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詩詞怡園

Poetry Garden

讓我們

放下欲望的行囊

在經典詩詞的沐浴下

洗去生命征程中的疲憊和憂傷

終南山

(唐)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題解】

終南山即秦嶺,又名終南山或南山。西起今甘肅省天水市,東至今河南省陜縣。詩從它的主峰太乙著筆,但總攬全山,寫出了它雄偉磅礴的氣勢。

【字解】

1.太乙:終南山主峰,位于今陜西省武功縣境。天都:指唐都長安。

2.隅:靠近的地方。終南山脈并不到海邊,這里喻言山脈極長。

3.靄(aǐ):云氣。

4.分野: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區域一一對應起來,稱為分野。

5.樵夫:砍柴人。

【詩解】

巍峨高聳的太乙山靠近長安,綿延的山脈好似一直連到海邊,(剛剛白云分飄),回頭一望,白云便合攏了。輕霧繚繞,進入其中卻又看不見(霧氣)。高峰的兩側連分野都不同,(山脈中)陰晴各不相同。想找個人家投宿一夜,(身邊無人跡),只能隔著小河問河對面的砍柴人(那里可以投宿)。

【賞析】

這首寫山景的詩與韋應物寫平原曠野的《滁州西澗》意境相同,寫意近似,被譽為唐詩中不可多得的寫景佳作。作者寫山,首先極言其高聳綿長,似乎都連到了遙遠的大海。又用白云、青霧、陰晴渲染山脈幽深,連白云都瞬間分合,遠看青霧一片,走進卻感受不到在霧中,連陰晴都因高山分隔,呈現“東邊日出西邊雨”的奇景。最后,用“隔水問樵夫”彰顯山中的空曠和山勢的起伏。試想,山中云霧繚繞、陰晴不定、罕見人煙。作者欲找人家投宿,身邊卻見不到他人,只能隔著湍急的山間河流,大聲向對岸若隱若現的砍柴人問詢。這是一幅多么形象的山中幽境。作者拋棄他人常用的遠觀寫山的方法,將自己置身山中,寫自己親眼見到的山中云霧波起,山高水深,仿佛將讀者也領入其中,親自體驗山勢的險峻和山景的幽深,實為寫山詩作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人物介紹

About the Author

王維(699-761),字摩詰,河東(今山西省永濟縣)人,唐開元九年(721)進士,官至尚書右丞。晚年隱居輞川,信奉禪理。其藝術修養深厚,是杰出的畫家,又擅長音樂。其詩作善于運用自然而精練、準確、富有特征的語言,完美鮮明的形象,淡穆幽遠的意境,描繪自然景物,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宗師。蘇軾在《題藍田煙雨畫》中對其的評價尤為貼切:“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其擅長各種詩體,其中以五言詩、絕句成就最高。傳有《王右丞集》。

【作者小趣】

作詩救民女

有一天,寧王府彩燈高掛,樂聲悠揚,正準備大擺筵席。在內室里,寧王對坐在身邊的一位美貌女子說:“你進王府已經一年了,我今天特地為你大擺酒席,請賓客們來慶賀一番,你高興嗎?”這女子一臉憂傷,聽了寧王的話,不僅沒高興的表示,反而禁不住撲簌簌掉下眼淚。

原來,這女子是一年前被寧王搶進王府的民女,她的丈夫靠做燒餅養家糊口。寧王見她如此悲傷,為了討她歡心,當即下令叫民女的前夫前來赴宴。過了一會兒,民女的前夫戰戰兢兢地來了。寧王自以為把她的前夫叫來赴宴,表明了自己的大度。于是,他笑容滿面地請在座的文人雅士作詩助興。

詩人王維對寧王的行為十分氣憤,當場吟出四句詩《息夫人》:

莫以一時寵,能忘舊日恩。

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王維是借古代的一則故事來諷刺寧王。古代楚王滅了息國,并霸占了息夫人。而息夫人整日對花流淚,至死不理楚王。滿座賓客聽了王維的詩都連稱:“好詩!好詩!”只有寧王臉上火辣辣的。這時他才明白,搶人容易,而要得人心實在是很難很難啊!于是,他無可奈何地叫民女的前夫把民女領了回去。

【相關鏈接】王維畫作《輞川圖》(即《藍田煙雨圖》)局部(臨)

過故人莊

(唐)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字解】

1.雞黍(shǔ):指農家待客的豐盛飯食。黍:黃米。具:備辦。

2.合:指圍攏。

3.郭:城郭。

4.軒:窗的別稱。場:打谷的場地。圃(pǔ):種植蔬菜和花卉的園地。

5.話桑麻:閑談農作之事。

6.重陽日:即重陽節。古人認為九是陽數,所以稱九月九日為重陽。

7.就:湊近。古代風俗,重陽節要賞菊。

【詩解】

老友備辦了豐富的農家飯菜,邀請我到農家中做客。綠樹環繞在村莊四周,遠處的青山在城郭處斜臥。打開窗戶面對著谷場菜園,端起酒杯閑談農作之事。等到重陽節那天,我還到這里來賞菊花。

【賞析】

淳樸自然,清新幽遠,是孟浩然五言律詩的顯著風格。這首《過故人莊》是其這種風格的代表之作。讀此詩,我們的感覺是一位不久前到農莊做客的朋友繪聲繪色地向我們描述做客的過程和感受:村莊被綠樹環繞,遠山在村外靜臥,桌上是豐盛的農家菜,窗外是村民勞作的場地,與老友把酒閑談農家諸事。心中自然十分舒暢、興奮。暗自決定,過重陽節時,還到這優美村落里賞菊花,與老友暢飲歡談。

讀此詩,我們絲毫感覺不到作者為作詩而遣詞造句,仿佛作者是脫口而出,極盡自然。讀此詩,我們不禁也會受到感染,從內心渴望有朝一日也丟掉身邊的俗務,也到如作者所描述的村落里,與相熟的人把酒言歡,以此洗滌心中的俗念。這首詩所描述的做客場景、優美村落,仿佛幫我們尋找到了一塊心靈凈土,使我們對凈土上生活的人們無比羨慕。從而通過閱讀,得到了一次無比暢悅的心靈旅行。

人物介紹

About the Author

孟浩然(689-740),唐襄州襄陽(今湖北省襄樊市)人,早年隱居鹿門山(今湖北省襄陽縣東南),曾游歷東南各地,年四十入長安,應進士不舉,失意而歸,是唐代詩人中少見的布衣終身者。

其詩多寫隱逸生活和山水田園景物。風格洗練淡逸、意境清遠自然,李白和杜甫對其都很推崇。傳有《孟浩然集》四卷。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

(唐)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題解】

宣州:今安徽省宣州縣。謝眺樓:南齊詩人謝眺任宣州太守時所建。校書:秘書省校書郎的簡稱。云:指李云。此人當為作者族叔。故作者稱之為“叔云”。此詩為作者為李云赴京為官送行時登謝眺樓后所作。

【字解】

酣:盡情暢飲。蓬萊:傳說中的海上神山。相傳仙府珍貴典籍收藏于此。這里借指唐代的秘書省。建安骨:指漢獻帝建安年間,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等人的詩歌。因風格沉雄剛勁,被后人稱為“建安風骨”。小謝:指謝眺(南朝另一詩人謝靈運被稱為“大謝”)。清發:清新秀逸,指謝眺的詩風。覽:同“攬”。散發:披頭散發,指不受拘束。

【詩解】

離我而去的昨日不可挽留,擾亂我心緒的今日使我有許多煩憂。萬里長風送走南歸的秋雁,面對眼前的景色我們可以盡情暢飲在高樓。你(我)富有文采的文章具有建安風骨般的特色,其中還像謝眺的詩那樣清新秀逸。我倆都懷著豪邁壯闊的心情欲奔放騰飛,想上九天摘取那輪皎潔的明月。抽出刀來想斬斷流水卻使水更加奔流,舉起杯來想借酒消愁卻使愁更愁。人生在世如此的不如意,不如今后披發高歌,乘坐小舟在江湖上自由漂流。

【賞析】

這首詩是李白流放安徽期間送別赴京為官的族叔時所作。自己遭貶流離,族叔卻赴京為官,這樣的背景下,作者自然心緒難平,以一種憂傷、孤憤的情緒寫就此詩。故開篇便嘆息自己昨日的處境和今日的憂愁。由此,在開懷暢飲時,不禁借贊許李云的詩文,感嘆自己空有一身才華,卻不被器重,得不到發揮。索性直抒胸臆,表達自己要在無拘束的世界里自由行走的豪逸心情。

這首詩秉承李白詩歌想象豐富、意境深遠、雄奇豪放、流轉自然的風格。寫心境,借秋風秋雁,青天明月;抒胸懷,借抽刀斷水,散發弄舟,一氣呵成,酣暢淋漓。其中的“昨日之日不可留”、“抽刀斷水水更流”已成為千古吟誦的名句。

人物介紹

About the Author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生于安西都護府碎葉城(今吉爾吉斯境內),幼時隨父母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青年時在蜀中讀書漫游,二十五歲出蜀,漫游全國各地。天寶初,受賀知章等推薦,入長安供奉翰林,但一年多后,因遭權貴讒謗,去職離開長安。安史之亂時,因曾為永王幕僚,受牽累被流放,途中遇赦,漂泊在東南一帶,最后病死于安徽當涂。其詩歌風格雄奇奔放,想象豐富奇特,色調瑰瑋絢麗,語言清新自然。是繼屈原后,我國又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和杜甫齊名。其詩現存900多首,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相關鏈接】

謝眺詩一首—《王孫游》

綠草蔓如絲,雜樹紅英發。

無論君不歸,君歸芳已歇。

【詩解】

綠色的植物之莖細長如發絲,雜列的樹木紅花盛開。不要說你沒有回來,就是你現在回來,到家時鮮花已經謝落了。

【賞析】

這是寫婦女思念離家未歸的丈夫的一首小詩。前兩句寫春天綠草如茵、鮮花盛開的景象。后兩句寫婦女感嘆丈夫久不歸,既錯過春天的大好時光,也錯過了夫妻相守的青春年華。其中的“芳已歇”,一方面指春天已經過去,一方面暗指美人芳齡已逝。

人物介紹

About the Author

謝眺(464-499),曾任南齊宣城太守、尚書吏部郎等職。為人誣陷,死于獄中。以善寫風景詩見長,詩風自然秀逸,五言詩尤為著名。傳有《謝宣城集》。

滁州西澗

(唐)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題解】

滁州:唐屬淮南道,轄清流縣(今安徽省滁州市)。澗:兩山夾水稱作澗。西澗在滁州城西門外。韋應物作此詩時任滁州刺史。

【字解】

憐:愛,喜歡。幽:幽深。一作“芳”。生:一作“行”。黃鸝:即黃鶯。樹:一作“處”。

【詩解】

(我)唯獨喜愛幽深(芳香)的野草生長(排列)在澗水邊,水上(岸邊)黃鶯在深處(一處)鳴叫。澗中的春水在晚上尤其湍急,荒僻的渡口寂無人聲,只有一只小舟橫斜在澗水中。

人物介紹

About the Author

韋應物(737-約791),唐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官至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其詩以寫山水田園著稱,語言簡淡、淳樸自然,風格雅淡、意境悠遠。傳有《韋蘇州集》十卷。

【細品精讀】

一幅無法畫就的絕妙圖畫

這是一幅意境悠遠、恬靜淡雅的風景畫。幽幽的青草,叢生在湍急的水邊;茂密的翠林之中,看不見的小鳥在婉約歌唱;奔涌的澗水在無聲地前行,一只小舟斜抵澗岸,在澗水中斜著輕輕反復移動。如此的恬靜,如此的重彩,如此的幽境,令我們對詩人的寫作本領由衷贊嘆。詩畫一體,乃古人的共識。但即使再優秀的畫工,也不會完美無缺地復制如此詩境。這便是這首詩遠超同類許多山水詩,流傳至今,被反復賞讀的真實原因。

蘇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字解】

芳草:《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這里形容漫無邊際,以草喻離情。因其觸動離恨,故云“無情”。

黯:形容心情的憂郁。黯鄉魂: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追:追隨,糾纏,思:一作“急”。

【詞解】

空中,飄浮著青碧瓦藍的流云;地上,鋪滿金黃的落葉。濃重的秋色同遠處的江水碧波相連,碧波上,寒冷的煙霧飄浮,一片滄溟青翠多光潔。斜陽映照著遠山,秋波連天,天水相接;斜陽照不到遠方家鄉的芳草,使人枉自嘆嗟!

思念家鄉,黯然神傷,羈旅愁思,追逐而來。怎么度過一個個漫漫長夜呢?除非是每夜都作一個回鄉的好夢——才能安然入睡。明月朗照,樓閣高聳,再不要一個人孤單地依靠在高樓的欄桿,還是喝酒吧,酒入愁腸,臉上流滿思鄉的熱淚。

【賞析】

這首詞的上片,作者用碧云、黃葉、秋色、水波、翠煙、斜陽、芳草,繪出了一幅絢爛的秋色圖,但目的卻不在于寫景,而是借以抒發對故鄉的思念,“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無可奈何之情,溢于言表。下片,寫綿綿無盡、無法排遣的思鄉愁情。鄉魂、旅思、愁腸、相思淚,用來映襯觸景生情、夜不能寐的客子離恨,上片的秋色描寫用以反襯出客愁的深長:想念家鄉,黯然神傷,家鄉遙不可及,于是羈旅愁思,追逐而來,只有“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在夢境中去尋覓故鄉,不愿意用登樓倚欄的方法去排遣。因為望不見故鄉,只能徒增思鄉之苦。入睡難覓好夢,高樓不可獨倚,于是只剩下杜康解憂了,但“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更加觸動思鄉的愁緒。清人彭孫遹《金粟詞話》說:“范希文《蘇幕遮》一調,前段多入麗語,后段純寫柔情,遂成絕唱。”堪稱確評。

人物介紹

About the Author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陜西彬縣),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宋仁宗時為陜西四路宣撫使,遏制了西夏軍的侵擾。他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其文章詩詞都有名篇傳世,尤以千古名篇《岳陽樓記》最為后人賞識。傳有《范文正公全集》。

【作者小趣】

“一家哭”與“一路哭”

范仲淹拜參知政事后便以整頓吏治為重點進行改革。他根據歐陽修的建議,任命了一批按察使去巡視全國,考察各地的官吏。凡是不稱職的官員,他便把他的姓名從官員簿上勾掉。他的一個叫富弼的同事說:“你這樣一筆把人家勾掉,固然是很容易的,可是被勾掉的那一家人卻都要哭了。”范仲淹回答說:“一家人哭怎比得上一路(當時的一種行政區域,相當于明、清的省)哭呀!撤掉一個不稱職的官吏,固然要使那官吏的一家感到悲哀,但是,讓一個不稱職的官吏留在任上,那就要危害整個地方,這地方所有的老百姓都要哭。一家哭總比一路哭好。”

采桑子

(宋)歐陽修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題解】

《采桑子》共十三首,是歐陽修晚年退居潁州(今安徽阜陽)時所作。詞前有作為序言的《西湖念語》。這一組詞,前十首專詠西湖,后三首抒寫自身感慨。這里所選的是組詞的第一首。西湖指潁州西湖,在潁州西北郊,是潁河(淮河最大支流)會合諸水最大匯流之處,宋時是著名的風景勝地,與杭州西湖齊名。

【字解】

逶迤:曲折,綿延不斷。漣漪:水的波紋。沙禽:沙灘上的水鳥。掠:擦過。

【詞解】

輕快的小舟,短短的木槳,泛舟西湖,景色是多么美好。碧綠的春水綿延,長堤上鋪滿了碧綠的芳草。隱隱的笙歌,仿佛和我緊緊相隨,走到哪里都可以聽到。

天上沒有一絲風,湖面水波不興,像碧琉璃一樣又滑又平。坐在船上,貪看湖光山色,竟不覺得船在移動。船過之處,湖面上蕩起了微波細紋,卻驚起了沙灘上嬉戲的水鳥,擦著堤岸飛行。

【賞析】

這首詞寫作者泛舟潁州西湖,描寫細致入微,意境幽美,是山水詞的精品,表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樂趣。上片寫蕩舟西湖的見聞,逶迤的綠水,鋪滿長堤的芳草,還有處處相隨的隱隱笙歌,無不洋溢著春的氣息,作者的欣喜之情,也溢于言表。下片寫泛舟的感受。水面像琉璃一樣平滑,作者因貪看西湖美景而“不覺船移”,雖只“微動漣漪”,卻“驚起沙禽掠岸飛”,更突出了湖面的幽靜。古往今來,寫泛舟的詩詞數不勝數,而像這樣細致入微地寫出了泛舟感受的卻極為罕見,因此彌足珍貴。

人物介紹

About the Author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進士,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早年要求政治改革,晚年反對王安石新法,趨于保守。是北宋文學革新運動的領導人物。散文、詩、詞皆卓有成就,詞以小令見長,富于情韻。傳有《歐陽文忠集》,詞集為《六一詞》。

【作者小趣】

妙語戲蠢材

宋朝有個富家子弟,人稱“酸秀才”,欲尋歐陽修比試高低,一天挾了幾冊唐詩上路了。他見路邊有棵大樹,吟道:“路旁一古樹,兩朵大丫杈。”吟完肚里就無貨了。正巧歐陽修路過,替他續了兩句:“未結黃金果,先開白玉花。”酸秀才不由點頭稱好。為了扳回面子,酸秀才又云:“遠看一群鵝,一棒打下河。”吟罷又抓耳撓腮,接不下去。歐陽修笑了笑,續曰:“白翼分清水,紅掌踏綠波。”酸秀才拱手道:“想不到老兄也會謅兩句,那我們共同去訪問歐陽修吧!”

兩人來到渡口,上了小舟,酸秀才詩興又發,吟誦道:“詩人同登舟,去訪歐陽修。”歐陽修哈哈大笑曰:“修已知道你,你還不知羞。”

水調歌頭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題解】

丙辰:宋神宗趙頊熙寧九年(1076)。達旦:到天亮。子由:蘇軾弟蘇轍,字子由。此時蘇轍在濟南,二人已有七年沒見面。

【字解】

把:用作動詞,拿的意思。

宮闕:宮殿前面的望樓。這里是指傳說中玉皇大帝住的宮殿。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話傳說,天上只三日,世間已千年。所以人們總認為人間排的年份與天上排的年份是不相同的,這里作者問今夕中秋,天上到底是哪一年。

歸去:指作者想回到天宮去。因為他自己認為是天上下到凡間來的人。

惟:一作“又”,或作“只”。瓊樓玉宇:指神仙居住的天上宮闕。

不勝:禁受不了。

弄清影:和月亮照耀下的自己的影子一起嬉戲。

何:怎么。似:比。

轉:轉過來。

綺戶:雕花的門窗。

嬋娟:容顏美好的意思,此處指月亮。

【詞解】

朗朗明月何時有?舉杯仰首問青天。不知天上神仙住的宮闕里,今夜中秋屬哪年?我想乘風回天宮,又怕在華美的月宮,禁受不了高空的嚴寒。對月起舞,戲影自樂,天上怎比得上人間生氣盎然!月兒轉過來照著朱紅的樓閣,低低照進雕花的窗戶,照著滿懷心事的失眠人。月兒啊,你不該有什么怨恨,何必總是在人離別時才圓?人生有悲歡離合,月亮有圓缺明暗,要人常團聚月常圓,自古以來難周全。只愿彼此永遠平安,千里之外共賞一輪美好的明月。

人物介紹

About the Author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進士。曾出任杭州、密州(今山東諸城)、滁州、湖州、潁州(今安徽阜陽)等地地方官。屢因詩文被貶,曾先后被遠逐黃州(今湖北黃岡)、惠州(今廣東惠陽)、儋州(今海南儋州市中和鎮),其在文學幾個主要方面都有杰出成就。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北宋名家。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開創宋代詩歌新風氣。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為豪放詞派的創始人。傳有《蘇東坡集》、《東坡樂府》。

【細品精讀】

此詞幾時有,把酒慰東坡

這是一首久享盛譽的中秋詞,為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作者在任密州知州時所作。當時,蘇軾在政治上并不得意,又與胞弟長達7年沒有見面。在應同家人團聚的中秋之夜,獨自仰望象征團圓的圓月,抑悶之情油然而生,脫口而出此首傳世佳詞。這首詞筆調奇逸,風格健朗,被公認為最好的中秋詞,以致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斷然下評,“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詞的上片開篇便大氣磅礴,居然設計出一個孤峻詞人,拿著酒杯仰問青天的奇壯場景。然后,展開系列奇妙聯想。接著,以“起舞弄清影”五字演繹出一個如夢如幻的對月起舞,與自己影子互動的奇異場面。最后,發出感慨:天宮再美,畢竟虛無縹緲,哪里如充滿親情的溫暖人間。

有了上片的絕妙鋪墊,作者在下片將思緒轉回現實的人間。寫自己因思念親人而輾轉難眠,身邊無傾訴對象,只能對著月亮喃喃自語:月兒啊,你不像我這樣心懷郁懣,怎么不會成人之美,偏偏等到了親人分別時才圓呢?

作者在詞中,始終將月亮作為親人間相互遙念的參與者,既寫月光,又將月亮作為傾訴對象,還像老友一樣善意地埋怨不解人情的月亮。使讀者不知不覺地置身于其設計的人月交流中,倍感親切。而在詞的結尾,作者又以開朗的處世態度,從離別的悲情中自我解脫出來,樂觀地發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由衷感慨,也留下了這句讓后人反復玩味,世代贊嘆的千古絕句。

此詞幾時有,蘇軾的這首名詞的確可以稱得上是空前絕后的傳世名篇,詞中浪漫的情境、大膽的想象、夢幻的場景、經典的慨嘆,注定使其成為后人爭相捧讀、竭力趕超的對象;把酒慰東坡,在我們賞嘆這篇名詞時,不禁會想起蘇軾屢受貶逐的坎坷身世和他愈挫愈堅、坦率真性的人生態度,我們能夠做到的,只能是把酒慰恤這個將美妙的詞語深存于我們記憶中的偉大詞人。

【作者小趣】

題對聯

蘇東坡(蘇軾)游莫干山時到寺中小憩。寺中主持和尚見來了個陌生人,就淡淡地說:“坐。”又對小和尚喊:“茶。”兩人落座交談后,主持和尚發現對方脫口珠璣,料想此人不凡,就請客人進廂房敘談。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氣地說:“請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聽,方知來者是赫赫有名的蘇東坡,主持和尚連忙作揖打恭地引他進客廳,連聲地說:“請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

蘇東坡臨走時,主持和尚請他題副對聯。蘇東坡胸有成竹,含笑揮毫,頃刻書就:

坐,請坐,請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相關鏈接】

蘇軾詩詞名句

多情卻被無情惱。

(出自《蝶戀花》,表達了被愛情遺棄者的怨憤。)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出自《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指出春天不過由二分塵土、一分流水構成,喻意春之無情。)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出自《惠崇春江晚景》,描寫了初春的景色。)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出自《湖上初雨》,“西子”即西施,把西湖比作西施,怎么打扮都妖嬈美麗。)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出自《贈劉景文》,描寫了初冬的景色。)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出自《題西林壁》,寫因在廬山中,看不到廬山的全貌。有“當局者迷”之意。)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出自《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寫老友久別,歷經滄桑,老態龍鐘,縱使相逢也互不相認了。)

關山有限情無限。

(出自《一斛珠》,說天各一方,雖重山阻隔,也擋不住相互的懷念。)

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

(出自《永遇樂》,指出古今之事都如夢易逝,但那些熱衷富貴的人卻不曾夢醒。他們只滿足于眼前的歡娛和爭斗。)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出自《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指出只有胸中有浩然之正氣,才能無往而不適,無往而不快。“快哉風”,語出宋玉《風賦》。)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出自《浣溪沙》,意為誰說年老了不能返老回少,門前的蘭溪就向西流了。“蘭溪”,今湖北浠水縣的一條小河,它不同于我國江河從西向東流的常勢,而是從東向西流。)

清平樂

獨宿博山王氏庵

(宋)辛棄疾

繞床饑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題解】

博山:在江西廣豐縣西南三十余里。庵:茅屋。

【字解】

松風:從松樹林里刮來的強風。塞北:指被金軍占據的北部地區。華發:花白的頭發。蒼顏:蒼老的面容。布被:布做的被。秋宵:秋天的夜里。夢覺:夢中驚來。

【詩解】

(茅屋里,秋天的一個夜晚)饑餓的老鼠繞著床奔跑,蝙蝠圍著昏暗的油燈飛舞。屋頂松林里吹來的勁風舞動著暴雨。破舊的窗紙在窗上嘶響,似自言自語。(我)一生奔波在(祖國的)南北,歸來(閑居)時已是白發蒼蒼,容顏衰老。蒙被在秋夜里被夢擾醒,眼前浮現出(曾經走過的)萬里江山。

【賞析】

這首詞的上片給我們描述了一個昏暗、破敗的被疾風驟雨裹挾的茅屋。饑鼠、蝙蝠、破窗、勁風、急雨,一切都是那么陰森、冷寂、凄慘。作者描述這樣一個場景,既給全詞定下了傷感的基調,也很好地映襯了自己在詞的下片所要表達的心情。

在上片借景發端,極力渲染的基礎上,作者在下片直抒胸臆,回味自己半生奔波的經歷,感嘆時間飛逝,由一個血氣方剛的抗金英雄,變為一個孤衾獨眠,華發蒼顏的年高隱賢。但眼前浮現的萬里大好河山,暗示著作者仍不甘沉淪,仍想為祖國的大好河山拼命搏擊的壯懷。

這首詞寫情景為襯托心情,寫人物活動為襯托心聲。寫情景極其生動,如“蝙蝠翻燈舞”中的“翻”,“破紙窗間自語”中的“自語”。寫人極其簡潔,如“華發蒼顏”“秋宵夢覺”。抒發情志則豪氣沖天,如用“平生”對照“塞北江南”,用“眼前”引出“萬里江山”,使人讀后不僅涌動出對詞人灰暗簡陋生活現狀的傷懷,更會被詞人失意不自棄,沉淪圖奮強的精神所折服。這便是這首詞在近千年后仍為人欣賞,仍能激發后人心中豪情的關鍵所在。

人物介紹

About the Author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歷城)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歷任多地安撫使等職。因剛直不阿,嫉惡如仇,屢遭排擠。長期閑居信州(今江西上饒)。此詩便作于此時。傳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十二卷)和《稼軒詞》(四卷)。

對于一個久居城市的人

(英國)約翰·濟慈

對于一個久居城市的人,

看看天空的明媚面貌,

對著蔚藍的蒼穹微笑,

低低發聲禱告,多么怡情!

他可以滿意地,懶懶躺在

一片青草的波浪里,讀著

溫雅而憂郁的愛情小說,

有什么能比這個更愉快?

傍晚回家了,一面用耳朵

聽夜鶯的歌唱,一面觀看

流云在空中燦爛地飄過,

他會哀悼白天這樣短暫:

它竟像天使的淚珠,滑落

清朗的氣層,默默地不見。

人物介紹

About the Author

約翰·濟慈(1795-1821),英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運動的杰出詩人。與拜倫、雪萊齊名。他善于描寫自然景色和事物的外貌,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半幻想、半現實,既充滿生活美感,又溫暖樂觀的世界。他最著名的抒情詩有《夜鶯頌》等,《燦爛的星》等十四行詩也很有名。

我愿意是急流……

(匈牙利)裴多菲

我愿意是急流,

山里的小河,

在崎嶇的路上、

巖石上經過……

只要我的愛人

是一條小魚,

在我的浪花中

快樂地游來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

在河流的兩岸,

對一陣陣的狂風,

勇敢地作戰……

只要我的愛人

是一只小鳥,

在我的稠密的

樹枝間做窠,鳴叫。

我愿意是廢墟,

在峻峭的山巖上,

這靜默的毀滅

并不使我懊喪……

只要我的愛人

是青青的常春藤,

沿著我荒涼的額,

親密地攀援,上升。

我愿意是草屋,

在深深的山谷底,

草屋的頂上

飽受風雨的打擊……

只要我的愛人

是可愛的火焰,

在我的爐子里,

愉快地緩緩閃現。

我愿意是云朵,

是灰色的破旗,

在廣漠的空中,

懶懶地飄來蕩去,

只要我的愛人

是珊瑚似的夕陽,

傍著我蒼白的臉,

顯出鮮艷的輝煌。

1847年

人物介紹

About the Author

裴多菲(1823-1849),匈牙利詩人,1848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領導人之一。十九歲時開始發表詩歌作品,一生寫了800多首抒情詩,8部長篇敘事詩。1849年在抗擊沙俄軍隊的戰斗中壯烈犧牲。他寫過許多獻給他戀人的愛情詩。他的詩風格清新、優美,有的已成為匈牙利的民歌。他的詩,對匈牙利民族文學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

上架時間:2020-03-19 15:09:40
出版社:北方文藝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昭通市| 武穴市| 南华县| 西峡县| 昭通市| 保德县| 泗洪县| 光泽县| 涡阳县| 桐庐县| 安吉县| 桦南县| 闽侯县| 平度市| 冷水江市| 乐至县| 宝兴县| 新乡市| 奉贤区| 晋江市| 通河县| 河北省| 阜新| 北川| 昌宁县| 沈丘县| 五台县| 报价| 玉林市| 清流县| 会理县| 滕州市| 东海县| 明星| 奉新县| 石嘴山市| 江西省| 芮城县| 华容县| 平安县| 牙克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