金 竇漢卿】

左右疽

左腋疽,生于左腋下乳側間,因喜怒不常,或飲食之間,忽然被驚,或忍氣而得之。若不速治,必成流注。急服千金內托散、蠲毒流氣飲、黃礬丸;外用圍藥,鐵箍散或金箍散敷治之。

右腋疽,生于血堂之間,初起一小核,日漸長大成疽,急服內托散三五貼,外用圍藥,并服黃礬丸,再服十奇散三五服,方可用針刺破。治法同前。

薛氏醫案 【明 薛己】

(疒其)疬癰

有癰腫在項腋兩乳旁兩胯軟肉處者,名為(疒其)疬癰。此冷證無熱,宜以內補十宣散,與回陽玉龍膏參用。小兒不可輕用附子,恐生驚癎。切不可更犯針刀,薄血無膿,努肉難合。宜以溫熱藥貼散內消。倘犯針刀,生努肉,宜以此藥收功。倘用藥微疼,略有驚癎,宜用全蝎觀音散加減用之,驚定,藥如故。又有小兒亦患宿痰失道者,癰腫見于頸項臂膊胸背等處,是為冷極,全在熱藥敷貼之功。

古今醫統 【明 徐春甫】

狐臭

腋屬足厥陰肝經之分,肝氣郁于內而出于腋,其臭如狐,又曰狐臭。腋之下有竅,肝氣盛則竅寖開,而其氣泄于外,蓋不可近,實由肝經邪氣。雖外搓以枯礬、麝香,僅療一時之急,不終日而氣復如舊者,何也?此皆不知治本也。治本者何?內以疏其肝臟之邪,則氣自息,如瀉肝湯、龍薈丸之類是也。

腋漏

兩腋下并手足心、陰股及囊,常如汗濕污衣,名曰腋漏,六物湯主之。

證治準繩 【明 王肯堂】

所屬部分

腋,謂臂下脅上際也,屬手厥陰心包絡經。丹溪云:手足陰陽合生見證曰腋腫,謂手厥陰、足少陽也。

又屬足厥陰肝經。靈樞曰:肝有邪,其氣留于兩腋。

腋前屬手太陰肺經,腋后屬少陰心經,腋下屬足厥陰肝經,下六寸屬足太陰脾之大絡。

(疒其)疬癰

或問項腋兩乳旁結核,或兩胯軟肉處生腫塊,何如?曰:是名(疒其)疬癰,屬手少陽三焦經,其發緩慢,是冷證,非熱證也。宜用回陽玉龍膏,熱藥敷貼,服內補十宣散、何首烏散、勝金丹選用。

腋發

《鬼遺》云:內疚疽,發兩腋下及臂并兩手掌中,振寒血熱嗌干,飲多即嘔,煩心悁悁,脈盛,六、七、八日診如此,可汗;不汗死。

夾肢癰

或問肩膊下隙內生疽何如?曰:是名夾肢癰,屬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絡風熱所致,宜服內托黃芪柴胡湯。壯實者,八陣散、一粒金丹下之,及紫金丹、勝金丹選用。老弱者,黃芪木香散、人參養榮湯、十全大補湯托之。

外科正宗 【明 陳實功】

腋癰

腋癰俗稱夾癰,此肝脾二經為患。肝經血滯,脾經氣凝,其結為腫。初起皮色不變,漫腫無頭,日久方疼,乃生寒熱。此患難消,終必作膿。未破者,柴胡清肝湯。已破者,十全大補湯去肉桂加香附、陳皮。軟腫脹痛者,針之膏貼。但此證首尾俱宜溫補,忌用寒涼也。

散腫潰堅湯 治手足少陽經腋脅分生癰疽腫毒,馬刀瘰疬,初起結硬如石,堅而不潰;或在足陽明經中所出;或已破及流膿水諸證,并皆治之。其服藥多少,須要臨病斟酌,量病人飲食多少,大便軟硬,以意消息之。

柴胡梢四錢 草龍膽酒炒 黃蘗去粗皮,酒炒 知母酒浸,炒 (艸舌)蔞根酒洗 昆布洗去土 桔梗各半兩 甘草根炙黃 京三棱酒炒 廣莪朮酒洗,炒 連翹 當歸各三錢 葛根 白芍藥酒炒 川黃連各二錢 升麻六錢 黃芩梢八錢,一半酒洗炒,一半生用

右(口父)咀,每服六錢或七錢,水二盞,浸半日,煎一盞,去滓稍熱服。腳高頭低臥,每噙一口,作十次咽,服完依常臥,取藥在胸中停留也。另攢半料作細末,蜜丸菉豆大,每服百丸,此湯留一口送下。結核加海藻半兩炒,食后,量人虛實加減多少。服皆仿此例。

石灰散 【《千金方》,下同】  治狐臭。

楓香一作沉香 丁香 熏陸香 青木香各二兩 礬石四兩 橘皮 陽起石各三兩 石灰一升

右八味,治下篩,以綿作椽子粗如指,長四寸,展取藥,使著椽上,以絹袋盛著腋下,先以布揩令痛,然后挾之。

狐臭方

辛夷 芎藭 細辛 杜蘅 槁本各二兩

右五味(口父)咀,以醇苦酒漬一宿,煎取汁敷之。欲敷,取臨臥時。以瘥為度。

又方 治狐臭。

青木香 附子 白灰各二兩 礬石半兩

右四味為散,著粉中,常粉之。

又方 【《醫學入門》】

硇砂五分 辰砂七分 白枯礬二錢 密陀僧 銅青 白附子各一錢

共為細末,用皂刺煎濃汁,調擦兩脅下。夜靜時,先用皂刺煎水洗凈,然后擦藥至一七;又將大甘草一兩煎濃汁服之,外用甘遂末四錢,豬油調擦脅下,一日夜,拔出身內臭物;再將枯礬一兩,蛤粉五錢,樟腦一錢為末,少許擦之,永去病根。

六物散 治漏腋,腋下手掌足心陰下股里,常如汗濕污衣。

干枸杞根 干薔薇根 生甘草各二兩 胡粉 商陸根 滑石各一兩

右為末,以苦酒少許和涂,當微汗出,易衣更涂之,不過三次,便愈。或次年又發,依法再治愈。

烏龍丸 【《古今醫鑒》,下同】  治腋氣神方。

冰片分半 當歸酒洗 生地搗爛 枸杞子炒 石蓮肉焙,各一兩 白茯苓去皮,二兩 蓮蕊焙 丁香 木香 青木香 乳香 京墨各五錢

右為末,用陳米飯、荷葉包燒過搗爛,入地黃為丸,如黃豆大,麝香一分,黃酒化為衣,每服三四十丸,臨臥,半饑半飽,用砂仁一二分炒,入黃酒內送下。婦人加烏藥三錢酢炒,香附、米三錢童便炒。

收功后藥

人參 當歸 生地黃 滴乳香 沒藥 官桂 木香各一錢半 麝香八味,俱用酒浸過 青皮 陳皮 白芷 良姜 麻黃 米殼 甘草各一錢

右剉,水煎服。出汗,外用川椒、枯礬各一兩為末,擦腋下。終身忌鱖魚羊肉,始不再發。若去大小便,不可與女同廁。

秘傳奇方 治體氣。

大田螺一個 巴豆一枚,去殼 膽礬一豆許 麝香少許

右將螺用水養三日,去泥土,揭起螺靨,入礬、豆、麝在內,以線拴住,放磁器內,次日化成水。須五更時,將藥以手自抹在腋下,不住手抹藥,直候腹內欲行臟腑卻住手。先要揀空地面,去大便,黑糞極臭,是其驗也。以厚土蓋之,不可令人知之。如不盡,再以藥水抹之,又去大便,以日用后藥擦之,永去病根。

擦體氣方

枯礬一兩 蛤粉五錢 樟腦一錢

右為末,每以少許擦之。

十香丸 【《奇效良方》,下同】  治腋氣,含化令人遍體俱香。

沉香 木香 白檀香 零陵香 甘松去土 藿香 雞舌香 肉豆蔻去殼 白芷 細辛 芎藭 檳榔 丁香各半兩 龍腦 麝香各一錢

右為細末,再研,煉蜜和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不拘時,含化咽津,每日三五度。

五香丸 治口臭及腋臭,止腫痛,散血氣。

丁香 藿香 青木香 豆蔻子 白芷 當歸 桂心 零陵香各一兩 甘松 香附子各一兩 檳榔二枚

右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大豆,日三,夜一,時含之咽津。五日口內香,十日身香,二七日衣被香,三七日下風人聞香,四七日凈洗手水落地香,五七日把他人手亦香。禁五辛臭氣之物。

又方 治腋氣臭于狐貍者。

枯白礬 黃丹各一兩 青礬 鐵粉 雄黃 膩粉各一錢

右為細末,每夜先以皂莢水洗,后用唾津調藥涂之。

龍膽瀉肝湯 治氣郁熱,腋氣及腋下多汗。

龍膽草 生地黃 當歸酒洗 木通 車前子 澤瀉 甘草減半 梔子 黃芩各一錢

右水二鍾,煎一鍾,食后溫服。

三神散 【《直指方》】  擦腋氣。

明礬,黃丹各一錢 麝香少許

右為細末,頻擦之。

蜘蛛散 【《三因方》】 治狐臭不可近。

大蜘蛛一枚 輕粉一字

右以黃泥少加赤石脂,并鹽杵為窩子,包裹蜘蛛于小火中煨干,漸加武火,煅通紅,候冷,取蜘蛛細研,入輕粉和米酢調膏,臨臥浴洗凈,方擦腋下,來早洗下黑汁惡物為效。宜遠僻處埋之,不可染人,不可穿舊時衣服,其舊衣俱重澣洗過。

凈腋湯 治皮膚癢,腋下瘡,背上瘡,耳聾耳鳴。

麻黃去節 草豆蔻 防風 柴胡 黃芩酒洗 蒼朮各一錢 桂枝 羌活各二錢 生甘草 桔梗 生地黃各五分 當歸梢七分 紅花少許 升麻半分 連翹一錢半

右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

回陽玉龍膏 治腋生(疒其)疬癰。

草烏頭三兩,炒 軍姜二兩,煨 香白芷不見火 赤芍藥,南星煨,各一兩 肉桂半兩,不見火

右為細末,用熱酒調涂。

金箍散 治前證。

川黃蘗刮去粗皮 芙蓉葉 紫花地丁各一斤 川白芨四斤 天花粉 白蘞各半斤

右為極細末,每用蔥一把,搗碎,加蜂蜜少許再搗,取汁調勻,擦患處四面,空中出毒,干再用余汁潤之以助藥力。蓋蔥性能開腠理,善走諸經,發散風邪;蜜乃百花之精,潤肌竅,解百毒,與蔥相反,助諸藥力。如蔥汁不便,夏月用蜜水,冬月用蜜湯。

內托黃芪柴胡湯 治腋癰。

黃芪二錢 柴胡 土瓜根酒制 生地各一錢 羌活五分 連翹一錢二分 當歸尾七分半 肉桂 黃蘗酒洗,各三分

右作一服,酒一盞,水三盞,煎至一盞,空心熱服,一服愈。

何首烏散 治(疒其)疬癰。

何首烏 蔓荊子 石菖蒲 荊芥穗 甘菊花 枸杞子 苦參去蘆 威靈仙各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三五錢,食后溫酒調下,或茶清,或蜜水亦得。日進二服。

內補十宣散 治證同上。

人參 當歸身 黃芪各二兩 川芎 防風 厚樸 桔梗 官桂 甘草 白芷各一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加至六錢止。熱酒調下,日數服,以多為妙。不飲酒者,用木香濃煎湯下,然不若酒力之勝也。許學士云:此方得于都下異人,濟苦者不可勝數。陳無擇謂此藥在第四節服者非也。早服中病者,必消散。

人參養榮湯 治夾肢癰,并諸瘡潰后,不能收斂,或氣血原不足,不能收斂。若大瘡愈后,多服之,不變他病。

白芍藥一錢半 人參 陳皮留白 黃芪蜜炙 桂心 當歸酒拌 白朮土炒 甘草炙,各一錢 熟地黃酒拌,蒸 五味子炒,杵 茯苓各七錢半 遠志去心炒,五分

右作一劑,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前服。

十全大補湯 治證同上。若血氣不足之人,結腫未成膿者,宜加枳殼、香附、連翹,服之自消。

人參 肉桂 地黃酒洗,蒸,焙 川芎 白朮炒 白芍藥炒 茯苓 黃芪鹽水拌炒 當歸酒拌,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右作一劑,用水二鍾,姜棗煎服。

千金內托散 治腋疽。

人參 當歸身 香白芷 厚樸 防風 黃芪 川芎 生甘草 官桂 黃芩 白朮。

右水煎服。

黃礬丸 大能衛護內膜,驅解諸毒。

通明白礬一兩 黃蠟七錢

右將蠟熔化,下蜜一匙,少溫入礬,眾手拌勻,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服下,日三服。未破內消,已破易合。蠟性實大腸,礬性解諸毒,故用之也。貴人加木香,富人加沉香,平人加紫蘇葉,俱為末。

鐵箍散 敷圍腫毒。

貝母去心 白芷 蒼耳草灰酢拌,曬干,各二兩

右為細末,水調或香油調,貼瘡上;或加龍骨二錢,尤妙。

勝金丹 治(疒其)疬癰,并一切毒。

麝香 白砒制,各五分 雄黃 辰砂 乳香 沒藥 血竭各一錢半 穿山甲炙 全蝎泡,炙 天龍去頭足炙,各三錢 白僵蠶炙去絲,五錢 蟾酥一錢

右為細末,和勻,每服三分,赤砂糖調,蔥頭酒送下,取汗為度。

一粒金丹 治一切惡瘡癰腫,無名腫毒。

沉香 木香 乳香各五分 巴豆霜一錢五分

各為細末,照秤分數和勻,用黑肥棗個半,去皮搗爛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量人虛實。先呷水一口,行一次。胃氣壯實者,只可呷水三四口,不可太過。后用水一口送藥下,行盡數,次以米飲補之。

單方

腋下狐臭:用清水洗凈,又用清酢漿洗凈,微揩破,取赤銅屑和酢熱揩之,甚驗。【《外臺秘要》】

又方:胡粉常粉之。或以胡粉三合,和牛脂煎稠涂之。【《千金方》】

又方:漿水洗凈,油調蜜陀僧涂之。或用熱蒸餅一個,切開,蜜陀僧摻末夾之。【《集簡方》】

又方:古文錢十文,鐵線穿燒,酢淬十次,入麝香,研末調涂。【《應急良方》】

又方:以田蠃水擦之效。【時珍】

又方:用石綠三錢,輕粉一錢,研細,濃酢調敷五次,斷根。【《集元方》】

又方:膽礬半生半熟,入膩粉少許為末,每用半錢,以自然姜汁調涂,十分熱痛乃止。數日一用,以愈為度。【《簡易方》】

又方:礬石絹袋盛之,常粉腋下,甚妙。【許堯臣方】

腋下瘤癭:用長柄苦壺盧,燒存性,研末搽之,以消為度。

腋臭陰濕,或作瘡:青木香以好酢浸夾于腋下,或為末敷之。【《外臺秘要》,下同】

狐臭:三年釅酢和石灰敷之。

又方:姜汁頻涂絕根。

又方:馬齒莧杵,以蜜和作團,紙裹,泥固半寸厚,日干,燒過研末,每以少許和蜜作餅。先以生布揩之,以藥夾腋下,令極痛,久忍,然后以手巾勒兩臂,日用一次,以瘥為度。【《千金方》】

又方:槲箬三升,切,水煮濃汁,洗畢,即以白苦瓠殼煙熏之,后用辛荑、細辛、杜蘅末酢浸一夜,敷之。

又方:用桔枸樹鑿孔,取汁一二碗,用青木香、東桃、西柳、七姓婦人乳一處煎一二沸,就熱于五月五日雞叫時洗了,將水放在十字路口,速回弗顧,即愈。只是他人先遇者,必帶去也。桔枸樹,即梨棗樹也。【《易簡方》】

又方:大田螺一個,入麝香三分在內,埋露地,七七日取出。將患處洗拭,以墨涂上,再洗,看有墨處是患竅,以螺汁點之,三五次即瘥。

又方:雞子兩枚,煮熟去殼熱夾,待冷棄之三叉路口,勿回顧,如此三次效。【《肘后方》】

一方:用蝙蝠一個,以赤石子末半兩,涂遍,黃泥包固,曬干,煅存性,以田螺水調涂腋下,待毒氣上沖,急服下藥,行一二次妙。【《乾坤秘韞》】

又方:夜明砂末,豉汁調。

又方:自己小便,乘熱洗兩腋下,日洗數次,久則自愈。【《集簡方》】

又方:用自己唾擦腋下數過,以指甲去其垢,用熱水洗手數遍,如此十余日則愈。

又方:伏龍肝末頻敷之。【《千金方》】

又方:用銅礦石磨汁涂之。 【《唐本草》】

又方:黃丹入輕粉唾調,頻摻之。【《普濟方》】

又方:用鏡上綠,同五倍子末等分為末,米泔洗后敷之。【時珍】 鐵落,裹,以熨腋下,療狐臭有驗。 【蘇恭】

又方:水銀、胡粉等分,以面脂和,頻摻之。【《千金方》】

又方:用龍眼核六枚,同胡椒二七枚,研,遇汗出即擦之。【時珍】

治腋漏方:用絡石,一名木饅頭,煎湯洗腋及手足陰處,再以密陀僧末敷之,三日愈。【《綱目》】

狐臭:青礬、枯白礬各一兩,古文錢十四文,白梅七個,捶碎于磁器內,盛水一大盞,浸半日,先洗凈腋下,將藥水時時涂之。【《奇效良方》】

又方:飛黃丹、密陀僧、枯礬,以蒸餅,蘸藥擦之。【《丹溪心法》】

又方:枯礬、蛤粉、輕粉、密陀僧、麝香各等分,為細末,研勻,每用少許擦之。【《奇效良方》】

治陰汗鴉臭,兩腋下臭,不可與人同行:白礬、密陀僧、黃丹各二錢半,麝香五分,于乳缽內研如飛塵,以酢于手心內調藥末搽腋下,經兩時辰許,卻以香白芷煎湯洗之,一日用一次。

治腋下臭,神效。密陀僧四兩,白礬枯過二兩,輕粉三錢,共為細末,擦兩腋下,擦至半月見效,一月痊愈。

又方:密陀僧一兩,白礬七錢,硇砂、麝香各少許。

右為細末,先用皂角煎湯,洗后敷上。

又方:用白礬飛過,不拘多少。臨臥時,以紙襯卓上,伸手托壁柱上,以藥干揩,令腋下十分熱痛,兩腋揩遍,先于日中將所著上截衣服,用灰汁凈洗,又泡去衣袖中臭氣,皆無氣息如新衣方可著。若洗,氣息不斷,枉用其藥。大概藥無不驗,多是衣服再作氣,故不能斷根。

又方:辛夷、細辛、芎藭、青木香各四分,四味治下篩,熏竟,粉之。

又方:五更時,取精豬肉二大片,以甘遂末一兩拌之,挾腋下,至天明,以甘草一兩,煎湯飲之,良久瀉出穢物,須在荒野之外,恐穢氣傳人也。依法三五次即愈。其他蜜陀僧、胡粉之類,皆塞竅以治其末耳。【《回春》】

患腋臭者,耳內皆有油濕也。用大田螺一個,水中養之,候靨開,以巴豆肉一粒,針挑放在螺內,仰頓盞內,夏月一宿,冬則五六宿,自然成水,取搽腋下,絕根。【《丹溪心法》】

又方:先用胭脂涂腋下,其出狐臭之處黃色,就將前巴豆田螺去靨,掩于狐臭之上,絹帛勒緊,其狐臭從大便出,則絕根矣。

腋氣除根方:先用刀削去腋毛,凈,用白定粉水調搽敷患處,六七日后,看腋下有一黑點如針孔大,或如簪尖大,其氣由此而出也。用筆點定,即用艾炷如米大,灸七枚。灸過攻心中痛,當用此方下之:青木香、丁香各三分,檳榔八分,檀香一錢,麝香少許,大黃三錢,水煎服,以下為度;不下,再加大黃二錢又服。

又方:石灰三升,銀屑一升,一作銅屑。二味合和,絹囊盛,汗出粉之,妙。

又方:正旦以尿洗腋下,神妙。

又方:黃礬石燒令汁盡,治為末,絹袋盛,粉之即瘥。

針灸

《素問》曰:腋癰大熱,刺足少陽五,刺而熱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陰經絡者,大骨之會各三。

《靈樞》曰:癰發于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挾癭,急治之。

《醫學綱目》曰:《內經》刺腋腫有二法:其一取膽。經云:膽足少陽之脈所生病者,缺盆中腫痛,腋下腫,是也。其二取心。經云:心主手厥陰脈,是動則病手心熱,腋腫,皆視虛實寒熱陷下,施補瀉疾留灸也。

醫案

《本草綱目》曰:一府校老嫗,右腋生一瘤,漸長至尺許,其狀如長瓠子,久而潰爛。一方士教以用長柄藥壺盧,燒存性研末搽之,遂出水消盡而愈。

《薛氏醫案》曰:朱文鼎母因忿郁,腋下結一核,二十余年,因怒加腫痛,完谷不化,飲食少思。東垣云:瀉利不止,飲食不入,此腸胃虛也。遂以六君子湯加砂仁、肉桂、干姜、肉豆蔻,瀉雖止而膿清,瘡口不合,氣血俱虛也,以十全大補湯月余而愈。

河南張承祖年逾二十,腋下患毒,十余日腫硬不潰,脈弱,時嘔。予謂腫硬不潰脈弱乃陽氣虛,嘔吐少食乃胃氣弱,先以六君子湯加藿香、砂仁治之。彼曰:腫瘍時嘔,當作毒氣攻心治之。潰瘍時嘔,當作陰虛補之。予曰:此丹溪大概言也。即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如腫赤痛甚,煩躁,脈實而嘔為有余,當下之。腫硬不潰,脈弱而嘔為不足,當補之。亦有痛傷胃氣,或感寒邪穢氣而嘔者,雖腫瘍尤當助胃壯氣。彼執不信,飲攻伐藥,愈病。復請診,其脈弱微而發熱。予謂熱而脈靜,脫血脈實,汗后脈躁,皆不治。后果歿。夫腫瘍毒氣內侵作嘔,十有一二;潰瘍濕氣內侵作嘔,十有八九,豈可混為一途?

一男子腋下患毒,咳逆不食,腸鳴切痛,四肢厥冷,脈細,以托里溫中湯二劑頓愈,更以香砂六君子湯、二神丸而飲食頓進,以十全大補湯十余劑而斂。

一童子腋下患癰不斂,膿清,脈大,倦怠懶食,少寐自汗,口干,以內補黃芪湯及豆豉餅灸之,兩月而愈。凡瘡膿潰而清,或瘡口不合,或聚腫不赤,肌寒肉冷,汗出色脫者,皆氣血俱虛也,非補不可。

《證治準繩》曰:一人年逾五十,腋下患毒瘡,口不合,右關脈數而渴,此胃火也,用竹葉黃芪湯而止,再用補氣藥而愈。嘗治午后發渴或發熱,用地骨皮散。

張通,北人,年逾四十,夏月腋下患毒,潰后不斂,膿出清稀,皮寒脈弱,腸鳴切痛,大便溏泄,食下即嘔,此寒變而內陷也,宜大辛溫之劑。遂以托里溫中湯二貼,諸證悉退;更以六君加炮干姜、肉桂數劑,再以十全大補湯而愈。

品牌:匯聚文源
上架時間:2015-12-25 11:21:09
出版社:北京匯聚文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匯聚文源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阳| 稷山县| 浦北县| 嵩明县| 县级市| 嘉鱼县| 兴义市| 中山市| 普陀区| 崇明县| 永吉县| 拜泉县| 朝阳县| 榆社县| 合山市| 平乐县| 浦江县| 无锡市| 涪陵区| 兴海县| 扎囊县| 安溪县| 黎平县| 山阴县| 宿松县| 布拖县| 本溪| 无极县| 绍兴县| 饶平县| 湖州市| 永寿县| 荃湾区| 仁寿县| 弥渡县| 桃园县| 中宁县| 保德县| 乐亭县| 台北市| 九龙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