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海 象

生活在北極附近的土著人長期以來都把海象當做一種神圣的動物,對之頂禮膜拜,因為他們在海象身上看到了很多人類的特性。比如,海象也是一種高度社會性的動物,過著群居生活;生長發育期也很緩慢,從出生到有自己的下一代需要度過很長的時期;也會強烈地保護它們的幼崽,能夠用聲音來互相交流,壽命也很長。總之,很多地方都像人類,因此,它們吸引了人類持續的關注。

食性

現代海象主要以雙殼類軟體動物為食,如生活在北方海洋大陸架上的蛤蜊、鳥蛤和貽貝等。海象還在海底捕食大約40種其他的無脊椎動物,包括各種蝦、蟹、海蝸牛、多毛類動物、三維象甲蟲類、章魚、海參、被囊動物等,也捕食少數幾種魚,有些海象還像食腐動物和食肉動物一樣,吃海豹或其他大型海洋動物的死尸。

海象主要靠觸覺來確定獵物的位置,因為它們覓食的區域是比較深的海底,冬天的時候完全是黑的,一絲光線也透不進來,其他時間光線也極弱,其他感覺器官基本派不上用場。它們口鼻部前端的觸覺極為靈敏,那里的皮膚和大約450根粗糙的觸須極度敏感,能區分出極細小的物體。

社會行為

只有少數雌海象能在4歲就開始生育第一胎,有一些最晚在10歲才能生育第一胎,平均6~7歲第一次生育。對雄海象來說,它們的生長發育更慢一些,大多數約在15歲時身體才完全發育成熟,之后才能取得完全的“社會地位”或是在群體中掌握主導權。交配季節,雄海象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只有那些體型足夠大、長牙足夠長的雄海象才能在競爭中取得勝利。

交配是在最寒冷的冬天進行,可能在水里交配。人們對海象的繁殖行為了解得還很少,現在關于這方面的知識是從觀察中得來的。在所有觀察的統計中發現,太平洋海象大多在冰面上交配,而大西洋海象多數在冰間湖(由海冰圍成的一塊永不結冰的開闊水域)里交配。這種習性的不同可能是不同亞種之間的差異吧。

在北冰洋的斯瓦爾巴群島上,一頭雄海象正展示其觸須。觸須對海象來說很重要,尤其在覓食過程中更是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在黑暗的海底,海象就是用這些敏感的觸須來確定軟體動物等海底獵物的。

在太平洋海象中,成年雌海象和幼海象共同聚集在傳統的繁殖地內,組成一個個相對比較小的群體,共同游動和覓食。它們在海中來來回回地覓食,累了會登陸到冰面上休息,這個時候,可能有幾小群的海象在冰面上相遇而混合在一起。一般來說,由雌海象和幼海象組成的小群里還會混有1頭或數頭成年雄海象,它們會一直待在水里而不上冰面。成年雄海象會持續不斷地發出聲音,其中包括一系列重復的滴答聲、擊打碰撞聲、類似鐘聲的吼叫聲以及在水下發出的一系列比較短的劈啪聲或在海面上發出的口哨聲。它們不斷地弄出聲音,是為了吸引雌性伴侶或驅趕潛在的競爭者。類似鐘聲的叫聲是雄海象喉部的氣囊像共鳴器一樣不斷鼓脹而發出的,其目的只用來吸引異性,而其他大多數聲音是通過其他的不同部位發出的。

大西洋海象由于在冰間湖內進行繁殖活動,其游動性比太平洋海象低一些。由于一處冰間湖內可得的食物有限,所以此間海象的數量也受到了限制。雄海象也像太平洋中的同類一樣,發出類似的聲音來吸引異性,不過它們還用這些聲音與競爭者保持溝通,以穩固自己的主導地位及保護屬于自己的雌性群體。這種“一雄多雌制”并保護屬于自己的雌性群體的行為與報道過的太平洋海象不同,太平洋海象雖然也是實行“一雄多雌制”,但是雄性并不保護自己的眾多“妻子”。這種繁殖體系上的差異可能是因雄性太平洋海象競爭激烈從而降低了地位穩定性的結果。

不管是哪里的海象,它們每胎只產1只幼崽,在交配后第二年的春天分娩,通常是5月份。海象的懷孕期很長,意味著大多數雌海象每2年才能產下1胎,也意味著上一胎小海象和下一胎小海象之間的年齡差異比較大。正因為如此,海象成了所有鰭足目動物中生育率最低的物種。海象產下雙胞胎的情況是極少見的。

小海象一生下來,頭尾長就能達到大約1.1米,體重也能達到50~65千克。它們全身覆蓋著一層又短又軟的毛,鰭肢呈淺灰色,觸須很長而且為白色,眼睛看不見東西。頭6個月只吃母乳,之后開始吃一些固體性食物。

出生1年后,小海象的體重能達到剛生下來時的大約3倍。在下一年里,小海象還要和母海象待在一起,這個時候,它們的海底捕食本領會逐漸增長,表現出更多的獨立性。在2~3歲之間,小海象就可以完全離開母海象了;有的時候,一只母海象會同時帶著新出生的小海象和它的一個年齡比較大的“兄長”一起生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栖霞市| 喀喇沁旗| 宁强县| 密云县| 宣武区| 山丹县| 桐梓县| 钦州市| 明光市| 土默特左旗| 泰来县| 永登县| 台前县| 阳高县| 岫岩| 鲁山县| 温宿县| 松江区| 织金县| 深泽县| 威海市| 习水县| 阆中市| 静宁县| 萨嘎县| 林西县| 海宁市| 偃师市| 汉寿县| 金川县| 乐山市| 电白县| 漳平市| 瑞昌市| 科技| 中西区| 涿州市| 谢通门县| 青铜峡市| 梓潼县| 台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