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輔成先生(6)

一路行來,我向先生講起近來讀批判哲學的心得。講到馬爾庫塞在分析后現代社會對人的控制時,借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特別是用弗氏的本我、自我、超我分層結構來討論社會文化問題。先生便問我是否注意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義,說白氏的理論中也談過自然的、人文的、宗教的三級結構。他的核心概念“內在掌控”(inter check)其實也是心理學的用法。白璧德也把人格分為“高尚自我”(higher self)和“卑下自我”(lower self)。在談到宗教問題時,白璧德有個“原我”(ordinary self)的概念,認為原我被高尚自我所控,就產生宗教感。而弗洛伊德把宗教感歸因于超我投射(projection)。雖然兩個人用的術語不同,但意思卻有相近處。先生仔細想想說,他不記得白璧德曾談起過弗洛伊德,雖然他們差不多是同時代人。白氏也曾抨擊鍍金時代的物質主義,這和法蘭克福學派對單維社會的批判有相似處,似乎是同一問題的不同階段。

先生說白璧德在中國影響很大,吳宓先生和《學衡》同仁對白是頂禮膜拜的。要思考二十世紀前半段的社會文化思想,白璧德值得一讀。先生特別講到白氏對大學教育的看法,說白氏最反對教育有“進步”一說。他以為教育就是要“保守古典”,大學教育必須是人文的,連科學訓練也不能脫離人文觀照。真有趣,馬爾庫塞本人也有類似看法。先生說這不奇怪,自希臘以來的思想傳統大抵不脫窠臼,后來的科學至上主義是走偏了。對現代文明的反省總還是要回到古典中去找資源。

先生又講到吳宓的往事。他與吳先生私交甚篤,稱吳先生為老師,其實他們是亦師亦友。翻閱《吳宓日記》,見多處提及先生。先生曾幾次撰文談吳宓的人生觀和道德理想,解讀吳先生詩作。先生指出吳宓的理想是“向上迎接理想,迎接至真、至善、至美”。而嘆吳先生道之不行,一生蹉跎。先生總結說:“吳先生的不幸,在他個人,最后也只能把自己的浪漫主義化為他的道德理念學(moral ideology),把他的愛化為宗教精神,以安頓自己的生活。這是不幸的命運安排,但也是既悲且壯的安排,求仁得仁,有何怨尤!”

后來我才明白,先生談吳宓,其實也是談自己,談他們那一輩讀書人。他們浸淫于中國古典,又漫游于西方精義,從來就抱著打通兩造、消泯畛域的雄心,也就是以求無分東西的普世價值為最高理想。在先生看來,是人則要用自由意志、自由選擇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凡有理想高懸則必會在自由與必然、道心和人心上有沖突。不過,這種沖突的解決,恰恰要在求自由、求理想中實現。這是個神圣的任務。先生說“人類若無自由,不過是一架被動的小機器”。

先生分析吳宓何以獨賞柏拉圖的《裴多篇》與《理想國》,說:“兩者都是要證明紛紜世界之外還有一理想世界,這是‘一’。如果以這個‘一’或理想為基礎,可以在繁雜的人世困亂中,寄托人的靈魂,在那里可以有和諧靜穆,可以安身立命,也是人類最后要實現的目的。當希臘雅典已經由盛而衰而亡,群情惶惶不可終日的時候,柏拉圖的理想雖然來得太遲,無補于實際,但以后西方人民每每以此為理想,造成中世紀和近代的文明。”先生何不想實現此一理想?然一代淳儒,命運多舛,夙愿不遂,人皆凋零。但先生亦深知“求仁得仁,有何怨尤”。

談話間已走到沙灘,在老北大紅樓旁邊胡同里找了個小館,隨便點些東西吃。先生在飯桌上寫下幾部英文書名,都是有關新人文主義的,其中有白璧德的《盧梭與浪漫主義》《法國批評大師》,說這些書北圖都有,很容易借到,要細讀了才知道新人文主義與批判理論究竟有何異同。大體上看,本世紀西方知識分子關注人文、藝術、道德問題的,都對工業文明有所警惕。二戰之后反思現代化更是熱門話題,但其中視角各不相同,都反思現代化,卻有相反的結論。

走出飯館,天已全黑,華燈初上,京城春夜的味道真迷人。聽先生一席指教,有春風風人自沉醉的感覺。陪先生上8路汽車,在地安門換7路無軌,像一九七六年的冬夜一樣,先生揮揮黃藤手杖就遠去了。

一九八二年三四月間,我開始準備學位論文。那時我讀完了國內能找到的馬爾庫塞的著作,對他的理論有了大致的了解。我認為他雖然是以新馬克思左翼著稱,但骨子里承繼更多的是德國古典哲學浪漫一派的血脈。以我當時所能見的資料,尚無人這樣定性馬爾庫塞的學說,所以我準備了一份提要,陳述我論斷的理由,和先生約好,去向他請教,希望先生能判斷一下我所準備的有關德國古典哲學、浪漫主義文學藝術的材料是否扎實。

到先生家,見他正在安一架新的咖啡機,是那種用沸水直接沖磨好的咖啡,通過紙袋過濾的新式機器。見我便興致勃勃地說是唐君毅先生的家人托人從香港帶來送給他的。先生與唐君毅先生青少年時就是至交,抗戰時期曾一起和牟宗三、程兆熊編刊《理想與文化》,先生曾回憶起:“我們幾位手無寸鐵的書生,想借此表示我們為民族奮斗的決心……當時大家心中都想起宋代學人張橫渠在抗金戰爭時期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抱負,以及西方費希特在德國國難時期《對德意志國民的講演》的故事。我們都感覺到不能都去喊抗日的宣傳口號,還需在本崗位上做些踏實的哲學建設工作。”

先生對我說那時一起編雜志,常常挑燈夜戰、通宵達旦,困了就喝濃咖啡。他喝咖啡的習慣就是那時養成的。先生邊說邊擺弄咖啡機,一定要嘗嘗這新玩意煮的咖啡好不好。忙活了一陣,咖啡機終于嘶嘶地響了,片刻,淡淡的咖啡香便彌漫在屋子里,陽光正爬進窗子,三兩方光影漂浮在咖啡的香氣中,緩緩地游動。

先生倒好兩杯咖啡,便像往常一樣,坐在那只老沙發上,頭向后仰,靠在沙發背上,左手在扶手上輕輕叩擊。我坐在先生右側,拿出筆記本說,上次和您談起準備論文中的幾個問題,想聽聽您的意見。先生微閉雙目,緩聲說“請講”。我知道,每逢此時,就是先生要集中精力認真聽而且長考的時刻了。

我剛一說出題目,先生就笑了,說浪漫主義的題目最難講,“它太浪漫了”。海涅有海涅的浪漫主義,白璧德有白璧德的浪漫主義。有十篇文章可能就有十種定義,你給自己選了個最麻煩的題目。我說雖然麻煩,但并非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梳理各家之說能得其大意,況且不是求幾何定理,要精確到一絲不茍。思想文化批判總是取其一般特征。先生點頭說,這自然是對的,就看你對一般特征抓得準不準。我說像笛卡爾和盧梭,雖然都以概念、推理論思想,但區別極明確。這種大特征是抓得住的。以此看馬爾庫塞的批判理論,就有話可說。

我以為馬爾庫塞的批判理論給人的審美藝術活動以突出地位。他在討論審美藝術問題時,給自己規定了任務,要證明在美與真、藝術與自由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這表明他要完成德國古典哲學和浪漫主義文學早已提出的任務。他要在康德、黑格爾、席勒奠定的堅實基礎之上,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說,重建審美新秩序,以對抗后工業社會的“工具理性”和“現實原則”。這個秩序正是諾瓦利斯“蘭花幽谷”中的秩序。他要以“自由游戲”作為無壓抑文明的標志,以卸載現代文明強加在人的心理上的“多余壓抑”,使心理和生理上的愉悅統一于詩的王國。他要讓古希臘的神祇,愛與美的象征俄耳甫斯、那喀索斯代替后工業文明中的英雄——政治強人、商業大亨、運動明星、社會名流,使人成為獨立的、審美的、有尊嚴的自由人,而不再是一群傻乎乎的、患有成長延緩癥的追星族。

我列舉了所使用的各種材料,包括德國古典哲學家、浪漫主義文學家的著述,有關浪漫主義專題的論著,歐洲十八、十九世紀思想文化發展中的重要史實。先生認真地聽著,當我談到“自由游戲”概念時,我引席勒《美育書簡》中的話:“在美的國度里,人們彼此只作為自由游戲的對手顯身,這里唯一法則是把自由貢獻給自由。”

先生便問我,席勒的自由游戲概念出自何處,我答出自康德。先生很嚴肅地說,既有前因,你絕不該忽略,引征材料要盡量溯其源頭,這是個方法,也是個原則。先生原則兩字說得很重,讓我臉紅。先生隨后說,我看你對康德《判斷力批判》讀得不細,其中第九節專論游戲概念,你要回去再看看。我忙點頭。

我接著談到馬爾庫塞不僅極贊賞康德以審美活動為聯接知性與理性、自然與自由的樞紐,更認為這種樞紐功能意味著提高感性地位以反對理性暴力,最終要擺脫理性壓抑性的統治,使人通過審美活動開拓人與社會的另一維度。

先生說這種講法已經遠離了康德。在康德那里,三大批判無高下之分,各司其職而已。三大批判的核心就是一個“人”字,以人為中心,考察人的認知能力、道德訴求、自由意志,最終目的就是人。在這個出發點上可以說馬爾庫塞仍在德國思想傳統中。從他的論證方法、思想資源、價值評判上看,你說他是個浪漫主義者,我想是站得住的。特別是他總談美是自由的表現形式,這和席勒是一致的。先生說席勒的理想除了寫在他的美學論文里,更多的是寫在他的詩里,你要去讀他的詩,畢竟席勒作詩人比他作哲學家更有地位。遵先生囑,回去讀席勒詩集,讀到這樣的句子:

詩引領漂泊的人

走出陌生的他鄉

重尋天真單純

重回幼時茅廬

擺脫冷酷的枷鎖

在自然懷中溫暖安眠

這簡直就是馬爾庫塞的論文《審美之維》的詩意表達。真感謝先生指點迷津。

先生又問我,你認為馬爾庫塞這一派對現實的意義在哪里。我答至多表示一種信念堅守罷了。我對理論改造現實的可能根本就極悲觀,尤其是后現代社會的整合力,批判性的知識分子都邊緣化了,絕不可能有啟蒙時代的哲人那樣大的號召力。先生笑了,說我們的老祖宗孔夫子就是“喪家犬”。又說讀書人不為世用并不可恥,倒是讀書人當了權勢的幫兇才不光彩。我問先生論文題目是否可以叫《馬爾庫塞——批判哲學的浪漫主義騎士》,先生說論文題目你要聽導師徐崇溫先生的意見,我對論文不發表意見。又問先生能否參加我的論文答辯,先生說只要杜老和徐先生請他,他當然參加。

回家之后我又反復思考先生的問題,批判理論的現實意義何在?這在論文中是極重要的一塊。思考的結果記在筆記中是這樣一段話:“建立無壓抑的文明,在現存理論框架中看,確實是個幻想。馬爾庫塞本人頗明了這點。因而,若想走向他所指引的無壓抑文明,大半不能靠腳而要靠頭,或者干脆靠心。想起這點真讓人悲從中來。但午夜時分,一支燭光也能為踟躕暗夜的旅人燃起一絲希望。朝霞縱然絢麗,但那要待曉霧四散,而并非人人都能等到清曉蒞臨的一天。因此不管天光大開,還是燭光掩映,清醒的靈魂總守候著,只要有人守候,就總有破曉的可能。怕就怕我們都沉睡了。守候于幽夜是一種幸福,正如西西弗斯是幸福的一樣。”后來我把它寫入文章寄給先生,先生回我信說:“愿與你和朋友們共同守候。”

一九八三年讀到賀麟先生的文章《康德黑格爾哲學東漸記》,賀先生說:“周輔成先生在一九三二年寫了《康德的審美哲學》(《大陸哲學雜志》一卷六期),……周輔成先生是研究西方倫理學的,周先生曾‘惋惜中國尚不曾有介紹康德的美學的文字’,自告奮勇寫了這一篇文章。周先生的介紹相當詳細,全文共分兩大部分,一是批判力與悟性和理性的關系,一是審美判斷之批導。這是我國對康德美學思想最早較有研究水平的文章。”我才知道先生是介紹康德美學入中國的開山之人。

我問先生為何從未向我提起,也未叫我讀他論康德的文章,先生淡淡地說,那是五十多年前寫的東西了,不一定有價值。我堅持向先生要,他挺不情愿地從北圖復印了一份給我。我仔細拜讀先生的文章,雖然行文風格是五十年前的,但先生對康德美學梳理之清晰,解說之明確,總體把握之貫通,以我當時所見中文文獻,尚無人能及。老一輩學人學風真淳厚。像這種開創性的工作,不過是做過便完了。能與先哲對話,能有成果惠及后人便達初衷,其余世間名利皆淡然處之。這種淡泊雍容,來自浩然之氣的涵養,來自古卷青燈的陶冶,來自“大道如砥”、“德不孤,必有鄰”的信念。先生已點燃燭火,又約我們同守暗夜,小子豈敢怠惰。

一九八二年六月,我要通過碩士論文答辯,先生應邀擔任我的論文答辯委員會主席。那天先生早早就到了哲學所,我在走廊里遇見先生,覺先生今天的樣子有點特別。后來才意識到先生特意著了裝,顯得格外整潔肅穆。我趨前問候先生,他很嚴肅地點了一下頭,就進了現外室,答辯就在這里舉行。答辯過程中先生問了我兩個問題,記得有一個就是有關康德所論“無目的的目的性”。我回答得大致正確,其他先生也問了一些問題,所幸未出大錯。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阳县| 鸡泽县| 甘泉县| 浦东新区| 平昌县| 泽库县| 长沙县| 偃师市| 常山县| 土默特左旗| 万荣县| 越西县| 育儿| 枝江市| 鄯善县| 利川市| 始兴县| 芮城县| 祁门县| 师宗县| 基隆市| 黔南| 张家口市| 龙游县| 霍山县| 巢湖市| 望奎县| 理塘县| 武隆县| 安仁县| 成武县| 无为县| 商都县| 临江市| 庆元县| 台湾省| 澄江县| 进贤县| 乌兰察布市| 东乌| 平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