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而不宣的《中俄密約》
李鴻章率繼子李經方等一行人于1896年4月初,帶著《馬關條約》留下的恥辱和陰影離開了上海港碼頭,取道德國,遠赴俄羅斯,參加沙皇王儲尼古拉二世登基加冕典禮。臨行前,慈禧太后私下里召見了李鴻章,要他到俄羅斯見機行事,爭取利用俄國的力量遏制日本,并密授“聯絡西洋,牽制東洋”的八字方針。就是這八個字,決定了中東鐵路的誕生。

圖為舉行加冕典禮時的沙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沙皇”一詞中的“沙”來自拉丁語“凱撒”,意為“國王”或“大皇帝”,中文翻譯時半音譯、半意譯,就譯成了“沙皇”,意思為“皇帝”或“大皇帝”
此時的俄羅斯,正在為西伯利亞大鐵路發愁。李鴻章的到來,無疑是雪中送炭,給沙皇政府一個下賭本的機會。俄國打定主意,要在李鴻章身上下個大大的賭注,這也是俄國政府指名要李鴻章率團參加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的主要原因所在。當然,李鴻章當時在國際政壇上的知名度也算是一個不小的因素。
可以說,西伯利亞大鐵路是俄羅斯君臣的心頭重結。
中國大事記
1896年10月,清朝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向朝廷遞交了《奏為擬設立鐵路學堂所需經費在火車腳價等項下酌加應用事》的奏折,而后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成立。
1891年春,沙俄內閣御前會議決定修筑一條大鐵路,為了遠東和太平洋艦隊。從設計的距離上來看,這條鐵路全長為9332公里,將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鐵路。從莫斯科到海參崴,幾乎接近一萬公里。這對于俄羅斯的財政來說,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于是,他們把目光鎖定了中國。
中國對俄羅斯來說,不僅戰略意義很重要,更可以利用廣袤的土地和豐富的資源,必要的時候,可以從中國直接獲取土地。其修筑中東鐵路到旅順口的直接目的就在于此。此時,西伯利亞大鐵路的西段已經鋪完,從莫斯科一路向東鋪開2000多公里,穿越烏拉爾山抵達節點城市車里亞賓斯克。接下來抵達海參崴的7400多公里的路程不僅耗資,更要耗時耗力。此時日俄之間戰爭氣氛濃烈。俄國為了贏得時間,盡快利用這條大鐵路,急需要補修一條過境中國的南支線,即中東鐵路。可以說,中東鐵路對俄國來說,是戰爭制勝的急救章,甚至是一個重要的砝碼。
關于西伯利亞大鐵路至海參崴走向,沙俄政府提出了三種主要方案:第一方案,按原定計劃,由赤塔沿黑龍江北岸曲折前進,到哈巴羅夫斯克【伯力】之后,再沿烏蘇里江東岸南下,經烏蘇里斯克【雙城子】,直至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第二方案,由烏蘭烏德向西南,過外蒙古烏蘭巴托,一路向東南進入中國,經恰克圖至烏蘭察布、張家口,再經過北京,過山海關入東北出境達海參崴;第三方案,從赤塔穿過中國東北,經海拉爾、昂昂溪、再穿越東部山區,從綏芬河出境直達烏蘇里斯克,最終達海參崴。
三個方案,有兩個方案是過境中國,可見俄國對這條大鐵路的用心。前兩個方案俄羅斯許多大臣都認為不可行,沿黑龍江北岸繞行,是俄政府不情愿的,況且是原來的計劃,用不著下這么大功夫來和中國商談。第二方案,是中國政府不同意的。這其中持反對意見的就有李鴻章,清王朝最擔心的是,一旦火車運送軍隊,就可以直達北京,北京就在俄國人控制之下了,俄國就可以不戰而勝。
世界大事記
1896年6月,清朝政府同俄國簽訂《中俄密約》。
前兩種方案行不通,尤其第二方案,不要說清政府不同意,其他西方國家也會出面干預,很難實現。第三種方案,不僅施工困難少,而且能縮短700多俄里的路線,不僅省掉3500多萬盧布的經費,更爭取了時間。用維特的話來說,“這條鐵路一旦完成,俄國在亞洲的地位就會無法撼動。”

受甲午海戰失利陰影影響,清王朝看清日本政府的野心,“聯俄抗日”思想抬頭。1895年沙皇俄國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典禮,清政府應邀由李鴻章率團赴俄

李鴻章赴俄前,慈禧密囑八字外交策略,“聯絡西洋,抵制東洋”
中國大事記
1896年8月,直隸總督王文韶、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設立蘆漢鐵路公司,并舉薦津海關道盛宣懷督辦。9月,鐵路總公司正式設立。
就如何征得中國政府同意,尼古拉二世、維特和外交大臣羅勃諾夫都費盡心機,最后決定利用尼古拉二世登基典禮之機,約中國政府派團,而且指定由李鴻章為特使,率團來俄。
1896年4月30日,李鴻章經德國抵達俄羅斯首都圣彼得堡,尼古拉二世親自接見了李鴻章,并授意財政大臣斯·尤·維特伯爵和外交大臣羅勃諾夫同李鴻章進行筑路談判。其實,在路經德國時,俄國銀行家烏赫唐斯基熱情接待了李鴻章,同時德國著名的外交大臣俾斯麥曾與他進行徹夜長談,向他介紹了歐洲文明和歐洲對中國的態度等,這對李鴻章影響極大。李鴻章也意識到歐洲文明強于日本。俄羅斯朝臣同時以中俄之間結成防御聯盟為主要切入點同李鴻章談如何聯合抵日,引起了李鴻章的極大興趣。維特和羅勃諾夫分別以中俄同盟,俄國無私援助中國,關鍵時出兵抗日等為前提,然后談到鐵路,談到鐵路過境中國。如果有一條大鐵路,俄國可以直接出兵中國東北,讓日本帝國再不敢有所妄想。
不管怎么說,李鴻章最終還是于1896年6月3日在圣彼得堡與維特、羅勃諾夫簽下了《中俄御敵互相援助條約》。實際上,這是一份雙方結盟抗日的條約,這樣一份條約是不能向國際社會公布的,因此,就成為一份秘而不宣的私下盟約,史稱《中俄密約》。
《中俄密約》共六款。全文節選如下:
一八九六年六月三日,光緒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俄歷一八九六年五月二十二日,莫斯科。
大清國大皇帝陛下暨大俄國大皇帝陛下,因欲保守東方現在和局,不使日后別國再有侵占亞洲大地之事,決計訂立御敵互相援助條約……
立定條款如下:
【第四款】今俄國為將來轉運俄兵御敵并接濟軍火、糧食,以期妥速起見,中國國家允于中國黑龍江、吉林地方接造鐵路,以達海參崴。惟此項接造鐵路之事,不得借端侵占中國土地,亦不得有礙大清國大皇帝應有權利,其事可由中國國家交華俄銀行承辦經理。至合同條款,由中國駐俄使臣與銀行就近商訂。
世界大事記
1896年8月,清朝官員許景澄與華俄道勝銀行董事長在柏林簽訂了《合辦東省鐵路公司合同章程》,成立中國東省鐵路公司。
【第五款】俄國于第一款御敵時,可用第四款所開之鐵路運兵、運糧、運軍械。平常無事,俄國亦可在此鐵路運過境之兵、糧,除因轉運暫停外,不得借他故停留。
實際上,這是一份雙方借以互相博弈的條約。

《中俄密約》
《中俄密約》,即俄國與清政府訂立的秘密條約,1896年6月3日沙俄利用中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的困境,借口“共同防御”日本。又稱《防御同盟條約》

《中俄密約》部分內容
中國大事記
1896年9月,清政府正式設立鐵路總公司,由盛宣懷督辦。
中國想結盟俄國來對付日本,而俄羅斯想利用中國的土地來完成盡快修建抵達海參崴大鐵路的計劃。事實上,西伯利亞大鐵路真正實現順暢通車是在1916年,日俄戰爭期間,俄國最終沒能完全利用上這條大鐵路,主要使用的是中東鐵路。
李鴻章回到北京后向慈禧匯報了《中俄密約》的簽訂過程,慈禧十分滿意,隨即派遣駐外公使許景澄赴俄進一步商談有關勘測、征地、鋪路等具體事宜。

海參崴車站

行進的列車
中東鐵路最初俄國命名為“滿洲鐵路或西伯利亞支線鐵路”,是李鴻章據理力爭,堅持命名為“中國東省鐵路”,簡稱“中東鐵路”。因中俄聯合成立東清公司來承建鐵路,也稱東清鐵路
世界大事記
1896年6月,清朝政府同俄國簽訂《中俄密約》。

華俄道勝銀行
華俄銀行
即華俄道勝銀行,俄國和法國對中國進行殖民掠奪的金融機構。總行設在彼得堡,十月革命后改設在巴黎。1926年停業。
中國大事記
1896年9月,清政府正式設立鐵路總公司,由盛宣懷督辦。
1896年9月,俄方要求以俄為主,雙方共同成立一個鐵路公司。中方則要求鐵路公司在中國清政府境內,因鐵路過境中國,是中國東省鐵路,名稱便叫“中國東省清國鐵路公司”,俄方最后同意。東清公司又成立了專屬銀行來打理鐵路的投資,即華俄道勝銀行。駐外公使許景澄代表中方,與道勝銀行董事長烏赫唐斯基以及該行總辦羅特施泰因在德國柏林簽訂了《中俄合辦東省鐵路公司合同章程》【簡稱《中東鐵路合同》】,該合同共12款,約定雙方投資和鋪路事宜,皆由該公司來完成,并在第二款規定,修筑鐵路“凡勘定該鐵路方向之事,應由中國政府所派總辦酌派委員,同該公司之營造司暨鐵路所經之地方官和衷辦理。惟勘定之路,所有廬墓、村莊、城市皆需設法繞越。”但在實際施工中,有許多無法繞越的,只好征地拆遷,為此,東清鐵路公司與村民經常發生沖突。

東省鐵路公司護路事務所

護路事務所遠眺
在合辦章程的框架下,中國政府投資白銀500萬兩,約合俄幣759.2萬盧布,已經超過了中東鐵路俄方最初的投資額。按合辦鐵路合同章程第十二款規定,“自該公司路成開車之日起,以80年為限。所有鐵路所得利益,全歸該公司專得。如有虧折,該公司亦應自行彌補,中國政府不得作保。八十年限滿之日,所有鐵路及鐵路一切產業,全歸中國政府,毋庸給價。又從開車之日起,36年后,中國政府有權可給價收回,按計所有本銀,并因此路所欠債項,并利息,照數償還。其公司所賺之利,除分給各股人外,如有盈余,應作為已歸之本,在收回路價內扣除。中國政府應將價款付存俄國國家銀行,然后收管此路。路成開車之日,由該公司呈繳中國政府庫平銀五百萬兩。”這一款很明確,這是一條股份制鐵路,而且是中國第一條股份制鐵路。中國清政府按投資比例分成,36年后按殘值中國可以有價收購,80年后,無償歸還中國。
世界大事記
1896年8月,清朝官員許景澄與華俄道勝銀行董事長在柏林簽訂了《合辦東省鐵路公司合同章程》,成立中國東省鐵路公司。
80年為限,也未免有些離譜,是兩代人都看不到結果的合同年限。跟英租香港150多年,葡萄牙人租澳門400多年一樣,這顯然是互相博弈的條款。實際上,由于政權的更迭,并未使用到80年。當然,這是后話,是歷史變遷使然,已經跟沙俄政府和清王朝沒半點關系了。
更荒唐的是,鐵路最初投資500萬盧布,中方參股白銀500萬兩。差不多是一半對一半。隨即,按合辦章程,要成立一個鐵路公司,公司要售股票,按公司規定只售給華俄商人。可俄國在圣彼得堡公開售股,以5000盧布為1股,共1000股。允許俄政府購700股,余下300股由私人認購。1896年12月29日在政府公報上刊登公司招股公告,上午9時即開始售股,很多人根本就沒看到,加上每股高達5000盧布,是華俄商人毫無辦法認購的。結果開盤不到5分鐘,就宣告結束,股票售完。實際上俄國耍了個花招,根本就沒賣給俄商,余下的股份也全由俄國政府認購,轉由國庫在遠東開發項目下支出。俄國政府才是中東鐵路最大的股東。俄政府為了控制中東鐵路,上演了一出售股鬧劇。
這場鬧劇還沒完全落幕,幾天后的1897年1月8日【這一天被后來的史學者稱為“中東鐵路誕生日”】,根據《中東鐵路公司章程》,在俄國政府主持下,于首都圣彼得堡選舉產生了第一屆董事會,共選出6名董事,斯·伊·克爾別茲,交通工程師;普·姆·羅曼諾夫,三等文官;阿·尤·羅特什捷英【舊譯羅啟泰】,華俄道勝銀行總經理;埃·克·齊格列爾,交通工程師;馮·沙夫高津,身份不詳;耶·耶·烏赫托姆斯基【又譯烏赫唐斯基】公爵,華俄道勝銀行董事長;德·列·璞科第,財政大臣維特的外甥,北京中東鐵路分公司負責人,也稱董事會分駐所第一代辦,同時兼任華俄道勝銀行駐北京分行經理人、沙俄財政部駐北京代表。這些董事,有的是財政部官員,有的是銀行家,有的既是鐵路公司董事,又是銀行董事。隨即召開董事會,選舉克爾別茲為副董事長。
中國大事記
1897年8月16日,中東鐵路正式開工。
按《合辦東省鐵路公司章程》,董事長【時稱總辦】由中方出任,而董事長只是監督性的,不參與具體事情的決策,可見是有職無權,權力全在副董事長那里。而俄方又成立了中東鐵路總公司,總公司在圣彼得堡,而北京的中東鐵路公司成為分公司。而在兩國簽訂的《合同》和《章程》中,均未提及設立總公司。至此,中東鐵路無論是從董事會還是管理局,所有權力全落入俄方之手。為此,董事長一職,中方一直虛設,由駐外公使許景澄兼任。西伯利亞大鐵路支線最初有三種方案【1900年,許景澄被慈禧處死后,中方長期沒有補這個缺位,實際上是俄方全面控制中東鐵路】,一切都由鐵路代辦許景澄打理,而許景澄又受制于李鴻章和慈禧。中國在中東鐵路公司參股500萬兩白銀,但董事會中卻沒有一個中方董事,可見中國實際上并沒有中東鐵路的控制權。

張蔭桓(1837~1900)
字樵野。大清狀元翁同龢親傳弟子,科考連年落榜,后出錢買個知縣,后幾經升遷。光緒八年(1882),遷按察使,賞三品京堂,命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累遷戶部左侍郎。中日甲午戰爭中曾與邵友濂為全權大臣赴日談判。1898年3月,協助李鴻章與俄國簽訂《旅大租地條約》。戊戌變法時,調任管理京師礦務、鐵路總局。曾多年駐歐美,了解西方,傾向變法,將康有為等人介紹給皇帝老師翁同龢,并得光緒帝七次私下召見。變法失敗后遭彈劾,充軍新疆,效力贖罪。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遷怒主管外交的官員工作不力,下懿旨將張蔭桓處死于烏魯木齊。
世界大事記
1897年年底,沙俄為爭奪清朝領土,將軍艦強行開進旅順口,隨之便派人到大連灣和青泥洼勘察,決定在青泥洼開港建市。
沙俄修筑中東鐵路接濟太平洋艦隊和控制遠東僅僅是一個方面,他們更看好的是旅順不凍港。太平洋艦隊駐守海參崴阿穆爾灣并不理想,一年有三個月的結冰期,迫使他們不得不把艦船停泊在離結冰層較遠的地方,每到冬天,接濟和補充給養都相當困難。駐扎旅順港,既可以控制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又可以抵御日本,更可以解決太平洋艦隊冬季補給,可謂一箭三雕。于是,幾經談判,最終于1897年,又簽下了《旅大租地條約》和《旅大租地續約》,這兩個條約是受李鴻章委托,由朝廷主管外交事務的大臣張蔭桓來談判完成的,據說,張蔭桓接受了俄國人15萬金盧布的賄賂,這也是捕風捉影之說,時隔百年,查無對證。租了地,就要修軍港,筑要塞。有了軍港要塞,就需要有鐵路。
1898年7月6日,由駐外公使許景澄、楊儒在圣彼德堡同俄國外交官羅拔諾夫和財政大臣維特簽下了《中俄續訂東省鐵路支線合同》【簡稱《中東鐵路支線合同》】,這為中東鐵路一縱一橫框架完成了最后的法律文本,于是有了一條哈爾濱至旅順的中東鐵路南支線。按維特的想法,還想修一條至安東【今遼寧丹東】黃海的支線,李鴻章沒有同意。俄國人最想得到的就是一條過境中國的鐵路和大連不凍港,有了這兩個支點,他就可以完全控制中國東北,進而控制遠東和亞洲大陸。盡管清王朝沒允許,進駐旅順口后,俄方還是斷斷續續開始修筑安奉鐵路,即從安東到沈陽的鐵路。俄國人未及修完,日俄戰爭爆發,鐵路落入日本人之手,由日本人很快完成了安奉線。
旅大租地條約
1898年3月初,在《中俄密約》的框架下,李鴻章和張蔭桓又共同與俄方簽下了《中俄旅大租地條約》。同年5月,許景澄又在彼得堡與俄方簽下了《中俄續訂旅大租地條約》(又稱《旅大租地續約》),決定了哈爾濱至旅順南支線鐵路的誕生,為一縱一橫“丁”字形大鐵路完成了最后的法律文本。
中國大事記
1898年8月1日,中東鐵路第一號輪船在伊曼安裝完畢,開航松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