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拳王的童年
1968年秋末冬初,黑龍江省東寧縣三岔口鎮三岔口村農民王遠強、趙若蘭生了個兒子。
王家不是武術世家。王遠強小時候偶然得到了三本武術拳譜。斗大的字,他認識不了一兜子,根本看不明白拳譜中寫的是什么,只是心不在焉地翻看拳譜中的武術動作圖解。一不留神,王遠強竟然沉迷于拳譜中那些武術動作圖解之中不能自拔了。
幾年以后,王遠強把拳譜中的武術招式都學會了,成為武功高強、深不可測的武術大師。深不可測,是因為村里人都知道王遠強自幼習武,但是誰也沒看到過他施展高強的武術功夫。
兒子的出生,讓王遠強欣喜若狂。他對有兒子是夢寐以求的,好讓王家后繼有人,更重要的是讓他的武術功夫后繼有人!他希望兒子能繼承他的全部武學,成為出類拔萃的武林高手,以后在社會上能挺直腰桿,不受欺負。當時他的想法很簡單,尤其是萬一日本鬼子,或者和日本鬼子一樣的侵略者再侵略中國,好有實力打擊侵略者,保家衛國。
于是,王遠強給兒子起了一個江湖大俠一般響亮的名字——王鷹杰,取英雄豪杰之意。
王家并不是祖祖輩輩土生土長在三岔口,王家的祖籍在山東聊城。
1644年,清兵大舉攻入山海關內,進而攻占京師,建立大清王朝。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為保護滿族祖先的發祥地,以及人參、珍珠等資源,并為以后戰敗保留退路,他們在遼河流域和吉林部分地區修建千余公里的“柳條邊”籬笆墻,禁止關內的漢人進入關東,使關東大地成為人煙稀少的北大荒。
1653年,清政府的統治地位已經穩固,再無退回關東之虞,也感到關東人煙稀少,不利于保土守疆,于是頒布了《遼東招民開墾條例》,打開封禁的“柳條邊”城墻,鼓勵關內漢人移民關東。
1658年夏天,王鷹杰的祖先一行六人,隨著闖關東的人流,推著獨輪車,越過“柳條邊”城墻,繼續移民關東的漫長跋涉。他們本來打算到吉林榆樹安家,和村子里先前闖關東到吉林榆樹安家的老鄉會合,卻因為迷路,一直走到海參崴,于是定居海參崴。
王鷹杰的祖先和祖祖輩輩生活在海參崴的滿族人一起生息、勞作。他們捕撈海魚、海參和其他海產品,長途販運到關外各地,以及關內一些地方;再從這些地方換回或者買回布匹、皮貨、糧食、食鹽、金銀首飾和日用品等。這種往返于海參崴和內地之間,原始的以物易物貿易方式,被稱為“跑崴子”。
王鷹杰的祖先和其他山東人一樣,骨子里都是“安土重遷”的,不愿意背井離鄉,漂泊遠方。由于關內土地兼并日益嚴重,黃河下游連年遭災,戰亂和災荒不斷,加上人口壓力增大,農民生活日趨艱難。這些不斷的天災人禍,加之清政府的移民政策等,堅定了他們闖關東的決心。
1860年11月14日,沙俄逼迫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條約》,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沙俄奪去,這其中就包括了海參崴。生活在海參崴的中國人都管他們叫毛子。當這些中國人知道《中俄北京條約》將海參崴強行劃歸了沙俄,非常氣憤和痛惜。
王鷹杰的祖先和一些生活在海參崴的漢族人、滿族人、朝鮮族人覺得沒有安全感,也沒有了家的感覺。1861年夏天,他們毅然離開海參崴。當他們走到瑚布圖河西岸,即瑚布圖河、小烏蛇溝河和大肚川河的交匯地帶,發現這個地方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氣候溫暖,于是搭蓋茅屋,在此定居。他們稱這個地方為三岔河口。他們還在三岔河口附近發現了蘊藏豐富的金礦和極其珍貴的人參。除了開墾荒地種植糧食、蔬菜,他們還淘黃金、挖人參,過起了安逸富足的生活。
其實,王鷹杰的祖先等一些人定居和開發三岔河口,絕不是東寧歷史的開始。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東寧地區就有人類活動。
20世紀7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東寧大肚川河谷地帶,發現了幾處戰國至秦漢時期的古遺址。考古學家一致認為,這是沃沮人的文化遺存。沃沮人的房屋遺跡雖然仍為半地穴式,但已經出現了圍繞穴壁而筑的火墻,它是目前黑龍江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取暖設施,也是今天關東地區廣泛使用的火墻、火炕的雛形。
據史料記載,沃沮人居住的地區“土肥美,背山向海,宜五谷,善田種”,這也與東寧地區的地理位置、土質、氣候等相符。
魏晉時期,牡丹江、綏芬河流域沃沮人生活的地區被肅慎人的后裔勿吉人占據。
唐朝時期,698年,肅慎人的后裔粟末靺鞨人建立了渤海國。渤海國是統治東北地區的地方民族政權。731年,唐玄宗冊封渤海國王大祚榮為渤海郡王,統轄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從此渤海國成為唐朝版圖內的一個羈縻州。渤海國曾四次遷移都城,其中兩次遷至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市西南渤海鎮)。
渤海國時期,三岔河口地區屬率賓府。金元時期,由于戰爭滋擾,三岔河口地區居民被全部遷走。
已經荒涼幾百年的三岔河口地區,再度被王鷹杰的祖先等一些人開發。在這之后,三岔河口仍然有人繼續到海參崴、雙城子“跑崴子”。
三岔河口地區是東寧的發祥地,雖然處于高緯度,但因為距離日本海較近,受海洋氣候影響,地理條件得天獨厚,依山傍水,氣候溫和,植物茂密,動物繁多,非常適合人類居住。
后來,三岔河口改名三岔口。
1970年,王鷹杰的弟弟出生。王遠強還想為他起一個響亮的武林名字,希望他長大以后,在武學造詣上超越他哥哥王鷹杰,成為武學的一代宗師。
王遠強上學的時候,記住了老師講的梁啟超先生的一句話:“少年強則國強。”可趙若蘭還記住了梁啟超先生的另一句話:“少年智則國智。”
自從王遠強結婚之后,趙若蘭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她真正意識到現在是新社會了,英雄豪杰行俠仗義、殺富濟貧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她不再崇拜仗劍獨行的英雄豪杰,而是羨慕博古通今、出口成章的儒雅才俊。她自己也喜歡讀書學習,更希望兒子長大后用心讀書,也成為博學多才的文化人,社會需要有文化的人才。于是,她給二兒子起名王鴻儒,取自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中的“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趙若蘭平時什么事都聽王遠強的,但在給二兒子起名這件事上,他無論說什么,趙若蘭都不聽了。王遠強不再說什么了,只是悶悶不樂地坐在院子里,一口接一口地抽著煙袋。
從王鷹杰懂事的時候開始,二爺王建國和父親王遠強就經常給他講述王家前輩英雄打野狼、打野豬、打毛子、打鬼子的故事,用前輩英雄的故事激發王鷹杰學習武術的熱情,培養他強悍、英勇的硬漢性格。
王鷹杰從小就喜歡聽大人講前輩英雄的故事,從心靈深處崇拜前輩英雄,也想像他們一樣,做一個大英雄。
王鷹杰5歲的時候,王遠強就迫不及待地教他武術動作。
王鷹杰對習武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興趣和天賦,可以說是興致盎然,喜歡至極。王遠強教他的武術動作無論多難,他一看就會,一聽就懂。
王遠強經常告訴王鷹杰說:“日本鬼子當年侵略咱們國家,就是因為咱們實力太弱。必須學會武術,萬一日本鬼子或者和鬼子一樣的侵略者再侵略咱們國家,咱們好有實力保家衛國。沒有實力,怎么能保家衛國?”
趙若蘭則說:“保家衛國依靠國家軍隊的實力,而不是你的武術動作。”
王遠強不服氣地瞪了她一眼,并在鞋底兒用力磕了一下煙袋鍋……
王鷹杰到了上小學的年齡,不喜歡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只喜歡學習武術招式。王鷹杰聰明至極、記憶超群,是武術天才。有些動作,王遠強練習了一個月才學會;而他教王鷹杰一遍,王鷹杰就銘記于心,然后自己堅持不懈地練習。
王鷹杰8歲的時候,王遠強已經把自己掌握的全部武術招式,像簸箕倒黃豆一樣毫無保留地倒給了王鷹杰,其中不乏一些實戰價值極高的武術精華,也就是一些“絕招”。
王鴻儒5歲的時候,家里人都認為他應該和王鷹杰一樣,也懂事了,就開始對他進行全方位的教育。王建國就像教育王鷹杰一樣教育王鴻儒,給他講述前輩英雄可歌可泣、慷慨悲壯的故事,讓他不要忘記東寧的歷史和先輩英雄的事跡。他聽得津津有味。王遠強給王鴻儒講解武術招式,看起來他也聽得聚精會神。趙若蘭教王鴻儒背誦荀子的《勸學》、韓愈的《師說》,讓他從小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他聽得目不轉睛。
在對待學習文化和武術的態度上,王鴻儒和王鷹杰的好惡截然相反。王鴻儒酷愛學習文化知識,喜歡上學,對于學習武術毫無興趣。開始,王遠強對王鴻儒學習武術寄予殷切希望,認為王鴻儒比王鷹杰個子高,身體好,應該更具習武天賦。他給王鴻儒講學習武術的重要性,開始時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最后口干舌燥、黔驢技窮。就像王鷹杰5歲的時候對他進行文化教育一樣,簡直是對牛彈琴。
如此幾次之后,王遠強甚至讓趙若蘭現身說法,用她美女愛英雄的親身經歷,去說服王鴻儒習武。王鴻儒只是莫名其妙地看了王遠強一眼,還是對習武興趣索然。王遠強埋怨趙若蘭給王鴻儒起名的時候非要帶個軟弱的“儒”字,這就決定了他對武學的漠不關心。
趙若蘭記憶超群,《三字經》《百家姓》《名賢集》《千字文》《弟子規》等能倒背如流。她記得王鷹杰小時候,她為他背誦:“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就像王遠強給王鴻儒講武術動作時一樣,王鷹杰聽得枯燥乏味。王鴻儒小時候,趙若蘭為他背誦:“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就像王遠強給王鷹杰講武術動作一樣,王鴻儒聽得津津有味。
趙若蘭勸王遠強不要再強迫王鴻儒跟他習武了。正所謂樂山愛水,人各有志,如不可求,從吾所好。王遠強終于放棄了讓王鴻儒學習武術的念頭。
王鷹杰的習武天賦日益彰顯,不到一年時間,他就學會了三本拳譜中的全部武術招式。
王鷹杰每天都到菜園子外面的草地上練功。草地旁邊有兩棵大樹,他把沙袋系在大樹上,天天練習用拳頭擊打沙袋,用腳踢踹沙袋。開始是細河沙,后來換成粗河沙,最后就換成沙粒了。
王鷹杰每天打水的時候,都堅持利用轆轤井練功,鍛煉身體的力量。他把水桶放到深深的井底,灌滿水之后,快速搖動轆轤把兒,搖到了井臺再快速反向搖動轆轤把兒,把裝滿水的水桶放下去,鍛煉自己的爆發力;然后用力慢慢搖動轆轤把兒,把一桶水慢慢搖上來,再用力慢慢放下去,鍛煉自己的耐力。
后來,王鷹杰為了鍛煉腿部力量,到河邊挑水,每天挑得家里水缸滿了,鍋、盆滿了,再挑水澆園子。轆轤井因為長時間不打水,已經成為青蛙的天堂。
為了練習腿部力量和速度,王鷹杰天天朝山上跑,然后拎兩捆柴火跑下山。
王鷹杰對父親教他的武術招式絕不是照葫蘆畫瓢地生搬硬套,更沒有死記硬背父親送給他的三本拳譜,而是逐步研習和領悟。他感悟到,父親只是學會了武術動作的皮毛,而沒有掌握武術的精髓,更沒有將武術拳譜中的各種招式融會貫通、有機結合,進而在實戰過程中靈活自如、得心應手地運用。
之后,王鷹杰更深地感悟到,中國武術門派繁多,招式五花八門、千變萬化,一個人不可能對所有門派千變萬化的招式都爛熟于心,應用自如;如果把其中一些實用的招式銘記于心,靈活應用,那就是高手中的高手了。因此,王鷹杰對父親教他的武術招式進行了發展改造,在他對武學的理解和參悟的基礎上,對這些招式進行重新組合,編排了六套拳腳功夫。這是為了練習時方便記憶,絕不是實戰時的固定套路。實戰的時候要根據不同對手的具體情況,將一個一個拳腳招式拆開,靈活運用,融會貫通。王鷹杰回憶著二爺講述的打獵故事,認真品味和想象黑熊、野豬、野狼、蒼鷹的攻防動作,通過蹬腿、轉體、手臂或腿部屈伸的協調搭配,把身體的最大潛能發揮出來,把渾身的力量集中在拳頭、腿腳上,實現用最大力量、最快速度攻擊對手,讓對手沒有時間防守,也沒有機會反攻。他甚至把父親教他的拳腳功夫簡化了一半,把不實用的動作剔除,留下的動作更加簡潔、直接、實用,更具有實戰價值。
王鷹杰幾次追問父親,他的武術功夫是跟誰學的,師父是哪位高手,是什么門派。王遠強都回答不出來。王鷹杰也就不再問他了。王鷹杰確定父親掌握的武術動作基本無門無派,于是給自己創新發展的拳腳功夫命名為“王氏拳腳功夫”。
王建國說,王鷹杰、王鴻儒的長相,和王家前輩英雄的樣貌十分相像,一家人就是一家人,一脈相承,有血緣關系和沒有血緣關系就是不一樣。
王鷹杰成熟得比別的孩子都早。他上小學的時候,身體就比別的孩子強壯,思維就比別的孩子敏捷。這和他從小就練習拳腳功夫有關系。王鷹杰悟性極高,具有極高的習武天賦。
王鷹杰五官端正,單獨拿出來都不出眾,普普通通,看不出有多英俊瀟灑,有多風度翩翩。他個子不高,一米七二,但是身材勻稱,肌肉發達,力量巨大。王遠強天生懦弱、膽小怕事,兒子王鷹杰的性格與他截然相反。若受辱,他必定拔劍而起,寧死不屈;人若被欺,他必定挺身而出,鋒芒畢露。王鷹杰是一條生龍活虎的硬漢,充滿陽剛之氣,性格過于強悍,血性十足;內心過于強大,堅韌、無畏,猶如一只雄性猛禽,具有英勇頑強的斗志和毫不遮掩的霸氣。
王家的鄰居秦家有一個女孩,叫秦雨晴。她是三岔口村最漂亮的女孩。
秦雨晴于1969年春天出生,比王鷹杰小6個半月。秦雨晴上小學、中學時都和王鷹杰同班。兩家的房子相距20多米,園子之間只隔著一道柞木柵欄。
王鷹杰和秦雨晴每天都能見面,除了上學放學之外,還一起種地鏟地,醬缸打耙,摘黃瓜、柿子,割韭菜,拔小蔥。王鷹杰每天早晚練習拳腳功夫,秦雨晴都在偷偷地觀看。
王遠強早就發現秦雨晴經常偷看王鷹杰練拳。他的煙袋一直在嘴里叼著,都叼出口水來了。他的臉上露出一種莫名其妙的微笑。微笑讓他的眼睛變得更小,似乎看不了多遠,但是他想得很遠。
秦雨晴小時候膽小怕事,性格懦弱,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還和剛上一年級時一樣,每天像小白兔似的,謹小慎微,誠惶誠恐。
美女都是愛英雄,愛才子。秦雨晴在情竇未開的孩提時期,就在內心深處喜歡王鷹杰,把他當作武功高強的大英雄來崇拜。王鷹杰有時候和村里其他孩子一起玩,秦雨晴總是站在旁邊觀望,很少參與瘋跑瘋跳的劇烈運動。有一個游戲叫老鷂子抓小雞,男孩子要摟女孩子的腰,女孩子也要摟男孩子的腰,秦雨晴總是遠遠地觀看。她不敢摟男孩子的腰,也不可能讓男孩子摟她的腰。王鷹杰身手敏捷,總是在這個游戲里扮演捉小雞的老鷂子。秦雨晴和王鷹杰很少說話,有時兩人一前一后走在上學放學的路上,都不說一句話。同學們都知道他們是鄰居,都認為秦雨晴是王鷹杰的人,誰都不敢欺負她。
三岔口地區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土質肥沃,氣候宜人,物產豐富,適于人類居住,被譽為“塞北小江南”,盛產山參、南果梨、蘋果梨、山葡萄、草莓、山都柿、山芹、桔梗、黃花菜、木耳、蘑菇等。
在野菜中,三岔口人最喜歡吃的是山芹。他們把山芹叫作“野山芹”。三岔口人最喜歡吃野山芹餡大包子,它主要用野山芹的嫩莖葉,加上家豬或者野豬的五花肉作為餡。包子皮薄餡大,個頭很大,吃著過癮。
三岔口的野山芹餡大包子非常好吃,聲名遠播。夏天好多人到東寧,就是為了到三岔口吃野山芹餡大包子。
每年的五六月份,是野山芹的收獲時節。三岔口村家家到山林里采摘野山芹。野山芹喜陰不喜陽,多生長在陰坡林間、溝谷濕地。野山芹不能曬成干菜,曬干的野山芹保持不了原汁原味。三岔口人還會把大量野山芹用鹽腌上,留著冬天吃。冬天吃的時候先用清水泡洗,脫去鹽分,再做包子餡。因此,即使冬天,三岔口人也能吃上味道鮮美的野山芹餡大包子。
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王鷹杰領著秦雨晴、王鴻儒等七個孩子到山上采摘野山芹。王鷹杰采摘得最快,背簍很快就裝滿了,他仿佛背著一座小山。秦雨晴害怕蛇和洋辣子,采摘野山芹的時候提心吊膽,影響采摘的速度。王鷹杰就幫助她采摘,很快,她的小背簍也裝滿了。正當他們往山下走,準備回家的時候,地上悄無聲息地盤著一條毒蛇,它突然在秦雨晴的小腿上咬了一口。王鴻儒和其他孩子嚇得撒腿就往山下跑。秦雨晴嚇得扔掉小背簍,手足無措地坐在了地上大哭起來。
王鷹杰跑過來,一看秦雨晴被毒蛇咬了,那條毒蛇就在她的對面,草綠色的身體上帶著黑色花紋,伸著略寬的腦袋在看著她大哭。
王鷹杰摘下背簍就想抓住毒蛇的尾巴。那條毒蛇非常兇猛,突然甩過頭來要咬王鷹杰的手,那速度如同功夫高手出拳。王鷹杰的左手敏捷地躲過蛇頭的進攻,一把抓住毒蛇的脖子,他用右手抓住毒蛇的尾巴,突然松開抓著蛇頭的左手,同時右手用力一掄,把毒蛇的腦袋重重地摔在一棵樹上。他連續摔了三下,看看毒蛇不動彈了,已經死去,才把它扔到樹林深處。然后,王鷹杰蹲下來,解開秦雨晴扎緊的褲腳。因為害怕毒蛇和蟲子,每次上山采摘野山芹,她都把褲腳扎緊。王鷹杰擼起秦雨晴的褲腳,先是托起她的小腿,用雙手擠壓帶有蛇毒的細小傷口,感覺效果不好,就開始用嘴吸血,吸一下,吐一下。用嘴吸出蛇毒是父親教給他的。
當王鷹杰捋起秦雨晴的褲腳,用手擠她小腿上的傷口的時候,秦雨晴就想用手打開他的手;當他用嘴吮吸她傷口上的血水的時候,她想打開他的嘴。但是一想,王鷹杰是在救她的命,而且是冒著中蛇毒的危險救她的命,她就不想打他了,而對他充滿了感激。
最后,王鷹杰連自己的小背簍和裝得滿滿的野山芹都不要了,毅然把秦雨晴背回了家。
秦雨晴的爸爸秦青石看到王鷹杰背著秦雨晴回來了,還以為是王鷹杰惹了禍,讓秦雨晴受傷了,疾言厲色地訓斥王鷹杰:“你小子又捅啥婁子了,把雨晴傷成這樣?她傷到哪兒了?”
王鷹杰記得二爺、父親都對他說過,有毒的蛇的腦袋較寬,無毒的蛇的腦袋較窄。他感覺這條蛇的腦袋較寬,應該是有毒的蛇。他擔心秦雨晴的安全,沒有時間為自己辯解:“雨晴被蛇咬了。那條蛇草綠色,還帶著黑色花紋。我感覺應該是毒蛇。”
秦青石漫不經心地說:“那是野雞脖子,是無毒的蛇。沒事,養兩天就好了。”
王鷹杰感覺秦青石說話不太著調,不托底,趕緊跑回家里,向父親描述了那條蛇的形狀特征,并問那條蛇是不是毒蛇。
王遠強一聽說毒蛇,麻溜兒地從嘴里抽出煙袋,把嘴空出來,朝地上吐了口唾沫:“那是野雞脖子,是毒蛇。前年,咱們村老羅頭兒就是被野雞脖子咬死的。誰被野雞脖子咬了?誰呀?”
王鷹杰也不回答,轉身就跑出去了。他聽老師講過,人要是被毒蛇咬了,最安全可靠的方法是注射抗蛇毒血清。他向母親要了錢,想借輛自行車去三岔口鎮藥店買抗蛇毒血清,但是跑了三家,也沒借來自行車。情急之下,他一路狂奔到三岔口鎮藥店,為秦雨晴買了抗蛇毒血清。
秦雨晴注射了抗蛇毒血清,王鷹杰才放心了。秦雨晴也化險為夷了。
王鷹杰非常崇拜英勇頑強、不屈不撓的前輩英雄,尤其是前輩英雄王振山。他從小就經常聽二爺講述老英雄王振山和老洋炮的故事。
王鷹杰總想把老英雄王振山和老洋炮的故事講給秦雨晴,但是一直沒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