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逃生統計學

— Anticancer —

沒有任何自然方法能夠單獨治愈癌癥,但是同樣也沒有任何與生俱來的致死基因。同古爾德一樣,我們要正確地看待統計資料,并以讓自己身處存活曲線右端的長尾巴上為目標。而在達到這個目標的道路上,學會利用我們自身的能力來活得更久、更充實,沒有什么比這個方法更好的了。


斯蒂芬·杰·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是哈佛大學的動物學教授,進化論方面的專家,也是他那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由于他更為完整地演繹了物種進化論,很多人認為他會成為“第二個達爾文”。

1982年7月,古爾德在40歲時發現自己腹部長了一個間皮瘤,這是一種相當罕見且十分嚴重的癌癥,是由于長期接觸石棉而引起的。動完手術之后,他問醫生:“關于間皮瘤最好的技術文章是哪篇?”那位此前一直很坦率的女腫瘤醫生答道:“這一方面的醫學文獻都沒有真正的價值,沒必要讀。”但是,正如古爾德后來所寫到的,試圖阻止一位才華橫溢的學者去查找和他本人密切相關的科學文獻,這有點像是在“勸說一切生物中性欲最旺盛的靈長類動物——人類——要守身如玉一樣”。

古爾德離開醫院后,徑直去了學校的醫學圖書館,找了一堆最近的醫學刊物,坐下慢慢瀏覽了起來。一小時后,帶著驚恐的表情,他明白了為什么醫生給他一個這樣含糊的答案。這些科學研究沒有給他懷疑的余地:間皮瘤是“無法治愈”的,確診之后,患者存活時間的中值是8個月。頓時,古爾德像是一只突然被利爪按住了的獵物,恐慌感開始在心中蔓延,身心都受到重大打擊,整整15分鐘后才緩過神來。

最終,古爾德作為一名學者的素養發揮了作用,把他從絕望中拯救了出來。畢竟,他畢生都在致力于對自然現象的研究和量化。如果說他從中學到了什么的話,那就是在自然界,不存在什么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鐵律。變化是自然界的本質。在自然界,中值是一個抽象概念,是人類思維努力想在豐富多彩的個例中找尋的法則。古爾德的病例明顯有別于其他病例,但問題是,他的病例位于中值浮動區間的哪個位置。

患者存活時間的中值為8個月,這一事實讓古爾德立馬想到,有半數患有間皮瘤的病人活不到8個月,但也有半數的病人超過8個月。現在的問題是,他屬于哪一半呢?他年歲不大,不抽煙,身體很棒(除了癌癥之外),他的腫瘤被確診為早期腫瘤,而且他還可以指望得到最好的治療。這都讓古爾德稍感欣慰,因此他認為自己肯定是在還有希望的那一半里。當然時間越長越好。(見圖1)

圖1 古爾德見到的間皮瘤生存曲線圖

接著他開始意識到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所有描繪病例存活時間的曲線——姑且稱之為存活曲線——都有著不對稱的形狀;根據定義,半數的病例集中在曲線的左側,也就是0到8個月那個區域。

但是,在右邊的另一半,卻在大于8個月的時間范圍內自然地伸展開來,并且,這些曲線(統計學的說法是數據分布)總會帶有一個長長的尾巴,一直延伸到時間坐標很遠的地方。于是,古爾德開始緊張地查詢刊物,希望找到一張完整的間皮瘤存活曲線圖。最終,他找到了,他注意到那些數據分布的尾巴實際上會延伸至整整幾年的坐標范圍。因此,即便中值僅僅是8個月,但是在曲線尾端的那極少數病人卻能存活數年之久。古爾德相信自己會位于那條長尾巴的末端,這令他長舒了一口氣。

受到這些發現的鼓舞,古爾德作為一名生物學家的本能又讓他意識到了第三個問題,這個問題和前兩個一樣重要:他所查看的那些存活曲線里的病人,都是在10年或12年前接受治療的。這些病人得到的都是在那個年代所能采用的治療手段。在腫瘤學這樣的領域,有兩樣東西是不斷改變的:常規治療手段和有關個人如何加強療效的知識。如果環境改變,那么存活曲線也會改變。也許借助于新的治療手段,再加上一點點運氣,他可以成為中值更高的新存活曲線那更長的尾巴上的一員,新存活曲線的長尾巴會延伸到很遠很遠的時間區間,遠到人已進入老年,將要自然死亡的時候。

古爾德于20年后死于其他疾病。他得以有充分的時間去從事他那個時代最令人欽佩的科學事業。在死前兩個月,他看到了自己的巨著——《進化理論的結構》——出版發行。他活的時間要比腫瘤醫生預言的長30倍。蒂芬·杰·古爾德曾在一篇文筆優美的散文中談到過自己對癌癥統計數據的看法,文章題為《中值不是死亡的信使》,你可以登錄網站www.cancerguide.org閱讀這篇文章。感謝Steve Dunn將這篇文章與大家分享。

這位偉大生物學家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統計資料是信息,不是判決書。當你身患癌癥而想要與死亡搏斗時,你的目標是要確保你自己處在存活曲線的那根長尾巴里。

沒有人能夠精確地預測癌癥的發展進程,斯坦福大學的大衛·史皮格爾(David Spiegel)教授30年來一直致力于組建一個心理支持小組,為那些身患轉移性乳腺癌的婦女提供心理咨詢。他在哈佛大學向腫瘤學家做了一次演講(已在《美國醫學會雜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發表)。演講中他表達了自己的不安:“癌癥是一種使人非常困惑的疾病。我們有些病人8年前長了腦轉移瘤(這通常是乳腺癌所導致的不良情況),現在卻好了。為什么會這樣?沒有人知道。”化療最神秘的一個地方就是有時能消除腫瘤,卻并不能有效地延長患者的壽命。即使純粹從腫瘤學的觀點出發,也還是難以理清身體抵抗力和病情惡化之間的聯系。{L-End} Spiegel,D.,“A 43-Year-Old Woman Coping with Cancer, ”JAMA 282,no.4(1999):371-78.

我們都聽說過奇跡般痊愈的病例,某人原本只有不到幾個月的時間可活,最后卻活了好幾年,甚至幾十年。有人會提醒我們說:“別忘了,這只是極少數的情況。”要不然就會告訴我們說,這些病例也許不是真正的癌癥病例,很有可能是誤診。上世紀80年代,為了澄清事實,兩位來自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的研究者系統地研究了那些自然康復的癌癥病例,這些病例的診斷都沒有任何問題。令他們大為驚訝的是,在18個月的時間里,他們就在荷蘭這塊不大的地方找出了7個這樣的病例,這些病例令人費解,但它們的存在確實是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L-End} Van Baalen, D. C., M. J. deVries, and M. T. Gondrie, “ Psycho-social Correlates of ‘Spontaneous' Regression in Cancer, ” monograph, Department of General Pathology, Medical Faculty, 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 The Netherlands, 1987.很顯然,這樣的病例要比我們通常承認的普遍得多。

有些癌癥患者試圖通過參與某些計劃,比如加州的公益中心(后面章節我們會討論到)來控制自己的病情,學習如何與他們的身體和過去更和諧地相處,如何用瑜伽和冥想尋求心靈的平和,學習怎樣選擇抗癌類食物,不吃那些會導致癌癥惡化的東西。這些人的病史顯示,他們存活的時間比同一癌癥階段患者的平均存活時間要長兩到三倍。注1:

注1:一結果并不是來自于科學研究,而來自于對參與該計劃病人的跟蹤觀察。{L-End} Lerner, M., oral communication, Smith Farm Retreat, 2001.

我把這些數據告訴了匹茲堡大學的一個腫瘤學家朋友。他反駁道:“這些都不是普通的病人,他們受過更好的教育,更有積極性,健康狀況也更好。他們活得更久證明不了什么。”但是這恰恰說明:如果病人更了解他自己的病情,如果他們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心情,如果他們具備改善自身健康狀況所需的條件,那么他們就能調動身體的生命機能來對抗癌癥。他們可以活得更好,也可以活得更久。

后來,整合醫學的重要先驅者、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臨床醫學教授歐寧胥醫生提供了更為正式的證據。2005年,他發表了一組在腫瘤學界史無前例的研究結果。{L-End} Ornish, D., G. Weidner, W. R. Fair, et al., “Intensive Lifestyle Changes May Affect the Progression of Prostate Cancer, ”Journal of Urology 174,no.3(2005):1065-69,discussion 9-70.這項研究挑選了93位已經由活組織檢查證實患有早期前列腺癌的男性,讓他們處于腫瘤醫生的監護之下,不動手術,只是簡單地監視腫瘤的情況,也就是說只是簡單地檢驗血液中的PSA(前列腺特異性抗原)含量,前列腺腫瘤會定期將這種抗原分泌到血液中。PSA含量升高就表示癌細胞正在繁殖,腫瘤正在生長。

因為這些患者在觀察期間不接受所有的常規治療,這讓研究者得以評估自然防癌方法的效用。經過抽簽,這些病人被分為兩組,以便從一開始就能進行嚴格比較。其中,作對照的一組只是簡單地繼續接受監護,進行常規的PSA檢測。至于另一組,歐寧胥醫生則為他們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身心健康計劃。在整整一年的研究過程中,這些人都遵循素食加補品的飲食習慣:補品包括每天攝入抗氧化維生素E、維生素C和硒,1克ω-3脂肪酸;參加體育鍛煉:每天徒步30分鐘,每周6天;進行壓力調節:做瑜伽、呼吸練習,實踐心理意象法或漸進式放松法;以及與同一計劃中的其他患者每周參加1小時的互助小組活動。

這相當于從根本上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特別是對于那些壓力很大的管理人員或背負著眾多責任的一家之主來說。長久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這些方法出自迷信,顯得稀奇古怪、荒誕可笑。12個月后,結果卻不容置疑。

在49名沒有改變生活方式,僅僅對病情進行常規監護的患者中,有6名患者的癌癥惡化了,他們不得不接受前列腺切除手術,然后進行化療或者放療。相反,在其他遵照身心健康計劃準則生活的患者中,沒有一位須求助于手術及后續的治療手段。第一組病人的PSA含量(這反映了腫瘤的生長情況)平均值上升了6%,其中還不包括一些因病情惡化不得不中途退出此項研究的病人(他們的PSA含量也令人擔憂,可能使這一組病人的PSA含量平均值變得更高)。第一組病人PSA含量的升高表明他們的腫瘤正在生長,緩慢地但是確鑿無疑地在生長。至于改變了生活方式的第二組患者,他們的PSA含量的平均值則下降了4%,這表明大多數患者的腫瘤正在退化。

不過更令人驚訝的,還是那些改變了生活方式的患者體內所發生的情況,將前列腺癌變細胞(前列腺癌細胞株中的細胞,通常用來測試各種化療藥劑)放入他們的血液中,其血液阻止癌細胞生長的能力比那些生活方式沒有任何改變的患者的血液要強7倍之多。

改變生活方式與抑制癌細胞生長之間存在聯系的最佳證據是,患者越積極采納歐寧胥醫生的建議,并將之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他們的血液對抗癌細胞時就越活躍。

用科學術語來講,我們將其稱之為“劑量效應”,這是證明生活方式與癌癥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的一個重要論據。

為了弄清楚這些數據背后的分子學機制,歐寧胥醫生決定進行另一項研究,看看行為的改變是如何影響前列腺細胞自身的基因表達的。在身心健康計劃開始之前,他從研究對象的前列腺里提取了核糖核酸RNA樣本,3個月后,他又從同一名研究對象的前列腺內提取了一份核糖核酸RNA樣本。這項研究的結果于2008年發表,與預期完全相符:結果表明,歐寧胥的身心健康計劃改變了前列腺細胞中500多組基因的功能,生活方式的改變促進了有抗癌功能的基因的活動,并抑制了能促進癌癥生發的基因活動。{L-End} Ornish, D., M. J. Magbanua, G. Weidner, et al., “Changes in Prostate Gene Expression in Men Undergoing an Intensive Nutrition and Lifestyle Intervention,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5(on press): 8369-74.有一位名叫杰克·麥克盧克(Jack McClure)的受檢者,6年前被診斷出患有前列腺癌,在執行該計劃3個月后,他沒有再出現任何前列腺癌的癥狀。麥克盧克說道:“最近一次活組織檢查時,醫生沒有發現任何癌細胞。我不敢說我的癌癥已經治愈了,不過他們確實沒有再發現癌細胞。”歐寧胥覺得這項研究可能會給那些害怕自己會由于基因易感體質而患上癌癥的人帶來希望,“人們老是說,我有致病基因,該怎么辦?其實你可以做很多你自己想不到的事。”

事實上,癌癥基因并不一定是我們生理機制中的缺陷,也不一定會令我們患病。2009年,在魁北克和加州,兩個獨立的研究小組的研究結果完全顛覆了我們對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基因誘因的理解,也顛覆了死于癌癥的風險大小是由基因決定的觀念。對這些研究進行解讀,令我們想到亞洲文化和古羅馬文化中所表達的“祖先”一詞的傳統概念。這些文化相信先輩的靈魂會守護他們曾生活過的土地。如果后輩中斷了對他們的供奉,那么各種魑魅魍魎就會破門而入。癌癥基因的行為就有點像這些“饑餓的靈魂”,只有在我們忘記妥善關照它們的時候,它們才會跳出來大肆破壞。

蒙特利爾大學有一支由帕爾維茲·加德里安(Parviz Ghadirian)領導的團隊,他們對一些攜帶乳腺癌基因1號BRCA-1和乳腺癌基因2號BRCA-2的婦女做了研究。這兩種基因令婦女不寒而栗,因為近80%的攜帶者將會在其一生中面對患上乳腺癌的風險。很多婦女在得知自己是此基因的攜帶者后,都寧可選擇切除乳房,也不愿忍受幾乎肯定會患病的痛苦生活。然而,加德里安和他的團隊觀察到有一些乳腺癌基因攜帶者的患病風險其實不高。他們發現,那些帶有患病風險基因的婦女越多吃水果和蔬菜,患癌的風險就越低。有一些婦女一周內會吃27種不同的水果和蔬菜(在這里,果蔬的多樣化似乎更為重要),她們的患病風險整整下降了73%。{L-End} Ghadirian, P., S. Narod, E. Fafard, M. Costa, A. Robidoux, and A. Nkondjock, “Breast Cancer Risk in Relation to the Joint Effect of BRCA Mutations and Diet Diversity, ”Breast Cancer Research&Treatment(2009).

舊金山大學約翰·維特(John Witte)教授的團隊也在前列腺癌領域有類似的發現。{L-End} Fradet, V., I. Cheng, G. Casey, and J. S. Witte “, Dietary Omega-3 Fatty Acids, Cyclooxygenase-2 Genetic Variation,and Aggressive Prostate Cancer Risk,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15(2009):2559-66.有一種基因會引起對炎癥的極度敏感癥狀,并會促使原本在前列腺中緩慢生長的微腫瘤轉變為活躍的轉移性癌癥。這些基因主要是通過控制酶的活動來達到將食物中的ω-6脂肪酸轉化成炎癥因子的目的。然而,當那些攜帶這種基因的人每周至少食用兩次富含ω-3的油質魚類后,他們基因的危險性仍然會受到抑制,癌細胞變活躍的幾率也可能比那些沒有食用任何油質魚類的人低5倍。

這些最近的發現有力地支持了這樣一個觀點,就是如果不受到我們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觸發,“癌癥基因”也許并沒有那么大的危害。癌癥基因就像祖先那易怒的靈魂一樣,需要日常供奉以保持平靜。事實上,這些基因只不過對祖先營養學方式的改變有不良反應,我們的有機體、現代工業和加工食品完全改變了祖先的營養學方式(見第六章)。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在“二戰”之前出生的攜帶乳腺癌基因1號BRCA-1的婦女,患乳腺癌的風險只有她們那些出生在快餐時代的女兒或孫女的1/3到1/2。{L-End} King, M.-C., J. H. Marks, J. B. Mandell, New York Breast Cancer Study Group,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Risks Due to Inherited Mutations in BRCA1 and BRCA2, ”Science 302(2003):643-46.說到底,也許這些令人害怕的基因根本不是什么“癌癥基因”,不過是“受不了快餐的基因”罷了……除了飲食之外,對身體鍛煉和壓力調節等其他生活方式的選擇也是一樣的情況。

總之,從癌癥存活統計資料中并不能分辨出哪些人樂于被動地接受醫學結論,哪些人在積極調動他們的自然防御力。有的癌癥患者會繼續抽煙,繼續保持典型的西方飲食習慣(我們隨后會看到這是催生癌癥的養料),繼續因為壓力過大和不善控制情緒而破壞著自身的免疫力,繼續將自身暴露在其他致癌物質之中,或是依然由于缺乏身體鍛煉而體質虛弱,但他們的癌癥存活中值還是有可能和別人相同,而且在這些人中也有人會活得很久。這很可能是因為,這些人接受的常規治療在某種程度上順帶激發了他們身體的自然防御力。他們發現了存在于以下4種行為中的和諧之道:致癌物質的解毒處理、抗癌的飲食習慣、足夠的身體鍛煉以及尋求心緒的平和。

沒有任何自然方法能夠單獨治愈癌癥,但是同樣也沒有任何與生俱來的致死基因。同古爾德一樣,我們要正確地看待統計資料,并以讓自己身處存活曲線右端的長尾巴上為目標。而在達到這個目標的道路上,學會利用我們自身的能力來活得更久、更充實,沒有什么比這個方法更好的了。

不是每個人都有意識地循著這樣的道路前進。有時是疾病自己將我們帶到了那里。在漢語里,組成“危機”一詞的“危”和“機”分別帶有“危險”和“機遇”的意思。癌癥是如此危險,以至于它的影響往往不為人知;我們很難了解它潛在的創造力。在很多方面,癌癥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好;如果不是得了癌癥,我永遠都不會想象以為自己被判了死刑的情形。這一切都很快始于那次診斷之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宁县| 寻乌县| 辉南县| 河北区| 合山市| 永昌县| 阜阳市| 灯塔市| 海伦市| 平乡县| 建德市| 青铜峡市| 浮山县| 阿坝县| 房产| 碌曲县| 蚌埠市| 罗甸县| 南阳市| 洛南县| 青河县| 和顺县| 汉沽区| 乌拉特后旗| 万盛区| 托里县| 长海县| 祁门县| 永康市| 迁西县| 乳山市| 宣城市| 凤庆县| 乌鲁木齐市| 龙胜| 区。| 阳城县| 双流县| 扶沟县| 丰县| 义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