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道德真經集義
免費

十卷。明危大有(生卒年不詳)撰。危大有,字道紀,盱江人。撰有《道德真經集義》十卷。此書成于洪武丁卯年(1387)。卷首有嗣四十三代天師三洞弟子張宇初《道德真經序》,闡述危大有撰此書之原由及志向。其次為危大有《道德真經集義序》。據其序所述,他將諸家注釋相互比較,認為諸家各有得失;又有異同,學者于此不能不惑。于是將河上公及何心山等十余家注釋,“取其訓釋詳明,理長義同而不牽強者,集成一部”。此書初為上、下二卷,共八十一章。今作十卷,即《道經》、《德經》各五卷,無論二卷還是十卷,二者內容實質相同。《天一閣見存書目》作六卷,疑為缺誤。《道德真經集義》要旨在于:“以天為自然為體,以沖和默契為用;內而保煉存養,外而清靜臨民”。收集河上公、何心山、劉師立、林希逸、董思靜、柴元皋、呂知常、李道純、倪思、蘇轍、晁迥、吳澄十二家之說。其各家言論,如:宋代倪思、明代何心山《老子》注本久已亡佚,皆賴此書而存,實為千古之功。后世學者對此書推崇備至。認為此書集各家為一體,博采眾長,融會貫通,著述完善。為后世學者研究《道德經》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現存明《道藏》本、明《道藏舉要》本。

劉惟永 ·國學 ·24.8萬字

最新章節 第18章 2015-11-24 14:40:21
道德真經集義
免費

十卷。明危大有(生卒年不詳)撰。危大有,字道紀,盱江人。撰有《道德真經集義》十卷。此書成于洪武丁卯年(1387)。卷首有嗣四十三代天師三洞弟子張宇初《道德真經序》,闡述危大有撰此書之原由及志向。其次為危大有《道德真經集義序》。據其序所述,他將諸家注釋相互比較,認為諸家各有得失;又有異同,學者于此不能不惑。于是將河上公及何心山等十余家注釋,“取其訓釋詳明,理長義同而不牽強者,集成一部”。此書初為上、下二卷,共八十一章。今作十卷,即《道經》、《德經》各五卷,無論二卷還是十卷,二者內容實質相同。《天一閣見存書目》作六卷,疑為缺誤。《道德真經集義》要旨在于:“以天為自然為體,以沖和默契為用;內而保煉存養,外而清靜臨民”。收集河上公、何心山、劉師立、林希逸、董思靜、柴元皋、呂知常、李道純、倪思、蘇轍、晁迥、吳澄十二家之說。其各家言論,如:宋代倪思、明代何心山《老子》注本久已亡佚,皆賴此書而存,實為千古之功。后世學者對此書推崇備至。認為此書集各家為一體,博采眾長,融會貫通,著述完善。為后世學者研究《道德經》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現存明《道藏》本、明《道藏舉要》本。

劉惟永 ·國學 ·24.8萬字

最新章節 第18章 2015-11-27 17:16:10
袁中郎全集
免費

《袁中郎全集》,24卷,明袁宏道詩文集。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亦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石頭道人。明代文學家。湖廣公安(今屬湖北)人。宏道少年即能文,結文社于公安城南,自為社長。21歲舉于鄉,25歲成進士,先后兩次出仕,曾官吳縣知縣、順天府學教授、國子助教、禮部主事,乞假歸;復職后,又調任吏部主事,升員外郎,終以郎中歸里,只活了43歲。與其兄宗道、弟中道并有文名,世稱“公安三袁”,三袁中以其成就最大。中郎為“公安派”創始人,在文學史上有一定地位。其詩文頗不滿前后七子擬古之風,強調“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內容多寫閑情逸致,風格真率自然。間亦有批判現實之作。《四庫全書總目》云:“其詩文變板重為輕巧,變粉飾為本色,致天下耳目于一新,又復靡然而從之。”有明崇禎二年(1629)武林佩蘭居刻本。今人錢伯城著有《袁宏道集箋校》,詩文均按年按集重編,頗多考訂,又附錄輯佚、傳記、題跋等,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出版,為《中國古典文學叢書》之一。另,今人任訪秋著有《袁中郎研究》,分上下二編。上編為論述,下編為年譜。年譜中已將詩文一一編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出版。

袁宏道 ·國學 ·24.4萬字

最新章節 第65章 2015-12-27 06:49:54
中國史學史
免費

中國史學史專著。金毓黻撰。194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1957年重印。金毓黻(1887—1962),原名毓璽,字謹庵,又字靜庵,室號靜晤。主要著作還有《遼東文獻經略》6卷、《東北通史》上編、《宋遼金史》、《中國史》1冊,合編《太平天國史料》、主編《五千年來中朝友好關系》等。本書敘述中國史學,原起自上古,迄于近代,共分10章。后來以近代史學內容復雜,必須更端另述,將最后一章刪去,迄于清代而止。第1章古代史官概述;第2章古代史家與史籍;第3章司馬遷與班固之史學;第4章魏晉南北朝以迄唐初私家修史之始末;第5章漢以后之史官制度;第6章唐宋以來設館修史之始末;第7章唐宋以來之私修諸史;第8章劉知幾與章學誠之史學;第9章清代史學家之成就。導言稱:“本編所述,首以史官,繼以史家,史籍,于官修、私修之史,分章闡述,以明私家成就殊勝于史官。”認為:回溯清代以往史學成就,綜以兩端,一曰撰史,始以編史,繼以紀傳,“隋志以下,以紀傳為正史,而編年體降居次位,即以史學進步之征”。二曰論史,“劉氏史通創作于前,章氏通義嗣響于后”,“是則于史學向前發展之中更獲新績”。所以,“本篇榷論史學,止取馬、班、劉、章四氏,以樹二者典型”。作者認為:撰史途經于魏晉南北朝啟其機緘,于唐宋以后拓其境界,總的方向是分門別類由簡趨繁。全書將中國史學史分為3期:古代;漢魏南北朝迄唐初;唐宋至清。論述簡要,資料豐富,自成一家之言。為中國現代學術界價值較高、影響較大的史學史著作之一。

金毓黻 ·國學 ·24.3萬字

最新章節 第58章 清代史家之成就(13) 2015-12-27 08:23:11
唐六典
免費

又名《大唐六典》,中國古代官修職官政典。原題唐玄宗御撰,李林甫奉敕注。唐傳抄本早已湮沒無聞,宋有元豐、紹興兩種刻本,明有正德、嘉靖兩種刻本,至清嘉慶掃葉山房本,光緒廣雅書局本,脫誤已經很多。現北京圖書館尚藏有南宋紹興本殘本15卷。日本學者拍照以與明正德傳本合校,在1973年刊印新本《大唐六典》,乃是當前最佳版本。此書開元十年(722)開始編纂,玄宗曾手寫六條,要求臣下按《周官》分理、教、禮、政、刑、事六部,以類相從編撰,故名《六典》。宰相張說、肖嵩、張九齡、李林甫四人先后負責總管修撰事宜,具體執筆有徐堅、陸堅等12人。開元二十六年(738)撰成,由李林甫進奏皇帝。該書共30卷,體例由韋述制定:“以令式入六司,沿革并入注”(《集賢記注》),按照唐國家機關體系,排比現行令式,以三師、三公、六省、五監、十二衛、諸王府、州郡官為篇目,敘述了唐代中央和地方國家機關的機構、編制、職責、人員、品秩、待遇等,注中又敘述了官制的歷史沿革,并收入了若干唐代詔令,內容相當豐富。該書在唐代雖“無明詔頒行”,但代宗、德宗時已流行于世。唐人討論典章,也常加引用,并對后來宋代元豐官制改革有過很大影響。學術界認為本書是一部關于唐代官制的行政法典。

李林甫 ·國學 ·24.3萬字

最新章節 第30章 三府督護州縣官吏 2015-12-27 01:31:40
鳳山縣采訪冊
免費

一名《鳳山采訪冊》。地理雜志。清盧德嘉纂輯。十部,首一卷。為纂修《臺灣通志》,于光緒二十年(1394)成是編,約三十三萬字。卷首有案由、舊志原委,詳敘此冊纂輯過程。正文分地輿、規制、職官、科目、列傳、列女、藝文七門,按干支排列十部,含沿革、疆域、路程、諸山、諸溪、港澳、水窟、魚堰,街市、番社、書院、碑碣、兵事等六十七目。其中“案由”一節實為臺灣地方志發展簡史,頗為珍貴。疆域包括各里、莊社、田園、戶口,數據精詳。諸山目分左、中、右三大支脈記載二百余條大小山脈(原題一百五十九座);諸溪目載溪、溝、港,澳;水利目載陂澤、潭、池塘、水庫、魚堰。所載火山、溫泉、森林、巖石、動物、植物,多具自然景觀資料。城市、街道、港口、集鎮、村社、學宮、書院、名勝、古跡和語言、風俗等文化景觀資料也十分豐富。收載人物傳記、簡歷冊、人名錄數以千計,以清代人物為主。碑碣目共錄木石碑銘五十余通,廣涉該地法制、工農業生產、學校教育等內容。兵事以乾隆朝至咸豐朝為主。多系原始資料,為一般史志所不及。有臺北《中國方志叢書》本,分復印原書和校點鉛印兩部份,附有索引。

盧德嘉 ·國學 ·24.3萬字

最新章節 第56章 癸部(8) 2015-12-20 14:02:18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伦春自治旗| 明水县| 襄樊市| 富顺县| 日喀则市| 界首市| 平山县| 花垣县| 洛宁县| 潢川县| 郎溪县| 磴口县| 婺源县| 汉寿县| 枣阳市| 拉孜县| 得荣县| 喜德县| 克东县| 满城县| 黑山县| 禹州市| 荣昌县| 通州市| 梓潼县| 永定县| 黑龙江省| 咸宁市| 辰溪县| 汕头市| 江城| 石门县| 浙江省| 奉贤区| 宜宾市| 湘潭市| 烟台市| 五河县| 会东县| 凤冈县| 永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