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刑法客觀主義與方法論
最新章節: 索引
最近三十年來,我國學者在刑法學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在合理借鑒國外(不僅僅是德、日,也包括英美國家)最新理論,以建構精巧的刑法學體系的同時,如何進一步和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立足于中國當下的社會現實,思考中國轉型社會的特點,巧妙地回應社會需求,使刑法理論盡可能與司法實務相照應,可能是更需要深思的復雜問題。而在上述關鍵點背后,都明顯隱含著一個刑法的“學派之爭”如何展開、刑法基本立場如何定位的問題。必須看到,德國刑法學之所以在今天令人嘆服,與圓園世紀圓園年代之前的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的全面交鋒、圓園世紀中期開始的行為無價值論與結果無價值論之爭密切相關。可以說,沒有“學派之爭”,就沒有今天德國刑法學蔚為大觀的理論構造。日本刑法學的發展也沒有脫離這一規律。但是,在中國,從總體上看,刑法學者自身立場的一貫性還較為缺乏,沒有一個統一的、基本的邏輯體系。例如,某些學者在分析疑難案件時,總是習慣于從主觀要件切入;在論述行為論時,強調犯罪客觀面的重要性,但對未遂犯的成立堅持主觀立場;在涉及教唆犯時,贊成共犯獨立性說或“二重性說”,主觀主義明顯成為指導觀念。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立場的缺乏導致“學派之爭”在中國難以展開。雖然歐陸刑法上的“學派之爭”是一個多世紀前出現的歷史事實,但是,中國刑法學如欲取得長遠發展,就不能無視這一事實,并要有展開“學派論爭”的自覺。認識到這一點,對于當下中國刑法理論的發展尤為重要。
因版權原因待上架

上架時間:2020-07-23 15:33:59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