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名家導讀
在21世紀最初幾年里,我曾譯過伯內特夫人的兩本小說《小爵爺》與《小公主》。病后翻譯它們曾給我帶來安慰與喜悅,出書后偶爾在書店的架子上見到它們時,我仍然很感欣慰,覺得所花的力氣并未白費。我知道別的出版社也出有別人的譯本,但人總敝帚自珍,我相信自己的勞作在諸多譯品中恐怕還是有特點的,畢竟多年來自己都一直在從事外國文學研究與譯介的工作。當然,譯少兒文學和譯經典作品不盡相同,這方面需要一些特殊的稟賦與修養。
但好處是,拳腳倒可以舒展得更自由一些,對于譯者來說,這是更能發揮自己的創造性的一個機會。魯迅曾說過一段話,大意是:倘若每個人都能降低一檔,做自己更能勝任的工作,效果必定更好。這高見,我是很以為然的。
伯內特夫人最膾炙人口的少兒小說除了上面那兩本之外,就是這一本《秘密花園》了。我去年做完兩件與福克納有關的事后,又稍有閑暇,心想倘能將此書一并譯出,豈非美事。于是便像外國童話里那個頂著一籃雞蛋前行(后來自然是雞蛋全都摔破)的小姑娘那樣,在實事未做之前就先做起美夢來。我想著,有一天我快樂地譯成的三本書給配成一套,加上插圖,印得漂漂亮亮的,裝在一個禮品盒里。小姑娘與小男孩得到了,急不可待地打開翻閱起來,還會隨著主人公的命運又是哭又是笑……如果印成的是英漢對照本,那么通過細讀這套書,有些小朋友說不定還能培育與提高自己對中外語言的感情與悟性呢。
未曾讀過《小爵爺》與《小公主》的讀者可能對作者的情況還不熟悉,這里再稍作介紹。這位女作家的全名是弗朗西絲·霍奇森·伯內特(Frances Hodgson Burnett),1849年出生于英國曼徹斯特一個五金工廠主的家庭。1853年她父親去世,母親繼續經營,直到工廠倒閉。弗朗西絲只受到過中等教育。由于生活困難,全家于1865年移居美國,和親戚一起住在一座圓木屋中。對于喪失親人,投靠親戚,移居他國,弗朗西絲像她筆下經常出現的一些人物一樣,是有親身體會的。1905年,她入了美國籍,但從她的作品看,風土人物均是英國味十足,用的語言亦較純正典雅。弗朗西絲結過兩次婚,伯內特為其第一個丈夫的姓。1924年,弗朗西絲在美國逝世。
這本《秘密花園》出版于1911年,是作者三本少兒文學書中最后出版的一本。伯內特夫人從小喜愛花草植物,離婚后悉心投入園藝活動。她寫書獲得成功后,收入頗豐,因而能在英國的住所周圍有幾個帶圍墻的花園,其中一個還是她的戶外書房,她每天都要在園中寫作。1909年她在紐約長島布置自家花園時,突發靈感,構思出了《秘密花園》的基本內容。此書出版后很快就成為一部暢銷書,并且多次被改編為舞臺劇與音樂劇,也曾三次被拍成電影以及卡通電視片。最近一次將此書改編為音樂劇的瑪莎·諾曼還獲得了1991年的托尼獎,而扮演瑪麗的戴西·依根還是托尼獎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最佳女主角得主。
《秘密花園》的內容有些神秘,曲徑通幽處,由讀者自己去探究更為合宜,這里就不點明了。書的主題,則是身世坎坷或身心有病的人,可以通過改造周圍的環境,改變自己的命運,重要的是要有一顆樂觀向上的心。我翻譯此書時常會想起過去幾十年常被告誡的一個大道理:知識分子必須通過對環境的改造來改造自我。這句話本身沒有錯。但如果理解為對一部分人的懲罰性的強制行動,那就是另外的一回事了。如果是像書中所寫的那樣自愿地在完成一項工作中達到自我完善,那我想大家都是會欣然接受的吧。在書的結尾處,我們看到,無論是患自疑癥的男孩還是患自閉癥的女孩,都在復活廢園的活動中得到改造,成為身心健康的人。不僅如此,他們還促使大人走出自設的牢籠,做到與人心靈相通。書中常常提到“魔法”一詞,實際上,主人公自我完善的要求與行動本身,恐怕正是最能起作用的無邊法力吧。伯內特夫人好像與中國人的主張默契到了心心相印的地步。她筆下的農家子迪康與其母蘇珊·索爾比,豈不是很現成的知識青年應該向之學習、與之結合的兩位“勞動人民”的代表嗎?當然,這是在打趣了。不過,由此亦可看出,在當時的文學界伯內特夫人的思想還是比較進步的,這從《小爵爺》與《小公主》中對貧苦人民的同情與謳歌上也都能得到佐證。
李文俊
2006年早春于華威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