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斯大林(1)
不幸的童年
斯大林出生于1879年12月21日,在格魯吉亞一個叫哥里的小城里。他的父親給他取名為約瑟夫·維薩里昂諾維奇·朱加維里。
他的母親非常疼愛他,叫他索索。他的家里很窮,父親是個鞋匠,人們都叫他別索。他的母親是個虔誠的東正教徒,名叫葉卡捷琳娜·格奧爾吉耶夫娜·格拉譯,人們都叫她凱凱。
格魯吉亞有句俗話:“所有的鞋匠都是酒鬼。”他的父親也不例外,是個酒鬼。他把掙來的錢大部分都買酒喝了,只留下一小部分給母子倆,而這點錢是不夠養家的。沒辦法,葉卡捷琳娜只好挨家挨戶給人家洗衣、縫紉,來供養自己和孩子。
后來他的父親拋下他們母子倆到格魯吉亞首府第比利斯去了。他一出生就看到拳頭、暴力和無情的搏斗。
不幸的是他6歲那年得了一場很嚴重的天花,在當時,那是一種很兇險的疾病。雖然總算挺了過來,但病后臉上卻留下了永遠去不掉的麻子。
他的母親是一個很要強的人,她希望自己的兒子將來能出人頭地,不再像自己一樣受苦,她想讓他將來當個神甫。東正教的神甫可以結婚,主管一個教區,有穩定的收入,干得好還有升遷的機會。
他9歲那年,他的母親如愿以償,索索進了哥里的教會小學。入學那天,他穿了件新的藍大衣,戴氈帽,脖子上圍了條漂亮的紅圍巾,母親嘔心瀝血,他不能比別人差。
除學校每月發給貧困學生3盧布的助學金,他的母親還設法在學校為教師們洗衣服,做勤雜、清潔工,每月可掙得10盧布,她就用這些錢供養兒子上學。
他的父親別索雖然到了第比利斯,但剛開始的幾年他還不時地回家。他對妻子自作主張地將兒子送到教會小學勃然大怒,他干脆把孩子帶到第比利斯,讓他到阿杰利漢諾夫皮革廠做學徒。但凱凱已經不怕丈夫了,她進城把孩子又領了回來。
別人又幫她重新辦了入學手續,孩子又上學了。
從此以后,他的父親再也沒有回過哥里。1890年,他的父親在一次酗酒后的打架中被人用刀子捅死。但他的死,對他一家并未帶來什么影響。他對他的父親從來就沒有好感,除了拳頭,他沒從父親身上得到過其它東西。
他組織了一個由幾名最強壯的男孩結成的團伙,他們被稱為“三劍客”。彼佳、采拉澤和格里沙,他們都毫無怨言地聽從他的指揮,在他們中間,他是最瘦小的一個。
斯大林在哥里教會小學上了6年學。他通常是班里學習最優秀的學生之一,他記憶力非常地好,學習功課幾乎不費什么勁。
在完成神學功課的同時,他還讀了不少其它方面的書。他讀過格魯吉亞作家達·喬恩卡澤的中篇小說《蘇瑪爾城堡》,恰夫恰亞澤、阿·策烈鐵里等格魯吉亞作家的長詩和小說。最使他感興趣的是亞歷山大·卡茲別吉里的一篇短篇小說《弒父》,小說的主人公是一位勇敢、機智、善于戰勝任何困難的英雄柯巴,他救了一對年輕的戀人,為反對沙皇在高加索的總督沃龍佐夫伯爵的軍隊而進行戰斗,最后殺死了叛徒吉爾戈拉。少年的斯大林特別崇拜柯巴,柯巴成了他偶像和理想的化身。對于斯大林來說,柯巴就是神,就是生命的全部意義,他決心要成為第二個柯巴,成為像柯巴那樣的斗士、英雄。
從那以后,斯大林就開始稱自己為柯巴,并要求同學們也這樣稱呼他。
早期的革命活動
1894年,斯大林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第比利斯正教中學,并獲得了學校的獎學金。這是他第一次離開母親。
正教中學是一所奇怪的學校,看起來像座兵營。它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學生們哪怕只是犯了小過失也要在地下室的一間小黑屋子里關禁閉,修道士們經常偵查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搜查他們的行李,偷聽他們的談話,稍有懷疑,就向校長告發。
學校還鼓勵學生們互相告密。學校不允許學生到非教會的圖書館去借書,只有經修道士認可的書才可以閱讀。
學校生活是十分艱苦的,二三十個人擠在一間宿舍里。生活既單調,又死板,空氣在這里好像都凝結了。
教會中學令人窒息的氣氛顯然與少年斯大林的追求不一致。
他在最初一兩年的學習成績在全班仍然名列前茅。學校也開設數學、希臘語、拉丁語、俄羅斯文學和歷史等課程,但這些并未使他的求知欲得到滿足。
入學不久,斯大林就加入了一個秘密的學習小組。他們偷偷地把禁書帶到學校里秘密閱讀。當時,第比利斯有一個流動圖書館,斯大林就從這個圖書館里借書。他讀格魯吉亞的詩歌,也讀俄羅斯和西方一些名著。達爾文的《人類的起源》,雨果的《海上勞工》、《九三年》,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果戈理的《死魂靈》。他如饑似渴地讀著,這些書使他知道了許多新東西。
斯大林對同學說:“沒有上帝,他們騙我們。”他讓這個驚慌失措的男生看達爾文的書。
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轉折點。17歲的斯大林心中充滿了對新生活的憧憬。他寫了幾首詩,發表在第比利斯文學雜志《伊維利亞》上,第一首詩充滿了歡快的氣氛,而最后一首詩則飽含悲傷的情感。
斯大林閱讀學校禁讀的書,在他入中學3年后被發覺。
斯大林失去了對東正教的信仰,但對于自己未來將走什么路,他心里還是不很清楚。
后來,他加入了“麥撒墨達西”社,這是一個第比利斯首批社會民主黨小組之一。俄國社會民主黨是后來的原蘇聯共產黨的前身,他們宣傳馬克思主義,要求推翻沙皇專制制度,進行社會革命。
斯大林加入后不久,就讓他負責一個工人學習小組,給一些煙草工人、泥瓦匠、鞋匠、織工、印刷工人和馬拉有軌車售票員講授社會主義。每次集會都聚集在工人擁擠的窩棚里,房間里充滿了刺鼻的馬合煙氣味和汗臭味。門外一個人放哨,以免遭到警察的襲擊。
對于19歲的斯大林來說,給工人講課的生活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充滿了挑戰。因此他非常興奮。
每次這樣的集會后,他必須匆匆趕回學校,向教士解釋,為自己長時間不在學校找借口。然后裝成虔誠的樣子,到教堂去同其他人一起裝模作樣地進行祈禱。
既是一個革命者,又是中學學生,這種生活使斯大林的處境很難堪,他決心擺脫這種處境。
1899年5月,20歲的斯大林從第比利斯正教中學不辭而別,他沒有等到中學畢業。1個多月后,學校以無故不參加考試且原因不明為理由作出了開除的決定。
斯大林從此永遠地離開學校,開始一種新生活——職業革命者。
母親知道了兒子拒絕為上帝供職。她為兒子身上所花的心血都白費了,她想讓斯大林當一個神甫的理想破滅了,她很傷心。
母親不希望兒子成為什么革命者,始終固執地認為被學校開除是恥辱。
后來斯大林當上了原蘇聯共產黨的總書記,事業成功了。他曾勸母親搬到莫斯科去住,她也曾在克里姆林宮住過一段不長時間,但她蔑視他的成就,看不起熱鬧場中的喧囂和世俗的榮華富貴。她還是回到了她那熟悉的格魯吉亞老家,過著那安靜,沒有排場的生活,當一個簡樸、虔誠的老太婆。
他的母親晚年很孤獨,因為他的兒子自從15歲到第比利斯上中學后,每次看望她的時間都很短。事實上斯大林已離開了她的生活。
雖然母親對兒子的選擇并不滿意,但斯大林卻始終熱愛著他的母親。他不回家,但經常給母親寫信,他寫給母親的信很簡短。幾乎每封信結尾都寫上格魯吉亞的傳統祝語:“親愛的媽媽,愿您長命百歲!”
他給她寄去妻兒的照片,寄錢、寄藥,勸她生病時別喪氣。
他依然請母親到莫斯科來,她還是不來。他的妻子在最后的幾封信中表示無奈:“夏天快到了,或許能見面,要不,您上我們這來?對了,您總是給我們寄包裹來,我們于心不忍。”
就這樣,寄包裹,但不去,不論怎么請求。不過,他也沒有去看她。在高加索休養時,離她很近,但不去。
只有在1935年,得知媽媽病得不輕,看來,以后難以見面,他才去探望了她一次。母親對斯大林沒能當上神甫還耿耿于懷,她惋惜地對兒子說:“你沒能當上神甫,真可惜!”
1936年,葉卡捷琳娜帶著這個遺憾和失望去世于格魯吉亞,終年80歲。
離開學校的斯大林,沒有住的地方、也沒有工作,生活沒有著落。幸虧在朋友的幫助下找到了一份固定的工作:在第比利斯天文臺當觀測員。
盡管這個工作收入微薄,斯大林還是很滿意。他有一間獨自享用的屋子,在不值班的時候可以自由使用,他不上班的時候就拼命地讀書,桌子上堆著厚厚的書和小冊子,有很多普列漢諾夫和列寧的著作,甚至還有《火星報》。
1900年“五一節”快到了,斯大林和其他一些人忙于準備節日的活動。當時在格魯吉亞,“五一節”是非法的,從來沒有搞過慶祝活動。他們準備第一次在這里舉行游行集會。
在指定的4月23日,400~500名工人來到第比利斯遠郊的鹽湖集合。因為這里離市區比較遠,大概不會受到警察的監視。到達目的地后,工人們排著整齊的隊伍,高舉自制的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畫像和用俄文、格魯吉亞文、亞美尼亞文寫的標語。斯大林和其他幾個人在集會上發表了演講,最后,集會者唱完《馬賽曲》就匆忙解散了。
當斯大林與列寧的戰友庫爾納托夫斯基籌劃并準備1901年的五一節示威游行的時候,第比利斯的警察,已經知道了這個計劃并決定先發制人。
1901年3月21日警察逮捕了庫爾納托夫斯基和50多名社會民主黨骨干分子。當天晚上,警察襲擊了天文臺和斯大林的住所。這時斯大林正向自己房子走來,看見房子被警察包圍,就轉到街上兜圈子,直到警察全都撤走才返回住所。
由于其他領導成員的被捕,斯大林承擔了更加繁重的五一節組織工作。
五一節這天,大約2000名工人聚集在亞歷山大公園附近的索爾達茨基廣場,警察和哥薩克騎兵手持軍刀和鞭子等在那里。雙方很快發生沖突,14名示威者受傷,50多名被捕。
示威游行的消息使遠在國外的列寧感到異常高興。《火星報》評論說:“4月22日,星期日,在第比利斯發生的事件,對于整個高加索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一天標志著高加索公開革命運動的開始。”
1901年11月11日,第比利斯社會民主黨召開代表大會。斯大林當選為這個委員會的委員,并派他到巴統去建立黨組織。
巴統位于黑海沿岸,是個有兩三萬人的城鎮。這里交通便利,是俄國的一個工業中心。
斯大林到巴統后組織發動工人,并辦了一個秘密印刷所。印刷所就設在他的住所。鉛字都放在火柴和香煙盒里,斯大林坐在桌子旁寫傳單,然后就交給排字工人,各種傳單和宣言書很快就從這個印刷所散發到工人手中。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用柯巴作為化名,并且一直用了很長時間。
在斯大林的宣傳、鼓動下,巴統的工人開始罷工,上街游行。
警察千方百計想找到秘密印刷所,為了躲避偵查,斯大林把印刷機轉移到巴統郊區一個阿布哈茲人村莊。為了保密,到這里來領傳單的工人都穿上高加索婦女的服裝,戴著面紗。左鄰右舍起初懷疑印刷機在印鈔票,因此要求分一份。斯大林費了好大勁才向他們解釋明白是怎么回事,并得到當地村民的幫助。
1902年4月5日,星期五晚上。斯大林和幾個同志在一個朋友家聚會、聯歡。聯歡會正在進行中,有人猛然發覺,巴統警衛隊不僅包圍了這座房子,而且在地下室里安了密探。斯大林抽著香煙,正與一位朋友談話。他沒動聲色只平靜地說:“沒事兒。”繼續抽他的煙。過了不久,警察闖進屋里,逮捕了屋里所有的人,包括斯大林。
這是斯大林在他的職業革命生涯中第一次被捕。幾經流轉,1年多后他被判處3年流放。流放地是在西伯利亞伊爾庫茨克省的新烏拉村。經過4個月押送,才到達目的地。但他很快就從流放地逃跑,1904年1月斯大林又偷偷地回到第比利斯。那時他已經24歲了,正是婚愛的年齡。
他在第比利斯的秘密接頭點遇見了亞歷山大·斯瓦尼澤,后來介紹他同自己的妹妹相識,她叫葉卡捷琳娜·斯瓦尼澤。
姑娘和斯大林的母親同名,都叫葉卡捷琳娜。斯大林很快地和葉卡捷琳娜結了婚。婚禮是在一所東正教堂秘密舉行的,母親特地從哥里趕來操辦了這次婚禮。
1907年,他們有了一個男孩,取名為雅可夫。不幸的是孩子生下不滿1歲,年輕的斯瓦尼澤就病故了。
1905年12月斯大林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高加索聯盟代表的資格出席了在芬蘭舉行的全俄布爾什維克第一次代表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列寧和斯大林第一次直接會面了。
1905年的俄國第一次革命失敗后,沙皇制度重又站穩腳跟,工人運動急劇衰落,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許多人脫離了黨的隊伍,黨的組織成員大大減少。
就在這種形勢下,斯大林來到巴庫,領導當地的工人繼續斗爭。他在自己參與編輯的《汽笛報》上發表許多文章,堅持認為石油公司必須同整個產業的代表進行談判。工資制度必須改變,工人需要的不是更多一點的獎金,而是歐洲的工資制度。他和戰友奧爾忠尼啟則、伏羅希洛夫等人一起領導石油工人同雇主進行斗爭,在工廠主同意與整個產業的代表進行談判之后,他號召5萬巴庫石油工人來選舉他們的代表,當局答應給工人代表以豁免權。
斯大林等人還組織了多次石油工人的罷工,迫使工廠主向工人作出讓步。
巴庫的斗爭引起了列寧的重視。特別是那些有著積極斗爭情緒的人使列寧表示十分欽佩。
斯大林在巴庫的名氣越來越大了,反動派對他恨之入骨,派出大量的警察,偵探來尋找跟蹤他。1908年3月25日,斯大林和他的戰友奧爾忠尼啟則同時被捕,囚禁在巴庫的拜洛夫監獄。
拜洛夫監獄原來只能容納400人,可現在是十月革命前沙皇俄國統治最黑暗的時期,到斯大林被捕時這里卻關押了1500人。
在獄中,斯大林除了學習世界語,還利用閑散時間讀書,并繼續注意著巴庫石油工人的斗爭,不斷地為《汽笛報》和《巴庫無產者報》撰寫評論。
在這里他被關押了7個半月,然后被判處流放沃洛格達省索利維切戈茨克兩年。在押解流放地的途中因患斑疹傷寒,直到1909年底才到達流放地。
不久他從流放地逃了出來,回到首都彼得堡又開始了他新的戰斗。
從1908年斯大林在巴庫被捕并判處流放,到1912年這段時間,他又先后3次被捕、流放。但他每次都逃了出來,在斯大林的革命生涯中真是多災多難。在1911年的一次服刑中,他在缺席的情況下被選為中央俄國局委員。
1912年底,斯大林再次奉召到克拉科夫參加列寧主持的聯席會議。
經過一番艱辛后,斯大林終于到了克拉科夫,并如期參加了會議。
由于叛徒的告密,斯大林又一次被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