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在闡述古代城鎮(zhèn)起源、結構、鑒定方法,以及扼要介紹白山黑水之間遼金古城的基礎上,從遼金行政機構設置出發(fā),按其古城建筑時間、行政機構治所地望、行政機構設置沿革、古城歷史地位及遺址保護利用等,展開專題研究。希望能為遼金史地研究者或對遼金史地感興趣的讀者,提供研究方法和技巧,以及啟發(fā)遼金史地研究問題的思考。
孫文政 ·地方史志 ·28.2萬字
程鳳翔纂《喀木西南志略》,清宣統三年(1911)四月成書,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藏東南地區(qū)方志和清代唯一一部專門記載西藏邊境地區(qū)的地方志文獻。本書以中央民族大學所藏孤本為底本,對這部清代西藏地方志進行全面校勘和整理,對其的編撰情況、成書過程、體例內容、資料來源及地位價值等諸多方面情況進行細致考察。本書的出版,既是中國藏學漢文古籍挖掘整理和研究利用的重要成果,亦為我國在中印邊境爭議地區(qū)擁有絕對主權并行使有效管轄提供了有力的地方志證據。
黃辛建 ·地方史志 ·16.6萬字
本書在充分吸納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翔實的史料為基礎,以集聚經濟學為理論依據,對清代山西的產業(yè)集聚、資本集聚、人口集聚,以及由以上集聚現象最終帶來的城鎮(zhèn)集聚等問題進行考察并加以理論分析,在豐富清代山西城鎮(zhèn)的研究成果的同時,對當代山西城鎮(zhèn)體系形成的特點進行了深入剖析,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中國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內生性特征,并使讀者對清代中國中部地區(qū)城鎮(zhèn)發(fā)展狀況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在為區(qū)域經濟史的研究提供一個新的視角的同時,以古鑒今,為當代資源型省份未來走集中型城鎮(zhèn)化發(fā)展道路及區(qū)域內產業(yè)集群的發(fā)展提供借鑒。
喬南 ·地方史志 ·27萬字
本書闡述了滇池附近與昆明城鄉(xiāng)的群山、湖泊、壩田、耕地在城鎮(zhèn)化中的變化,考察了老昆明的山、水布局,牛犁農耕,龍王崇拜,迎春祭祀,廟會,滇地移民等古風古俗,最后以消失的古昆明城為結尾,飽含著作者對昆明過往的欣賞與嘆息、對昆明未來走向的深深擔憂。本書運用歷史文獻印證了學術性和可信度,沒有滿足于對田野調查所見所聞所感的“淺描”,而是將調查獲得的資料與歷史文獻資料進行了細致嚴謹的比對與印證,從而凸顯了“消失的阡陌”與“城鄉(xiāng)的變革”。
錢鳳娟 ·地方史志 ·14.3萬字
本書的基礎是作者已經發(fā)表的研究兩漢河北的十幾篇論文和相關著述。整合深化這些內容構成了本書的主體,同時注意吸收學界新的研究成果,補充以往沒有研究和研究薄弱的內容。這種安排比之論文集能夠較全面系統地呈現漢代河北的面貌。探討的問題主要有:兩漢河北政治概況與其對經濟發(fā)展的影響;兩漢河北開發(fā)的地理環(huán)境及其與經濟發(fā)展的關系;兩漢河北的政區(qū)與人口;兩漢河北的農業(yè)、手工業(yè)、城市、交通和商業(yè);兩漢河北的思想文化;兩漢河北開發(fā)與漢王朝發(fā)展的關系等。
王文濤 ·地方史志 ·29.5萬字
本書是粵港澳大灣區(qū)區(qū)域歷史與文化研究叢書中的政治文化史卷。全書共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古代的粵港澳大灣區(qū)”,分四章敘述先秦秦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四個時期大灣區(qū)歷史變遷;中編“近現代的粵港澳大灣區(qū)”,主要介紹近現代時期列強對大灣區(qū)的侵略,以及大灣區(qū)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求得解放的歷程;下編“當代的粵港澳大灣區(qū)”,著重闡述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大灣區(qū)人民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成就,展現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qū)建設的傲人成績。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qū)正向著國際一流灣區(qū)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加速邁進,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回顧千百年來歷史老人在這片沃土上一路蹣跚走來的足跡,我們感慨萬分,過去的坎坷仍然值得鑒戒,而過去的成功也依然值得我們堅信,前面的路將越走越寬廣!
李文益 張劍虹 ·地方史志 ·28.7萬字
本書共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古代民族與早期國家”,既涉及對東北古族歷史地理問題的個案考證,同時也回顧和總結了早期國家起源與形成的相關理論,以及專門梳理了遼西地區(qū)早期國家起源研究的現狀。中編“考古文化與歷史遺跡”,著重以玉禮器、墓葬、城址、聚落、古塔等考古學資料為研究對象,將視野聚焦于東北地區(qū)的禮制起源、社會形態(tài)、古代建筑和人地關系等問題,并以地方歷史遺跡的旅游資源評價為案例對文物的保護與開發(fā)途徑予以了嘗試性探索。下編“地域文化與歷史文獻”,分別以地名和古代民族稱號的源流與內涵考據為切入點,對東北的地域文化符號予以了重點討論,并對東北古代民族的有關正史文獻和方志內容予以了爬梳或訂補等。
王文軼 ·地方史志 ·16.5萬字
本書是一部聚焦深度貧困地區(qū)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的報告文學。本作品真實記錄了全國典型的貧困地區(qū)、脫貧攻堅主戰(zhàn)場——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縣黃泥村脫貧攻堅,實現鄉(xiāng)村振興的奮斗歷程,生動講述了該村村民打造幸福生活的故事。本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客觀而真實地反映了自打響脫貧攻堅戰(zhàn)以來,黃泥村村民在黨和政府的重視與支持下,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在基層黨員干部的精準幫扶下,轉變思想觀念、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用自己辛勤的雙手種好藍莓、蔬菜等特色作物,找到適合當地特色的發(fā)展之路,以及從貧窮、落后到富裕、快速發(fā)展的改變之路。本書記錄的黃泥村是南京農業(yè)大學定點幫扶對象。南京農業(yè)大學師生組成的調研組深入一線,從產業(yè)扶貧、教育扶貧視角出發(fā),結合第一手實踐資料,闡述了黃泥村全面脫貧的經驗,并進一步討論了解決相對貧困、實現鄉(xiāng)村振興等問題。
周力等 ·地方史志 ·23.7萬字
中國東北地區(qū)特殊的地貌和多變的地勢,以及復雜的氣候環(huán)境,決定了東北地區(qū)的歷史文化根脈和走向,本書是《東北流域文明研究》一書的續(xù)集,正文分為四章。第一章對牡丹江、拉林河、綏芬河、烏蘇里江、渾江流域的歷史與文化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研究。深入展開流域文明支系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東北五大流域文明的歷史內涵。綏芬河流域是中俄兩國共有的單獨入海的河流。第二、三章則對東北三大民族系統(肅慎、穢貊、東胡)中的古代民族進行了系統的學術史爬梳。第四章為專題性研究,對漢代蒼海郡、北室韋吐紇山、遼代木葉山等問題進行了探討。總之,流域是古往今來人地關系中最重要的自然載體之一,從流域文明的空間視野來研究人類的文化遺存并從中發(fā)現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無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擇。
王禹浪 王天姿 吳博 王俊錚 ·地方史志 ·33.6萬字
本書著眼于近代漢口城市社會的轉型和城市文明的進步,采取官方與民間雙線并進的論述方式,借助大量報刊、檔案等史料,對1861-1949年間漢口市政發(fā)展演變進行了長時程的縱向動態(tài)考察,著重探討了晚清民初漢口市政的發(fā)展變化,評估近代漢口市政發(fā)展進程中各階段官辦市政與民辦市政的特點,以及官治、商人自治與城市自治可能性之間的關系,系統梳理了近代漢口市政體制的發(fā)展演進,實證地揭示了近代漢口市政發(fā)展進程中官治與商人自治之間既相互依存又難免爭鋒的復雜互動關系及其演進歷程,從而以個案的形式展現了近代中國國家與城市社會之間既存有一定邊界又互滲黏著的復雜狀態(tài),對國外學者有關漢口城市社會發(fā)展的論說進行了積極回應。
方秋梅 ·地方史志 ·49.1萬字
鹽是古代中國社會的重要資源,是除土地稅以外的主要稅收來源。本書以清代四川私鹽為研究對象,試圖跳出從經濟學角度研究私鹽的傳統范式,從社會學、政治學等視角梳理私鹽的種類、販私主體與成因等,通過比較得出四川地區(qū)私鹽與其他地區(qū)私鹽的異同,旨在全面研究清代四川私鹽的基礎上,弄清四川地方政府對私鹽治理的手段及實際成效。
陳倩 ·地方史志 ·15.4萬字
本書以金代上京路整體視角,系統梳理文獻資料和考古資料,首先扼要地介紹了金代上京路設置沿革及行政區(qū)劃變遷,其次從金代上京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姓氏、家庭及人口等方面展開專題研究,試圖揭示金代上京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最后論證了金代上京路的歷史地位和貢獻,以期使讀者對金代上京路有全面、系統的了解和認識。
孫文政 ·地方史志 ·29.1萬字
本書以“空間”作為切入點,以城市變遷的歷程為線索,探討有關臨清的城市性、現代性等問題。這里的“空間”不僅指涉地理空間或有形空間,也包括社會空間或無形空間,或者說是這些空間的統一。通過分析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城市地景及城市社會之間的關系,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搭建起一個“對話”的平臺;通過城市空間的不斷“再生產”過程,探討“空間—權力”的關系問題,揭示具有支配力量的權力如何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與各種社會文化力量相結合,進而以各種各樣的空間載體或形貌影響著人們的觀念與實踐。進一步來講,對城市空間變遷及其生命歷程的探討,也有助于加深對近代以來國家轉型的歷史實踐邏輯的理解。
周嘉 ·地方史志 ·23.2萬字
赤橋村毗鄰晉祠,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更因劉大鵬的《退想齋日記》而蜚聲海內外學界,是一處理想的田野點。2017年,山西社會史研究中心遴選10位學生利用周末的時間,對赤橋村進行了為期一學期的田野調查,圍繞聚落、移民、民俗、造紙、戲曲、服裝業(yè)等議題進行細致調研。在此期間,學生們認真查閱文獻、訪問耆老,同時深入田野搜集民間文獻和口述資料,出色地完成了考察報告的撰寫。這些報告,踐行“走向田野與社會”的理念,深化了學生對村莊社會歷史與現實的認識。本書即為此次田野調查成果的結集,也是中心本科教研成果向學界的展示。
行龍主編 ·地方史志 ·13.5萬字
本書利用清代南部縣、巴縣檔案,對長期以來處于“失聲”狀態(tài)的清代下層女性群體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包括其生存環(huán)境與生活狀態(tài)、親屬關系與人際往來、家庭地位與社會處境,以及地方習俗觀念和不同的基層社會勢力給下層女性的人生帶來的影響。同時,本書從女性的視角審視清代的兩性關系、家庭矛盾、階層對立和司法公平等問題,力圖生動、客觀地呈現清代下層女性群體的歷史形象,探討清代社會階層、性別觀念、官方意識形態(tài)、經濟和文化的變遷以及女性的自我覺醒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學界對清代下層女性的認知,使其與中上層女性一起構成傳統中國女性的歷史全貌。
毛立平 ·地方史志 ·18.9萬字
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的師生多年來將目光聚集于晉南這個具有厚重歷史的區(qū)域。位于山西省南部的永濟,是該中心與永濟市人民政府共同建立的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近年來,山西大學社會史研究中心的教師結合“區(qū)域社會史研究導論”課程講授,帶領學生在永濟進行了多次田野考察,為在校學生提供校外實踐的機會,將課堂知識和課外實踐結合起來,提高資料搜集、學術研究、認識社會等方面的能力。本書收錄了博士、碩士在田野調查過程中完成的作品,包括學術論文、調查報告、田野日記三大部分,這是多年來學生田野工作的一次集中展現。
行龍主編 ·地方史志 ·22.7萬字
本書研究和總結了浙江歷史文化村落變遷與發(fā)展的歷史脈絡、社會經濟變遷發(fā)展的條件、階段性特征和一般規(guī)律,以及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開發(fā)利用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浙江特色和中國經驗,其中重點研究了當前浙江歷史文化村落的分布、地域類型、文化特征、文化遺存及經濟社會狀況,典型歷史文化村落的經濟社會變遷、歷史文化村落的農村產權交易制度、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的典型案例和發(fā)展規(guī)劃、中國歷史名村變遷對當前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的借鑒意義等,希望為后人留下一份詩意情懷的浙江歷史文化村落變遷史料,為現代農業(yè)如何繼承中華傳統農業(yè)精華發(fā)揮啟迪作用。
李琳琳 吳一鳴 王欣 ·地方史志 ·22.7萬字
2015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與河北大學歷史學院在華北古城——保定舉辦了以“華北城鄉(xiāng)與近代區(qū)域社會”為主題的第六屆中國近代社會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本書為會議論文集結而成,從不同側面探討近代華北及區(qū)域史相關問題,并提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京津冀區(qū)域社會史。
肖紅松 唐仕春主編 ·地方史志 ·37.1萬字
《嶗山史話》,以史籍、方志、家族譜牒、詩文別集、筆記、碑碣刻石以及今人研究著作等為資料基礎,尤其是以明黃宗昌《嶗山志》、清黃肇顎《嶗山藝文志》、近代周至元《嶗山志》等志記為依據,講述嶗山地貌、形勝、建筑、仙釋、名流、金石、文學等方面之實際及故事,以科普性、故事性、趣味性的形式展現嶗山在自然景現和人文景觀上的豐富內涵。
周遠斌 ·地方史志 ·15.6萬字
《大有莊漫志》記述的是海淀大有莊這個小村落的歷史。大有莊位于青龍橋街道辦事處轄域的中南部,明代形成村落,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村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是“三山五園”歷史文化景區(qū)的有機組成部分。本書記術了大有莊的地理位置、社會歷史等方面概貌。整理編輯了大有莊歷史發(fā)展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活動,以及民間傳說、古跡遺址。大有莊屬于三山五園的規(guī)劃范圍內,書中結合這方面的情況做了簡單的介紹,并展望了大有莊的未來發(fā)展。
王秀華 ·地方史志 ·16.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