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學會低頭,才能出頭作者名: 問道本章字數: 1346字更新時間: 2019-01-03 11:53:21
十二分的才華,一分的表露
古語說: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適當低調,適當含蓄,給別人留有足夠的神秘感,是保存自己實力的重要手段。
有人說:你聰明是好事,但若是讓別人知道你比他聰明,就變成了壞事。有才華的人自然會受到矚目,不過也會因為受人矚目而變得格外的辛苦。解縉就是這樣的人。
解縉是明初著名才子,明太祖朱元璋特別欣賞他的才能,對他十分恩寵。解縉自負才高,敢言人所不敢言。他給朱元璋上了一封萬言書,指出朱元璋“御下嚴苛”、濫誅大臣、以喜怒為賞罰等諸多毛病,又首次提出分封親王的權力過大,恐后世會危及朝廷。
解縉所言無不深中朱元璋的弊病,然而這些都是朱元璋的大忌,前前后后群臣在奏章中哪怕有暗示、隱喻這些弊病的意思,都會被嚴刑處死,甚至滅族。解縉盡言無隱,言辭也犀利無比,朱元璋卻體諒他的忠心,也不怪罪,對左右侍臣連聲夸贊解縉“高才”。
明初宰相李善長因受胡惟庸謀反一案牽連,被朱元璋借“星變”之名殺死,舉朝無人敢言其冤。解縉卻想為李善長鳴不平,便和工部侍郎王國縉一道草疏呈上。
朱元璋看罷奏章后大怒,本想重懲王國縉,后來知道奏章出自解縉之手,只好置之不理,卻也怕解縉再鬧下去,令他無法收拾,便讓解縉的父親把他領回家,再讀書10年,然后再回朝做官。這算是以殘暴著稱的朱元璋最仁慈的時候了。
解縉回家鄉讀書若干年后,時為燕王的明成祖朱棣起兵燕京,攻取南京。解縉率先到宮中朝拜朱棣。朱棣早聞解縉的才名,馬上重用,讓他和楊榮、楊士奇、胡廣、黃淮、金幼孜、胡儼等人組成內閣,充當自己的顧問,而以解縉為主。這就是明朝內閣制度的由來,解縉便是明朝內閣的第一任首輔。
解縉深得朱棣賞識,又犯了在朱元璋手下的老毛病,越發放言無忌,無事不敢為,卻不知為自己埋下了殺身的禍根。
一次,朱棣在一張紙上寫了幾位朝廷大臣的名字,讓解縉品評其短長,解縉直言無所隱,把這些人的毛病一一揭露。這些大臣知道后,恨解縉入骨,一有機會便在朱棣面前指摘解縉的過失。久而久之,朱棣再也不可能無動于衷了。
解縉又在隨后朱棣要更換太子的“易儲”風波中死保太子,聯絡群臣,大造聲勢,維護太子的地位。朱棣雖迫于群臣的壓力,最終沒有更換太子,但因此遷怒于解縉。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因沒當上太子,更是恨不得吃解縉的肉,天天尋找機會置解縉于死地。他誣陷解縉向外泄露宮廷中的秘密,朱棣也不管是否屬實,便把解縉貶官為廣西布政司參議。
永樂八年,解縉從廣西回京述職,朱棣正領兵出塞征戰,解縉沒見到朱棣,便向當時監國留守京師的太子稟報事情,然后就回廣西了。朱高煦知道后,便誣陷解縉趁皇上不在時,私自朝見太子,圖謀不軌。朱棣因此大怒,將他投入監獄拷問,后命錦衣衛將解縉處死在獄中。
一個人有才是好事,但是不能適當地表現自己的才能,恃才傲物,就不是好事了,嚴重時也會像解縉一樣引來殺身之禍。可見,低調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要切切實實地保持低調,就要明白為人不可恃才傲物的道理。
聰明的人應該懂得,有才華但是不全露出,這才是真正的智慧。古語說: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適當低調,適當含蓄,給別人留有足夠的神秘感,是保存自己實力的重要手段。如果把才華盡顯,就讓他人摸清了我們的分量,抓住了我們的軟肋,從而輕易就將我們打倒在地。若能把才華隱藏起來,讓人覺得看不清你的實力,別人也就不會輕舉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