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雅典——古代民主的樣板
從君主制到貴族制
雅典地處斯巴達以東、希臘半島中南部的阿提卡半島。境內山嶺把半島分成三個沿海和山間的小平原,阿提卡平原相對最大,適于農業。其西北部沿海有天然良港派里厄斯,今天仍是雅典的主要港口。山區盛產古代人能夠大批量應用的陶土、大理石與銀礦。
史前時期阿提卡已有人居住。邁錫尼文明期間,在后來衛城的位置上興建了城堡,顯然是一個小王國的政權所在地。邁錫尼文明崩潰,該王國亦衰落,城墻坍塌。在黑暗時代,阿提卡居住著四個各自獨立的部落,彼此間常發生沖突。約公元前9世紀末或前8世紀初,一位叫提修斯的強人把四部落統一起來,后來的雅典人稱之為王。傳說提修斯以雅典為中心成立中央議事會,按出身與財產把居民分成貴族、農民和手工業者三個等級,這等于承認了社會分化與勞動分工的客觀事實,規定只有貴族才能擔任宗教和行政官職,使原氏族部落轉化為君主國。
約公元前8世紀上半葉,雅典行政官制改革,設立三人組成的終身執政官一職,削弱了王權。約公元前752年,增加非終身執政官職數,隨后把國王變為執政官之一,等于釜底抽薪,和平地廢除了君主制。至公元前7世紀,雅典已徹底轉變為貴族共和國:終身執政官被取消,執政官有了一年任期制,職數擴充為九人集體領導,當選資格僅限于貴族。他們分享處理日常行政、司法、軍事與宗教事務的權力。離任執政官自動進入貴族議事會,議員為終身職。議事會實際上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可以直接任免執政官和下級官員,并執掌最高司法權。此時雅典已有公民大會,但參與者多半有財產或出身條件的要求,稱作“被招之人”。
貴族制取代君主制具有重要意義。貴族制是一種集體領導的制度,這一制度要順利運轉,擁有決策權的貴族集體必須依循新的“游戲規則”,也就是政事平等協商、決策服從多數的法治原則,這就在階級和等級社會的新條件下破除了個人領導的舊制,創造出新型的、依法治國的體制。隨著這一集體領導體制的逐漸發展和完善,雅典人從過去尊重傳統的習慣法上升為尊重成文法,任何未經集體認可的個人獨裁均被視為非法僭越。這就給雅典國家權力的進一步下移,也就是民主政體的出現創造了制度條件和思想前提,廣大平民及其代表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因此有了想象的空間,引起在更大的社會成員中間分享政權的設想,促使貴族制向民主制轉型。
梭倫改革——民主制的開端
公元前7世紀末,雅典貴族利用自己的政治和經濟優勢,通過向貧困的農民放貸,以之田產或人身自由作為抵押,兼并無權無勢的平民的田地。倘若債務人不能如期償還債務,其土地便歸債主所有。如果抵押土地不足以抵償債務,債權人可以將債務人本人或其家人變為奴隸,由債權人任意役使,甚至可以賣到國外。到公元前6世紀初,土地兼并空前嚴重,農民抵押土地的債碑比比皆是,平民準備以武力推翻貴族政權,內戰的陰云籠罩在雅典的土地上。

梭倫
在即將大亂的危急關頭,對和平解決矛盾尚未失望的雅典人推舉一個叫梭倫的政治家擔任執政官,讓他擁有立法和改革現存制度的非常權力,負責調停兩大對立派別之間的矛盾。
梭倫出身貴族,為人正直,具有自己的政治抱負與理念,這就是政府必須公正與中立,不允許富人欺壓窮人,要保障窮人的基本權利,但也不允許窮人剝奪富人,避免國家淪為暴民政治。他就任之后,實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的經濟、政治改革措施,包括:
1. 頒布“解負令”,一次性取消所有私人和國家債務,拔除在雅典農區田地里的債權碑,有的債權人因此破產。但梭倫信奉中庸之道,并未根本廢除債務制,因為借貸是文明社會中不可缺少的經濟活動。他只對借貸活動的抵押形式進行了嚴格限制,禁止以人身作為借貸抵押,從而堵死了公民淪為債務奴隸的途徑。在廢除債務和債奴制同時,梭倫還動用公共資金贖回被賣到海外的雅典人。為防止土地再次集中造成新的社會危機,梭倫規定了公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額。
2. 按財產劃分公民的等級并規定相應的義務和權利。地產收入在500斗以上的公民劃歸第一等級——五百斗級。第二等級稱騎士級,指地產收入在300—500斗、擁有養馬能力的公民。第三等級稱雙牛級,地產收入在200—300斗。第四等級稱雇工級,年收入在200斗以下,經常受雇于他人以彌補地產的不足。梭倫將不同的權利和義務賦予不同等級。國家的高級官職由頭兩個等級的公民擔任。第三等級可擔任低級官職。第四等級只有公民大會的參與權和選舉權,以及民眾法庭審判員的被選舉權。但富人擔任高級官職的權利是同相對沉重的社會義務聯系在一起的。頭兩個等級的公民需要負擔比較昂貴的騎兵裝備,在其他公共義務上,如節慶活動的經費和建造軍艦的費用等公共事務上,也是主要的提供者。
3. 設立新的政府機關四百人議事會和新的司法機關民眾法庭。四百人議事會負責為公民大會準備議案,前三個等級的公民具有當選議事會成員的資格,民眾法庭則對所有公民開放,成為國家最重要的司法機關。貴族議事會從過去實際上的最高立法、行政、司法機關降為實際上的檢察機關和終審法院。古希臘政治學家亞里士多德因此高度評價民眾法庭在雅典民主制形成中的作用,認為這是梭倫所實行的最具有民主特色的改革,人民因此成為“政府的主宰”。
4. 梭倫在改變了原貴族政體權力布局的同時,也改變了權力產生的具體程序,其中對后世影響最為深遠的是抽簽選舉絕大多數國家官職的做法。盡管在這次改革后,高級公職人員的當選有財產資格限制,但他的選舉法本身是非常民主的,這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單位(當時稱部落)投票預選出各官職的候選人,然后再進行二級選舉,在候選人之間差額抽簽產生各級公職人員。以九執政官為例,當選人數與候選人的人數比例為1∶3。這就創造了差額選舉方法,保證了機會均等、公開、公平的原則。
梭倫還頒布了許多涉及政治、經濟、宗教、社會生活方面的頗為具體的法律。如規定公民在遇到不同派別紛爭時必須參入其中,表明自己的政治態度,以避免公民對政治的淡然處之。他還規定父親有義務教兒子一門手藝,以使其能自食其力。他甚至改革婚姻法,認為婚姻是為了愛情與生育后代,因此禁止買賣婚姻與奢侈嫁妝,禁止富婆包養年輕男子,私生子無須贍養父親,因為他是父親為作樂不負責任而生,等等。
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體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在經濟方面,它消滅了債務奴隸制,有效地確立了個人自由權利不容侵犯的公民權,為以公民社會為基礎的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人權基礎,同時打開了剝削外來奴隸的道路。在政治方面,它打破了貴族壟斷,以財產多寡劃分擔任公職的權利,賦予普通公民監督并行使國家權力的職能,使雅典政治體制首次突破了君主制、貴族制的局限,步入民主體制之路。從后來雅典政治體制的發展趨勢看,貴族議事會的政治作用日趨消亡,三個民主政權機關(民眾法庭、四百人議事會和公民大會)的權力則逐步擴張,最終成為國家的三大主導機關,這一切正是從梭倫改革開始的。
僭主政治與民主的確立
梭倫改革之后到公元前509年是新體制的磨合調整時期。平民和貴族、地方主義的政治派別、貴族階級各派力量之間在合法的斗爭范圍內反復較量,雅典國內政局不時發生動蕩,結果個人野心家畢士特拉妥借助雇傭兵的幫助,奪取了政權,建起畢士特拉妥家族的僭主政治(公元前560—前510年)。
僭主是古希臘人對利用非法手段奪取政權并實行獨裁統治的人的稱呼。但雅典僭主畢士特拉妥在奪權成功后為了不激化矛盾,并未廢除梭倫確立的基本制度,保留了公民大會、議事會和民眾法庭的形式,在不損害其家族統治的條件下,準許這些民主機構繼續運作。為了鞏固統治,他注意維護中小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如發放農業貸款,促進手工業、商業的發展,推進海外擴張。另一方面嚴厲打擊威脅其政權存在的貴族力量,流放一些貴族家族,沒收了他們的土地,削弱了貴族的經濟和政治地位。在他當政期間,雅典政治和社會恢復穩定,客觀上削弱了民主政治的大敵貴族勢力,鞏固了梭倫改革的成果。
畢士特拉妥去世后,他的兒子希庇亞斯獨斷專行,企圖改變僭主制和共和體制之間的暫時平衡關系,實行真正的僭主獨裁。結果導致雅典平民和貴族聯合起來,在希臘霸主斯巴達的軍援之下,一舉推翻持續30多年的僭主統治。
僭主制垮臺后,貴族和平民之間展開了新一輪的斗爭,甚至發展為武裝沖突。平民充分利用貴族自身的分裂,很快擊敗貴族反對派。平民領袖克里斯提尼在約公元前509年當選為執政官,進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平民的政治改革,在雅典最終確立了民主體制。
他的改革措施之一是重新劃分行政區,取消四部落作為政治和軍事單位的舊制,代之以十個按地域劃分的新部落。這種行政區改革,打亂了原有的氏族部落格局,貴族家族很難再利用自己在氏族中的優勢地位控制屬于同一氏族的公民,貴族勢力因此被進一步削弱,以舊居住區為政治分野的現象因此不復存在,民主政體的社會基礎得到了加強。
隨著十部落的出現,在四個傳統血緣部落基礎上形成的四百人議事會便需要加以調整,于是產生了由每一個新部落推選出50名議事會成員組成的五百人議事會。其職能、形式、選舉方法同四百人議事會看來并無差別。貴族議事會保留了下來,繼續享有一定的司法職能,公職人員的財產資格限制沒有受到改革的沖擊,仍舊有效。但與過去不同的是,公民大會的絕對權威在改革中樹立起來。克里斯提尼提出了一項由公民大會控制、執行的嚴格法律“陶片放逐法”。按照這一法律,如果雅典出現威脅現行集體統治的重大人物,公民大會將舉行一次特殊會議,以陶片為選票,表決是否對這位危險人物加以放逐。若多數同意,這位政治家將被趕出雅典,流放十年。由于對民主政體具有威脅能量的政治家只能是富有的貴族或一、二等級公民,這就把由貴族和富人組成的貴族議事會和高級行政機關置于公民大會的嚴格控制之下,梭倫體制殘留的貴族制因素受到致命打擊,以平民為主、包括部分貴族在內的人民主權已成定局。至此,世界文明史上的第一個民主政權——雅典民主制得到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