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內(nèi)心清凈處,自有蓮花開
書名: 淡定·從容·心安之心安作者名: 弘一法師本章字數(shù): 14901字更新時間: 2016-11-02 21:49:26
清凈心是內(nèi)在的定力
只有找到內(nèi)在的自性,才會有真正的定力,才是真正的富有。用一顆清凈的心無相地布施,才會獲得真正的功德、福報和善緣。
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清靜心并不容易,因為我們在生活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所以就也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煩惱。
人之所以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煩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你有各種各樣的欲望和需求。當欲望和需求無法滿足的時候,煩惱自然會來。現(xiàn)實中,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因此煩惱也就無窮無盡。大師曾說,“要得一顆清凈心,先要斷掉妄想。我們?nèi)巳硕贾劳氩缓茫霐嗤耄置髦史福匀淮蛲耄?xí)氣流轉(zhuǎn),遇著順境,還是打無明,甚至好吃懶做,求名貪利,思淫欲等等妄想都被打起來了,也就很難內(nèi)心清凈。”
人只有有了內(nèi)在的定力做支撐,才能有真正的內(nèi)心清凈。當無盡的欲望和需求無法滿足而煩惱時,你需要靜下心來,用清醒的頭腦去思考,用強大的定力安定內(nèi)心。什么是定力?“定力”在佛語中指的是禪定。佛學(xué)之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的核心或曰總綱,乃“戒、定、慧”三學(xué),戒即戒律,定即禪定,慧即智慧,修行佛法者須“依戒資定,依定發(fā)慧,依慧斷惑”,方可“顯發(fā)真理,成正等覺”。而三學(xué)中,“定”又為佛法中樞。大師曾說:“有定力的人,正念堅固,如凈水無波,不隨物流,不為境轉(zhuǎn),光明磊落,坦蕩無私;有定力的人心地清凈,如如不動,不被假象所迷惑,不為名利而動心,定學(xué)修持到一定程度自然開慧。”
虛云大師的父親蕭玉堂公宦游福建,在永春州衙任幕僚,后來受聘入泉州府幕。虛云大師誕生在泉州府署中。13歲時見佛法之物十分欣喜,16歲潛離家打算出家,在途中被家人給追回來,家人給他娶了兩房妻子,他都沒有動情并說服妻子一起學(xué)佛。后來終于潛離出家。中途歷盡艱險,都沒有放棄自己的佛學(xué)之路。堅持苦行長達百余年,歷坐15個道場,重興六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禪門五宗,法嗣信徒達數(shù)百萬眾的高僧,成為一代禪師。
虛云大師以自己內(nèi)在的定力沖破了世俗欲望的枷鎖,最終被譽為佛教泰斗。為佛教事業(yè)和民族團結(jié)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如何才能有一顆清凈心呢?第一,有克制力和自控力。這樣在欲望和需求面前才能看清楚自己,才能使自己的心趨向平靜,才能平和地拒絕誘惑,從而不被外界干擾。第二,要專心,要心無旁念。做每一件事情都要專注,一心一意去做,遠離干擾。這些方法容易說,但不容易做到,虛云大師在發(fā)起佛七時曾經(jīng)遇到過沒有定力的人,他以身作則感化了眾人。
民國廿二年春季,在閩省福建功德林發(fā)起佛七時至第三日,虛云老和尚由鼓山涌泉寺下省公干,順途到功德林慰問大眾。剛好佛七止靜默念,大眾一聞虛云老和尚駕到,大半離座迎接,叩頭禮足。當時虛云老和尚大喝一聲說,“你們學(xué)佛好多年,今天對這樣嚴肅的佛七道場,給你倒插法幢了。佛法的門中,無論是禪是凈,貴在六根門頭用事,掉舉與昏沉,都是失念的病源,你們記得嗎?彌陀經(jīng)中說過,假如一天、二天、三天,甚至于七天,都一心不亂。那個人在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和諸圣眾,會現(xiàn)在他的面前,接引往生。現(xiàn)在你們諸位不能一心不亂,如果一心不亂,怎會聽到老僧到來。如果一心不定,念到阿彌陀佛現(xiàn)身到來,你也不認識。他是佛是魔,你還不認識。是定是亂,也弄不清楚。那前途危險,真是可憐,可憐。”
大眾被他教訓(xùn)一番。都不知道怎樣是好。到佛七場中開靜了。虛云老和尚就同大家入殿禮佛。向大家開示說:“你們大師說打佛七。貴在一心,如果心不一,東看西聽,這樣的念佛,就是念到彌勒下生,還是業(yè)障纏身。佛法世法,都是一樣。世法無心,尚且不可以,何況佛法呢。念佛的人,從頭到尾,要綿綿密密,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亂地念去。佛來也這樣念,魔來也這樣念,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這樣才有成功的日子。為什么呢,佛者是覺也,既然能覺悟,自然知道用力專心念去,魔者是惱也,惱害眾生慧命。知道他惱害慧命,當然更加用力專心去降伏他,所以當能夠覺時,就是見佛。如果遇害,就是著魔。現(xiàn)在佛七場中,如果坐在本位不動,繼續(xù)念下去的各位居士,算是見佛了。你們叩頭接我的有幾位,你們說接到什么,既說不出好處,豈不是虛耗時光,空無所得。豈不是我來惱害你們一心大事,擾亂你們一心凈業(yè),這樣就是你們置我于魔羅邊處了。”
虛云大師自己定力超人,做到了真正的內(nèi)心清凈,點化眾人也恰到好處。
我們也要學(xué)習(xí)虛云大師的這種強大定力,在欲望和需求面前學(xué)會拒絕,并且遠離一切繁瑣雜事,使內(nèi)心得到清凈。
常為心靈除塵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人們在生活中總是會為一些欲望和需求所煩惱,為了使煩惱減少,人們在不斷地追尋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以此使自己的心靈變得純粹。
人們常常嚷著要去尋找內(nèi)心的平和,有些人甚至不惜遠走他方以尋覓內(nèi)心的平和。其實它一直都在,從不需要你去尋覓。當你從為欲望而勞役終日的忙碌中靜下來時,自然會感到它的存在。但如果你心中沒有平和,縱然跑到天涯海角也不會尋得到它;假如你心中有了平和,內(nèi)心也就清凈了,那些塵雜自然也就消失了。
虛云大師就此講過一位老修行的故事。古時候有一位老修行,在大眾會下住了多時,度量很寬,待人厚道,常能勸人放下。有人問他:“你這樣勸人教人,你自己做到?jīng)]有?”他說:“我在30年前就斷無明了,還有什么放不下呢?”后來覺得在大眾會下,還是有些不自由自在,所以就跑到深山住茅庵去。這回獨宿孤峰,無人來往,自由自在,以為就真無煩惱了。誰知有一天在庵中打坐,聽到門外有一群牧童,吵吵鬧鬧地說到庵里去看看。有人說不要動修行人的念頭,又有人說既是修行人,念頭是不會動的。后來牧童們都進去了,老修行坐在蒲團上沒有理他們,他們找喝的找吃的鬧得不休,老修行不動不聲,牧童以為他死了,搖他也不動,但摸他身上還有暖氣。有人說:“他入定了。”有人說:“我不相信!”于是有人拿根草挑他的腿,老修行還是不動;又有人挑他的鼻孔,老修行忍不住,打了一個噴嚏。于是大罵道:“打死你這班小雜種!”那時觀世音菩薩在空中出現(xiàn)說:“你30年前斷了無明的,今天還放不下嗎?”可見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不被境轉(zhuǎn)真不容易。
這位老修行30年前就斷了無明,本已具有了清凈心,卻在牧童挑他的鼻子時大罵牧童,可見使內(nèi)心清凈心無雜念不是那么容易的。
我們的心影響著我們看世界的角度。擁有一顆純潔心的人,見到的是一個值得歡欣的世界;而內(nèi)心不純粹的人,見到的是一個令人憤怒的世界。虛云大師曾說:“凡自性不明的,都在五欲中滾來滾去。五欲是財、色、名、食、睡。由此五欲生出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七情又捆五欲,因此生死不了。所以,第一點就是清掃內(nèi)心的污垢,去除一切情欲妄想的雜念。色即是空,心如虛空。人的妄想情欲都會使心靈變得不純粹。只有去除這些雜念,才能保持一顆清凈心。”
世尊所說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也是針對你我的貪嗔癡三毒。三藏十二部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戒定慧,就是因果。使我戒除貪欲,抱定慈悲喜舍,實行六度萬行,打破愚迷邪癡,圓滿智慧德相,莊嚴功德法身。若能依此處世為人,那真是處處總是華藏界了。所以,第二點就是懂因果明智慧。世界上的良藥,每一種只能治一種疾病;心靈的良藥——智慧與因果,卻可以治愈一切病苦。在你的心開始懂得因果時,生命的真諦便會在每一刻、每個地方、每一事物中向你展現(xiàn)。而有智慧的人,在獨處時會管好自己的心,不獨處時則會管好自己的口。
曾經(jīng)有個禪師為了教育人們怎樣保持清凈心說了這么個例子:一位信佛的虔誠居士,在自家屋后開辟了一片花園,種了四季的花草。他每天都勤于修剪,整理花圃,所以枝葉茂盛,花香襲人。這位居士常將這些清雅的花送到寺院去供佛。
有一天,這位居士遇見寺院的主持禪師,也將花供養(yǎng)禪師。禪師很歡喜地說:“你每天都來插花、換水,確實是功德無量!”居士告訴禪師:“我很歡喜擺弄花草,每天整理花草送到寺院供佛,內(nèi)心就會清凈,安寧。但是一回到家就會有煩惱,心不得安寧,怎樣才能使心變得清凈、安寧?”禪師問他:“怎么樣才能使鮮花保鮮?”居士說:“每天勤換水,并且剪掉爛掉的莖,這樣就能保持花的新鮮。”禪師說:“我們的心和鮮花同樣的道理,花需要每天換水剪莖才能保持新鮮,人也需要時常的自我凈化,調(diào)整心念,才能適應(yīng)環(huán)境。”
禪師的意思就是說人要適時地拋棄世間的浮華,不斷地為自己的心靈除塵,從而凈化自己的心靈。為心靈除塵,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樂觀心態(tài),讓心靈的天空常常放晴,你會發(fā)現(xiàn),哪里都是晴空朗月的懷抱。為心靈除塵,懷著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豁達心胸,讓快樂自由地翱翔,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快樂就是這么簡單。
讓我們時刻清掃內(nèi)心的污垢,拋棄世間的一切浮華,還自己內(nèi)心的純凈。
心清如水即是佛
內(nèi)心清澈到如水一樣無色、無味、透明,這是佛心的清透。能給人安靜與祥和,也能給人一份寧靜與智慧。
佛性,佛指覺悟,性,意為不變。大乘佛教的一些經(jīng)典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即眾生都有覺悟成佛的可能性。而清凈心指的是人的心境潔凈,不受外界的干擾。從字面上看,二者好像沒有聯(lián)系,其實二者有著很大的聯(lián)系。
念佛最重要的是用清凈心、真誠心去念,如果有很多的問題放在你的心上,就已經(jīng)把你的佛性破壞了。佛性能給人帶來安靜和祥和,無論你的心多么散亂,你的雜念有多少,你都要把它們統(tǒng)統(tǒng)收起來,收起來就能做到靜心。而這心態(tài)能讓人智慧如佛。
有個青年熱戀四年的女友跟著一個商人跑了,感情遭到洗劫的他痛不欲生,最后選擇在深山一座寺院削發(fā)為僧,成了一名小沙彌。他所在的是一座香客盈門的寺院。為了更好地接受香客們的布施,寺院的住持除了接受施主們的香火錢,還專門在寺院的園子里開了一塊花圃,供施主們在佛前種些花草。這片園子原來是一片荒蕪的土地,開墾之后,很快生機盎然起來。來自全國各地的香客手捧花草,像是擎著一炷炷佛香,虔誠地鏟土、施肥、澆水……沒過多久,園子里一派姹紫嫣紅,蜂蝶翩躚其間,煞是可人。
然而小沙彌卻面對這些美景終日愁眉緊鎖,對著園子唉聲嘆氣。住持看到這樣的情景,就問他為什么不敢接近花草。小沙彌苦著臉告訴主持說怕自己接近了花草后亂了自己的心性,不能再一心念佛,使心變得不再清凈。
住持聽后告訴他,佛門雖是圣地,但也有許多女眾來此,本身修佛修的就是心性,沒有一顆清凈的心怎么可以成佛,不能心清如水便沒有了佛心。并且告訴他六根清凈,處處皆見蓮花開。
他瞬間醍醐灌頂,明白了六根不凈不在于花的鮮艷,而是在于自己的心是否清凈。后來他一生事佛,一生做善事,圓寂后,人們發(fā)現(xiàn)了他留下的舍利子。
小沙彌從煩惱到歡喜,周圍世界沒有變,改變的是他的心境。心寬了,心凈了,自然就容下萬物,也成就了自己。
虛云大師在求佛路上經(jīng)歷了千辛萬苦,一直保持著清澈的內(nèi)心,不為外界所干擾,才在佛學(xué)上有了成就。
光緒元年的時候,虛云大師已經(jīng)36歲。他到高明寺聽敏曦法師講《法華經(jīng)》完畢后,辭別了融鏡老法師下山,行腳天涯,參訪學(xué)道。他先是渡海到普陀山,走遍并且參拜了各個寺剎。到過寧波阿育王寺拜佛舍利;到杭州禮拜天朗和尚;到天寧寺禮拜清光和尚;到焦山禮拜大水和尚;到金山親近觀心、新林、大定等和尚……一路上專心,沒有任何雜念地求佛,拜訪。到了光緒八年,他再次禮拜普陀,為報親恩,再次登上五臺山。當年的七月一日,從普陀法華庵起香,三步一拜,一直拜到五臺山。開始時,有偏真、秋凝等四僧一同禮拜,渡海由寧波登陸,向北前進,過了蘇州、常州,天氣漸冷,四位附香者先后退出。他一個人禮拜前進,經(jīng)南京渡江到浦口,在獅子山寺一個人過年。過了春節(jié),再由獅子山寺起香,經(jīng)蘇北進入河南,經(jīng)過嵩山少林寺、洛陽白馬寺,到了臘月,拜到黃河邊的鐵謝渡。渡過黃河后,錯過宿店,在路邊一個茅棚中過夜。后半夜大雪紛飛,黎明后積雪很深,過往無人,他在茅棚中枯坐念佛,饑寒交迫,日復(fù)一日,到了第六日終于陷入昏迷狀態(tài)。后來得一丐者相救,才得以繼續(xù)前進,拜到豫北懷慶府,在洪福寺再次一個人過年。正月初二再起香前進,拜到五月底終于拜到五臺山的顯通寺。
虛云大師這種毅力,實在不是常人所能及的!期間,偏真、秋凝等四僧先后退出,大師不畏風雪,仍然繼續(xù)前行。就是因為大師心無雜念,一心向佛,他的內(nèi)心清澈到如水一樣無色、無味、透明,所以才有了清透的佛心,最后完成了禮拜。
我們平時也要保持自己內(nèi)心的清澈。學(xué)會真誠,流真誠的淚水,露真誠的微笑,讓心思澄明,使言行磊落;學(xué)會堅強,不怕磨難,不怕殘缺和丑陋,不怕惡言和冷眼;學(xué)會放棄,學(xué)會松手;學(xué)會知難而退,在恰當?shù)臅r機轉(zhuǎn)身;學(xué)會用純凈的雙眼觀察社會,平靜做人,平靜處事。如此,便能心靜如水,心清如水!
心頭的紛擾都是雜草
只有除去心頭的雜草,播種美德和智慧,你才能獲得一份寧靜。
佛法之中,是以戒為根本的。所以佛經(jīng)說:“若無凈戒,諸善功德不生。”但是受戒容易,得戒為難,持戒不犯更為難。今若能依照藥師法門去修持力行,就可以得到上品圓滿的戒。假使于所受之戒有毀犯時,但能至心誠懇持念藥師佛號并禮敬供養(yǎng)者,即可消除犯戒的罪,還得清凈,不至再墮落在三惡道中。
人們想要培植美德成就自身,就不要讓外界環(huán)境成為你的絆腳石。慧能禪師有一個弟子,只知每日打坐。
于是禪師問道:“能否告訴我,你為什么終日打坐啊!”
弟子回答道:“師父,我在用心參禪。”
“可是參禪和打坐是兩碼事啊!”禪師不解地說。
弟子解釋到:“你不是經(jīng)常教導(dǎo)我們說,要控制住容易迷失的本心,清凈地觀察一切,終日坐禪不可躺臥嗎?”
禪師微笑著說:“你會錯意了,打坐不是參禪,而是在虐待你的身體。”
弟子聽后迷茫了。
禪師繼續(xù)解釋到:“禪定不是打坐,而是一種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寧靜、清明,可以讓你的身心都離開塵世。如果你無法擺脫外界的干擾,內(nèi)心不安而散亂,即使是終日打坐也于事無補。”
弟子問:“那么要怎樣才能保持內(nèi)心的清凈安寧呢?”
“不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擾,心里總是思量人間的善事,心念中就會只有善念,相反,你就會活得愚昧迷失。切記,心生智慧,處處都是樂土;心生愚癡,則處處都是苦海。”
清明和癡迷本就是形影相隨的孿生兄弟,都受人類意志的支配。其實人的本性都是清明的,很多時候人之所以會迷失自我,是因為受到了外界的干擾,讓心靈蒙上了灰塵。
生命的本源就是生命的終點,結(jié)局也就是開始,何必為了于己不利的外因而給自己添堵。心體澄徹,常在明鏡止水之中,則天下自無可厭之事;意氣和平,常在麗日光風之內(nèi),則天下自無可惡之人。
想讓心靈不荒蕪,就要修養(yǎng)美德;除去內(nèi)心雜草,就要耕種美德。
來看這樣一個故事:弟子們圍坐在禪師的周圍,等待師父告訴他們?nèi)松陀钪娴膴W秘。
可是禪師卻一直緊閉雙目,良久之后他問弟子:“你們有辦法將曠野上的雜草都除掉嗎?”
一個弟子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用鏟子就可以了!”
禪師微微笑了笑,沒有說話。
另一個弟子說:“可以用火。”
禪師依舊是微笑不語。
第三個弟子說:“用石灰也許更好!”
禪師的臉上仍舊保持那副微笑的表情。
第四個弟子說:“你們的方法根本不行,斬草要除根,只有把根挖出來才是最好的辦法。”
禪師示意弟子們不用再爭論了,等他們安靜下來之后,說:“你們講的都有道理。從明天開始,你們把寺院后面的草地劃分成塊,然后按照自己的方法試著除去雜草,明年的這個時候我們再討論。”
轉(zhuǎn)眼一年過去了,弟子們再次聚在一起,寺院后面原來的雜草叢早已變成了金燦燦的莊稼。原來,他們用盡了各種辦法都沒有把雜草除掉,于是只好種上了莊稼。可是讓他們吃驚的是,雜草不再生長了。
原來除掉雜草的最好辦法就是種上莊稼。做人又何嘗不是這樣,想讓心靈不荒蕪,唯一的方法就是修養(yǎng)美德。
有內(nèi)涵方能泯然一笑
泯然一笑,以一顆輕松自在心從容面對一切,這需要涵養(yǎng)與智慧,常覺得心中有從容閑暇時,才見涵養(yǎng)。
應(yīng)事接物,常覺得心中有從容閑暇時,才見涵養(yǎng)。
劉念臺云:“易喜易怒,輕言輕動,只是一種浮氣用事,此病根并不小。”
呂新吾云:“心平氣和四字,非有涵養(yǎng)者不能做,工夫只在個定火。”
有涵養(yǎng)的人都能自尊自愛,有句話說得好:“自愛才能愛人,自度才能度人。”有一位不論是財富、地位、能力、權(quán)力,還是外表都無人能及的女士,覺得自己非常孤獨,連個談心的人都找不到。
有一天,郁郁寡歡的她來向無德禪師請教:“禪師,如何才能具有魅力,贏得別人的喜歡。”
無德禪師說:“如果施主能隨時隨地和各種人通力合作,并具有和佛一樣的慈悲胸懷,多講一些禪話,多聽一些禪音,多做一些禪事,多用一些禪心,那么慢慢就能成為魅力四射的人。”
“大師,禪話怎么講呢?”她疑惑地問。
無德禪師答道:“所謂的禪話,也就是說真實的話,說謙虛的話,說有利于別人的話。”
女施主又問道:“那么禪音又是怎么聽的呢?”
無德禪師回答說:“禪音就是把一切的音聲當做美妙的音聲,把辱罵的聲音轉(zhuǎn)為慈悲的祝福,把毀謗的聲音轉(zhuǎn)為幫助的祈禱。”
女施主繼續(xù)問道:“那么禪事該怎么去做呢?”
無德禪師慢慢地說:“禪事就是指布施的事,用慈善的心去做的事情,為別人服務(wù)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女施主更進一步問道:“那么你所說的禪心又該怎么用呢?”
無德禪師答道:“我所說的禪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圣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
女施主聽后,如獲至寶。
從那以后,她不再炫耀自己的財富和美麗,對人謙恭有禮,對親戚朋友體恤關(guān)懷。漸漸地,她身邊的朋友多了起來,生活逐漸快樂了起來。
由此看來,人的魅力,來自于真誠與善良。在珍愛自己的時候,同時也會獲得別人的尊敬;愛別人的同時,也會獲得別人的愛。所以能不能快樂,能不能被別人愛戴完全取決于你自己。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怎么待它,它就會怎么回報你。贏得他人的喜歡,靠的是自己的內(nèi)涵。
做人謙虛躬行是有內(nèi)涵的一種體現(xiàn)。有一天,盤珪禪師讓一個侍者去買一批上等的紙料,這位侍者非常聰明,而且擅長辯論,但他有個毛病,那就是自負。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盤珪禪師才把買紙料的任務(wù)交給了他,想借機會開悟他。
侍者仗著自己聰明,也沒有問盤珪禪師對紙料的要求就買了回來。
盤珪禪師看了后,冷冷地說:“這種紙料不行,你必須去重買。”
侍者非常不樂意,但是師父吩咐了,也只好服從。
等侍者第二次回來的時候,他想無論如何這次師父應(yīng)該滿意了。誰知當他把重新買回來的紙料拿給師父看時,盤珪禪師冷冷地瞟了一眼,揮揮手說:“不行,不行,拿去重買。”
當時的交通非常不方便,路途又遙遠,侍者覺得師父太不通情理了,但是他又不得不去。等他再一次把買來的紙料給師父看的時候,盤珪禪師依然搖著頭說:“不行,不行,重買。”
于是侍者問道:“師父想要什么樣的紙料,請告訴我,我重新去買,希望這次能夠讓師父滿意。”
盤珪禪師冷冷地說:“不行。”
侍者這才意識到自己的自以為是,趕忙向師父道歉。
盤珪禪師見狀,說:“其實你第一次買回來的紙料已經(jīng)非常好了,我就是想讓你看到自己的缺點。”
自負容易讓人迷失自我,做人應(yīng)該保持謙虛躬行,不要太過自負。自負的人鋒芒太露,容易遭到別人的攻擊和排擠,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一定要破除心中的迷思,找回真正的自我,找準自己的位置。謙恭是一種真正的涵養(yǎng),謙恭的人更堅定,更自信,更有自我,更能體現(xiàn)他的內(nèi)涵。
內(nèi)心清凈俯視一切繁雜
心地清凈到極處,遠離一切妄想、分別、執(zhí)著,心性跟萬象沒有障礙,心性永遠是清凈的,事情再繁雜也不會破壞心性的清凈。
這五光十色的繽紛世界,總是變來變?nèi)ィ穹被ò忝曰笕搜邸S腥擞X得精彩,有人覺得無奈。有人追逐著起起伏伏的潮頭,心也隨之高高低低地顛簸,體味著其中的酸甜苦辣,感受著患得患失的一驚一乍。
在這樣的世界里人們總是為一些瑣碎的繁雜事情分心,無法保持清醒和冷靜。
如虛云大師說:“大地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迷淪生死苦海,頭出頭沒,輪轉(zhuǎn)不已。迷惑顛倒,背覺合沉,猶如精金投入糞坑,不惟不得受用,而且染污不堪。佛以大慈悲,不得已說出八萬四千法門,用來對治貪、嗔、癡、愛等八萬四千習(xí)氣毛病。猶如金染上了各種污垢,乃教你用鏟、用刷、用水、用布等來洗涮琢抹一樣。”
就是因為人們總是有各種欲望,使得自己不能跳出繁雜瑣事,在欲望里翻滾來翻滾去,久久不能自拔,人們才會淪陷在煩惱里。比如說錢財,“世人總以有財為樂,無財為苦,無財想有財,少財想多財,有了白銀,又想黃金,不會知足的。即為自己打算,也為子孫打算,一生辛苦都為錢忙,不知有錢難買子孫賢,無常一到,分文都帶不去,極少能把錢財看穿的。”
“三界輪回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可見有淫就有生死,斷淫就斷生死了。要在四威儀中,以戒定慧三學(xué),除貪嗔癡三毒,收攝六根如牧牛一樣,不許它犯人苗稼。美女在前:俗人的看法,是前面一枝花;修禪人的看法是,迷魂鬼子就是她。眼能如是不被色塵所轉(zhuǎn),其余五根都能不被塵轉(zhuǎn),香不垂涎,臭不惡心,什么眉毛長、牙齒短、張三李四、人我是非都不管。”
我們每天的忙碌,都是為了這些需求和欲望,從而使自己的內(nèi)心得不到清凈,在事情面前心生雜念,不能理智地思考。我們必須要六根清凈,內(nèi)心清澈透明,才能俯視一切繁雜瑣事。
大師教化說:“水清見天,心清就見性天,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和色聲香味觸法打交道,便不清凈,就沒有道了。要使六根清凈,必須退步;退步是和《楞嚴經(jīng)》所說的一樣:‘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凈。’這就是退步原來是向前,若退的急,就進得快,不動是不成的。根不緣塵,即眼不被色轉(zhuǎn),耳不被聲轉(zhuǎn)等,作得主才不被轉(zhuǎn)。”
虛云大師曾經(jīng)講過這樣一個故事:“鼓山為霖道霈禪師,精究《華嚴》,以《清涼疏鈔》和《李長者論》,文字浩繁,不便初學(xué),乃從疏論中篆其要者,另輯成書。由于專心致志,不起分別念故,有一次侍者送點心來,置硯側(cè),師把墨做點心吃了也不知,侍者再至,見師唇黑,而點心猶在案上,這就是心無分別,食而不知其味。能不起分別心,無心任運,就不生煩惱。心若分別,即成見塵,就有煩惱,就被苦樂境界轉(zhuǎn)了。”
這種內(nèi)心清凈,心無外物的專一,真是人生一大樂事。吃了墨汁比吃了煩惱要好上百倍。
面對繁雜的瑣事,我們應(yīng)該怎樣保持內(nèi)心的清凈?虛云大師指點:“自性本是佛,不要妄求,只把貪嗔癡習(xí)氣除掉,自見本性清凈。隨緣自在,猶如麥子一樣,把它磨成粉后,就千變?nèi)f化,可以做醬、做面、做包、做餃、做麻花、做油條,種種樣式,由你造作。若知是麥,就不被包、餃、油條等現(xiàn)象所轉(zhuǎn)。饃饃、饅頭,二名一實,不要到北方認不得饅頭,到南方認不得饃饃。說來說去還是把習(xí)氣掃清,就能降伏其心。行住坐臥,動靜閑忙,不生心動念,就是降伏其心。認得是麥面,一切處無非面麥,就離道不遠了。”
“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費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認得妄想,不執(zhí)著他,不隨逐他,也不要派遣他,只不相續(xù),則妄想自離。所謂‘妄起即覺,覺即妄離’若能利用妄想做功夫,看此妄想從何處起?妄想無性,當體力空,即復(fù)我本無的心性。”
“古來祖師作為,如何直截了當,無非都是教人斷除妄想。現(xiàn)在你我出家,行腳參學(xué),都是因為生死未了,就要生大慚愧,發(fā)大勇猛心,不隨妄想習(xí)氣境界轉(zhuǎn)。‘假使熱鐵輪,于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菩提即覺,覺即是道,道即妙心,當知此心本來具足圓滿,無稍欠缺,今須向自性中求,要自己肯發(fā)心。如自己不發(fā)心,就是釋迦如來再出世,恐怕也不奈你何。在二六時中,莫分行、住、坐、臥、動靜,一相本自如如,妄想不生,何患生死不了?若不如此,總是忙忙碌碌,從朝至暮,從生到死,空過光陰,雖說修行一世,終是勞而無功,臘月三十日到來,臨渴掘井,措手不及,悔之晚矣。我說的雖是陳言,但望大家各自用心體會這陳言吧!”
只有把欲望踩在腳底下,跳出一切繁雜瑣事,不會因為這些帶不來也帶不走的東西而失去理智,才能把握住自己。
萬念起于內(nèi)心,無欲方得清凈
萬念起于內(nèi)心,又消除于內(nèi)心,一念生而煩惱自來。想要消除煩惱,必須任何時候都保持理智清醒。
佛經(jīng)中說:“業(yè)識未消,三昧未成,縱談理性,終成畫餅。”人的許多煩惱愁緒都源自內(nèi)心的不清醒。
有一個愚笨之人,一直過著貧窮的日子。一天,大雨淋塌了他家的院墻,在整理廢墟時,他從墻里挖出了一罐金子,從此告別了貧苦的日子。生活境遇雖然改變了,可是他的愚笨卻并沒因此而得到改善,這使得他非常的苦悶,于是決定找當?shù)氐母呱畮兔Α?
愚笨之人來到寺院,問禪師:“我怎樣做才能變得聰明呢?”
禪師回答道:“方法其實很簡單,用你的錢去買別人的智慧就可以了。”
聽了禪師的話后,愚笨之人來到了城里,希望可以碰到一個有智慧的人。恰巧有一個僧人從他身邊經(jīng)過,于是他叫住僧人說:“大師,你能把你的智慧賣給我嗎?”
僧人答道:“當然可以,不過我的智慧很貴,一句話一千兩銀子。”
愚笨之人回答道:“只要能買到智慧,我愿意。”
于是僧人對他說:“其實得到智慧的方法很簡單,只要你在遇到困難后,能夠靜下心來,向前走三步,然后再向后退三步,如此反復(fù)三次就可以了。”
愚笨之人用懷疑的口吻問:“智慧難道真的就這么簡單嗎?”
僧人微笑著說:“施主還是先回去吧,等到你覺得我的話不假時,再來找我付錢吧!”
愚笨之人回到家已經(jīng)是深夜了。進門之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妻子居然和另一個人睡在一起,于是怒從心生,到廚房拿起菜刀想將她們都殺死。
可是到了房間門口,他突然想起了僧人的話,于是向前走了三步,然后再向后退三步,如此反復(fù)了三次。他的走動驚醒了屋中沉睡的人,于是屋里有人問:“兒啊,你在干什么呢?深更半夜的!”
愚笨之人一聽,原來是自己的母親,他倒吸了一口涼氣,暗自慶幸道:“若不是我白天聽了僧人的話,今天就錯殺母親了!”
第二天,他早早地就將銀子給僧人送了去。
人在遇事時要懂得遏制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地去處理,做事不三思,聽憑失衡、失去對情緒的操控,只能讓事情變得越來越糟糕。
心境澄澈智慧自生
內(nèi)心自然清靜,水到渠成,不是刻意追求來的,本心本來就是清凈無染的,本心原來就是不生不滅的,一顆智慧之心,能讓人澄清妄念,澈見本來。
心境清澈透明,不染塵雜,雜事占得空間少了,內(nèi)心的智慧就比別人多。智慧是一個人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是一個人認清事物本質(zhì)的標準,也能讓人神定心安。
累與不累,取決于自己的心態(tài),我們每天都要經(jīng)歷很多事情,開心的,不開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戶。我們無法改變這一切,但卻永遠有能力讓自己的心變得澄澈而富有智慧,以智慧明鑒自心,以禪定安樂自心,以精進堅固自心,以忍辱滌蕩自心,以持戒清凈自心,以布施解脫自心,內(nèi)心便會得到自由。
時光飛逝,世事無常,人們應(yīng)當知道,所有的疲乏和壓力,皆由因果所致。虛云大師曾對世人說過:時光長短,唯心所造。一切苦樂,隨境所遷。時間是剎那剎那地過,剎那剎那地催人老。人心不古,置因果于罔聞,哪知因果理徹,如影隨形,如響斯應(yīng),若深信之者,人心則不改而善。縱遇順逆之境,必無憂喜。當知現(xiàn)生所受,或遇兵刀水火劫賊等事,皆由自造。人若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
凡事都是因為你自己看不透,內(nèi)心空間被許多雜事占滿,所以才有諸多焦慮和煩惱。中下根人,常被境風所轉(zhuǎn)。境風有八:利、衰、毀、譽、稱、譏、苦、樂。行人遇著利風,便生貪著;遇著衰風,便生愁懊;遇著毀風,便生嗔恚;遇著譽風,便生歡喜;遇著稱風,居之不疑;遇著譏風,因羞成怒;遇著苦風,喪其所守;遇著樂風,流連忘返。如是八風飄鼓,心逐境遷,生死到來,如何抵敵?人只有定心、安心,不為外物雜事擾亂心境才能保持一顆澄澈之心,以一顆澄澈之心處事、做事,一切就會自然而然地順應(yīng)內(nèi)心所求。
心境清明澄澈,心神安定,你才有大智慧。有時候不以外物為攀比的對象,才能做到安心,也恰恰是這份安心,才能帶給你生機勃勃的生命氣息。曾聽過這樣一則寓言:一位國王到花園里散步,讓他萬分詫異的是,花園里幾乎所有的花草樹木都枯萎了,園中一片荒涼。后來國王了解到,橡樹由于自己沒有花樹那么高大挺拔,因此輕生厭世了;松樹又因自己不能像葡萄那樣結(jié)許多果子,因而也死了;葡萄哀嘆自己終日匍匐在架上,不能直立,不能像桃樹那樣開出美麗可愛的花朵,于是也死了;牽牛花也病倒了,因為它嘆息自己沒有紫丁香那樣芬芳。其余的植物也垂頭喪氣,沒精打采,只有棵細小的心安草在茂盛地生長。國王問道:“小小的心安草啊,別的植物全都枯萎了,為什么你這小草那么勇敢樂觀,毫不沮喪呢?”小草回答說:“國王啊,我一點也不灰心失望,我不和其他植物攀比,只想要自己安心生長,生氣勃勃就夠了。”可見小草之所以成為園中唯一富有生命力的植物,是因為它那份簡單明了、神定心安的智慧。
虛云大師在講佛法的根本要義時,曾提到戒、定、慧三字,這三個字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何謂戒、定、慧?防非止惡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隨緣曰定。心境俱空,照覽無惑曰慧。防止三業(yè)之邪非,則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則自照萬象,即由定生慧。世人總是貪染財、色、名、利,便被財、色、名、利所擾,因為人們無始以來,被七情六欲所迷,從朝至暮,總是在聲色之中過日子,所以沉淪苦海。其實聲色名利,七情六欲都是妄想,其實對于想做的事情,你只要一心去做就可以了,不必妄加于心,朝思暮盼,飽受其苦。妄想來了,就讓它來,你總不理會它,妄想自然會息。你我都是一個心,只因迷悟而不同。人身造化和天地一般,身心動靜,行住坐臥,要順時調(diào)護。
那些我們一直念念不忘、帶給我們諸多煩惱的事,終歸會在我們念念不忘的過程里被我們忘記。想一想有什么不能忘記、不能放下呢,只有忘記那些不愉快的,放下那些不該背負的,你才有一顆澄澈清靜的智慧之心,以這樣的智慧之心為人處事,才會結(jié)出豐碩的果實。
清凈心原來是本心
心清凈的話,縱然是地獄,也能看成清凈剎土,這世上最美最純的,是人們沒有被世俗沾染的天性。
本心指天生的心性。人的內(nèi)心若清凈,不被凡塵雜事困擾,那他的心境就回到了他原本的天性的狀態(tài),關(guān)于人的天性有三種觀點:性本善;性本惡;性本空。佛家講空、善,即后天隨善即善,隨惡即惡。善惡都是后天形成,因此人們要從善如流。
三字經(jīng)中有句話是:“人之初性本善。”人在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其中“初”的意思是人生命的開端,善的字面意思是指品質(zhì)好,心質(zhì)良好,指人性的光輝點,人心的美好。
但隨著各自生存環(huán)境的不同變化和影響,每個人的習(xí)性就會產(chǎn)生差異。
佛家曾說:一心迷是真身,一心覺則是佛。正是因為人性本善,所以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放下過往立地成佛。人的內(nèi)心若清凈,不被凡塵雜事困擾,那他的心境就回到了他原本的天性的狀態(tài),雖然這個世界上也有惡行存在,但是卻否定不了人們本性的善良。
虛云大師曾說:“自性清凈法身佛,即此現(xiàn)前。究實言之,真妄一體,生佛不二。生死涅槃,菩提煩惱,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別,不必心厭,不必取舍。此心清凈,本來是佛,不需一法。所以清凈心就是本心。”
古人云:“學(xué)道猶如守禁城,緊把城頭戰(zhàn)一場。不受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虛云大師對后面兩句做了個解釋:“不受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的比喻,即是我們?nèi)绫娚翜S于生死海中,被五欲所纏,被塵勞所惑,不得解脫,故拿梅花來作比喻。因為梅花是在雪天開放的。大凡世間萬物都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冬天的氣候寒冷,一切昆蟲草木都已凍死或收藏,塵土在雪中也冷靜清涼,不能起飛了。這些昆蟲草木塵土灰濁的東西,好比我們心頭上的妄想、分別、無明、嫉妒等煩惱,我們把這些東西去掉了,則心自然自在,也就是如梅花在雪天里開花吐香了,但是你要知道,這梅花是在冰天雪地里能開放,是純潔之花。心若一糊涂,就成無記性,若一造惡,就成惡性;若一造善,就成善性。所以,有些惡是后天形成的,其實這一切都是心在作怪,內(nèi)心雜念多,不平靜,隨惡即惡。”
虛云大師曾說過:“造佛造眾生,一切唯心造。四圣六凡十法界,不出一心。四圣是佛、菩薩、緣覺、聲聞,六凡是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十法界中,佛以下九界都叫眾生。四圣不受輪回,六凡流轉(zhuǎn)生死,無論是佛是眾生,皆心所造。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哪里來個十法界呢。十法界皆從一念生,一乘任運,萬德莊嚴,是諸佛法界;圓修六度,總攝萬行,是菩薩法界;見局因緣,證偏空理,是緣覺法界;功成四諦,歸小涅槃,是聲聞法界;廣修戒善,作有漏因,是天道法界;愛染不息,雜諸善緣,是人道法界;純執(zhí)勝心,常懷嗔斗,是修羅法界;愛見為根,慳貪為業(yè),是畜生法界;欲貪不息,癡想橫生,是餓鬼法界;五逆十惡,謗法破戒,是地獄法界。既然十法界不離一心,則一切修法,都是修心。參禪、念佛、誦經(jīng)、禮拜、早晚殿堂,一切細行,都是修心。修心能使人們的心靈得到凈化,變得純粹,從而恢復(fù)本心。”
為了恢復(fù)我們的本心,使心靈能變得純粹,我們在平時做事時要懂得自保,懂得應(yīng)變。那么如何自保怎樣應(yīng)變這就成了我們需要知道的問題。自保的意思就是人將要受到外來傷害的時候,在不能夠取得其他人幫助的情況下,果斷采取的自我防衛(wèi)措施。這種情況下要學(xué)會察言觀色,以不變應(yīng)萬變,使自己能從萬惡中沖出來,使自己的本心不被外來的事物所干擾,保持清靜的內(nèi)心。這樣善就會留在心中。
這里有個故事:有一個賣布的商人,人們都叫他韓老板。韓老板被一個年輕美貌的女子迷住了,這女子是個狐貍精,變成了人形,韓老板不知道,繼續(xù)與她親昵。日子久了,韓老板漸漸羸弱起來。
后來,韓老板的一位朋友替他求得了符篆,貼在房屋的暗處,用來劾禁狐女。那狐女暫時離開,幾天后,又回來了,她并不怕那符篆。
但是有一天夜晚,她與韓老板共寢時,忽然披衣坐起來問:“你有什么特異的念頭嗎?為什么我覺得有陽剛之氣,咄咄逼人,刺得我不能安寧呢?你給我老實交代!”韓老板說:“我并沒有什么念頭。我剛才只是在想,鄰居的吳先生,迫于負債,把他的兒子賣為歌童,會受到壞人污穢、凌辱。我不忍心見到讀書人的后代淪落至此,便想籌措四十兩銀子,將他贖回來,因此才輾轉(zhuǎn)未眠。”
那個狐女聽完韓老板的話后,急忙推開枕頭說:“你有這樣的念頭,就是善人,害善人會受大處罰。怪不得我剛才覺得有一股剛堅的堂堂正氣,刺得我惴惴不安呢!我不敢害你,就此別過。”于是,她與韓某接了一個長吻,在長吻的過程中,她向韓老板的口中噓了好一會兒氣,就揮手別去。韓老板從此感覺自已的元氣得到恢復(fù),又像先前那樣健壯了。
只有使內(nèi)心回歸到純粹,透明,善良如初,心才不會受到牽絆。這世上最純最美的就是你那顆真善美的心。
用清凈心看世界
用一顆平常心品味人生,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內(nèi)心更柔軟、更懂得生活的真諦。
人們一直在尋找一方凈土,以求凈化自己的心靈,快樂的生活。用平常心的心情品人生的味道,才會讓自己的內(nèi)心更加柔軟,才能培養(yǎng)良好的世界觀。
人活在世上不一定總是一帆風順的,會遇到很多意外的麻煩事情,有時候會因為在一個事情上過不去,而生出許多煩惱,繼而也會因為這件事情而埋怨自己或別人,人們會抱怨上天的不公,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福的人。其實事情發(fā)生了,我們改變不了結(jié)果,但是我們能改變自己的心態(tài)。當不好的事情發(fā)生在自己身邊時,理應(yīng)冷靜下來,好好想想,以一顆寧靜的心對世界微笑。
佛陀常教導(dǎo)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的確佛家教導(dǎo)我們的思想是不做惡事,多行善事,就會得到好的結(jié)果。人生難免有意外,這個意外如果帶來的是不好的結(jié)局,就可導(dǎo)致人的意志消沉,甚至從此一蹶不振。面對這種情況,佛家開解人們要有一顆清凈之心,從容地面對生活中臨時出現(xiàn)的各種磨難,快樂地生活。
面對失敗和挫折時一笑而過,然后重整旗鼓;面對誤解和仇恨時一笑而過,然后保持本色;面對贊揚和激勵時一笑而過,然后不斷進取;面對煩惱和憂愁時一笑而過,然后努力化解。
虛云大師62歲的時候,快到年底時,萬山積雪,嚴寒徹骨,大師獨自居住在茅棚,身心輕快,有一天,大師坐在爐邊煮芋頭,打坐等待著芋頭煮熟,不知不覺卻入定境。新春時,復(fù)成和尚來賀新年,見大師屋外虎跡遍滿,沒有人的足跡,覺得特別奇異,走進屋子看了看,發(fā)現(xiàn)大師已經(jīng)入定,復(fù)成和尚用引磬替大師開靜,大師一睜開禪眼,看是同卿復(fù)成和尚,就問:“你來做什么?”復(fù)成和尚回答:“我來賀年。”大師笑著說:“我們不是外人,有什么可賀的。”復(fù)成和尚問:“你吃飯了嗎?”大師回答:“尚未。”
大師說著,打算舉手拿芋頭,但手一時麻痹無力,想舉起來卻又不能,復(fù)成和尚看了看鍋里的芋頭,芋頭已經(jīng)發(fā)了霉,他就問大師入定多長時間了,大師屈指一算,已經(jīng)18天了,復(fù)成和尚對大師十分佩服。
虛云大師就是具有了清凈心,所以他看世界的眼睛才是清清爽爽的,才會沒有煩惱掛礙地入定。就如佛經(jīng)中說:“清凈心植眾德本。”一切功德從清凈心中來。世間法也靠清凈心,心一定要清凈,才能活得灑脫,沒有煩惱。心清凈的一個含義就是“不可測,無障礙”。能夠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因為人們的心境太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惡人受丑陋之心的牽引而做壞事,普通人也可能因為執(zhí)著心、愧疚心等而使自己陷入痛苦,無法自拔。如果人對于外界的事情心有掛礙,并由此生出了懊惱心,那這顆心就失去了它的本來面目。如能清除妄心,回歸真心,則學(xué)佛之人必修成正果;世俗之人,也能除去煩惱,自在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