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忍辱:豁達忍讓化解煩惱

忍辱修行放下嗔恨

忍辱所以度嗔恨,忍是指一顆忍耐的心,辱指的是所忍之境,也就是要忍什么辱。如果連辱都能忍,其它任何境遇就能比較容易忍受了,嗔恨之心也就斷掉了。

大多數人理解的忍辱是忍受來自于他人的辱罵和過頭的做法等等,這一理解并不全面,只是理解了忍辱的一方面,這里所說的忍辱除了忍別人給予的辱之外,還要忍受自己所處的境。在窮苦病苦的處境中,不生頹唐和卑鄙的念頭;在富貴得意的順境中不生驕矜沉迷的念頭;在不順不逆、萬法生滅的平常處境中,不生遷隨移易的念頭。

忍辱不僅是忍受心理上的侮辱戕害順逆等境,還包括忍受生理上的創痛、饑渴、寒熱等處境。忍辱是跟嗔恨煩惱作戰,嗔恨煩惱時時刻刻伺機襲擊我們,只要我們的念頭頭稍微一動,嗔恨便起了,煩惱便來了。

總結起來生活常見的忍辱主要有以下幾項:“忍謾罵,忍侮辱,忍毀謗,忍冤枉,忍地理環境造成的傷害,忍生活處境帶來的影響,忍人爭先,忍生理上饑渴寒熱創痛,忍心理上侮辱戕害順逆。”

佛教中也把忍辱分成五個層次,這與生活中常見的忍辱分類標準不同,生活中常見的忍辱是針對我們常常在面臨具體狀況時容易失控的環節提出的,而佛教中的忍辱是修行的法門,是按修行程度的不同由淺入深而分的。對于佛教中的這五個忍辱法門,我們這些非出家人也能做到,一起來看下這五個法門分別是什么:

忍辱法門的第一個層次是生忍,指的是當我們處于辱的境遇當中時,既不能回避又不能抵抗,雖然心里覺得煩惱痛苦,但還是要堅強地把它忍下來。

第二個層次成為力忍,是指辱境到來的時候,我們不去計較,而是退一步、讓三分,把自己的嗔恨之心壓下去,以念佛的方法、借助佛號的威力讓自己安定下來。

第三個層次被稱為緣忍,指的是當辱境擺在眼前的時候,我們以因緣觀來推究根本,想想自己為什么會受這樣的辱。每一種結果必然是有原因的,此時所受的辱一定是之前種下的因造成的。以因緣觀來看問題,自然就能心甘情愿地忍受而不生嗔恨了。

第四個層次是觀忍,《金剛經》上說“諸法空相”,佛門中也說空相空境,既然是空,那么也就不存在辱與被辱的境界了。

第五個層次是慈忍,慈忍指的是我們不但在辱境面前不生嗔恨,反而能看透對方的愚癡可憐,同情他、教化他,使他覺悟并悔過自新。

火燒功德林,嗔恨一起,一發脾氣,積累的功德瞬間燒毀。只有忍辱修行才能幫助人們放下嗔恨,內心安然。

忍謾罵心懷敞亮

忍是一種高尚的品德,也是一種罕有的定力。忍受別人的謾罵甚至毆打,不是因為我們無能,而是我們心懷寬廣,不想徒增煩惱。人生短暫,幾十年后,骨骼被埋入黃土,一切都將隨風化去,你所在意的不過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你所為之咆哮的也終將流落在塵埃里無從分辨,忍一時,得一世快樂,何樂而不為呢。

印光法師認為:“夫一切法門,皆需依戒定慧之道力。若道定慧力深,則煩惑凈盡。無論在家在庵,必須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常生慚愧心,及生懺悔心。”

法師認為忍讓非常重要,它是一切法門的根本,是內心清凈的根源,我們應當發心修行,增長自己的忍讓之心。能忍便是豁達,便是上品。

《雜阿含經》中記載了這樣一則小故事:

如來對富樓那說道:“我已經把修行的方法告訴了你,你到底有什么樣的打算?”

富樓那真不愧為地藏王菩薩,他回答:“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得蒙佛祖垂訓,我想到你說的西方輸盧那行修?!?

如來對富樓那說:“西方輸盧那的人們兇惡、輕躁、弊暴而且好罵,假如你到了之后,他們也會如此對待你,你該怎么辦呢?”

富樓那回答說:“倘若那里的人果真對我兇惡、辱罵,并且對我有所侮辱,我會這樣想:‘這里的人其實是本心善良而且有智慧的。為什么這么說呢?雖然他們在我的面前表現的兇惡之極、對我還打罵侮罵,但還沒有用拳頭、石頭等打我、投我。’”

如來接著說:“假如那里的人只是對你兇惡、輕躁、弊暴、罵辱,當然你是可以脫身的,并且不會在意這些,可是假如他們用拳頭打你、用石頭投擲你,你又怎么辦呢?”

富樓那接著回答說:“果真這樣,我會這樣想:‘這里的人其實心地善良,他們的內心是有智慧的。因為雖然用手、石頭打我,卻還沒有粗暴到使用棍棒和刀槍?!?

如來說:“倘若那里的人用刀槍和棍棒傷害你,你又當如何呢?”

富樓那仍然回答說:“我依舊會就這樣想:‘雖然他們用刀槍傷我,但是并沒有把我殺了。”

如來又緊逼說:“倘若那里的人硬要殺你性命,你又怎樣?”

富樓那仍然坦然回答說:“果真我被他們殺了,我自認為是解脫了,凡有所修行之人皆因為厭惡自己的色身,或自殺、或服毒,抑或上吊自縊。那里的人依舊是心地善良,內心有智慧。”

如來遂笑著說:“好啊,你真可以稱得上善學忍辱的典范了,你非常適合這個職位,可以到那片惡土去度化人、解脫人、幫助人了?!?

正是因為富樓那能這樣忍辱豁達,這樣有定慧,他才能成為一地之王,度化那里苦難的眾生。

再來看下面這個小故事:

某弟子問拾得和尚:“現在有人誹謗我、欺辱我、并輕蔑我,我應當如何對待他呢?”

拾得和尚回答:“只需忍他,讓他,任由他,對他的行為不予理睬,等再過幾年,你再看看他是什么樣子?!?

弟子不甘心,又問:“我可以躲嗎?”

于是拾得為他說了彌勒菩薩的一首偈子:

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唾在我面上,憑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氣,你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常言道:“能忍人所不能忍即為高?!比滩⒎菬o能的表現,而是一種莫大的勇氣和毅力,是具有極高定慧的表現,心有定慧,能忍豁達,遇事才能不驕不躁,平靜處之。

放開心量隨順因緣

滄海桑田,世事難料,我們應當忍耐環境帶給我們的傷害,放開心量,凡事順其自然,萬事都有因緣,在因緣面前要懂得忍和隨順。

印光法師法語開示:“娑婆世界,是一大冶洪爐。能受得烹煉,則非世界中人矣。不能受得烹煉,則烹煉之大冶洪爐,反為毒器,為苦具?!?

人生在世有太多的東西無法用言語解釋,人來到這個世界走完一生,需要忍耐和承受很多預料之外的事情。這看似是命里注定的一切,都是如法如律的結果。機緣規律就好似一張密密麻麻的網,他將人生在世的所有修煉都編織在了其中。我們要坦然地接受這一切。想要的、不想要的、高興的、不高興的,得到的、失去的,都不必有太多的計較,那些人生的羈絆和負擔是生命對我們的考驗,是我們必須忍耐和學習的人生課題。

我們要懂得忍耐,懂得隨順于姻緣、以開闊的胸懷、恬靜的心態去面對人生中的不測與變幻,唯有如此我們才可以使自己內心輕松,變生活中的坎坷為平坦。這是一種應對人生的心態,一種為人處世的方式。

生活總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這些事情會帶給我們痛苦和傷害,這是對人的定力和意志的考驗和鍛煉,我們要懂得忍耐,這忍耐不同于先忍而后爆發的那種忍,對生活的忍耐是一種修煉,是對心理空間的擴容,是讓我們學會打開心量,以更高的心智來包容生活,以更大的定力來隨順因緣,從而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們無法挽留什么,也無法驅散什么,放開心量,一切隨緣”,這是洞山禪師的話。其實這種面對生死無所畏懼、隨緣應對的態度,在智者之中隨處可見。后唐的保福禪師在將要圓寂時就曾向他的弟子們說:“我最近總感覺身體不適,可能是世事緣分已盡?!钡茏觽兟犃俗h論紛紛:“師父的身體看起來還很健康”,“我們還需師傅的教導呀!”但其中卻有一位弟子問道:“緣分即盡,師傅是去好呢?還是留好?”這最后一問,不只是禪師的生死問題了,還包括了是否要直面生死的人生態度問題。

保福禪師非常坦然,他鎮定地問道:“那你說師傅我應該怎么樣做才好呢?”這個弟子張口既答道:“生也罷,死也罷,我們當放開心量,承受因緣的安排?!彼幕卮鹬鼻懈豢嗲?、不執著,有大量、懂忍耐??梢娺@個弟子已有所悟。

保福禪師聽完這個弟子的回答,高興地說:“怎么為師的心里話都叫你給偷聽去了呢?!闭f完跏趺圓寂。

我們的一生都在受機緣的指引。聚散總能給人們心里留下些許的美好或傷痛;緣聚緣散,如行云流水,輕飄而過,來去自如。世事既是如此,我們應當順其自然,不應執著,有緣就接受,無需喜,無緣亦不強求,只能忍耐,不必悲傷。

放下離別的傷痛

聚散終有時,緣分由天定,聚時開心散時傷心,在無數次聚散之后,生命終將老去。與其在一次次的悲喜中老去,不如趁早把聚散看淡、看開、放下,讓自己既享受得了相聚之歡,也承受得了離別之痛。

印光大師決定出家之后,他趁著哥哥不在家,自己悄悄跑到寺廟里向師傅表明出家之心,哪知沒過多久,他哥哥找到山上說母親病重,要大師回家探望母親。大師回家之后,發現母親身體很好。原來是大師的家人舍不得他出家,這才謊說母親病重把大師騙了回來,大師的哥哥把大師鎖在家里不住出門,有一天親戚辦喜事兒宴請大師的大哥,印光大師要求跟著一去。

在酒席上,大師為了迷惑哥哥,讓哥哥放松警惕,他特意當著大家的面大口吃肉,哥哥非常高興,以為三第終于斷了出家之心,對大師的看管也就不那么嚴了。

有一次哥哥出門辦事兒,囑咐大師好好照顧母親。哥哥走后,大師趁機跑出家門,從此他云游行腳,不敢再讓家人知道自己的下落。

大師自己也知道母親和兩個哥哥難以承受離別的傷痛,但是人生很多事都是緣分,每個人都要忍受這種離別的傷痛,包括自己的兩個哥哥和母親。

世界上的太多事都可以求,但是聚散的緣分求不得。只有看的開、看得淡,才能承受這離別之痛。

人海茫茫,有多少人因為緣找到了自己的一生伴侶,又有多少人因為緣和心愛的人分離。有時候能否化解離別傷痛,就在一念之間。

從前,有一個男子娶了一個非常美麗的女子,兩個人恩恩愛愛的過日子??墒峭蝗挥幸惶?,男子的妻子竟然離他而去,投入了別人的懷抱,并且和那個男人私奔去了別處。他難過極了,飽受痛苦折磨的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找回妻子問個明白。

這個男子走了好久好久,走出去了很遠很遠,吃了很多苦,可是他一直沒有找到自己的妻子。終于有一天,他再也堅持不住了,他又累又餓,昏倒在了一片小樹林中。

朦朧之中,他一位老者向他走過來,那老者頭發雪白,身著白衫。老者對他說:“年輕人,不要白費力氣了,你們的緣分已盡,不要再找她了,趕快回去吧。她現在生活的很好,再這樣下去你會把自己搞垮的?!?

男子說道:“我真的好奇怪,為什么我們生活的好好的,她說變就變了呢?我只是想要找到她問清楚這一切?!?

那白發老者告訴他說:“還是讓我來告訴你吧,你們兩人因前世之因,今生才有一次相遇的緣分。你和他的前世中,你在海邊散步時看見她躺在海岸上,呼吸已經停止了,所以你便將自己的一件大褂蓋在了她的身上。她今生做你妻子,就是為了報答你這一行為?!?

男子不解,急忙追問:“既然是報恩,為何她又離我而去,跟了別人呢?”

老者接著說:“你把自己的大褂給她蓋上之后,就離開了,后來又過來了一個人,這個人見她可憐,于是就找了個地方把她埋了。因此她也是為了報恩才離你而去,跟那個男人走了。雖然你仍然愛著她,可是你們兩個的緣分已經到頭了,她之后的緣分是和另外一個人的了。”

男子這才恍然大悟,他們這是緣盡該散了。他心里的疼痛慢慢減輕,心情也平和了不少。他從昏厥中醒來,睜開眼睛看著周圍的一切,“既然如此,我應該忍耐這種悲傷,接受這個現實,承擔生活對我的考驗,不與既定的緣分爭高下,要看淡離別的傷痛,讓自己漸漸快樂起來?!?

正如這個男子所想,忍耐不是要將傷痛留在心底,而是要接受現實,將離別的傷痛看淡,重新快樂起來。

我們自上學開始,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之后又參加工作,這中間有多少的聚聚散散,人生的旅途似乎一直都在聚散離合之間變動。短短幾十年的人生,同學的聚散離合,同事朋友的聚散離合,家人間的聚散離合,每一次都有悲喜,每一次都有笑和淚。這其中有苦有甜,這一切讓我們成長,讓我們變得成熟。

緣分來了懂珍惜,緣分去了懂放手。我們要學會忍受這些聚散,這忍受是一種智慧,會將我們帶到人生的更高處,讓我們懂得相聚之緣,看淡離別之痛,看透人生起伏。

放下爭執讓人三分

我們當然應該堅守內心的原則,堅守靈魂深處的高貴,不能因為屈服于壓力或貪圖物質利益的享受就輕易妥協。但是,在個人的名利或物質利益受到損害、或由于個人利益與他人發生矛盾時,如果能大氣大量的退讓一步,則不僅不是懦弱,反而是一種大忍之心的體現。

印光法師開示我們:“若境遇不嘉者,當作退一步想。試思世之勝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復不少。但得不饑不寒,何羨大富大貴。樂天知命,隨遇而安。如是則尚能轉煩惱成菩提,豈不能轉憂苦作安樂耶。宜一切事當前,皆以海闊天空之量容納之?!?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人生之旅,各種情況都難以確定,也不可能只是一帆風順的向前。有很多的時候,我們只有忍讓才能把事情引向正途,才可以海闊天空。遇事能夠退一步想,不單單是給別人留有余地,對自己也是一種修煉。

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說的就是忍讓退步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據說古時候有一位宰相張英和一位姓葉的侍郎,他們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人毗鄰而居,有一年遇到大雨天,隔著兩家院子的墻塌了。重新修墻時,兩家人都想多占地,于是張英的家人寫了封信給朝中的張英,讓他出面干預。宰相看完了信,即刻回信勸解自己的家人:“千里捎書為打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看了宰相的回信,家人終于明白了忍讓的道理,主動把墻退了三尺。葉家見此情形,心中也頓生愧疚,竟也把自家的墻退后了三尺。就這樣,兩家的墻之間出現了一個六尺寬的胡同,可供行人穿行。人們后來就給這個胡同命名“仁義胡同”。

萬事忍為高,忍一忍其實并不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大的負面影響,反而使生活安寧了許多。所以遇事的時候盡量忍讓些,退一步一切都和順。

忍讓不是壓抑,要想提高修養,做到遇事心甘情愿地忍讓,先要消除我們心底的氣根,只有斷了氣根,才能做到忍讓謙和。那么如何斷掉氣根以真心做到忍讓呢,下面這個小故事會對我們有所啟發。

曾經有一位婦人,她時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生氣,然后就大動干戈。事后細想,她又覺得這樣做不好,可是卻說服不了自己,于是她去請教一位非常有修為的禪師。禪師默不作聲地聽完她的話后,把她帶到了一個肅靜的禪房,然后鎖上門自己走了。

婦人很生氣,想讓禪師放她出去,她大罵禪師,罵了好長時間禪師也不予理睬,于是她又苦苦地哀求禪師。可禪師依舊不予理睬,最后婦人終于安靜了下來。

這時禪師走到門前問婦人:“這會兒你還生氣嗎?”

婦人抱怨說:“我現在生自己的氣,我氣自己好好的為什么要到你這里來受罪。”

“看來你心里的氣還是沒有消?!倍U師說完又走開了。

又過了一會兒禪師來到門外問婦人:“你這會兒怎么樣了,還在生氣嗎?”

“不生氣了。”婦人回答。

“哦,為什么不生氣了?”禪師故作驚訝地問。

婦人回答:“即便生氣又有什么用,根本就解決不了問題,沒有辦法的事兒還不如不生氣呢?!?

“那你心里還是有怨氣。”禪師說完又一次離開了。

當禪師再一次來到門前時,婦人主動告訴禪師,自己不再生氣了,因為這不值得生氣。禪師笑而未答,打開鎖讓婦人出了禪房。婦人站在禪房門口問禪師:“請問大師,氣到底是什么?”禪師依舊沒有回答,他走到桌前,拿起茶水傾灑在地面上。婦人看了好長時間,終有所悟,拜過禪師轉身而去。

真的斷了氣根的婦人,在今后的生活中再也不為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跟別人發生爭執了,她懂了忍讓謙和,懂了退一步心境開闊的道理。

生活中的繁雜瑣事太多了,忍一忍,讓一讓,退一步,會清凈許多。人生中的很多事都在一念之間,轉轉念頭既是天堂地獄之別。

有一天,信重武士來到白隱法師的住所,他向法師請教:“請問法師,世上真的有地獄和天堂嗎?”白隱法師問道:“不知你是做什么的?”

“我只是一名武士?!毙胖匚涫炕卮鹫f。

白隱法師聽完就大聲說:“你居然會是一名武士,試問有哪一個愚蠢的人會請你做武士,你看上去更像個要飯的乞丐!”

信重武士聽完法師的話非常生氣,他哪里受過這樣的侮辱,他拿出寶劍就刺向白隱法師。白隱法師非但不怕,還繼續說道:“這就是你的寶劍嗎,它太鈍了,它能砍下我的腦袋嗎?”

信重武士大怒,他用劍指著白隱法師赫然說道:“你再敢胡言亂語,我就真的砍下你的腦袋,還不快住口!”

白隱法師依然鎮定自若地說道:“地獄之門正在為你打開,現在你知道什么是地獄了吧!”

剎那間,信重武士恢復了理智,明白了這是法師的教誨之法,隨即收劍入鞘,躬身向白隱法師行禮。白隱禪師又說:“這就是天堂,天堂之門此刻正為你開啟!“

好多時候都是如此,天堂或是地獄就在一念之間,美好的念頭能讓你瞬間到達天堂,邪惡的念頭又會在瞬間把你拉回地獄。人一旦進入地獄,生活就會永無寧日,但只要我們能夠忍讓,凡事退一步,就會風平浪靜,一生安穩。

放下被拒之辱種善因

很多事并非像我們想象的一樣順利,在遭到拒絕時我們不要心生怨恨,凡事都講個緣字,我們沒有修得這份緣,就不要再積累怨恨了。我們要學會以德報怨,以善報怨,多種善因。

印光法師曾說:“當此世道人心,陷溺已極。當弘佛法。俾瞞心昧理,肆無忌憚之人,造惡則長劫受苦,作善則永世受樂。自可少戢惡心,漸發善念。決不敢取快一時,以貽身后無窮之痛苦。當春秋時,諸侯大夫士死,各隨其,殺人殉葬,而且以多為榮。雖孔孟老莊齊出,亦莫能止。自佛法入中國以來,縱南面稱朕者,亦不敢為。又人懷善念,則國息刑法?!?

法師教化眾生一定要一心向善,切勿作惡,倘若人們心中都填滿了善。即便當我們遭到拒絕遇到麻煩的時候,也不要生出惡心,忍辱行善多種善因,必然有會善果。

有一天傍晚,一位僧人在回山的路上正走著,忽然變天,大雨夾雜著雷聲一并襲來。僧人心里思索:“看樣子這雨是要下一陣的,我該怎么辦呢?”他四下張望,幸運的是前邊不遠處有一片房屋,他便趕緊向那邊走過去。

原來這是一片莊園,僧人向看門的仆人說明想借宿一夜之后,竟被其冷漠的回絕了,他被告知他們家主人向來不收留過往僧侶,讓他再去別處看看。

僧人懇求道:“這雨實在太大了,附近已經沒有其他人家了,懇請你行個方便,為我通報一聲?!?

“那你在外面等候,我去問一下我們老爺?!逼腿瞬磺樵傅卮饛停缓筠D身進了里面。但仆人出來后仍說不可以,說他們家老爺不答應。僧人再次懇求收留,他說自己可以不進院里,只在大門口休息一晚,等避過了雨就馬上走??撮T的仆人還是不同意。僧人實在沒有其他辦法了,向仆人問了他們老爺的名號,便冒著大雨跑回了山上的寺廟。

三年后的一天,這個莊園的老爺上山來燒香拜佛。原來這老爺后來娶了一個小妾,他對其寵愛有佳,這小妾是個信佛的人,這位老爺便陪著小妾到山上來上香。當他們進到廟里的大殿之內后,這位老爺竟在最前面的一塊福祿牌位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心中充滿疑惑,便找了一個小僧人問其中的原因。

小僧人就將三年前老僧人遇大雨求借宿的事情講給他聽。

原來那老僧人冒雨回到山上后,就叫人寫了這牌位。還說這位施主和自己沒有善緣,因此他要為這位施主立一個福祿牌位,每日為這位施主誦經,以求佛祖能降功德給這位施主,也想以此化解他們之間的不快。

這位老爺聽了小僧人的話之后,為自己三年前的行為感到慚愧。從此之后,這位老爺也成了一個拜佛之人,而且一直虔誠的供養這寺廟的僧人。

人生在世,事事都無法預料,無論何時何地,無論處在怎樣的境地,我們都要多一份忍讓,懷一顆善心,善待每一個人。

忍受鞭打慈悲度人

他人的行為不當,是因為他人的修為不夠,假如我們因為他人不當的行為就惱怒怨恨,那我們跟他們又有什么不同呢?真正的智者要有一顆慈悲心,面對他人的不禮貌,我們不生怨恨,反生慈悲,以慈悲之心度化他人。

施慈愛于眾生并給予快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并拔除其苦,稱為悲。佛家以慈悲心著稱,慈悲心是所有佛法的核心。“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句話就強調要以慈悲為根本。

印光大師也說:“果能以慈悲心,不起分別心,既可念佛求生西方。必須發慈悲心,行方便事,方合佛意。否則心與佛背,感應道隔。若志誠念佛,行合佛心,心口相應。如是之人,至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必然親垂接引,往生西方。一生西方,則超凡入圣,了生脫死,永離眾苦,但受諸樂矣。故梵網戒經,一一皆言應生慈悲心,孝順心。倘能具大慈悲,發大誓愿,普化一切。以此功德,奉為父母祖宗回向,亦得承斯善利,同生西方。又況既生西方,證無生忍,則成無上道,獲大涅槃,乃決定必得之事,其為榮也?!?

印光大師教化修佛之人要有一顆慈悲心,以幫助修佛人脫離苦難造成正果。出家人的慈悲是持續的、堅定的,他們的慈悲中往往都有隱忍的定力在里面。

其實眾生都有慈悲心,不同的是,修佛的人有定力,能忍耐,遇到忍無可忍的事情也不發作,仍然有慈悲為懷。而平常人,平時有慈悲心,一旦遇到著急的事情,或者被委屈被冤枉,嗔怒之心就起來了,慈悲心就被嗔怒擠跑了。眾生真的要保持自己的慈悲,不讓他被嗔怒趕跑,總歸離不開一個忍字。

有一次夢窗禪師坐船過河去做法事,可就在船要離岸的時候,岸邊又來了一個腰挎寶刀手拿皮鞭的將軍。那將軍見船已開,就大聲喊道:“你們等一下,我要過河?!?

整個船上的人都說:“船已經離岸了,不能再往回退了?!笨蓧舸岸U師卻勸船家:“我們其實也沒走多遠,大伙都行個方便,回去接他一下吧?!?

大家見有位僧人為他說情,就都不再說話了。于是船家又掉轉船頭去接那位將軍。誰知這將軍一到船上,抬手就打了夢窗禪師一皮鞭,隨即張口說道:“哪來的臭和尚,一邊去,把座位騰出來?!?

夢窗禪師頭上挨了狠狠的一鞭,鮮血順著印記慢慢流了下來,但他還是沒說話,默默把座位讓給了將軍。大家也都被將軍的無理嚇到了,沒有人說話。

船行到對岸,大家都匆匆下了船。夢窗禪師也慢慢走下船,他走到江邊,默不作聲地將血跡沖洗干凈。

這位將軍見禪師自始至終不說一句話,只是默默承受,忽然覺得對不起禪師,他走到夢窗禪師面前,雙膝跪地請求禪師原諒,禪師平靜地說:“沒關系,年輕人性情總是急一些?!?

是什么力量打敗了這個無視一切的將軍,讓他肯跪下來認錯呢?正是禪師的忍耐和慈悲??!忍辱是大胸懷,忍辱能度人。

釋迦牟尼在成佛之前的某個輪回中是一位忍辱行者,有一次忍辱行者在森林里打坐,忽然聽到有很多人說話的聲音,他睜開眼睛一看,原來是一群王公貴族打扮的女子正圍著他看,于是他借機給他們說法。

這群女子都是國王的妃子,國王帶她們出來打獵,走到這里覺得累了,就下令在這里休息,妃子們見國王睡著了,覺得沒意思,就向四處轉轉,走到這里就看到了正在打坐的忍辱行者。

忍辱行者正在給妃子們說法的時候,國王忽然怒氣沖沖地來了,他什么話也不說,抽出寶劍把忍辱行者的右臂砍斷了,然后問他:“你恨我嗎?”

忍辱行者回答:“不恨,我是忍辱行者,能忍一切辱,他日我若成佛,一定要先度你。”

國王驚訝地說:“你真的不恨?”

忍辱行者說:“如果我心里有恨,右臂怎么會長出來呢?”

國王這才發現,忍辱行者的右臂忽然完好無損地復原了。

五百年之后,忍辱行者成佛之年,這位國王是當時國君手下的一位大臣,釋迦牟尼便依照五百年前的誓言度他出家修成正果。

有忍耐心的人定力深厚,慈悲廣大,以忍耐保持慈悲,以慈悲度化他人,這是忍耐帶給眾生的福氣。

忍者就是智者,忍耐是凈化人心,感化世人的最高智慧。

忍耐失敗放下糾結

凡人總是在大禍臨頭的時候、在不幸到來的時候開始抱怨,他們抱怨世事不公,抱怨老天不遂人愿,抱怨為什么倒霉的總是自己不是別人等等。其實沒有誰天生就幸運,失敗只是個過程,我們應當忍耐這種過程,經受這種考驗,忍過日夜煎熬的時光,人生的境遇終歸會逆轉。

印光大師剛剛出家修佛的時候,為了躲避家人的追趕不得不去別處行腳掛單,當時他還是個小沙彌,很少有寺廟能留沙彌掛單,但是有一座寺廟的住持在了解了大師的難處之后,就讓他留了下來,給他安排燒水做飯的活,印光大師勤奮認真地干著自己該干的事兒,一旦有時間就修習佛法。

大師對佛法至真至誠,后來才能為護持眾生的一代高僧,成為凈土法門的第十三代祖師。任何事情都有個過程。通往成功的道路都是荊棘和苦難,只有忍得住心性,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到達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從前有一個年輕人和幾個老鄉做生意,遭遇了天災,結果可想而知,他損失慘重。沒想到禍不單行,當他垂頭喪氣地回到家鄉后,又趕上父親經營的生意遭遇了大火,所有的東西都被燒光了,從此家中一貧如洗,幾乎要食不果腹了。他的父母因為承受不起打擊,悲傷過度,竟然又相繼過世了。

窮困潦倒的年輕人在集市上流浪,他看到一個算命先生,就走過去問卜自己的命運,算命先生說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強求不得,他這輩子是不會有翻身之日了。年輕人非常絕望,他什么也不想做了,徹底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就連衣食住都要靠親戚朋友接濟了。

終于有一天,年輕人下定決心要自殺,他來到一條小河邊跳河自殺??墒菦]有成功,有一個大和尚把他給救了。大和尚問這個年輕人:“一個生命的成長真的很不容易,你為什么要選擇自殺這條路呢?”

年輕人將自己的不幸遭遇原原本本地對大和尚講述了一遍,最后顫聲問大和尚:“我的命為什么這么苦,我難道真的就要從此潦倒嗎,如果真是這樣,這還不如一死了之的好。”

大和尚聽了他的話,微笑著說:“命運是掌握在你自己手中的,人生其實活的就是一個過程,我們應當明白,結果對自己不是最重要的,但過程一定要自己去慢慢體會,我佛慈悲,請施主忍耐此時的境遇,繼續走完你的人生?!?

年輕人還是有些不解,仍舊問大和尚:“師傅,不知我這一生還有機會再翻身嗎?”

大和尚沒有回答,而是隨手在旁邊的樹上摘了一片葉子,然后問年輕人:“你能否告訴我,這樹葉是完好的還是破碎的?”

年輕人想了一會兒說:“假如我回答是完好的,你一定會想辦法把它碾碎?!?

大和尚哈哈大笑,說道:“不錯,其實命運和這片樹葉是一樣的,它就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年輕人最終領悟了大和尚的開示,放下糾結重新振作起來,認真地面對生活。

我們的命運都有著不可預知的不確定性,這其中的成功與失敗也不過是一個個的開始和結束,都是生命過程的一個個轉折點,這不應當成為我們整個生命的重點,我們要重視的應當是整個人生過程是否精彩。只要過程中有努力有汗水,好的結果必然屬于你。

太多的人看重的往往是結果,而沒有看到別人為這一結果而做出的拼搏。在過程中努力,絕不因一時的失敗而自暴自棄,也不要因一時的小利而迷失了自己,要知道失敗是命運中的一個不起眼的小瑕疵而已,但命運終歸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只要我們懂得忍耐,能更加勤勉地經營人生,人們必然精彩。

越苦難越努力

人生就是一場修煉。印光法師引導眾生,人生的困苦是靈魂的修煉,我們要為善、要向上。

人的一生充滿了迷茫和痛苦,人們在迷茫和痛苦中彷徨失措卻找不到方向。面對痛苦,很多人不知如何解脫,面對打擊,很多人不知如何應對,其實只要我們不放棄,只要我們心理上不認輸不低頭,就一定能找到出路。

有詩云:“人生奔走萬山中,踏盡崎嶇路自通”。

印光大師出家之前,有一個階段相信歐韓傳入的辟佛的思想,他跟這種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并誹謗佛法。后來他病困數年,什么事情也做不了。在病困的過程中,印光大師開始悔悟,他感嘆自己不逢善友,悖叛圣道。于是,印光大師決定洗心革面,出家為僧。終生弘揚佛法,護持眾生。

印光大師為征得家人同意,即私自到終南山、南五臺、、蓮花洞,投道純老和尚披剃出家。家人中最反對大師出家的就是他的大哥,因為印光大師出家之前,一直在他大哥的教誨下成長,可以說他的大哥也是他的師長。

印光大師出家三個月之后,他的大哥就找到他,告訴他母親生病了,要他回家探望母親,然后再回來修行。印光大師知道這是借口,但是因為哥哥說母親病了,他也沒有辦法拒絕,就只好跟著哥哥回家了。

印光大師到家之后,發現母親沒有生病,對于他的出家,母親既不贊成,也不反對,但是他的哥哥倒是極為反對,常常帶著他出去應酬一些俗事。

有一天印光大師趁他的大哥和二哥都不在家,偷偷拿回了僧服,拿了二百吊錢當路費,就從家中逃走了,他先炮灰蓮華洞,怕他的兄長追趕,又連夜趕往湖北,掛單在竹溪蓮華寺。在寺里任挑水打煤的苦役,供常住40余人之用,日夜不休。

1891年的時候,印光大師托人帶了一封信給家里人,但是沒有收到任何回復,后來大師知道他的至親骨肉都已經不在人世了,從此大師再也沒有打聽過家里的事。

印光大師的出家充滿阻力,但是他堅持自己的理想,在艱苦的境遇中毫不退轉,最終實現了他弘揚佛法、普度眾生的志愿。

只要自己的目標是正確的,我們就該在艱苦的境遇中學會忍耐,在忍耐中不斷努力,直到達成自己的志愿得以實現。

逆境是生活的常態

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永久的一帆風順、事事如意。它總會由于很多的原因,使我們遭遇到遇事不順,病魔纏身等諸多的變故和挫折。人生路上的行走,任誰也無法擺脫挫折。其實挫折對于我們還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它可以激發我們的潛力。讓我們學會忍耐。

印光法師就曾經告誡我們說過:“逆境、是非來臨,心中要持一‘寬’字。逆境現前,要歡喜接受,才能消除業障?!?

我們常常覺得自己很不容易,總是夢想著有一天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必在目前這樣艱難的境遇中勞神費力。但逆境是人生的常態,我們越想走出逆境到達順境,反而離順境越來越遠。我們應當忍耐逆境,放下萬事皆順的妄念,把人生中的顛簸坎坷當做一種快樂,這樣人生之路就會變得順暢圓滿。

印光法師開示:“若境遇不嘉者,當作退一步想。試思世之勝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復不少。但得不饑不寒,何羨大富大貴。樂天知命,隨遇而安。如是則尚能轉煩惱成菩提,豈不能轉憂苦作安樂耶。若疾病纏綿者,當痛念身為苦本,極生厭離,力修凈業,誓求往生。諸佛以苦為師,致成佛道。吾人當以病為藥,速求出離。須知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將日奔馳于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誰肯于得意烜赫之時,回首作未來沉溺之想乎。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手熘删腿苏叨嘁阅妫酥蟪刑煺咭隧樖芤病H幻献铀^大任,乃世間之爵位,尚須如此憂勞,方可不負天心。何況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界王覺道,下化法界有情眾生,倘不稍藉挫折于貧病,則凡惑日熾,凈業難成。迷昧本心,永淪惡道。盡未來際,求出無期矣。古德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正此之謂也。但當志心念佛以消舊業,斷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謂因果虛幻,佛法不靈?!?

三實居士說:“逆境,可以是大自然的莫測風云,也可以是人際間的是非恩怨;可以是輕視偏見,也可以是打擊陷害;可以是飛來的橫禍,也可以是人為的事端。逆境,可以是精神的空虛,也可以是物質的貧困;可以是心靈的阻隔,也可以是情感的破裂;可以是莫名其妙的猜忌,也可以是缺乏溝通的誤會……古往今來,眾生無不在順逆中沉浮。逆境給人增加焦慮、憂愁與痛苦;但逆境,不是絕境,逆境往往也可以成為智者靈魂的再生地。而所謂的智者,即是對逆境中的斑斑苦痛有著一番獨到的見解,并凝聚為一種超越逆境的堅固的信念,指引、支持著自他度過重重難關?!?

身在逆境,需要長久的忍耐和持久的堅持。印光大師勸慰眾生在遇到逆境的時候,要退一步看,要懂得在挫折中忍耐。三實居士列舉了種種可能的逆境,但正如居士所說,逆境不是絕境,我們可以通過忍耐修習定力,通過持久的堅持改變狀況。

回看人生路,我們會發現自己走過的路都是彎彎曲曲,遍布荊棘的路,其實這才是真正的人生。

逆境是人生的常態,我們應當忍受并承擔生活的考驗,把人生中的顛簸坎坷當做一種快樂,這樣人生之路就會變得順暢圓滿。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望都县| 理塘县| 陆河县| 德保县| 长沙市| 北安市| 清原| 南部县| 武夷山市| 灵丘县| 西藏| 武汉市| 怀来县| 临沂市| 裕民县| 邵阳县| 万盛区| 镇宁| 柳江县| 隆化县| 灵丘县| 龙泉市| 惠州市| 昌都县| 裕民县| 保山市| 江华| 紫阳县| 嘉峪关市| 关岭| 克拉玛依市| 渝中区| 元氏县| 阿勒泰市| 于田县| 聂拉木县| 柞水县| 平南县| 乌兰浩特市| 绍兴县| 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