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序 一塊一塊黏稠的夜
王懷凌
時令已進入冬季,窗外寒風凜冽。因疫情反彈,我盡可能的呆在家里,花大把時間翻閑書、看紀錄片,日子還算過得坦然。恰逢萬軍詩集《寄往黑夜的情詩》初稿送達案頭,于是,邊讀邊記,亦不失為一種時光消譴之雅徑。
認識萬軍,因詩結緣。掐指一算,已有二十余載。那時,西海固文學方興未艾,一幫熱愛寫作的人隔三差五被請到各類學校講座或參加與文學有關的活動,我就是這幫人中濫竽充數的一員。那時,帥氣、干煉、謙遜而又儒雅的固原師專中文系年輕教師倪萬軍理所當然的成為主辦方的倡導者與服務者。及至固原師專升格為寧夏師范學院,中文系更名文學院,年輕帥氣的輔導員也一路由助教到講師、到副教授、到副院長。但每次搞活動還是以一個服務者的身份跑前跑后,端茶倒水,凡事親力親為,絲毫看不出有一點教授或院長的架勢。我也習慣于叫他小倪,而不是倪教授或倪院長。
工作性質使然,萬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書育人和文學評論方面。他現在已經是周原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尤其對西海固乃至寧夏詩歌創作的研究和梳理深入、完整、精道。近幾年,有幾次大的文學活動都由他在大會做“評述”,推介寧夏詩歌,而且他的“評述”毫無懸念的成為西海固和寧夏詩歌創作史料成果被反復引用。當然,他依然始終秉持著一個詩人的初心,堅持寫詩。他的詩大都是在夜深人靜時寫成的,翻開《寄往黑夜的情詩》,看看落款,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詩篇均成稿于凌晨某時。
黑夜使一個人發瘋,黑夜也可以使一個人清醒。萬軍無疑是清醒的。他與生俱來的敏感、溫和、內省的氣質,以及豐富深厚的文化素養,在黑夜里閃光,使他的詩蘊藏著無盡的闡釋空間。縱觀其寫作歷程,始終忠實于內心對現實生存世界進行深刻的洞察,并以詩歌的方式反觀、體察和審視自己的生活、工作、情感及所處的時代。自省和溫情是詩歌中不變的底色。
我一直固執的認為,一個優秀的詩歌評論家,必須首先是一個詩人,必須不斷地進行詩歌創作的操練。萬軍做到了。反之,一個優秀的詩人,必須對詩歌理論有一套自己較為完整的理解和歸納。這一點我沒做到。
如果說詩歌是人類感知生命,通過與外部世界的鏈接和外界生命的氣息確定自我存在的一種方式,那么,萬軍和眾多的西海固詩人或曰西部詩人的感知是不一樣的。萬軍不僅僅拘囿于西部地理,沉緬于對所處環境的堅硬、荒涼、貧瘠、干枯等意象的反復吟哦。他博覽群書,擅長思辯,他總是通過異鄉來辨認故地。他的詩中更多的充斥著天空、地獄、鐐銬、惡魔、閃電、靈魂、哀歌等意象,這是他的黑夜更加孤獨,更加深邃。
很多時候,我在清晨醒過來,躺在床上看微信,就看到萬軍的讀書心得或人生感悟。微信作為現代生活的表征,呈現了我們每個人碎片化、瞬時性的生活剪影。我們都在彼此的剪影中看清了對方。因此,萬軍送我幾套外國優秀詩人的詩集,也確實讓我開闊了眼界,拓展了思路。這是惺惺相惜的同類人善意的提醒與提攜。而從萬軍的詩里,我也能強烈地感受到西方詩歌美學及五四新文化運動給予他的智慧詩學的文本體例。這或許就是他有別于西海固詩人的根本所在。他有自己的詩歌語境和表達系統。那種彌漫著舊時光的味道,也許是他刻意雕鑿的時光和生命的味道,是他抵御黑夜和孤獨的味道。一介書生,融入黑夜,也消費著黑夜。
事實證明,我的觀點也存在很大的偏頗。雖然不同的自我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對文學創作者的心理狀況、知識結構、文化底蘊、價值觀念、審美趣向、藝術感知等構成多視角、多向度的影響,但是,借助書籍和現代科技手段獲得“日行千里”“耳聽八方”的功效仍不容小覷。人們的生活空間不斷得到延展,生存經驗也日趨豐富,文本地理之間也呈現出更加復雜的選擇。
當然,無論生活在什么地方,怎樣的生活空間,能用詩行勾勒出自己的精神地理,能與筆墨紙硯對抗漫長的黑夜,這樣的人是有福的,是值得學習和欽佩的。
2021年11月15日
王懷凌:寫詩,非著名詩人。發表作品若干,結集出版5部。中國作協會員,寧夏詩歌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