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原材料轉向:原材料是企業生命線
- 轉向:位置為王時代下的企業制勝法則
- 王靖飛
- 8528字
- 2016-09-29 15:58:50
隨著原料市場爭奪日益激烈,拓展農產品生產基地已經成為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當務之急。中國農產品加工業已進入原料基地爭奪期,如何建立更協調一致的產業鏈十分關鍵。由于農產品加工企業間相互爭奪原料市場的競爭將會越來越激烈,因而,拓展企業的原料基地,和農民共同打造品牌、開拓市場,已成為企業的責任。
在業已展開的我國原料企業轉型升級的競賽中,有笑到最后的勝利者,也必然有堅持不到終點的失敗者。跨越任何一重門,既依賴于企業自身的努力與造化,也依靠于發展環境的逐步改善及政策和各級部門的大力支持等。
巔峰對決——伊利和蒙牛的奶源之爭
在今天的中國市場,對乳制品的需求如此巨大,換句話說,誰擁有更多的奶源,尤其是好的奶源,誰就掌握了未來制勝的法寶。未來乳品企業的競爭,特別是對具有全國布局的龍頭企業伊利和蒙牛來說,競爭優劣,就體現在對優質奶源的控制上。
伊利和蒙牛具有相同的產品,共同的市場,剪不斷的淵源,他們之間的競爭從蒙牛創立之初就沒有停止過,并在伊利2003年度從光明手中奪得中國乳業老大座次的同時升級為PK對決。經過2004年至2006年3個年度的比拼,兩家企業已成長為中國乳品業的兩極。
在中國大小的超市乳品銷售區,每一箱伊利液態奶的旁邊都會有成堆的蒙牛液態奶。然而,這兩大草原猛士的關系并不像他們的產品那樣看上去相形相生。雙方除了在產品、促銷方面的比拼外,奶源地爭奪戰也異常激烈,異地擴張戰略進行得如火如荼。中國的奶源主要集中在黑龍江、內蒙古、新疆、華北等傳統牧區。事實上,伊利、蒙牛在擴張方面也一直緊跟對方。
在21世紀乳業新十年即將啟動之時,作為中國第一大乳品集團的伊利集團在奶源建設上持續發力,不斷夯實奶源根基。2005年,伊利先后在內蒙古烏蘭察布、黑龍江肇東、山東濟南和安徽合肥投資建立生產基地,合計投資約9億元,之后又在湖北黃岡、新疆烏魯木齊、石河子和四川邛崍建立新乳品生產基地。
2007年至2010年,伊利針對奶源基地建設伊利集團完成投資60億元,2011年奶源投資將超過14個億。奶源建設是乳業得以生存發展的根基,伊利集團不僅掌握了三大黃金奶源基地,還形成了縱貫南北、輻射東西的全國奶源布局,并憑借其雄厚的奶源實力雄視中國乳業。
據了解,在奶源對乳業發展日趨重要的背景下,伊利集團很早就開始布局,為現有的奶源基地規劃了一條精品化之路。伊利集團的奶源基地遍布內蒙古、黑龍江、新疆、京津唐、山西、山東、河南、河北、湖北、安徽、甘肅等地。截至2010年,伊利以自建、扶持、合作發展等方式建設規?;翀觥⑿^和標準化奶站共3000多個,可控奶牛達200多萬頭,日收奶量1萬噸。
伊利集團通過對上游稀缺資源的掌控而傾力打造了呼倫貝爾、錫林郭勒和新疆天山三大黃金奶源基地,牢牢掌握了中國最優質的奶源。但在掌握奶源基地的同時,伊利還必須考慮如何將優質鮮奶“運出去”的問題。因此,近年來,伊利積極推動了“奶源中轉樞紐”的布局。奶源中轉樞紐既是對優質奶源基地布局的配合,也是對伊利“全國性市場布局”的完善與補充。同期,伊利先后在天津、阜新等地著手建設“奶源中轉樞紐”。打通了黃金奶源與乳品產銷渠道之間的通路后,伊利牢牢掌控的北方優勢奶源儲備,得以順利南擴東進、更快地輸送和輻射到全國地區,率先成為國內真正有能力覆蓋全國市場的乳品企業,實現了產能布局與產品結構的雙重升級。
伊利極其重視奶源戰略,除了加強對產業鏈上的重視,調整產業結構外,以奶源基礎環節為重中之重,在細節上更是極致入微,對奶牛進行統一管理和喂養的同時,飼料也由牧場統一種植。如此的深耕細作,最終實現了產品與產能的全面升級,為伊利的奶源制勝戰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13年9月,伊利股份發公告稱,將通過在香港的全資子公司伊利國際發展有限公司投資輝山乳業,成為輝山乳業的投資者,投資金額5000萬美元,約3.1億元人民幣。耐人尋味的是,在輝山乳業的基礎投資者中,還有蒙牛的大股東中糧集團旗下的私募基金。輝山乳業是東北液態奶市場的領先品牌,蒙牛、伊利雙雙染指輝山乳業,被視作二者新一輪的“奶源戰”。
根據伊利的公告,中國輝山乳業控股有限公司運營總部位于遼寧省沈陽市,目前擁有45家子公司,其中以奶牛養殖為主要業務的子公司25家。牧場分布在遼寧省內,共運營50座牧場,存欄奶牛11萬余頭。伊利認為,本次投資有助于公司加強與輝山乳業之間的戰略合作關系,并通過與輝山乳業的長期供奶合同,穩定東北地區的原料奶供應。
輝山乳業的前身輝山乳廠成立于1951年,于2009年轉制為遼寧輝山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擁有牧草種植基地、飼料加工廠、奶牛繁育基地,號稱致力于打造乳業全產業鏈。這是它吸引投資者的關鍵點。
奶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輝山乳業旗下一大批優質的奶源基地擁有很強的吸引力,同時這也是一個聲譽良好的品牌。為了能夠穩定雙方在原奶供應上的合作關系,公司一直在尋求深度合作的方式。其他投資者應該也是看重了這一點。
蒙牛也不甘落后。2004年10月,蒙牛在內蒙古和林格爾創建澳亞國際牧場。這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的單體現代牧場,占地面積達8848畝,并集種草、養牛、擠奶于一體,匯集了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印度尼西亞7個國家的專家團隊來規范牧場的建設和管理,代表著目前國內牧場的頂級水平。
對于一座牧場來說,牧草的生長優劣無疑成為重要的判斷要素之一。據了解,在蒙牛澳亞國際牧場,種草示范區占地7000多畝,從全球12國引進優質的、最適合于內蒙古生長的草種。在澳大利亞,種植的牧草主要品種有紫花苜蓿、豌豆、三葉草、細葉冰草、貓尾草等。在蒙牛精選的各類優質牧草中,牧草之王“紫花苜蓿”,富含氨基酸的新西蘭菊苣草,富含氮、磷、鉀等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以色列黑麥草,含有18種氨基酸和豐富的胡蘿卜素、維生素C及多種礦物質的俄羅斯魯梅克斯等等,均赫然在列。
有了好牧草,如何養殖則成為另一個重要的問題。為此,蒙牛吸取了發達國家的先進管理經驗,在牧場養殖中植入了綠色有機的理念:不施加任何化學肥料,循環使用牛糞為土壤肥料。同時,通過養殖牧草,更對環境起到了改善作用——通過牛糞施肥,提高了土壤肥力。精心養殖出的優質牧草,不僅成為奶牛的上等食材,更在無形中改善著牧場的周遭環境,這大概是一等牧場所提供的超級附加值。
蒙牛澳亞國際牧場讓蒙牛的奶源品質得到了切實的保障。在澳亞國際牧場范本作用的啟示下,蒙牛牧場在全國范圍內遍地開花。2005年,蒙牛投資約10億元在安徽馬鞍山、河北察北等地建立了乳品生產基地,年產能高達68萬噸。進入2006年以來,蒙牛也盡全力在全國擴張,先后在陜西寶雞、黑龍江尚志等新建生產基地,并對北京、唐山基地進行了擴建。
中國市場上,原奶供給不足、優質奶源稀缺是不容回避的事實。因此,伊利、蒙牛的奶源爭奪戰再度升級,都把爭奪境外奶源上升到戰略高度。
2013年7月7日,伊利與美國最大牛奶公司DFA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美國的DFA在乳清粉、大包裝奶粉等產品在國際范圍內擁有競爭優勢,可以使伊利獲得穩定低價的乳清粉,利好于伊利的奶粉產品。除此以外,伊利未來可能參股DFA旗下某一知名品牌,在中國乃至亞洲推廣,以擴大DFA在亞洲的市場份額。伊利選擇與DFA合作,不僅有奶源方面的考慮,也在市場份額方面試圖與蒙牛拉大距離。此次合作達成,增強了伊利的市場競爭實力,縮小了伊利與蒙牛在國際化發展上的差距。
就在伊利牽手DFA前不久,蒙牛高調收購雅士利。蒙牛收購雅士利之后,在市場份額和海外奶源兩方面直逼伊利。蒙牛與雅士利合作,兩者市場份額疊加使得蒙牛份額大幅度躍升,再次威脅伊利乳業江湖大佬的地位。
伊利與DFA合作就是為了對抗蒙牛的節節進攻。而缺乏優質奶源一直是伊利的競爭短板,使得伊利一直無法殺入利潤最高的嬰幼兒配方奶粉行列。此次和DFA合作,則有了生產高端嬰幼兒配方奶粉的條件。
蒙牛與伊利的奶源地爭奪戰,表明了企業所處的生態面臨著挑戰。得奶源者才能得天下,所以奶企對奶源的爭奪是永恒的。對于奶源這塊“肥肉”,對兩家企業來說,合作的意義更大。
“糖圈”價格沖刺——“糖高宗”背后的原材料之爭
作為一個總產值并不大的行業,我國白糖產業鏈有著一個獨特的稱謂——糖圈。2010年10月9日,中國食糖現貨價格指數歷史性超越6000元大關,達到6062元。在“蒜你狠”、“豆你玩”之后,白糖的價格也一路沖刺,“糖圈”日進斗金不在話下,普通的白糖搖身一變“糖高宗”。
白糖是從甘蔗中提取的,也有用甜菜做原料的,它們都含有蔗糖。在人們用“糖高宗”這個諧音詞生動地感慨食糖價格大幅上漲的背后,是減產導致白糖供不應求,而白糖貨源緊缺,價格必然上漲。糖料主產區的貨源緊缺,必然會導致異常激烈的原料爭搶。而糖企之間頻繁的并購,其實也是爭奪原料的變相舉措。
制糖企業規模化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境是受糖料作物生長特性的限制。我國適宜種植糖料的土地有限,加上其他高效益經濟作物的沖擊,糖料種植面積實際增長空間非常有限。
時間退回到2002年,國家四部委出臺《糖料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由產區地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或由其授權的縣級人民政府,根據本地區的種植區劃和制糖企業生產能力、糖料的合理運距、制糖企業的扶持情況和歷史情況,在充分尊重糖料生產者意愿的前提下,合理劃分各制糖企業的糖料區,制糖企業與糖料生產者簽訂收購合同,企業只能在劃定的區域進行糖料收購。
從此,當地政府、制糖企業和糖料種植農戶真正成了利益共同體,而政府是這個利益共同體中制定規則和利益分配機制的主導方。大至蔗區布局規劃、政策保障,小至科技帶動、良種推廣,糖料種植產業鏈各個環節無一不見政府的影子。從某種意義上說,制糖企業想并購當地某個糖廠或收購該地區的糖料,背后的談判對象其實是當地政府。
在制糖原料搶購戰異常激烈的今天,政府對當地糖料業進行了更加全面的控制。企業家們已深諳此道,無論到哪里投建,產能都是“政府牌”先行。以中糧屯河廣西崇左甘蔗制糖循環經濟項目為例,為了進入廣西最大的食糖生產地區崇左,公司與崇左市城市工業區管理委員會達成了合作框架協議,利用崇左甘蔗資源,投資建設精制糖及其他高端糖和配套產業,發展循環經濟。
掌握當地糖業資源的政府自身也傾向于引進大企業大集團,借以調整制糖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做大當地食糖產業這塊蛋糕,增加GDP和稅收。
同時,寡頭時代的競爭還必須在精耕細作中培育比較優勢。對已經進入原料產區的競爭對手來說,當地政府對糖料種植業的“規劃”和“引導”只是保障原料供應的“標”,提高種植戶收益才是保障原料供應的“本”。
根據農業部和中國糖協的統計數據,在其他經濟作物競爭和勞動力、生產資料成本上漲雙重沖擊下,全國甜菜種植面積一直呈下降趨勢,從1990年的670千公頃降至2010年的219千公頃;食糖產量也自2007年達到峰值后出現大幅回落,相比2007年的1305萬噸,2010年國內食糖產量下降了約30%。
為了提高種植戶的種植熱情,制糖企業各施其法。根據媒體報道的資料找到的方法有:大舉普及科學技術,努力推廣良種良苗,機械深耕;或者通過改善蔗田生產的基本條件,廣泛推廣蔗田間套種玉米、西瓜、馬鈴薯以及其他果菜的技術,不斷提高蔗田的綜合收益;還有的企業致力于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生產。
事實上,努力搞好與糖料產區政府之間的關系、提高農戶種植糖料的積極性,以及提高糖料作物的單產,都無法從真正意義上解決國內食糖業面臨的原料“喂不飽”的問題。同時,在食糖生產增長空間有限和消費穩步上升的現實面前,未來國內食糖供需缺口將長期存在,并呈現逐年擴大的趨勢。于是,糖料大戰的范圍從國內延伸到了國外。
2010年,光明集團收購澳大利亞最大糖業企業西爾斯公司旗下糖業和可再生能源業務,遭遇新加坡豐益國際中途狙擊,慘敗出局。但光明集團高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一事件不會影響光明集團在澳洲的戰略布局。
在光明集團海外糖業收購折戟一年后,中糧集團打敗了世界兩大糧食巨頭路易達孚和邦吉,成功收購了澳洲最大的制糖單廠——具有260萬噸甘蔗處理能力的Tully糖業。2012年,中糧集團擬將新收購的Tully糖業轉給中糧屯河,使中糧屯河進入海外優質的食糖產區,邁出全球化布局的第一步。同時,中糧屯河還將全面接手中糧集團旗下的食糖進出口業務及相關資產。
根據中糧屯河對外公布的數據,中糧集團是我國最大的食糖進口貿易企業,2008年至2010年,其食糖進口量分別達到國內食糖進口總量的47%、56%和59%。一旦中糧屯河全面接手中糧集團旗下的食糖進出口業務及相關資產,屆時中糧屯河將成為國內最大的食糖貿易商,其進出口渠道優勢將更有助于企業進一步布局海外市場。
在原料大戰愈演愈烈的同時,未來的糖業巨頭們也在積極打造全產業鏈,以避開原料和生產環節的激烈競爭。據了解,光明糖業已明確確立了“資源+網絡+物流+期現貨+電子商務”的“五位一體”全國產業戰略。從到廣西新建精制甘蔗糖廠、收購云南甘蔗糖廠,到跨出國門收購澳洲甘蔗糖企業,再到收購大股東下屬原糖進口業務并新建精加工糖廠,中糧屯河橫跨國內、國際食糖生產、進口原糖深加工的大食糖業務版圖正在初步建立。
未來的中國糖業,誰掌握了高效率的糖料供應來源,誰就能握有非常具有競爭力的優質資源。發展糖料基地將是未來中國糖業巨頭們重要的競爭方向。
綠色、環?!熨n公司化妝品原料的綠色革命
廣州天賜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6月,是一家專業從事個人護理品功能材料、鋰離子電池材料、有機硅橡膠材料的高科技民營企業。作為國內最大化妝品原料供應商,公司在原料研發中對于綠色概念十分重視,每年都將前一年營業額的5%作為研發經費。綠色原料是公司的一個重點研發方向,也取得不小的成績。
化妝品原料的選擇直接影響化妝品的衛生安全?!痘瘖y品衛生監督條例》第八條規定:“生產化妝品所需的原料、輔料以及直接接觸化妝品的容器和包裝材料必須符合國家衛生標準?!被瘖y品生產企業不僅要掌握原料的性能、規格,選擇可靠誠信的原料供應商,選用符合規定的原料,更應注意原料的實際質量。原料不純,產品質量無法保障。同時,還要關注生產容器和包裝材料的衛生質量。
根據相關媒體2011年的報道,近年來,化妝品安全問題變得日益嚴峻,從強生表面活性劑殘留二惡烷到霸王事件和ZPT風波,一系列化妝品安全問題引起公眾對化妝品原料安全問題的高度關注,在業界也引發化妝品制造的“綠色革命”。天然、有機的綠色訴求已逐漸成為化妝品原料的兩大主流發展趨勢。
據專家稱,天然和有機化妝品已經成為歐洲和北美洲護理市場的核心。在法國的一項調查顯示,37%的消費者正在使用天然和有機產品,而具有購買天然有機化妝品意向的消費者高達87%,并且這種趨勢正在逐漸轉向亞洲。
使用天然和有機化妝品這個轉機發生在2008年,當時很多品牌都推出了天然有機產品,比如漢高連續推出BIO石榴和BIO杏仁兩款植物提取物化妝品。天然有機趨勢在亞洲的發展已經不可阻擋。此外,天然概念的流行還可能催生下一個流行趨勢——植物提取物,因為產品只需含有很少的植物提取物就可以自稱天然。這些概念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催生出龐大的市場,是因為天然有機總能讓人聯想到更安全、更溫和。
化妝品原料供應商敏銳地捕捉到這一商機,紛紛從原料上扛起綠色大旗,一部分聲稱表面活性劑更加溫和,另一部分則為產品提供可靠的第三方檢測數據,或者通過天然和有機認證。
天賜公司于2010年研發出代表國內水溶性聚合物領先水平的卡波樹脂,已在九江年產2000噸的生產線上試產,標志著天賜在水溶性聚合物領域的研究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卡波樹脂產能躍居世界第二。
天賜卡波樹脂不但廣泛應用于國內化妝品,而且出口也占據了其銷售的30%。天賜一直與國際原料供應商競爭,雖然不同的原料供應商優劣各異,但總體而言國產原料性價比高。不但如此,天賜還打破了國內日化原料供應基本由國際原料供應商把持的現狀,特別在有機硅市場,天賜把有機硅從每克80元的高價位拉低至每克40元,降幅達50%,讓國內的日化企業從此采購到高質低價的有機硅。2010年,天賜的有機硅銷量已超過所有外企在我國銷量的總和。
在個人護理方面,除卡波樹脂外,天賜2011年的生產重心還有氨基酸表面活性劑。氨基酸表面活性物因其安全、溫和的特點將順應綠色、環保的發展趨勢,成為市場的主流產品之一。
挑戰至尊——余姚榨菜與涪陵榨菜的原產地之爭
榨菜是以青菜頭為原料,通過專門腌制方法加工而成的腌菜產品。榨菜在中國已有百年歷史,與歐洲酸黃瓜、德國甜酸甘藍同時被列為世界三大醬腌名菜,也是中國對外出口的三大名菜(榨菜、薇菜、竹筍)之一。在國內,榨菜已成為消費者不可或缺的佐餐開胃菜之一。由于運輸成本和原材料保質期的限制,使得榨菜加工企業基本上都建在原料生產當地。
浙江余姚榨菜和重慶涪陵榨菜是國內榨菜市場的兩大品牌。榨菜,小小的青菜頭,竟然引發了長達10年的渝、浙兩地原產地之爭。因為原產地保護地位的確立,有利于榨菜拓展市場和出口。
原產地名稱是一個地域的生產、制造、加工者的共同財產,當地人只要符合規定的工藝標準,其生產、加工的商品達到品質標準,在依法履行手續后均可使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統一管理全國原產地標記工作。獲得原產地保護認證后,產品市場售價比一般的同類商品高出20%,在國內外市場可以受到不被仿冒侵害等保護措施,且在進出口貿易中容易獲得關稅、通關等優惠,產品還可申請享受“綠色通道”的待遇。我國《原產地標記管理規定》明確規定,對已列入原產地標記保護的產品,在檢驗檢疫、放行等方面給予方便。因此,“原產地”這一名稱對任何一家企業都具有極大的誘惑力。
1995年,中國農學會等部門聯手舉辦“開發、建設、宣傳”特產之鄉活動。于是,涪式榨菜與浙式榨菜開始爭奪“中國榨菜之鄉”的稱號。在余姚向中國特產辦公室提出申請后一個月,涪陵也派人幾上北京,為涪陵爭得了“中國榨菜之鄉”的招牌。而當年,余姚也被評為“中國榨菜之鄉”。
1998年,涪陵榨菜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申請商標注冊,并獲得商標注冊證,有效時間為2000年4月21日至2010年4月20日。涪陵榨菜成功取得享有原產地、原料、制造方法、質量、商品商標等保護權利。憑借這張王牌,涪陵榨菜以高出市場20%的價格占領了國內榨菜市場70%以上的份額。
據《涪州志》和《四川經濟參考資料·榨菜》中記載:清代光緒年間的1898年,榨菜起源于涪陵城西邱壽安家。1912年以后,邱氏加工榨菜的技術廣泛傳開,為了進入市場,就取名為“榨菜”。1935年,涪陵榨菜的種植及加工技術傳到浙江省海寧縣的斜橋鎮,繼而在浙江省廣泛傳播。但因浙江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與涪陵差異很大,青菜頭發生變異,出現青菜頭變為空心、質泡多筋、不夠脆嫩等現象,最初3年榨菜生產在當地并沒有多大起色,為此,涪陵榨菜還派技師等工作人員支援浙江。
浙江余姚在2003年8月借助申請原產地標志的機會,再次挑起兩地關于榨菜原產地的爭奪。9月初,國家質監總局公告稱,浙江余姚榨菜向國家質監局提出原產地保護申請,并通過了形式審查和現場實地審查,開始為期3個月的公示。余姚的搶先出手,讓涪陵坐不住了。2003年9月初,涪陵向國家質監總局提出原產地保護申請,獲得國家受理,并于當年11月赴重慶實地調查。
2004年12月13日,國家質監總局公告涪陵榨菜實施原產地保護,并公布在當日生效,保護的對象是在涪陵轄區內的榨菜產品。2005年4月25日,國家質量標準委員會專家組審定通過涪陵榨菜的國家強制標準,涪陵榨菜的原產地標準成為國家強制標準,它將與法國波爾多紅酒一樣,成為行業內的一個原產地標準。
重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務處處長劉立中曾經說:“浙江余姚的榨菜注冊原產地標記,只是作為一種產品的標識來用,并不說明中國榨菜的正宗產地就是余姚。重慶涪陵也可以申請涪陵榨菜原產地標記保護,因為涪陵榨菜與余姚榨菜是不同的兩種產品。”
涪陵榨菜在原產地爭奪戰中勝出,這個事件在當時的長遠意義,在于促使一些企業開始更多地思考國際市場規則方面的問題,同時也在考慮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塵埃落定,重慶涪陵、浙江余姚等榨菜主產區政府為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正在加大對榨菜業生產格局的整頓和調整,采取有力措施關停了一批生產技術裝備低、產品質量差、市場競爭力弱的小企業。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榨菜產品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從原材料、加工工藝、產品口味、衛生安全質量等全方位對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勢必要加大技術和資金投入,培育高產優質的青菜頭原料,提高自動化加工程度,加強產品質量管控,研發不同味型、不同規格包裝的產品,承擔越來越高的銷售費用等。小企業在原料收購、成本控制、生產工藝、銷售網絡和銷售定價方面都處于競爭劣勢,很難獲得較高的利潤率,產品質量也無法和大品牌競爭。相反,有實力的大品牌企業可以通過融資加快擴產、技術改造、擴大銷售區域的步伐。在這樣的背景下,行業集中度將會不斷提高,兼并整合或將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頻頻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