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環境責任問題研究
最新章節: 后記
在浩瀚的中文字庫中有“滄海一粟冶“白駒過隙冶表述當代人類時空定位的詞匯,古往今來、四方上下的時空中,當代人類個體的存在微不足道。了解中國的環境史對于生而有限的我們而言,可以延長我們時間和空間的見識。“環境史的研究除了可以幫助我們拓寬歷史的視野、了解環境變遷的來龍去脈,還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有益的視角:透過歷史的進程,在具體的歷史背景和國情中探討環境變遷的原因、影響和保護環境的辦法,既不要將21世紀的環境保護觀念強加到古人的身上求全責備,也應該注意從當前的國情和世情出發,看待今天我們所面臨的生態困局。冶淤英國人伊懋可的《大象的退卻:一部中國環境史》和美國人馬立博的《中國環境史:從史前到現代》這兩部關于中國環境史的著作帶給人這樣清晰的場景:濃郁的森林一片一片消失,遠古的象群緩緩地向遠方移動,一代又一代的人類在此繁衍生息。無數年的更迭之后,形成了我們現在的城市與鄉村。據研究,遠古時代的中國曾是地球上生物種類最豐富的地區,大象、老虎、江豚等,在陸地和河流中隨處可見。“4000年前,大象出沒于中國的大部分地區。今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野象僅存于西南部與緬甸接壤的幾個孤立的保護區。冶淤河南省簡稱的“豫冶字“從象予聲冶,可能意味著在有文字可考的歷史之后,中原地區還曾有大象出現。數千年過去了,這些動物漸漸成為瀕危物種,生存在遠離人類的偏遠地區。“今天稱為中國的這片土地,在4000年前曾經是地球上生物種類和數量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而現在,亞洲象——這個曾經遍布于這塊廣袤土地上的物種——只在西南的最偏遠地區還有蹤跡,華南虎已屬瀕危物種……數以百計的其他物種已在幾乎不為人知的情況下走向滅絕。中國將近40%的哺乳動物種類處于瀕危狀態;70%—80%的植物種類的生存正在受到威脅。冶于在生態學上,很多生物被賦予了多種稱謂,如指示種(對環境變化敏感,具有指示作用的物種)、傘護種(選擇一個合適的目標物種,其生存環境的需求能涵蓋其他物種的需求,對該物種進行保護的同時,也為其他物種提供了保護傘)和旗艦種(能夠吸引公共關注,具有號召力和影響力的物種)。生物學家E.O.威爾遜將那些處于食物鏈最頂端的動物稱為“明星物種冶,而將其他的稱為“傘護種冶。定義明星物種和傘護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們的存在與否可以作為人類闖入和破壞自然環境的晴雨表。
因版權原因待上架

品牌:四川文軒
上架時間:2020-11-26 12:33:23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四川文軒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