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生生不息
當我們回望童年,尤其是3歲以前的那段時光,常常會發現記憶慢慢模糊不清。這并非偶然,而是一種被稱為嬰兒期遺忘的普遍們到底現象。弗洛伊德曾將這種現象描述為“兒童失憶癥”,他認為這種記憶的喪失與兒童早期經歷的性和侵犯性沖動有關,他提出這些記憶被壓抑,因為它們與社會規范和個人道德標準相沖突。這些被壓抑的記憶,盡管無法直接回憶,但會以夢境、象征或行為模式的形式影響個體的后續發展和心理健康。
首先,大腦發育的角度提供了一個關鍵的視角。3歲前,我們的大腦,尤其是海馬區域,還在成長和發育之中,這使得在此期間形成的記憶難以被長期保留。此外,語言的發展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在3歲前,孩子們的語言技能尚未完全成熟,而語言是我們組織和檢索記憶的重要工具。缺乏足夠的語言能力可能使得那時的經歷難以以言語形式被編碼和記憶
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學習了文化上認可的記憶分享方式。這種學習過程可能會導致那些不符合新學到的格式的早期記憶被忽略或重塑。另一方面,記憶的形成過程本身——包括編碼、存儲和檢索——在兒童時期與成人時期可能存在差異。隨著時間的推移,早期的記憶系統可能被新的認知和心理機制所取代,這也是嬰兒期遺忘現象的一個可能解釋。盡管我們無法清晰地回憶起三歲前的具體事件,但那一時期的經歷在潛意識中仍然對我們的成長和個性發展產生著影響。它們以不易被察覺的形式塑造了我們的行為和性格。從某種意義上說,雖然我們記不住那時的具體畫面,但那段時光塑造了今天的我們。
當我們試圖探究為什么大腦“刪除”了3歲前的記憶時,我們實際上是在探索人類記憶的形成、保留以及遺忘的復雜機制。這不僅是對大腦工作原理的探索,也是對個體成長經歷和心理發展的深入理解。即使那些早期的記憶在意識層面上消失了,它們在我們身上留下的印記卻以更加微妙和深刻的方式存在。
隨著個體的生長,我們的記憶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消失,現實社會中并未出現像愛情公寓里的時光膠囊,記憶這種東西若是不特意去記錄,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消失,人活一輩子,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唯有記憶與肉體同消亡。為此,特開此書,記錄主角最珍貴的東西——記憶。
小白作者,不足多多,望指點。書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是真實存在過,發生的故事真亦假假亦真,有時連作者也分不清是夢還是自己虛構的現實,文筆不足,望包容。人的一生確實也很神奇,從一個小小的細胞,生長為一個個有獨立思想的個體,兩手空空的來,兩手空空的走,生命歷經千辛萬苦生長健壯又轉向衰老,是盛極必衰嗎?達爾文的進化論也未探究完這個問題,人的一生歷經相逢、離別、悲歡離合……,我們無法阻止時光洪流,唯有去感受,去哭、去笑、去愛、去痛苦、去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