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散文:我的原生家庭——父親
原生家庭父母本身的人格、他們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性格、秉性和未來人格的形成是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我的父母親是鄉村教師,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我母親選擇住校(7080年代,老師每天晚上是要集體辦公滴,寒暑假是要學習滴,每周還有一次家訪,感覺那會兒當老師比當學生還難??)讀小學期間,我跟隨母親轉了倆所學校,無意間培養了我對陌生環境的適應能力
父親離我母親學校較遠,所以不能經常回家,他每次回來就是不停的做家務(為什么這個優良基因我沒繼承??是老爸心疼我。怕我累著么。哈哈哈哈哈),擦地,洗衣服,做飯,好像要用這種方式來彌補對我和母親的虧欠。
父親愛整潔不僅體現在對家的收拾,對自己的個人形像也要求頗高,一年四季必須是皮鞋,出門把鞋擦的蹭亮蹭亮,那會兒沒發膠,就用水把頭發打濕整出發型,后來老了,有了白發,父親就隔三差五的去染發(我現在如此愛臭美,算是找到原因了,基因的力量是強大滴??)
父親為人小意(就是善解人意,講禮數,沒架子,尊重他人的意思,小意是我們那里的土話),心腸軟,認識他的人都稱他“活菩薩”,父親的善良已成為了他的標簽,十里八鄉的人們知道我是他女兒后,聽到最多的話就是“你是x老師女兒呀,你爸可是個好人,他以前怎樣怎樣幫過我”由此我在生活中得到不少便利,從小就被尊重,知道了尊重的意義,這點在我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善良的父親,你慈悲的福報都到了我身上)
父親待人和善,說話輕言輕語,就是對犯了錯的學生也從不大聲訓斥,以至于許多學生都不把他當作老師,成為了朋友。對我更是如此,從有了記憶起父親沒打過我一次,只是和我談心、講道理
父親具有同情心,特別是對家庭困難的學生極其憐憫,那會兒他的工資才十來塊,上交媽媽后,只留下可憐的生活費,然而,他硬是從牙縫里擠出來部分錢資助那些孩子,幫他們交學費,買筆,作業本等等。
父親對陌生人也同樣慈悲,可以說達到了極至,街上遇到乞丐給點錢這不算什么,他把乞丐請上桌共進餐,我想這世上沒幾個人能做到(很慚愧,我的善良還沒達到父親的境界)
父親對我屬于身教,他的樂善好施,他的體貼,他的善解人意從很小的時候就已植根于我心
(子欲養親不待,父親已經走了二十多年,一直想用一種方式來祭奠他,今天這篇小作,算是送給天堂父親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