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帝內經》中醫養生智慧大全
- 張俊莉
- 3429字
- 2019-01-04 14:21:55
生命是美妙的東西,它是五彩斑斕生活的依托,是人類一切幸福的載體。健康是人類最重要的財富,擁有它,你才能真正擁有快樂的生命和完美的人生。陰陽是生命的基礎,人的一呼一吸,一仰一俯都和陰陽運行密切相關。人處于不同的生命階段,體內陰陽規律不同,換言之,不同年齡的人,養生重點不同。懂得陰陽,才能了解生命的含義,抓住陰陽,才能感知生命的節律。
一陰一陽,為萬物的根本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陰陽是天地運行的基本規律,是世上萬事萬物生存的總規則,是各種變化產生的根本,是出現生死的基本條件,是蘊藏精神思想的府庫。治病要從陰陽入手。
養生闡釋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生存狀態受自然界影響很大,尤其在靠天吃飯的古代,人們的生活和自然環境息息相關。古人經過千年的觀察和摸索發現,地球和太陽等天體的相互作用造就了天地間春、夏、秋、冬四季的往來和晝夜明暗的更替,造成了陰、晴、明、暗、風、云、雨、雪、雷、電等自然現象,造成了風、熱、暑、濕、燥、寒的氣候變化,而正是在這種作用下,大自然孕育了山川草木和蕓蕓眾生,形成了萬紫千紅的精彩世界。生與死、天與地、日與月、寒與暑、晝與夜、陰與晴、水與火、男與女等,這些存在于同一層面,卻又性質完全相反的事物,正如山坡的陽面和陰面,于是古人用陰陽來界定這兩種性質。人們把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事物和現象都定義為陽,把相對靜止的、內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定義為陰,陰陽相對。
大千世界中各種生物的生息變化,無時無刻不與天地自然陰陽變化的規律相適應。春去秋來,寒來暑往,陰陽相招,世間萬物也隨之朝朝暮暮,春榮冬枯。春夏秋冬,天氣從溫煦、炎熱、涼爽到寒冷,經年歲月,草木從萌芽到枯萎,生命從鮮活到衰竭,經過了生、長、壯、老、已的生命歷程。季節的陰陽更替,變化的是太陽照射到地面的能量,生命的陰陽輪替,改變的是萬物的生命力。《黃帝內經》認為,天人合一,人體的陰陽改變和大自然陰陽改變相合,認識人體的內在活動必須以陰陽為根本進行考量。
如自然界中天是由清輕之陽氣積聚而成,地之有形萬物為陰氣凝聚下降而成。人體之中亦如此。居上為陽,居下為陰,體外為陽,體內為陰,背部為陽,腹部為陰,六腑為陽,五臟為陰,氣為陽,血為陰。而人們因所處環境不同,四時所感及飲食偏嗜各異,所以體質陰陽偏性有別,大體來講,“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相同地域人群體質有趨同性。我國的地理條件,南方多濕熱,北方多寒燥,東部沿海為海洋性氣候,西部內地為大陸性氣候。因此西北方人,形體多壯實,腠理偏致密;東南方人,形體多瘦弱,腠理偏疏松。就個體而言,偏陽質者多動少靜,有耗陰之熱,偏陰質者畏寒、多靜,邪氣易感也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陰陽盛衰偏頗各異,體質表現也不同。小兒屬“稚陰稚陽”之體,飲食應忌寒涼溫熱,因苦寒之品易伐小兒生長之氣,辛熱之屬則易損真陰。老年人大多腎氣已衰,脾胃功能虛弱,易受邪致病,故應加強平時防護,未病先防。婦女在生理特點上有別于男子,以肝的功能為主導,所以女子易抑郁,而血常不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多從這些方面進行調理。
人體經脈系統,也以陰陽而分。一般來講,其分布于肢體內側面的經脈為陰經,分布于肢體外側面的經脈為陽經,以其所含陰陽程度的不同,又可分為三陰三陽經,即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厥陰、少陰。十二經脈首尾相連,如環無端,聯系人體內外、四肢百骸,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抵御外邪、保護機體的重要屏障。
“飲食為生人之本”。人體所生在于父母,所養在于飲食。飲食是身體健康的基礎。正如人體有陰陽五行一樣,飲食五味因所生季節不同,所產地域不同,則所屬陰陽也各異。如西瓜生于夏季,性涼,屬陰。夏月陽氣偏亢,人多燥熱,食之則消暑生津,開胃養陰,如若冬月陽弱時節食之,則會傷害脾陽,引起腹中冷痛,體弱之人甚而泄瀉不止。所以人們要正確認識飲食,了解其所包含的不同信息,根據不同目的,擇其有益而食,增益陰陽不足一方的能量或削弱太過強盛一方的勢力,調節人體陰陽,從而使人體陰陽平衡,促進健康。
養生秘籍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太陽的運行和變化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起居,而這種變化,皆因四時陰陽之氣狀態不同,人體陰陽狀態也隨之不同。“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四季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一日則晨起如春,日間如夏,日暮如秋,入夜如冬,陽氣也隨之升、長、收、藏,完成一個周期演變。陽之多寡不同,人之生活方式及飲食也應不盡相同,這樣才能保證不戕害陽氣,使陽氣旺盛、陰氣充足,從而百病不侵,延年益壽。
陰陽為人體的根本,人體健康的標志是陰陽平衡。陰陽平衡的物質基礎是營養均衡,陰陽平衡的精神狀態是心理平衡。所以凡事不能太執著,不能透支健康而刻意追求成功,必須控制過激情緒,遵循養生規律,一切“順其自然”,這樣才能做到真正平衡,正氣存內,安度百年。
明代張景岳所著《類經》就認為,“人之疾病,或在表,或在里,或為寒,或為熱,或感到五運六氣,或傷于臟腑經絡,皆不外陰陽二氣”。平調陰陽,應以大自然為師。天為陽,地為陰,東、南方為陽,西、北方為陰,一方之地,勢高、干燥之地為陽,勢低、低洼之處為陰,春夏為陽,秋冬為陰,一日之中,上午為陽,下午為陰。
陽虛之人,可于早上日出之時,面東而立,使陽氣從鼻孔、肌膚腠理、毛孔進入人體,灌溉全身,正午之時,打開面南之窗,使居處陽光充足,同時日照頭頂百會穴,采陽之精髓。此外,飲食以養陽之物為主,如多食牛肉、羊肉、黃鱔、韭菜等,藥補則以紅參、鹿茸等溫陽之品為佳。
地為陰,尤以被陽之處為甚,如山腳、河畔、林中等。陰虛之人,在注意衛生和安全的情況下,可以赤足而行,多采地氣。同時也可選擇向北的臥室和辦公室,月夜之時,披月光華,或坐或臥,體驗中醫靜而養陰的精髓所在。除了采吸陰氣之外,我們還可常吃一些養陰的飲食。如長在地下、水中、生在向北背陰的食物:水稻、地瓜、藕、竹筍、荸薺、木耳、蘑菇等。藥補以滋陰生津者為佳,如枸杞子、桑椹等。
春夏陽長陰消,秋冬陽消陰長,順勢而為,故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季萬物生發,陽氣初生,要晚睡晚起,著衣寬松,在庭院中緩步而行,以促進陽氣的升發。同時注意保護肝臟,食物選擇以辛甘發散之品為主。
夏季陽氣充盛,適應其升騰需要,人體宜晚睡早起,在適當時段多接觸陽光,進行戶外運動,適度出汗,保護心臟,飲食宜清淡,清熱消暑生津之品最佳。
秋季陽氣回斂,陰氣漸生,是陰長陽消的時候,宜早睡早起,收斂精氣,減少戶外運動,使神志安寧,不過度消耗,注意肺臟的保護,飲食少辛多酸,滋潤防燥。
冬季陰盛陽弱,萬物蟄伏,人體相應陽氣潛藏,宜早睡晚起,養精蓄銳,多曬陽光,注意陽氣的閉斂收藏,養生以腎臟的補養為主,飲食宜溫補暖下者為佳。
冬天,大地收藏,萬物皆伏,腎氣內應而主藏,養生應以養腎為主,逆之則傷腎,春天會生痿病,奉生者少(降低了適應春天的能力)。
一日之中,陰陽盛衰不同,“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寐”。子時是晚11時至凌晨1時,此時陰氣最盛,陽氣衰弱;午時是中午11時至下午1時,此時陽氣最盛,陰氣衰弱。因此子時和午時都是陰陽交替之時,也是人體經氣“合陰”及“合陽”的時候,有利于養陰及養陽,在這兩個時間段熟睡可以調節陰陽,對人身體健康大有裨益。
養生知識問答
廣東李先生:我是一個喜歡運動的人,尤其喜歡在秋天進行戶外運動,如爬山、攀巖等。因為秋天天氣涼爽,運動過后不會汗流浹背,但是我發現自己的體質卻越來越差,容易感冒,請問這是否和我的運動量過大有關呢?
專家答:秋季陽收陰長,氣溫不斷下降,秋天運動量過大,不宜陽氣斂降,易耗傷元氣,從而導致人體衛外功能失調,抵抗力下降。從現代醫學角度來講,氣溫下降會反射性地引起人體血管收縮,肌肉伸展度明顯降低,關節生理活動度減小,神經系統對運動器官調控能力下降,這樣運動出汗后,容易引起感冒。所以秋天應參加一些輕松平緩、活動量小的運動,同時注意水分的補充,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有益身體,提高身體素質。
順陰陽,享天年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 《素問·上古天真論》
上古時候,那些懂得養生之道的人,能夠遵循于天地陰陽自然變化及數理常規,選擇合乎生命規律的生活方式。飲食有所節制,作息有一定規律,既不妄事操勞,又避免過度的房事,所以古人能夠形神俱旺,陰陽平衡,活到天賦的自然年齡,超過百歲才離開人世。
養生闡釋
古人生活在大自然中,一切生產資料及生活智慧都來自大自然,“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宦之形”。
古人與自然的親近程度遠遠超越現代人。古人認識到,人和大自然一樣,有著自然中所有的一切生理系統,順從其規律而行,大自然會給你豐厚的回報,比如生活所需物質資料及生命的智慧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疏于耕作,也不過度勞累,飲食有節制,定時定量,不因好奇或尋求刺激而食用對身體無用的東西,節制房事,注意先天精元的顧護。心情要清凈安閑,排除雜念妄想,不盲目攀比,滿足于自己目前所有的物質條件,不涉獵淫亂邪僻的事物,不因事情的變化而過度焦慮,只有這樣才能不過度損耗氣血和精神,達到天賦的自然年歲。
現在社會發達,物質條件極度豐富,人們尋求各種刺激,盡情地玩樂享受,不遵循正常的生理規律,使反常的生活成為習慣,作息無常,飲食無度,把酒當水一樣飲用,醉酒后行房,恣情縱欲。物質生活奢求無度,名利地位更是人們蠅營以求之物,人們為了這些殫精竭慮、喜怒無常,從而使陰精竭絕、真氣耗散,違逆人體的自然規律,所以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社會的人們反而五十多歲就衰老了。
養生秘籍
人來自大自然,只有充分親近自然,才能獲得充足的生命力和生存能量。春夏陽光充足,應多進行“日光浴”,與萬物之母親密接觸。科學研究證明,陽光中的紅外線可促進血液循環和全身新陳代謝,紫外線能使皮膚里的麥角固醇轉變為維生素D預防骨質疏松。另外,紫外線亦有很強的殺菌能力,適當接觸陽光,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時間選擇上,選擇陽光不強烈的時段。春秋季節的時候是上午9至10點,下午3至4點;夏季的時候是上午8至9點,下午5至6點;冬季的時候有太陽就可以曬,一天曬兩到三個小時。
作息規律,以調養五臟六腑。長時間的規律作息可以為人體調整好一個生物鐘,在這個生物鐘的影響下,睡眠質量和白天的工作狀態都是非常高的;規律作息還能讓人不會處于亞健康狀態,不至于容易疲勞。
7:30起床。科學家研究發現,那些在早上5:22―7:21起床的人,其血液中有一種能引起心臟病的物質含量較高,因此,在7:21之后起床對身體健康更加有益。起床后喝一杯清水。水是身體內成千上萬化學反應得以進行的必需物質。早上喝一杯水,可以補充晚上的缺水狀態。
7:30―8:00在早飯之前刷牙。牙齒專家認為,早飯前刷牙,可以在牙上留下一層含氟的保護層,阻隔食物對牙齒的腐蝕。另一個較好的刷牙時間是飯后半小時,因為剛吃完就刷牙,食物中的酸質軟化了牙齒上的琺瑯質,此時刷牙會毀壞牙齒保護層。
8:00―8:30吃早飯。營養師指出,早飯提供的熱量占人一天所需熱量的70%。養成吃早飯的習慣,還可以保持血糖的穩定。
8:30―9:00避免運動。研究人員發現,在早晨進行鍛煉的運動員更容易感染疾病,因為免疫系統在這個時間的功能最弱。而溫和的運動,如步行上班,比那些久坐不運動的人患感冒病的概率低25%。
9:30開始一天中最困難的工作。睡眠研究人員發現,大部分人在每天醒來的一兩個小時內頭腦最清醒。
10:30讓眼睛離開屏幕休息一下。如果你使用電腦工作,那么每工作一小時,就讓眼睛休息3分鐘。長期注視電腦屏幕,容易使眼睛干澀,從而導致各種眼疾產生。
11:00吃點水果。這是一種解決因工作導致血糖下降的好方法。吃一個橙子或一些紅色水果,這樣做能同時補充體內的鐵含量和維生素C含量。
13:00蛋白質含量豐富的午餐。你需要一些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纖維素的食品,以保證下午的工作和活動的熱量消耗。
14:30―15:30午休一小會兒。某大學研究員發現,那些每天中午午休30分鐘或更長時間,每周至少午休3次的人,因心臟病死亡的概率會下降37%。
16:00喝杯酸奶或果汁。這樣做可以穩定血糖水平,防止血糖波動對血管的損害,同時也有益于保護心臟。
17:00―19:00鍛煉身體。很多專家和學者認為,此時身體各個器官準備充分,適合進行體育鍛煉。
19:30晚餐少吃點。晚飯吃太多,會增加消化系統的負擔,影響睡眠。同時晚餐營養豐富,容易導致高血糖的發生,所以晚飯應該多吃蔬菜,少吃富含卡路里和蛋白質的食物。
21:45放松休閑。這個時間可以洗個熱水澡,看會兒電視或閱讀一些休閑雜志,放松一下疲累的身心,這樣有助于睡眠。但要同時注意,盡量不要躺在床上看電視,這樣反而會影響睡眠質量。
22:30上床睡覺。研究人員發現,22點左右是最佳入睡時間,可以使第二天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
另外,創造良好的自然和社會環境,調和心境,不計較利益得失,使情志波動對健康的影響降到最低,也是長壽的必要條件。
養生知識問答
山東蘇小姐:我身體素質一直很差,于是我辭職在家做全職主婦,每天保證12小時睡眠,但是還是總感覺全身無力,這是怎么回事呢?
專家答:睡眠對健康固然很重要,但并非睡得越多越好。中醫認為,白天陽出于陰,支配各種生理活動,夜晚陽入于陰,所以人感到疲倦,有睡覺的欲望。如果睡眠時間過長,該醒不醒,陽氣不得出,生發不及時,久而久之,也會導致陽氣的損傷。
人的睡眠分為兩種,一種為淺睡眠,另一種為深睡眠。淺睡眠是人最易做夢的時候,而且叫醒后能回憶起夢境,此時人的大腦沒有得到充分休息。深睡眠也做夢,但此時做夢不易被叫醒,所做的夢醒后基本回憶不起,這種睡眠下人的大腦得以充分休息。正常的睡眠,人的大腦得到休息,機能恢復了,就會自然轉醒,如果淺睡眠較多,大腦很疲憊,雖然看似睡的時間很長,但質量并沒有改善。所以睡眠關鍵要講究質量,不是睡的時間越長越好。
不同年齡段的保健要點
人們在生、長、壯、老、已的生命階段中,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身體功能也發生著不同的變化,面對這種變化,如果用統一不變的保健標準來衡量人們的保健需求,其結果是削足適履,不僅不利于增進健康,可能反而會對健康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一)女七男八的生命節律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斑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素問·上古天真論》
女子到了7歲,腎氣盛旺了起來,乳齒更換,頭發開始茂盛。14歲時,天癸產生,任脈通暢,太沖脈旺盛,月經按時來潮,具備了生育子女的能力。21歲時,腎氣充滿,真牙生出,牙齒就長全了。28歲時,筋骨強健有力,頭發的生長達到最茂盛的階段,此時身體最為強壯。35歲時,陽明經脈氣血漸衰弱,面部開始憔悴,頭發也開始脫落。42歲時,三陽經脈氣血衰弱,面部憔悴無華,頭發開始變白。49歲時,任脈氣血虛弱,太沖脈的氣血也衰少了,天癸枯竭,月經斷絕,所以形體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男子到了8歲,腎氣充實起來,頭發開始茂盛,乳齒也更換了。16歲時,腎氣旺盛,天癸產生,精氣滿溢而能外瀉,兩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24歲時,腎氣充滿,筋骨強健有力,真牙生長,牙齒長全。32歲時,筋骨豐隆盛實,肌肉亦豐滿健壯。40歲時,腎氣衰退,頭發開始脫落,牙齒開始枯槁。48歲時,上部陽氣逐漸衰竭,面部憔悴無華,頭發和兩鬢花白。56歲時,肝氣衰弱,筋的活動不能靈活自如。64歲時,天癸枯竭,精氣少,腎臟衰,牙齒頭發脫落,形體衰疲。腎主水,接受其他各臟腑的精氣而加以貯藏,所以五臟功能旺盛,腎臟才能外瀉精氣。現在年老,五臟功能都已衰退,筋骨懈惰無力,天癸衰竭。所以發鬢都變白,身體沉重,步伐不穩,也不能生育子女了。
養生闡釋
《中醫大辭典》“天癸”:所謂天癸是“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機能,維持婦女月經和胎孕所必需的物質。它來源于男女之腎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養而逐漸充實”。所以“天癸”是男女達到青春發育期體內自然形成的一種與性和生殖功能相關的物質。這種物質在女子則促進任脈通、太沖脈盛,月經按期來潮;在男子則促使產生精蟲,從而產生排精。“天癸”至后的男女都開始有了生殖能力,這時如有陰陽(男女)的交合就可以繁衍后代。“天癸”這種物質源于先天,受于后天,藏之于腎。它的盛衰和人體的盛衰有很大的關系。
人體的盛衰因性別不同而各異。女子以七年為節律,女子生理七年發生一次很明顯的改變;男子以八年為節律,男子每隔八年會出現一次生理上的變化。從這個生命周期可以看出,與女性相比,男性要“晚熟”。女性在28歲時生理上達到最佳狀態,身體最健康,28歲之后,開始走下坡路,尤其是到了35歲,衰老就在面部明顯表現出來。男性32歲是生理的巔峰期,40歲走下坡路。
從天癸與身體健康的關系來看,古人重視天癸,認為其對后代的繁衍有很大的影響,所以選擇生育年齡至關重要。女子21歲時生命開始出現一個小的高潮,此時身體條件為生育做的準備基本充足,所以古代傳統,女子們“20而嫁”,至28歲,精力最好、氣血最充足的時段,完成生育的重大使命。而男子身體走下坡路的年齡比女子晚,32~40歲為男子生育的最佳年齡,故男女婚配,以男大女小為佳。
養生秘籍
第一,生育年齡的最佳選擇
生育時間影響新生兒的健康。研究表明,隨著身體素質的下降,30歲出頭的孕婦大約有15%的人會遭遇流產;對于40歲的孕婦來說,就有25%的人會遇到這種情況;而45歲以后,有一半的孕婦存在流產的危險。高齡產婦(35~40歲以上的產婦)生育的子女畸形率明顯上升,如先天性癡呆,由30歲前的0.07%上升到0.4%~2 %;嬰兒的死亡率也比30歲前增加30%~50%;由于高齡產婦的宮頸一般比較堅韌,開宮口慢,自然生產困難,所以剖宮產在高齡產婦中更加普遍。
因此從兼顧國家政策和優生兩方面考慮,提倡婦女在24~30歲之間生育孩子比較合適,再晚也不要超過35歲。但同時也要考慮男子的年齡,據統計丈夫年滿55歲,即使妻子的年齡在35歲以下,因精子畸變率增加也容易生先天性癡呆的小孩。
第二,天癸的保養
天癸藏于腎中,與人的形體強盛、精神盛衰、生殖能力、容貌的美丑都有莫大的關系。所以從中醫角度來說,天癸的養護至關重要,而呵護天癸,又在于對腎的保養。
腎的日常保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腎開竅于耳。雙手緩緩搓動雙耳,或以兩手掌緊貼兩耳,然后以中指和食指交替彈擊后腦,耳中聽見如打鼓之聲。每日2次,每次30下以上。久行此法能健腎益耳。
按摩涌泉穴。足心涌泉穴是腎經的井穴,為水之源頭,臨睡前選用溫水泡腳,再用手互相擦熱后,用左手心按摩右腳心,右手心按摩左腳心,每次100下以上,以搓熱雙腳為宜。此法強健腎經,保證腎精的充足。
按摩腰眼。腰為腎之府,經常按摩腰眼,可以強健腎臟,促進腎中水火的潛藏。方法:手臂往后用兩拇指的掌關節突出部位,按住腰眼(在第四腰椎旁約2寸的凹陷處),向內做環形旋轉按摩,逐漸用力,以至酸脹感為好,持續按摩10分鐘左右,早、中、晚各一次。
爬山壯腿即鍛煉下肢法。腎主下肢,中老年人多活動下肢,可延緩腎氣之衰老,使“筋骨懈墮”速度減緩,下肢鍛煉方法有慢跑、步行等,爬山效果尤甚。
養生知識問答
廣西廖女士:我今年35歲,懷孕6個月,我是否是高齡產婦,這樣是否很危險?
專家答:女子35歲之后,陽氣開始逐漸衰弱,身體開始走下坡路,用于養胞胎的太沖脈氣血漸少,所以,35歲之后不是最佳懷孕年齡。現代社會,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的衰老速度也在減緩,加之醫療技術的日益完善,只要懷孕期間積極配合孕檢,主動學習各種孕產知識,科學調理生活起居,35歲之后的產婦也能順利誕下健康寶寶。
(二)嬰幼兒保健要點
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
—— 《靈樞·逆順肥瘦》
嬰幼兒臟腑嬌嫩,氣血不足,機體各系統和器官的形態發育和生理功能都處在不成熟和不完善的階段,五臟六腑的形和氣與成人相比都相對不足,尤其是肺、脾、腎三臟的不足更為明顯。
養生闡釋
有關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的生理特點,歷代醫家有較多的論述,《育嬰家秘》講小兒“血氣未充……腸胃脆弱……神氣怯弱”,清代醫家吳鞠通把小兒時期的機體柔嫩、氣血未足、脾胃薄弱、腎氣未充、腠理疏松、神氣怯弱、筋骨未堅等生理現象歸納為“稚陽未充,稚陰未長”。這些古代醫家思想都說明了小兒,尤其是新生兒和嬰兒具有臟腑嬌嫩、肌膚柔弱、血少氣弱的等特點。
但同時“凡孩子3歲以下,呼為純陽,元氣未散”。3歲以下的小孩,先天所稟之元陰元陽未曾耗散,具有旺盛的生命活力,如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榮。所以嬰幼兒體質和功能均較脆弱,對外界的細菌、病毒沒有抵抗力,且神經系統不完善,寒熱不能自調,飲食也不能自控,加之父母常常希望孩子多食多飲,所以常易出現外感及脾胃不適等情況,此時父母應改正錯誤的喂養觀念,及時就醫,如照護良好,嬰幼兒的恢復也很迅速。
養生秘籍
第一,孕前準備
(1)懷孕是一個長期的戰爭,從一開始就要做好萬全的準備。要想擁有一個健康的孩子,至少要在半年前進行準備,男女雙方應向有經驗的老中醫進行咨詢,根據個人體質,設置一個調理方案,通過飲食、運動等方法,將夫妻的體質都調節到一個陰陽之氣比較平和的狀態。同時改掉不良生活習慣,戒除煙酒,保證居室清潔安靜、陽光充足,保持心情的愉悅。
(2)古人認為,懷孕時的天氣選擇也十分重要,風、雨、雷、電、霧、霾及一些災害天氣要避免,因為古人相信,在這種天氣下受孕,會對受精卵產生一定的影響,可使人血脈紊亂,孩子容易得癲狂、癰腫等疾病。
受孕時期的選擇也很重要,一般認為,初春之時,萬物生發,天地自然孕育著一種蓬勃的生機,其萌發之力對受精卵產生影響,使其順利著床,健康成長。再者春天風和日麗、景色宜人,使人心情舒暢。夏季孕婦最需要營養之時萬物生長繁茂,五谷充盛,滿足各種營養所需。而且據統計,近代很多偉人大多是在冬季出生的,按照十月懷胎的規律,他們的受孕時間剛好是初春。另外一些特殊的節氣最好避免受孕,以免胎元不足,如:冬至時陽氣微弱,夏至則陰氣最虛。此時懷孕,易造成嬰幼兒先天不足的情況。
第二,產后的常見問題
(1)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嬰幼兒初到人世,母乳是其最佳營養品。《育嬰家秘》指出:“既生之后,飲食之乳,亦血之所化。”乳汁為母體氣血所化,其所含營養與胎兒最為相合,母乳喂養,易于嬰幼兒陰陽的平衡,對身體健康最為有益。現代研究也證明,母乳營養最適合嬰幼兒所需,對其脾胃不造成負擔,此外母乳中含有各種天然抗體,對嬰幼兒形成自然免疫保護,這是配方奶粉所不能相比的重要方面。
(2)《古今醫統》:“四時欲得小兒安,常要三分饑與寒,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諸病不相干。”中醫的理論認為,嬰幼兒三臟不足、兩臟有余,也就是脾、腎、肺三臟常虛不足。所以嬰幼兒常見脾胃消化不良及因衛陽不足所致的外感。嬰幼兒喂養到七分飽即可。母乳喂養的孩子,一般單側乳房喂10~20分鐘比較合理,如果不再用力吸吮,只是在吮玩乳頭,或者嬰兒自己吐掉奶頭,表明孩子已經吃夠,不再需要,就不用再強迫孩子繼續吸吮。吃配方奶粉的嬰兒,不同月齡,要嚴格按照該品牌奶粉提示的量來喂養。添加輔食或已能正常吃飯的小兒,大人更是要注意孩子的需求量,不能讓孩子吃得太飽。因為過度喂養,會造成孩子脾胃功能失調,出現肚子脹、肚子痛、大便次數過多等癥狀。小兒元陽充足,同氣相感,常常會感到燥熱,如果衣服過暖,孩子會出現各種上火癥狀,如眼垢較多、咳嗽、哮喘等,穿衣過多,也容易出汗,不及時清洗,小兒常出現皮疹疾患,出汗過多也易受涼,導致傷風感冒。所以讓孩子處于七分暖的環境中,就不容易患病。
第三,嬰幼兒保健
嬰幼兒護理,除了要“忍三分饑和寒”,古人還認為,背暖、肚暖、足暖,是嬰幼兒保健的關鍵。
1.背部保暖
中醫理論,背為陽位,衛外之膀胱經及諸陽之匯的督脈都循行于背部,因膀胱經為太陽寒水所主,易受外邪而感冒。且“背者胸中之腑”,背部還有各臟腑的背俞穴,五臟的所有問題幾乎都在后背上有所反映。其中,肺俞最為關鍵。足月的胎兒幾乎所有的器官都已發育完備,只有肺功能需要在出生后才能完善。所以新生兒,尤其是剖宮產的小孩,肺氣最弱,需要好好地養護。因此我們可以讓嬰幼兒穿個小背心,夏天不穿裸背兜肚或裙裝,這樣既不過暖,又有暖背的效果。
2.肚暖
脾胃為后天之本,而食物所化,全賴脾陽腐熟,嬰幼兒脾胃功能不完善,如若進一步受到損傷,就不能有效地把營養物質輸布全身,不利于嬰幼兒的健康成長,所以需要后天積極保養。保暖肚腹部關鍵在于孩子睡覺時要保暖,注意孩子不要蹬被,平時可以圍上兜肚或護臍帶,這樣可以有效防止因肚子受涼而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癥狀。
3.足暖
中醫理論認為“寒從足下生,溫足保太平”。人的腳上分布的經脈分別為脾經、肝經、腎經、胃經、膽經和膀胱經,且循行在腳底和腳面的都是較重要的經脈,如脾腎經的原穴等,如腳心之處的涌泉穴就是腎經的井穴,為整條經脈的源頭,此處受寒,對腎臟就有很大影響。同時腳也是陰陽經穴交匯之處,對外界的寒邪最為敏感,如若受寒,會導致人體陰陽的不平衡。
嬰幼兒臟腑脆弱,抵抗力差,尤其需要注意腳的保暖。嬰幼兒處于生長發育期,喜動好動,腳易出汗,所以更容易受涼。尤其是女孩子,腳底受寒,容易影響生殖系統,長大后常會出現痛經等病證,甚者會有生育疾患。因此家長一定要給嬰幼兒穿上合適的小布襪和小鞋子,以吸汗防濕,保護經脈和內臟。
養生知識問答
河南黃女士:我的兒子出生后一直堅持母乳喂養,但反而消化不好,經常腹瀉,這是怎么回事呢?
專家答:母乳的腹瀉是生理性的,一般來講只要小孩精神狀態很好,活潑嬉鬧,沒有其他生病的跡象,屬于生理性腹瀉,家長不用恐慌。喂母乳的孩子四個月以后這個問題會自行緩解,當然有時也會因個體差異而不同。一般來講,母乳喂養的孩子每天排便一到四次,有時甚至達到十來次,只要他各方面狀態好,也沒有問題。
(三)青少年保健要點
人臥血歸于肝,肝受血而能視。
——《素問·五臟生成》
肝又稱“血海”,主藏血,能貯藏一定血液于肝內及沖脈之中,以供機體各部分活動所需。肝同時具有根據身體活動量的增減、情緒的變化、外界氣候的變化、生理等因素需要來調節人體各部分血量的分配作用。肝也主凝血,肝氣充足,陰陽協調,能固攝血液使之不溢出脈外,防止出血。
養生闡釋
青少年時期,天癸已至,人體和臟腑都處于極速成長期,需要大量的氣血供給。氣為血之產生和流動的動力,血液充盈于四肢百骸,為人體活動提供養分,同時帶走代謝產物。“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嬰幼兒臟腑脆弱,四肢嬌嫩,不能負荷大量氣血的運行。而青少年時期,天癸剛至,臟腑功能基本完善,體格日漸強壯,日常生理活動增強,對血液的需求量大增。肝作為血液儲存和調配的中心,在這種大需求的情況下,盡己所能,自發地優先滿足重要臟腑的需求,因此預存血液減少,肝經所循行的次要部位的用血量就相對減少。肝主筋,系木,所以青少年時期,常見遠視模糊、腳腿疼痛情況出現,此時多為成長較快,氣血相對不繼所致,等到年齡稍長,發育速度減慢,這種情況也會得到相對改善。尤其是遠視模糊,即青少年假性近視,常會得到很多人的忽視,直接給孩子佩戴眼睛,久而久之,眼部經絡肌肉定性,成了真性近視。
中醫古籍中對近視這種眼部病證也早有記載。最早見于隋朝的《諸病源候論》“目不能遠視候”,明代的《證治準繩·雜病·七竅門》稱本病為“近覷”。中醫認為此病病機為目失所養致使玄府受損而神光不能發越,能視近,不能及遠。中醫中講求“望而知之謂之神”,眼能得神,則目光炯炯,明視萬物,其神即人之精彩,它是由眼睛所傳達的,其基礎是先天之精,并需后天飲食所化生的精氣充養。因此,近視眼是先天遺傳和后天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現代醫學認為近視眼是由遺傳或后天發育不良使眼軸延長;或者由于睫狀肌痙攣,使晶狀體曲率改變等因素導致物像成焦于視網膜之前而形成。《黃帝內經》云:“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眼睛為五臟六腑之精氣所養,五臟六腑的精氣常藏于腎,補養腎之元陰元陽。所以腎是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眼內晶珠(晶狀體)發光之根。陰陽平衡、氣血和諧之體,則眼之前后直徑(軸徑)不長不短,飽滿豐圓,黃晶珠發光,所視遠近。若陰陽偏失,則眼之前后直徑不長即短,其長者,晶珠較正常而后移(晶狀體曲率改變),光華則遠射困難,所以產生近視。
歷代中醫眼科專家多認為“遠視不明是無火”,認為近視是陽氣虛衰、經脈不暢、血脈不通的結果。《黃帝內經》也認為:“氣脫者,目不明。”陽氣在人體起氣化推動作用,陽氣不足,鼓動發散不力,陰氣因而侵占陽氣之位,拘緊凝斂血脈,所以導致血滯經脈,不能濡養目之經絡,故目之“光華不能及遠矣”。而陽氣虛衰常以心、脾、腎三臟為主。
目賴五臟六腑精氣充養,心主神明,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且心主血脈,精微物質在心中赤化成血,再通過經脈輸于臟腑。“諸脈者皆屬于目”,心之血脈充盛,養目之血充盛;心氣充足,是血脈上行養目的有力推動,所以導致近視的陽虛,首先責之于心。《眼科百問》曰:“目能近而不能及遠者,因謀慮不遂,以致真血耗散,心神大虛,故光華不能及遠也,故近視也。”
《蘭室秘藏》曰:“脾虛則五臟六腑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于目矣。”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目能視物之神光,源于先天父母精氣化生,亦賴于后天氣血充養,而氣血來源于脾胃運化的精微物質。只有脾胃功能正常,攝取之物才能化為身體所需的精微物質,補給血脈。如果平素嗜食生冷,飲食不規律,損傷脾胃陽氣,脾胃虛弱則運化失職,血化無源,不得上充于目,則也限制目之神光遠射。
肝腎陰陽互根,近視日久,陽損及陰。中醫理論認為,在輕度、中度近視眼中,以陽虛陰盛為主。隨著視力的進一步損害和近視度數的加深,發展為高度近視,其病機即為肝腎陰精的虛損。現代醫學病理解剖也發現,高度近視者眼軸進一步延長,眼底變性逐漸加重,常出現出血、滲出等病理改變,嚴重損傷視功能。
《黃帝內經》云:“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人體眼睛周圍經絡密布,十二經絡皆直接或間接通于此,為眼睛輸送氣血,調節著眼睛的運動,所以,近視的發生和眼周經絡的異常也有關系。經絡瘀阻,血流不通,日久經絡失用,眼睛運動失調,故而神光不能遠射。
養生秘籍
第一,起居適宜
陽氣是人體的根本,陽氣的損傷、虛衰會導致各種疾病產生。青少年氣血方剛,易恃強而恣意發泄消耗,而且現代青少年學業壓力較大,用眼過度,且作息不規律,時有熬夜。明代醫家張景岳說:“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青少年為早晨的太陽,生命力處于上升期,所以一時的陽氣消耗,沒有明顯的不適表現,而這也是青少年吸煙喝酒、通宵工作、學習,恣意揮霍陽氣的主要原因所在。中醫認為,熬夜血不歸肝、陽不入陰,陽氣不得修養,相火逆上,煎灼陰液,會導致陽氣虧虛,血脈失養。所以青少年在陽氣最充盈的時期,不加以陪護,到中年生活壓力增大,陽氣調動增多之時,相對其他青少年期陽氣很少受損的人,其陽氣虛衰比較明顯。
陰陽要上下相交,才能和諧與共。現代社會,穿衣較少、過緊是一種時尚潮流。穿衣過少,不能有效抵御風寒,則外邪易入,客于關節、筋骨、血脈之間,阻塞氣機,損傷陽氣,年老之時,苦不堪言。穿過緊的衣物,同樣可以造成血脈不行,加之衣料不透氣,代謝產物不能有效排泄,對皮膚、外陰等都可造成一定損傷。
因此青少年在生活和工作學習中,要按時休息,不通宵玩樂或工作學習,少沾或不近煙酒,少食寒涼之物,如夏天的冰凍飲料和雪糕等。注意穿衣的寬松舒適。女孩子更是要注意,尤其在生理期,注意保暖,保證睡眠質量。
第二,合理飲食
《黃帝內經》云:“膏粱之變,足生大丁。”事實也是如此,攝入過多的營養,超過脾胃的負荷,機體就不能有效地進行利用,這樣反而滯留人體,造成各種病變。現代生活水平提高,物質極大豐富,合理日常飲食即能供給身體所需,如若盲目進補,對青少年的身體健康同樣不利。
飲食中應適當補充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胡蘿卜、海藻、綠色蔬菜、魚肝油、動物肝臟等,因維生素A缺乏時易引起視覺障礙、眼睛疲勞、眼垢多、角膜紅腫等癥。中藥方面,可服用六味地黃丸加枸杞子、菊花,或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均可有效改善視力衰退、眼睛疲勞等癥。
第三,健目小妙招
熨目法: 晉名醫葛洪說明目之法,“洗之以明石,熨之以陽光。”可以通過閉眼享受夕陽等溫和陽光的撫熨,或于黎明起床,先將雙手互相摩擦,待手搓熱后以手掌熨帖雙眼,反復三次以后,再以食、中指輕輕按壓眼球,或按壓眼球四周。
運目法:兩腳分開與肩寬,挺胸站立于窗前2~3米外,頭稍仰。瞪大雙眼,雙眼依次注視窗外四周風景,可以使眼球自左到右不停轉動,也可順時針、逆時針交替轉動,反復7次,能起到醒腦明目之功效。
浴目法:以熱水、熱毛巾或蒸氣熏浴雙眼,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鐘。還可用菊花、大清葉、枸杞子等明目中藥煎煮,趁熱先以蒸氣熏眼,待水溫后,再以藥水洗浴雙眼。久之,可清熱、消炎、明目。
摩目法:閉目,以雙手的中、拇二指適當地有節奏地按壓眼周,可略帶旋轉動作,不可用力過猛,這樣可以疏通眼周經絡,使氣血通暢,故可養目明目。
極目法:選擇位置較高處進行,身體自然直立,兩目先平視遠處一個目標,如遠處樓群、數目等,盡量放松眼睛,堅持1~2分鐘后,逐漸將視線移近,直到眼前1尺左右,注視約1分鐘,然后重復遠觀,如此反復10次左右,有利于眼周肌肉和神經的調節。
養生知識問答
湖南辛女士:我的兒子剛上高三喜歡聽音樂,經常戴著耳機,有時甚至睡覺也不摘掉,請問,這樣對他的健康有沒有損害?
專家答:經常戴耳機聽音樂、長時間打電話、K歌、熬夜工作學習等,這是現代社會一些年輕人的慣有生活方式。
近年來,中青年突發性耳聾呈上升趨勢,患者耳內常有阻塞感或脹滿感,有70%的患者伴有耳鳴,多與耳聾同時發生,還有大約25%的患者伴有眩暈、惡心嘔吐。不少患者發病是在睡眠當中,一覺醒來突然自感耳鳴、耳聾。
這與作息不規律、工作壓力大以及飲食、睡眠、情緒等生活因素的影響有關,腎開竅于耳,膽經相火過耳而下,休息不好,相火不降,熱灼經絡,可以造成耳聾;不良生活習慣時間較長,且飲食不當,營養搭配不合理,多攝取垃圾食品,會造成腎陽虛弱,也會出現耳聾情況。一旦出現上述癥狀,需要及時就醫,治療愈早,效果愈好。發現突發性耳聾1~7天內及時治療,80%以上的患者可獲聽力提高或恢復,否則可造成聽力的永久性損傷。
(四)中年男女保健要點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人20歲時陽氣剛剛充盛;30歲時陽氣達到頂峰;40歲之時,陽氣見衰,陰氣自盛,陰陽各半,這是衰老的前兆;到50歲以上,升清之氣較濁降之氣為少,陽氣虛衰,陽主通達,陰主閉塞,所以人們自覺身體沉重,眼睛干澀模糊,耳朵聽不清聲音。
養生闡釋
《黃帝內經》云:“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露,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人在30歲陽氣充足、精力最旺盛的時候,喜歡活動。而到了40歲走下坡路的時候,肌膚腠理開始疏松,顏面的榮華逐漸消退,鬢發開始變白,精氣不足,所以常喜歡坐著。
中年是承上啟下的一代,現代社會中年人常有乏力、疲勞、失眠、消瘦、食欲不振、肌肉酸痛、胸悶心慌、易激動、易煩躁、沒精神或感覺生活沒有意義等表現,這是因為人到中年,家庭、社會負擔沉重,加上現實生活中的諸多矛盾,易使思想情緒陷入抑郁、焦慮、緊張的狀態。加之中年時期,事業處于穩步上升期,在工作中被委以種種重任,所以中年人易于長期“超負荷運轉”,過度勞累,耗傷精氣,損害心神,積勞成疾。中醫認為腎是掌管生命受精到生長發育以及氣血、骨髓等一切功能的盛衰,人體的衰老主要表現為腎中元陰元陽的虛少,現代醫學機體的神經、內分泌、免疫機能等均包括在中醫腎的功能范圍內。
研究證明,30歲以后,人體的多種機能便開始減退,大體上每增長一歲,減退1%。如骨骼和肌肉逐漸減弱,骨密度降低,關節軟骨再生能力缺乏,脊椎骨骼有壓縮,背部和下肢各部的肌肉強度減弱,從30歲到60歲之間約減弱10%。由于骨骼中的礦物成分增多,軟骨發生纖維性變化或鈣化,骨頭的脆性增加,物理強度下降,關節轉動幅度縮小,同時易于骨質增生,容易發生骨折和骨關節病,如頸椎病等。
心血管的機能在青春發育期之后就漸漸減退。心輸出量從30歲到80歲,約減少30%,血壓的高壓在中年以后,每增加10歲約升高10毫米汞柱,容易出現高血壓病。血液膽固醇含量,從30歲以前的180毫克,每10年平均遞增38.3毫克。消化功能和代謝率均明顯下降。50歲后消化能力可下降三分之二多,30歲之后,基礎代謝率平均每年以0.5%的速度下降。人的排泄功能和生殖功能也隨年齡的增加而降低。40歲以上的人,腎小球的濾過率每年平均下降1%左右。
養生秘籍
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岳認為:“人于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余強半。”只要調養適當,中年人同樣可以擁有青年人一樣的活力,推遲和減緩各種老年性疾病的產生。
(1)勿過勞。中醫講究“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所以人到中年,應根據自身情況,調整生活節律,建立新的生活秩序,避免長期體力和腦力的“超負荷運轉”,從而導致積勞成疾。
(2)保持積極樂觀的精神情緒。不強求名利、患得患失,不黨同伐異,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工作、學習之余多聽音樂,營造舒適的工作和社會環境。在壓力較大和焦慮時應學會一些自我排解的方法來緩解和消除。自我排解的方法有宣泄、轉移、訴說等。注意儀容儀表,不同的場合裝束得體,保持心態年輕化,與時俱進,以振奮精神,增添生活樂趣,提高文化素質,加強自我修養。加強精神陶冶與人生境界的提高。
(3)注意精血的顧護。唐代藥王孫思邈窮其一生研究中醫治病養生,他指出“男子貴在清心寡欲以養其精,女子應平心定志以養其血”,這是因為男子以精為主,女子以血為用。腎為先天之本,腎精充足,五臟六腑皆旺,抗病能力強,身體健壯,延年益壽。如若勞倦內傷,五臟虛衰,損傷腎氣,腎精匱乏,會造成精血兩虧,則易多病早夭。因此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節制房事,《泰定養生主論》曰:“三十者,八日一施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施泄,其人弱者,更宜慎之,人年五十者,二十日一施泄。……能保持始終者,祛疾延年,老當益壯。”醫圣張仲景則認為“凡寡欲而得之男女,貴而壽,多欲而得之男女,濁而夭”,這說明嚴格而有規律地節制性生活,是健康長壽、優生優育的必要保證。
(4)合理飲食。中年時期脾胃運化功能降低,飲食應特別注意。現代醫學證明,脂肪肝與飲酒關系極大,經常豪飲的人多罹患此病。如不加以重視,日久將釀成難以治愈的肝硬化。高脂肪飲食會導致肥胖癥、心臟病和高脂血癥。每天脂肪的攝入量不能超過總熱量的30%。但是也不要少于15%。不暴飲暴食,否則脾氣損傷,有礙營養物質的吸收,加速身體老化;制定科學的營養食譜。每天至少應該食用400克左右的水果和蔬菜,其中所含的維生素A、維生素C和維生素E有保護身體健康的作用,而食物纖維有助于消化吸收,保護胃腸道;要注意給骨頭補鈣,奶制品當中含有豐富的鈣;適量進食動物蛋白,多吃魚,其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可以清除血管壁上的油脂;每天的食譜上必須要有淀粉類食物,淀粉能保護我們不受病菌感染,能預防心臟病和癌癥。另外油炸、腌制、熏烤的食物及動物內臟、罐頭、香腸等均被營養學家列為致癌和導致血管硬化的危險食品,應盡量少食。
(5)不諱疾忌醫。中年人工作事務繁忙,時間安排緊湊,身體的小痛小病常常不注意,常不愿意花時間去看醫生,掩耳盜鈴地過日子。中年時期,正是疾病的多發時期,小病容易拖成大病,如肝炎、心肌炎,甚至癌癥,在初期及時就醫施治,注意休息和飲食調節,往往可以痊愈。有時候悲劇發生的原因,正是因為錯過了疾病初發的最佳治療期。近年來在白領和知識分子中間出現的過勞死現象越來越多,這對社會和家庭來說都是極大的損失。因此,中年人的應定期進行身體檢查。因此,每年進行一次肝腎功能、血常規、尿常規、腹部B超、心電圖等的全面體檢,是明智之舉。
養生知識問答
河北李先生:我今年48歲,時常有心慌心跳、胸口疼痛的感覺,勞累和熬夜后感覺明顯,請問這是不是表明我心臟出現了問題?
專家答:心臟病患者常有胸痛表現,多在勞動或者運動之后,多發于胸骨后,常放射至左肩、左臂。疼痛時有一種胸部緊縮樣感覺,持續2~3分鐘,一般停止活動或舌下含硝酸甘油可終止。你的這些癥狀在中醫中稱為胸痹,即胸陽虛衰,濁陰侵犯陽位所致,勞累和熬夜后陽損明顯,所以癥狀表現更突出。你的這種情況需進一步鑒別,建議去正規醫院就醫確診。
中年人壓力較大,而勞累是心臟健康的最大殺手,過度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都會明顯加重心臟的負擔,從而使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短暫的缺血缺氧繼發引起動脈痙攣,加重心肌缺氧,心臟重負日久,導致心臟病的發生。防治心臟病應從減輕和釋放壓力,勞逸結合,堅持中午小憩,合理搭配飲食,進行適當體育鍛煉等方面入手,長期堅持,保證心臟的健康活力。
(五)老年男女保健要點
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苦化悲,血氣懈情,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 《靈樞·天年》
人從50歲開始,肝氣開始衰弱,肝臟變小,膽汁輸出量也減少,眼睛看東西開始模糊。心所主的情志為喜,60歲心氣衰,氣虛不足,喜不易生,則苦憂悲,氣血虛散,所以60歲之后人喜歡躺著。脾主肌肉,人七十歲脾氣虛,所以肌肉萎縮,皮膚看起來干枯無澤。肺藏氣,氣舍魄,凡人之語言、聲音、動作,皆與氣、魄相關。80歲肺氣虛,魄離,所以常常說話不合邏輯。腎為一身陰陽之根,90歲腎氣枯竭,則其余心、肝、脾、肺四臟經脈失充,所以虛衰。100歲時,五臟精血俱虛,人的精氣神都不再有,生命走到了盡頭,空余形骸而終老。
養生闡釋
現代人認為,人從60歲開始進入老年階段,中國人把人到60歲稱為“花甲之年”、“耳順之年”,很多年逾60歲的人都習慣說自己老了,其實人真正的生活,60歲才開始。孔圣人說:“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到60歲以后,完成了人生的大部分責任,父母已上天安息,子女俱成家立業,而自己經過大半輩子的風雨,已看盡世事,人情練達,在某個行業中做事又是得心應手,卻沒有了工作的壓力,此時唯有盡情盡興,保養身心,體悟人生的真諦。
“天有三寶日月星,人有三寶精氣神。”精是體內精華物質的總稱,是構成生命體,產生并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先天之精,稟受于父母之精元,受胎后即存在;后天之精,源于肺、脾、胃對飲食的化生,是人出生到世上之后所接觸的一切可以為己所用的物質,包括飲食和空氣。精儲藏于腎,供養人之五臟。氣是人體的動力來源,運動不息,有質而無形。五臟六腑皆有其氣,受飲食精微和血的充養。神是生命的表現,可以通過視聽言動、形色舌脈、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人的外在表現出來。精能化氣、生神,是氣與神的物質基礎;精足則氣充,氣充則神旺;氣能生精、化神,氣足則精盈,精盈則神明;神能馭氣、統精,神明則氣暢,氣暢則精固。
人體五臟衰老,其順序是肝、心、脾、肺,腎,分別對應木、火、土、金、水,春、夏、長夏、秋、冬,是陽氣生發到潛藏的順序。從精氣神的衰弱來講肝藏血,血為精化,人體的衰老從構成人體的基礎物質的虛少開始。心、脾、肺其用主要在氣,精衰氣不充,氣不充則神不旺,所以老年人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變差,邏輯思維不清。精虛氣弱,腎無余精,五臟無以為繼,久之俱衰,神微息弱,生命終結。從形體的衰弱來看,肝主筋,心主血脈,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腎主骨。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常感覺腿腳無力,活動不靈便,這就是精血虛弱,筋失養所致;精血虛少,不充脈道,心臟無所主,氣無從生,故心虛無喜;年老體弱,加之脾胃化生不力,故大肉漸脫,皮膚褶皺;精氣虛衰,內養尚不足用,更無外達之顧,所以皮膚毛發日漸槁枯,最后,骨頭——人體大廈之椽也無以充養修復,搖搖欲墜。
養生秘籍
人的壽命長短,主要受遺傳基礎、生存環境和生活方式三方面的影響。人之胎元受之于父母,父母身體健康信息通過生育傳遞給了下一代。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在制約健康和長壽的諸多因素中,約有15%取決于遺傳基礎。人們生存的社會和自然環境對其健康狀況影響也很大。調查顯示非洲貧困國家人口平均壽命只有40歲左右,經濟發達的日本,人均壽命達79.7歲,而這種影響因素占到所有影響因素的25%。如我國廣西長壽之鄉巴馬地區,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日照時間長,夏無酷暑,冬無嚴冬,高強度的地磁場形成的磁化水對人的血液凈化十分有益,空氣負離子含量也相對較高。
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對健康影響最大,生活方式造成的疾病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占到了疾病成因的60%。其中最主要的是飲食無度導致的肥胖對健康的影響,美國科學家調查表明,同正常體重者相比,肥胖人患糖尿病的死亡率要高4倍,肝硬化的死亡率要高3倍,腦卒中的死亡率要高2倍。所以老年人養生保健、頤養天年,要從健康的生活方式開始。
第一,養成良好的動腦習慣
人體的器官都是根據人體的需要,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演變而來。大腦同樣如此,用則進廢則退。為了防止腦萎縮,老年人在身體許可的情況下,參加一些有益的社會活動,發展和培養一些有益興趣,這樣既有利于身體健康,也有利于心理健康。尤其一些子女不在身邊的空巢老人,參加群體活動,滿足了自身社會性的需求,同時也得到了自我價值實現的滿足。這些活動有聽音樂、習書畫、收藏、交友、垂釣、彈琴、養魚種花、下棋打牌等,而世界上幾乎所有健康長壽者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
第二,養成良好的健身習慣
生命在于運動。運動可以保持肌肉的彈性及關節的柔韌度,運動還可以改善血流情況,增加心輸出量,延緩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運動還可以改善腦細胞的含氧量,有助于保持腦年輕。老年人身體各項機能下降,因此要選擇比較和緩,心肺功能可以耐受的運動。如太極拳、十段錦、交誼舞等。
老年人做戶外運動時,要注意天氣的選擇,風和日麗為最佳,晨起不宜過早,7點以后再起床,正式運動前要有數分鐘的伸展運動,充分活動身體關節,運動強度和頻率也不宜過大過繁,根據個人情況,以每周3~5次,每次30~45分鐘為宜,運動強度可以通過測每分鐘心跳的次數來衡量,以170減去你的年齡數,如果你是50歲,運動量應該是心率每分鐘120次為宜。另外運動中如有頭暈、心悸、胸悶、臉色蒼白、大汗情況出現,應立即停止運動,坐下休息,并預備就近送醫。
不適宜戶外活動的天氣里,老人可以在家中做一些小小的運動,對保持身體健康大有好處。
手部穴位很豐富,三焦經和心經的主要穴位都在手上,前者是人體的氣血運行通路,后者則為心臟提供豐富的營養,同時把血液輸送到其他的臟腑。所以長期堅持拍手,可調暢氣機,促進氣血循環,強健心臟,從而增強體質,預防多種慢性病。一般來說,正常人每天清晨拍5分鐘,就可激發全天活力。可以將兩手隆起,成拱形,用空掌心拍,老人體弱,最好一邊走路、踏步,一邊拍手,否則,氣血會過多灌注于兩手,雙腳會感到無力。拍手一般早晚各一次,強度不宜過大,應循序漸進。此外,剛用完餐或吃得過飽時不拍手,以免腸胃氣血供應不足,影響消化吸收。
頭為諸陽之會、元神之府,人體經脈有九條上達頭部,有42個常用穴位。通過按摩或者刮拭頭部,刺激神經末梢,促進頭部微循環,疏經活血,增強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可增強記憶力,延緩衰老,從而有效防止腦動脈硬化、神經衰弱、癡呆等各種疾病。正確的抓頭方法是爬搔,手心向內,手指張開如持物,抓時閉眼凝神,身體放松。自前額抓起,由前向后,經頭頂至后發際,再從后向前,循環往復。抓頭時用兩手大拇指和小指頭的指腹進行按摩,其他手指隨著兩指的按摩輕抓頭皮。動作要勻緩輕柔,注意不能損傷頭皮。最好配合呼吸,呼氣時抓,吸氣時停,效果更佳。每天晨起、午休及晚睡前各做1次,每次10分鐘左右。
第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肚子要空,不是指要餓肚子,而是科學進餐,每餐不要吃得太飽,這樣可以減輕細胞的負擔,使維持細胞的活力,細胞迅速得到更新,機體對疾病的免疫力也日漸增強。科學進餐也包括飲食的合理搭配,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三大主要營養素的比例:碳水化合物占70%、脂肪占20%、蛋白質占10%。食物選擇易咀嚼好消化的食物,以保證其消化吸收,充足的維生素和多種微量元素可使各種代謝酶的功能加強。如維生素C、維生素E和胡蘿卜素含量較多的食物,有抗氧化作用,能消除有害的自由基,防止和減少細胞受損,推遲衰老的作用。
花生、芝麻、核桃一直以來是延年益壽的重要保健品。以前民間常把這三種東西和冰糖粉一起熬制來食用,被稱為“民間三寶”。其中黑芝麻具有補肝腎、潤五臟、益氣力、長肌肉、填腦髓的作用;花生又名“長生果”,所含的都是不飽和脂肪酸,有“動脈清道夫”的美譽,對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預防作用。花生中鈣含量極高,含十多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含有的兒茶素具有很強的抗老化的作用;核桃又名“長壽果”、“萬歲子”,核桃中的磷脂,對腦神經有良好保健作用。核桃仁可鎮咳平喘,與芝麻、花生、冰糖配伍能補心健腦、治療盜汗、改善心臟功能。
第四,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很多老年人認為年紀大了,對衛生狀況就不是很講究,其實這樣不僅對皮膚、身體健康沒有好處,也容易使老年人失去對生活的熱情。如果身體條件不允許經常洗澡,老年人可以經常泡泡腳。人體三陰三陽經的起始穴位都在腳上,常泡腳可刺激足部的穴位、反射區和經絡,用熱水和中藥泡腳,促進血液循環,還可以把經脈中的寒濕逼出體外。
第五,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心態
“知足常樂”、“難得糊涂”——這些人生箴言是老年人保持健康、延年益壽的不二法門。老年人要保持心境的平和,避免情緒的大起大落,因為老年人肝腎陰虛,惱怒則傷肝,肝經不降,膽經虛火上逆,影響耳目和頭,輕者導致視物模糊、眼疼眼脹、耳聾、耳鳴等,重者血壓上升,出現卒中。因此,情緒不穩的老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養豁達樂觀的生活態度,身體健康狀況允許的時候可以多出去旅游或參加社團,在祖國美景中修養身心、陶冶情操,在與人交往、為他人服務中開闊心胸、忘卻煩惱。
養生知識問答
云南趙女士:鄰居張師傅高血壓,中醫囑咐他可以泡決明子、山楂當茶飲來降低血壓。我高血壓多年,也學張師傅那樣泡茶喝,但是我的血壓沒有下降,反而大便稀爛、次數增多,渾身無力,這是為什么?
專家答:高血壓的成因很多,中醫治療高血壓要辨證論治,不是所有高血壓都可以用某一類藥物來治療。決明子苦寒,功效清肝明目,潤腸通便;山楂消食化積,活血通瘀,若胃中無食積,體內無瘀血,會反克伐脾胃生發之氣。這兩者常用于肝火較旺的高血壓患者,其表現常為頭暈頭痛、面紅目赤、煩躁易怒、口干口苦、溲黃便秘、舌紅苔黃等,如陰陽兩虛所致的高血壓,服之,不僅無效,且常有副作用。所以治病、養生,都要辨別體質而為,最好去正規中醫院咨詢醫生后,再對證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