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研究背景、方法與意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社會資本是社會學研究領域中的熱門方向,涉及社會關系、社會網絡以及社會資源等方面。人力資本則是研究個人能力的傳統視角,尤以年齡、技能經驗與教育程度為主,表達微觀個體的條件與狀況。在以東北老工業基地為基礎的區域背景以及體制改革與市場化發展的時代變遷背景中,本書試圖研究個體社會資本的建構與運作以及人力資本的作用,并力爭從社會資本與人力資本和諧發展的角度進行綜合性研究,從而使得東北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職工能夠更好地使用和發揮自身的優勢,產生積極的行為選擇與社會效果,避免負面極端情況的發生。下面分別從理論與現實兩個方面介紹相關研究背景。

 

一 理論背景

從社會網絡與社會資本角度進行個體選擇行為、網絡建構與人力資本效果的情境性研究,需要了解現有理論是如何聯系社會網絡和社會資本對行為展開研究的。在這里所進行的理論背景介紹,只是簡單給出一些相關的理論成果的認識,在下面的章節中,還會進行更加詳細的梳理與論述。

在社會學研究中,行為研究可謂基本性的研究領域之一。對于行為研究,學者早已指出個人選擇行為更多會受到心理偏好(Thaler, 1999; Tversky, 1979; Kahneman, 1984, 2000)、傳統觀念與價值規范(Yang Guoshu, 1993;費孝通,1948, 1985)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在具體的社會事件情境中,當個人的社會關系網絡與社會資本運作受到外在生存或者生活環境的影響而成為一種情境性因素時,選擇行為就呈現出多樣化的結果,此時理性選擇理論對具體選擇行為的解釋力就顯得相當有限。

科爾曼(James Coleman)、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博特(Burt)和林南(Linnan)等學者的社會資本理論研究都體現或揭示出個人如何利用自身的社會網絡連接去實現一種社會資本的動員,進而實現最終的行為目標——獲得市場經濟社會中的資源與信息機會等回報,例如新的工作機會、職務的提升等,并且認為個人對社會資本的使用所導致的選擇行為是有理性目的的。然而,國內外學者如李培林、卡尼曼(Kahneman)(1984, 2000)等人在對行為的研究中,提出了社會和心理分析來表述對理性選擇理論的挑戰。Edited by Daniel Kahneman and Amos Tversky, Choice, Values, and Fram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因此,理性選擇理論與社會網絡和社會資本的結合并不能夠完美地解釋現實社會中的個人選擇行為問題,這就需要轉變研究視角,從而拓展對社會資本和選擇行為關系的理解。

從現有的文獻論述來看,社會資本是理性行動者之間為了彼此的利益而相互協調、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另一種形式的理性選擇理論,是理性行動者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張文宏:《社會資本:理論爭辯與經驗研究》,《社會學研究》2003年第4期。但是,現實社會中,人們選擇行為的過程卻是復雜得多,在理性選擇原則之外,還有眾多的因素影響著個人的選擇行為過程,比如習慣、價值、規范、情感和偏好等。在把社會資本作為一種使用工具來支持或限制個人行為的時候,忽視了人類社會行為的復雜過程和傳統、情感、價值以及習慣等影響因素,必然會導致忽視“人類行動的非預期后果、非理性后果、無理性后果”同上。和感性選擇后果的存在(劉少杰,2002, 2003)。因此,現實社會中個人之間選擇行為展現的背景也許并非利用社會資本以理性選擇原則為核心進行運作那么簡單,而是更加復雜、充滿不確定因素和真實生活意義的。社會資本理論作為對個人選擇行為的解釋因素可能是不完整的,難以體現出現實社會中個人選擇行為過程的具體情境。

可以說,在對社會網絡和社會資本的研究中,社會網絡和社會資本傾向于被看做理性選擇的前提和本身,同時也成了理性選擇的結果,導致在以社會網絡和社會資本為基礎的行為研究中,大量現實的因素被漠視,忽視了理性選擇之外的可能存在。因此,這些研究還僅僅只是在社會資本的工具性使用視野中展開的。雖然林南曾論及社會資本對選擇行為的影響和支持,但是他關注的是社會資本與社會結構的理性互動,并且明確指出他更“關注社會資本的工具性,而只對表達性進行簡單的討論”林南:《社會資本——關于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頁。,沒有涉及社會網絡和社會資本作為一種個體行為的外在具體情境對個人選擇行為的影響。把這個思路繼續保持并加以展開,我們就可以用一種社會資本情境的概念作為對個人選擇行為的情境性限制,對選擇行為與社會網絡和社會資本之間的關系展開更加具有現實情境意義的理解。把個人社會網絡的形成和社會資本的運作結合成一種行為情境,是否就意味著對社會資本的研究超越了它工具性的存在,是否就意味著社會資本對個人的選擇行為發生了實質性的情境影響等,這些可以在對現有文獻的理論評論中加以展開,并形成本書的研究主題。應該說,科爾曼、博特等學者都曾經從社會網絡結構角度對社會資本進行過相關觀點的表達與論述,邊燕杰:《城市居民社會資本的來源及作用:網絡觀點與調查發現》,《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但注重的是社會網絡結構的形式與構成,并非社會資本的實際運作過程。因此,我們試圖在特定情境中進行概念推進,并基于科爾曼與博特等學者關于社會網絡結構的認同與理解,同時考慮社會資本的其他因素,譬如社會資源與認知心理體驗等,以此來實現一種并不等同于社會網絡結構本身的限制性行為情境認同理解。

 

二 現實背景

在長春、撫順、松原、通化、白城、伊春等地進行的關于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多次社會調查中,項目組對企業職工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調查者多次發現調查所涉企業中職工對企業制度改革后的社會基礎變化具有不同的反應。他們的一些選擇行為,包括求職等選擇行為,并非通常所說的理性選擇,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制于他們自身的一些外在情境性因素的影響,包括社會關系等方面。而這些情境性的影響要素不僅是社會制度改革、企業體制變革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的后果,更是自身人力資本水平的條件限制結果。例如,在所調查的這些資源型城市中,由于自然資源枯竭所導致的企業發展停滯、企業改制所導致的職工下崗離職等現象較為普遍。與此同時,一些國有企業的下崗人員并沒有按照政策的理性預期,去勞動市場中選擇新的勞動職位從而獲得體制內的經濟收益,也沒有在自身求職等行為中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理性選擇意識,而是在特定的行為情境中反過來從自己的長輩那里獲得長期經濟支持,并且形成一種普遍現象。這種情況在撫順礦區較為普遍。對于這些國有企業下崗職工來說,他們不是努力在市場中尋求經濟回報,而是依賴長輩有限而又較低的收入維持日常開支,在他們的這種選擇行為里面出現了什么問題?是市場不接納他們,還是他們缺乏在市場中采取相應選擇行為的能力與背景?是什么限制了他們的求職選擇行為而導致他們形成所謂的“啃老”現象?諸如此類的社會現象,表明他們作出的選擇行為,更多地受到了外在社會關系環境與自身知識條件等方面的影響。這些行為的選擇方式到底是什么樣的實質,對此類現象的考察與思考,也促使我們研究這些職工選擇行為的過程、方式和結果,更重要的是在特定生活群體環境中理解并解釋他們的這些選擇行為。因此,我們將從個體外在社會關系的表現與社會資本內在能力的表現,結合人力資本共同作用的角度來探討東北老工業基地國企職工的行為特征與社會效果研究。

同時,以職工的選擇行為為考察對象時,實地調查中所收集的許多典型個案資料也顯示出一些與我們設想不一致的情況。在這些國有企業職工的個人選擇行為中,他們的選擇行為發生的過程與方式并不完全是理性選擇的結果,而是在特定情境下受其生存、生活和工作的社會網絡等條件限制的。同時,在他們進行行為選擇的時候,認知心理體驗等因素也不可忽視。換言之,個人選擇行為的原則標準可能存在一些利益取向之外的因素。比如,長春某國有企業一個正式在編的噴漆工人,同時在廠外兼職為私企做噴漆工。如果他辭去廠里的工作而到私企做全職工,則收入會大大高于現在這兩份工資的總和,但他的選擇仍然是白天在廠里混日子,晚上去外面做兼職。按照他的看法,他關注的不是工資收入的那份超出額,而是自己的生存狀態,是自己在單位生活群體環境中相對優越的感覺。如果以理性選擇為行為標準,則去私企做全職工作是最合理的選擇,因為可以獲得自己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他將面臨巨大的工作壓力、競爭環境、不穩定因素和自己社會關系剝離等情況;而現在雖然少收入了一部分經濟利益,但卻獲得了在原有工作單位里和熟悉的同事中的心理滿足感和愉悅感,而這種情況在外部市場環境中是難以獲得的。這種以個人心理感受為選擇行為依據的情況,可以說是一種體驗選擇而非以經濟利益計算為標準的理性選擇。這種選擇行為一方面偏離了理性選擇的利益最大化原則,另一方面也表明其受到了行為者自身所處的社會網絡生存環境的情境影響。

另外,在具體的調查實踐中,我們也觀察到干部與職工在選擇行為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不同,并且在訪談資料中也多有體現。這種選擇行為方式的差異,表面看起來是干部與職工由于工作性質不同所導致的,但是,如果把干部與職工分別置于自身所處的生活情境中,從他們自身的情境條件出發來認識二者選擇行為方式的差異,也許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情境的差異性作用。

東北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社會調查中出現的這些現象,表明個人在具體行為環境中的選擇行為并不總是以理性選擇為行為標準的,個人行為選擇更多地受到現實生活中經驗感覺和心理體驗等具體情境因素的影響,而且也受到自身社會關系網絡等方面的限制。這使我們可以把個人選擇行為和社會網絡、社會資源、社會資本聯系起來,對個人選擇行為產生了新的思考。個體的社會網絡形成和社會資本運作在國有企業改革發展背景下受到了什么樣的影響?個體在自身社會關系網絡的建構中,或者在社會資本動員能力方面存在什么樣的差異性或者一致性?這些存在于個體具體而生動的生活環境中的社會網絡和社會資本,是如何影響個人選擇行為的?具體的生活情境是否限制了個人選擇行為的發生和發展,比如個人社會網絡的局限性是否導致個人社會資本利用的局限與個人對現有社會網絡生活群體環境的心理依賴?社會資本是否超越了行為者的一種工具性使用而成為了一種特殊的結構性限制在影響著個人的選擇行為?感性意識與認知心理體驗在這些職工個體選擇行為過程中是否起著一定的作用,在這些作用下的選擇行為可能表現出什么樣的過程、方式和結果?在這些過程中,職工人力資本的變化與社會資本的關系是否出現一些特殊的互動?

這些問題的提出加上社會調查中觀察到的現象,使我們初步意識到東北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的發展狀況及其改制變化等,使得企業職工的生存、生活和工作環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導致了職工們的行為情境隨之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的重要體現就是職工的社會網絡形成和社會資本運作成為其選擇行為的一種情境性限制。在這種情境性限制中,個體的認知心理和感性意識也在職工日常行為選擇中一定程度地得以體現。個人生存、生活和工作的環境限制著個人社會網絡的形成和社會資本的運作,而獨特的社會網絡和社會資本又影響并限制了個人的選擇行為。由于個人社會網絡和社會資本構成性質等諸多參數的不同,在既定的社會網絡和資本情境中,個人作出的選擇行為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表現出具體社會情境下個人社會網絡和社會資本的特殊性和具體性對個人選擇行為的影響,從而使得個人選擇行為存在偏離理性選擇原則的現象,為感性意識和心理體驗提供了存在的空間,其中體現了一定的感性選擇。

可以說,在東北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中,尤其是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國有企業中,職工個人社會網絡的形成和發展與自身所處的國有企業單位環境存在著一定的相互關系。同時,國有企業自身的發展狀況及其影響下的生存、生活環境也影響著個人社會資本的形成。個人生活工作環境導致了獨特的個人社會網絡和社會資本的形成,在社會行為中作出選擇的時候不可避免地受到特定社會網絡與社會資本的影響。這種受到自身所處單位影響而形成的社會網絡和社會資本,使得東北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職工的個人選擇行為受到不同的限制,從而產生不同的選擇行為結果。

由于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個人的選擇行為,尤其是個人求職行為,是個人生存、生活和工作情境作用的具體體現與各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本書以東北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改革為背景,以特定的國有企業職工為研究對象,從社會資本情境視野分析國有企業職工求職等選擇行為。在對理性選擇理論及有限理性選擇理論批判借鑒的基礎上,在對感性選擇理論借鑒認識的基礎上,在以個體行動與社會結構互動關系為基礎建構的社會資本理論的基礎上,展開社會資本與人力資本的綜合性研究,力圖從社會微觀結構層面和現實生活具體場景出發,更加深刻地分析和認識特定社會資本情境中選擇行為的發生和發展,更加深刻地認識個人社會網絡建構、社會資本運作與人力資本變化對其選擇行為的限制作用,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社會變遷基礎上的社會資本與人力資本使用與效果進行多方面的考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汇区| 财经| 舟山市| 中卫市| 金阳县| 东辽县| 昌黎县| 临夏市| 邓州市| 天祝| 弥渡县| 邹城市| 杭锦旗| 抚松县| 象州县| 明水县| 莒南县| 五大连池市| 乳源| 大田县| 伊宁县| 翼城县| 锡林浩特市| 甘德县| 通州区| 乌审旗| 普兰店市| 上蔡县| 广河县| 博爱县| 香格里拉县| 安溪县| 慈利县| 博兴县| 东乌珠穆沁旗| 平远县| 云阳县| 榆树市| 台山市| 宁武县|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