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工程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要點解讀與問題分析:電氣專業
- 張日新
- 12010字
- 2019-01-03 04:17:03
第二節 常見問題
一、設計深度問題
1.設計深度不夠
(1)平面圖 依據《建筑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定》(2008年版)第4.5.7條第2款的規定:平面圖中應包括建筑門窗、墻體、軸線、主要尺寸、標注房間名稱;布置配電箱、控制箱并注明編號;標注回路規格、編號及敷設方式。
(2)豎向配電系統圖 依據《建筑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定》(2008年版)第4.5.6條第4款,應標注終端配電箱的編號,自電源點引出的回路編號。應根據工程的實際接線方式在豎向配電系統圖中清楚地表達出來。對于分支干線均應標注導線型號規格,參見《民用建筑工程電氣施工圖設計深度圖樣》(09 DX 003)。
2.圖紙編排混亂
圖紙編排順序原則上應按下列順序排列:圖紙目錄→主要設備及材料表→施工設計說明及圖例→各類系統圖→平面圖→重復用圖及二次接線圖。
3.尺寸標注問題
《建筑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定》(2008年版)沒有對配電箱(或控制箱)提出尺寸標注要求。為方便施工,對落地式布置或墻上內嵌的配電箱,如需給建筑專業提出安裝基礎或安裝墻洞等條件時,建議系統圖中標注配電箱尺寸。
4.變配電設計的缺失
許多設計圖紙按規定要求應有變配電設計,而大多數設計只在說明中簡單地說明一下:變配電系統由供電部門負責。《建筑法》第八條規定,申請領取施工許可證應當具備下列條件,第(五)款:滿足施工要求的施工圖紙及技術資料。在有了可滿足施工要求的圖紙后即可開工。審圖中心可本著“各司其職”的精神,只對送審圖紙負責。但要明確指出按規定深度送審的圖紙中,缺少哪些圖紙。業主不再送審,將自負其責。
5.電纜橋架規格尺寸未標注或選擇不當
在電氣設計施工圖審查中,經常發現電纜橋架規格尺寸不標注,達不到深度要求;或選擇的尺寸不合理,要么尺寸選擇偏大,要么選擇太小。應通過正確計算合理選擇電纜橋架規格尺寸,并標注于平面圖和系統圖中。
合理地選擇電纜橋架的規格尺寸,依據《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JG 16—2008)第8.10.7條規定:電纜總截面與托盤內橫截面面積的比值;電力電纜不應大于40%,控制電纜不應大于50%,根據《鋼制電纜橋架工程設計規范》(CECS31—2006)提出托盤、梯架橫截面面積的公式如下:
S=K×SD/η
式中 S——托盤、梯架橫截面面積,mm2;
K——裕量系數,取1.10~1.25;
η——填充率,%;
SD——電纜總截面面積,mm2。
《電力工程電纜設計規范》(GB 50217—2007)表D.0.6關于電纜橋架并列電纜載流量校正系數表上的托盤應該是有孔托盤。因為該規范6.2.7-1條條文說明中指出:實踐證明,屏蔽外部的電氣干擾,采用無孔金屬托盤加實體蓋板能起到較好的效果。由此推論,在一般情況下,對不需要屏蔽的大量強電電纜,當然應該采用有孔托盤,既節約金屬、減輕重量、方便施工,又便于散熱。另外,國標圖集《建筑電氣常用數據》(04 DX 101—1)P64表6.21中也指明是有孔托盤。民用建筑中一般配電線路可采用有孔托盤,消防配電線路應與普通配電線路分開敷設,消防配電線路應采用密閉式線槽,并應采取防火保護措施。電氣設計人員應根據工程環境特征和技術要求,并通過計算,合理選擇電纜橋架。
6.電氣豎井的位置不合理
高層建筑中電纜豎井的位置確定時應盡量設在負荷中心,以使進出線方便,并應考慮下述問題。
①電纜豎井的位置應避免鄰近熱力、潮濕(如衛生間、淋浴間)、煤氣等場所,盡量遠離電磁干擾影響嚴重的環境;不允許與其他管道間、電梯共用同一豎井。
②強、弱電豎井宜分別設置,當無此條件而需共井時,應分別將強、弱電線路布置在井內的兩側或采取隔離措施,以防強電對弱電的干擾。
③電氣豎井應符合相應規范的防火要求,預留孔洞、預埋套管等穿過樓板處,應進行防火密閉封堵與隔離。
④電纜豎井的地面應比過道地面高50mm,或采用200mm高的門檻,以防水漫入。井內禁止其他無關的管道穿過。檢修門應向外開啟。
⑤電纜豎井的地面應比過道地面高50mm,或采用200mm高的門檻,以防水浸入。井內禁止其他無關的管道穿過。檢修門應向外開啟。
⑥豎井內高壓、低壓和應急電源的電氣線路,互相之間應保持不小于300mm的距離,或采取隔離措施(采用隔板時,間距應不小于100mm),并且高壓線路應設有明顯標志。
⑦電纜豎井的數量要根據樓層面積大小、大樓形體、沉降縫設置、供電半徑、防火分區等因素綜合考慮。一般樓層面積800~1000m2設強、弱電豎井各1個,超過1000m2宜各設2各,控制指標為:配電支線供電半徑不大于50m、信息配線長度不大于90m。
⑧豎井面積的大小,除應滿足布線間隔及端子箱、配電箱布置所必須尺寸外,宜在箱體前留有不小于800mm的操作、維護距離;當建筑平面受限制時,可利用公共走道滿足操作、維護距離的要求,此時強電豎井的深度才宜小于500mm。
7.廁所缺少無障礙設計
根據《無障礙設計規范》(GB 50763—2012)的規定,在距地面高0.4~0.5m處應設求助呼叫按鈕。
二、設計負荷問題
1.缺少負荷分級,未列出設備名稱及設備容量
依據《建筑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定》(2008年版)第4.5.1條第4款規定,施工圖電氣設計說明中,應描述“設備主要技術要求”。設計說明中除應列出一級負荷和二級負荷的設備名稱及設備容量,對消防設備應予以明確。一級、二級、三級負荷的劃分應符合《供配電系統設計規范》(GB 50052—2009)第3.0.1條和《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JGJ 16—2008)附錄A的規定并應按《供配電系統設計規范》(GB 50052—2009)第3.0.2條、第3.0.7條確定供電電源。在設計說明中應提出對供電電源的要求。
2.缺少負荷計算書、主要計算參數
依據《建筑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定》(2008年版)第4.5.13條規定:施工圖設計應有計算書。對于小型工程,負荷計算比較簡單,總說明中能夠將主要計算參數表達清楚的,可在總說明中詳細列出。對于較復雜的大、中型工程,除總說明中將主要計算參數表達清楚外,還應提供詳細的計算書,對變配電所中變壓器的容量、電容補償容量、受電總開關及出線開關進行詳細計算。
3.缺少設計照度值、設計功率密度值
依據《建筑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定》(2008年版)第4.5.7條第3款規定:照明平面圖中有代表性的場所應標注設計照度值和設計功率密度值。應在設計總說明中予以表達。審圖中對有代表性的場所,特別是需二次裝修部位可要求設計者提供照明設計照度值和設計功率密度值的計算書。
三、設計內容問題
1.內容表達不清
在工程設計中,設計人員往往不重視設計總說明的編寫,甚至說明與本工程不符。許多設計人員認為電氣設計總說明就是電氣施工圖的補充技術說明,這種理解是錯誤的。設計總說明及施工圖是指導工程施工唯一有效的技術文件,是工程竣工、驗收的重要依據,并將載入城市建設檔案。
2.內容不完善
依據《建筑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定》(2008年版)的要求編寫,電氣設計總說明的具體內容包括:
①工程概況,應將經初步(或方案)設計審批定案的主要指標錄入;
②設計依據、設計范圍、設計內容及建筑電氣系統的主要指標;
③各系統的施工要求和注意事項(包括布線和設備安裝等);
④設備主要技術要求;
⑤防雷及接地保護等其他系統有關內容;
⑥電氣節能及環保措施;
⑦與相關專業的技術接口要求;
⑧對承包商深化設計圖紙的審核要求;以及本工程選用標準圖圖集編號、頁號等。
3.設計依據不詳,規范、標準不全
依據《建筑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定》(2008年版)第4.5.3條第二款規定,設計依據應包括:相關專業提供給本專業的工程設計資料,建設方提供的有關職能部門認定的工程設計資料,建設單位設計任務書及設計要求,設計所執行的主要法規和所采用的主要標準(包括標準的名稱、編號、年號和版本號),上一個階段文件的批復意見。
施工圖中經常存在電氣設計人員采用的規范、標準不全,有些還在使用已作廢的版本,并且將設計手冊、施工圖冊作為設計依據。有些電氣設計人員為了省事,在總說明中表述“采用有關國家現行規范及標準”,簡單地一語帶過,沒有列出所采用規范的名稱、編號、版本年號。國家規范、標準是規范電氣設計人員進行電氣設計的法律性文件,工程設計中必須采用符合工程實際的規范、標準,并且應為有效版本。設計手冊、施工圖冊等不應作為設計依據。
4.缺少電氣節能和環保措施
《建筑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定》(2008年版)第4.5.3條第6款為新增條款,設計人員往往認為節能只是建筑專業和暖通專業的事情,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節能和環保已經成為我國的國策,電氣節能和環保措施也越來越重要,效率高、能耗低、性能先進的電氣產品節能效果明顯。電氣節能和環保措施也是審查的重點內容,不能忽視說明中電氣節能和環保措施。
5.應急照明系統指標不清
多層和高層公共建筑的應急照明系統很重要,各項指標說明要詳盡。
設計說明中應明確應急照明的設置場所及其照度要求。如:在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柴油發電機房、配電室、防排煙機房、消防電梯機房、弱電機房等場所應設置備用應急照明,其照度仍保證正常照明的100%照度,多層建筑的配電室應急照明往往被疏漏。
在疏散走道、安全出口、大面積公共場所等設置疏散指示燈及安全出口標志燈。在疏散走道、樓梯間、電梯前室、門廳、地下車庫等公共場所設置疏散用的應急照明,其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應低于0.5lx,且樓梯間不應低于5.0lx。
在觀眾廳、休息廳、餐廳、多功能廳等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設置備用應急照明,其照度不低于正常照度的10%,且不小于1.0lx(大面積裝修場所照明設計時,須考慮10%~15%的應急照明容量)。
還應明確交代應急照明選用的光源及電源。如:光源采用可瞬時點亮的鹵鎢燈或快啟節能燈;應急電源自帶蓄電池或采用集中應急電源裝置EPS供電,以及應急照明燈是常明、常暗或按正常照明燈使用。且應交代應急照明燈的總用電負荷、連續供電時間(疏散照明不小于30min、避難層備用照明不小于60min、消防工作區域備用照明不小于180min),或EPS的供電總容量、連續供電時間(因這些與應急燈或EPS的造價直接有關)。
尚應明確應急照明的控制要求,如平時采用就地控制,火災時由消防控制室自動控制強制點亮全部應急燈(含疏散指示燈、出口標志燈),還需交代:應急照明燈具應設玻璃或其他非燃燒材料制作的保護罩,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消防安全標志》(GB 13495—92)和《消防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統》(GB 17945—2010)的有關規定;應急照明箱體應有明顯標志并做防火處理。
應急照明的耐壓等級應滿足額定電壓不低于450V/750V的銅芯絕緣線纜。暗敷時,應穿管并應敷設在不燃燒體結構內且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30mm。明敷時(包括敷設在吊頂內),應穿金屬管或封閉式金屬線槽,并應采取防火保護措施。
6.缺少相關專業的技術配合
往往由于與相關專業之間配合不好,對電氣專業而言經常出現下列問題。
①和建筑專業設計人員配合不緊密,房間布置與電器布置不協調,如在設有電視機的位置未預留電源插座和電視插座;出現建筑專業設計人員修改未通知電氣專業,如改變門的開啟方向改變房間用途,電氣專業設計人員不知道,仍按原圖紙設計,使照明開關放在了門后,造成操作不便或設置燈具和配電不能滿足房間要求。
②與結構專業設計人員配合不協調,如不注意結構專業梁板布置或樓板形式已改變,由平板改為井字梁等,電氣專業設計人員將燈具和火災探測器布置在梁上,安裝時燈盒的位置已預留好,結果很難改動。
③與給水排水專業設計人員配合不好,給水專業消防設備的布置與電氣圖紙不一致,水位信號不能引入消防中心,在電氣專業配電箱的地方有給水專業的消防箱體,住宅廚房插座與水立管靠得太近,造成使用不方便。
④與暖通專業設計人員欠溝通,不能滿足暖通設備控制的要求,對正壓送風機和排煙風機未聯動,設有插座的位置,暖通專業設有暖氣片,結果造成設計的不合理。
在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階段,電氣專業接收其他專業資料后,進行整理,確定本專業的設計文件,向其他各專業反提資料。如工程規模較大、功能較復雜,電氣專業應加強與各專業間的相互配合,反提資料可分批次供給。先向外專業提供主要功能用房(如變配電所、發電機房、消防控制室、各弱電機房)、強電(弱電)管井、主要敷設通道位置等;向結構專業提供對結構有影響的荷載、留洞位置等。
7.專業術語表述不嚴謹
設計說明中對一些專業術語表達不確切,如:“電源進線”的“零線”做重復接地,工作零線與保護零線分開,根據IEC標準,“零線”做重復接地應為:保護線中性(PEN線)做重復接地,工作零線應為中性線(N線),保護零線應為保護接地線(PE線)。三相五線制,根據《供配電系統設計規范》(GB 50052—2009)第7.0.1條,帶電導體系統的型式為:單相二線制、兩相三線制、三相三線制和三相四線制。而無三相五線制,應表述為供電系統型式為三相四線制,接地型式為TN-S系統或TN-C-S系統;對一些參數還沿用舊的表達形式,如“漏電電流”,新的《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JGJ 16—2008)已修改為剩余電流保護;燈具安裝高度低于2.4m時,需要增加一根PE線的技術要求有誤,根據《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 50034—2013)第7.2.12條,當采用Ⅰ類燈具時,燈具的外露可導電部分應可靠接地,《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JGJ 16—2008)第12.3.1條也有此規定,應表述為當采用Ⅰ類燈具時,燈具的外露可導電部分應可靠連接PE線接地。
8.配電系統圖表達不完善
依據《建筑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定》(2008年版)第4.5.7條第1款,配電箱系統圖,應標注配電箱的編號、型號,進線回路編號;標注各元器件型號、規格和整定值;配出回路編號、導線型號規格、負荷名稱等。
9.工程概況內容交代不清
按建筑材料劃分,建筑物的結構形式分為混凝土結構、鋼結構、木結構、膜結構等,其中混凝土結構又分為框架結構、剪力墻結構、框架-剪力墻結構、筒體(框架-核心筒、筒中筒)結構、框支結構等。因建筑物的這些結構形式與電氣管線的敷設直接相關,故應交代建筑物的結構形式。
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的常見基礎形式有:筏形基礎、箱形基礎、樁基礎。多層建筑一般采用獨立柱基、條形基礎、墩基礎等。因基礎形式與建筑物的防雷、接地裝置的自然接地體直接相關,故應交代建筑物的基礎形式。
根據《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 50016—2014)的規定,多層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級分為一、二、三、四級;高層建筑分為一、二類,耐火等級分為一、二級。一類高層建筑的耐火等級應為一級,二類高層建筑的耐火等級不應低于二級,裙房的耐火等級不應低于二級,高層建筑地下室的耐火等級應為一級。
因建筑物的防火分類、耐火等級與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保護對象分級直接相關,故在工程概況中應予交代。
通常在電氣設計說明的工程概況中,尚應交代建筑物的總建筑面積、主體高度、層數、各層功能用途;變配電所、水泵房、冷凍站、鍋爐房位置;消防控制室、弱電機房位置;強電井、弱電井位置與數量;客用電梯、消防電梯數量等。
10.特殊建筑中規范未列入,技術措施及要求未體現
醫療、體育、博覽、劇場、人防工程等特殊建筑,其電氣設計應區別于普通辦公建筑對待,其相應的特殊設計規范應列入,有關的技術措施及要求亦應在說明及圖紙中體現出來,否則,設計則顯得針對性不強、技術含量不高。
對于醫療建筑,應將《建筑物電氣裝置第7-710部分:特殊裝置或場所的要求醫療場所》(GB 16895.24—2005)及《綜合醫院建筑設計規范》(JGJ 49—88)中的重要技術措施及要求,在設計說明及圖紙中全面、準確地體現出來。如醫療場所的應急電源,對于要求自動恢復供電時間t≤0.5s的手術室照明和重要醫療設備等,采用靜止型UPS作為應急安全電源,并與發電機組配合使用。對于要求自動恢復供電時間0.5s≤t≤15s者,采用切換時間≤0.5s的PC級ATSE轉接的獨立備用回路作為應急電源,并與發電機組配合使用。要求自動恢復供電時間t≥15s,采用發電機組作為應急電源。在1類、2類醫療場所,當任一導體的電壓下降幅度超過供電標稱電壓的10%,應急電源應自動啟動。對手術室、急救室、重癥監護部(ICU)、心臟監護部(CCU)、心血管造影室等1類、2類醫療場所的重要醫用設備,采用由電源隔離變壓器和絕緣監視設備組成的IT不接地系統供電,當第一次接地時,發出聲光預報警信號。
對于體育建筑、劇場建筑,應分別將《體育建筑設計規范》(JGJ 31—2003)、《劇場建筑設計規范》(JGJ 57—2000)中的重要技術措施及要求,在設計說明及圖紙中全面、準確地體現出來。
對人防工程設計,不能遺漏《人民防空地下室設計規范》(GB 50038—2005)、《人民防空工程設計防火規范》(GB 50098—2009)中的重要技術措施及要求。
對住宅建筑設計,除了要遵從《住宅設計規范》(GB 50096—2011),還必須嚴格遵從全文強制的《住宅建筑規范》(GB 50368—2005)。
11.低壓開關柜斷路器的脫扣器保護功能設置不當
很多設計要求“所有低壓斷路器均設置過載長延時、短路短延時、短路瞬時脫扣器三段保護”,這是不合理的。正確的做法應是區別對待,對低壓主進、聯絡斷路器設過載長延時、短路短延時保護脫扣器(不設短路瞬時功能,以保證前后級開關之間的選擇性,減少故障面);對其他低壓斷路器設過載長延時、短路瞬時脫扣器(不設短路短延時,以實現短路瞬時切斷);部分回路設分勵或失壓脫扣器,這些回路既可以在自動互投時卸載部分負荷,防止變壓器過載,又可以在火災時,切斷火災場所相關非消防設備電源。
12.開關連鎖關系交代不清
為確保低壓供電系統的安全可靠性,開關連鎖關系應做如下明確交代:當低壓系統為單母線分段運行時,聯絡開關設自投自復/自投不自復/手動轉換開關。自投時應自動斷開非保證負荷,以保證變壓器正常工作。低壓主進開關與聯絡開關之間設電氣連鎖,任何情況下只能合其中的兩個開關。
13.選用變壓器外殼防護等級不當
根據《20kV及以下變電所設計規范》(GB 50053—2013)的規定,具有符合IP3X防護等級外殼的不帶可燃性油的高、低壓配電裝置和非油浸的電力變壓器,當環境允許時,可相互靠近布置在車間內。
對具有符合IP3X防護等級且斷路器不帶可燃性油的高低壓配電裝置和非油浸的電力變壓器,在環境允許時可相互靠近布置在車間內,不僅可減少占地面積,也有利于高壓深入負荷中心。
根據《外殼防護等級(IP代碼)》(GB 4208—2008)規定,IP2X能防止直徑大于12mm的固體異物進入殼內;IP3X能防止直徑大于2.5mm的固體異物進入殼內;IP4X能防止直徑大于1.0mm的固體異物進入殼內。
注:如果配電室面積允許,最好不將變壓器與開關柜貼鄰布置,而間隔0.8~1.0m的距離以利變壓器的散熱(此時變壓器外殼等級可為IP20),若貼鄰布置(IP30或IP40外殼),則不利變壓器散熱,影響其供電容量。
14.燈具安裝技術要求有誤
根據《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 50034—2013)第7.2.12條:當采用Ⅰ類燈具時,燈具的外露可導電部分應可靠接地。《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JGJ 16—2008)第12.3.1條亦有此規定。
根據國家標準《燈具第1部分:一般要求與試驗》(GB 7000.1—2007),燈具按防觸電保護分類,分為Ⅰ、Ⅱ、Ⅲ類。其中Ⅰ類燈具:防觸電保護不僅依靠基本絕緣,還有附加安全措施,即把外露可導電部分連接PE線;Ⅱ類燈具:依靠雙重絕緣或加強絕緣保證安全,不需要連接PE線;Ⅲ類燈具:采用安全超低壓SELV供電,電壓不超過50V,經隔離變壓器供電,二次側導線和外露可導電部分不允許連接PE線,以避免一次側故障時的接觸電壓通過PE線導入二次側。
注:0類燈具僅有基本絕緣、不連接PE線,已被取消。
絕大多數照明配電系統采用接地故障保護,因此,不論燈具距地面高度多少,應采用Ⅰ類燈具、連接PE線接地,以實現間接接觸防護(燈具距地面高度主要涉及直接接觸防護,如低于伸臂距離2.4m,則燈具還應采取直接接觸防護措施)。
15.應急照明及消防線路的耐壓等級、敷設要求不明
根據《建筑電氣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303—2002)第20.1.4(8)條,疏散照明線路應采用耐火電線、電纜,穿管明敷或在非燃燒體內穿剛性導管暗敷,暗敷保護層厚度不小于30mm。電線采用額定電壓不低于750V的銅芯絕緣電線。
《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規范》(GB 50116—2013)第11.2.3條,線路暗敷設時,應采用金屬管、可撓(金屬)電氣導管或B1級以上的剛性塑料管保護,并應敷設在不燃燒體的結構層內,且保護層厚度不宜小于30mm;線路明敷設時,應采用金屬管、可撓(金屬)電氣導管或金屬封閉線槽保護。礦物絕緣類不燃性電纜可直接明敷。
16.漏電電流動作保護器設置部位不當
根據《剩余電流動作保護裝置安裝和運行》(GB 13955—2005)、《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JGJ 16—2008)第7.7.10條,下列設備的配電線路應設置漏電保護:
①手持式及移動式用電設備;
②室外工作場所的用電設備;
③環境特別惡劣或潮濕場所的電氣設備;
④家用電器回路或插座回路;
⑤由TT系統供電的用電設備;
⑥醫療電氣設備,急救和手術用電設備的RCD作用于報警。
《鐵路電力設計規范(附條文說明)》(TB 10008—2006)第9.4.15條亦有類似的規定。
《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JGJ 16—2008)第10.8.1-12條新增要求:住宅配電除壁掛式空調器外,其他所有插座回路(含立柜式空調器)均應設RCD。
17.漏電電流動作保護器的動作電流及時間未明確
根據《建筑電氣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303—2002)第6.1.9條,在配電回路或支線上設置的防止人身電擊RCD的動作電流I△n≤30mA,動作時間t≤0.1s。《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JGJ 16—2008)第7.7.10條中亦有此規定。
注:醫療電氣設備等,現均為≤30mA,而舊《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中為≤6mA。
根據《低壓配電設計規范》(GB 50054—2011)第4.4.21條:為減少接地故障引起的電氣火災危險而裝設的漏電電流動作保護器,其額定動作電流不應超過0.5A。
《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JGJ 16—2008)第7.7.10條中亦有此規定。所以應明確,在供電干線或電源線路上設置的防止電氣火災RCD動作電流I△n≤500mA,動作時間t≤0.5s。
18.對接地故障保護是否加設漏電電流動作保護器缺乏依據
根據《低壓配電設計規范》(GB 50054—2011)第4.1.1條,配電線路應裝設短路保護、過負載保護和接地故障保護,作用于切斷供電電源或發出報警信號。
根據《低壓配電設計規范》(GB 50054—2011)第4.4.10條,TN系統配電線路應采用下列的接地故障保護:
①當過電流保護能滿足本規范第4.4.7條要求時,宜采用過電流保護兼作接地故障保護;
②在三相四線制配電線路中,當過電流保護不能滿足本規范第4.4.7條的要求且零序電流保護能滿足時,宜采用零序電流保護,此時保護整定值應大于配電線路最大不平衡電流;
③當上述①、②款的保護不能滿足要求時,應采用漏電電流動作保護。
根據《低壓配電設計規范》(GB 50054—2011)第4.4.7條,相線對地標稱電壓為220V的TN系統配電線路的接地故障保護,其切斷故障回路的時間應符合下列規定:
①配電線路或僅供給固定式電氣設備用電的末端線路,不宜大于5s;
②供電給手握式電氣設備和移動式電氣設備的末端線路或插座回路,不應大于0.4s。
校驗公式:
R≤50/Ia
式中 R——可同時觸及的外露可導電部分和裝置外可導電部分之間,故障電流產生的電壓降引起接觸電壓的一段線段的電阻,Ω;
Ia——切斷故障回路時間不超過5s的保護電器動作電流,A,當保護電器為瞬時或短延時動作的低壓斷路器時,Ia值應取低壓斷路器瞬時或短延時過電流脫扣器整定電流的1.3倍。
故當斷路器或熔斷器的過電流保護能滿足R≤50/Ia時,則可將斷路器或熔斷器兼作接地故障保護,這最為經濟簡單,應優先采用;如其過流保護不能滿足R≤50/Ia的要求,則必須另外加設漏電動作保護器RCD實現接地故障保護,且此時須設置專用的PE線。
19.建筑物防雷類別的確定沒有依據
根據建筑物的重要性、使用性質及年預計雷擊次數N的計算結果,《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 50057—2010),確定建筑物的防雷類別。
建筑物年預計雷擊次數應按下式確定:
N=kNgAe=k×0.024×Td1.3Ae
式中 N——建筑物預計雷擊次數,次/a;
k——校正系數,一般情況取1,位于曠野孤立的建筑物取2;金屬屋面的磚木結構建筑物取1.7;位于河邊、湖邊、山坡下或山地中土壤電阻率較小處、地下水露頭處、土山頂部、山谷風口等處的建筑物,以及特別潮濕的建筑物取1.5;
Ng——建筑物所處地區雷擊大地的年平均密度,次/(km2·a);
Ae——與建筑物截收相同雷擊次數的等效面積,km2,應為其實際平面積向外擴大后的面積(建筑物高度H<100m或H≥100m,其計算公式有別,此處從略);
Td——年平均雷暴日,根據當地氣象臺、站資料確定,d/a。
20.防雷電波侵入的措施表述不完整
對電纜進出線,應在進出端將電纜的金屬外皮、鋼管、金屬管道等就近與防雷接地網連接,以實現防雷電波侵入的措施。
根據《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JGJ 16—2008)第11.5.2條,屋面的配線管應采用鋼管;鋼管的一端應與配電箱金屬外殼相連,另一端應與用電設備金屬外殼相連;并應就近與屋頂防雷裝置相連。
21.采取防雷電感應的措施設置不當
根據《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 50057—2010)的規定,各類防雷建筑物應采取防直擊雷和防雷電波侵入的措施。第一類防雷建筑物和《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 50057—2010)中,四、五、六款所規定的第二類防雷建筑物尚應采取防雷電感應的措施。可見,該規定僅對制造、使用或貯存爆炸物質的建筑物和爆炸危險環境采取防雷電感應。其他防雷建筑物可以不防雷電感應。雷電感應可能感應出相當高的電壓而發生火花放電引發事故。但在一般性建筑物內,在不帶電的金屬物上雷電感應所產生的火花放電,由于其能量小、時間極短,通常不會引發火災危險。
在220V/380V系統的帶電體上的雷電感應,由于采取了防雷電波侵入和防反擊的措施(防反擊包含于防直擊雷中),此問題也跟著得到解決。
此外,設備外殼及其外接金屬管線由于電氣安全或屏蔽需要已作接地或等電位連接,這也大大減少了雷電感應的危險性。
22.防雷擊電磁脈沖的電涌保護器設置部位不當
根據《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JGJ 16—2008)第11.9.4條,低壓配電系統及電子信息系統傳輸線路在穿過各防雷區界面處,宜采用電涌保護器(SPD)保護。
為防止雷擊電磁脈沖引起的過電流和過電壓,通常應在下列部位裝設電涌保護器。
①在變壓器低壓側裝一組SPD,當SPD的安裝位置距離變壓器沿線長度不大于10m時,可裝在低壓主進線斷路器負載側的母線上,SPD支線上應設置短路保護電器,并且與主進斷路器之間應有選擇性。
②在向重要設備供電的設備末端配電箱的各相母線上,應裝設SPD。上述重要設備是指重要的計算機、監控設備、電話交換設備、網絡設備、UPS電源、火災自動報警系統、電梯的集中控制裝置、集中空調系統的中央控制設備,以及對人身安全要求較高的或貴重的電氣設備等。
③對重要的信息設備、電子設備、控制設備的訂貨,均提出裝設SPD的要求。
④由室外引入或由室內引至室外的電力線路、信號線路、控制線路、信息線路等在其入口處的配電箱、控制箱、前端箱等的引入處應裝設SPD。
23.防雷擊電磁脈沖的電涌保護器設置參數有誤
根據《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JGJ 16—2008)中表11.9.4-2~4的規定,分為A、B、C、D四種不同防護等級的SPD性能參數,設計應遵照執行。
注:一級或二級SPD要分別設置4P-50A或4P-20A、2P-10A的短路保護開關對SPD加以保護,且此開關應與電源主進開關之間有選擇性,其分斷能力要滿足此處短路電流的需要。同時,SPD的接地問題亦不容忽視。
24.不間斷電源輸出端的中性線未設置重復接地
根據《建筑電氣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303—2002)第9.1.4條,不間斷電源輸出端的中性線,必須與由接地裝置直接引來的接地干線相連接,做重復接地。此為強制性規范條文,設計說明應予強調。
25.普通電纜與應急電源電纜合用橋架而未采取隔離措施
根據《低壓配電設計規范》(GB 50054—2011)第5.7.7條:豎井內的高壓、低壓和應急電源的電氣線路,相互之間的距離應等于或大于300mm,或采取隔離措施,并且高壓線路應設有明顯標志。當強電和弱電線路在同一豎井內敷設時,應分別在豎井的兩側敷設或采取隔離措施以防止強電對弱電的干擾,對于回路線數及種類較多的強電和弱電的電氣線路,應分別設置在不同豎井內。
若電纜明敷在橋架上,普通電纜與應急電源電纜應分設橋架或采取隔離措施,以確保應急電源電纜的供電可靠性。
電氣豎井內孔洞在設備安裝完畢后要用防火材料封堵。
電纜橋架穿過防煙分區、防火分區、樓層時應在安裝完畢后用防火材料封堵。
26.應急照明控制設置要求
根據《住宅建筑規范》(GB 50368—2005)第8.5.3條:當應急照明在采用節能自熄開關控制時,必須采取應急時自動點亮的措施。
住宅公共部位的燈,常因開關不便而成為“長明燈”,造成電力浪費,出于節能的需要,應急照明可以采用節能自熄開關控制,但必須采取措施,使應急照明在應急狀態下能自動點亮,保證應急照明的使用功能,也就是當發生失火等緊急情況時,無論現場開關是開還是關,應能實現應急照明強制接通點亮,即在消防控制室或值班室設置強制點亮應急照明燈的信號線。
27.插座安裝要求
根據《住宅建筑規范》(GB 50368—2005)第8.5.5條:安裝在1.8m及以下的插座均應采用安全型插座。
為了避免兒童玩弄插座時發生觸電危險,故要求安裝高度在1.8m以下的插座應采用安全型插座。
28.住宅公共部位的照明未采用高效光源、高效燈具和節能控制措施
根據《住宅建筑規范》(GB 50368—2005)第10.1.4條:住宅公共部位的照明應采用高效光源、高效燈具和節能控制措施。
高效光源包括T8(ф26)、T5(ф16)等細管日光燈、環形管節能燈、U型管緊湊型節能燈等;高效燈具是指光能損耗小的高效率的燈具;節能控制措施就是要做到人來燈開、人走燈滅,為此,設計必須采用聲控、光控、定時、延時開關等技術措施。
29.住宅內電梯、水泵、風機未采取節電措施
根據《住宅建筑規范》(GB 50368—2005)第10.1.5條:住宅內使用的電梯、水泵、風機等設備應采取節電措施。
住宅建筑內配置的電梯、水泵、風機等機電設備消耗的電能較大,因此應注重這類機電設備的節電問題。常用的成熟節電技術有電梯的智能控制,水泵、風機的變頻控制,電氣設計中積極采用這些技術措施,能收到很好的節電效果。
設計如不滿足以上要求,未采用變頻水泵、高效率水泵,則直接違反本強條。
注:對變頻水泵的電控柜,要引入給水管道上的水壓傳感器的給水壓力信號線,以及生活水池內的液位傳感器的低水位信號線,作為控制變頻水泵啟停運轉的輸入信號。電氣設計不能遺漏這些輸入控制信號線。
30.住宅總電源進線斷路器的漏電動作電流值選擇不當
當住宅部分建筑面積小于1500m2(單相配電)或4500m2(三相配電)時,漏電斷路器的漏電動作電流IZ為300mA。
當住宅部分建筑面積小于1500~2000m2(單相配電)或4500~6000m2(三相配電)時,漏電斷路器的漏電動作電流IZ為500mA。
當住宅部分建筑面積超過6000m2時,應多路配電,并分別設置漏電保護斷路器,或在總配電柜的出線回路上分別裝幾組漏電斷路器。
凡帶消防用電設備的回路不能裝設作用于切斷電源的漏電保護裝置,應設報警式漏電保護裝置。照明總進線處的漏電斷路器的事故報警除在配電柜上顯示外,還應將報警信號送至值班室,在值班室設聲光報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