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小說之父的功力

——菲爾丁的《棄兒湯姆·瓊斯史》

菲爾丁

《棄兒湯姆·瓊斯史》(以下簡稱《湯姆·瓊斯》)發表于1749年,就像將近一百年后,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傳》(1837)問世時一樣,立即家喻戶曉;作家亨利·菲爾丁本人,由一位曾經時運欠佳的劇作家和尚未引起充分注意的小說作者一躍躋入當時重要的小說家之列,按照其時的習尚,模仿之作接踵而來。從此時至菲爾丁五年后辭世,再至19世紀初這半個世紀,菲爾丁和他這部代表作的聲譽不斷上升,與菲爾丁同代以及隨后的許多著名作家、詩人、批評家都曾從不同角度對這部作品進行評價。大小說家司科特于1820年為《菲爾丁回憶錄》作序時,尊稱他為“英國小說之父”。到19世紀中期,在那群山疊嶂,奇峰競秀的英國小說家系列中,更有很多人推崇并接受了菲爾丁及其《湯姆·瓊斯》的傳統,其中包括狄更斯、薩克雷和喬治·艾略特等。

《湯姆·瓊斯》發表的次年即節譯成法文譯本,以后又出現過其他法文譯本和俄文譯本,在歐洲大陸流傳。這部小說和它的作者,先后引起法國的伏爾泰(1694—1778)、狄德羅(1713—1784)、斯塔爾夫人、泰納(1828—1893),德國的歌德(1749—1832)、馬克思(1818—1883),俄國的普希金(1799—1837)、果戈理(1809—1852)等著名作家或批評家的矚目或好評。參見克勞德·勞森編《亨利·菲爾丁批評論文選》,企鵝版,1973年。

20世紀以來,小說創作和文學批評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時至目前,普通讀者的口味和專業批評家的眼光,自然都不可能與大約兩個半世紀以前作同日語,但是《湯姆·瓊斯》在英國小說中的始創性地位則日益鞏固,一些當代批評家將它視為標示英國小說發展新起點的路碑。

菲爾丁(1707—1754)的《湯姆·瓊斯》這部小說所反映的主要是英國安女王時代(1702—1714)的生活。就整個歐洲大局而言,這屬于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和醞釀革命的時期,也是提倡科學、理性、人性,反對野蠻、蒙昧、專制的思想啟蒙時代。當時的英國,正介于資產階級政治革命余波不盡,工業革命未雨綢繆之際,社會的階級關系、上層政治以及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沖突迭起,新舊交替,動蕩不定。有時沖突趨于激化,也見諸刀兵。主人公湯姆·瓊斯一度從軍的行伍經歷,便是置于這一背景之下;而更為重要的是,社會動蕩和沖突刺激人之所思,也促使人更易于接受外來的先進思想潮流。在此時期的英國人也在積極思索,尋求和接受啟蒙主義的思想,在哲學、經濟學、文學、藝術等領域的智者先賢,更率先成為啟蒙主義者。菲爾丁就是這些俊杰之士中卓有成就的一位小說家、劇作家、散文家、批評家和詩人。

他生于英格蘭西南部薩默塞特郡的一個鄉紳之家,父母雙方都出身貴族世系,父親為退役軍官。由于亨利·菲爾丁的父親是少子,按英律本來就沒有繼承權,加上不善經營,遂使家道中落。亨利·菲爾丁少年時代,仍能靠祖上余澤,在英國久負盛名的貴族學校伊頓公學接受教育,日后又入當時代表啟蒙精神的荷蘭萊登大學修習法律。此時他又在課余自學古典哲學及文學,并對當時歐洲大陸流行的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小說《堂吉訶德》(1605—1615)發生濃厚興趣。雖因財力不足,在這所大學就讀一年即輟學,但是他通過學校教育和自學,已經獲得日后成為文學巨匠所必要的學識和修養。這一點,菲爾丁重要的傳記作者之一,牛津大學潘布瑞克學院院長霍姆斯·達敦曾有高見。參見霍姆斯·達敦著《亨利·菲爾丁》,牛津克萊仁敦出版社1952年版。而在這部小說中,菲爾丁引用亞里士多德、西塞羅、賀拉斯、奧維德、莎士比亞時,能夠信手拈來,揮灑自如,毫不做作,也使我們明顯可見他的古典文學功力之深厚、堅實。

菲爾丁先在倫敦以戲劇為謀生手段。當時小說尚不興旺發達,戲劇和詩歌是主要的文學形式。從二十一歲至三十歲的十年當中,他先后撰寫了二十余部舞臺劇本,后來他自己也經管過小劇院。這些劇本,除供舞臺演出外,也在期刊上發表,提供閱讀。它們的內容,大都是譏諷世風朝政,形式為喜劇或笑劇。這些作品給他帶來了相當的文名和經濟收益,但觸怒了以沃爾波爾為首的內閣政府。他們公布了《演出法》,限定戲劇舞臺必須置于政府控制之下,致使一些未得演出許可的劇院倒閉。菲爾丁首受其害,不得已而放棄了他那方興未艾的戲劇事業。于是再習法律,不久即取得正式資格,營律師業,后又任倫敦威斯敏斯特區的治安推事;與此同時,菲爾丁還兼營報刊工作以及雜文、時文和小說寫作。

先于《湯姆·瓊斯》,菲爾丁曾發表《大偉人江奈森·魏爾德傳》(1743,寫于1739—1740年)、《沙米拉·安德魯傳》(1741)和《約瑟·安德魯傳》(1742)三部小說;《湯姆·瓊斯》發表之后二年,又發表《埃米莉亞》。前三部作品,還是試筆或戲擬之作,其中以《約瑟·安德魯傳》最為人看中;最后一部《埃米莉亞》,屬于嚴肅的社會批判小說,一般認為它在藝術上較其他幾部遜色。

菲爾丁早年精力充沛,慷慨好義,熱愛生活,也充分享受了生活。人屆中年,不幸喪偶,數年后續娶了愛妻夏洛特生前的侍女照顧他及子女的生活,也為他再添了眾多子女。從他三十歲至四十歲的十多年間,緊張的寫作勞動和沉重的生活負擔過早地奪去了他的健康。他在赴葡萄牙休養期間客死他鄉,留下一部《赴里斯本航海日記》(1755),記錄了這位作家自己對人生、政治和文學的見解。

論及篇幅之宏大,內容之廣闊,藝術之成熟,《湯姆·瓊斯》均為菲爾丁的五部小說之冠。它是一部圍繞主人公的活動,以第三人稱敘述的傳記體小說。

其實中心故事并不復雜,主要是主人公棄嬰湯姆·瓊斯自幼遭到虧待,在成長中不斷受小人卜利福暗算,最后遭恩主兼養父奧維資誤解,被逐出家門,同時也與戀人蘇菲婭失散。這一對戀人分別歷經磨難和誘惑,苦盡甘來,湯姆·瓊斯的身世之謎大白,重獲奧維資恩寵,并與蘇菲婭結成眷屬,永享幸福。

菲爾丁承襲了亞里士多德、賀拉斯以來的藝術模仿自然的美學觀點和前代小說家的現實主義手法,通過湯姆·瓊斯和相關人物的活動以及穿插故事,描寫了當時現實生活的百態,展示了一幀富有時代色彩的社會和人生長卷。小說以社會地位低下的棄嬰為主角,就是對當時依然影響強烈的封建等級、名分制度和觀念的一種挑戰。男女主人公爭取自主婚姻,也就是自己主宰自己命運和幸福的斗爭,正是啟蒙主義時代社會地位低下的普通青年和仍處在封建等級禮法道德束縛之下的婦女尋求自由、平等和解放的寫照。這洋洋近百萬言、共十八卷的故事,一般都被分成三個部分:前六卷述說湯姆·瓊斯來歷不明的出生,他的成長、個性,他在奧維資的莊園的生活,他與卜利福由于出身、氣質不同受到不同待遇而且相互發生沖突,他與蘇菲婭青梅竹馬的戀情,歷經約二十年;中六卷續敘述湯姆·瓊斯半流浪式的旅途遭遇及見聞:派崔濟以半友半仆身份與他結伴,他們遇山中人講述身世,瓊斯以志愿兵身份從軍,在厄普屯客棧與洼特太太勾搭,與離家出逃的蘇菲婭失之交臂,遇弗茲派崔克太太,歷時不過幾十天;末六卷敘述瓊斯到倫敦后行狀:他苦尋蘇菲婭而不得,誤落白樂絲屯夫人掌中,蘇菲婭險中貴族費拉瑪勛爵與白樂絲屯夫人毒計,僥幸而未受污,瓊斯以善意結交摯友米勒太太及少奈廷給勒,在他們幫助下擺脫險境,查明身世,與蘇菲婭重逢,歷時不過數月。通過這些事件,社會的丑惡不公,世風的腐敗墮落,執法者的殘忍兇險,貴族男女的荒淫霸道,宗教、法律、知識界的偽善奸詐,鄉紳土豪的專橫粗俗,一一顯現;與此同時,作家涇渭分明的是非觀、正義感,對下層人民的同情和關注也得到酣暢淋漓的表達。

從這種敘述方法,又明顯可見此前兩個世紀開始于西班牙,又影響于歐洲大陸的流浪漢小說對《湯姆·瓊斯》的影響。流浪漢小說的主要特征就是通過敘述主人公(流浪漢)的種種遭遇展現社會圖景,起到揭露和抨擊的作用;與《湯姆·瓊斯》不同之處在于,那類小說大多是以主人公第一人稱的口氣自敘故事,《湯姆·瓊斯》則是作者直接出面,以第三人稱口氣敘說故事。在英國小說史上,這是菲爾丁在敘事方法上的首創。菲爾丁以前的小說,如一般被視為英國近代小說之始的丹尼爾·笛福的《魯濱孫漂流記》(1719)、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1726),都是以主人公第一人稱敘述的類似流浪漢小說的形式,稍早于菲爾丁發表小說的塞繆爾·理查森的第一部作品《帕米拉》(1740—1741)則是女主人公以第一人稱撰寫書信的書翰體小說。

《湯姆·瓊斯》這種敘述人稱的轉換,切不可等閑視之。由此既可見小說受戲劇形式的影響,又可尋它從戲劇脫胎演化的軌跡。因為戲劇正文的臺詞,通常都是通過角色以第一人稱表情達意,而戲劇合唱隊或開場辭致辭者,則是代表作者直接出場,面對觀眾以第二或第三人稱表達對劇情和人物的介紹和評論,這是對正文臺詞的一種補充手段。小說創作之初,深受戲劇影響,首先采用的是其正文臺詞的表達方式,而在這種新型文學形式發展過程中,自然漸漸感到第一人稱地位和視野有限,從而效法合唱隊、致辭者,采用了第三人稱的口氣。菲爾丁由早年卓有成就的劇作家轉而為小說作家這一過程,用來說明英國小說在其發展進程中借鑒戲劇手法而完善其自身,就頗具有代表意義。菲爾丁在本書第二卷第一章自稱,他“在寫作方面,獨自開辟了一塊新的領域”,并稱他的小說為“散文的喜劇史詩”,也頗順理成章。

關于菲爾丁自稱的“散文的喜劇史詩”(comic-epic in prose),當代美國批評家西蒙·沃瑞在他的專著中西蒙·沃瑞:《亨利·菲爾丁》,劍橋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有很精到的理解,他說我們今天的研究者,對“史詩”有多項嚴格的界定,其實菲爾丁當時所謂的史詩,不過是長篇幅的敘述而已。按照這一理解,菲爾丁的散文的喜劇史詩,就是具有喜劇特色的小說。

《湯姆·瓊斯》結構的緊湊、勻整、精巧、奇崛,出人意料和引人入勝,是它體現其喜劇特色的重要方面,也是它向來備受推崇的成就之一。現當代研究就這一方面,更推向了一個新的層次。英國的批評家F. W.希爾斯分析《湯姆·瓊斯》的結構時,說它像一座帕拉狄奧式的建筑F. W.希爾斯:《虛構世界中的〈湯姆·瓊斯〉的技藝和機巧》,見《布特獎部分英國小說及小說家論文集》,倫敦,1968年。帕拉狄奧(1508—1580)為意大利建筑師,常吸收古羅馬建筑原則設計作品。,勻稱和諧,似乎處處都是經過精密運算才設計出來。西蒙·沃瑞則說,菲爾丁是模擬基督教哲學的“宇宙設計論”來結構他的《湯姆·瓊斯》的:這一理論主張,自然萬物都是合理安排,無可更改,上帝就是那位精心周到的設計者;《湯姆·瓊斯》的結構亦如自然萬物,件件樁樁安排得井然有序,恰如其分,菲爾丁也就是像上帝一樣的設計者。西蒙·沃瑞:《亨利·菲爾丁》。而第三人稱的敘述形式則更能體現作家——設計小說的上帝——的意圖或者說主體性。

小說這種作為散文敘述體的文學形式,結構是其要素。在英國小說歷史的早期,菲爾丁率先推出《湯姆·瓊斯》這樣的結構,自然不同凡響。我們在日后司科特、狄更斯等大作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菲爾丁對他們的明顯影響。試比較稍早于《湯姆·瓊斯》的《帕米拉》等重在人物和心理描寫的小說,情節簡單自不在話下;即使同為敘述主人公經歷的情節小說《魯濱孫漂流記》、《格列佛游記》等,結構也尚嫌松散、粗糙。

《湯姆·瓊斯》的情節,自始至終是有機的聯系。故事開始就埋伏下棄兒湯姆的身世之謎。這一伏筆時隱時現,撲朔迷離,至結尾處云開日見,設計十分周到。故事的主線,從湯姆被收養,到離家流浪,到在厄普屯客棧的奇遇,與蘇菲婭失之交臂,似乎已接近高潮;出人意料的是陰錯陽差,又有異峰突起,將故事引向更奇險的高峰,就是湯姆和蘇菲婭分別來到倫敦又分別遭到暗算和奇遇,至二人在白樂絲屯夫人府上不期而遇,似乎故事已發展到絕壁懸崖,誰知卻又是峰回路轉,節外生枝,出現了瓊斯又犯亂倫和殺人之嫌的情節,真是步步緊逼,環環相扣。故事主干之外的細節旁枝,也都經過精心安排,設下必要的伏筆,隨著主干情節展開,旁枝細節也一一分敘,前后呼應,適時收攏、歸總,無不服從于作家的設計意圖。即使像山中人那些與主要情節全無內在聯系的敘述,也鮮明顯示了作家欲通過山中人的經歷與湯姆·瓊斯的遭遇相互參照,進一步說明自己對人生的見解。再如派崔濟與珍妮·瓊斯曖昧的關系,奈廷給勒老爺與米勒小姐的悲歡離合,弗茲派崔克夫婦的糾紛離異等比較重要的穿插情節,菲爾丁的善于撒放,善于收攏,有時又輔之以倒敘使其圓滿發展,從而使作品結構更加多變,更有層次。所有這些結構手段,在繼起的小說作品中,屢見而不以為奇,而在《湯姆·瓊斯》發表的時代,則大多是首創。

不過似乎也是物極必反,小說的情節之線收得過緊,最后落下死結,也就難以開揭。幸虧洼特太太亮明身份,道出真相,瓊斯一躍而為奧維資先生的嫡親外甥,變為體面的上流出身,否則恐怕我們至今仍不知蘇菲婭如何諒解這位朝秦暮楚的情郎,鄉紳維斯屯能否接受這個貧而又賤的女婿!像這種偶得一筆繼承的財產或幸與生身父母團圓的結局,在英國小說中早已成為令人生厭的俗套,菲爾丁和理查森一樣,正是重要的始作俑者。

小說家菲爾丁成名以來,批評界始終存在菲爾丁—理查森優劣高下之爭,遷延至今,仍在嘵嘵。揚菲爾丁而抑理查森者,主要以情節結構論事;揚理查森而抑菲爾丁者,則以人物心理論事,立論不一,難分高低。其實根源是兩位作家創作著眼點不同,方法有異,作品各有千秋。不過就人物心理深度而論,菲爾丁雖不及理查森,但他的人物類型之多樣,性格之繁復,則勝于理查森,更遠在一般情節小說作家之上。作為小說的總設計師,他超越了建筑設計師之點就在于,他不僅設計了建筑物——小說——的結構,而且設計了居于其間的人。

對于菲爾丁具體的人物塑造,向來也是褒貶不一:褒揚者取其人物自然、逼真;貶抑者斥其人物類型化。我們雖無需定求其絕對,但將這部小說置于產生時的歷史傳統中去觀察、欣賞,或許會多一番心得。

菲爾丁既為懷有一定目的或意圖的小說設計者,他塑造人物時也非盲目行事。他的意圖,正如他開宗明義,在小說第一卷首章所申說,他的小說為讀者提供的主要是“人性”,而且這是一個“包羅廣泛的題材”。菲爾丁塑造的人物,特別是主人公湯姆·瓊斯,不是單純傳載故事情節的工具,而是具有多層面性格特征的活人,這使他成為統領整個小說的靈魂。主角瓊斯的主要配角派崔濟,也是較其他人物更為肌骨豐潤的人物,是一個上承《堂吉訶德》的桑丘·潘沙,下啟《匹克威克外傳》的山姆·威勒的喜劇形象。其他一些次要人物,上至貴族豪紳,下至市井小民,大體也都輪廓鮮明。一些持菲爾丁人物干癟(又譯扁平)說者認為,這些人物模式化,菲爾丁則早有自己的立論。在本書第十卷首章中,他曾說過,人物的某些特征本是同一行業者所共有,能保存這些特征,并將其作用作不同處理,方能顯示優秀作家的才能。這部小說中的鄉紳、惡少、權貴、刁仆、奸商、訟棍、淫婦、惡漢往往無獨有偶,但依情節發展確實又各自顯示了其異于同類的個性,從而在更深的層次反映了人生和人性豐富、復雜的內涵。另外在人物內心的探索上,作家也做了一些初級的嘗試,諸如對于黑喬治昧財的心理沖突(第六卷第十四章),昂納大姐背叛蘇菲婭的內心斗爭(第七卷第八章)以及蘇菲婭對于接納和拒斥湯姆·瓊斯的數次思想交鋒(第七卷第十章、第十卷第九章等)。這些處理心理因素的篇幅,固然遠不及理查森以及后世小說家,但確實體現了具有喜劇特色人物的性格。同時這也說明,早期小說作家把握人物塑造的技巧尚待嫻熟。

主人公湯姆·瓊斯的形象塑造,也是歷來頗遭物議的焦點之一。更有不少人對這樣一部史詩式的主人公卻非英雄而深以為憾。就此問題,菲爾丁在第十卷的首章也有所議論:“不要因為一個角色并非十全十美,而就貶之為惡人……如果一個人物有足夠的善良,能使一個有向善之心的人生景仰之情,愛慕之感,那他即使有一些人力所不能防的小小瑕疵,他在我們心里所引起的,也依然是同情,而不會是憎惡。”湯姆·瓊斯坦誠、善良、慷慨、俠義,這是他性格的基本特征;而浮躁、沖動、情感太濫,則是他性格中的一些負面。有這樣的一些負面作為陪襯,固然可以說明這一人物性格的內涵較為真實豐富,但是瓊斯的濫于用情,確也令人難以“同情”。菲爾丁如此塑造人物,自然也有他的意圖,那就是借此更加自然真切地表現人性——在男女之間關系上反映出來的人性;同時這也是針對當時社會虛偽的道德、習俗、宗教禁欲主義的一個挑戰。

其實菲爾丁如此塑造湯姆·瓊斯,也是這位作家本人某些愛情、婚姻觀和道德觀的反映。在這部小說里,菲爾丁力主以精神、情感的投契為愛情的基礎,提倡自由自主的婚姻,這較之當時盛行的以門第和財產為基礎的政治、金錢交易式的愛情、婚姻,自是一大進步,當代女權主義批評家更就此大做文章。但是,在處理情感與情欲的關系時,菲爾丁顯然是將二者截然分割,而且他那把衡量男女雙方道德的尺子,又帶有極大的非對等性。湯姆·瓊斯憐香惜玉,可謂賈寶玉式的天生情種。他一方面在精神上與蘇菲婭堅貞相戀,一方面卻又與媢麗、洼特太太、白樂絲屯夫人等女人先后發生肉體關系,甚至淪為白樂絲屯夫人豢養的面首,這實在已不能算是小過。像這樣片面要求愛情故事中的女性一方守身如玉,男性一方大可通融,實際上是為男性的放蕩開脫。菲爾丁本人在青年時代,也正屬于風流才子者流,他英姿勃發,豪俠仗義,享盡人生之余,對拈花惹草也習以為常,自認只要適時改邪歸正,仍不失為“善補過者”。由此可見菲爾丁的女權主義實在有限。

這部小說中的女主人公蘇菲婭以及重要人物奧維資,倒是完美無缺,我國早有學者將奧維資(Allworthy)按意義翻譯成為甄可敬。《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菲爾丁”條,李賦寧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2年版,第303頁。不過這兩個人物,似乎都有扁平性、類型化之嫌。但作為湯姆·瓊斯的參照人物,在作家處理善惡斗爭的天平上,他們又都舉足輕重:他們補充了湯姆·瓊斯內在的性格中善之不足,協助他戰勝了外在環境與他自身性格中之惡,從而達到作家喻世勸善的目的。

英國文學自古以來具有喻世勸善的傳統,這首先來源于作家嚴肅、強烈的社會良心。《格列佛游記》,如果再行上溯,還有約翰·班揚的《天路歷程》(1678—1684)等,可以說是最早以散文寫的長篇故事中的喻世佳作;塞繆爾·理查森更為英國警世勸善作家之首。如何既能喻世勸善而又避免令人昏昏的枯燥說教,又是作家長期以來孜孜求解的一道課題。菲爾丁采取的是寓莊于諧的方法,即以幽默、諷刺傳載他的喻世、勸善。以政治諷刺喜劇作家出身的菲爾丁,他的這部小說,除了充滿感傷情調的山中人自述等少數篇章,通篇煥發著筆酣墨飽,揮灑自如,潑辣恢弘的氣勢以及伴之而來的幽默、諷刺。這種韻味,實際上只可隨個人閱讀去直接意會,很難通過第三者來言傳。這也是《湯姆·瓊斯》這部小說喜劇特色的又一突出體現。從這種幽默、諷刺中,我們可以盡情領略菲爾丁過人的機智和獨出心裁的行文才能,這對后世作家簡·奧斯丁、狄更斯、薩克雷、梅瑞狄斯以及20世紀以后的諷刺作品都有顯著影響。

幽默,是英國民族性突出的構成部分,也是英國小說的重要傳統之一。它比通常的滑稽詼諧意味深長,比一般的嘲諷譏刺輕柔舒緩;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宣泄,一種含蓄有節的否定抗議。菲爾丁在這部作品中,運用比喻、擬人、反話、閃避、譎辭、噱頭等多種修辭手法表達他的幽默,而且又主要用于他所同情和肯定的人物和相關情節。諸如派崔濟這個油滑狡黠但不失為忠仆的小人物;又如湯姆對蘇菲婭愛而不見,搔首踟躕,甚至移情于蘇菲婭的手籠和錢袋,有時真會使人啞然失笑,迸出淚花。不過《湯姆·瓊斯》并不止于幽默,在揭露貴族上層的荒淫無恥、豪強霸道以及社會種種丑惡現象時,菲爾丁往往直接沖刺,切中深處,令人拍案稱快。這部小說中表現出來的諷刺技巧,真如法國拉伯雷《巨人傳》(1532—1548)、我國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約寫于18世紀20—50年代)等名著,使它躋身諷刺小說經典之林。在英國后世的小說家中,一些人主要發展了菲爾丁的幽默,如簡·奧斯丁;一些人則主要發展了他的諷刺,如狄更斯。

《湯姆·瓊斯》另有相當特殊篇幅,無涉或少涉幽默、諷刺,而是比較嚴肅的論理,這就是它的每卷首章。

在小說中,以孑然獨立于人物和情節之外的篇幅直接表達作家本人的文學見解,這是菲爾丁的又一獨創;同時也是菲爾丁又一次對戲劇形式的借鑒:作家本人像劇本開場辭致辭人或合唱隊隊長那樣,臺前亮相直面觀眾——讀者,訴說心聲。

菲爾丁是一位有所為的作家,這不但反映在他的小說的思想內容上,而且也反映在他的小說的藝術技巧上。他從撰寫劇本開始,就依據一定的原則和理論從事創作。他的文論寫作,始于為維護自己的劇本而與批評者開展筆戰。在辦報紙雜志過程中,他又繼續這一方面的寫作。占用小說序言或首章撰寫文論,在《約瑟·安德魯傳》中已經出現,而《湯姆·瓊斯》各卷首章共十八章約六萬言的文論,則是菲爾丁創作理論之集大成者。這是英國18世紀文學理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英國文學理論的經典。

在這些文字中,菲爾丁申述他創作小說的目的是呈現人性,而且在創作中要順應自然,并反對以神奇怪異為內容的文學作品。由此,菲爾丁提出了一系列現實主義的創作主張,他不僅現身說法,當即以這部小說的創作來實踐這些主張,而且也為英國現實主義小說創作奠下了基石。在這十八章的篇幅中,菲爾丁還就小說的結構、人物、語言、風格一一議論;明確提出了作家應具備的各種條件。這些論說今天讀來雖然淺顯,但它們的首倡價值以及所發生過的影響,則不可忘懷。

批判家也常指摘這因一種“插入式”的文論,與作品情節毫無有機聯系,拖長了小說篇幅,打斷了故事進程,松散了結構。這種批評雖也不無道理,但是身兼小說家和批評家的菲爾丁借用小說各卷一席之地表達自己的創作主張,并當即用于自己的創作實踐,倒給后世提供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楷模,而對于那種全然脫離作品本文而從事理論的研究,則是一個相反的例證。

當今社會的生活節奏,與菲爾丁時代的已是大相徑庭。像《湯姆·瓊斯》這類鴻篇巨制,普通讀者已無暇問津;現當代批評家將這部作品與現當代作品相比,又多嫌其粗淺。但是英國當代著名批評家在20世紀40年代提到的菲爾丁對英國小說偉大傳統的開啟作用,至今無可否認;而這部小說的精髓:懲惡揚善的主題、恢宏瀟灑的氣勢、曲折生動的故事、真切自然的人物,至今仍是通俗文學以至娛樂文學形式的要旨。以它改編制作的同名電影就曾榮獲1963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至今仍有學者認為這是迄今改編自英國古典小說的最佳電影。

菲爾丁在我國并不顯得陌生。早在20世紀20年代,著名學者吳宓先生在他的《紅樓夢》研究中就曾以《湯姆·瓊斯》作比較。20世紀50年代以來,又陸續出版了《大偉人江奈森·魏爾德傳》和《約瑟·安德魯傳》的中文譯本。至80年代初,《湯姆·瓊斯》各卷首章的文論已經發表,隨后又有了不止一種《湯姆·瓊斯》的全譯本,而且多次再版,至今為我國讀者視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藏。

1992年完稿于北京海淀

2015年6月修訂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城市| 永春县| 桂平市| 什邡市| 凌云县| 乳山市| 祁东县| 丰城市| 磴口县| 太康县| 工布江达县| 磐安县| 海晏县| 门源| 望江县| 灵丘县| 裕民县| 合肥市| 论坛| 赣榆县| 石家庄市| 尉犁县| 苏尼特左旗| 泸州市| 汉阴县| 洛川县| 丰台区| 黑龙江省| 柳州市| 台安县| 花莲市| 六枝特区| 渝中区| 孝感市| 潜山县| 大姚县| 海宁市| 库尔勒市| 宜君县| 浦城县| 邹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