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視野開闊,考證翔實,結論充滿開創性和顛覆性,是一部難得的學術力作!內容橫跨稻作史、考古學、人類學、民俗學和中日文化交流史。從稻作文化的視角,運用語言人類學和考古人類學的方法,基于多學科交叉互證,得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結論:(1)苗族起源于湖南澧陽平原的城頭山遺址;(2)古苗人最早將野生稻馴化為栽培稻;(3)蚩尤后裔最早將稻作農耕傳入日本列島;(4)日本稻作文化帶有鮮明的苗族基因;(5)日本皇族源自中國苗族。
李國棟 ·史學理論 ·16.9萬字
本書不求實證歷史事件或編年,而是致力于引導讀者的思考與探索當下歷史學的全新使命——應當如何重新認識歷史以及研究歷史?通過海洋連接在一起的歐洲、非洲、亞洲、美洲,相繼通過宗教、媒體和電子科技重新聯系在一起。作者借助當代攝影、電影、歌劇、音樂甚至漫畫等各種手段,呈現出后殖民世界中交雜文化與歷史遺產的融合現狀,以世界幾個大陸的多樣性為重新書寫歷史的依據,描繪了一個伊斯蘭與基督教之間、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文化精神交錯融通的歷史。讀者將在本書中體會歐洲殖民者、殖民地精英、殖民地土著和混血后代的不同立場、不同心態,往返于墨西哥所在的北美,秘魯、巴西所在的南美,以葡萄牙、西班牙為代表的歐洲,奧斯曼帝國的穆斯林世界以及遠東的中國、馬來西亞。從“時間”到“空間”,從“本土”到“全球”,從“現在”到“過去”,從“割裂”到“重塑”,本書將帶領讀者共同探索一個時間、空間、主體交錯的“全球史”。
(法)塞爾日·格魯金斯基 ·史學理論 ·10.1萬字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對日本天理圖書館所藏漢籍紙背宋代文獻、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所藏清代傳牌文書等新材料,以及《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等材料所見新問題的考索。第二部分則是對新近發現的濱州民間文書的整理。
付春梅 ·史學理論 ·10.9萬字
書從金文資料入手,結合相關社會科學理論討論了兩周時期華夷關系問題。按照時間順序,分別對西周、春秋和戰國時期的華夏和夷狄族群關系的特征和形成機制進行了探討,指出地理氣候因素是造成華夷關系演變的內在動力之一。本書對先秦時期華夏族群發展壯大的脈絡特征以及華夏早期的對外觀念進行了梳理。
馮盛國 ·史學理論 ·18.9萬字
馬來西亞地處“海上絲綢之路”重要關節點馬六甲海峽上,也是海外華人重要的聚居區,華人在當地占有比較大的人口比例。從17世紀開始,華人紛紛南下馬來半島謀生,經過200多年的遷徙,形塑成當今所見的馬來西亞華人社會。本書對極樂寺與早期檳城華人社會、檳榔嶼福建社群的形塑途徑、霹靂州華人宗教與幫群結構、近代中國內地對新馬地區的認知進行了專門的個案研究,對馬來西亞華人歷史研究與田野工作以會館為例做了方法論的闡述,對推動國內相關領域的研究有比較重要的學術意義。
宋燕鵬 ·史學理論 ·12.5萬字
《正史版本談》從《國家圖書館宋元善本圖錄》所收錄的“史部”正史書影入手,探討相關的歷史文獻學、版本目錄學知識,對傳世正史中的一些具體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比如古書的體例問題、同一正史的版本流傳問題,甚至是有些書的作者署名,等等。很多問題的提出,對于今后古籍整理、編排相關古籍圖錄都具有較好的提示意義。
辛德勇 ·史學理論 ·10.7萬字
本書是一部關于波斯和古代中亞研究的系列考證文章。突厥興起在中亞史上劃一時代,前此屬于古代。本書所謂波斯,指阿喀美尼德帝國、帕提亞帝國和薩珊帝國。中亞則大致指今天“中亞五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阿富汗所在地域。這一時期,與塞種、貴霜、嚈噠的關系無疑是波斯與中亞關系之重點,本書擬從波斯的角度考察之,以往探索塞種、貴霜和嚈噠史的過程中已涉及諸問題詳者略之、略者詳之。波斯和中亞其他關系亦有所涉及。要之,本書所涉及的內容大多是國內空白或薄弱環節,對作者過去的有關研究則有補充和增強的作用。而之所以稱“讀書劄記”,是因為作者認為:“讀書劄記”者,斷簡零篇也。在昔淺薄,妄稱“研究”者,其實亦“劄記”耳。故名之。
余太山 ·史學理論 ·12萬字
本書是對宋代田賦制度進行再探討的研究之作。本書認為,作為一項正式國家稅收制度,真正意義上的田賦在宋代才最終確立。宋廷通過兩次大規模田土調查與丈量工作,首次完成了全國范圍內相對完整的土地資料登錄工作,從而建立以田土作為切實賦稅征收對象與依據的田賦制度。與此相伴,由依據田土色等、月巴瘠、高下而確定的級差稅率取代了以往的全國統一稅率,也促進了田賦制度走向合理。田賦征納流程亦在田賦制度逐步完善過程中嚴密起來,并促進了田賦稅制的向前發展。宋代以后各朝的田賦制度,基本上是對宋的沿襲挪用。宋代田賦附加稅與農民負擔是本書綜合考察的另一重要問題。綜論之,宋代田賦附加稅沉重一方面源自國家財政需求擴大與田賦征稅原額的矛盾,另一方面也與宋代國家財政分配體制過度集權有關。
田曉忠 ·史學理論 ·11.9萬字
本書是法國年鑒學派的批評史,考察了這一史學研究群體自《年鑒》雜志1929年創建之日起六十年的發展歷史。毫無疑問,年鑒學派是20世紀影響最大的史學革新運動。在所謂&“新史學”的發展過程中,它是最為重要的推動力。年鑒群體將傳統的歷史學與地理學,經濟學、語言學、心理學、人類學等多種社會科學相結合,把治史領地擴展到了廣闊的人類活動領域,開創了一系列的新方法,如問題導向的歷史、比較史,歷史心理學、地理史、長時段史、系列史、歷史人類學等等。彼得·伯克區分了年鑒學派的發展過程中的三代學人。第一代包括創建者呂西安·費弗爾與馬克·布洛赫,他們與傳統史學體系開戰,創建了《年鑒》雜志,鼓勵跨學科合作。第二代由布羅代爾主導,他已經被譽為同時代最杰出的歷史學家。第三代包括杜比、勒高夫、勒華拉杜里等當代著名史學家。伯克的分析絲絲入扣,簡明扼要,年鑒運動的關鍵經典與支脈源流均一覽無遺。本書曾于2006年在我社出版。因敘述簡明清晰,譯文優美流暢,已經成為關于法國年鑒學派的入門必讀物,也成為各大高校歷史系課堂上的經典推薦。
(英)彼得·伯克 ·史學理論 ·13.8萬字
《區域史研究》是由中山大學等九所高校內有著共同學術旨趣的一群學者聯合創辦的學術刊物。自施堅雅打破王朝國家歷史敘述的范式,提出從區域的脈絡解釋中國歷史結構的理論起,區域史研究成為學者們試圖加深理解國家歷史乃至全球歷史的重要研究取向之一。其核心問題,是歷史上人們的互動如何形成在某個視角下有意義的“區域”。本刊即希望給研究者提供一個新的平臺,展現區域史研究的當前動向、思考認識與最新成果。
溫春來主編 ·史學理論 ·18.8萬字
本書對歷史教材的語言規范性、史實科學性等,歷史教學的重難點知識、史料教學的案例與分析等,高考試題的科學性、導向性問題等,教師成長、培養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另外,將關于如何做一名好教師的相關論文集結在一起,并將迄今為止的重要著述置于“附錄”中。書中多篇論文在CSSCI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歷史教學》以及《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學歷史教學》等期刊上發表,出版前對相關論文進行了進一步的整合與修改。
周明學 ·史學理論 ·19萬字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中國面臨著西方的巨大沖擊,許多知識分子以經歷了“明治維新”后已經“現代化”的日本為媒介,直面西歐文化。本書即主要考察譚嗣同、章太炎、熊十力、梁漱溟和藝術家李叔同(弘一法師),在面對時代課題與西歐思想的沖擊時,如何進行中華民族思想與哲學的建構,以及在此過程中他們的精神軌跡,特別重點關注他們的思想與佛教的關聯。另外,這些與佛教哲學進行思想搏斗的知識分子們都患有“神經”癥,因此本書還將說明,從心身醫學的角度思考他們對佛教的關注和“神經”癥,也是我們反思“近代”時要面對的重要主題。
(日)坂元弘子 ·史學理論 ·18萬字
《唐宋歷史評論》是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主辦的以唐宋史研究為主的專業歷史刊物,以關于唐宋歷史的專題研究與評論為特色,主要刊發問題導向的關于唐宋歷史專題研究論文,以及以梳理唐宋研究學術史為目的的專題述評和書評。文章類別包括論文、書評、序跋、讀史札記等。
包偉民 劉后濱主編 ·史學理論 ·17.6萬字
本書論述了清代及民國初期呼和浩特房地產業誕生背景、產業類型、交易狀況、稅務矛盾、質量評估以及政府行政對房地產的干預等內容,探討了呼和浩特房地產私有化過程中的諸多議題,對這一時期北方邊疆城市移民社會的形成、宗教信仰在地方社會上的影響,以及清朝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治張力都有細致的說明,資料翔實、觀點凝練、邏輯清晰,彌補了呼和浩特房地產在清末民初這一歷史階段的研究空白。
李艷潔 ·史學理論 ·17.9萬字
本書在考證《金樓子》版本與流傳、存佚狀況、編撰體例、成書時間的前提下,以《后妃》為核心構建理想女性形象,以《終制》為核心構建理想身后世界,以《戒子》為核心構建理想世族門第。凡此三篇共同重構了梁元帝蕭繹企圖實現卻最終沒有實現的理想人格,由此掀開《金樓子》一角,看看蕭繹其人,看看南朝那個社會。
孫鴻博 ·史學理論 ·19.4萬字
韓大偉教授的學術可以分為兩個階段,20世紀90年代前主要從事匈奴研究,2000年以后則主要從事中國經學研究,其經學研究有一個顯著特點,即從文獻學的角度來討論經學,重點關注經學的傳承。韓教授希望通過撰寫《中國經學史》系列,總結自己約二十年的經學研究,并填補西方學界尚無中國經學通史的空白。《中國經學史?周代卷》中涉及以西方經學研究的方法研究中國經學文本,這樣的研究也是建立在史實的基礎上,探討周代經學的學術機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經學史研究著作。
(美)韓大偉 ·史學理論 ·18.3萬字
本書敘述了在16-18世紀的中歐貿易中,以絲綢、茶葉、瓷器為代表的大量中國商品來到歐洲,改善和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傳教士和旅行家們關于中國的報道,學者們的推波助瀾,進一步激發了歐洲人對中國的熱情,在生活中流行的中國趣味和追逐中國商品的時尚,形成廣泛的“中國風”,影響到歐洲社會的多個領域,對歐洲人的審美情趣、工藝美術、繪畫藝術、園林藝術等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武斌 ·史學理論 ·17.2萬字
蔡美彪先生曾在中華書局出版《學林舊事》《遼金元史考索》兩部著作。收入本書的,是蔡美彪先生沒有編入已出著作的零散文稿,內容龐雜,涉及民族史、文化史、官制史等各個方面,以及少量序跋前言等,故題為《史林札記》。
蔡美彪 ·史學理論 ·17.1萬字
歷史寫作是將不在場的事物呈現給讀者,是一種代理表象行為,因此,書寫者需要時刻叩問自身的有限性。本書收錄了作者近15年22篇長短文,展示了從社會史、心性史(記憶研究)、概念史三個角度切入歷史的可能性,既是作者實踐其“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敘事的實錄,也是了解當代新史學的一面鏡子。
孫江 ·史學理論 ·16.6萬字
中國歷史書寫深受海洋史觀影響,導致中國歷史敘述“權重”發生偏移,以19世紀中葉以來通商開埠為基礎的東西關系“沖擊—回應”理論大行其道,直到拉鐵摩爾中國“亞洲內陸邊疆”研究恢復以南北關系為中心的“大陸史觀”之后,“過渡地帶”作為中國歷史的中心才受到重視。本書以中國西北為例,以地緣與空間視角下的農耕、游牧與綠洲互動為切入點,在“長時段”的眼光下,“西北”不僅沒有“停滯”,而且在“區域”空間尺度上發生了“巨變”,“長城—天山走廊”的形成為理解“中國”提供了新的視角。
黃達遠 ·史學理論 ·12.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