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成長篇(1)
- 農村信用社發展研究
- 楊喜明等
- 3458字
- 2016-12-20 08:50:21
命運多舛:“折騰”中迷失航向
農村信用社誕生在舊世代。1920年,中國許多省份遭受嚴重旱災,尤其是華北地區受災最為嚴重,受災農民達2000萬,為抵抗災情,當時各省紛紛成立義賑團體籌措賑災款救災。然而到了1922年華北各省又告豐收,但當時義捐的賑災款尚有將近300萬的剩余,如何繼續使用這筆賑災款成為一個現實問題。當時負責管理賑災款的“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認為,救災不如防災,防災不如組織災區群眾生產自救,在這種理念確立之后,相當一部分人又將目光轉移到發展合作事業上來。1923年,由華洋義賑救災總會組織設立的第一個信用合作社在河北香河縣正式成立,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信用合作社。河北香河縣信用社的成立,在中國信用合作發展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歷史意義。它不僅對中國信用合作事業的整體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而且在信用社的組織形式、章程制度以及經營管理等方面也起到了示范作用。在全國各地,尤其是華北地區,以香河縣信用社為模版建立的信用合作社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出現。
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聲音如同春雷般響徹中國大地,中國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嶄新的政治環境、積極的政府態度、明確的發展戰略……這一切讓農村信用合作社這個嬰兒獲得了新生,一曲波瀾壯闊的發展歌聲就此唱響。
在中央政府的鼓勵和指導下,從1954年到1956年,全國信用合作社運動出現了一個發展的高潮。全國信用合作社的數量超過了16萬個,社員達到9500多萬人,包括6800多萬農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60%左右。農村信用社在組織農民借貸方面的作用充分顯現出來,對我國20世紀50年代的農業生產和農業合作化運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然而到了1956年,農信社開始走下坡路,下坡路的時間走得還很長,歷經20年,農信社在這期間歷經坎坷,飽受“折騰”。這是一段充滿波折和混亂的發展時期。行政手段的過度干預、發展策略的頻繁調整、管理主體的幾經更替,使得剛剛走上發展正軌的農村信用社在歷史的折騰中再次迷失了方向。
農信社的命運出現逆轉是從1958年開始。1958年12月,國家將農信社與銀行營業所合并,稱為“信用部”,下放給人民公社管理。管理體制上的變化導致了“所社合一”和“政社合一”兩種局勢的出現,這嚴重影響了農信社的發展。1959年4月,中共中央又頒發了《關于加強農村人民公社信貸管理工作的決定》。《決定》明確規定:在人民公社的各個生產隊可以設立信用分部。為貫徹上述決定,同年5月,人民銀行總行收回了下放給人民公社的銀行營業所,把信用社從人民公社信用部里分離了出來,下放給生產大隊,變為“信用分部”。信用分部的職工任免、工資待遇由生產大隊管理,盈虧也由生產大隊統一核算。信用分部成了生產大隊的組成部分。這樣的安排使信用社完全喪失了自主權,不少基層干部隨意調用信用分部的職工、財產和資金。信用分部開始淪為生產大隊平調社員財物的工具。
1962年,中央政府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決定將農信社的領導權從生產大隊收回,由人民銀行進行全面、徹底地垂直領導。同年11月,中央政府又批轉了人民銀行《關于農村信用社若干問題的規定》,決定恢復信用社的性質和任務,重新明確了農信社組織的獨立地位,重新賦予農信社在業務方面的自主權。上述措施的實施,使農信社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又開始走向健康發展的道路。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66年,剛走上健康發展道路的農信社又被“文化大革命”卷入了動蕩的漩渦……
直到1979年,農信社的命運才出現了轉機。1979年2月,國務院發出《關于恢復中國農業銀行的通知》,其中,對農信社的歸屬、機構設置等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根據該《通知》的精神,各地在抓緊恢復農行的同時,也加強了對農信社的領導。在堅持農行領導的管理體制下,農信社的改革開始啟動。在這輪改革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改革措施當屬縣級聯社管理體制的建立。縣聯社的建立,對于加強基層社的建設,對于進一步恢復和加強農信社組織上的群眾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經營上的靈活性都發揮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它的建立不僅增強了農信社的內部管理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這是信用社走向完全自主管理和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
新中國成立以來,信用社的管理體制幾經變革,但無論是在人民銀行管理時期,還是在農行代管時期,領導體制問題始終都是制約農信社改革和發展的關鍵問題。行社這兩種不同所有制性質的經濟實體,卻被強加上領導與被領導的行政關系,給雙方的經營都帶來了困難。客觀地講,在這種管理體制下,要實現把農信社辦成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群眾性合作金融組織的改革目標,幾乎是不可能的。隨著農信社實力的不斷增強,關于“行社脫鉤”的呼聲日益高漲。
1992年,黨的十四大勝利召開,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指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方向。在新的形勢下,為了促進農信社的健康發展,1996年8月,國務院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部際協調小組發布《農村信用社與中國農業銀行脫離行政隸屬關系實施方案》的通知,正式宣告農信社與農行脫鉤。從9月開始,全國5萬多個農信社和2400多個縣聯社逐步與農行脫鉤。這標志著經歷了長期的迷惘與等待之后,農村信用社重新走上獨立發展之路。
回歸自我:重塑合作制
1997年,對于重新踏上合作制發展道路的農村信用社而言,是富有重要意義的一年。
1997年2月,全國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是自“行社脫鉤”以后農村信用社系統召開的第一次大規模、高規格的工作會議,這次會議為下一步如何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指明了方向,初步勾畫出了建立我國合作金融新體制的主體框架。規范合作制、加強自主管理、組建自律組織、創新金融監管等一系列新的概念成為這次會議的關鍵詞,于是,一場圍繞這些改革關鍵詞而展開的新的改革運動由此拉開了帷幕。在推動以合作制規范信用社改革進程的同時,1997年6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國人民銀行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改革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中國人民銀行對于農村信用社改革的監管職責,要求人民銀行加強對農信社改革的監督管理,防范和化解農信社的風險。這宣告了人民銀行從此承擔起了引導和監督農村信用社改革與發展的歷史使命。
在按合作制原則加快推進農信社規范工作的同時,另一項對農信社改革影響深遠的工作——組建農村信用社省級自律管理組織也在悄然醞釀之中。
隨著改革的推進,人民銀行越發意識到農村信用社改革規模龐大、各地情況不一的問題,單靠人民銀行的監管力量很難全面覆蓋整個農村信用社體系的改革,因此組建省級行業自律組織被提上了日程。1999年4月,中國信用合作協會籌備辦公室宣告成立,其使命是指導各省因地制宜地建立起行業自律組織,這標志著農村信用社在系統行業自律組織建設工作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1999年4月28日,全國首家信用合作協會——黑龍江信用合作協會在哈爾濱率先成立。黑龍江信用合作協會的成立,為其他地區加快組建省級行業自律組織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至同年11月末,全國首批五省(黑龍江、陜西、四川、浙江、福建)省級信用合作自律管理組織試點工作全部完成,試點省份的農信社行業管理職能也逐步移交給了行業協會,中國人民銀行由此順利地實現了與農村信用社行業管理和監管職責的分離。至此,農村信用社開始真正走上了自主管理的道路。
在上述五省完成通過省級自律組織實施對農村信用社改革的管理探索之后,1999年12月18日,全國首家省級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社——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社正式創立,標志著對農村信用社行業管理體制的探索進一步深化、升級。
隨著改革成效的不斷顯現,全國農村信用社經營活力得到了極大的釋放,農村信用社的整體實力也不斷增強,逐漸成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服務“三農”的基礎上將農村信用社做大做強,成為改革面臨的一個新課題,而與此同時,對農村信用社進行產權改革的探索和呼聲也開始日益高漲。
2000年4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到江蘇省視察農村信用社的改革工作,并召開專題座談會,了解和聽取了各方對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的意見和建議。最為重要的是,此次座談會初步明確了在江蘇省進行農村信用社產權改革探索的態度。2000年7月,國務院正式批準在江蘇省進行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于是,一場全面清產核資、建立統一法人體制的改革運動在江蘇掀起高潮。統一法人后,江蘇省原有的1746個農信社合并為82個獨立的縣級法人。這種以縣為單位的統一法人體制,解決了農村信用社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社會信用較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