鬣蜥
鬣蜥是鬣蜥蜴亞科3大主要類屬之一。與同類別的鋸齒型蜥蜴和變色龍一樣,它們具有很發達的四肢,喜歡在白天活動。這一科有將近700個種類,形態、大小和顏色都高度多樣化。雖然很多種類具有隱蔽性的外表,但有些種類卻是利用它們自身復雜的身體裝飾與亮麗的色彩向它們可能的配偶和競爭對手展示和炫耀自己。在整個西半球,從加拿大南部到南美洲南端的火地島,鬣蜥都是最顯赫的家族。一個稱為安樂蜥的家族在西印度群島分布尤其廣泛,其余各個種類則主要分布在馬達加斯加、加拉帕戈斯群島、斐濟和西太平洋沿岸熱帶島嶼上。
鬣蜥通常陸棲、巖棲或樹棲,也有一些是穴居或者半水棲的。一些陸棲鬣蜥,如斑尾鬣蜥有長腿和長腳趾,跑得很快。相反,短肢、寬體的角蜥蜴依靠尖利的鱗片,以及能從眼后的凹穴噴血的獨特能力威懾敵人。許多巖棲種類的鬣蜥都有結實的四肢和有力的爪子,用于攀爬。生活在裂隙中的鬣蜥則通常具有較扁平的體型,如胖身叩壁蜥的某些部位可以膨脹為楔形,用于防御捕食者。
棲息在樹上的鬣蜥身體通常像被壓縮了,它們的四肢通常很細長,一些種類具有可以卷纏的尾巴,幫助它們在相隔很遠的樹枝間爬行。安樂蜥是最專業的爬行者,它們的腳趾上有擴展的肉墊,并利用微小的毛發狀結構,像壁虎那樣抓住甚至是很光滑的表面。一些棲息在樹上的鬣蜥行動相對緩慢,有時候它們可以一動不動地連續數日抓住樹干,等待毛蟲或其他大的昆蟲獵物。

在加拉帕戈斯島上,鬣蜥在投入冰涼的海水中捕食之前大規模地聚集在一起來取暖,從而升高它們的體溫。
還有一種樹棲鬣蜥——蛇怪蜥是“多才多藝”的:可以用后腿高速奔跑于陸地;當被跟蹤時,也可以跑到池塘或者溪水的表面,利用腳趾上成排的緣飾物“行走”于水上。棘趾蜥利用腳趾上尖的鱗甲奔跑在松散的沙土上。它們也會掘洞:左右搖擺身體,使自己隱入沙土中,以躲避沙漠的高溫。它們鼻孔里的瓣膜和下陷的下顎可阻止沙子的進入。
大多數鬣蜥是食昆蟲動物,也有一些是食肉動物或者雜食動物,而許多體型最大的種類則是主要以植物為食的食草動物。綠鬣蜥是一種典型的大體型蜥蜴,它們主要以樹葉和水果為食物。海鬣蜥是一種最具有專業進食技能的蜥蜴,它們利用有蹼的腳和壓扁狀的尾巴在加拉帕戈斯島周圍冰涼的水域里游動,在那里,它們鈍的口鼻部可以使它們吃到由潮汐和亞潮汐帶來的海藻,它們鼻腔里特殊的腺體可以聚集和清除它們所攝取的過量鹽分。它們需要細菌來分解所要消化的植物的細胞壁,在食草的鬣蜥體內,這類細菌主要居住在腸道,因此腸道實際上是一個大的發酵室。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這些蜥蜴會長得如此之大——一些西印度群島的巖石蜥蜴體長竟達75厘米。
所有的鬣蜥都是白天活動,盡管棲息于森林中的種類喜歡陰涼的地方和涼爽的氣溫,但大多數鬣蜥還是喜歡曬太陽的。鬣蜥的最適體溫一般高達40℃甚至更高,有些鬣蜥甚至最少可以忍耐47℃的高溫。在溫度較低時,一些生長在沙漠中的鬣蜥為了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體色會變暗,當它們身體變暖時,體色又會逐漸變亮。許多鬣蜥的體色用于體現復雜的視覺效果。雄性個體通常比雌性大,而且長有明顯的飾冠、棘刺,或喉扇(垂肉)。安樂蜥用頭部上下晃動,以及其他動作,結合喉扇的色彩向它們心儀的配偶和潛在的對手顯示它們的存在。其他一些鬣蜥則利用亮紅色或者藍色的喉和腹部的色彩,加上它們身體的膨脹和收縮,以達到同樣的效果。
大多數鬣蜥會產卵,每窩從安樂蜥的僅為1枚到綠鬣蜥的45枚不等。在一些種類中,胎生較為普遍,包括棘蜥和角蜥。來自溫帶地區的鬣蜥一年只產1次卵,甚至不到1次,而熱帶地區的品種在一年的大部分時間都會產卵。鬣蜥中沒有親代照料現象,大多數新生命的樣子和舉止儼然是微型的成體,并且更多地像雌鬣蜥。一些食草的種類,幼體一開始是食昆蟲的,在生命后期它們才逐漸改變飲食習慣。側斑蜥蜴繁殖的機會很有限,因為它們一般很少能存活超過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