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4評論第1章 氣質是魅力之源(1)
美麗的容顏、入時的服飾、精心的妝扮,能給人以炫目的美感,但這種外在美畢竟短暫淺顯,如天上的云、地上的花,悠忽即逝,總有凋零之時。而氣質風采,則逐日增輝,即使容顏褪盡,它仍會風韻猶存,這才是一個人的真正魅力。
現代人的不解之謎
氣質,可謂是生命中最美麗動人的風景之一,但它卻又令人不可捉摸,就像是一只美麗而狡黠的小松鼠,匆匆掠過,只讓我們看到那閃著靈光的皮毛,但我們又不禁要問:那究竟是什么?
初冬的一個傍晚,臨街的一家咖啡屋內,燈光柔和,音樂舒緩。屋外是人來人往的大街,充滿著渲鬧卻又神秘的氣息。
經過一個白天的忙碌后,此刻,你和一位最親密的朋友來到咖啡屋,選擇了一處不引人注目的安靜角落,怡然自得地品嘗著咖啡,講述著各自生活中有趣的一個個小故事。
初冬的夜空,靜溢的咖啡屋;夢幻般的音樂,
香濃的咖啡;親密的朋友,
坦誠愉快的聆聽與傾訴;享受著這一切,你似乎已經忘記了自身的存在。
這時,咖啡屋門口悄然閃現一個身影,映入你的眼簾,款款大方地落坐在與你相距不遠的地方。
頃刻間,你與友人輕聲交談戛然而止。
而你所有飄飛的思緒卻如被一個巨大的磁場而吸引著,凝聚成一束耀眼的光芒,照亮了這一片小小的空間——得體的穿著,
恰切的舉止,
顧盼之中,流露出自信與溫柔,渾身透出一種難以言表的魅力,仿佛豐盈的深秋一般燦爛成熟、卓而不群,仿佛這間狹小的咖啡屋因她的到來而陡然生出了巨大的魔力……燈光朦朧,你無法看清她的容貌,但這已經夠了。
你已像是被雷電擊中,被強烈的閃光震懾,體內的血液逐漸升溫、沸騰,同時也伴隨著隱隱的刺痛。
“哇,她的氣質真是棒極了,可是我……”
你內心的贊嘆與遺憾幾乎同時浮出水面。
短暫的驚訝和沉默之后,你和朋友改變了話題。
你的興奮,你的沮喪,開始圍繞著“氣質”而瘋狂舞蹈。
你們關于“氣質”輕聲但卻熱烈非凡的交談使小小的咖啡屋在這個美麗的冬夜溢滿了生命的喧嘩與騷動……
這樣的場景,這樣的插曲,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
也許你就是臨街咖啡屋中的那個“你”,那個“朋友”,那個“身影”……這都無關緊要。事實上,面對面地遭遇“氣質”,幾乎是每一個追求生命質量的現代人的普遍經驗。也許你會在咖啡屋內當即發出感嘆,也許你會緘默不語地回家,對著試衣鏡左顧右盼……這一切都是因為“氣質”!
據調查,“氣質”是現代人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之一。
但具有喜劇意味的是,這個古老而又現代的詞匯也是最讓現代人感到困惑感到虛幻的詞匯之一。其含義之寬泛,所指之模糊紛亂,幾乎已到了荒唐可笑的境地。
“那位小姐氣質真好!”
“她其實不漂亮,可挺有氣質!”
“那個老板穿得不錯,可一點氣質都沒有!”
“你笑起來時特有氣質!”
“那人穿西裝遠不如穿牛仔裝有氣質!”
看,有這么多的“氣質”!
其實上面那些人就是我們自己,就是生活在我們周圍的人。如果要將人們談論的氣質的話一一羅列下去,你我都會厭倦的。
是的,關于“氣質”,我們已聽得太多,說得太多,想得太多,夢寐以求得太多。它令人笑、令人哭,令人得意,令人沮喪,令人恍然,令人費解……但是,世界上只有人類才擁有氣質,只有人類才懂得欣賞氣質,追求氣質,塑造氣質……
但氣質究竟為何物,卻又是一個簡單而又奧妙的問題,令人啼笑皆非地橫亙在智慧飛速發展的現代人面前。
90年代中期,在南方的一座大城市中,召開了一次規模龐大氣氛熱烈的“中國氣質研討大會”,兩百余位專家到會各抒己見,眾多的市民也紛紛在各類媒體上暢述見解,其結果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一旦面對“氣質”,博學多才的專家也好,熱情洋溢的市民也好,仿佛“泰坦尼克”號巨輪撞上了冰山,喧鬧過后,留下平靜的海面和一串不解之謎。
一份充滿悖論的心理學問卷提供了這樣一組答案:
63.8%的答卷者認為自己“沒有氣質”或“氣質很差”;26%答卷者認為自己的氣質使得他“工作、生活不順心”或“事業受到損害”。
有趣的是,同樣是這些答卷者,當面對“氣質是什么”這一問題時,有高達97%以上的人回答“不知道”、“不太知道”、“不太清楚”或“說不上來,憑感覺而已”!
氣質,無疑是生命中最為美麗動人的風景之一,但我們卻往往只能看到它那閃爍著靈光的外表,而其實質卻是那樣的不可捉摸。
氣質,難道真的是現代人的斯芬克斯之謎嗎?在心理學家們的不斷探索與研究之下,人們給氣質下定了一個科學的心理學角度的定義:所謂氣質是指,人們進行心理活動時或在行動上表現出來的強度、速度、穩定性和靈活性等動態、心理特征。它既表現在情緒產生的快慢,情緒體驗的強弱,情緒狀態的穩定性以及氣質變化的幅度,也表現在行為動作和語言的速度和靈活性上。
既然近代心理學的發展已經給了“氣質”以嚴格的科學定義,那么,為什么我們在生活中,還是有許許多多莫衷一是的說法呢?
我們在生活中,聽到的關于氣質的稱號,大多不是什么膽汁質、多血質之類,而是諸如:
“這個人真有氣質!”
“這個人有文人氣!”
“啊,貴族氣質!”
等等。
從這些話來看,他們所說的氣質,絕非我們上面分析過的心理學意義上的氣質,而更接近于我們說到的美學意義上的氣質。
從美學角度來定義,那么氣質便是指風度,風貌和氣度,這可以用“好看”和“不好看”來加以概括和評價。
事實的確如此。
麻煩的是,美學定義卻是多么的暖昧不清。
事實上,氣質的美學定義,甚至根本不能稱之為定義,它僅僅是一個說法,一個有著無數版本投影在每一道目光中的說法。很大程度上,它要受當時當地流行時尚的左右。
比如說,每一個時代,都有這個時代對于氣質的獨特理解。
在革命年代,一個詞匯經常出現,那就是“英雄氣質”。
在五十、六十年代,頻繁出現的則是“勞動氣質”這個詞。
現在是“平民氣質”。
這英雄氣質、勞動氣質、斗爭氣質、平民氣質,其實正是那些時代各自的時代氣質。
它們是對它們所處時代的人們的總體氣質的概括。
而一個時代的總體氣質,與這個時代的時代風尚密切相關。
所以,這些關于氣質的定義的出現,跟一個時代的時尚的關系,遠比它與心理學的關系更為密切。
比如說,每個人,每個現代人,都有著對氣質的個人化的獨特理解。
面對同一個形象,你會覺得很糟糕,而另一個人的看法或許恰恰與你相反。
香港影星成龍,個子矮小,長著一個很大的鼻子,有很多女孩子一見他在影片中的形象,就會發出譏笑聲,覺得這位巨星真是“難看”,雖然很有趣、很可愛,但充其量不過是一個小丑的可愛而已,一點都不迷人,更打動不了少女的芳心;而另一些女孩卻會為他瘋狂,覺得這位巨星真是“帥呆了”,“迷死人”。“瞧,大鼻子多性感!”“小個子多靈活有力,充滿男性魅力!”在她們心目中,成龍完全是一個十全十美的美男子形象,所有在另一些人眼中看來是缺陷的地方,在她們眼中卻成了魅力的獨特象征。曾經就有少女因為成龍的一吻而暈倒在地;曾經就有少女,因為無法結識成龍而絕望自殺。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但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雖然時尚總是日新月異,令人追之不及,不過每一個時代,每一種時尚下,人們對氣質仍然會有一個大致相同的認識和評判標準。
絢麗多彩的氣質表現
從美學的角度來講,氣質是指人的相對穩定的個性特點、風格和氣度,有人說氣質是個人風度的靈魂,可見氣質在表現個人風度與魅力中的重要作用。
“氣質”這個外來詞,與常說的“稟性、脾氣”比較近似,但又并不完全相同。在生活中,有的人活潑好動,有的人安靜穩定;有的人反應靈敏,有的人反應遲鈍;有的人遇事急躁,有的人有條不紊,所有這些差異都是由于氣質的不同而表現出的差異。
氣質是個人具有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對于氣質可以這樣來理解:氣質不是推進活動的心理原因,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的氣質特征并不完全相同,在各個行業中都有不同氣質類型的人。對于同一件事,不同氣質類型的人都可以從事,但這并不意味著氣質類型的不同對人們所從事的活動毫無作用。同樣一件事,讓不同氣質類型的人來做,有的人喜歡快馬加鞭,盡早把它做完,有的人則喜歡慢條斯理、勞逸適度地進行;對同樣的不幸,如高考落榜,有的人可能整天悶悶不樂,茶飯不思,甚至終生耿耿于懷,而有的人則可能失望一段時間,就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了,或者重考或者從事別的工作。
面對同樣的困難,比如登山,有的人堅忍不拔,不達目的而濕的配合,因此粘液質的人冷酪無情,像冬天。黃膽汁是熱與干的配合,故膽汁質的熱而躁,像夏天。黑膽汁是冷與干的配合,因此抑郁質的人冷而躁,像秋天。
氣質是與生俱來的嗎?
氣質是與生俱來的嗎?
一個人能改變自己的氣質嗎?
古代的人的氣質與現代人氣質是否一樣?
一個地方的人的氣質與另一個地方的人的氣質有可能一樣嗎?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他們關心氣質,因為他們知道氣質對于生活、對于生命的重要性。
那么,氣質是不是與生俱來的呢?
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曾有這樣一段論述:“在許多兒童中這些氣質的原始特征往往在隨后的二十多年發展階段中保持。”
他是針對發現了兒童天生的氣質差異以后說這番話的。也就是,出生不久的兒童,他們就已經具有與別人不一樣的氣質了,而這種氣質又將長期保持。即,這種氣質特征和氣質類型是相當穩定的。
也就是說,由于氣質的形成有一個生理上的基礎,因而,它們的形成,與他們的出生時的狀況,是有著緊密的聯系的。
嬰兒剛剛出生,就為什么產生了區別呢?比如說,一個嬰兒與另一個嬰兒,他們的哭的方式、鬧的方式,為什么是不同的?又為什么有的嬰兒非常吵鬧而有的則比較安靜?
這個時候,作為嬰兒,他們還沒有受外界的種種影響,所以,他們所具有的這些氣質的差異,可以說明,氣質是有著先天性的因素的,是與生俱來的。它是由于人的神經系統的先天性造成的。
俄國生物學家巴甫洛夫曾長期致力于這個方面的研究。他通過對高等動物的實驗發現了高級神經活動的一些特征。
他對自己得出的研究結果作報告如下:
“大腦皮層神經細胞工作能力和耐力的標志是它的興奮與抑制過程的強度。在一定的限度以內,高等動物的條件反射和條件刺激物之間保持著強度規律,大腦皮層中發生的興奮是與刺激物的強度相適應的。興奮過程強的動物能夠忍受強烈的刺激,在刺激過強和過于持久時,難以形成條件反射,已形成的反射也會遭到抑制和破壞。”
抑制過程強的動物能忍受持續內抑制10—15分鐘,而對抑制過程弱的動物來說,僅僅15—30秒的內抑制就使它難以忍受,時間稍長會引起神經的病態變化。
興奮過程與抑制過程強度之間是不是得當,就是神經過程的平衡性。如果大體相等,那說明它們之間是平衡的;如果不相等,那就是不平衡。
它們之間的不平衡,可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是興奮過程相對占優勢;一種抑制過程相對占優勢。
興奮與抑制過程相互轉化的速度就是神經過程的靈活性。興奮與抑制能夠迅速地轉化,那就說明它是靈活的;反之,就是不靈活的。
而我們通常所知的四種氣質類型——多血質、膽質汁、粘液質、抑郁質,就是根據神經活動的這些規律來分的。
而別的有關專家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對氣質所作的另外的劃分方法,也都是從先天所具有的生理角度出發的。
比如,德國精神病學家與心理學家克雷奇默提出氣質的體形劃分法。
總而言之,總的來說,這些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氣質,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
氣質可以改變嗎?
那么,既然一個人的氣質是與生俱來的,是不是就不可以改變了呢?
要是這樣,自認為氣質不好的人,豈不是要自卑一輩子了?
其實,氣質不僅受先天生理素質的影響,同時它也受后天各種因素的影響。也就是說,人的氣質不是不可以改變的。
巴甫洛夫曾做過這么一個實驗:他把飼養的8只同時出生的小狗,給以不同的生存條件。
他讓其中的4只在自由條件下飼養,讓它們自由地奔跑、來往,不受到任何拘束。而另外4只呢,則關在籠子里,讓它們吃指定的食物,讓它們一天到晚得不到活動自由,更不讓它們與其它同類來往。
這樣過了兩年。
兩年以后,他發現,被給以充分自由的那4只小狗,已形成了許多條件反射,顯示出強型的特征;而那關在籠子里的四只呢?
它們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則明顯地表現出被動、防御、恐懼的特點,都是屬于弱型的。
由此看來,外在環境和生活條件,對人的氣質也是有很大影響的。
每個人身邊都有許多觸手可及的例子。
比如,在你小的時候,你的爸爸是個有活力、有闖勁的人,現在你長大了,他怎么變成了沉默少語、缺少沖動的人。
比如,你姨媽以前是對外界反應遲鈍、對生活缺少熱愛的人,怎么自從結婚了之后,就變成個反應敏捷,時常忍不住就哈哈大笑的人。
這一切,不都說明了氣質是可以改變的嗎?
當然,氣質的可變性,不能否定了氣質的穩定性。一株青草可以在它的生長過程中改變顏色、改變形狀、大小等等,卻不能改變它作為一株青草的特性。青草還是青草,永遠不會變成一棵大樹。
一個人的氣質可以隨著外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但這變化只是量的變化,不會有質的變化。
這便是氣質特性的客觀規律。
氣質有地域差異嗎?
氣質具有先天不可逆性和后天的可變性,那么古代人與現代人既不一樣,又有些一樣的結論自是不言而喻了。但在現代,一個地方的人和另一個地方的人,他們的氣質有什么不同嗎?或者說,生存在不同地方的人,是否就具有不同的氣質?
再具體一點,不同的民族與不同的國家的人,他們的氣質是不是有差異,如果有的話,那又是怎么造成的?
其實前面的討論已經為這個問題的回答作了鋪墊。
就我們所知,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他們的成員總會有一個大體一致的特征,也就是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