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美洲大陸的主人

美洲是一塊得天獨厚的大陸,美得流蜜,富得流油。但不知為什么,最初的人類卻沒有誕生在這塊風水寶地上。套用達爾文的邏輯,美洲大陸的猴子從來就沒變成過人,或者,美洲根本就沒有過能變成人的猴子。如果說今天的美洲國家都是“移民國家”,應該不會錯,因為就連它的“原住民”印第安人都是“外來戶”。

雖然考古學家眾說紛紜,但大部分人認為,印第安人最早是在大約一萬兩千年前的“冰川紀”從歐亞大陸的西伯利亞遷徙而來的。那時,地球上的大片水域結了冰,海面降低。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之間的白令海峽是一片陸地,叫作“白令吉亞”。這里氣候溫和,布滿草地、湖泊和森林,也生活著各種動物,有體型龐大的熊、象,也有樹懶、駱駝,湖中有魚,海里有鯨。

獵人們從西伯利亞來到白令吉亞,他們拖家帶口,走到哪住到哪。漸漸地,他們跟隨著動物的足跡,跨過這座“大陸橋”,來到阿拉斯加,又望著鳥兒南去的方向,進入加拿大。再往南,他們看到了大湖,看到了大河,看到了森林,看到了草原,看到了一個狩獵天堂。

美麗富饒的大陸讓獵人們流連忘返,他們的足跡很快踏遍南、北美洲。兩千年過去了,地球變得越來越溫暖。海水淹沒了白令吉亞,美洲大陸終于和歐亞大陸分開。滯留在美洲的獵人們再也回不去了,他們成了美洲大陸的主人,將在這里建立自己的家園,創造自己的文明。他們自稱為“人”。在克里斯多夫·哥倫布來此之前,我們就把他們稱作“美洲原住民”吧。

原住民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如瑪雅文明和阿茲特克文明,至今仍令人敬畏。他們的生活方式多姿多彩,有的狩獵,有的捕魚,有的耕種,有的采集。原住民以部落或村莊為基本單位,沒有形成地域遼闊的統一國家。不同地方的人們有不同的社會形式:有的是母系社會,有的是父系社會;有的是公有制,有的是私有制;有的專制,有的民主;有的人人平等,有的產生了階級。部落之間時而和平,時而戰爭。他們認為自己的大陸就是“世界”,從來不知道其他的人類。

原住民還培育了玉米、土豆、地瓜、西紅柿、南瓜、西葫蘆等植物。當時歐亞大陸的主要糧食是小麥和大米。小麥需要肥沃的土壤,大米需要充足的水分,而玉米卻可以在比較貧瘠的土地上生存。可想而知玉米對人類糧食的貢獻了。土豆傳入歐洲時,立刻成了餐桌上的主食,使千百萬人免于饑餓;玉米和地瓜傳入中國后,很快就得到青睞;西紅柿就更不用說了,你能想象沒有番茄醬的比薩餅嗎?

時間就像密西西比河的水,靜靜地流淌著。人類如一葉輕舟,隨波逐流地來到15世紀末。原住民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命運,連同他們的名字,就要改變了。1492年8月,41歲的哥倫布率領3艘可憐的小船和90個隨從,離開西班牙,駛入茫茫大西洋。這個出生在意大利的男孩兒,從馬可·波羅的書中了解到一個金碧輝煌的中國,便燃起金光閃閃的夢想。他堅信,一路向西,就一定能到達那個遍地黃金和香料的國度。當時,西方把中國、印度、日本及其他東亞國家所在的地區稱為“印地”。

哥倫布從小就是個聰明的孩子,他不但熟讀馬可·波羅的游記,也熟悉古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的理論,知道地球是圓的。他是個優秀的航海者,有超人的直覺,擅長計算經度、緯度和風速,借助指南針,他能準確地把握速度和方向。哥倫布隨身帶著西班牙國王給中國“大汗”的一封信,隨行的還有講阿拉伯語和希伯來語的翻譯,他認為這樣就可以和中國人交流了。他似乎具備了一切到達中國的條件,只犯了一個錯誤:小看了地球。

說起來,這也不能怪哥倫布,是托勒密小看了地球。托勒密計算的地球比實際的地球小。小了多少呢?大約一半。按他的算法,中國所在的“印地”恰恰就是在美洲的位置,因為那時的人們根本不知道太平洋的存在。所以,當哥倫布看到巴哈馬群島時,他第一個反應是:中國!中國!

當然,哥倫布很快就意識到那不是中國,因為他知道中國很大,絕不在這些小島上。但他斷定,這些島就在“印地”,是中國的外圍島嶼,而中國和印度就在附近,穿過這些島嶼便可到達。既然這是“印地”,那這里的居民自然是“印第安人”啦。“美洲原住民”就這樣莫名其妙地變成了“印第安人”。

哥倫布四次來回橫穿大西洋,鍥而不舍地尋找著中國,更準確地說,是尋找著黃金。他從未踏上北美,只看到了南美。他明白中國的緯度沒有那么低,認為南美不是中國,而是《圣經》中提到的“伊甸園”。雖然哥倫布至死都不知道他看到的是一塊“新大陸”,也沒有為西班牙王室找到黃金,但這并不妨礙他青史留名,他的航行和他駛向未知的勇氣點燃了歐洲人探索世界的熱情。此后,探險家和航海家們前赴后繼地沖向海洋,從達·伽馬到哥倫布的好友亞美利哥·維斯普奇,人們終于明白,他們發現了一個“新世界”。

亞美利哥不僅是探險家,也是個作家,他生動細致地描繪了南美大陸的錦繡江山和風土人情,他的書讓歐洲人大開眼界。1507年,當馬丁·沃西穆勒把一幅反映最新地理大發現成果的《世界地圖》呈現在人們面前時,他把新大陸命名為“亞美利加”,因為他是亞美利哥的超級“粉絲”。從此,美洲和美洲的居民印第安人,走進了歐洲人的視野,也走進了風起云涌的歷史。

就讓我們來看一看歐洲人探險和征服的足跡吧:

1492年,哥倫布到達巴哈馬群島。

1497年,達·伽馬繞過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1497年,約翰·卡伯特到達加拿大的紐芬蘭。

1500年,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到達巴西。

1507年,亞美利哥勘探南美洲。

1508年,胡安·龐斯·德·里昂宣布波多黎各為西班牙領土。1513年,他來到北美南端,把那個鮮花盛開的地方命名為“佛羅里達”。

1510年,瓦斯科·努涅斯·德·巴爾沃亞到達巴拿馬。1513年,他成為第一個從美洲西海岸看到太平洋的人。

1518—1522年,麥哲倫和他的船隊完成了人類首次環球航行。

1519年,科爾特斯在墨西哥登陸,摧毀阿茲特克文明,以墨西哥城為中心建立“新西班牙”。

1532年,皮薩羅入侵秘魯,宣布秘魯為西班牙屬地。

1536年,埃斯特萬和馬克斯探索得克薩斯和新墨西哥。

1540年,科羅納多探索亞利桑那、堪薩斯和新墨西哥。

1608年,塞繆爾·德·尚普蘭為法國建立魁北克城,以此為中心形成加拿大殖民地。

1610年,亨利·哈德遜在紐約登陸。

率先來到美洲的西班牙人覺得自己的文明是最偉大的文明,自己的上帝是真正的主宰,而印第安人是“野人”,他們的神是妖魔。對付“野人”的唯一辦法就是征服。西班牙人在南美毫不客氣地踏上血腥的征服之路。印第安人的弓箭和長矛在火槍和利劍的攻擊下一敗涂地,美洲再也不是他們寧靜安詳的家園。在殘暴的屠殺之后,南美剩余的印第安人大多變成了西班牙人的奴隸。

然而,印第安人的厄運并沒有到此結束。真正讓他們遭遇滅頂之災的不是刀劍和奴役,而是傳染病。天花、麻疹、水痘、黑死病……這些歐洲人已經有了免疫力的病毒,被探險者和殖民者們帶到美洲,在絲毫沒有免疫力的印第安人中迅速蔓延,很快就將成片的村莊和部落變成無人區。南、北美的印第安人幾近滅絕,大約75%死于天花。印第安人的死亡使美洲勞動力匱乏,直接引發了另一個惡果:黑奴貿易。那是后話。

隨著墨西哥和秘魯金礦的發現,西班牙帝國在16世紀中期走向輝煌的頂峰,它在30年內占領半個南美,超過了羅馬帝國五百年擴張的領土。但熱情、勇敢、殘忍的西班牙人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不團結。所以,當他們把印第安人趕盡殺絕之后,接下來的就是自相殘殺。各殖民地之間很少往來,還經常互相攻伐。這也是南美的西班牙領地日后沒有出現一個統一的“合眾國”的原因之一。

西班牙的成功和富有讓它的歐洲姐妹們眼紅得噴血,英國、法國、荷蘭、瑞典等迫不及待地也想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西班牙是個“跟著黃金走”的帝國,它對北美的幾次勘探都沒有發現金礦,于是認為北美是一片“沒有希望的土地”。所以,在控制了佛羅里達之后,沒有繼續在北美殖民,使歐洲其他國家獲得了在新大陸發展的機會。北美的印第安人暫時幸免于西班牙人的大屠殺,卻沒有逃脫傳染病的災禍。而且,在此后的幾百年里他們還將受到英國殖民者和美國人的不斷打擊,運氣跟他們的南美伙伴一樣糟。

就在歐洲各國紛紛登陸北美時,英國卻似乎運氣不佳,它的幾次殖民努力都以慘敗告終。伊麗莎白一世能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卻無力讓英國人在北美站穩腳跟。直到1607年,英王詹姆士一世才重新看到希望,因為有一個私人股份公司站了出來,信誓旦旦地要在北美生根發芽,發財致富。

這個公司能讓英國夢想成真嗎?英國人將怎樣走出一條與西班牙不同的殖民之路?請看下一個故事:《弗吉尼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兰市| 枝江市| 延安市| 林州市| 仪陇县| 台湾省| 绩溪县| 泰兴市| 沙洋县| 凤凰县| 汝州市| 永和县| 山西省| 宿迁市| 阿克陶县| 万年县| 廊坊市| 鱼台县| 泾源县| 茂名市| 信丰县| 靖宇县| 万源市| 福鼎市| 吕梁市| 鄂托克旗| 宁城县| 惠来县| 青浦区| 南投市| 凤阳县| 平江县| 疏勒县| 宜都市| 平阴县| 奉新县| 周宁县| 龙口市| 平泉县| 浙江省| 伊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