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滅絕
有些生物死亡后,其后代會繼續生存下去。但是當一個物種中的最后一名成員也死亡時,這個物種就從此消失了。滅絕是進化過程的一個部分,已經滅絕的物種數量與現存的生物數量比大約是100∶1。
在地球上生命的發展歷程中,幾百萬個物種經歷了進化過程,也有幾百萬個物種已經滅絕。滅絕通常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因此有足夠的時間來進化出新的物種。但是,偶然地,災難或者當氣候急劇變化時,會導致大量生物同時死亡。今天,滅絕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因為人類活動正在使地球上的生物以越來越快的速度滅絕。

1.3億年來,翼龍是世界上最大的飛行動物,它們的翼展可以達到12米之寬。盡管它曾經是整個天空的主宰,這些長著皮質翼的爬行動物還是在6 600萬年前與其他恐龍一起滅絕了。
最后的出局者
在19世紀早期,袋狼是很普通的動物,這種像狼一樣的有袋動物生活在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島,以小袋鼠、鳥類和其他野生動物為食。但是,當島上開始大規模地發展畜牧業后,袋狼開始捕食綿羊。農民為了保護自己的牲畜而開始獵殺袋狼。在19世紀80年代,袋狼已經很稀有了,而1933年已經到了危急關頭:袋狼的數量已經降至1只——生活在霍巴特動物園。3年后,當這只唯一的幸存者死亡后,塔斯馬尼亞袋狼也就滅絕了。
在北美,候鴿則遭遇了更富戲劇性的命運。1810年,候鴿還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一種鳥,大約有20億只還多。這個大型鳥群穿越大陸兩端遷徙尋找食物,當候鴿扎根下來或者安下巢來,它們的重量可以壓斷一根樹枝。但是它們很容易成為目標,大面積的捕獵也隨之而來——最后一只候鴿死于1914年。
這兩個故事說明物種滅絕是多么容易的一件事情!袋狼和候鴿都具有很強的適應環境的能力,但是在幾十萬年后還是滅絕了。進化沒能幫助它們準備好迎接一個新的敵人——持槍的人類。
逐漸萎縮
在自然界中,物種迅速滅絕的現象很少,大多數物種的數量都是慢慢減少的,這樣會給具有更強適應性的動物留出取代它們的時間。
比如大象家族,在過去的5 000萬年中,進化出很多新的、之后又滅絕了的種類,其中包括猛犸象和乳齒象,以及一種只有1米左右高的矮小的大象。最新近滅絕的象種是長毛猛犸象——大約在6 000多年前。它是從上個冰河世紀期間進化出來的,但是沒能適應溫暖時期的回歸。
有些物種生活在面積較小的區域內,一旦人類改變了它們的生活環境,它們的生命就陷入了危機。這種命運曾經降臨在了渡渡鳥身上:渡渡鳥是一種體型巨大的不會飛行的鴿類,生活在毛里求斯島上,它們一方面被人類大量獵捕,另一方面其后代又被當地引進的動物——比如貓——等捕食。1681年,渡渡鳥便滅絕了。生活在內陸地區的“孤島”物種也面臨上述威脅。比如在哥斯達黎加,一種金蟾蜍曾經生活在山上的一小塊森林中,在繁殖季節,幾百只金蟾蜍會聚集到森林的池塘中,但是到了20世紀90年代,這個物種消失了。
大規模滅絕
金蟾蜍滅絕的兩種可能的原因是疾病和水污染。但是在地球歷史上,更大的災難曾經掃蕩了生物世界的很大一塊領域,其中最有名的大規模滅絕發生在6 600萬年前——一個直徑在1萬米左右的隕石砸向了地球,恐龍和翼龍全部滅絕,從而也為哺乳動物和鳥類帶來了新的生存機會。
更大規模的滅絕發生在大約2.45億年前。地球上幾乎3/4的物種滅絕了。這場滅絕可能是由幾個因素引起的,包括:火山爆發、氣候突變和海平面突降。地球上的生命最后恢復了過來,但已經歷了幾百萬年的時間。
雖然滅絕的危機常常發生,但是生物世界也有一些令人稱奇的幸存者——科學家們在1983年驚訝地發現一條活的腔棘魚,這種魚被認為在幾百萬年前就已經滅絕了。在植物世界中,一種被稱為“水杉”的樹種被發現于1944年,這是“滅絕物種重現”的又一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