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布施:多行布施廣種福田

佛陀說布施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門,而六度修行作為眾多法門中的一種,被佛教中的幾大宗派大力提倡。凈土宗的第十三世祖師印光法師,也大力提倡六度修行這一法門。

那么六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六”指的是數量,而“度”是佛教用詞,與“普度眾生”的“度”相同,意思是從煩惱的此岸到覺悟的彼岸?!傲取笔侵噶N從煩惱的此岸到覺悟的彼岸的方法。

布施是這六種方法中的第一種。布施是一種施舍,這種施舍是以幫助他人他事的心念衍生出來的行為。

印光法師開示:“凡夫修行,當發利人利物之大菩提心。其利人利物之事,則力能為者,勉而為之。不能為者,必令此心常存。發菩提心,信愿堅決,以此自行,復以化他。做到這樣,就是凡夫的菩薩?!?

釋迦牟尼也教化世人在應當布施的時候要盡力幫助他人。

有一天,一個人去找釋迦牟尼,他哭著對釋迦牟尼說:“無論我做什么事情,從來沒有成功過,上天為什么如此不公平,總是讓失敗落到我頭上?!?

釋迦牟尼告訴他:“因為你太吝嗇了,從來沒有施舍過什么。”

“可是我已經身無分文,我一個做什么生意都賠本的窮人,哪還有東西施舍給別人呢?”這個人迷惑不解地說道。

釋迦牟尼說:“其實你很富有,雖然你身無分文,但你有七種東西可以布施于人。第一種是布施贊美。遇到不自信的人,你可以針對他的特長或優點多加贊美,別人就會得到鼓勵變得自信;第二種是布施微笑。笑臉迎人會使人心情舒暢;第三種是布施真誠。打開心扉,以你的真誠和別人溝通,你和別人都會有收獲;第四種是將理解和善意的眼神布施于人。你不用多說什么,一個理解的善意的眼神傳遞過去,對方的心里就會覺得溫暖;第五種是你可以用親力親為的行動布施于人;第六種是你可以用禮讓于人來布施;最后一種就是你可以將自己空余的房子為需要的人行方便。有了七種布施,你做事情就會成功了?!?

這個人聽了釋迦牟尼的話,暗暗牢記,從此他一改往日吝嗇愁苦的心態,用善心和行動布施于人,他的生意也漸漸好起來了。

很多人一聽到布施這個詞,會馬上想到布施就是給別人錢或者具體的物品,基于這種認識,有些人的想法就和故事里那個人的想法相似:“我沒有錢,物質上也不富有,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拿來布施給別人?!?

但實際上,以為布施就是給人錢和東西的想法是不全面的,所以釋迦牟尼告訴這個人他很富有,他可以布施的東西有很多。

人通過布施,能放下越綁越緊的自私的念頭,一定程度的擺脫小的自我,將心量打開。那么布施的內容究竟是什么呢?

你拿什么來布施

上文中釋迦牟尼說每個人都很富有,他告訴貧窮的年輕人可以布施微笑,可以為人行方便等等,那我們來看一下么布施的內容到底是什么。

按照所施的物品,布施可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而按照施舍者的不同目的和心態,又有“八施”之說。

八施,指的是八種布施,即(1)隨至施,(2)怖畏施,(3)報恩施,(4)求報施,(5)習先施,(6)要名施,(7)希天施,(8)為莊嚴心、為資助心、為資瑜伽、為得通慧菩提涅槃上義故施。

以所施的物品為分類標準,沒有人會有疑問,但按照施舍者的不同目的和心態分類,我們就需要做一些解釋了。

依照大多數人對布施的理解,施舍者是不應該抱有任何目的的。人們會覺得既然是施舍于人,就應該一無所求才對,但事實上人們的根器不同,做同一件事兒的想法也就不同,所以我們應該以更客觀、更開放的心態來看待這類施舍者。

佛祖度眾生時,會根據眾生的根器弊病采用不同的方法,簡單來講,這與因材施教是一個道理。佛門提倡布施,但眾生根器不同,不是每個布施者都能從一開始就能毫無私心,所以教化者就會告訴下品、中品根器的人,你若懂得施舍,必然會獲得福報等等,這些教化使本來不愿意布施的人漸漸放下自私的心念,學會了布施。

但這一來,疑問似乎不是被解決了,而是被轉移了,被轉移到佛門的教化者這里來了,他們是在欺騙、誘惑人們去布施嗎?

其實都不是,他們只是說了實話而已。一切事都有因果。印光法師說:“因果二字,遍攝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罄無不盡。蓋不特佛教之所尚,亦世法所不廢也。”慧遠法師也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彼阅切┙袒娚胁际┱?,只是說了個因果關系,比如你布施了善心,你就會得到好報等等。這就好比因是種子,果是收成,春種秋收而已。

從另外一個角度說,即便一個人想積德積福才去布施,行為上還是幫助了別人。而且在布施的過程中,他的心得感受會使他的境界提升,這種提升會使他逐漸放下目的,漸有所悟。因此我們也不必輕慢這些帶著目的去布施的人,反倒是我們應該放下這輕慢之心。

人們做一件事兒,總有它背后的驅動情緒,人們所想象的那種無我的布施,不是常人所能達到的。關于布施,佛教里有“三輪體空”的說法。三輪體空指的是布施時的一種態度。它包括:

施空:指施舍的人不執著施舍之中,無實在的能施之我,這樣,布施時便無希求福報之心。這也是人們想象的無我的布施境界。

受空:指對受者不起慢心。

施物空:指對所施物品不起貪惜心,資財珍寶一切所施物品本來皆空。

凡夫布施很難達到“三輪體空”的境界,只有菩薩行施才能達到這種境界。

除了上述兩種布施的常見分類之外,依據不同的分類標準,還有其他分類方法,但鑒于其他分類過于生僻且只適用于出家人,這里就不再一一介紹了。

放下惜財心,財物施他人

財施就是財富上的布施,把錢或者吃、穿的、用的、住的等等施舍出去。把錢或者物施舍出去的時候,施舍的人也放下了心頭的貪念,不起貪念就不會無事生非,也不會造惡。

明朝時候,有一位書生參加科舉考試。屢試不中,后來他干脆放棄了科舉,跟一些佛門信徒交朋友。這書生雖然算不上出身富貴之家,但是家境也還過得去,所以他不必整日為生活奔波,因此常常和這些朋友去寺院里向法師們參拜請教。

有一次書生和幾個朋友來到一座廟里拜訪一位法師,進到廟里的大殿后,書生看到大殿殘破不堪,便把身上帶的十兩銀子全部拿出來給了寺廟的主持,他對主持說:“大師,這大殿已經殘破,該休整一下了,這十兩銀子就請用來休整大殿吧?!?

主持大師感激地說:“施主實在是好心,但十兩銀子不夠修正大殿的費用啊?!闭f完合掌念佛。

書生聽了之后,就讓身后的小書童把木箱里的衣服都拿出來捐給寺廟。木箱里面有一件衣服非常昂貴,而且一次也沒有穿過。小書童拿到這件衣服的時候猶豫了一下問:“公子,這件衣服還是留著吧,總得留一件衣服替換才行??!”

書生聽完說道:“不用留,只要能為諸佛菩薩修整這殘破的大殿,我就光著身子也沒關系?!?

主持大師聽了書生的話,感動得泣不成聲,他說:“施主的財物有限,但是施主這份心實在是讓人感佩啊。”說完接了錢和衣服,然后和寺廟里的師傅們一起為書生誦經祈福。

書生雖然不是極為有錢的富貴公子,但是卻有一顆不惜財的施舍之心。主持大師和寺廟的師傅們一起為書生誦經祈福,不僅僅是因為書生捐了錢物,更是因為他有一顆施舍的心,有一顆能放得下的心。

印光法師也說:“凡夫的心態總是先顧自己,不想布施是因為對方并非自己的親眷或好友,以致覺得事不關己。仁者應該有一顆布施之心,不分親疏,擴展心量行舍他人。”

冷淡的態度是滋養孤獨的溫床,令我們的生活無可避免地愈來愈封閉,貪婪和自私只會讓我們更加吝嗇。放開心量將財富施舍給需要的人,我們的內心也是快樂和溫暖的。

隋朝有個姓李的人,父親早逝,被母親和舅舅撫養成人,后來因為博學多才,被朝廷重用,家境漸漸好起來。他常常把家里的米面拿出來借給貧窮的百姓,人們都叫他李善人。

有一年遇上大旱災,百姓們幾乎沒有收成,他召集了很多貧窮的百姓到他家門外,當著眾人的面把所有借據全部燒掉,他對大家說:“從今以后就沒人欠我米面了?!比缓笏帜贸黾依锏拿酌娣纸o眾人,而且告訴大家,如果沒有吃的東西了,可以隨時來找他。那一年,他救活了不知道有多少人。

第二年春天,他拿出糧種送給耕種的農人們。有人說李善人是積陰德,他說陰德是人們都不知道的,既然知道了就不是陰德,他只是覺得大災之年大家需要幫助而已。

后來有一個托缽乞食的和尚來到此地,李善人就想供養這個和尚,讓他為當地的百姓誦經說法,免去荒年之災。

和尚笑笑說:“當地百姓是有荒年之災,不是被你救助了嗎?不是我誦經說法免去荒年之災,是你廣施財物幫大家度過了荒年之災。本來今年你命中有災禍降臨,但是因為你廣行布施,幫助了很多人,所以你的災禍也被你自己的善行免了?!?

在這場自然災害中,李善人沒有顧惜自己的財物,一心想著幫他人度過難關,表面上看是舍才,實際上是他心里有一個“舍”字,他能舍下自己的私欲,毫無雜念的為他人著想。

施財的人把財物給予他人的同時,也將貪妄的雜念放下,使自己和自己身邊的人都變得至純至善。

布施當中,財施對人的幫助是顯而易見的,那么法施是怎么回事兒呢,它又能對接受施舍者起到什么作用呢?

以法施幫助他人

法施是指用佛法去開導他人,幫他人解脫心理上的痛苦,或者點撥他人,使他人獲得謀生技能。印光法師解釋說:“其人不知善惡邪正,及三世因果,六道輪回,并了生脫死切要法門,方便善巧而為宣說?;蛞苑?、菩薩、祖師、善知識所說契理契機之書印送流通。俾見聞者生正信心,漸次深入,以至了生脫死,超凡入圣者,皆名法施?!?

在佛陀的時代,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佛陀出去化緣的時候,在路上碰到一位非常年邁的駝背老者。他正一手拄拐一手拿碗在路邊乞討。駝背老者慢慢地移動,看上去很吃力的樣子。佛陀看著這一幕,憐憫之心頓起,趕緊走過去伸出雙手扶住老者,他說:“老人家當心,你行動如此不便,怎么還出來乞討,難道沒有孩子照顧你嗎?”

哪知老者卻回答說自己有七個兒子,而且七個兒子還都已經成家了,只是他們都忙于照料自己的妻子兒女,沒有人愿意照顧他這個沒用的老頭子,所以就把他趕出了家門。老者在回答問話的時候,一抬頭認出了佛陀,于是下跪懇求佛陀想辦法教化自己的七個兒子。

佛陀很耐心地告訴老者:“這個不難,只要講講道理就可以了?!?

老者回答:“我的七個兒子是不會聽我講道理的,這樣教育他們行不通?!?

佛陀卻說:“道理是說給你的,只要你用心聽就行了?!?

老者不解地問:“只要我用心聽?那應當怎么辦才好?”

佛陀卻說:“你就不要多想了,只要你用一顆虔誠的心拿好自己的拐杖,走路小心,若有惡狗來了還可以用拐杖打跑它。”

老人什么也沒有說,不過他是有些明白了,這個拐杖還真的就是他現在唯一的依靠呀!”從此老人真的依照佛陀的指示,心無他想,只和這個拐杖相伴,于是他也慢慢高興了起來。似乎再也沒有了煩惱。

有一天老者的七個兒子聽說城里有一位佛陀可以賜福給世人,于是他們分別帶了妻子兒女去祈求一家人平平安安,他們到那的時候,看見佛陀正在給人們說法。恰好老者這一天也來到了佛陀說法的地方,佛陀看到了這個老者,就請他上臺上說說,為何他一個叫花子還這樣面帶笑容,春光滿面的樣子。

老者不知自己的兒子就在臺下,于是說了自己的經過,還說自己現在心無他求,一心和這個拐杖相伴,因為這拐杖曾幫助他走過十分危險的路;也曾讓他渡河時能知水的深淺;假如有惡狗,它還可以幫他把狗趕走。只因有了它的陪伴,自己現在真的是毫無煩惱,高興的很。

老者的七個兒子聽到這兒,個個心里覺得慚愧之極,爭相接老者回家贍養。

故事中的佛陀布施道理和方法,最終使老者的幾個兒子放下私心重拾孝道。

與財施相比,法施的作用更大,因為財施的作用是有限的,你給他一千塊錢、一萬塊錢,他總有用完的時候,你告訴他一個道理,比如上文中的孝道,不但他自己有所改變,還能影響周圍的人和他們的子孫也奉行孝道。

印光大師聲譽很高,遠離世間繁雜一心修行,民國大總統孫文送他匾額他閉關不出,有錢人愿意供養,他果斷謝絕。出家人修行不為名譽,但求廣度眾生。

阿彌陀佛為比丘時,曾發四十八愿,求托生一切眾生中。他愿“同其形體,通其語言。以設教化故,上自天帝,下至微細蟲蟻,皆托生其中,設化無量劫?!?

不只是印光大師和阿彌陀佛發愿廣度眾生,所有出家人都有度化眾生的誓愿,無德大師也是一位不求名譽,廣度眾生的大師。

一日,無德大師在院子里除草時,有三個修行者來找他,他們問無德大師:“人都說皈依佛門即可除去人生的煩惱與疾苦,可是我們已經信佛多年了,為什么還是煩惱連連,不高興,到底是我們那里做的不對了呢?”

無德大師站起身,看了他們三人一眼,說道:“想要除煩惱得快樂十分簡單,但是你們先要清楚自己是為什么而活著?!?

三個人相互對視了一眼,不知大師為什么有此一問。他們中的一個回答說:“反正不可以死呀!不是說好死不如賴活嘛?!绷硪粋€接著回答:“我活著是為了掙好多的錢,將來老了可以享受兒孫滿堂,衣食無憂的生活?!弊詈笠粋€說道:“我沒想那么多,只知道如果我現在死了,我的一家老小就沒人養活了。”

聽完他們的回答,無德大師笑了:“難怪你們如此煩惱,你們的生活只是為了活著,養老,或者被迫無奈,沒有自己的信念,你們當然會活的痛苦疲憊?!?

三人都相視一笑,不約而同地說道:“信念,說出來簡單,信念能當飯吃嗎?”無德大師隨即問道:“那你們說,你們怎樣才會快樂?”

他們中一個說:“有一個好名聲,被人們敬仰,自然就快樂了。”另一個則說:“得有美滿的愛情婚姻,這樣才會快樂?!弊詈笠粋€說:“必須有很多的錢,不然不會快樂的。”

無德大師聽完三個人的話大聲說:“可是我想問一下你們,為什么有的人名譽很好,可也有煩惱,家庭美滿且也有痛苦,錢財多的花不完居然也有很多的憂愁,這是什么原因呢?”三個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無話可說。

大師接著說:“我們的理想信念不是空的口號,而是我們對待生活的積極態度,有了這些我們才可以以一種好的心態,服務于人、奉獻于人,才會得到人們的敬仰,得到愛情婚姻,才可能快樂,有了錢財也是要用在該用之處,只有以此幫助別人才會有真正的快樂?!?

三個人聽了無德大師的話充滿感激,他們明白了怎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從此生活中的痛苦就少多了。無德大師的盛名越來越大,于是有更多的人來找他,他也為更多的人解除各種煩惱。

有一位信佛的家庭主婦,她每天都要采摘自家花園的花去寺院拜佛。有一次她拜佛出來剛好遇到無德大師。

無德大師贊賞地對她說:“你每天這樣虔誠拜佛,必將有好的福報。”

主婦當然非常高興,回答說:“多謝大師,這是我應該的,我每天到這里來都會有種心靈被洗滌的感覺,覺得非常輕松。只是這好的心情總無法持續保持,一回到家就又會被家庭瑣事擾亂,不知如何是好。”

無德大師問道:“你既是每天以鮮花供佛,自是對花草非常了解。我問你,對這花,我們應如何保持其清新鮮艷。”

主婦回答說:“這很簡單,只要勤于澆水,修剪殘肢就可以了。”

無德大師說:“對內心清凈的保持是一樣的,我們應當每天以理想信念澆灌我們自己,修剪我們的心靈殘枝,這樣才可以保持一顆清靜的心?!?

主婦聽了頓時大悟,從此她每天都心情愉快。

一念佛一念魔,法施者的指引既是保持清涼本心的指引,在這清涼本心的指引之下,很多人都會受益。修行人廣度他人卻不求世間福報,只為護持眾生,讓眾生放下痛苦和繁瑣快樂地生活。

法施能幫人改變觀念轉惡為善,能讓人們擺脫痛苦找到快樂,那無畏施又怎樣呢?

融化心中的恐怖

無畏施是指在眾生身心不安、恐懼、害怕的時候,能夠幫助他,消除她的恐懼。比如國家受到外敵入侵的時候,我們的軍隊去前方保衛國土,保障人們生活的安寧,這就是無畏施。再比如,有膽小的人不敢走夜路,膽大的人陪他走夜路,這也是無畏施。總之,能使眾生身心安定、遠離恐怖的布施都是無畏施。

印光法師說:“無畏施,一切眾生,好生惡死,普勸同人,戒殺護生。并人有怖畏,或弭其禍,或啟其衷,是小無畏施。一切眾生,終難免死,死而復生,生而復死,永劫長懷此之怖畏。令彼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漸次進修,至成佛道,是名大無畏施?!?

車不能超載,否則就有車毀人亡的危險。人也是如此,人生之路,漫長坎坷,要適時為心靈減負,否則一旦人的心理負擔過重,就會感到壓抑,會把自己捆綁的越來越緊,甚至會到幾乎窒息的程度。心靈的重負終歸需要解脫,只有松開綁縛、解脫內心才能祥和平靜。

人在生病的時候往往會有抱怨恐懼,尤其是在病情重大總是醫治不好的情況下,恐懼的心理會更加突出,圣居士生病的時候,印光大師給圣居士寫了一封信:聽說圣居士生了病,應該會一天比一天好,慢慢起來的。世間不明佛理的人一生病,要么怨天尤人,要么求神驅鬼,這樣做有損無益。居士一向修持凈業,而且現在夫人料理家事,妻賢子孝,心中沒有可以憂慮的事情了,因此應該將家事、包括自己的身心都放下,讓內心一塵不染,專心修持,不起絲毫的雜念。如果是壽命不該盡,這病也是消除了業障,如果不這樣想,一直擔心能否迅速痊愈,反而添了病。

印光大師明確了恐懼對人造成的不利影響,恐懼起到的是一種加深負擔、加重病情的作用,大師給圣居士寫信,正是為了給圣居士鼓勵和對待病癥的方法,讓其消除恐懼不起雜念。

消除一個人的恐怖,使他放下恐怖內心安寧平靜是無畏施最大的作用。

印光法師說:“財施、法施、無畏施這三種施,財施只在現生,后兩種直盡未來。凡欲利人宜隨己力而實行之?!蹦敲窗凑帐┥岬哪康膩矸诸?,另外幾種布施又是什么呢?

放下獨占隨時布施

隨至施,是八施中的第一施,指的是施鄰近者、施親近者、施現至者。

人人都放下獨占欲,將愛的東西分與他人分享,幸福和快樂就會越分越多。

印光法師說:“眾生心性,與佛同儔,迷悟向背,各有其由。大眾受苦,我豈獨樂。凡欲利人以期圓成自己福慧者,宜隨己力而施之?!狈◣熜男院檬?,要眾生快樂而非獨樂,只有做到這一點,才可以稱得上是真正擁有了幸福。

一花獨放花香微弱,百花齊放香飄百里,一位修行中的高僧,在寺院的角落種了一棵菊花,風雨洗禮中過了兩年,竟然已是滿院子的菊花了,只要是來寺廟上香的人都會贊嘆這菊花的美麗迷人?;ㄏ闼囊?,飄到了離寺廟很遠的村里去了。于是便有人向高僧提出請求,想要些菊花種到自己的院子里。高僧答應了,并且親自動手挖了幾株最美麗的,連帶根須,一起送給了這個人。

人們聽說這個消息后,都紛紛到寺廟里來要花。高僧也非常高興地一一答應,并親手為他們挖菊央。就這樣沒過幾天,院子里的菊花就被挖了個一干二凈。在一個秋末冬初的黃昏,高僧的徒弟們看了這沒有菊花的空院落,都不禁感嘆:“多么可惜呀!這滿院子的菊花,就這樣沒有了。”

高僧卻不以為然,他笑著對其弟子說:“你們不應當為此嘆息,應當高興,用心想一想,再過幾年這里將會是什么樣的景象,整村的菊花,到處都是菊香撲鼻!”

“整村的菊花,漫山遍野的花香,那將是多么迷人的景象啊!”徒弟們心里一陣陣歡喜。

高僧見弟子們個個向往的神情,滿臉的笑容,恰似那菊花的絢麗燦爛。

是呀,美好的東西只有大家共同分享,讓每個人都體會到幸福地滋味,哪怕是因此而使得自己一無所有,也應當是件非常幸福的事。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香滿園,這就是獨樂不如眾樂的道理。

幫助他人并非提前計劃好的,很多時候是隨意的、是不經意的。

無為居士給大眾講過這樣一個助人恰好助己的故事:

在抗日戰爭的時候,曾有一位年輕的士兵在上前線的途中救了一位正跳河自盡的村婦??墒谴鍕D被救之后并不感謝這個士兵,而是不斷地責怪他。士兵十分不解,一再追問。于是村婦告訴他,自己的丈夫被別人陷害入了監獄,家中只留下三個等待養育的孩子和一個年邁的老母。如今老母病重,她把家中所有值錢的全部當了,卻只當了一塊銀元,沒想到的是就連這一塊銀元居然還是假的,現在真的是走投無路,只有跳河了。

這個士兵聽完了村婦的訴說,非常同情她的遭遇,于是把自己身上僅有的一塊銀元給了村婦,讓她給老母治病,卻把她的假銀元隨手拿在了身上奔赴前線。

可就是這一塊假銀元,在一次阻擊戰中救了這個士兵的命。原來在戰場上,剛好有顆子彈打中了這士兵,可被打中的部位正好放著那個假銀元。士兵時候驚嘆:“這假銀元真是千金難買呀!”

士兵布施的時候,沒有惜才心,只想著安慰救助那位陷于困境中的村婦,這是隨至施的典型事例。

人人都樂于助人,人人也都可以得到幫助。生命總是充滿著無限的可能,讓我們共同努力,讓助人之風刮便人間大地。

送你一個心安

怖畏施是八施中的第二施,不少佛門大師解釋這種布施說是有畏故施,因為怖畏纏而行惠施。怖是恐怖,畏是畏懼、害怕,怖畏施就是在人們恐懼害怕的時候,給人以安慰,指導,幫人解決實際的問題、擺脫恐怖的心境。

這種布施和上文中提到的無畏施是同一類布施,只是無畏施是從施舍者施舍什么的角度來說的,而怖畏施是從為什么要布施,即布施的原因的角度來說的。

這種布施不像布施金錢和物質一樣,布施金錢和物質看得見,摸得著,成效是顯性的。怖畏施的成效是隱性的,但是作用卻是長久的,治愈一個人的恐怖,讓他有安全感,對一個人來說,這種靈魂上的幫助是受益終生的。

當給予一個人怖畏施的時候,布施者就必須放下私念,用善良和智慧幫對方解決問題。宋朝時候有一家富戶錢糧充足,但是這家的主人王三吝嗇苛刻,不管對待他家里的傭人還是對待相鄰,他都如此。三年之后,王三做生意賠了,從此家道敗落。到最后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了,王三帶著一家老小流浪街頭。

王三的母親年紀大了,經不住這樣的折騰,一下子就病倒了。王三沒錢給母親抓藥,想想自己平時做的那些壞事兒,心里后悔極了,他覺得對不住大家,也沒臉去求大家幫忙??粗徊⊥凑勰サ哪赣H,他心里難過極了。

剛巧一個僧人從這里路過,他問王三怎么回事兒,為什么不找別人幫忙等等,王三一邊流淚一邊傾訴。這位僧人聽了王三的訴說問他:“現在要是用你的生命換你母親的命,你愿意嗎?”王三連忙說愿意。僧人說既然你愿意,我保證你的母親就能夠得救。你臨死前還有什么話說嗎?王三忽然變得很難過:“我有錢的時候對相鄰和家里的傭人不好,常常算計他們,現在我自己流落街頭,嘗到了貧窮的滋味,死倒沒什么,就是覺得心里不安,我會在恐懼和后悔中痛苦地死去?!?

僧人說:“既然如此不安,你的相鄰們都還住在周圍,你也知道以前傭人們的家鄉住址,那你臨死前可以當著他們的面去悔過,等你都對他們悔過了,再回來找我求死,我保證到時候你的母親已經好起來了?!?

王三按照僧人說的,一家一家、一個人一個人地當面去道歉,人家罵他他就聽著,打他他也挨著,大家看他誠心悔過,出出氣也就不再計較了,兩個月之后,王三回到僧人那里,看到母親和一家老小都面色紅潤,看來母親的病真的好了。

王三對僧人說,現在他心安了,可以死了,僧人聽了哈哈大笑:“王三啊,你已經不用死了,你看,因為你的悔過,你的相鄰們花錢給你母親治好了病,而且他們還找了一間房子給你的家人住,你以前的傭人看在老人孩子的份上,照顧你母親直到病好。我不是真的要你死,我是要讓你悔過,還你一個心安,以后好好生活吧。”

這位僧人的布施,就是怖畏施,治愈了人的心病,讓人對人生有新的理解,重新做人,這種布施使人獲益終生。

放下自私知恩圖報

你既然對我有恩,我也應該回報你的恩情,這是報恩施,是八施中的第三施。報恩施這個說法明確了施者布施的原因。受人恩惠的人不忘回報對方是一種美德,但是報恩需要自我犧牲精神,需要放下很多自己在乎的東西心甘情愿地去給施者幫助。

知恩圖報是人性中的善,是讓人們心靈相通的鑰匙。印光法師在講解修凈土的法門時,曾提到報恩法門的修行,在這一法門中法師教化眾生知恩圖報。

印光大師說:“靜下來想想我們這一生,對我們恩情最大的,就是我們父母了。母親十月懷胎,三年哺乳,以及父母的教養恩德,這樣的大恩德,我們怎么才能報答呢?我們從無量劫中來,生生世世不可窮盡,未報的父母恩情也不可窮盡。我們的無量宿世父母,有的正經受苦難煎熬。如果我們不相信,就像母雞被殺了而小雞不信一樣。我們如果不思救度,猶如小雞雖然看見母雞被殺了但不知救度一樣。說道這里,應當涕淚交加,舉身投地,為宿世今生父母,以及恩師和眷屬們發菩提之心,至心稱念若干聲佛號。念念中先免其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往生之后,回到娑婆世界再盡行度脫。如果有至親骨肉、新遭喪亡的人,也應該一并回向。”這是印光大師在報恩法門中說的一段話。報恩不僅是印光大師一個人提倡,佛門把報恩當作一個法門來修,有一天,釋迦牟尼在舍衛國祗樹孤獨園為常常伴隨在身邊的弟子們說法,聽法的除了長隨他身邊的五百人之外,還有菩薩摩訶薩三萬八千人一起聽法。釋迦牟尼一邊給眾弟子說法,一邊往南走,忽然他看見路邊有一堆枯骨,他五體投地,恭恭敬敬地對那些枯骨行大禮。

這時阿難尊者對釋迦牟尼合掌說道:“世尊,為什么要頂禮膜拜這些枯骨呢?”

釋迦牟尼回答說:“你們雖然是我的座上弟子,出家的時間也不短了,但是知道的事情還是不夠廣博。這一堆枯骨或是我前世祖先的骨骸,或是我多生累世父母的骨骸,所以我才對他們頂禮膜拜?!?

釋迦牟尼接著對阿難尊者說:“請你把這一堆骨骸分成兩份,男人的骨骸顏色白而分量重,女子的骨骸顏色偏黑而分量輕。”

阿難尊者說:“人活著的時候,從著裝穿戴上一眼就能看出男女,人死了變成骨骸,弟子們看著都是一堆白骨,為什么還能分男女呢?”

釋迦牟尼說:“男子活著的時候,多有聽講佛經戒律,禮拜三寶,口念佛的名號,所以骨骸白而重。女子大都缺乏理性,偏重情感,把養育子女當作自己一生的責任,養育嬰兒的母乳是有血液變成的,每個嬰兒吮吸多于八斛四斗還要的白乳才能成活,所以,女子死后骨骸是黑色的,顏色也比較輕?!?

阿難尊者聽到這里悲傷的眼淚不自覺地流下來了,心也痛如刀絞。他大聲說:“母親的恩德,我們怎樣才能報答呢?”

釋迦牟尼說:“廣施恩德,渡父母脫苦,渡眾生脫苦?!?

父母之恩,是世間最大的恩德,我們應該時刻記著知恩圖報。報恩不只限于對父母,世間有緣人給我的們的幫助都要回報。只是因父母恩情而回報父母,這是子女對父母的回報,雖屬于報恩施,但叫做孝道,因他人幫助而回報他人的回報可以直接叫做報恩施,因得到父母他人的幫助而回報眾生的布施,是有大智慧的報恩施。幫助他人是一種善舉,回報他人是良知,以自己的善舉喚醒他人的良知,生活中就會多一份善良和美好。

放下雜念積累福報

求報施是八施中的第四施,求報施這三個字不難理解,它的意思是:我用真誠的心將你需要的東西布施給你,但我期待得到相應的回報。

上文中的報恩施,起碼是受人恩惠回報于人的做法,我們尚可理解和接受。但對于求報施里面所含的目的性我們可能有些質疑。

以我們對布施的理解,會覺得布施是應該不求回報的,起碼帶著這樣明確的求回報的目的去布施的做法,是讓人難以接受的。

但凡提到布施,我們就會默認為它是無私的,每個人都對崇高境界充滿向往,尤其是對于佛教中的布施,我們更不能接受它是存有私念的,但是這私念恰恰反映了人性的一部分。布施時修行的一個途徑,是為了讓人在行為中體會布施帶來的價值,從而放下自私、雜念。

眾生有別,心念也有別,所以布施的時候帶著自己的私念也是眾生的特性,我們必須接受這一客觀事實的存在。

印光法師告誡我們:“人生在世第一先要做好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焉。第二要行善積德。一舉一動,勿任情任意。必須想及此事,于我于親于人有利益否。不但做事如此,即居心動念,亦當如此。起好心,即有功德。起壞心,即有罪過。要想得好報,必須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有利于人物,無害于自他方可。倘不如此,何好報之可得。譬如以丑像置之于明鏡之前,決定莫有好像現出。所現者與此丑像了無有異。汝果深知此義,則將來必能做一正人君子,令一切人皆尊重而愛慕之也。祈審慎思察,則幸甚幸甚?!倍嘈猩撇际郧蠓e累功德福德,最終讓自己脫凡出苦。

放下雜念求得福報的人中,最明顯的就是袁了凡了,袁了凡年輕的時候曾遇到以為孔先生,孔先生說袁了凡跟他有緣分,要給他算一卦。于是袁了凡將孔先生帶回家,把孔先生的話告訴母親。母親同意讓孔先生給兒子算一卦后,孔先生算定袁了凡命中沒有科第,沒有子女,世壽五十三歲。

后來事實證明,孔先生這一掛算得很準,一下子就算定了袁了凡的一生。從此袁了凡不再升起其他欲望。

有一次袁了凡去一座廟里,恰巧遇到了云谷禪師。云谷禪師看他三天三夜沒休息,竟然沒起一個妄念,精神依舊很好,云谷禪師稱贊他說:“你三天三夜不打妄想,不是凡夫俗子?!?

袁了凡很老實地把孔先生算卦的事兒跟云谷禪師說了。

云谷禪師說:“我還以為你不是凡夫俗子,原來你只不過是個凡夫俗子而已?!?

袁了凡追問緣由,云谷禪師告訴他:“你被命運之說束縛,認為命有定數,所以只是個凡夫。”

云谷禪師告訴他:“自從遇到孔先生之后,你的命就由他算定了,命數是可以改的,命由我做,福自己求。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心,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

云谷禪師讓袁了凡放下雜念積累福報。袁了凡命中沒有科第,后來卻在京城附近為官,命中沒有兒女,卻得了一兒一女,命中世壽五十三歲,可他六十九歲的時候還為后世子孫寫了《了凡四訓》。

袁了凡是一個凡夫,他改造命運的方法是:放下心中雜念,布施行善,而他所求的科第、兒女也都得到了,他沒有求長壽,但是世壽也超過了他命中注定的五十三歲。

世間人大多都有得到福報的愿望,人是可以求福報的,而且求得到,但報在因上求,哪里是因呢?心就是因,發什么樣的心是最根本的。把你的各種欲望雜念一起放下,只求一顆清凈心,世間人不想出家,但是可以行善,用一刻沒有雜念的心行善,這福報就得到了。

從因果上來說,報是果,行為才是因,是種子,只有去除雜念惡念,你的種子才純善,你的果報才是福德。所以求報施對世間人來說,隨時欲望,確實有益于眾生的,也是很值得提倡的。

我學先祖常行布施

習先施是對祖上行善布施的傳承,“我家長夜惠施無斷。我今生在信家施家,我家本來常樂布施。我若不施;便斷種族。為護種族而行惠施。是名習先施。”習先施不只是施者個人的善念,還是施者的一種責任。

施者傳承祖上的布施善行時,若自己的私念與這一善行傳統發生沖突,他必然會放下私念延續祖上的傳統,這也正是習先施布施的根基所在。

印光大師講過這樣一個公案:乾隆辛巳,豫省黃河潰決,陸地上水深過丈,受水災地區的房屋大部分被淹沒,陳留縣有個姓曹的人,他的房子也沉沒了,三天三夜之后,人們都說房子里面的人肯定沒有生還的可能了,但是水退了之后,他的房子居然沒有崩塌,而且他和他的家口也都安然無事,有人問他有過什么善行,他說他們家每年收的租子,除了一家人衣食足用之外,全部都接濟相鄰的貧困之人,到他這一代已經是第五代了。

雖說是人有實德,天有奇報,但他說他從未刻意求過福報之類的,這布施的行為只是為了承襲祖上的傳統。

如果是不明這種布施的用意,只是承襲了先祖的遺訓和承擔了維護祖宗德行的責任,從修行上說,這種修行是在事相上修。

從修持方法上來說,修行分為從心上修,從理上修,從事相上修,從心上修是最深層次的修行,從理上修是比較深層次的修行,從事相上修是最基本的修行方法。從心上修能成佛做祖,從理上修能成為大德大賢,從事相上修能積累福德果報。習先施者如果不明先祖深意,就是從事相上修,這就好比廣種世間福田,有福報的收獲也是必然的結果。

印光大師講習先施的公案故事,是提倡人們多行善事,廣種福田。這不是針對佛門修行人的,這是針對世間大眾的。世間大眾每個人都可以為子孫做榜樣,每個有著積德行善家風的子孫都有責任守護先祖榮耀。

只為了卻凡塵事

在八施當中,希天施希求生天勝異熟果才去布施。他們想命終之后生天上,今天的布施會使他們受天妙樂。希天施更貼合出家人的修行,也有佛教書籍上說希天施修的是菩薩道,但無論布施的目的和原因是什么,布施行為終歸是施惠于他人的一種善行。

拿起和放下是一種心念的兩面,除非連放下也一起放下,人才會變得純粹,然而這種純粹是很難存在于人世間的,所以希天施為了放下凡塵雜事成就修行而布施的目的,也是人生修行的一個階段。

印光法師認為希天施是出家人修行到某個階段后必然產生的心念,是把修行推向圓滿的必經之路。

在佛陀的時代,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一天致遠大師出去化緣的時候,在路上碰到一位年邁的駝背老者,他正一手拄著拐一手拿著碗在路邊乞討。駝背老者慢慢地移動,很吃力的樣子。致遠大師看著這一幕,憐憫之心頓起,趕緊走上前去,伸出雙手扶住老者說道:“當心了老人家,你行動如此不便,怎么還出來乞討,難道沒有孩子照顧你嗎?”

哪知老者回答說自己有七個兒子,而且還都已經成家了,只是他們都忙于照料自己的妻子兒女,沒有人愿意照顧他這個沒用的老頭子,就把他趕出了家門。老者在回答問話的時候,一抬頭認出了致遠大師,于是下跪懇求致遠大師想辦法幫自己教化一下自己的七個兒子。

致遠大師很耐心地告訴老者:“這個不難,只要講講道理就可以了?!?

老者說:“我的七個兒子是不會聽我說道理的,這樣教育他們行不通。”

致遠大師卻說:“道理是說給你的,只要你用心聽就可以了。”

老者不解地問:“只要我用心聽,那應當怎么辦才好?”

致遠大師卻說:“你就不要多想了,只要你用一顆虔誠的心拿好自己的拐杖就行,走路小心,若有惡狗來了還可以用拐杖打跑它?!?

老人什么也沒有說,不過他是有些明白了,這個拐杖還真的就是他現在唯一的依靠!”從此老人真的依照致遠大師的指示,心無他想,只和這個拐杖相伴,他也慢慢高興了起來。再也沒有了煩惱。

有一天老者的七個兒子聽說城里有一位致遠大師可以賜福給世人,于是帶了妻子兒女去祈求一家人平平安安,他們到那時,看見致遠大師正在給人們說法。

恰好老者這一天也來到了致遠大師說法的地方,致遠大師看到了這個老者,就請他上臺上說說,為何他一個叫花子還這樣面帶笑容,春光滿面的樣子。

老者不知自己的兒子就在臺下,于是說了自己的經過,還說自己現在心無他求,一心只和這個拐杖相伴,因為這拐杖能夠幫我走路、幫我好好的生活,它曾幫助我走過十分危險的路;也曾讓我渡河時能知水的深淺;假如有惡狗,它還可以幫我把狗趕走,保護我。只因有了它的陪伴,我現在真的是毫無煩惱,高興的很。

老者的七個兒子聽到這兒,個個心里覺得慚愧之極,爭相接老者回家贍養。

之后,老者和老者的兒子一起去拜謝致遠大師,致遠大師說他只是在做一個修行人該做的事兒,在這種布施中,他會早成正果,受天妙樂。

致遠大師的這種布施就是希天施。其實放下凡塵事一心為修行的希天施,也可引申到生活中來,人生原本就是一場修行,在這場修行中,沿著內心的直覺真實的行走才能知道我們要到何處去,我們為什么要在人生中修行,所以希天施不一定非得是修行人的專屬,它可以是每一個人的行布施時的心念。

廣行布施美名傳

本節要講的是八施中的第七施——要名施,為得廣大妙善稱譽聲頌美名,遍諸方域而行惠施稱為要名施。

人生短暫,布施便布施了,不必非要有所得,但凡塵俗世,走到哪里都有誘惑,有人放得下錢財,有人放得下繁瑣,也有人放得下功名,人的所求不同,放得下的和所需求的也就不同,所以施者有要名施這個目的也在常理之中。

凡是有明確目的的布施都可能會被認為功利性比較強,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布施的目的不同,恰恰說明布施者的境界不同。

要名施者為得廣大妙善稱譽聲頌美名而布施,從平常人的角度講,名聲是一個人的尊嚴,歷史上有多少英雄為留清名舍棄生命。不貪財、不求利,一心布施,留得一個好的名聲,這也是施者對生命尊嚴的呵護和對人生價值的追求。從出家人的角度說,這倒有點像以身傳法,布施者善妙美名廣傳,對向善的人是一種激勵,而且會讓他們有方向感,也會效仿布施者廣行布施;除此之外,這流傳的善名還給了需要救助的人一種希望,這善名善行讓處于困境中的人知道人間還有真愛在,還有大善之人廣行布施,希望是一種精神糧食,是一種激勵,能輔助人戰勝困境。

眾生根器不同,善悟之人心先悟,而后才有行為,而漸悟之人則更適合在行為中開啟心智,印光法師講到布施的時候,曾說要名施是由行為而化心念的一種修行法門。

無德大師修行的就是這種法門,一日,無德大師在院子里除草時,有三個修行者來找他,并問無德大師說:“人都說皈依佛門即可除去人生的煩惱與疾苦,可是我們已經信佛多年了,為什么還是煩惱連連,不高興,到底是我們那里做的不對了呢?”

無德大師站起身形,看了他們三人一眼,說道:“想要除煩惱得快樂十分的簡單,但是你們先要清楚自己是為什么而活著?!?

三個人相互對視了一眼,不知大師為什么有此一問。之后他們中的一個回答說:“反正不可以死呀!不是說好死不如賴活著?!绷硪粋€接著回答:“我活著是為了掙好多的錢,將來老了可以享受兒孫滿堂,衣食無憂的生活?!弊詈笠粋€說道:“我沒想那么多,只知道如果我現在死了,我的一家老小就沒人養活了?!?

聽完他們的回答,無德大師笑了,“難怪你們如此煩惱,你們的生活只是為了活著,養老,被迫無奈,從沒有自己的理想信念,那當然就會活的痛苦疲憊?!?

三人都相視一笑,不約而同的說道:“理想信念,說出來簡單,就靠著就又飯吃嗎?”無德大師隨即問道:“那你們說怎樣你們才會快樂那?”

他們一個說:“有一個好名聲,被人們敬仰,自然快樂?!绷硪粋€則說:“得有美滿的愛情婚姻,才可以快樂?!弊詈笠粋€道:“必須有很多的錢,不然不會快樂的。”

無德大師聽完三個人的話大聲說:“可是我想問一下你們,為什么有的人名譽很好,可也有煩惱,家庭美滿且也有痛苦,錢財多的花不完居然也又很多的憂愁,這是什么原因呢?”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無話可說。

大師接著說:“我們的理想信念不是空的口號,而是我們對待生活的積極態度,有了這些我們才可以以一種好的心態,服務于人、奉獻于人,才會得到人們的敬仰,得到愛情婚姻,才可能快樂,有了錢財也是要用在該用之處,只有以此幫助別人才會有真正的快樂?!?

三個人聽了無德大師的話,漸漸明白了先前不快樂的原因。無德大師不斷地幫人們除掉煩惱,布施快樂,于是名氣越來越大,聲譽越來越高。更多的人來向無德大師求助。

一位信佛的家庭主婦,她每天都要采摘自家花園的花去寺院拜佛。有一次拜佛出來剛好遇到無德大師。

無德大師非常贊賞地對她說:“你每天這樣虔誠地拜佛,必將有好的福報?!?

主婦當然非常高興,回答說:“多謝大師,這是我應該的,我每天到這里來都會有一種心靈被洗滌的感覺,感覺非常輕松。只是這好的心情總無法保持,一回到家就又會被家庭瑣事擾亂,不知如何是好?!?

無德大師于是問道:“你既是每天以鮮花供佛,自是對花草非常了解。我且問你,對這花,我們應如何保持其清新鮮艷?!?

主婦遂回答說:“很簡單了,只要勤于澆水,修剪殘肢?!?

無德大師于是說:“對心靈的保持也是一樣的,我們應當每天以理想信念澆灌我們自己,修剪我們的心靈旁支,這樣自可以保持一顆清靜的心?!?

主婦謝過無德大師,并對大師說:“大師聲譽日漸高漲,心里可高興嗎?”

無德大師毫不掩飾地說:“高興啊。”

主婦不解地說:“聽說大師幫人解除煩惱是為了有更大的名聲,對此我一直很困惑,出家人本應該不求名聲的呀?”

無德大師笑道:“我的聲譽越來越大,那些像你一樣有煩惱的人就會來找我幫助,我就可以布施更多地快樂給他們了?!?

主婦聽了漸漸明白,”原來大師向要美名聲譽是為了布施更多的快樂呀!”

放下紅塵雜染事

本小節是八施中的最后一施,佛教典籍上解釋該布施:“為莊嚴心、為資助心、為資瑜伽、為得通慧菩提涅盤上義故施?!?

一個人的心日日夜夜被貪嗔癡所染,心被雜染了,他的世界就沒那么清凈了,如果心能清凈的話,他的世界就會變得清凈,如果去布施,一個人的雜念就會在布施的過程中漸漸地放下,便能身輕心安,心定能生智慧,一個人的智慧能幫助他更為客觀地看待這個世界,當一個人看到這個世界的真面目之后,他的心便開始遠離紅塵了。這樣不斷地布施下去,他的心量越來越寬廣,更會漸次增長智慧,直到展轉證得菩提涅盤,微妙上義。

印光法師教化:“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則一切智,無礙智,則得現前?!辈际┑男袨槟軡u漸去除人的妄念,讓人的智慧逐漸得以顯現。

印光法師告訴我們行善布施極為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我們自己脫離苦海,修得正果,還有利于社會穩定,天下太平。另外就是人心本是就具有佛性善根,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相信這一點,并以自身的的言行經常加以誘導,使人們一心行善向佛,則終會得佛果。

七里禪師就是看透了盜賊的山根佛性才以寬容感化教化盜賊的。曾經有一個盜賊把刀架在七里禪師的脖子上,要禪師交出所有值錢的東西。七里禪師便告訴盜賊:“所有的錢都放在抽屜里了,你可以自己過去拿,請不要打擾我參禪打坐。”于是盜賊跑了過去把抽屜里的錢全都拿了出來。沒想到禪師又告訴那盜賊,應當留一些錢給自己,自己還有其他的用途。盜賊行竊以來,從沒遇到過這樣的人,感覺很奇怪,可他還是留了一些錢給禪師。正當盜賊轉身要走的時候,禪師又告訴他拿了別人的錢應當說聲謝謝。那盜賊還真的說一句,然后匆匆走了。沒成想他剛出門就遇上了官差,被抓了回來,原來這是一個慣盜,差人早就跟著他了。

可是當差官向禪師取證的時候,禪師卻說,這盜賊沒有偷自己的錢,這錢是他向自己借的,臨走時他還跟自己道過謝呢。官差無奈,只好又把盜賊放了。盜賊終于被七里禪師的言行感化,本性回歸,善心出現,隨即拜入七里禪師門下。

太宗李世民時期,有過390名死囚同時被赦的奇跡:原來是這390名即將行刑的死囚集體向李世民請求,希望能夠在臨死之前回家探望一下家中的老小妻兒。李世民再三斟酌,做出了驚人決定,同意他們回家,而且不派人跟蹤,但是所有死囚必須在9個月后自己回來服刑。原來太宗也想借此機會,探究一下人心的究竟善惡。朝中大臣都不同意這樣做,他們認為這樣罪大惡極以致死刑的囚犯只要回了家就不會再回來了。但李世民還是下了這道旨意,沒想到的是,九個月后這390名死囚竟無一例外地都回到了監獄中。李世民有感于人心本善,特將這390名死囚都免了死罪。印光大師對此說:“人心若不被外物所迷,自己性德流露,都有這種感人的善心。”

布施善心,則人心向善,而布施者在布施的行為中彰顯佛性,體驗佛性,則終歸向正果修行,已達涅槃。

為你推薦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會員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江南 3420萬讀過
長安的荔枝(雷佳音、岳云鵬主演影視劇原著小說)
會員

同名實體書新鮮上市,馬伯庸歷史短小說“見微”系列神作!大唐天寶十四年,長安城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個任務:要在貴妃誕日之前,從嶺南運來新鮮荔枝。荔枝保鮮期只有三天,而嶺南距長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了家人,李善德只得放手一搏……古裝版社畜求生記,帝國夾縫中的小人物史詩。

馬伯庸 7.2萬讀過
天亮了,你就回來了
會員

《夏有喬木雅望天堂》作者籽月闊別3年全新力作,電子書全文首發。穿越時空元氣少女VS風度翩翩優質大叔。如果愛人突然消失,你會等幾年?江倩兮撞上時空折疊,短短10個小時,外界已過了23年,好不容易追到手的新婚丈夫,轉眼變成陌生大叔?!完美言情男主再添一員猛將:顧池!少年時,他是腹黑學霸,牢牢抓住姐姐的心。新婚時,他是甜美奶狗,撒嬌男人最好命。愛人無故失蹤,他在漫長等待里事業有成,溫潤不油膩的優質大叔誰能拒絕?

籽月 11萬讀過
麻衣神算子
會員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騎馬釣魚 738萬讀過
天之下
會員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三弦 29.5萬讀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州市| 将乐县| 普格县| 天全县| 尼木县| 玉山县| 定州市| 仪陇县| 桐乡市| 乌什县| 剑阁县| 博爱县| 融水| 麻江县| 南召县| 舟曲县| 灌云县| 桐柏县| 饶平县| 白沙| 融水| 富川| 盖州市| 吉首市| 固原市| 濮阳市| 桃江县| 太和县| 五河县| 博爱县| 平阴县| 舒兰市| 沈丘县| 南昌市| 客服| 闸北区| 东丰县| 和政县| 平和县| 南和县| 宁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