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封建關系的建立

委身和恩地

羅馬帝國滅亡之后,歐洲地區一直戰亂頻繁,盜匪橫行,社會動蕩不安。而日耳曼各王國舊的氏族和部落組織解體,王的權力趨于衰落。王國內部原來結成馬爾克公社,沒有繼承份地權力的幼子們只能遷往其他地區,包括尚未開墾的荒地;而外來的手藝人和其他居民因無份地,處于村社組織保護之外。原來的隸農、半自由人和奴隸被固著在部落酋長及其親兵占有的土地上,供他們役使,還要繳納代役租,地位已經接近農奴。從6世紀末7世紀初開始,馬爾克的土地逐漸可以自由轉讓;村社成員的份地轉變成“自主地”。但是,這些成員無力抵抗自然災害和瘟疫的襲擊,也經不起戰爭的破壞,他們還擔負著沉重的兵役和各種捐稅,瀕臨破產。教俗貴族趁機兼并土地,成為大地產所有者。這種情況下,沒有財產的底層村民和一些自由農民或以個人自由或連同自己的財產為代價委身投靠于地方上的豪強勢力,以尋求保護。這種委身投靠的方式在西歐中世紀早期極為普遍。

8世紀早期一部題為《都爾的宗教禮節》的作品提供了這種委身依附時的誓言:

 

致高貴的主人某某,我,某某因明顯的衣食無著,而虔敬地請求您,希望您能同意我把自己交給您或委身于您的保護之下。為此,我將按下列條件行事:按照我為您服務的程度和為您服務的好壞,您必須給我以幫助和衣食的支持。至于我,只要還活著就必將以我的自由等級來為您提供服務和尊敬。并且在我的一生中,我無權力解除來自您的控制和保護。恰恰相反,終我一生我都必須保持在您的權力的監控和保護之下。因此,征得同意,若我們中的一方想從這種約定中退出,只要他將給予另一方以許多索里達的補償,那么協議將仍然有效。

 

保護人則要起誓保證提供被保護人生活所需和安全保障,把這些土地租給委身者耕種,收取貢賦。這些土地被稱為“恩地”,由被保護人終身或世襲使用。耕種者須向領主繳納貢賦。領耕“恩地”的農民經過幾代之后,大都變為依附領主的農奴。

這種委身和恩地,可以說是受羅馬的隸農制和日耳曼的親兵制的影響,它打破了日耳曼農村公社的平等原則,標志著封建關系的出現。

 

查里·馬特的采邑改革

法蘭克王國建立之初,因為人數有限,國王對親兵、廷臣和主教的土地封賜是以一種無條件的方式進行的。這樣,新興的法蘭克貴族和羅馬大貴族成為大土地所有者。耕地成為可以自由買賣轉讓的自主地。但很快,國王擁有的土地幾乎耗盡,自由民喪失自由和土地,國王的兵源和賦稅受到嚴重影響。地方勢力卻逐漸龐大,形成割據局面。外敵的入侵也時時威脅著王國的安全。宮相查理在位期間(715—741年)對土地占有形式進行了重大的改革。他改變了以往無條件的封賜,強行征用貴族和教會的土地,以服兵役為條件,將土地分封給可以提供騎兵武裝的人。受封者的領地一般情況下不能世襲,若不能履行義務,土地隨時可以被收回。受封者死后,土地須交還。封地者和受封者發生變化,都需要重新舉行封賜儀式,以確定新的關系。這種帶有一定軍役義務的、終身領有的土地被稱為“采邑”。這種“采邑”分封制度防止了地方領主勢力的坐大,并加強了統治者的武裝力量,王國組建了以中小貴族和上層自由民為主的強大騎兵武裝。依靠這支力量,法蘭克人擊退了阿拉伯人的侵犯,將其逼回到比利牛斯山以南地區。

采邑制的建立加強了封君封臣的從屬關系,促進了以土地為紐帶的封建等級制的形成和鞏固。土地所有權相對鞏固,進一步加速了農民的農奴化,采邑所有者強迫領地上的居民服徭役或繳納代役租。這種土地關系的變革導致法蘭克封建制進一步向縱深發展。由于此時騎兵取代步兵成為戰略重點,查理的分封制度改革也以騎兵為對象,這為職業騎士階層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查理也因此威望日升,被稱為“查理·馬特”(鐵錘之意),也被稱為“封建主義的創立者”。以這種采邑制為基礎,日耳曼王國內的領主與附庸或稱封君封臣的關系日益鞏固。

 

封君與封臣關系

8、9世紀,歐洲各地區面臨著新一輪外敵,主要是北歐的維京人、馬扎爾人和阿拉伯人的侵襲。封君封臣關系最初便是尋求武裝兵士抵御入侵的領主和尋求保護獲得生計的兵士通過訂立契約建立起的雙方互利的個人紐帶關系。加洛林王朝時期這種關系得到強化,擴大到更大的社會范圍,同時被賦予了法律地位。一些地區甚至規定每一個自由人都必須選擇一個主人,否則不會受到法律保護。這種以個人為紐帶的效忠關系,成為歐洲封建制度的一個重要內容。

封君封臣關系包含幾個要素。其一,個人自由意愿是其前提;其二,約定相互權利和義務的契約關系;其三,封土(即世襲占有的采邑)是維系關系的基礎。采邑制改革后,以封土形式供養封臣的方式日漸流行。封土最初連同土地上的人一起贈給封臣,僅供封臣自身所有。封土及其之上的權利和義務緊密相連。隨著封君勢力的日漸衰落,采邑由終身占有逐漸成為世襲擁有的領地,并被向下逐級分封。國家官職和高級教職也都采邑化,文武官僚均成為領受帝王采邑封賜的封臣;君王的封臣又將自己的土地下封給自己的臣屬,形成多層級的封君封臣關系。值得注意的是,封土并非都是由上一級封君封賜的,也存在著某一級領主通過武力奪取某領地的控制權,抑或是某位貴族通過聯姻等方式獲得新領地的情況。

封臣的主要義務是服兵役。這種義務是有限度的,期限和地域范圍都有具體的規定。其他義務包括:保護封君及其家人的安全和利益,體現對封君的忠誠;守衛和出征、交納協助金,體現對封君的幫助;參加封君召集的會議,對重大問題和案件審理提出意見和建議;在封君巡幸就食期間,封臣也有義務進行款待。封君也需要盡自己的保護、維持義務,即:保護封臣的人身及財產安全,并為其利益訴諸戰爭或出席法庭;維持封臣的生活供應,不得傷害封臣的榮譽、財產和生命。各級封建領主通過封授獲得對世襲領地的多種特權,如土地用益權、對領地上居民的征稅權、司法審判權和行政管理權。

封君封臣關系的確認需要通過一定的儀式,這種做法源自日耳曼的親兵制度。儀式包括四個部分:一是合掌禮;二是親吻禮;三是臣服禮;四是封賜禮。二人相對而立,封臣脫去帽子,卸下武器,合掌置于領主的雙手之間,有時以單膝跪地的姿勢加以強化,承認自己是領主的“人”,并發誓效忠主人及其家人;然后雙方以唇相吻,表示封臣從此后就變成了領主“嘴上和手中的人”。領主則向封臣保證為其提供土地和人身安全,并授予某種具有象征意義的物品,如樹枝、手杖、一塊草皮或一撮土壤等,意味著將封土及其權利交給封臣,封臣半跪接受。這樣在兩個自由人之間形成了一種特有的包含著相互的權利和義務的關系。這種儀式后來加入了基督教因素,即宣誓效忠時手按圣經或圣徒遺物。這種關系被法學家視為如同婚姻契約關系一般,一經確立,便不可以輕易解除,除非沒有履行義務或傷害了對方。

封君封臣僅限于互相宣誓的兩個個體之間,雙方以契約約束了彼此的關系:一方面,封臣不盡義務不得享受權利;另一方面,王侯超權索取,封臣也可以反抗。封臣死后,其子經過重新舉行儀式才能確認封君封臣關系并領有封土。封君封臣關系往往層疊交織,日益復雜。一個人常??梢杂卸鄠€封君,但任何沒有直接簽訂契約的人之間不存在直接的權利或義務關系。因此中世紀流傳著一句諺語: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即表達了這個意思。

封君封臣關系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會連成一個整體,形成一種所謂責任的“鏈條”,確立了某種層疊的等級秩序,確認了每個個體的社會位置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在當時穩定了王室和地方的秩序,給地方上帶來了安定。并通過配合莊園的生產制度,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有序的社會。11—12世紀這種關系成為通例。這樣,整個歐洲經濟、政治、社會關系都納入以君主為最高封君,大小封建領主層層分封的封建等級結構之中。地方領主成為社會中有效的統治力量。

 

封建制的推廣

西歐的封建關系主要體現在封君封臣關系和領主與農奴關系上。封建化過程也即采邑制向世襲領地制轉變的過程,以及原有的羅馬帝國的隸農和日耳曼小農逐漸淪為農奴的過程。封建制在歐洲的確立和推廣經歷了一個過程,大體上說,9—11世紀是西歐封建制度產生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在其后的一個多世紀中,封建主義作為一種制度在整個歐洲得以確立。但因歷史條件、地理環境和文化習俗的差異,各地區封建化有著不同的時間表。法蘭西被認為是歐洲封建主義的故土,法蘭克王國是這種關系發展的一個典型,最早完成了封建化進程。

英格蘭的封建制是由諾曼征服者從外部輸入的。英格蘭遭到北歐海盜的幾度侵擾,與歐洲大陸一樣,外敵的軍事壓力,導致了委身制的擴展和農民地位的普遍下降。1066年,位于法國塞納河下游的諾曼底公國的公爵威廉帶領軍隊渡過海峽,來到英格蘭,戰勝英王哈羅德,成為征服者。在這個過程中,威廉一世形成了比較集中強大的王權,加強了對王國的直接管理。他取消私人軍隊和城堡,保留了百戶區法庭、民軍制度、郡法庭,并推行法蘭克的騎士占有制,以此組建了一支4000多人的軍隊。他將盎格魯—撒克遜舊貴族的大部分土地沒收,自己直接控制可耕地的1/6和大部分森林,成為全國最大的封建主。其余土地被分為5000個采邑,分封給自己的諾曼底親信。通過土地分封,英格蘭建立起法蘭西式的領主附庸關系。但與大陸不同的是,封臣的附庸也要對英王宣誓效忠。國王的直接封臣得到封地,需要為國王服騎士役40天,封君要承認封臣擁有的經濟和司法權益,并為封臣提供保護。威廉還根據附庸所得土地多少授予他們貴族稱號。1086年,英格蘭對全國土地賦役進行了徹底的調查,調查結果編為兩冊,被戲稱為“末日審判書”。調查結果顯示英格蘭的大部分土地租金收入掌控在250名大小貴族和高級教士手中。由于英吉利海峽的阻隔,英格蘭更多地保留了日耳曼因素,較之法蘭西,英格蘭封建王權相對強大,但也是有限制的。

德意志則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東法蘭克人的土地主要是加洛林帝國新征服的領土,幾乎完全位于羅馬文化的疆域之外,保存著大量自由農民和部落貴族。在遭到馬扎爾人的侵襲時,分散的公爵們推出較強大的薩克森公爵為君主,在勒赫菲爾德戰役中公爵與諸侯聯合重創馬扎爾人,建立薩克森王朝。12世紀封建制才進入德意志:農民階層陷入了農奴制,被強制履行封建義務;貴族附庸始終保持著獨立的權利,任何形式的君主世襲制度都難以推行。各地獨立或半獨立性質的諸侯國、城市等政治單位多達數百個。14世紀,德意志形成地方公爵貴族選舉產生皇帝的制度。

封建制度具有權力分散、每一級關系相對獨立的特點。這樣的制度造就了地方實力的膨脹,中央王權的分散。國王基本依靠自己領地的收入生活,領主和附庸彼此負有相互的權利和義務,都有權利依靠法律維護自身的利益,不負責任的國王可以被廢除等觀念是西歐封建制的重要特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顺市| 雅安市| 汶川县| 石屏县| 株洲县| 沁水县| 宿松县| 宁陕县| 湘乡市| 敖汉旗| 门源| 志丹县| 桓台县| 宣武区| 梓潼县| 苍南县| 景宁| 株洲县| 天全县| 固原市| 淮北市| 淳化县| 吴桥县| 涪陵区| 嘉义市| 兴隆县| 扎兰屯市| 彭泽县| 江源县| 蕉岭县| 贵定县| 台东市| 玉林市| 蛟河市| 锡林浩特市| 永登县| 大渡口区| 崇左市| 秦皇岛市| 齐齐哈尔市| 木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