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感恩是生命的靈魂

感謝生活的磨難

有經歷才有成長,才會對生活和生命價值有更深的認識。對于過往的一切經歷,請心懷感激。

磨難是對人的打磨,能讓人成長、成熟,從而帶來變化和發展。要看到磨難之后的收獲,并以感激的心態看待磨難。

一年四季,有風和日麗,有陰雨綿綿,有夏日炎炎也有寒風刺骨。人生之事,十之八九不如意,逃避不是辦法,迎難而上才是解決問題的出路。其實人活著就是遇到各種問題、解決各種問題的過程,這過程也體現出生命的意義。

人生旅途中有順境也有逆境。在走向成功的路上,每一次折磨都會讓你成長。要想成功,就必須懂得如何將生活的磨難轉化成自己堅韌奮發的動力。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古今達人,哪一位不是飽經磨難志愈堅,終成正果,名垂千古,他們讓短暫的生命綻放了無限的光彩。用虛云大師的修佛精神來說,就是:“知君健翮獨翱翔,大隱城隍樂未央。非是三關俱透過,何能火里種蓮香。”

我們每個人即使平凡,哪怕卑微都有追求幸福的能力,勇敢地面對磨難,你不難發現禍福仿佛就是旋轉的羅盤,交替往復。有所失時亦有所得;上天關上一扇門,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戰勝磨難,你就能擁有你所夢寐已求的幸福。

虛云大師在求佛的路上一路艱辛,可他仍舊一心向佛。

大師十六歲出家未果后,十九歲再度離家出走,到了福州鼓山的涌泉寺,禮拜常開老人為師,終于實現了他剃度出家的愿望。出家的第二年,依鼓山的妙蓮和尚受具足戒。這時虛云大師的父親仍在泉州,曾派人四處尋訪。大師怕被家人找到,便隱居在山后的巖洞中不敢露面。他在洞中禮萬佛懺,修行不輟。這樣在后山一住就是三年,后來聽說自己的父親已告老返回湘鄉,他才回到寺內,擔任職事。他在鼓山寺任過水頭、園頭、行堂、典座一類職事,過了四年之久,然后辭去職事,又回到后山巖洞中修苦行。在后山,居則巖穴,食則松果,渴飲澗水,髡發覆肩,衣不蔽體,這樣又過了數年。后來受到一位行腳禪人的指點,便到天臺山的華頂龍泉庵參謁融鏡老法師。融鏡見他蓬首垢面、衣不蔽體,問其所以,他簡略地說了在巖洞中修行的經過。

八十多歲的老法師責備他說:你的這種作為,近于外道,而非正路,枉費了十年功夫,就算你修行有成,證到初果,也不過是個自了漢。發菩提心,上求下化,自度度人,才是修行的正途。這時老法師贈他衫褲衣履,令他剃發沐浴,留他在庵中住下來。他從老法師學天臺教觀,過了兩年,老法師又命他到國清寺參學“禪制”,到方廣寺習《法華》,他也常回茅庵與老法師作伴。

到光緒元年,是年他已36歲。他到高明寺聽敏曦法師講《法華經》完畢,辭別融鏡老法師下山,行腳天涯,參訪學道。他一路上禮拜求真學,甚至在路上差點遇到生命危險,但他仍然在各地參拜求學,五十歲后,不顧個人的身體安危,出國禮拜,經不丹,翻越崇山峻嶺到了印度。朝禮圣跡后,又渡海到錫蘭,然后又到了緬甸。這樣兜了個大圈子最后回國繼續禮拜求佛。

虛云大師經過了各地的參拜,求得許多真理,研習經教。這些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大師沒有為山路的不平和路途遙遠而心生退步,反而感謝這些在求佛路上的磨難。

生活的磨難是一塊試金石。但面對它你必須作出積極的選擇,或奮發向上,或坦然真誠。

能平淡看待生活的磨難,還有什么是不可逾越的呢?放下了,躍過了,你就發現你已經抵達另一個高度,而再回首生活的磨難,它只不過是成就你的一塊墊腳石而已。

面對生活的磨難,要保持足夠的自尊與自信,即便跌進人生的低谷,即便失意孤獨,也要不失人格。在迷惘悲痛中,縱使貧苦也不放縱。因為每一次放縱自己的肉體和靈魂都是無以附加的罪惡。保持理智和清醒,無畏地對抗生活的磨難,當柳暗花明時,你會發現,你有多么勇敢和可敬。

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吃點苦,受點累,經歷些風雨坎坷,是好事,是很正常的事。就像小孩學走路,離開大人的攙扶怎會不摔跤?如果永遠依靠大人的攙扶,又怎會獨立行走?只有被摔過,才能學著不再被摔,才能學會獨立行走,學會奔跑。生活中,遇到困難,解決困難的過程會煉就你平和的心態、成熟的心智,提高你淡然處事的能力,而這些能力是你日后存立于世的根本。于是遇到這樣的磨難也是一種福氣,此時的磨難變成了你通向成功的寶貴財富。

生活的磨難讓人學會堅持。因為很多時候,成功都是在最后一刻才蹣跚到來。最后的勝利一定屬于堅持到最后的人。因此,做任何事情,都不應該半途而廢,哪怕前行的道路再苦再難,也要堅持下去,這樣才不會在自己的人生里留下太多遺憾。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他是踩著無數的失敗和痛苦走過來的,他人只是看到成功者今天的光輝和榮耀。但只有成功者自己知道,在他通往成功的路上,留有被荊棘扎破雙腳后淌下的斑斑血跡。然而成功者感激這一路走來的荊棘,正是這些磨難和痛苦,讓他在經歷過風雨后感受到彩虹的美麗。不因痛苦而放棄你的選擇,你才會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成功。

生活的磨難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經歷,它讓我們難過,讓我們身心倍受煎熬,同時也讓我們認識到了生活的無奈。

感謝生活的磨難,因為它激發了我們內心深處的真善美,也激發出我們的潛能,讓我們學會忍耐,學會堅持,學會在苦難面前不退縮,不逃避,勇敢地生活,讓我們化痛苦為甜蜜,使我們的人生更加完整和完美。

對一切幫助心存感激

人人都可助人,給人真心的贊美、鼓勵、安慰,給人勉勵、疏導,就是給予幫助。他人的幫助是種人性之美,是最值得珍惜和感謝的。

人生道路多有崎嶇坎坷,有太多已知和未知的艱難險阻,更甚者遭遇挫折和失敗。在困境中,有人向你伸出援助之手,解除你生活的困頓;有人為你指點迷津,讓你明確前進的道路;甚至有人傾其所有,讓你攀上人生的高峰……當你戰勝了苦難,擺脫了困境,駛向光明幸福的彼岸時,你是否想過對他人給予的援助、關心、照顧、支持心存感激或者表示必要的感謝呢?

是的,人人都可助人,給人真心的贊美、鼓勵、安慰,給人勉勵、疏導,都是給予幫助。向困境中的人伸出援助之手是一種人性之美,這體現的是一個人心靈的善良。生活中的每個人都可以幫助他人。見義勇為、拾金不昧、雪中送炭等等。對于這些幫助,我們應該心存感激。

虛云大師曾說:“凡事心存感恩,努力于當下,把自己當成是承先啟后的‘輸血管’,一方面接受先人的養分,也把自己的養分往下傳,這其實是善盡生命之責。”每個人乃至世間萬物都在接受和給予,接受他人給與的幫助之后對其心存感激不僅是成功人士應當具備的修養,也是人生在世為人處事的基本素質。

古語有言,銜環結草,以報恩德。盡管很多人在幫助他人后并不指望得到回報,但對于受幫助的人來說,一定要及時而主動地表示真誠地感謝。及時而主動才能說明對他人的幫助非常重視,說明你十分尊重也十分珍惜他人給你的幫助,也說明你是一個性格真誠有情有義的人,這樣做有助于進一步加深彼此的感情。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詮釋著命運的方略,洋溢著感恩的氣息。在和諧生存的環境下,造就著一批命運的感恩人,把愛心帶到人間,將人世間的凄楚拋向云邊。學會感恩,努力感恩,以精進心善用生命,以感恩心體驗生活。隨時隨地心存感激,以財力、體力、智慧回報給予過我們幫助的人。是他們讓我們懂得人間的溫暖和世界的美好,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充實。

每個人都有太多需要感謝的人和事。一個高尚的人總是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懂得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虛云大師在這方面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1951年春,云門擬于春期傳戒,各地聞訊前來求戒者頗重。其時適全國“鎮反”運動開始,有湖南某縣不良分子某等混入其中,湖南公安局部門追至云門,將其捉拿歸案。由是之故,遂引起乳源地方當局對云門寺新老僧眾的懷疑,甚至誤傳云門藏有軍械、電臺。地方當局乃于當年夏歷2月24派出百余人,將寺院團團包圍。為搜尋軍械電臺,所有殿堂房舍均經詳細搜查,一無所獲。此即海內外一時其傳的“辛卯云門事變”的開始。直至夏歷5月23日,京穗調查組至寺,一場鎮反擴大事件始告平息。這場歷時3個月的“云門事變”,前后拘禁僧人26人。

在“事變”中,由于地方當局對云門寺做出了完全錯誤的估計,因而認為云老及全寺大多數僧人都是他們眼中的“反革命”,以至對在當時最受尊敬的虛云老和尚也施以無禮的手段,使他的身體受到嚴重的摧殘。在這期間,全寺僧眾百余人集中禁閉于禪堂者十八日,飲食睡眠均在其中,大小便有軍警看守,使清凈佛地變成了恐怖的監獄。(出自:凈慧法師,《虛云和尚行業記——紀念虛云和尚圓寂三十周年》。筆者于1951年夏歷2月初由武昌三佛寺赴云門受戒,至末旬日,即遭此“事變”,3月中亦備歷艱辛。)

云門事件發生后得到各界的關注,海外同門聯合各力量進行營救,北京方面嚴查后對破壞云門寺的人進行嚴處,各界人士都在幫助云門寺。虛云大師對此深表感謝。

感恩是一種高尚的修養品德,有了感恩的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都會變得親近、和諧,生命也將得到滋潤而綻放更美麗的花朵。

懷恩報恩恩相續,飲水思源源不絕。需要感謝的人太多太多,感恩生養你的父母,感恩自己的祖國,感恩佑護自己的社會,感恩讓自己茁壯成長的陽光、空氣以及食物,感恩扶持過自己的朋友,感恩教誨過自己的老師,感恩曾經給予自己幫助的所有人……對一個人的幫助萌生感激之心,就會在心田里生發出香氣,然后彌散到舉手投足之間,進而浸潤到人生每一個進程之中。

感激生活帶給我們的智慧

看似有智慧為何都是苦惱呢?原來是行動沒跟上去。所以凡事不能只去說,只有沉下心去做才是真智慧。

提到開悟和智慧,有一個佛家歸西的故事:早年恢虛法師在香港講開示,由弟子們記錄,有一本叫《念佛論》的書,書里最后談了幾樁公案:第一,哈爾濱極樂寺傳戒時,有一位修無師,出家人,不識字,在俗作泥水匠。他發心來戒壇幫忙。有一天他向老和尚偵虛法師告假,說要走了。老和尚有修養,不怪他。當家師定西法師沉不住氣,責備他說:你既發心來護持道場,沒幾天就要走,說得過去嗎?他說我是要到極樂世界去。大家一聽很驚訝,問他何時去,他說不超過十天,并請求老和尚為他準備一個房間同兩百斤柴。第二天他又來了,說今天就走。于是大家急忙為他準備,并請同參道友來助念。有人請他說個臨終詩偈,他說:“我是苦惱人,不識字,不會作詩作偈,但我有一句要緊的話,就是‘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說完不到一刻鐘就往生了。諦閑法師見到極為贊嘆。

悟性在瞬息之間,有時候求而不得,只有擁有一顆澄澈之心,才能真正善悟。一天,一個學僧到法堂請示禪師說:“大師!我常常打坐,時時念經,早起早睡,心無雜念,我覺得在您的座下沒有一個人比我更用功,可是為什么我卻始終無法開悟呢?”

禪師聽后,轉身拿了一個葫蘆、一把粗鹽交給學僧:“你去將葫蘆裝滿水,再把鹽倒進去,使它立刻溶化,到時候你就會開悟了!”

學僧馬上按照禪師的指點照辦,可是過了不久,他再一次找到禪師:“大師,葫蘆口太小了,我沒法將鹽塊全部裝進去,即便是裝進去的也不化。我將筷子伸進去,卻又攪不動,所以我還是無法開悟。”

禪師拿起葫蘆倒掉了一些水,搖了幾下,鹽塊很快就溶化了。禪師語重心長地說:“一天到晚用功,不給自己留一點空閑,就如同裝滿水的葫蘆,搖不動也攪不得,怎么能化鹽,又如何開悟?”

學僧不服氣地說:“大師,弟子不明白,既然用功不開悟,難道不用功就可以開悟嗎?”

禪師緩緩地說:“修行如同彈琴,弦繃得太緊就會斷,弦太松了又彈不出聲音來,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學僧終于頓悟。

能說不能做到,或者做事情的時候不知思考,都是愚鈍,只有靜下心來思考,沉下心來做事,才是最大的生活智慧。

感恩生活的安排

某一段時間你走得很順利,不要忘了對這種順利表示感激,這種順利是生活的垂愛,當懷感恩心。

虛云大師曾說:“順逆兩種境遇都是增上因緣,要以平常心與感恩心相待。”生活的順境是一種良好的境遇。順境逆境都是人成長過程中必然面對的境遇,但比較而言,逆境中的人被強迫、被壓制,身心都倍受煎熬。而順境中人的成長變得輕松,這更有利于人心智的成長,當然也包括認知能力的提升,性情的陶冶,品格的養成。

順境為人們的進步提供平順的好氛圍,更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在順境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溫暖,社會的關愛,友情的珍貴,從而得以培養和擁有寬容開放、健康沉穩的心態。順境對人們培養沉穩的品格都是潛移默化的,而不是壓制強迫的。順境是上天賜予人類某一段生命歷程的禮物,更應以一顆感恩的心面對。

從人類社會化進程的角度來看,順境更有利于滿足人生各階段的成長需求,順境中家庭的關愛讓那些幼小的生命和心靈具有了自信心和自主意識,而在破碎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容易自卑多疑。青少年時期,順境中良好的教育,可以使他們學業有成,謀生有道,因為他們不缺乏教育,擁有這個時期成長所需要的依托。生活的方向、學習的目標也更加明確,不會迷失自我而誤入迷途。當到了成年乃至老年的時候,順境使人在大家以及自我的肯定中,獲得終生發展和成長的動力,經歷過逆境的沖擊,在順境中就不再那么容易沉湎于安逸的生活。會對生活有積極而平和的心態。再者,順境更有利于人確定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角色,因為每個人的成長,都是要以他獨立擔當恰當的社會角色為標志。而順境中持續有利的發展環境,健全的制度以及和諧的日常生活,為人的社會角色的成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逆境中面對的各種各樣不確定性的困難,使人們迷茫,但是順境卻為克服這些困難提供了很多條件和有利的保障。比如說我們有良師益友的幫助,有老師和父母的諄諄教導,有周圍人的善言善語來提醒我們處理好事故的疏漏;還有良好的物質條件,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等等,所有的這些,都為我們克服困難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在逆境當中,人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順境中,也許只付出三分努力就可以化解困難,逆境中卻需要付出八分,請為付出三分努力贏得的成功而高興,為上天賜予的順境而心存感恩。

在感恩上天安排的順境的同時,我們應同樣感恩上天對于我們的其他安排。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在一座寺廟里,有一尊佛每天都坐得端正,接受人們的膜拜。因為有求必應,因此專程前來這里祈禱、膜拜的人特別多。

寺廟里有位看門的人,看見坐得端正的佛每天要應付這么多人的要求,覺得于心不忍,他希望能分擔佛的辛苦。有一天他祈禱時,向佛表明了這份心愿。意外地,他聽到一個聲音,說:“好啊!我下來為你看門,你上來坐著吧。但是,不論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都不可以說一句話。”

看門人覺得,這個要求很簡單。于是佛下來,看門的先生上去端正地坐著,本來佛像就雕刻得和真人差不多,所以來膜拜的信眾不疑有他,這位看門人也依照先前的約定,靜默不語,聆聽信友的心聲。來往的人潮絡繹不絕,他們的祈求,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千奇百怪不一而足。但無論如何,他都強忍下來沒有說話,因為他必須信守先前的承諾。

有一天來了一位富商,當富商祈禱完后,竟然忘記拿手邊的錢袋便離去了。他看在眼里,真想叫這位富商回來,但是,他憋著不能說。接著來了一位三餐不飽的窮人,他祈禱佛能幫助它渡過生活的難關。當要離去時,發現先前那位富商留下的袋子,打開看,發現里面全是錢。窮人高興得不得了,認為佛真好,有求必應,萬分感謝地離去。裝成佛的看門人看在眼里,想告訴他,這不是你的。但是約定在先,他仍然憋著不能說。

接著有一位要出海遠行的年輕人來到,他是來祈求佛降福給他平安的。正當要離去時,富商沖進來,抓住年輕人的衣襟,要年輕人還錢,年輕人不明白怎么回事,于是兩人吵了起來。這個時候,端坐著偽裝的佛終于忍不住了,遂開口說話了,他告訴富人錢是先前的窮人拿走的。既然事情清楚了,富商便去找偽裝的佛口中所形容的窮人,而年輕人則匆匆離去,生怕搭不上船。

化裝成看門人的佛出現了,指著偽裝成自己的人說:“你下來吧!那個位置你沒有資格坐了。”看門人說:“我把真相說出來,主持公道,難道不對嗎?”佛說:“你懂什么?那位富商并不缺錢,他那袋錢不過用來嫖妓,可是對那窮人來說,卻可以維持一家大小的生計;最可憐的是那位年輕人,如果富商一直纏下去,延誤了他出海的時間,他還能保住一條命,而現在,他所搭乘的船正沉入海中。”

我們必須相信:目前我們所擁有的,不論順境、逆境,都是對我們最好的安排。人生的事,沒有十全十美。我們只有感恩且從容的接納命運的各種安排才有可能得到命運的各種垂青。

感謝心底的虔誠

只要無欲望、無爭執,一切都可以放下或犧牲,這樣才能活出自我、感悟人生。

高傲地昂著頭,認為自己這也行那也行,他永遠不會看到真相,只有低下頭,以一顆虔誠的心去看待萬事萬物,才能看到自己的短,看到世界的長,然后你才能感受到內心的安靜和坦然,才會享受內心的安靜和坦然。

無為禪師說:“汝雖于凈土法門,頗生信心;然猶有好高騖勝之念頭,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婦自命。”愚人含藏的深,能久能遠,能光能大,淺識者見不到。一個學僧問惟寬禪師:“狗有佛性嗎?”

惟寬禪師答道:“有。”

“馬有佛性嗎?”

惟寬禪師依舊答道:“有。”

學僧不解地問:“為什么這些動物都有佛性呢?”

惟寬禪師答道:“眾生皆有佛性,它們都是眾生,當然會有佛性了。”

“既然這樣,那么你有佛性嗎?”學僧問道。

“沒有。”

“你不是說眾生皆有佛性嗎,為什么你沒有?”

“因為我不是你所說的眾生。”

“你不是眾生,那么你是佛嘍!”

“我也不是佛。”

“那你究竟是什么?”

“我不是‘什么’。”

“我有點糊涂了,那么佛性到底是什么呢?”

“什么也不是,即看不到也摸不著,只能靠悟。”

之后,惟寬禪師反問學僧:“你覺得如果荒田沒有水,脊土沒有肥,能耕嗎?”

學僧答道:“不能。”

“那么,如果我們往荒田里注水,往脊土上施肥,然后再種,你覺得能行嗎?”

“恐怕還是不能吧!”

惟寬禪師接著又問:“你覺得香里有佛嗎?油里有佛嗎?”

“沒有。”

“那么,買香買油能燒出佛嗎?”

“當然不能!”

惟寬禪師最后說:“其實真正的佛,就是一種智慧,一種光明磊落的行為。”

佛不存在,存在的是人們的虔誠,所以到底有沒有佛,人們并不會去爭執。其實我們對待生活也應該如此,只要無欲望、無爭執,一切都可以放下,這樣才能活出自我、感悟人生。

感恩心底的平和

平和是一種心態,擁有這種心態是一種幸運,更是一種氣度。修一份平和之心,內心才能多一份淡雅之情。

人之悲歡在于心念之間,參透生死,則面對悲歡亦能平淡安然,執著于生死之間,則飽受折磨之苦。

有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年輕時由于戰亂失去了一條腿;中年時,妻子因病而撒手人寰;沒過多久,和他相依為命的兒子又在一次意外的車禍中喪生。他覺得世界對他太不公平了,于是到寺院請求佛陀開示,希望能夠得到解脫。

佛陀默默地盯著老人看了很久,然后,撿起地上的一片樹葉舉到他的眼前,若有所思地說道:“你仔細看看,它像什么?”

這時恰是深秋,葉子早已枯萎。老人知道這是一片白楊樹的葉子,可是,它到底像什么呢?

老人默默思考著,佛陀說:“難道你不覺得它像一顆心嗎,或者說它就是一顆心呢?”

佛陀的話提醒了老人,的確這片樹葉看起來太像一顆心了,老人的內心為之輕輕一顫。

“再看看它上面都有些什么?”佛陀將樹葉拿到老人的眼前。老人清楚地看到,樹葉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洞。

佛陀把葉子放到了手掌中,緩緩地說道:“它在春風中生芽,在陽光中長大,到寒冷的秋末,走過了自己的一生。在此期間,它默默地承受蚊蟲的叮咬,以至于千瘡百孔,經受了狂風的肆虐,可是它并沒有凋零。葉子之所以完整地走完了它的生命歷程,完全是因為它對陽光、泥土、雨露充滿了無限的熱愛,相比之下,那些挫折和打擊又算得了什么呢?”

當每天的太陽照常升起,我們并不感覺到這是一種多么大的賞賜,而只有我們失去光明,失去溫暖的時候,才會真正了解此刻是多么幸福。

感謝相遇的緣分

每一個相遇都是緣分,我們應該持感激之心對待生活中的每個緣分。

佛說:“萬發緣生,皆系緣分。”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卻注定了彼此的一生。詩寫嬋娟,詞譜秋蓮。花前攜手,秋波相牽。道眼中情,情中語,語中緣。

有人說:“緣是山中高士晶瑩雪,世外仙姝寂寞林。”也有人說:“緣是眾里尋她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緣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緣是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窗前點滴到天明。”“緣是無盡的思念。”

佛說:“每個人所見所遇都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緣。緣起緣滅,緣聚緣散,一切都是天意。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靈明妙用,隨處自在,能含一切萬物的才是真空真如,覺性既立了真妄,于是有不變和隨緣的分別。平等不變,離差別相,無圣無凡,非善非惡,真實如常,是不變真如,也是空如來藏。隨緣生滅,起差別相,有圣有凡,有善有惡。情與無情總是緣,隨緣一宿覺當年。”

因緣至時,觸著碰著,忽然大悟。兩個人的相遇,是生命中注定的緣份,淪陷了彼此,就那么守侯,不求回報,被溫暖的心因此而感動著,歉疚著,才明白,應該好好珍惜相遇的緣。

生命是一場漂泊的長旅,相遇對于每個人都是一場美麗的意外與驚喜,而一個人的出現可以讓另一個人漂泊的心找到停靠的地方,這種際遇就是緣分。生命的短暫讓我們對緣分倍加珍惜。

請把握好相遇的緣分!茫茫人海,蕓蕓眾生。緣分飄然而至,悄然消失于擦肩。緣分讓人與人的相識、相知、相許變得更加美好,感謝相遇的緣分。

曾經有位記者在南華寺訪問過虛云大師,這位記者于1947年4月,隨軍駐防韶關,曾帶朋友前往參觀,并訪問了寺主虛云和尚。寺院規模宏偉,廟產豐富。前廣東主席李漢魂等送有很多匾額,均自稱弟子。寺內有六祖泥塑真身,并藏有唐武則天頒賜的親筆詔書等鎮山寶物。虛云在他的住室接待了記者一行數人。

大師住室約10平方米,有一張條桌,兩個方凳,板床上一床折疊整齊的灰布棉被,很是簡樸清苦。虛云身材頎長,穿一身灰布僧服。當時的他已113歲,說話操湖南鄉音,聲音宏亮,如六七十歲人。記者問大師,共產黨快來了,你們作何打算?虛云說,共產黨主張信仰自由,對出家人不會有什么過不去。后來大師跟記者聊得很好,記者走時虛云大師親自相送。

虛云大師當時已有113歲的高齡,仍舊跟來參觀訪問的人用心交流,并且親自送走來人。問大師如此熱情的原因,得到的答案是,“每一個相遇都是緣分,都應該持感激之心來對待。”

在晨鐘暮鼓中初雪飄落,然后初雪消融,世間萬物大約都是這樣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相遇是一種經歷,可遇而不可求,一旦擁有了就難以忘記。佛說:“忘記并不等于從未存在,一切自在來源于選擇,而不是刻意。”經云:“眾生無我,苦樂隨緣,宿因所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隨緣,一切悲喜都由心生。”

當你心中有愛恨,你眼中必定是一個翻騰顛倒的世界,平靜過后也并非一無所有,其實何為有,何為無?只不過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罷了。道理雖對,卻很難做到,再破碎的心,再陳舊的傷口,人們還是堅持不停地縫縫補補,不肯丟棄。當人們開始試著將所有相遇的懷疑與怨恨,這一切蒙蔽了美好本質的東西丟棄,才會漸漸地發現原來只有將這段緣分放下,慢慢置身事外,才能從中剝離出回憶中最開始的美好,而不是用所有的不好來抹殺曾有的歡樂,就算有千般萬般的苦痛,畢竟這段緣分曾帶來了最美麗的心情。

于是人們才終于明白,佛說的緣,至少包括曾經相遇的美好。當你心中有愛,就有笑容,當你心中有感激,就有美麗的風景。

人生如夢,是因為人生在世對明日對未來的不可知性;夢如人生,是因為有夢才存在生活的欲望和對未來美好的期盼。感謝相遇的緣分,讓人們可以擁有物質以外的精神滿足,增強了人們的幸福感。

感謝生命的存在

來到世間,無論經歷了怎樣的磨難與考驗,回首來路,我們當對生命存一份感激。

生命的存在讓人體驗人生,佛說應該對萬物生靈常懷感恩心,這一切的存在構建了這個世界,都是值得去感激的;人本身存在于自然當中,靠萬物滋養,同時人又對萬物的存在形式進行轉化和創新,所以要對人類和整個自然界的生命的存在充滿感激。

凋零的花瓣昭示的是生命的終結,落葉宣告的是生命的停息;翱翔的雄鷹體現的是生命的自由,流淌的小溪渲染的是生命的奔放;雍容的牡丹流溢的是生命的尊貴,繁盛的大樹凸顯的是生命的力量……自然給與人們眾多奇美的體驗,人們也在生活勞作過程中改變著大自然,人與自然的這種相互影響無不體現著人與自然的一體性。虛云大師死前曾留有遺言:“吾死后,化身畢,請各位將吾骨灰碾成細末,以油、面粉共骨灰和好,做成丸果,請送放河中以供水族結緣,滿吾所愿感謝不盡。還債人:虛云頂禮。”

虛云大師以自己的身體來還債,表現出了他的無私和對生命的感恩。

大師58歲的時候,因念及自己剛出生母親就病故了,所以非常痛心。于是前往寧波阿育王寺,拜佛舍利,燃脂供佛,超度慈母。他每天拜佛舍利三千拜,拜到冬天時,突發大病,服藥也無濟于事,寺眾都認為他世緣將盡,但他卻因燃脂不成,母恩難報,內心非常焦急。待到燃脂的日子,大師堅持要參加,寺里大眾考慮到他身患重病,如果此時燃脂,恐怕會有危險,所以極力阻攔。

大師流著眼淚告訴眾人,為了報答母恩他一心想要燃脂,假如因為自己生病而不參加,生不如死。第二天一大早,大師在弟子的攙扶下上了佛殿,數人幫燃。大師先禮拜佛,當眾念懺悔文,開始燃脂后,大師一心念佛,將此功德回向慈母,起初念時覺得痛苦,漸漸地心變得清定。燃脂結束,大師不用人扶就已經能行走。又過了一天,病便痊愈。

大師不顧病體,堅持給母親燃脂,感激母親賜予自己生命,這不但是對慈母的孝心,也是對生命的敬畏和感激。

讓我們感恩生命的存在,感恩父母的養育,感恩師友的幫助,感恩他人的幫助,感恩正在擁有的一切吧。

有一個這樣的小故事:一天,一位法師正要開門出去時,突然闖進一位身材魁梧的大漢,他狠狠地撞在法師身上,把他的眼鏡撞碎了,鏡框還戳青了他的眼皮。那位撞人的大漢,毫無羞愧之色,理直氣壯地質問法師為什么要戴眼鏡。法師笑了笑沒有說話。大漢頗覺驚訝地問法師為什么不生氣。法師借機開示說:“為什么一定要生氣呢?生氣既不能使眼鏡復原,又不能讓臉上的淤青消失,苦痛解除。再說,生氣只會擴大事端,若對你破口大罵或打斗動粗,必定會造成更多的業障及惡緣,也不能把事情化解。如果我早一分鐘或遲一分鐘開門,都會避免相撞,但卻不知又會發生什么,或許這一撞也化解了一段惡緣,我還要感謝你幫我消除業障呢?”大漢聽后十分感動,他問了許多佛的問題及法師的稱號,然后若有所悟地離開了。事情過了很久之后,一天法師接到一封掛號信,信內附有5000元錢,正是那位大漢寄的。原來大漢年輕時不知勤奮努力,畢業之后,在事業上高不成低不就,十分苦惱,婚后也不知善待妻子。一天他上班時忘了拿公事包,中途又返回家去取,卻發現妻子與一名男子在家中談笑,他沖動地跑進廚房,拿了把菜刀,想先殺了他們,然后自殺,以求了斷。不料,那男子驚慌地回頭時,臉上的眼鏡掉了下來,瞬間,他想起了師傅的教誨,于是冷靜了下來,反思了自己的過錯。現在他的生活很幸福,工作也得心應手。特寄來5000元錢,一方面為了感謝師父的恩情,另一方面也請求師父為他們祈福消業。感謝生命的存在,應當有感激的方式,法師以對生命的感激之心和寬容之心點化大漢,大漢以理智的平和的心態處理生活中的麻煩。對生命的感激之心,最終會成為生活的智慧。

生命如此美妙如此珍貴卻又如此脆弱,汶川地震中,多少同胞瞬間長眠;日本地震中,多少生靈瞬間失去生命;印度海嘯中,多少生物永遠消失在世界上;而在戰爭中,又有多少戰士和人民與世長辭。昔日的災難都已退去,然而,我們活著,我們還有生命,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呢?每一天,我們都能看到這個美好的世界,見到那么多可愛的人,做那么多有意義的事。為了這生命的莊嚴與美麗,我們應當以感激的心,真誠地感謝每一個普通的日子,一絲不茍地過好每一天。生命給與我們的,我們無法回報,只有合十雙手,默念:“感謝生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始兴县| 郴州市| 绥芬河市| 灵武市| 麻江县| 南陵县| 红桥区| 时尚| 康马县| 如东县| 承德县| 临汾市| 汨罗市| 北宁市| 辉县市| 崇文区| 亳州市| 望城县| 凤台县| 云阳县| 太仓市| 周口市| 涡阳县| 平阴县| 青岛市| 大城县| 昔阳县| 温州市| 云霄县| 十堰市| 泗洪县| 新乡市| 张掖市| 吉木萨尔县| 泗阳县| 乌海市| 化德县| 孝感市| 寻乌县| 枣强县| 鄱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