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絲綢之路中國段世界文化遺產研究(全10冊)
最新章節: 六、會議論文
本套叢書印證了中國國家疆域與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歷史過程,印證了大中華意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認同形成的歷史過程。編纂這套學術著作是一項文化遺產傳承工程,對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挖掘和闡發優秀文化的思想價值有重要意義。全面系統地闡述了陸上絲綢之路中國段的歷史沿革,在廣收博采中外學術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中國歷史發展和世界文明進程的視域出發,描述了絲綢之路的探索、初辟、形成、繁榮和走向衰落的歷史過程。介紹了絲綢之路河西走廊段上文化遺存在文化傳播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河西走廊上的文化遺存包括玉門關及河倉城遺址、麥積山石窟、懸泉置遺址、鎖陽城遺址及墓群、炳靈寺石窟—下寺、果園—興城墓群等,這些文化遺存性質各異、功能多樣,保障了絲綢之路暢通,對國家統一、佛教文化的東傳等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研究了絲綢之路起始段至天山廊道之間古代城市和聚落遺存在絲綢之路上的地位和影響,包括樓蘭古城、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及北庭都護府等,全面展現了這些古城在維護國家的統一,印證各民族之間的團結,發展中西交通,促進中原地區與域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闡述了絲綢之路起始段至天山廊道之間的宗教遺存,西域是古代眾多宗教文化聚集交匯的地方,主要有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佛教包括高昌佛教、焉耆佛教、龜茲佛教、樓蘭佛教、于闐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介紹了其興起及民族、相關遺跡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