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李斯

一、初入秦國,嶄露頭角

在楚國上蔡的郡府之中,狹小昏暗的吏舍仿若一座無形的牢籠,將李斯困于瑣碎日常。每日,他在堆積如山的簡牘間忙碌,處理著毫無波瀾的文雜務。彼時,斯常于不經意間,瞧見吏舍角落里的老鼠,身形瘦小、毛色黯淡,在昏暗的光影里,瑟瑟縮縮地啃食著發霉變質的食物,稍有動靜便嚇得四處逃竄。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官倉之中的老鼠,個個肥碩健壯、毛色油亮,在寬敞高大的糧囤間肆意穿梭,優哉游哉地享用著飽滿的糧食,無懼外界干擾。這般強烈的反差,深深刺痛了李斯的心,令他不禁仰天長嘆,發出“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的千古感慨。那一刻,他仿若醍醐灌頂,清晰地意識到,人的境遇與這老鼠一般無二,全然取決于所處的環境。若想改變命運,就必須掙脫眼前這局促的天地,去尋覓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于是,李斯果斷辭去安穩卻平庸的小吏之職,背上行囊,踏上前往齊國的求學之路。在齊國,他有幸拜入荀子門下,全身心地投入帝王之術的鉆研。荀子的學堂里,百家學說的思想火花激烈碰撞,李斯如同一株久旱逢甘霖的幼苗,貪婪地汲取著知識的養分。憑借著與生俱來的聰慧和超乎常人的勤奮,他迅速在眾多學子中嶄露頭角。課堂之上,他思維敏捷,對治國理政的諸多理論見解深刻,常常引得荀子頷首稱贊;課余之時,他也手不釋卷,沉浸在經史典籍之中,不斷充實自己。數年時光轉瞬即逝,李斯已然成長為一位滿腹經綸、對天下局勢有著獨到見解的賢才。

學成之后,李斯細細分析當時的天下局勢。放眼望去,六國因長期的戰亂和內部紛爭,國力漸趨衰落,政治腐敗、民生凋敝,盡顯疲態。而秦國,歷經數代君主的苦心經營,任用賢能、推行變法,國力蒸蒸日上,軍隊兵強馬壯,已然成為戰國七雄中最為強盛的存在。秦王嬴政更是胸懷大志、雄心勃勃,一心想要成就一番霸業。李斯認定,秦國便是他施展抱負的絕佳舞臺,嬴政便是能助他實現理想的明主,遂毅然決然地西行入秦。

初到秦國,李斯深知想要出人頭地絕非易事,他選擇投身于當時權傾朝野的呂不韋門下。呂不韋喜好廣納門客,其府邸之中人才濟濟。李斯在眾多門客之中,不甘平凡,積極主動地展現自己的才華。每當門客們圍坐一處,熱烈討論時政之時,李斯總能憑借自己對天下大勢的精準判斷和深刻洞察,發表別具一格的獨到見解。他的言辭犀利且切中要害,邏輯嚴謹而條理清晰,常常引得眾人側目。久而久之,他的才華終于引起了呂不韋的注意。呂不韋見他談吐不凡、見識過人,認定其日后必成大器,便將他推薦給了秦王嬴政。

在秦王嬴政面前,李斯毫無懼色,侃侃而談,盡情闡述自己對天下局勢的深刻看法。他神情激昂,語氣堅定地說道:“秦國經數代之積累,如今國力強盛,兵鋒銳利。反觀六國,各自為政、實力衰退,已無力單獨與秦國抗衡。當下,正是秦國統一天下的絕佳時機。”接著,他進一步向秦王提出“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宏偉戰略,詳細闡述道:“秦國當利用自身優勢,采取分化瓦解、各個擊破之策。先以重金賄賂六國權臣,在其國內制造混亂,破壞六國合縱聯盟;再伺機而動,派遣精銳之師,逐次攻伐六國,如此必能成就千古霸業。”嬴政聽得津津有味,目不轉睛地盯著李斯,心中暗自驚嘆。他深感眼前此人目光如炬,見解深刻獨到,實乃不可多得的人才。當即,嬴政便任命李斯為長史,讓他正式參與秦國的戰略謀劃,自此,李斯踏上了施展宏圖大志的征程。

二、離間六國,削弱對手

得到秦王嬴政的重用之后,李斯深知六國絕不會輕易屈服于秦國的鐵蹄之下。經過深思熟慮,他向嬴政獻上了一條極具謀略的“離間”之計。他神色凝重地對嬴分析道:“六國雖國力不及秦國,但倘若他們摒棄前嫌,聯合起來,憑借廣袤的土地、眾多的人口和雄厚的兵力,仍會對秦國構成巨大的威脅。所以,當下之計,秦國應派遣大批智謀之士,攜帶巨額重金,潛入六國。以錢財為誘餌,賄賂各國的權臣顯貴,從其內部制造矛盾沖突,破壞六國之間的合縱聯盟。一旦聯盟瓦解,六國便如一盤散沙,秦國便可各個擊破。”嬴政聽完,眼中閃過一絲贊賞,當即批準了李斯的計劃。

李斯深知此計的關鍵在于選人,他親自在秦國眾多謀士中精心挑選。那些被選中的謀士,個個口才出眾、能言善辯,且心思縝密、機智靈活。李斯為他們籌備了充足的資金,鄭重地叮囑他們,此去任務艱巨,關乎秦國大業,務必小心行事。隨后,這批謀士懷揣著使命,如同一群隱秘的刺客,悄然潛入六國。

在趙國,秦國謀士將目標鎖定在了趙王的寵臣郭開身上。郭開為人貪婪成性,見錢眼開。秦國謀士攜帶大量金銀財寶,暗中與郭開取得聯系。面對堆積如山的財富,郭開瞬間喪失了理智,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秦國的要求。此后,他在趙王面前頻繁進讒言,不斷詆毀趙國名將李牧。他添油加醋地說李牧手握重兵,意圖謀反,還編造了諸多所謂的“證據”。趙王本就生性多疑,在郭開日復一日的蠱惑下,竟信以為真。他全然不顧趙國正面臨秦國大兵壓境的嚴峻局勢,貿然派人前往軍中,欲取代李牧的兵權。李牧乃忠勇之士,深知此時臨陣換將乃兵家大忌,會給趙國帶來滅頂之災,故而拒不從命。趙王惱羞成怒,竟設計殺害了李牧。李牧一死,趙國軍隊頓時人心惶惶,士氣低落。原本訓練有素、戰斗力極強的趙軍,瞬間如同一盤散沙。秦國得知李牧已死,立即抓住時機,揮軍進攻趙國。失去李牧的趙國軍隊根本無力抵抗秦軍的凌厲攻勢,秦軍一路勢如破竹,輕而易舉地攻破了趙國。

而在齊國,秦國的謀士則將主要精力放在拉攏齊國的相國后勝上。他們通過各種渠道,用大量的財物賄賂后勝。后勝在巨額財富的誘惑下,徹底倒向了秦國。在他的影響下,齊國長期奉行“事秦謹”的政策。當其他五國遭受秦國攻擊時,齊國選擇坐視不管,既不派兵援助,也不參與合縱抗秦。齊國君臣以為只要討好秦國,便可偏安一隅。殊不知,唇亡齒寒,當秦國逐一滅掉其他五國后,齊國孤立無援,最終也難以逃脫被秦國吞并的命運。

除了賄賂權臣,李斯還指示謀士們在六國之間大肆散布謠言,制造混亂。在韓國,秦國謀士故意四處傳播消息,稱韓國即將背叛其他五國,與秦國單獨媾和。這一謠言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瞬間激起千層浪。其他五國聽聞此消息后,紛紛對韓國產生猜忌和不滿。韓國國內也因此人心惶惶,朝堂之上爭論不休。原本就脆弱的六國合縱聯盟,在這謠言的沖擊下,裂痕愈發明顯。各國之間相互防備,矛盾不斷加深,合縱的力量被大大削弱。通過這些離間手段,六國之間的關系變得劍拔弩張,聯盟逐漸分崩離析,為秦國逐一消滅六國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三、制定策略,攻滅六國

李斯協助嬴政制定了詳細的滅國策略,秉持著“先弱后強、遠交近攻”的原則。韓國作為六國中實力最為弱小的國家,首當其沖成為秦國的目標。公元前234,秦國以韓國拒絕割讓南陽為由,派內史騰率領大軍進攻韓國。李斯在此戰中,不僅負責后勤調度,確保秦軍糧草充足,還利用之前在韓國布下的間諜網絡,獲取了韓國軍隊的部署和防御弱點等關鍵情報。秦軍勢如破竹,迅速攻克韓國都城新鄭,俘虜韓王,韓國宣告滅亡。

滅韓之后,秦國將矛頭指向了趙國。趙國雖有廉頗、李牧等名將,但國內政治局勢動蕩。李斯一方面建議嬴政派人攜帶重金潛入趙國,賄賂趙國權臣郭開,讓其在趙王面前詆毀李牧。郭開收受賄賂后,果然向趙王進讒言,誣陷李牧謀反。趙王昏庸,竟信以為真,下令處死李牧。李牧一死,趙國軍隊軍心大亂。公元前229年,秦國派王翦率大軍進攻趙國,秦軍一路高歌猛進,次年便攻破邯鄲,趙王被俘,趙國大部分領土被秦國占領。

接著,秦軍揮師北上,兵臨燕國邊境。燕國太子丹為挽救國家危亡,派荊軻前往秦國刺殺嬴政。荊軻帶著樊於期的首級和燕國督亢的地圖前往秦國,在咸陽宮向嬴政獻上地圖時,圖窮匕見,企圖刺殺嬴政,但最終失敗。嬴政大怒,立即增派軍隊攻打燕國。公元前226年,秦軍攻占燕國都城薊城,燕王喜被迫逃往遼東。

魏國地處中原,地勢平坦,無險可守。公元前225年,王賁建議秦軍引黃河、鴻溝之水灌大梁城。大梁城被洪水浸泡數月后,城墻崩塌,魏王假無奈投降,魏國滅亡。至此,秦國已滅掉韓、趙、魏、燕四國,只剩下楚國和齊國。楚國地域遼闊,兵力雄厚。嬴政先派李信率領二十萬大軍伐楚,結果李信輕敵冒進,被楚軍擊敗。之后,嬴政起用老將王翦,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出征楚國,一舉擊敗楚軍,殺死楚將項燕,隨后攻占楚國都城壽春,俘虜楚王負芻,楚國滅亡。

齊國長期以來與秦國交好,不修戰備。當秦國滅掉其他五國后,齊國才如夢初醒,但此時已無力抵抗。公元前221年,秦國派王賁率領大軍從燕國南下攻打齊國,齊國軍隊幾乎未作抵抗,秦軍順利攻入齊都臨淄,齊王建投降,齊國滅亡。嬴政僅用了短短十年時間,便先后滅掉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

四、力推郡縣,鞏固集權

秦國歷經多年征戰,終于橫掃六國,完成了天下一統的偉業。然而,隨之而來的是如何治理這廣袤龐大帝國的棘手問題。朝堂之上,大臣們就此展開了一場激烈爭論。以丞相王綰為首的部分大臣,極力主張實行分封制。他們態度誠懇地向秦始皇嬴政進諫道:“陛下,六國剛剛平定,局勢尚不穩定。各地民心未附,時有叛亂發生。如今將皇子們分封到各地為王,讓他們在當地建立政權,可憑借皇室血脈的威望,迅速穩定局勢,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如此方能確保我大秦江山永固。”朝堂之上,不少大臣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李斯聽聞,當即挺身而出,堅決反對分封制。他神色嚴肅,言辭懇切地向秦始皇詳細闡述分封制的弊端。他緩緩說道:“陛下,周朝當年實行分封制,在初期,確實憑借諸侯們的拱衛,鞏固了統治,使得天下太平。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諸侯們的勢力不斷壯大,他們擁兵自重,為了爭奪土地、人口和財富,開始相互攻伐。周天子雖貴為天下共主,卻因實力衰微,根本無法約束諸侯,最終導致天下大亂,戰火紛飛,百姓生靈涂炭。如今我大秦好不容易一統六國,結束了多年的戰亂,倘若再實行分封制,假以時日,這些諸侯必然會像周朝的諸侯一樣,為了各自的利益爭斗不休。屆時,大秦的統一局面將難以維持,陛下辛苦創下的基業也將毀于一旦。”

緊接著,李斯提出了自己的主張:“陛下,依臣之見,當實行郡縣制。將全國劃分為若干郡縣,由中央直接任命郡守和縣令進行管理。郡守和縣令只對陛下負責,他們的任免皆由陛下掌控。如此一來,地方權力盡歸中央,中央政府便能對地方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從而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秦始皇最終采納了李斯的建議,決定在全國推行郡縣制。

郡縣制的實施,徹底改變了以往的政治格局。郡守和縣令作為地方的最高行政長官,直接對中央政府負責。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在中央的監督之下,任免權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這使得中央政府能夠迅速將政令傳達至地方,對地方事務進行及時有效地管理。在李斯的精心主持下,郡縣制得以在全國范圍內順利推行。他親自制定詳細的實施細則,對郡守和縣令的職責、選拔標準、考核方式等都作出了明確規定。為了確保郡縣制的順利實施,李斯還不辭辛勞,多次派遣官員到各地巡視,監督制度的執行情況。郡縣制的推行,為秦朝建立起了一套高效、嚴密的行政管理體系,為后世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影響深遠,直至今日仍能看到它的影子。

五、統一度量,促進融合

秦朝一統六國之后,長期的割據混戰使得各國在度量衡方面的標準極為混亂。就拿長度單位來說,秦國的一尺與趙國、齊國等國的一尺長度各不相同。在秦國,尺約為23.3厘米,而在其他國家,有的一尺可能更長,有的則更短。這種差異在實際生活中造成了諸多不便,比如在商業貿易中,買賣雙方在丈量土地、計算貨物長度時,常常因標準不一而產生糾紛。在容量方面,各國的升、斗、斛等單位的容積也大相徑庭。秦國的一升為200毫升,可在其他國家,一升的容量可能相差幾十毫升甚至更多。這對于糧食的儲存、運輸和交易帶來了極大的困擾,不僅容易導致計量不準確,還增加了管理成本。重量單位的情況更是糟糕,各國的斤、兩等標準差異巨大,使得稅收征收、物資調配等工作困難重重。

李斯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它不僅阻礙了國家的經濟交流,還對賦稅征收、工程建設等方面產生了負面影響。于是,他鄭重地向秦始皇建議統一度量衡。秦始皇深知此事關乎國家的長治久安,當即采納了李斯的建議,并任命他全權負責此項工作。

李斯深知任務艱巨,絲毫不敢懈怠。他精心組織了大量精通天文、地理、數學等知識的專業人員,成立了專門的研究小組。這些人員不辭辛勞,奔赴各國,對原有的度量衡標準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研究。他們深入市井,走訪商戶,記錄各地不同的度量衡器具和使用習慣;他們查閱各國的典籍文獻,尋找度量衡標準的歷史淵源和演變過程。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研究小組收集了海量的數據和資料。

在長度標準的制定上,李斯經過反復權衡,決定以秦尺為標準尺,將一尺的長度統一規定為23.3厘米。為了確保標準的準確性和權威性,他下令在咸陽的官營作坊中,選用上等的材料,精心制作了大量的標準尺。這些標準尺制作精良,刻度清晰準確。隨后,李斯將這些標準尺分發到全國各地,要求各地以此為準進行長度測量。同時,他還頒布嚴格的法令,規定凡是在商業交易、工程建設等活動中,必須使用統一的標準尺,如有違反,將予以嚴懲。

在容量標準方面,李斯將商鞅變法統一秦國的度量衡的標準向天下推廣。他組織制作了大量標準的量器,這些量器造型統一,材質堅固,上面清晰地刻著容量刻度和秦朝的標志。標準量器被分發到各個郡縣的官府和市場,用于糧食、酒水等物資的計量。為了保證量器的正確使用和維護,李斯還安排專人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教導他們如何準確使用量器進行計量。

對于重量單位,李斯規定一斤為250克,制作了標準的砝碼。這些砝碼大小一致,重量精準,表面光滑平整。在交易和賦稅征收時,必須使用標準砝碼進行稱重,以保證重量計量的統一。為了讓標準砝碼得到廣泛應用,李斯不僅在官府中強制推行,還在民間進行宣傳和推廣,讓百姓們了解并接受新的重量標準。

為了讓統一度量衡的政策深入人心,李斯親自撰寫了相關的詔書。詔書中詳細闡述了統一度量衡的重要意義、具體標準和實施辦法。他命人將詔書刻在官府制作的度量衡器具上,這些刻有詔書的器具被分發到全國各地的集市、官府、工坊等場所。無論是市場上的日常交易,還是官府的稅收征收,都必須嚴格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通過李斯的不懈努力,秦朝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度量衡的統一。這一舉措極大地促進了國內經濟的交流與發展,不同地區的人們在交易時不再因度量衡標準不同而產生障礙,商業活動變得更加順暢。百姓的生活也因此變得更加便利,國家的凝聚力得到了顯著增強,為秦朝的繁榮穩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六、晚年困境,悲劇收場

隨著嬴政的去世,李斯的命運也發生了急劇轉變。嬴政駕崩后,趙高企圖扶持胡亥即位,以達到自己專權的目的。他深知李斯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響力,于是積極拉攏李斯參與其陰謀。起初,李斯堅決反對趙高的做法,認為這是違背嬴政遺愿、危害國家的行為。但趙高軟硬兼施,一方面以榮華富貴誘惑李斯,另一方面威脅他若不合作,將會禍及家族。在趙高的威逼利誘下,李斯最終動搖了,他與趙高合謀,偽造詔書,賜死扶蘇,扶持胡亥登上皇位。

胡亥即位后,在趙高的唆使下,實行殘暴統治,大興土木,百姓苦不堪言。李斯多次進諫,卻遭到胡亥的反感和趙高的嫉恨。趙高為了獨攬大權,設計陷害李斯,誣告他謀反。胡亥聽信了趙高的讒言,將李斯下獄。在獄中,李斯遭受了殘酷的刑罰,但他始終不肯承認謀反。然而,在趙高的操縱下,最終李斯被判處腰斬之刑。臨刑前,李斯望著一同被押赴刑場的兒子,感慨萬千,他對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曾經那個懷揣著遠大抱負、協助嬴政一統天下的李斯,如今卻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實在令人唏噓。李斯的死,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也為秦朝的迅速滅亡埋下了伏筆。

上架時間:2025-05-19 10:24:54
出版社:黑龍江東北數字出版傳媒有限公司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济市| 邵阳市| 文登市| 明水县| 福安市| 明光市| 新源县| 大安市| 灵台县| 潜江市| 含山县| 玉门市| 乌拉特前旗| 漾濞| 萍乡市| 个旧市| 浠水县| 延边| 靖安县| 和静县| 杭州市| 新泰市| 辛集市| 湖北省| 岳普湖县| 潜江市| 申扎县| 长春市| 临清市| 卢氏县| 德江县| 防城港市| 虞城县| 宜州市| 高唐县| 长春市| 精河县| 工布江达县| 旬阳县| 临潭县| 咸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