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和凍原
在地球的極北地區,氣溫可以低至-50℃,冬季的日照時長只有幾個小時而已。對于生活在那里的動植物而言,北極充滿著機遇,但是要在這樣一片冰和雪的海洋中生存,需要真正的強壯和堅韌。
北極的中心地區是一片冰凍的海洋,并且幾乎都被陸地包圍著。這是世界上最小的海洋,大部分的洋面都被永久移動的浮冰覆蓋著。北冰洋周圍的陸地被稱為凍原,荒蕪而沒有生命的跡象,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里都是冰凍著的。但是在春季和夏季的短短幾月中,土表的冰層會融化,凍原突然間顯示出勃勃生機。

每到春季,北極海冰的邊緣開始裂開,形成隨洋流漂浮的大冰塊。圖中是格陵蘭島岸邊,可以看到冰塊開始從冰層中融裂開來。
北冰洋中的生活
對于人類來說,北冰洋是極其寒冷的,即使在夏天,這里的溫度也接近冰點。任何人如果落入北冰洋,除非能夠被立即救起,否則沒有生還希望。在冬季,海冰可以一直延伸到格陵蘭島北部,將整個洋面冰封起來,就像是加了一個水晶蓋子。冰山也被暫時困住而停止移動,但是當海冰一融化,冰山便可以向南漂浮出幾千千米之遠——1912年,泰坦尼克號撞到冰山而沉船的事故發生在西班牙附近海域,而1926年,一座冰山甚至漂浮到了百慕大附近。
與空氣相比,水更容易吸收熱量,因此人類掉入冰窟后不能堅持很久。盡管如此寒冷,北冰洋仍然是地球上最為擁擠的生物棲息地之一,生活著大量的浮游生物、水母、海蛇尾、掘洞爬蟲,以及魚類、海豹和鯨等。它們是怎樣生存下來的呢?
對于大部分生活在北冰洋的動物而言,寒冷完全不是問題,因為它們沒有可以失去的體熱。這些“冷血”動物只要海水沒有真正結冰,就可以在冰冷的海水中生活得很愜意。很多動物生活在海床上,那里的溫度全年穩定在4℃。在這個光線昏暗但并不完全冰凍的世界里,冷血動物的行動很緩慢,但是生存是絕對不成問題的。
深處的熱量冰層的裂縫
對于生活在北冰洋的哺乳動物而言,寒冷是生存的一大威脅。海豹和鯨是熱血動物,它們的體溫幾乎和人類沒有差別。如果受了風寒,即使體溫只低了幾度,這些動物也有可能死亡。

一頭幼年的格陵蘭海豹正在喝奶。與北極熊不同,母海豹在幼仔只有12天大時就將之遺棄。這頭幼年的格陵蘭海豹需要先換上絲般的皮毛,才能開始在海洋中捕食。
北極的哺乳動物通過在身體上裹上一層厚厚的脂肪來解決寒冷問題。這層脂肪被稱為“鯨脂”,存在于內臟器官和皮膚之間。脂肪是非常好的絕熱器,它可以防止體熱的散逸。生活在北極的海豹的鯨脂可以厚達10厘米,而在弓頭鯨體內,鯨脂甚至可以達到50厘米之厚,幾噸之重。在17世紀,當這些鯨被捕獲時,它們的鯨脂很受歡迎,常常被切成塊狀后浮回岸邊。
鯨脂已經足以幫助鯨保暖了,而海豹卻還有自己的絨毛大衣。另一種北極動物——北極熊身上的皮毛更為厚實和濃密,可以在空氣中起到很好的保暖作用,但是在水中的效果就相對不佳了。不過,幸好有鯨脂,北極熊也就不用擔心寒冷了。它是真正的海洋動物,常常在距離最近的冰塊和陸地之間游出十幾千米遠。
在北極附近的北冰洋洋面幾乎一直是冰封著的,這就使得需要呼吸氧氣的海豹和鯨的生存遇到了困難。但是,在北極的大部分地區,強烈的風和氣流抽打著海冰,讓一些地方的冰裂開了口子,又把一些碎冰擠壓在一起。較小的裂口被稱為“冰裂”,幾乎隨處可見,但是不會持續很久。比較大的裂口有一個俄羅斯名稱,叫做 "polynya" ,也就是“冰間湖”或者“冰穴”的意思,持續存在的時間可以達到幾年甚至幾十年之久。今天,最大的一個冰間湖出現在巴芬灣北梢,其面積幾乎與瑞士的面積相當,從很高的上空就能清楚地看到。
對于北極的野生物,這些冰間湖就像是寒冷沙漠中的綠洲。這里可以看到很多海豹,以及北極體型最大的動物——海象。海象的體重可以達到1 200千克,海象有著顯眼的長牙、起皺的外皮,看起來就像天生是進攻大型的、行動快速的獵物的獵捕動物。但事實上,海象以海床上的蛤為食,它們像大型的真空吸塵器一樣,將蛤從冰冷的泥土中吸出來。
冰間湖也非常受北極最小的兩種鯨類的喜歡,一種是白鯨,另一種是獨角鯨。后者長有一個向前伸出的長牙。
獨角鯨的牙齒看上去像傳說中的獨角獸的角,在以前常因被認為有某種神奇的力量而被出售。即使在現在,獨角鯨的牙齒也總是帶著神秘色彩。這種牙齒只有雄性獨角鯨才有,其實是一種高度特化的牙齒,可以長達3米。雄性有時用之進行例行公事般的對抗,而其真正的功能人們至今仍沒有完全明了。
受 困凍原的日夜
像巴芬灣那么大的冰間湖,可以被那些需要有開闊水域的動物當做自己永恒的家。但是在小面積沒有冰的區域中,多變的天氣和氣流可以使得庇護所變成一個囚籠。夏末時節,海面開始結冰,無冰區開始萎縮,有時候會完全封凍。
對于海鳥而言,這只會帶來一點點不便之處,因為很多可以向南遷徙到比較溫和一點的地方過冬。但是對于海豹和鯨而言,如果它們拖延的時間過長,水面結冰將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一頭完全成年的海象可以鉆透25厘米厚的冰層,但是隨著秋季過去冬季到來,冰層不斷變厚,要繼續留下通氣孔就變得非常困難了。
有時候,事情的確會變得很糟糕:獨角鯨是北極鯨類中棲息地最靠北的一種,這就意味著夏末開始的寒冷對其造成的威脅更大。有時候,幾百頭獨角鯨被困在日益縮小的冰間湖中,基本沒有生存的希望。這對于鯨類而言是個壞消息,但是對于北極的土著生物而言卻是個好消息,因為它們可以將獨角鯨肉作為冬季的美食。
在北極,冬季總是昏暗的,而夏季則充滿了陽光。在北極圈上,仲夏夜的太陽漸漸接近地平線,但是它還沒有真正降到地平線下時又開始升起來了。越往北,太陽的升降越是奇怪。
在世界上最北的小鎮——位于斯皮茨卑爾根島的新奧勒松,6月初,太陽完全升到地平線以上后便不再降落,直至7月末。連續8個星期的白天,使得人們都不知道什么時候應該睡覺,什么時候應該起床。
北極動物完全可以適應這種情況,它們可以保持全天清醒狀態。鴨子和大雁可以在午夜時分沿著海岸的凍土帶進食,而雪鸮能夠在延長的白晝通過發動突然襲擊驚擾它們的獵物。北極狐也到處巡游,在鳥巢周圍和岸邊的巖石地帶逗留,希望能夠找到鳥蛋或者雛鳥。與其他狐貍不同的是,這種皮毛濃密的動物在穴居的地下洞穴中繁殖,最大的北極狐穴可以有十幾個入口和上百年的歷史。
花朵盛開的凍原
對于北極的植物而言,如此長時間的日照可以催化其繁殖。隨著冰雪慢慢融化,鮮綠色的泥炭蘚開始從浸滿水的泥炭上冒出來,而沼澤棉也開始出現在凍土帶墨黑的池塘中。石質地面上覆蓋起了苔蘚——尤其是那種只有幾厘米高、看起來像灰綠色的刷子的苔蘚。這些都是北極最堅強的生物種類,也是馴鹿的重要食物,它們通常都是先用自己的蹄將蘚上的雪挖去。凍原上也生長著北極柳樹,但都只長到人的腳踝那么高,通過牢牢抓住地面,這種植物可以抵抗北極寒風的摧殘,這也是在這種大風寒冷的環境中生存的重要技巧之一。
由于北極的夏季很短,凍原上的植物也是速戰速決地留下自己的種子。北極柳樹可以長出黃色或者鐵銹色的柳絮,等到地面上的雪化盡,氣溫達到10℃后才綻開,并吸引有翅膀的昆蟲到來。有一種顏色鮮艷的被稱為紫色虎耳草的植物動作更快,當雪還在融化的時候,便已經開始開花了。

圖中顯示的是放大了兩倍的來自世界上“最矮的樹”——北極柳樹上的單朵柔荑花。這種堅韌的凍土帶植物常常通過大黃蜂來授粉。只要春季一來臨,大黃蜂就會迫不及待地來到這些植物叢中。
北極的昆蟲
對于居住在北極的人類而言,夏季反而是比較麻煩的時候,因為土壤表層的冰會融化,使得凍土帶顯得很濕軟泥濘,外出非常不便。更嚴重的是,這個季節還有蚊子出沒。在北極的各個池塘中,幾百萬蚊子的幼蟲成熟了,用全新的翅膀開始在空中飛舞。雄性蚊子是無害的,因為它們以花朵為食,但是雌性蚊子在產卵前需要吸食血液。一般情況下,它們只是進攻野生動物,但是它們也會聚集在衣服、鞋子甚至攝像機鏡頭前,不放過任何機會進攻人類暴露在外的皮膚。
北極也生活著大量墨蚊,這是一種小小的弓背吸血昆蟲,被其咬過后會覺得奇癢無比。這些招人煩的昆蟲只有兩毫米長,但是它們可以成群出擊,使得動物和人類逃之不及。
幸運的是,并不是所有北極昆蟲都像墨蚊那樣讓人討厭——北極的大黃蜂在為花朵授粉中承擔著重要的任務,而蜻蛉則是以吸血昆蟲為食。在天氣溫暖的日子里,如果氣流也比較平穩的話,蝴蝶也會飛出來。有些蝴蝶是凍原的土著生物,也有一些是在夏季來臨時不遠千里遷徙而來的,它們由南向北飛行的距離有時可以達到驚人的2 000千米以上。
飛行遷徙者
蝴蝶不遠千里來到這樣一個寒冷而遙遠的地方似乎很讓人費解,但事實上,到了夏季,北極的植物給蝴蝶帶來幾乎享用不盡的食物。蝴蝶并不是唯一長途跋涉來到北極的動物——在雪還沒有完全融化的時候,大群來自溫暖地帶的大雁就來到這里繁殖后代。每種大雁有它們自己的夏季和冬季生活區域,雪雁在冬季的時候生活在美國的南部和西部地區,但是平時在加拿大北極地區筑巢。比較罕見的紅胸雁在冬季的時候生活在黑海附近,但是平時在西伯利亞北部的泰米爾半島筑巢。
雖然雁類是游泳高手,但是它們并不以浮游生物為食。相反,它們吃草和其他陸生植物,用喙猛力一拽后,將植物折斷吞下。整個夏季,成年大雁和小雁大量進食變肥,為遙遠的南方之行做好準備。
行進中的獸群
北極最大的食草動物也隨著季節而遷徙,但是它們的遷徙過程是在陸地上進行的。大群的馴鹿向南遷徙,用它們異常寬大的蹄踏在雪上,游過所有擋在路前的河流,直至到達北部森林地帶。
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薩米人曾經過著游牧馴鹿的生活。他們跟隨著自己的馴鹿,在森林和凍土帶之間遷徙,并且趕走狼和其他獵食動物。如今,一些薩米人仍然過著這樣的游牧生活,不過他們已經有了現代機動雪橇,并且在長途跋涉的終點建起了舒適的家。
夏季過去,秋季來臨,北極的麝牛開始了與眾不同的遷徙——從地勢較低的凍土帶轉移到地勢較高的地帶。這些大型有角動物在冬季有著超長的皮毛,因此幾乎不受寒冷的影響。但是雪卻是個大問題,因為它會讓尋找食物變得困難。在格陵蘭島和加拿大北部地區,麝牛向積雪已經被大風刮盡的地勢較高的地區轉移。
積雪下的家
在北極的冬季,最溫暖的地方當屬積雪之下。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北極的植物在積雪覆蓋地區長得最好,為什么旅鼠也喜歡生活在積雪之下。北極生活著12個不同種類的旅鼠,繁殖速度都很快,出生兩周后便能產育后代。其中一種被稱為挪威旅鼠,由于每4年都會出現一次數量激增而很是出名。在“旅鼠年”中,食物供應跟不上旅鼠數量的增加,會有數以百計的旅鼠出來到處搜尋食物。
傳說遷徙中的旅鼠會從懸崖跳入海中自殺。事實上,旅鼠是游泳高手,但是偶爾也會遇到災難而導致大量溺死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