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
《史記》一書中,世家亦以編年為體,記述王侯封國、開國功臣和有特殊地位、特殊影響的人物。其事或許并非牽涉全國,然于某一封國或全國社會生活的某一方面有巨大影響,多數可視為國別史,諸如《晉世家》、《楚世家》、《孔子世家》、《陳涉世家》等。

吳太伯世家第一
延陵季札
吳太伯和弟弟仲雍,都是周太王的兒子,季歷的哥哥。季歷很有才識,他的兒子姬昌也很有德行,所以周太王就想讓季歷繼承首領之位,以便將來把王位傳給姬昌。太伯和仲雍知道后,就逃到偏僻落后的東南地區(荊蠻),剪斷了頭發,把身上刺滿了花紋,以此表示他們不會與弟弟爭奪繼承權。后來季歷繼位,兒子姬昌也得以繼位,成為周文王。太伯自稱句吳,居住在荊蠻地區,因為他很有德行,荊蠻地區的人們很敬重他,都主動歸附他,擁立他為吳太伯。
太伯去世后,他的弟弟仲雍接替他的位置。又過了好多代,吳王壽夢繼位。吳王壽夢在位的時期,吳國開始強大,于是他就自稱吳王。吳王有四個兒子,大兒子諸樊,二兒子馀祭,三兒子馀昧,最小的兒子叫季札。季札小時候就聰明伶俐,惹人喜愛,長大后博學多才,豁達賢能。父親想讓季札繼承王位,卻被季札謙讓推辭了。吳王只好立長子諸樊為王,行使國家權力。
后來,吳王去世,諸樊脫去喪服后,就把王位讓給季札。季札推辭說:“當年曹宣公死的時候,曹國人和各方諸侯們都認為是曹君殺害了太子,奪得了君位,都說他不講仁義,沒有道德。于是就想擁立子臧為王,子臧卻離開了曹國,讓曹君繼續當政。曹國的君子們都稱贊子臧‘嚴守節操’,父王本是讓你繼承王位的,我怎能不守信用,跟你爭王位呢?再說,當國君也不是我的志向,我雖說沒有什么能耐,可寧愿學子臧那樣嚴守節操,也不想像曹君那樣留下罵名。”吳國人都非常仰慕季札的人品學問,一致要求擁立他。季札沒辦法,就偷偷地離開王宮,到鄉下種田去了。吳國人見季札如此堅決,也就不好再勉強他。
諸樊生前曾經交代過,要把王位傳給弟弟馀祭,然后依次傳下去。諸樊去世后,王位一直傳到季札,從而了卻父親生前的愿望。諸樊還贊揚了季札讓賢的情操,囑咐弟弟們要向季札學習。后來,季札被封在延陵,號稱延陵季子。
季札出使魯國,傾聽了魯國許多優美的音樂,頗有感觸。接著他又出使齊國,勸導晏嬰說:“權力是萬禍的根源,齊國的政權最終會屬于一個人,在還沒確定之前,肯定會你爭我奪,斗爭不斷。你應該早點把權力和封地交出來,不然的話,恐怕就會有災難降臨。”晏子聽了他的話,交出封地和政權,避免了后來政治斗爭中的災難。季札來到鄭國,見到了子產,就像見到久別重逢的老朋友一樣,十分親切。他對子產說:“如今鄭國的君王荒淫奢侈,揮霍無度,一定會滅家毀國,最后的政權可能會落在你的手上,到時候你千萬要嚴謹治國,以禮服人,不然的話,鄭國就會面臨亡國的危險!”
季札又要前往晉國。這天他準備休息的時候,外面傳來了鐘聲。季札站起身來說:“真是奇怪了,我只聽說不修德行,背叛別人的人會遭到報應,可是這個孫文子呢?得罪了國君,居然還敢住在這里,若無其事地敲鐘奏樂,真是琢磨不透。孫文子住在這里,就像燕子在幕布上筑巢一樣地危險啊!再說,如今國君的尸體還沒有下葬完畢,怎么能敲鐘奏樂呢?”說完,就立即起身離開了。孫文子聽了他的話,十分震驚,從此再也不聽音樂,彈奏琴瑟了。
季札到了晉國之后,對趙文子、韓宣子和魏獻子說“:晉國的政權,恐怕將來會集中到你們三家。”季札離開之前,又對叔向說:“你好好努力吧!雖說晉國的國君荒淫奢侈,但朝中還有不少良臣,大夫們也都很富有,最后的權力會歸于韓趙魏三家。你為人坦率正直,要多加小心,保全自己,千萬別惹上災禍!”
季札剛開始出訪的時候,有一次經過徐國。徐君對著季札的寶劍嘖嘖稱贊,愛不釋手,不好意思開口要。季札看出了他的心思,因為還要帶著寶劍繼續出使其他國家,就沒有送給他。季札歸來時,徐君已經死了。季札很無奈,祭奠完徐君,就解下自己的寶劍,掛在徐君陵墓旁邊的樹上,離開了。身邊的人迷惑不解,問季札說:“徐君已經去世了,你把劍放在那里,也不會知道!何必呢?”季札搖著頭說:“你不懂,當初我知道他很喜歡這個寶劍,就在心里暗自許愿,等我出使回來,就贈給他。如今他雖說死了,我也要履行自己的諾言!”
后來,不管季札出使到哪個國家,都會給人留下十分美好的印象,他不同尋常的外交才能,無形中擴大了吳國的影響。后來,吳王馀祭去世,弟弟馀昧繼位。馀昧臨死之前,讓人把季札叫到床邊,想讓他接替王位,季札再三推辭,然后離開了。吳國人只好讓馀昧的兒子僚繼承王位。
季札晚年時,住在延陵,死后就安葬在那里。據說孔子曾在季札的墓前寫下“有吳延陵季子之墓”的八字碑。如今,常州人在名勝文筆塔下建了一座嘉賢坊,用來紀念這位歷史上杰出的人物。
公子光弒王僚
公子光,是吳王諸樊的兒子,吳王僚的堂兄。僚登上王位后的第二年,派公子光去攻打楚國,結果被楚軍打敗,還丟了先王的座船。公子光害怕回來受到懲罰,又去偷襲楚軍,奪回先王的座船,這才敢收兵回國。
吳王僚五年(公元前522年),楚國大將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被楚王殺害,就投奔吳國,想說服吳王僚去攻打楚國。公子光私下里對吳王說:“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被楚王殺了,他是想利用你報自己的私仇。再說,攻打楚國,對我們有什么好處呢?”其實,公子光知道伍子胥性情剛烈,文武雙全,想把他拉攏過來為自己做事。伍子胥也看出了公子光的心事,心中暗想:“公子光有野心,我現在還不能勸吳王出兵,應該先助公子光一臂之力,讓他繼承王位。”就把勇士專諸推薦給公子光。公子光看伍子胥與自己不謀而合,于是就像招待賓客一樣接見了他。公子光一直認為:“父親他們兄弟四人,王位本來應該由季子接替。季子不愿意做王,自己的父親最先繼位。如果季子還是繼續堅持不稱王,那繼承王位的就應當是我。”他就打算奪取王位,暗中召集賢能人士,還讓伍子胥隱退到偏僻的郊野去耕作,等待時機對吳王僚下手。
吳王僚八年(公元前519年),吳王派公子光討伐楚國。公子光打敗了楚軍,從居巢迎回楚國前太子建的母親。緊接著他又帶兵乘勝北伐,打敗了陳、蔡兩國的軍隊。一年后,公子光又攻占了楚國的居巢、鐘離兩地。先前,楚國邊境的婦女與吳國邊境的婦女因為采桑葉而發生了爭執,逐漸產生了怨恨,最后發展到互相攻殺。兩國邊境的官吏知道后,都很生氣,就互相攻打起來。最后,楚國攻占了吳國的邊境城邑。吳王非常憤怒,就加派軍隊反擊,占領了楚國的兩個城市,這才心滿意足地收了兵。
吳王僚十三年(公元前514年)春,楚平王去世,吳國趁著楚國辦喪事的機會,又派公子燭庸和蓋馀帶兵攻打楚國。還派季札前往晉國,去偵看其他諸侯國有什么反應。吳軍被楚軍切斷后路,退不回來。公子光心想:這可是個大好的機會。于是就找來專諸,對他說:“不能再這樣等下去了!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我才是真正的王位繼承人,我要奪回屬于我的王位!就算是季札回來了,他也無話可說。趕快行動吧!”專諸說:“國內只有吳王僚年邁的母親和幼小的孩子,其他兩個公子正在領兵打仗,短時間內也回不來,朝中又沒有忠實吳王的大臣,殺了他應該不是什么難事。”公子光說“:不用說了!從現在開始,我的命就是你的命,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了!”
四月丙子,公子光在地下室埋伏身穿鎧甲的士兵,然后擺下酒席,宴請吳王僚。吳王僚對公子光心存戒備,又不好拒絕,便從王宮到公子光家道路兩側,布置上負責保衛的士兵;甚至在公子光家的大門、臺階、屋門、坐席旁,都排滿親兵。這些親兵衛士,人人手執利劍。吳王僚就座之后,和公子光二人推杯換盞,高聲談笑。公子光見吳王僚有了幾分醉意,就假裝腳疼,站起身躲進地下室,命令早已準備在那里的專諸把匕首藏在烤全魚的肚子里,然后端上去。專諸假裝上菜,走到吳王僚的近前,從魚肚子中抽出匕首,對準吳王僚用力地刺去。吳王的侍衛大驚失色,拿起短刀刺向專諸的胸膛,但此時已經晚了,吳王僚“撲通”一聲栽倒在地,當場斃命。受傷的專諸強搖晃了幾下,倒地而死。接著,公子光命令事先埋伏好的士兵,趁著吳王僚手下一片混亂之際,消滅了他們。
公子光殺死吳王僚后,自立為國君。為了報答專諸為他所做的一切,他特封專諸的兒子為上卿,又把伍子胥封為王佐,還把刺殺吳王所用的匕首封存起來,永遠不再使用。
季札出使歸來,得知朝中變故,長嘆一聲,說:“只要能祭祀祖先和社稷之神,撫慰人民,那就是我的國君。這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我敢抱怨誰呢?我現在能做的只是哀悼死者,輔佐生者,聽命于新的國君。再說,先人也是這么做的啊!”季札來到王僚的墓前,匯報了自己的出使情況,并哭祭了王僚。隨后,他回到朝廷中,站到自己的原先的位置上,恭敬地聽命于新君。被楚軍圍困的蓋馀和燭庸,聽到公子光殺死王僚自立為吳王的消息,就率軍投降楚國。
公子光政變成功,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吳王闔閭。
夫差亡國
吳王闔閭十九年(公元前496年),吳國攻打越國,越王勾踐親自帶領軍隊,在姑蘇抗擊吳軍。越王選派了一些勇士,沖向吳軍。將士們大聲呼喊,沖到吳軍陣前,然后拔出寶劍,自殺而死。越軍連續這么做了好幾次,吳王的軍隊見此情形,個個目瞪口呆。越國的大隊人馬趁此機會襲擊吳軍,把吳軍打得大敗。吳王闔閭的腳拇指也受傷了,軍隊被迫撤退七里。
不久,吳王闔閭的傷口被感染,病情嚴重。臨終前,闔閭命人找來太子夫差,立他為王,并對他說:“你是我的兒子,別忘了,是越王勾踐殺了你的父親!”夫差望著彌留之中的父親,含淚點頭。
夫差即位后第一年,就任命大夫伯嚭為太宰。吳國訓練軍隊,演習作戰,時刻準備報仇雪恨。吳王夫差二年(公元前494年),吳國就發動所有的精兵強將,攻打越國,把越軍打得落花流水,四散逃跑,洗雪了姑蘇戰敗的恥辱。兵敗之后,越王勾踐帶領著5000個士兵退到會稽據守。越王勾踐自知打不過強大的吳國,就派大夫文種找到吳國的太宰伯嚭。文種對伯嚭說,越國愿意把土地交給吳國管理,越王也甘做吳國的奴仆,從此歸順吳國。
吳王夫差知道后,心里十分高興,準備答應越王的要求。這時伍子胥前來勸吳王說:“古時候,有過氏消滅了夏的君王相。當時相的妃子懷有身孕,于是就逃到有仍國,在那里生下了帝相的兒子少康。少康長大后,成了有仍國的牧正官。有過氏一心想殺了少康,斬草除根,無奈少康又逃往有虞國。有虞氏因為曾經受過夏朝的恩惠,所以善待了少康,還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他,把綸邑的土地送給他。當時,少康統治的地盤不過方圓十里,擁有的人口不過500部眾。后來,少康不斷聚集夏朝遺留下來的民眾,逐漸恢復夏朝的官制。他又派人引誘有過氏,最終消滅了有過氏。由此少康重振夏禹的業績,恢復了夏朝的統治。如今我們的實力,和有過氏相比,差得太遠了;而勾踐的力量比少康強大無數倍,所以千萬不能心慈手軟。您現在不消滅他,恐怕將來后患無窮!何況勾踐這個人,不同尋常,他最能忍辱負重,你要是留下他,肯定會有后悔的那一天。”吳王貪圖一時的虛榮,不顧伍子胥的勸阻,采納了伯嚭的意見,與越國簽訂了盟約,然后得意地撤兵離去。
吳王夫差七年(公元前489年),齊景公去世,朝中的大臣們爭權奪利,斗爭不斷。剛剛登上王位的國君年幼,不知如何是好,齊國陷入一片混亂狀態之中。吳王夫差聽說后,就想借機攻打齊國。伍子胥又前來勸阻說“:越王勾踐(此時吳王已經把勾踐放回國)現在不講究穿衣吃飯,整天祭奠先人,接濟老弱病殘。他有他的目的,就是想籠絡民心,成就大業。勾踐不除掉,我們吳國就永無安寧之日。君王不先除去這個心腹大患,反倒要興兵去攻打齊國,真是太荒唐了!”吳王還是不聽勸告,興兵前去攻打齊國。吳王在艾陵打敗齊軍之后,又率兵來到繒邑,召見魯哀公,向他索要豬牛羊等祭品。后來季康子派子貢用周朝的禮節勸說太宰伯嚭,吳王這才不再向魯國索要財物。此后,吳王夫差停留在齊魯兩國南邊的邊境地帶,依仗著強大的兵力,不斷掠奪土地。后來魯國實在難以承受,就答應吳國簽訂盟約,吳王這才善罷甘休。
越王勾踐帶領大臣們前來朝拜吳王,并獻上了豐厚的禮物,吳王十分歡喜。此時伍子胥卻憂心忡忡,考慮到處理吳越關系事關國家安危,再次前來勸誡吳王說:“越國是我們的心腹之患,如今就算我們得到了齊國又有什么用?商朝之所以能夠興盛起來,就是因為把叛逆之臣全都斬草除根,絕了后患。”吳王原本心情不錯,聽了伍子胥的幾句話,就像被人迎面澆了一瓢冷水。他十分生氣,立即派伍子胥去出使齊國,免得他再來說三道四。伍子胥來到齊國,把兒子托付給齊國的大夫鮑氏,然后返回吳國。吳王知道這件事后,勃然大怒,賜給他寶劍命令他自殺。伍子胥心中無限悲憤,慨嘆說:“我死不足惜,只可嘆我的一片忠心啊!我死之前,有一個小小的要求,希望大王能夠答應。我死后,請在我的墳墓兩邊種上梓樹,以后自然會派上用場;再挖出我的一雙眼睛,放在吳國的東門上,讓我親眼看著越國是怎樣滅掉吳國的!”說完,揮劍自刎。
吳王夫差十四年(公元前482年)春,吳王北上和眾諸侯會盟,想在中原地區稱霸。這年六月,越王勾踐經過幾年的精心謀劃,養精蓄銳,開始率兵進攻吳國。越軍5000人同吳國的軍隊交戰,攻進了吳國的都城,俘虜了吳國的太子。吳王的部下把軍隊戰敗的消息報告給吳王。吳王十分恐慌,不想讓諸侯們知道,就隱瞞了這件事。后來,不知是誰走漏了風聲,吳王氣急敗壞,立刻拔劍殺了站在帳前的幾個人。

⊙西施與鄭旦
傳說越王勾踐曾向吳王夫差進獻西施與鄭旦兩個美女,以此來迷惑吳王。
后來,吳王和晉定公爭做霸主,吳王向晉定公炫耀自己祖先輩分大。這下可不要緊,惹惱了晉國大臣趙鞅,趙鞅要出兵攻打吳國。吳王被逼無奈,只好把霸主之位讓給了晉定公。吳王回到吳國,當時太子被俘,吳王又長時間外出,吳國內部力量空虛,士兵們疲憊不堪,無心作戰。吳王無奈,只好派使者帶上重金去跟越國講和。
后來,越國一天比一天強大起來,不斷侵犯吳國,二十一年(公元前475年),越國的軍隊圍攻了吳國的都城。二十三年(公元前473年),越國徹底打敗了吳國。越王勾踐把吳王安置在甬東,讓他在那養老。吳王后悔莫及,嘆氣說:“哎!我老了,不能再侍候您了。當初伍子胥幾次勸我,我怎么就聽不進去呢?如今落得這樣的下場,我沒臉去見伍子胥啊!”說完用袖子遮著臉,自殺而死。
消滅吳國后,越王認為吳國的大夫伯嚭不忠于自己的國家,就殺了他,然后返回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