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家園
地球的誕生
科學家們過去常認為包括地球這樣的石質行星是一塊塵埃云快速引力坍縮而形成的。但在20世紀60年代,阿波羅太空計劃的研究成果改變了這種觀點。對月坑的研究揭示出這些坑是由于在距今約45億年時大量天體的撞擊而形成的。此后,撞擊的次數很快減少。這一研究結果使吸積理論恢復了活力。該理論認為,行星是一步一步地逐漸增大其體積的。宇宙塵團聚在一起成為顆粒,顆粒變成礫石。礫石變成小球,然后變成大球,再變成微行星(即星子),最后,塵埃終于變成了月球那樣的大小。隨著星體越來越大,它們的數目就減少。結果,星體(即隕石)之間碰撞的機會就減少,能夠用于吸積的東西越來越少,這意味著為了集結成大行星這一作用要進行很長的時間。一個直徑1.27萬千米左右的天體變成地球這樣的天體需要經過大約一億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