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李淵祖先之謎

說說李淵吧。但這不是一個例行公事的平常介紹,因為李淵之身家世系太多的訛傳和謬解……

李淵冤不冤?李淵冤枉啊!而且是史上最冤枉,為什么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呢?

都說李淵昏庸無能荒淫酒色,那么歷史上真實的李淵,是否真的如此不堪?

我們以史料為依據,先來關注并研究一下李淵的身世迷霧吧……

李唐皇室自訂的那個家譜,是一份注了水的皇族家譜,我們來細致地看看到底水份大到什么程度?

強悍的混血中,李淵的祖先是否屬于關隴貴族集團?

何謂“八柱國家”?“李”、“唐”是如何相連接的?

李淵父子與隋文帝的君臣關系又是因為什么而如此微妙?

一、史上最冤枉的人——李淵

告訴你一個不一樣的唐王朝

史書總是林林總總,讓人一輩子都讀不勝讀,可是問題來了:關于同一段歷史,幾乎每部相關史書的記述都不盡相同,那么誰說的更接近真相?

這是一個千古天問,而且永遠沒有答案。

大唐王朝,盛世空前,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燦爛……

什么都是最先進的,超級輝煌,當時世界上的最強國。

陽光極了!

可是就是這樣的一個陽光極了的王朝,其實是疑案滿篇,迷霧重重!

今天我就要告訴你一個不一樣的唐王朝。一個充滿了疑案的唐王朝,同時我們試著讓陽光照進迷霧籠罩下的唐王朝。

李淵冤不冤

說唐朝,我們第一個要關注的,就不能不是開國皇帝李淵。

李淵,一個具有全球知名度的超級大名人,這是橫向意義上的;就縱向而言,李老兄的成名時間已經有一千多年了,而且還將永遠地“名”下去。

那么對于這樣的一個人物,我們有必要先來看一下李淵的出身。

這不是一個例行公事的平常介紹,今天的人們面對著故紙堆,在了解歷史的時候,往往發現那里面其實有太多的訛傳和謬解。所以人們總是最喜歡一一辯證,去偽存真。

具體到今天我們要說的李淵之身家世系,就有著太多的訛傳和謬解。完全可以說,史上最被冤枉的人就是李淵。

在這里,我要聲明一下,我寫唐朝歷史的原則,就是要寫成一個你愛讀的歷史,絕對不會人云亦云,我將通過那些常常被忽略的鮮為人知的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告訴人們一個最接近真實的唐王朝。

只能是最接近了,零接近真實的歷史是永遠不存在的!根本不具備可能性!

《劍橋中國隋唐史》中就曾這樣寫道: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唐高祖(指李淵)是中國一切史書中最受貶低的一位君主。

這話的意思很明顯:

李淵冤枉啊!

為什么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呢?您一定會這樣問。

史書并沒有把李淵說成商紂隋煬還壞呀。您還一定會再這樣接著說。

是的,正是因為史書并沒有把李淵說成商紂隋煬還壞,所以它暗示的意思就非常明顯了。

好了,請看范文瀾主編的《中國通史》就曾這樣評價他:

唐高祖愛好酒色,昏庸無能,只是憑借周、隋大貴族的身分,六一六年,得為太原留守。他起兵取關中,建立唐朝,主要依靠唐太宗的謀略和戰功,他本人并無創業的才干,連做個守成的中等君主也是不成的。

請注意,《中國通史》可是一部權威史書,而且是由中國近現代專家歷時多年完成的,這至少代表了近現代史學界對李淵的看法;同時這個看法也直接影響到民間普通百姓對李淵的評價。

那么歷史上的李淵,是否真的如此不堪?

我們不能武斷地先給出一個結論。

但我們可以說,李淵政治生涯中的起伏波折,與我們要講述的大唐帝國的興衰滄桑一樣,充滿了無限魅力,令人神往。

您是不是有些急了?好,那現在,我們就來撥開李淵身上的層層迷霧,以史料為依據,重現一下這位大唐帝國開創者應有的風采吧。

二、史上最冤枉的事:出身都沒弄清楚

李淵的身世迷霧

李淵——

唐朝開國皇帝。字叔德。

謚號:高祖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

生于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元年即公元566年。

出生地:長安(今西安市)。

以上這幾條信息,應該說基本上沒有什么爭議,但接下來讓人生疑的迷霧就出現了。

對于李淵的家世淵源、出身籍貫,各種史料的記載頗多歧異。

比如說其籍貫,宋朝人歐陽修、宋祁的《新唐書》記載說李淵祖籍隴西成紀,即今天的甘肅省秦安縣西北;

但同為宋代人修撰的《冊府元龜》和五代時人編寫的《舊唐書》等則記載為隴西狄道人。

又有史書說他是鉅鹿郡人的。

而到李淵曾祖李熙時,定居于武川。

但有歷史學家經過研究認為,李唐祖上雖然有一些行蹤可考,但“并無移鎮及家于武川之事”。目前這也沒有定論。

你看,怎么樣?一個祖籍所在地,就有如此之多的不同說法。

他的爺爺叫李虎

李淵的先世可以確切無疑地上溯到他的祖父那一代,再往上尋祖歸宗就非常可疑了。

李淵的祖父名叫李虎,是曾在六世紀五十年代扶持宇文泰建立北周政權的所謂“八柱國”的將領之一。

這個“八柱國家”的說法,是從后周流傳下來的,對此,李淵篇有詳書,請參看相關史料記載,在這里就不細表了。

李氏家族在那個時候聚居在武川鎮,它是北魏的拓跋國家在長城塞內(今大同附近)的一個防戍據點,也是宇文泰的老家。

這個我們前面說過,目前史學界還沒有定論。

而更有點說不清楚的:則是李虎的祖先。

七代祖世

據李唐皇室自稱,李虎的祖父是李熙,父親是李天賜,而這兩個人都是公元四世紀末到五世紀初的北魏著名軍事將領,因此李虎的祖上就是西北著名的隴西李氏,也就是那個在東晉十六國時期即公元五世紀初統治過甘肅西部的西涼小王國的王族。

李暠在東晉末,占據秦涼自稱為王,死后傳位給了兒子李歆(《二十四史·新唐書·本紀一》:其七世祖皓,當晉末,據秦、涼以自王,是為涼武昭王。)

據此一說,這個李暠就是李淵的七世祖。

而李暠也說過,他就是抗擊匈奴、一箭射進石頭的那個著名的漢代“飛將軍”李廣的后代。

暫且打住,我們來注意一下,李淵這個七世祖的名字就很有些意思。據《劍橋中國隋唐史》明白無誤地寫作李“昞”(西涼的創建者李昞原是漢代抗拒匈奴的名將李廣的后裔),《新唐書》則在“高祖本紀一”中寫作李“皓”,而更多的史書一般都寫作李“暠”。

“昞”是個已不常用的古漢字,這個暫且不說。

“暠”和“皓”,兩個字義基本相同,讀音也相同,應該說,是叫李暠還是李皓都是最接近真實的。

不久這個叫西涼的小國,就在公元420年被匈奴北涼給滅了。

但李氏的香火卻一直延續不斷,李歆又生了兒子李重耳。

西涼覆滅以后,其末代王子李重耳逃往南部中國,后來就在拓跋氏北魏供職,當了刺史,史書上對這個刺史的說法是:魏弘農太守。

李熙是金門鎮將,戍于武川。為什么要說他呢,因為李熙據說就是李重耳之子。我們來注意這個細節:據說!是不是又一個值得存疑處?

李熙再生兒子李天錫。

而李天錫則生了兒子李虎。

李虎就是李淵的爺爺了。

好了,終于說到爺爺了,估計李淵的老爸也就離著不遠了。

但這里面到底注了多少水,還要再說說。

一份注了水的皇族家譜

李唐皇室自訂的這個家譜,意在表明他們是出自漢代的名門,同時還是西北的望族。可是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唐代史書作為確切事實所提供的這個世系,其實只是一個精心的編造。

唐朝人李延壽撰寫的《北史》一百卷,其在全書之后作序傳,更是極力吹捧什么“李氏之先”出自帝顓頊(zhuān xū)高陽氏。

這是一個動人的傳說:

早在上古唐堯之時,高陽氏有個兒子叫庭堅,官居大理,因而自稱為理氏。

到商紂時代,理氏的先人以“直道得罪逃隱”,就是說,因為敢于說真話,進行直諫而被定為有罪,于是只好逃跑了。

逃亡路上,因為食木子而得活命,遂改理為李。

周朝時的柱下史李耳是其祖上。

如此一來,李唐家世就更多了粉飾成分,耀眼的光環在其上閃爍不停。

三、李淵其實很彪悍

強悍的混血

據《劍橋中國隋唐史》認為,李淵家族同西涼王室毫無關系,也同隴西望族李氏毫無關系,它不過是中國東部一個家族的一個小支派,即河北趙郡李氏:這個支派定居在拓跋氏北魏治下的西北,與非漢族的部落貴族實行廣泛的聯姻。

也就是說,李唐皇室在某種程度上說,應該是存在著混血型的人種。

對于“李淵的祖先一直在今陜甘一帶活動,屬于關隴貴族集團”這一點,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老先生不僅存疑而且還進行了大量考證,證明李淵其實是鮮卑大野氏人李初古拔的后代,也就是說李淵其實是漢化的鮮卑族人。

在李唐的血液中,帶有鮮卑的基因。鮮卑是中國古代北方的一個很強悍的少數民族。

李淵一向被史書給定的基調都是軟弱無能的樣子,他因此給后人的印象也總是白白胖胖、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形象,其實,我們從李淵的混血里面,不難看出,李淵其實很彪悍。

因此,按照陳寅恪老先生的說法,就是這樣的:

李唐先世本為漢族,或為趙郡李氏徙居柏仁之“破落戶”,或為鄰邑廣阿庶姓之“假冒牌”,既然非華盛之宗門,故“漸染胡俗,名不雅馴。”

我們大家看到這樣的現實,自南北朝以來,社會上注重門第和家庭出身,因此在李唐家世中存在的這一問題也便不足為怪了。這好有一比:買假文憑。

據認為,從李虎先祖中的兩個人——李初古拔和李買得——的名字可以看出,這兩個人,要么就是襲用了漢族的李氏姓,要么就是被賜姓李,而他們的名字則依然故我,帶有鮮卑族特色。

這個見地是出自于陳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陳氏的論據雖然不是最后的定論,但他的論證非常有力,到目前為止,尚無人能做出令人信服的反駁。

同樣根據存疑原則,對于這個問題,人們也是一直在爭議,雖然不能有力地駁倒之。

何謂“八柱國家”

李虎在西魏當官當得好,于是被賜姓了大野氏,而且還升官到了太尉一職。

這以后他與李弼等八人,一同輔佐北周而去取代西魏(嗣與李弼等八人,佐周代魏有功)——不好意思,強調了這個細節,這似乎有點突出了李虎老兄的叛臣逆子的味道了。

我們要注意這個細節:史書上說周閔帝受魏禪。

所謂受禪,根據神話破滅后的常識,幾乎連小孩子都知道這是一個可笑的政治把戲,那就是要搶人家的江山還要再弄個好名聲,既當婊子同時還要立著牌坊,于是就有了所謂的受禪一事了。

當時人稱的八柱國家,也就是國家的八個中流砥柱的意思。

“李”、“唐”是如何相連接的

由于李虎和宇文泰交情很深,在宇文泰的兒子篡(西)魏建(北)周時,雖然他本人已死,仍被追封為唐國公。

也就是說:李虎死后被追封為唐國公(號“八柱國家”。周閔帝受魏禪,虎已卒,乃追錄其功,封唐國公,謚曰襄)。

至此,李淵的家世就與唐聯系起來。

所謂唐,就是傳說中堯舜禹中的唐堯之唐。

等一等,這里有個非常重要的細節,我們再注意一下,那就是李虎所受的這個封號——唐國公。

這個“唐”字,正是日后國祚近三百年、盛世空前的大唐王朝的國號的由來。

由于本姓為李,所以當后來李淵登基建唐,習慣上,唐王朝也被稱為“李唐”。

軍功發家

確切地說,李氏家族是在李淵祖父李虎的時代,開始飛黃騰達。

前面我們說過,李虎因為積極參與后魏權臣宇文泰的政變,并獲得了成功,他就與宇文泰、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八人一起被稱為“八柱國家”。

我們注意到,李虎功參佐命,而成為西魏的開國功臣,官為太尉。

顯然,李唐的祖上是依靠軍功發跡的,后來又倚賴聯婚,鞏固了家世的顯赫。

以八大柱國為核心的軍人之家,歷史上往往稱為關隴軍事貴族集團。

再等一下,我們再來注意一個更是被忽略得一塌胡涂的細節:李弼。我們注意李弼什么呢,不是他的八柱國成績,而是他將有一個不同凡響的孫子——李密。

好了,放下最初淵源何在且不論,李淵家族畢竟是六世紀下半葉中國的一個極重要貴族。

微妙的君臣關系

李淵的爺爺一死百了,我們終于可以說說李淵的老爸了,他的名字大約是叫李闥,有的史書就是這樣寫的;

但更多的史料上都寫作李昞。

可是在《二十四史·新唐書》,就寫作李昺(襄公生昺)。

但《劍橋隋唐史》到此,又一次寫作李昞。

可見前面我們說到的李淵七世祖應該叫李皓或者暠;而李淵的父親則應該叫做李昞或者昺。

因為據商務印書館在2006年第九次印刷的《新華漢語詞典》86頁解釋說:昺即是昞,正如我們前面說的,“昞”是個已不常用的古漢字,而在現代漢語里取代它的正是這個昺。

總之不管叫什么名字,李淵的父親做為隋廷官員,被襲封為唐公,這一點是沒有問題的。

《新唐書》作為權威史料,就這樣寫道:襲封唐公,隋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卒,謚曰仁。

好了,我們還是叫李淵的父親為仁公比較準確一些。

李淵的父親仁公李昞,在北周時官居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襲爵唐國公。李淵建國以后,追尊祖父李虎為太祖景皇帝,追尊父親為世祖元皇帝。

李淵父親仁公雖然在隋文帝駕下為臣,可他與文帝關系微妙:名為君臣,實是內親。

仁公的妻子是高貴的獨孤氏族的女兒,與隋文帝的獨孤皇后是同胞姊妹。因此隋文帝與仁公老李的關系,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連襟,這關系可夠鐵的。

在皇帝連襟的關照下,李仁公又得以重新姓李了,此前他們家被那個異族政權賞賜了一個少數民族的姓氏。這個,您還記得吧?

文帝相周,復高祖姓李氏。

——《二十四史·新唐書·本紀一》

上架時間:2021-06-23 18:07:31
出版社:寧夏人民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义市| 许昌市| 太康县| 定西市| 长阳| 息烽县| 长丰县| 文安县| 赞皇县| 饶阳县| 乐业县| 二手房| 沅江市| 民权县| 正蓝旗| 内乡县| 永清县| 泉州市| 银川市| 吉隆县| 洛扎县| 汨罗市| 宁蒗| 铁岭县| 巴南区| 松阳县| 柯坪县| 佛学| 东安县| 禄丰县| 墨脱县| 仁化县| 兰考县| 灌南县| 霞浦县| 安达市| 蕲春县| 大厂| 达拉特旗| 温州市| 舟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