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時忘形也會讓你忘命
得意時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只有在言辭上低調,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
有這樣一則寓言:
一只野兔被老鷹捉住了,害怕得大哭大叫。這時,一只烏鴉飛了過來,得意忘形地對野兔說:“你平時不是跑得挺快嗎,這次怎么不跑了?看,還是我們有翅膀的好啊。”接著便大談自己翅膀的好處,說到忘情處,還手舞足蹈起來。正在這時,另一只老鷹突然飛下來捉住了它,它將落得和野兔一樣的命運了。野兔在斷氣之時,對烏鴉說:“啊,你方才還在為自己的平安而得意忘形,現在你也該哀嘆和我有著同樣不幸的命運了。”
烏鴉的悲劇可以引起人們的反思。一個人事業有成,或加官晉爵之時,當然是應該值得慶賀的,但這種慶賀也應保持適當的尺度,絕不能得意忘形。特別是在言辭上,那種“上嘴唇頂天,下嘴唇頂地”的高談闊論,還是少一些為妙,因為在你的身邊還有一些失意的人,你的張揚會引起他們的心態失衡,有時會激起他們做出一些超出自己能力控制范圍的事情,以至于給你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在失意的朋友面前,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了,只有在言辭上低調,才能融入朋友,從而更好地保護自己。
得意忘形而使自己身敗名裂的人物不只現在,古代也有許多。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魏延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在蜀國的全盛時期,魏延也算是一員猛將,但在“五虎將”面前還算不了什么。經過東征西伐,“五虎將”相繼死去,魏延就成了無人能敵的戰將,他也由此有了值得驕傲的資本。此間他不但被封為南鄭侯,還被稱為征西大將軍。但魏延并不像諸葛亮那樣為蜀國大業鞠躬盡瘁和竭盡忠誠,而是想自圖霸業。他當時的心態已膨脹得不能自控,覺得他已經是天下第一高人,無人能與其匹敵了,于是他得意忘形起來。
《三國演義》是這樣描寫他的:當姜維斥責他說:“反賊魏延!丞相不曾虧你,今日如何背反?”魏延橫刀勒馬而言:“伯約,不干你事。只教楊儀來!”楊儀在門旗影里,拆開錦囊視之,如此如此。楊儀大喜,輕騎而出,立馬陣前,手指魏延而笑曰:“丞相在日,知汝久后必反,教我提備,今果應其言。汝敢在馬上連叫三聲‘誰敢殺我’,便是真大丈夫,吾就獻漢中城池與汝。”魏延大笑:“楊儀匹夫聽著!若孔明在日,吾尚懼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誰敢敵我?休道連叫三聲,便叫三萬聲,亦有何難!”遂提刀按轡,于馬上大叫:“誰敢殺我?”一聲未畢,腦后一人厲聲而應曰:“吾敢殺汝!”手起刀落,斬魏延于馬下。眾皆駭然。斬魏延者,乃馬岱也。原來孔明臨終之時,授馬岱以密計,只待魏延叫時,便出其不意斬之。當日,楊儀讀罷錦囊計策,已知伏下馬岱在魏延身邊,故依計而行,果然殺了魏延。
躊躇滿志、春風得意,是人人向往的人生境界。但是得意卻不可忘形,如果被一時的得意沖昏了頭腦,就會故步自封、停滯不前。要隨時保持清醒的頭腦,懂得時刻反省自己,這樣才能順利一生。
一個人心里再怎么得意,也必須加以節制,否則,自己的心意就很容易被對方猜透。喜怒形于色,易于沖動,思想偏激,就會歪曲我們的判斷,使我們因失控而幼稚、膚淺。
在人生與交際中,得意忘形,乃是人生之大忌諱。凡事心里有底,嘴上不聲張,這才是能成大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