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菊花——菊花甘寒清頭目

野菊降壓又解毒

菊花性味甘寒,入肺肝二經,有黃、白之分,功效雖似,但各有所長。白菊(甘菊花)長于清肝明目,黃菊(杭菊花)長于疏風散熱;而野菊花長于清熱解毒。其應用范圍有頭痛,眩暈,目赤,心煩,耳鳴,失眠,以及外科瘡瘍腫毒等。

菊花在我國素有“延壽客”之稱,相傳河南省內鄉縣的菊花山,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長壽之鄉。這里山青水秀,菊花遍野,人們長年飲用菊花溪水,壽至百二十歲,其高壽者達145歲。每年九月九日(農歷)的重陽節,人們登高遠眺,佩茱萸、賞菊、飲菊花酒,以此寄托秋思,健身避穢。菊花還有一種作用,就是可以凈化空氣,保護環境,對煙塵及有害氣體有不同程度的吸收能力。因此,多種菊花,可減少空氣污染,美化環境,有益于人類健康。

菊花藥膳

1.菊花粥:菊花15克,粳米50克。菊花放入鍋中,加水300毫升,煮沸15分鐘,倒出藥液;再加入300毫升水,煮沸10分鐘,倒出藥液。將兩次藥液合并,加入粳米,武火煮沸后,改為文火,煮粥,可加冰糖調味,每日早晚服用。此粥適用于頭痛、眩暈、目赤、心胸煩悶等,尤適用于高血壓、高血脂的病人。

2.菊花山楂茶:菊花、茶葉各10克,山楂15克。將三味一同倒入杯中,用沸水沖泡,加蓋燜浸5分鐘即可飲用。此茶有清熱化痰、平肝明目、健胃消食之功。適宜于風熱頭痛,咳嗽有痰,或羞明目赤等。

3.菊花酒:菊花、杜仲各50克,防風、炮附子、黃芪、干姜、桂心、當歸、石斛各12克,紫石英、肉蓯蓉各15克,萆薢、獨活、鐘乳石各24克,茯苓9克,用白酒3500毫升,浸泡5日,即可飲用。1次30~50毫升,每日2次。此方原名“長壽酒”,其味清涼甜美,有養肝、明目、健腦、延緩衰老等功效,原載于明代《奇效良方》,主治男女風寒冷痹、腰背痛、食少羸瘦、噓吸少氣,去風冷、補不足。

養生經驗方

1.明目延齡膏(《慈禧太后醫方選議》):鮮菊花瓣,用水熬透,去渣再熬濃汁,少兌煉蜜收膏,每服10~12克,白開水沖服。此方清肝明目之功極佳。原注云:此方“疏風、清熱、明目之力甚強。此類方藥對老年眼疾尤為適宜。”現代醫學研究認為,本藥有明顯擴張冠脈、增加冠脈流量、減緩心率、增加心臟收縮力之功效,其具有長壽功效,實屬可信。

2.菊花丸《扶壽精方》):菊花、懷牛膝各500克,地黃1500克,覆盆子750克,研搗過篩,煉蜜為丸,淡鹽湯送下,每服6克,每日2次。此丸有補虛健腦、卻疾益智、滋陰明目的功效,常服氣血不衰,須發不白,駐顏增壽。

3.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鑒》):野菊花、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紫背天葵10克,水煎服。本方有清熱解毒、消散疔瘡之功效,是治療濕熱火毒的首選方,主要用于各種瘡瘍紅腫熱痛,如軟組織化膿性感染、疔瘡、蜂窩組織炎、急性扁桃體炎、急性乳腺炎、敗血癥、大葉性肺炎、心內膜炎、慢性骨髓炎、產褥熱等。

薄荷——薄荷性味為辛涼

溫病癮疹用之良

薄荷是一味常用的中藥,味辛性涼,入肝肺二經。辛能發散,涼能透熱,有疏肝理氣、清熱散風的功效,因氣味芳香,又有辟穢開竅的作用。

近代名醫張錫純對薄荷的功效闡述頗為確切:“薄荷氣味近于冰片,最善透竅。其力內至臟腑筋骨,外至腠理皮毛,皆能透達。故能治溫病中之筋骨作痛者。”“若少用之,亦善調和內傷,治肝氣膽火郁結作痛,或肝風內動,忽然驚痙瘛疭,頭痛目痛,鼻淵鼻塞,齒痛咽喉腫痛,肢體拘攣作痛,一切風火郁熱之疾,皆能治之。痢疾初起挾有外感者,亦宜用之,散外感之邪,即以清腸中之熱,則其痢自愈。又善清毒菌,逐除惡氣,一切霍亂痧癥,亦為要藥。因其味辛而涼,又善表癮疹,愈皮膚瘙癢,為兒科常用之品。”

薄荷藥膳

1.薄荷粥:薄荷10克(鮮者30克)、大米50克,調味品適量。先將薄荷洗凈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水煎沸數分鐘,去渣取汁;再將大米放入鍋中煮粥,待粥熟時兌入薄荷汁,再煮二三沸,加入調味品即可。此粥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解表透疹的功效,可用于風熱感冒,痘疹初起。

2.薄荷茶:薄荷6克,黨參9克,蘆根30克,炙麻黃、生姜各3克,共為細末,加水適量,煎取藥汁,棄渣飲汁。本茶具有益氣解表、清熱化痰的作用,用于體虛感冒之發熱頭痛,咽喉腫痛,咳嗽不爽。

3.薄荷小米湯:薄荷6克,小米(炒黃)30克,水400毫升,共煮稀粥,加白糖20克,趁熱飲服,微覆取汗。本膳主治感冒,汗后熱除。

養生經驗方

1.藥制薄荷(《上海中成藥臨床實用手冊》):薄荷葉、甘草、食鹽。此藥具有祛風解熱、清利頭目的功效,用于傷風感冒,頭暈作痛。

2.羌蒡薄荷湯(《治法與方劑》):羌活、薄荷、牛蒡、蒲公英。本方特點是辛溫與辛涼相結合,發散而不峻汗,解表而不礙邪,為寒熱不明顯的表證治法。

3.清解湯(《醫學衷中參西錄》):薄荷12克,蟬衣10克,生石膏18克,甘草5克。本方功效為清解表熱,主治溫病初起之發熱,癥見肌膚壯熱,周身骨節酸痛,頭痛,背部微惡寒等。

薄荷軼事

清代名醫陳士鐸曾遇到一例外感病人,又帶氣郁,不肯服藥,陳氏勸其服用薄橘茶而愈。即取薄荷3克,橘皮3克,滾水沖一大碗,飲之。薄荷不特善解風邪,尤善解憂郁。

在慈禧、光緒的醫方中,清頭目的藥方多數含有薄荷,特別是外洗方中,尤為顯著,乃取其清熱祛風的作用。

當代名醫焦樹德說,對于薄荷的用途,一般多注意使用它發散風熱、清肝明目,而不注意它能消食下氣、消脹、除霍亂吐瀉等。

柴胡——解表退熱疏肝氣

升陽健胃用柴胡

柴胡始見于《神農本草經》,且被列為上品。其味微苦微辛,性寒,入肝、膽、心包、三焦經,秦漢時期已廣泛地用于臨床。歷代醫家對柴胡的應用都非常重視。綜合各家的經驗,柴胡的作用大致有三。一是良好的和解泄熱作用:柴胡可用于一切外感發熱,對于肌表之熱,當與葛根、桂枝配伍。對于半表半里之寒熱往來,常與黃芩配伍。透表解熱時多生用,劑量可達15~30克。二是舒肝解郁作用:凡因肝膽氣郁所致的疾病,特別是婦科疾病,柴胡有良好的疏解氣血作用,常與當歸、白芍組方。三是升陽舉陷作用:凡脾胃氣虛,陽氣下陷所致的病癥,如臟器下垂,血壓偏低等,常與升麻并用,與黨參、黃芪補氣藥為伍,更顯其功。柴胡用量,大則散,小則升,而中劑量(10~15克)則舒肝解郁力最佳。

柴胡藥膳

平肝清熱茶:醋柴胡、龍膽草、川芎各1.8克,甘菊花、生地各3克,共為細末,加水煎湯或沸水沖泡,隨時代茶飲,每日1~2劑。本茶主治肝經郁熱所致的卡他性中耳炎。

養生經驗方

1.小柴胡湯(《傷寒論》):柴胡12克,黃芩、黨參、半夏、生姜各9克,炙甘草6克,大棗(擘)4枚,水煎服。此方為和解少陽的代表方劑,廣泛用于外感發熱、肝炎、膽囊炎、胃炎、胰腺炎、慢性腸炎、胃腸神經官能癥、小兒腹瀉、神經性嘔吐、滲出性胸膜炎、偏頭痛、鼻竇炎、急性腎盂腎炎、月經不調等;此方還有明顯的解熱作用,能促進消化,并有鎮吐、祛痰、鎮咳、保肝、利膽、鎮靜等多種效能。

2.正柴胡飲(《景岳全書》):柴胡10克,陳皮5克,赤芍6克,防風、甘草各3克,生姜3片,水煎服。本方具有解表散寒、理氣解郁的功效。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對正柴胡飲進行了臨床與實驗研究。經對無夾雜合并癥的普通感冒666例進行臨床治療,獲得了較滿意的療效。對全身不適,四肢和全身酸痛,頭痛頭暈(頭疼身痛)諸癥具有較高的癥狀消失率。用藥48小時內癥狀消失率為86.8%~51.8%,癥狀消失率順序為流淚、四肢酸痛、全身不適、噴嚏、頭痛頭暈、流涕、鼻塞、咽痛和咳嗽。三項主要局部癥狀(鼻塞、噴嚏、流涕)和兩項主要全身癥狀(全身不適,四肢酸痛)的癥狀消失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板藍根組。其中32例有發熱癥狀者,在48小時內體溫降至正常的有28例。在臨床使用過程中,未發現明顯副作用。本方適用于風寒感冒。經對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試驗性防治研究,發現該方具有抗菌、鎮靜、鎮痛、解熱、抗炎、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等作用。方劑學研究表明,全方減去任何一味藥物,均消弱全方藥效。方中諸藥間有相須(柴胡-赤芍,陳皮-防風,防風-生姜),相使(柴胡-陳皮,柴胡-防風,防風-生姜),相惡(赤芍-陳皮,赤芍-防風)作用。現已研制成沖劑廣泛應用于臨床。

柴胡軼事

古時候有位胡進士,家里的長工二慢得了溫病,身上時冷時熱,不能出工干活了,胡進士怕他的病傳染家人,便將他趕了出去。二慢來到水塘邊的雜草叢中,又饑又餓,渾身無力,便挖些草根吃。一連吃了7天,只覺得身上有勁了。于是,他又回到胡進士家幫工去了。

不久,胡進士的兒子也得了同樣的病,許多醫生都治不好。胡進士問二慢吃的什么藥,二慢指給他看,胡進士趕忙命長工采來,煎湯給兒子服下,過了幾天,兒子的病果然好了。他知道那種草根原來是當柴燒的,自己又姓胡,于是把它叫做“柴胡”。

黃連——苦口良藥利于病

黃連清熱功非輕

黃連是人人皆知的一味常用中藥,《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李時珍云:“整根連株而色黃,故名。”黃連有川連、云連與野黃連之分,各地均有出產。

黃連大苦大寒,善清胃腸之濕熱,又能瀉心、腎、胃、肝、膽之實火,尤以清泄心胃之火見長,多用于高熱、煩躁、神昏、譫語、失眠、頭痛、牙痛、痢疾、淋病、癰腫疔瘡等;另如婦科之赤白帶下,五官科的火毒上攻,小兒科的風、積、麻、驚等,黃連都是不可缺少的良藥。

黃連藥膳

黃連白頭翁粥:黃連10克,白頭翁50克,放入砂鍋內,加水煎煮,約30分鐘后,去渣取汁。另取粳米30克,加水400毫升,煮至粳米開花,加入藥汁,再煮成粥即可。每日煮取3次,趁熱服用。本粥有清熱、解毒、涼血的作用,主治中毒性痢疾。

養生經驗方

1.陰道滴蟲病方(經驗方):黃連10克,鴉膽子20克,苦參30克。水煎3次,趁熱洗浴。本方治療陰道滴蟲病,每晚1次,6日為1療程。

2.千金黃連丸(《千金要方》):黃連10克,生地100克,共研細末,水泛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每日3次。本方功效為滋陰清熱,主治輕型糖尿病,也可作為糖尿病緩解期的保健用藥。

3.三黃片(《山西藥品制劑手冊》):黃連500克,黃芩、黃柏各1500克,制成片劑。每服2~4片,每日3次。本方用于一切火毒癥,如熱痢、胃熱嘔吐、腸癰、消渴、目赤腫痛、口舌生瘡、鼻衄、化膿性疾病,以及其他時行熱性疾病。

黃連軼事

黃連在數千種中藥中味道是最苦的,俚語“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可見苦味非同一般。漢語中形容黃連之苦的歇后語也比較多:“黃連樹下彈琵琶,苦中取樂”;“先吃黃連后吃蜜,先苦后甜”;“黃連樹上吊苦膽,苦上加苦”;“黃連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等。

清代名醫葉天士的母親患病,久治不愈,后來請了一位姓章的醫生,章醫生問:“病狀如何?”葉答:“母親每天口念‘黃連’二字,不知何意?”章思忖片刻,曰:“處方與病機相合,本當有效,但老夫人心中有熱,應加‘黃連’才會愈。”葉氏嘆道:“我也想用黃連,但顧及母親年事已高,怕傷元氣,故不敢用。”章曰:“老夫人脈實有力,并非虛證,用之無害。”葉聽了頻頻點頭,原方加入黃連,果然病愈。后酬百金以謝之。

金銀花——清熱解毒金銀花

溫病癰腫效堪夸

金銀花又名忍冬、雙花、二寶花、鷺鷥花、金銀藤、二色花藤等。它三四月開花,一蒂兩花,一大一小,花初開時呈白色,經二三日,色變為黃,新舊相參,黃白相應,故被呼為金銀花。它味略甜,性寒涼,入肺胃二經,清熱解毒,能治療溫病發熱、熱毒血痢、癰瘍癤腫及痔漏、瘰疬。

金銀花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但以河南產的金銀花質量最優,而山東產量最大。河南密縣種植金銀花歷史悠久,以產“密銀花”而馳名。“密銀花”的花朵很長,花蕾上有茸毛,且微呈綠光。用它泡茶時,水中花蕾可直立而不倒。慈禧太后將密縣金銀花視為延年的宮廷珍品,每天必飲一杯。在1914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密縣金銀花獲得很高的榮譽。

金銀花藥膳

1.金銀花粥:金銀花15克,大米100克,白糖適量。先將金銀花淘洗干凈,放入鍋中,加水浸泡5~10分鐘,水煎取汁;將大米加入藥汁中煮粥,待熟時加入白糖,再煮幾沸即可。此粥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功,主要用于風熱感冒,瘡瘍癤腫,熱毒血痢等。每日1劑,可連服5~7劑。

2.雙花茶:金銀花、白菊花各10克,共為細末,用白開水沖泡飲用。此茶具有清熱解毒之功,適用于流行性感冒,急性菌痢,急性胃腸炎等。

3.金銀花酒:金銀花50克,甘草10克,黃酒150克。先將前2味洗凈,加水600克,煎成150克,再加入黃酒150克,略煎即成。此酒有清熱解毒功效,用于瘡腫,肺癰,腸癰等。日服1劑,分3次服完。

養生經驗方

1.預防上呼吸道感染方:金銀花30克,煎水代茶飲用,每日1劑,可以預防上呼吸道感染,并治療咽喉腫痛。

2.預防流腦、乙腦方:金銀花、連翹、野菊花、貫眾、甘草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3~5天。這是民間常用的預防流腦、乙腦的方藥。

3.四妙勇安湯(《驗方新編》):金銀花、玄參各30克,當歸15克,甘草10克,水煎服。本湯功效為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主治熱毒內蘊、氣血淤滯所致的脫骨疽(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及栓塞性靜脈炎)。

4.金銀花露:金銀花露由金銀花加水蒸餾制備而成(主要含金銀花揮發成分),氣味清香,甘涼爽口,具有清熱解暑、解毒、養陰止渴的作用,可以預防傷暑感冒,亦可作為治療暑熱口渴、熱毒瘡癤、小兒熱癤與痱子的良藥。有人用金銀花露治療腫瘤放療、化療出現的口干癥,每次100毫升,每日3次,2周為1療程,經觀察978例,效果良好。

5.特效感冒靈(《古今名醫中藥湯劑臨床活用》):金銀花12克,蘇葉、薄荷、藿香、荊芥、防風、蒼術、黃芩各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此方為山東中醫藥學校主任醫師宋健民的經驗方,立方之意為固護正氣、祛除六淫,主治普通型感冒,又用于流行性感冒及習慣性感冒等。

金銀花軼事

相傳很久以前,在我國北方的一個村子里,瘟疫流行,村民上吐下瀉,死亡很多。村子里有位姑娘,名叫金銀花,她將祖傳下來的秘方獻了出來,為村民送去了自家制的藥散,瘟疫很快得到了控制。從此,金銀花遠近聞名。有位官員,想娶金銀花為妻,派人前去說親。金銀花因此官欺壓百姓、橫行鄉里,故不同意。這位官員仗勢搶親,金銀花便一頭撞死在石柱上。后來,在金銀花的墳上長出許多黃白相間的花朵,鮮艷秀麗,清香撲鼻。人們認為這些花都是金銀花變的,便以她的名字作為花名,以志紀念。

板藍根——苦寒良藥板藍根

清熱解毒抗病菌

板藍根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和草大青的根,或爵床科植物馬藍的根莖及根,又名靛青根、藍靛根、靛根、大青根、大藍根等,我國南北許多省與地區都有生長。晉代葛洪所著《肘后備急方》就有治療熱病不解的大青湯。宋代《圣濟總錄》將本品配伍應用于熱性病證,主要取其清熱解毒之功。

正確使用板藍根

板藍根雖然對病毒具有抑制作用,但不要忘記它是一味苦寒藥物。所以,對于感染性疾病,只有出現溫熱(或濕熱)癥候時,才能使用。筆者根據文獻記載,結合臨床實踐,歸納出板藍根應用指征為:①時行熱病、高熱神昏;②痰熱郁肺,咯痰黃稠;③肝膽濕熱,二便不利;④瘡癤癰毒,紅腫熱痛;⑤舌苔厚膩,脈數有力。當然還可舉出一些。凡出現上述前4項中任何一項,兼見第5項者,均可選用板藍根治療。若體質素虛,經常感冒,切不可動輒服用板藍根。如患有胃下垂、慢性腸炎、消化性潰瘍、低血壓、甲狀腺功能減退、心律失常、貧血等疾病,也要慎用。近年來,有關板藍根所致的過敏反應,如消化系統、造血系統的不良的反應已有不少報道。過敏反應主要臨床表現為頭昏、眼花、胸悶、氣短、嘔吐、腹瀉、腹痛、面色青紫、四肢麻木或皮疹等,嚴重者還可以引起過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筆者曾見到,有的幼兒園為了預防感冒,讓所有兒童服用板藍根沖劑。有的家長把板藍根作為治療感冒的萬能藥,小兒偶患感冒,就讓其服用板藍根沖劑,這些都是不正確的。使用板藍根(包括制劑,如注射液、沖劑、片劑等)要在醫生指導下。切記,板藍根是苦寒之藥,體虛無實火熱毒者慎用。

板藍根藥膳

1.板藍根夏枯草茶:板藍根30克,夏枯草20克,水煎,加適量白糖飲用,每日3次。此茶適宜于腮腺炎、腮腺腫痛發熱等。

2.板藍根金銀花糖漿:板藍根100克,金銀花50克,甘草15克,冰糖適量。將3味藥加水600毫升,煎至500毫升,去渣,加冰糖。每次服10~20毫升,每日數次。本膳具有清熱涼血、解毒和中的功效,用于水痘及各種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熱。

養生經驗方

1.據報道,板藍根防治流行性乙型腦炎:預防用板藍根30克,每日水煎服1劑,連服5日。治療用板藍根注射液2毫升,肌注,每日2~3次,或煎服板藍根200克(成人量),連服2~3天,配合其他對癥治療,其治愈率在90%以上。

2.治療腮腺炎,用板藍根100~200克,每日1劑,水煎服,并配合30%板藍根溶液外搽患處。治療387例,5例好轉,5例無效,其余均治愈。

3.治療單純性皰疹性口炎,用板藍根50克,制成60毫升溶液,1~3歲每次10~20毫升,日服3次。有報道治療11例,均于2~3天退熱,流涎停止,充血消失而愈合。有報道治療慢性咽炎80例,治愈56例,好轉20例,無效4例,有效率95%,與對照組嗎啉雙呱、復方SMZ、紅霉素相比,在相同治療措施下,本品優于對照組。

4.另據報道,用板藍根膠囊治療帶狀皰疹82例,經用藥5~7天后,臨床治愈75例,顯效7例。全部病例均在半年內隨訪,無一例復發。

蒲公英——清熱解毒蒲公英

黃花地丁是異名

蒲公英別名黃花地丁、婆婆丁,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入藥用其全草。春夏花初開時采集,洗凈曬干備用。

蒲公英,是味苦性寒的藥物,功能為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它是治療外科癰瘍的常用藥,主要用于疔瘡、乳癰、瘰疬、腸癰,以及肺癰、目赤、咽痛、熱淋、黃疸等疾患。對于急性熱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膽道感染、急性肝炎等,功效最為顯著。

蒲公英還有清瀉胃火的作用,有人認為:一味蒲公英,功勝白虎湯。胃經有火,蒲公英比黃連的作用還好。長期服用,對胃亦無大礙。若研末服用,還可用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蒲公英藥膳

1.蒲公英粥:蒲公英30克(干品,鮮品加倍),粳米100克,白糖適量。先將蒲公英洗凈,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浸泡10分鐘,水煎取汁,加粳米煮粥即可。此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用于急性乳腺炎、乳房腫痛、急性扁桃體炎、泌尿系感染、傳染性肝炎、膽囊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結膜炎等。每日1劑,可連服3~5天。

2.蒲公英黑豆羹:蒲公英150克,黑豆500克,冰糖200克。先將前2味加水煮至豆熟,濾去蒲公英,加入冰糖制成羹。每日2次,每次食50克。此羹清熱解毒,養血祛風,止癢生發,用于斑禿。

3.蒲公英飲:鮮蒲公英50克,白糖適量。先將蒲公英洗凈切碎搗成泥,絞取汁液,倒入鍋內,加水500毫升,并加白糖,煮沸即可飲用。此飲清熱解毒,涼血利尿,用于小兒細菌性痢疾所致的暴瀉不止,發熱口渴,肛門紅熱;亦可用于十二指腸潰瘍病。每日1劑,分3次趁熱飲下,可連飲3天。

養生經驗方

1.熱炎寧顆粒(《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蒲公英、虎杖、北敗醬、半枝蓮。此方功效為清熱解毒。用于風熱感冒,發熱,咽喉腫痛,口苦咽干,咳嗽痰黃,尿黃便結,化膿性扁桃體炎,急性咽炎,急性支氣管炎,單純性肺炎等。每次1~2袋,日服2~4次,開水沖服。

2.胃潰瘍方(經驗方):蒲公英50克,加水300毫升,煎取2次,共取150毫升,加入白及粉30克,調成糊狀,分為2次,早晚空腹服,連服6周。此方主治胃潰瘍及慢性淺表性胃炎。

3.蒲公英降脂方(《新中醫》,1988,2:28):蒲公英7份,山楂、桑寄生、黃芪各3份,五味子1份。制成片劑,每片含生藥0.35克,每次6片,每日3次。治療高血脂37例,均獲良效,總有效率為94.59%。

4.滴蟲性陰道炎方(經驗方):干蒲公英、蛇床子各100克,水煎2次趁熱坐浴,每天1次,連續用藥10~14天。治療12例,均獲治愈。

蒲公英軼事

據《千金要方》序言記載,孫思邈在貞觀五年七月十五日夜間,不小心左手中指背碰撞在庭院中的樹木上,到了第二天早晨就發生劇烈疼痛,難以忍受。十天后還沒見好轉,腫痛越來越厲害,紅腫處好像煮熟了的赤小豆。一位老先生告訴他,只用蒲公英就可以治好。孫思邈當即就采來蒲公英,內服外敷,很快就痛止腫消了。從此,孫思邈經常用蒲公英治療瘡瘍腫毒,效果極佳。

魚腥草——草腥因以呼魚腥

治療肺癰效用靈

魚腥草,又名側耳根、豬鼻拱、蕺菜等。因其新鮮莖葉中有一股濃烈的魚腥氣味,不耐久聞,故以氣味而得名。此藥陰干后,不但沒有腥氣,而且微有芳香,在加水煎煮時,揮發出一種類似肉桂的香氣,煎出的藥汁如紅茶,芳香而稍帶澀味,毫無苦味,且無腥臭,對胃亦無刺激性。

魚腥草,味辛而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的作用。民間有一道傳統佳肴——涼拌魚腥草,可以起到清肺熱、治咳嗽的功效;還有一帖戒煙方,即魚腥草、合歡花各10克,水煎服用。

魚腥草,主產于我國江、浙、鄂等地。入藥始于南北朝《名醫別錄》,《本草綱目》將其歸于菜部。福建人喜食其葉,貴州人喜食根莖,成都人則食全草。生食有腥味,用開水漂后可去腥味,可炒、可煮、可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中心21000人中幸存56人,其中有兩個被認為是不可救治的放射病患者,經魚腥草治療后,卻挽救了生命。

魚腥草藥膳

1.魚腥草燉排骨:鮮魚腥草200克,豬排骨500克,料酒、鹽、味精適量。先將魚腥草洗凈煎煮取液,將豬排骨放入砂鍋內,加料酒,倒入魚腥草液燉煮,排骨燉熟后,加入鹽、味精。飲湯食肉,每周燉食2次。此膳適宜于肺熱咳嗽、痰黃稠,以及肺癰咯吐膿血等。

2.魚腥草茶:魚腥草5克,綠茶3克,用沸水沖泡后代茶飲,有清熱、利尿、解毒的作用。夏秋季飲用,可以預防泌尿系感染,對上呼吸道感染者亦有清熱消炎作用。

3.魚腥草燉豬肚:魚腥草葉100克,豬肚1個。將魚腥草葉納入豬肚內,燉湯服用。每日1劑,連服3日,可治療肺結核咳嗽盜汗。

4.涼拌魚腥草:魚腥草300克,鹽、黃酒、香油、味精適量。先將魚腥草洗凈,切成約3厘米長的段,加入鹽、黃酒、香油、味精等調料,拌勻即可食用。魚腥草抗病原微生物,具有增強單核巨噬細胞活性、提高非特異性免疫力和抗過氧化等作用。

養生經驗方

1.魚腥草減肥方(經驗方):魚腥草(干品)75克,放入杯中,然后倒入開水,浸泡5分鐘即可飲用。魚腥草可反復沖泡,每日8杯,堅持2周以上,瘦身效果即可明顯出現。

2.急支糖漿(《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魚腥草、金蕎麥、四季青、麻黃、紫菀、柴胡、枳殼、甘草。功效為清熱化痰,宣肺止咳。主治急性支氣管炎,感冒后咳嗽,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等。每次20~30毫升,每日3~4次;小兒酌減用量。

3.魚桔湯(《中醫外感熱病學》):魚腥草、桔梗、黃連、甘草、黃芩、金銀花、生薏苡仁、桃仁、冬瓜仁、浙貝母。功效為清熱解毒,祛痰排膿。主治肺膿腫。

魚腥草軼事

相傳,金代名醫劉完素(即劉河間)帶著徒弟上山采藥,突遇狂風暴雨,回府后患病不起,高熱寒戰,咳嗽頻頻,服了許多藥也不奏效。有位老人送上一味草藥請劉服用,劉完素看那草藥像普通的三白草,不相信能治病。當弟子把煎好的湯藥端上來時,劉完素看那湯色如紅茶,氣味辛香,才知道這并不是三白草。他將湯藥服下三天后,熱退痰消,化險為夷。

老人對劉完素說道:“此乃蕺菜,俗稱魚腥草,功能清熱解毒,祛痰止咳,消癰排膿,此為鮮品,其氣腥臭,陰干后腥氣消失。”劉完素大開眼界,深知中醫藥學博大精深。后來得知,那位老人就是自己仰慕已久的張元素。

馬齒莧——田間地頭隨處見

抗菌止痢馬齒莧

馬齒莧是藥食兩用的中草藥,進入夏秋季,田間地頭,隨處可見。它又名五行草、心不甘、曬不死、太陽草、長命草、酸味菜等。它的葉青、梗赤、花黃、根白、籽黑,象征木、火、土、金、水五行,故名五行草;長夏花開,朝開暮閉,炎夏酷熱,太陽烤得越熱,它的花開得越盛,因此馬齒莧又名太陽草。

馬齒莧,味酸而性寒,主要歸于脾與大腸經,兼入肝經。其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功效比較突出,民間常用它治療膿血痢疾。它還可以治療瘡瘍、結核、濕毒、帶下、百日咳、丹毒、淋濁、甲溝炎等。古書記載,唐代武元衡相國在四川患臁瘡腿(下肢潰瘍),長期不愈,焮熱作癢,百醫無效。回到京城后,一位官員獻出一方,即將馬齒莧搗爛敷于瘡上,兩三次即痊愈了。

馬齒莧藥膳

1.馬齒莧粥:干馬齒莧30克(鮮品60克),洗凈切碎;粳米50克,加水同煮粥,煮至米熟湯稠,加入適量白糖,調勻,即可食用。此粥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止痢的功效,適宜于熱痢膿血,熱淋,血淋,帶下,火毒癰癤等。老年人患急慢性細菌性痢疾、腸炎等,可作為食療方服用。

2.涼拌馬齒莧:新鮮馬齒莧500克,蒜瓣適量。先將馬齒莧去根與老莖,洗凈后下沸水鍋內焯一下;撈出后切段放入盤內;將蒜瓣加少許鹽,搗成蒜泥,澆在馬齒莧上,倒入醬油,淋上香油,拌勻即成。此菜清香可口,既可以治療痢疾,又可以烏發美容,是百姓喜愛的一種食療菜肴。

3.馬齒莧蜂蜜飲:馬齒莧50克(鮮品200克),蜂蜜適量。將馬齒莧洗凈,煎煮后取液,加入蜂蜜,攪勻后口服,每日2次。此飲可降低血糖,并有很好的開胃消食作用。

養生經驗方

1.預防痢疾:鮮馬齒莧莖葉500克,洗凈切碎,加水1500毫升,煎取500毫升,過濾。成人日服3次,每次70毫升,連服2~7天。兒童量:馬齒莧30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或服用馬齒莧粥。經數千例觀察,在菌痢流行季節服用馬齒莧,發病率明顯下降。

2.熱痱方:鮮馬齒莧100~200克,加水煎煮,取其藥汁,晾至適宜體溫后外洗,每日2~3次,每次10分鐘,7日可痊愈。

3.急性闌尾炎方:干馬齒莧150克,蒲公英100克,加水適量,煎成300毫升,分為三份,上午、中午、下午各服1次。

4.足癬感染方:鮮馬齒莧120克,洗凈,晾干,搗成泥狀,涂于無菌紗布上,再將患處洗凈消毒,擦凈分泌物,將藥泥紗布覆于其上。每日換藥1次,一般3天見效,7天治愈。

馬齒莧軼事

從前有戶人家,老太太當家,身邊有三個兒子。老大老二都娶了媳婦,老三年幼,但老太太也掏錢給他買了個童養媳。童養媳只有十四歲,整天吃不飽穿不暖,什么累活臟活都得干。就這樣,婆婆還是十分討厭她,動不動就打罵一通。大哥大嫂心不善,經常挑撥是非,挑唆婆婆打罵童養媳。二嫂心眼不錯,經常從中調解。

這一年,痢疾流行,村里人死亡的很多。后來童養媳鬧肚子,大嫂生怕傳染,就對婆婆說:“這死丫頭不能干活了,還留在家里干什么?”婆婆一聽,大媳婦說的也是,但又舍不得把買來的童養媳白白趕出家門,還不如將她趕到菜園里干活去。就這樣,童養媳被趕了出來。童養媳萬分難過:婆婆不拿自己當人,丈夫又不懂事,哪還有活路啊?菜園里有一眼井,童養媳走到井邊,真想一頭跳進去。這時,二嫂跑來抱住她,說道:“你年紀輕輕的,可不能尋短見!”說罷,還端來稀粥讓她吃。童養媳這才打消了投井的念頭。可是菜棚里沒有可以吃的東西。兩三天不吃飯,童養媳餓得兩眼發花,站立不住。實在餓得不行了,她就薅了許多野菜煮著吃。這樣,吃了兩天野菜,卻感到身上有力了。

童養媳身上有了力氣,就慢慢地往家走。遠遠地看見家門口掛著麻布;接著又看見丈夫帶著孝走了出來,兩人一見面就懵了。童養媳問:“家里怎么樣?”丈夫卻說:“你還活著?”童養媳問:“你這是給誰穿的孝?”丈夫說:“咱媽和大哥大嫂全鬧痢疾死了!二嫂也躺在床上爬不起來了!”童養媳聽罷趕忙進屋去看二嫂。二嫂問“你是怎么好的?”“我也不知道。”“我也顧不上你了,這些天你餓壞了吧?”“沒有,我天天吃野菜。”說到這里,童養媳猛然想起自己吃的野菜,“難道是野菜在起作用!”她想到這里,趕忙回去弄了半筐野菜,煮好了端給二嫂,說:“我就是吃這菜,才治好了痢疾病!”二嫂聽了,趕忙將野菜吃了,痢疾果然好了。

這種野菜,長著馬齒樣的葉子,所以人們管它叫“馬齒莧”。從此以后,人們都知道馬齒莧可以治痢疾了。

大黃——卻病延年說大黃

排毒養顏性寒涼

大黃,為中醫最常用的藥物之一,其性味苦寒,既走氣分,又走血分。其藥力沉降下行,性猛善走,有斬關奪門之力,故號為將軍。大黃的主要作用是清熱解毒,瀉下通便。歷代醫家對大黃都非常重視,稱他為“藥中張飛”。說大黃是清解良藥,人們不會懷疑,如果說它是益壽神丹,就沒有不懷疑的。這是因為人們只看到大黃的直接效應,而沒有看到它的另一面。當大黃把積于體內的毒素排出去以后,服用者納谷良好,氣血充沛,各臟器的功能都得到恢復,因此壽命得以提高,難道這不也是一種益壽的功能嗎!

大黃,生用瀉下力較強,熟用藥性和緩。小劑量(1~5克),尚可用于健胃;中等劑量(5~10克),即可緩瀉;而大劑量(10~24克),主要用于急腹癥。

大黃藥膳

1.大黃茶:生大黃10克,用沸水沖泡,約20分鐘后即可飲用。功效為瀉火通便,用于大便秘結者。以上為1日用量,可反復沖泡3次。一般2~3天后即可見效。

2.硝黃酒:芒硝10克,大黃30克,白酒100毫升。將前2味搗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煮成50毫升,去渣,即可飲用。功效為開結、消食、通便,適用于食積不化,腹部脹滿等。

養生經驗方

1.降脂減肥片(《中醫雜志》1990;(5)):每片含生藥大黃1克。每次3~5片,每天2~3次,飯前30分鐘口服。3個月為1療程。治療老年單純性肥胖癥216例,效果顯著。

2.大黃甘草湯(《金匱要略》):生大黃3~9克,生甘草3~6克。功效為瀉胃腸實火,通便,止嘔。本方水煎服,主治習慣性便秘,胃炎,小兒癲癇等;用沸水沖泡當茶飲,有降脂通便的作用。

3.大黃三七粉(廖金標經驗方):大黃0.3克,三七1克,研末吞服。用于陽性體質,可達降脂減肥、強身健體之效,為老人抗衰老良方,臨床屢用屢效。

4.大黃外敷方:①大黃研細粉,麻油調敷,治療燙火傷;②生大黃5克,研細,用食醋調成糊狀,涂于紗布上,敷于患處,外用一層塑料薄膜覆蓋,以防藥液外滲,治療流行性腮腺炎,效果良好;③酒大黃適量,研細粉,姜汁醋調和,外敷膝部,用紗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連用3日為1療程,主治膝關節水腫,效果良好;④生大黃粉適量,用香油調成油膏,外敷患處,每日1次,治療傳染性濕疹樣皮炎。

大黃軼事

清代詩人袁枚(公元1716~1798年)曾患痢疾,某醫認為是虛證,竟用參芪類補藥治之,結果導致病情加劇。其老友張止厚聞之,贈以“制大黃”,讓其服用。醫者驚恐,認為不可以用。袁枚毅然服之,三劑病情告愈。于是袁枚賦詩致謝:“藥可通神信不誣,將軍竟救白云夫。醫無成見心才活,病到垂危膽亦粗。豈有酖人羊叔子,欣逢圣手謝夷吾。全家感謝回天力,料理花間酒百壺。”詩中所說的“將軍”即為大黃的別名。

解放前,上海“三友實業社”的老板,生產出一種與眾不同的補藥,名為“三友補丸”,實際就是一味藥,即大黃,投入市場后十分暢銷。無獨有偶,江西有一位名醫,以出售單味大黃制劑“通補丸”而獲利。試想,對于膏粱肥厚,脂醇充溢,形豐體胖,腸肥腦滿的人,用一些大黃制劑緩緩瀉下,使其過多的脂質得到緩消,體重減輕,身心變得輕松、快樂,這不也是一種延年益壽的辦法嗎!

蘆薈——蘆薈美容性寒涼

臨床應用始于唐

蘆薈,味苦而性寒,入于肝與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止血、止咳的作用,用于治療肺熱咳嗽、吐血,濕熱小便白濁,并有瀉下、殺蟲及美容的功效。

本品以入丸、散劑為宜,外用適量。脾胃虛寒及孕婦忌用。

蘆薈含有一定毒素,一般食用9~15克即可發生中毒,中毒癥狀多在8~12小時內出現,常有惡心、嘔吐及劇烈的腹痛、腹瀉、出血性胃炎等,還可引起孕婦流產事故。

蘆薈美容方

1.蘆薈汁加少許水,每早晚涂于面部,約15~20分鐘后用清水洗去,可使面部光滑、白嫩、柔軟,還有治療蝴蝶斑、雀斑、老年斑的功效。

2.洗頭后,用蘆薈汁涂抹在頭發上,可起到止癢作用,并可防治白發、脫發,保持頭發烏黑光亮,脫頂者還可生出新發。

3.黃褐斑方:蘆薈300克,綠豆150克,共研細末,將其調成糊狀,涂面30分鐘,早晚各1次。夏季用西瓜汁調,其他季節用雞蛋清調。30天為1個療程,2~3個療程即可痊愈。

養生經驗方

1.小兒疳疾方(經驗方):蘆薈、使君子各10克,為末。每服2克,每日3次,米湯送下。用于治療蛔蟲病所致的小兒疳疾。

2.便秘方(經驗方):蘆薈6克,每克裝入1粒膠囊。成人每天吞服2~3粒,治療習慣性或熱結性便秘。陽虛者忌用。

3.當歸龍薈丸(《醫學六書》,中成藥):當歸、龍膽草、蘆薈等。清熱瀉肝,攻下行滯。主治肝膽實火之頭痛面赤、目赤目腫、胸脅脹痛、便秘尿赤、形體壯實而脈象弦緊、躁擾不安甚或抽搐等。

蘆薈軼事

傳說,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有一個外人無法越近一步的神秘魔池。每當子夜時分,克類巴特拉便步入水池,沐浴在一潭碧色清波之中。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克婁巴特拉的容顏絲毫未改,人們再也無法猜測女王的年齡。一直到后來,人們才在衰敗了的埃及王朝舊址里發現,魔池中的液體其實就是蘆薈的汁液。

唐代著名文學家劉禹錫少年時患癬疾,由頸項漫延至耳后,痛苦難忍,多方求治無效,日漸加重。恰逢楚州有一位賣藥人,教他用蘆薈一兩,炙甘草半兩,共為細末。先用溫水洗癬,拭凈后敷之,翌日便瘥。

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大批幸存者皮膚被核輻射燒傷,有人用蘆薈涂抹傷口,傷口愈合得又快又好,且不留瘢痕。在浴盆中投放1000~2000毫升蘆薈清液,或將蘆薈葉切成小塊,放在浴盆中洗浴、浸泡,乃是一種很好的保養皮膚的方法。

仙人掌——千姿百態仙人掌

行氣活血清熱良

仙人掌又名神仙掌、觀音掌、玉芙蓉等。仙人掌類植物在全世界有2000多種,其中一半分布在墨西哥,被稱為“沙漠英雄花”。仙人掌雖然種類繁多,但其共同特點是莖大肥厚,體內有發達的薄壁組織,可貯存大量水分,表皮有著厚厚的角質層,葉子退化成針狀或刺狀,光合作用靠綠色莖來完成。這些特點均是為適應炎熱干旱生態環境長期進化的結果。

我國西南、華南及福建、浙江南部均可露地栽植,其他地區皆以盆栽。

仙人掌以其掌狀莖入藥,味苦性寒,有行氣活血、清熱解毒、散瘀消腫及止痛的功效,內服或外用均可,常用于胃脘痛、急性痢疾、流行性腮腺炎等。

仙人掌藥膳

仙人掌燉豬肚:仙人掌30克,豬肚100克。將仙人掌剖成薄片,豬肚洗凈切成條狀,一同放入鍋內,加水煮燉。待豬肚熟后,加入少許鹽、味精,即可食用。此膳具有養胃、理氣、止痛作用,可以防治胃脘痛。

養生經驗方

1.仙人掌粉(經驗方):仙人掌30克,研為細粉,每次3克,每日3次,開水沖服。主治氣滯型胃脘痛。

2.仙人掌止痛方(經驗方):仙人掌500克,雞內金60克,烏賊骨90克,分別研為細末,混合均勻。每次服1克,每日3次。主治胃潰瘍。

3.仙人掌止痢方(經驗方):仙人掌5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煎服。主治急性痢疾。

4.仙人掌治禿瘡方(經驗方):仙人掌烘干研末,外敷患處,或加香油調敷患處。主治禿瘡、頑癬。

仙人掌軼事

相傳在很久以前,在東邊的大海旁有座高山,山頂上長著一種仙草,可治百病。山上住著一位仙人,他每天都守護著仙草。

這一天,一位年輕的鄉間醫生,冒著生命危險上山采挖仙草。不料,半路上沖出一只老虎,他奮力與老虎搏斗,正在危急之時,仙人出來趕走了老虎,使年輕醫生轉危為安。仙人道:“你上山采仙草,難道不怕老虎?”那年輕人道:“為了采仙草,老虎有何懼怕!”仙人道:“我把仙草給你,但不許告知別人。”年輕人說:“我身強力壯,用不著仙草,我是用它為百姓治病的。”仙人感其真誠,遂讓年輕醫生采走了仙草。許多平民百姓因此治好了多年的疾病。這仙草是仙人所賜,它的形狀又如同手掌,人們說,就叫它仙人掌吧。

仙人掌是墨西哥國的象征。公元14世紀,墨西哥阿斯狄克人離開故土,向南遷移,去尋找比較富饒的土地,他們的首領說道:“在旅途中,如見到一只老鷹,站在一棵仙人掌上撕吃一條蛇,那里就是安居的土地。”后來他們終于在一個小島上,發現了首領們所說的情況,便在那里安居了,這就是現在墨西哥國的首都——墨西哥城。從此,墨西哥國的國旗、國徽和貨幣上的圖案,都是一只矯健的雄鷹嘴里叼著一條蛇,站在一棵仙人掌上,雄鷹顯得雄壯有力,無敵于天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河县| 蒲城县| 四子王旗| 湖北省| 射阳县| 治多县| 奉节县| 鹤岗市| 东乡族自治县| 西丰县| 红原县| 揭东县| 房产| 长汀县| 六枝特区| 晋州市| 抚州市| 合阳县| 伊吾县| 临颍县| 井陉县| 繁峙县| 拜泉县| 鹰潭市| 堆龙德庆县| 汶上县| 禄丰县| 盐津县| 胶南市| 汉中市| 会宁县| 肃南| 宜兰县| 韩城市| 沅陵县| 舒城县| 宁夏| 米林县| 凤城市| 满城县| 织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