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楔子
在這世上,有這么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識的人。他知天命,通陰陽,五兩銀子,一問一卦。他是一個瞎子和尚,是一個卜卦者,是一個半路道士,是一個知曉一切的人。
他便是家喻戶曉的盲三,人稱三爺。他的名字很特別,不是寺廟里的法號,也不是道觀里的道號。沒人知道他出家于哪座寺廟?又拜入在哪個道觀?但有一個跟他有關的傳說,也是他的由來,說是他是一個已經成了佛的和尚和一個已經得道成仙的道長的關門弟子。
盲三這個名字是他自己取的,他的真名沒人知道,恐怕就連他自己也忘了吧。
有人問過他:三爺,你為何要取盲三這個名字?
盲三拿起酒葫蘆,飲上一口酒,說:沒有任何原因,喜歡便就取了這名。
盲三他算過最多的卦,是算姻緣的。可是他總說姻緣是可遇不可求,相遇等相識,相識得相知,相知逢相愛亦逢相離。
有一對男女走在橋上,相遇在一起,在一段時間里他們互相認識,又在一段時間里他們互相了解,最后他們互相都深愛著。在他們成親的那天,來了很多賓客,所有人都在說他們是郎才女貌,天生一對。所有人都祝他們白頭偕老,百年好合。但是就在成親的當天,這對新婚夫婦所在的村莊,來了土匪,村莊被洗劫一空,村民被滅口。那對新婚夫婦可謂是最為凄慘了,新郎官被連捅數刀,癱倒在地。新娘子因生的漂亮,被土匪頭子強擄回山里,做了壓寨夫人。
這群土匪離開后,一位老僧和一個老道路過村莊。老道看到這個場景,轉頭問老僧:空心大師,你說這些村民平日里供奉的神仙,菩薩,佛。怎么沒在他們被屠村的時候來救他們呢?
空心大師:清風道長,你說的神仙,菩薩,佛皆是世人的一個信仰。心中有了信仰,世人就會覺得日子活得下去。
清風道長:那你的信仰呢?我認識你的時候,你沒有剃度,還一直喝酒吃肉。你到底出沒出家?
空心大師:不剃度就不是出家人了?喝酒吃肉就不是出家人了?我是半路出家,年輕的時候殺人太多,年紀大了,想求個安穩。方丈看著我說:你罪孽深重,你若想出家,不是不可,只是你不能剃度,也不能一直在寺廟里。后來,我讀完了寺廟里的所有經書后,我才明白方丈說的話是什么意思,有因就有果,因果不可避,跳出因果則可看破因果。我的信仰普渡蒼生,感化眾生。
清風道長,那你又何為信仰?空心大師反問道。
清風道長:沒想到你入佛又成佛。我十歲拜在枯海道人門下,學了足足十年,十年后,我便下山闖蕩,師傅他老人家在我下山時,說了句,世間的善與惡,需用心聽和看。道心不可忘,不可滅。切記!我想我的信仰便是跟隨著我的道心來除去這人世間的惡。
空心大師:你已得道成仙,又為何說出信仰?
清風道長:你我都已是五十歲的老頭子了,我們在天地之間與命斗,在這人世間還能有多久日子?如今又有多少人還在相信他們的信仰?
空心大師:冥冥之中,自有定數。聽天由命,這才是我們的命。
清風道長:罷了罷了,我和你還是讓這些慘死之人都入土為安吧。
說完,兩人便開始挖坑,好一會才挖好一個大坑。他們推來一輛車,將那些人的尸體一個一個的抬上車。直到他們抬起了新郎官的尸體時。見他身上有如此多的傷痕,死相也是最慘不忍睹的。身上的新郎服紅的瘆人,已經分不清是原本衣服的顏色還是他的血染深了衣服。空心大師雙手合十,說:阿彌陀佛。清風道長也是面露憐憫。
埋葬好后,空心大師超度完亡靈后,說道:這人世間除了善與惡,還有一物,是你我都不能感受到的。
清風道長:此為何物?
空心大師:姻緣,此物名為愛。愛分大愛,小愛。你我皆有大愛之情,卻唯獨小愛之情你我皆不可得。
清風道長笑著說:你我皆是出家人,又何來姻緣。
空心大師:可我們至少應該收個徒弟,這樣才能將我們的信仰繼承下去。
清風道長:我有一個很好的人選,他很適合做我們的徒弟。
他們二人一前一后的離開了村莊,來到一座閻王廟里,只見廟里躺著一個一身破爛的年輕人,空心大師走上前去,發現這年輕人是一個瞎子。年輕人感覺到了有人來了,便把供桌上的蠟燭點燃了。火堆上燒了一鍋水,他拿出三個碗,盛了三碗水,穩穩當當地端到了桌上,并用手指了指椅子,示意空心大師和清風道長坐下。
空心大師看到這年輕人竟如此的輕松做著每件事,而且他居然還能知道來了兩個人。他忍不住開口道:你怎么知道,來了兩個人?你這可一點都不像個瞎子。
年輕人笑著說:我雖然眼睛瞎了,但是我耳朵不聾,我聽到了心跳聲,是兩個心跳聲。所以我知道,是來了兩個人。當一個人眼睛瞎了,他的耳朵就會特別的靈敏。
空心大師:倘若你的耳朵也聾了呢?
年輕人笑著說:我還可以用鼻子聞,還可以用嘴巴問。若都不行了,此刻的我已然沒有世俗欲望,那我還可以用心來感覺。
清風道長看著空心大師說:現在你知道,為什么我說他是做我們徒弟最好的人選了吧。
空心大師點了點頭,說:六根清凈,四大皆空。年輕人,你叫什么名字?愿意拜我們為師嗎?
年輕人:我叫陳無言。
過了二十年,閻王廟的供桌上多了三塊牌位,分別寫著師傅空心大師,師傅清風道長,徒弟陳無言。從那以后,世上有一個算命先生,是一個瞎子,名叫盲三。
心不盲,佛不盲,道不盲。
不忘信仰,不忘佛理,不忘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