雉和鶉
地棲性的雉和鶉構成了雞形目(松雞和火雞也屬其中)最大的科。對于人類而言,雉科顯得無比重要,因為它里面就有普通家禽的原種。普通家禽飼養始于至少5 000年前,如今在地球上的數量據稱有240億只,幾乎為全球人口的4倍。由于雉科的成員對人類而言具有很大的利用價值,因此許多種類目前面臨威脅。
形態與功能
幾乎所有的雉和鶉都為圓胖型的鳥,腿短,翅圓。從小型的非洲藍鶉到高貴的藍孔雀,均善奔走,疾跑肌肉發達,而極少飛行,除非為了逃離危險,從遮蔽物中沖出時才會迅速扇翅飛走。一些棲息于茂密森林中的種類如鳳冠孔雀雉,傾向于穿過下層叢林偷偷溜走,只有在突然受到侵擾時方才奔跑。大部分種類不能遠飛,為定棲性鳥,僅在出生地方圓數千米內活動。不過,有些鵪鶉類卻會進行長途飛行,為遷徙性或移棲性鳥。例如,鵪鶉每年定期遷徙,花臉鵪鶉在非洲的一些種群則為移棲性,很可能是為了適應季節性的降雨模式,南亞的黑胸鵪鶉亦是如此。
新大陸鶉類為其中最典型的圓胖型小鳥,有明顯的黑色、白色、淺黃色或灰色斑紋,有些具向前的硬冠羽。最出名的種類或許是山齒鶉,在美國是一種主要的獵物。

雉和鶉的代表種類
1.原雞,見于東南亞,普通家禽的野生原種;2.白腹錦雞,南亞山區一種美麗的鳥;3.石雞,從地中海地區引入美國西部;4.西鵪鶉;5.山齒鶉,美國南部和東部一種常見的獵禽;6.灰山鶉;7.紅腹錦雞,源于中國的多山地帶;8.紅腿石雞;9.山鶉;10.飛翔的環頸雉;11.藍孔雀,起源于印度,被引入到世界各地。
舊大陸鶉類棲息于非洲、亞洲和澳大利亞的草地中,雖然數量少,但分布廣。其中有6個種類通常被兩兩歸為一類,組成所謂的“超種”,表明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非常密切。它們是鵪鶉、西鵪鶉、花臉鵪鶉、黑胸鵪鶉、非洲藍鶉和藍胸鶉。
鷓鴣類是一個多樣化的集合,主要為體型中等、身體結實的獵禽,見于舊大陸的多種棲息地。其中包括大型的雪山鶉,重3千克,棲息于中亞的高山苔原。在東南亞,有許多鮮為人知的鷓鴣種類棲息在熱帶雨林中,如華麗的冕鷓鴣。但鷓鴣類最常見于開闊的棲息地,如半干旱沙漠、草地、矮樹叢。不少種類也適應在大片的耕田里生活,比較突出的是灰鷓鴣和石雞,這兩種鳥在歐洲許多地方的耕田中已很常見,并被引入到了北美。然而,現代農業技術尤其是殺蟲劑和除草劑的廣泛使用,使這些鳥近年來在歐洲的數量持續下降。非洲僅有鷓鴣類的兩個屬,分別為像矮腳雞的石鶉(石鶉屬)以及鷓鴣屬,后者包括41種,大部分限于非洲大陸。這些與鶉相似的鳥非常健壯,生活于多種棲息地內,往往很嘈雜。1992年在坦桑尼亞的山區發現了一個新的種類:坦桑尼亞鶉。
雉類通常指該科中體型相對較大、色彩更鮮艷的成員。在16屬48種中,僅有1種不分布在亞洲,那便是與眾不同、楚楚動人的剛果孔雀,由W. L.查平于1936年發現,在鳥類學界轟動一時。雉類為林鳥,有些生活在東南亞的雨林中,其他的則見于中亞山區不同高度的森林中。雖然雄鳥色彩絢麗、鳴聲響亮嘈雜,但大部分雉類很隱秘,難見其蹤影。最突出的例子便是見于中國西部的紅腹錦雞和白腹錦雞,這是2種有頸翎的雉。兩者的雄鳥異常艷麗,其中雄紅腹錦雞的羽色為紅、黃、橙,雄白腹錦雞具白、綠、紅和黑色。曾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歐洲的博物學家們認為中國藝術家所畫的這些鳥純粹是想象中的虛構之物,因為它們看上去實在太不可思議了。
雉科種類的群居結構體現出一種頗有意思的差異。大部分較小的鶉類和鷓鴣類為高度群居,但為單配制。較大的雉類有一些也為群居,如孔雀。但更多的尤其是棲息于茂密森林中的種類則為獨居,它們通常為一雄多雌制(一只雄鳥擁有數只雌鳥做配偶)或為混交,即不形成配偶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