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抓住當下的幸福
- 靜心·舍得·放下之靜心
- 弘一法師
- 9528字
- 2016-11-02 21:22:28
活出生命的真諦
生命無常,人生幾十年看似很長,其實只在瞬息之間。面對生命,我們無暇置身于爭斗,無暇顧念左右逢源,只在乎是否活出了生命的真諦。
弘一法師對生命的詳解叫人念念不忘,在講經說法時,他曾引用這幾句話將生命的真諦闡釋得至清至純:“人生能有幾時?電光眨眼便過!趁未老未病,抖身心,撥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時工夫,修一時凈業。由他命終,我之盤纏預辦,前程穩當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難追!”
生命如此短暫,所以生命中的選擇也更加重要。一天,佛陀在弟子們乞食歸來后,問他們:“弟子們!你們每天忙忙碌碌托缽乞食,究竟為了什么?”
弟子們雙手合十,恭聲答道:“佛陀!我們是為了身體的滋養,以便長養色身,求得生命的清凈解脫??!”
佛陀用清澈的眼光環視了弟子們之后,又問道:“那么,你們且說說肉體的生命究竟有多長久?”
“佛陀,眾生的生命平均起來有幾十年的長度?!币晃坏茏映錆M信心地答道。
佛陀搖搖頭道:“你不了解生命的真相!”
另一位弟子見狀,充滿肅穆地說道:“人類的生命跟花草差不多,春天萌芽出枝;冬天枯萎凋零,化為塵土?!?
佛陀露出了笑容,說道:“嗯,你體察到了生命就像花草的生命一樣短暫,但是對佛法的了解,還僅限于表面?!?
“佛陀!我覺得生命就像是浮游生物一樣,早晨剛出生,到了晚上就會死亡,充其量不過一個晝夜的時間。”一位弟子無限悲愴地說道。
“哦!你雖對生命朝生暮死的現象能夠觀察入微,但對佛法的參悟還是不夠深入。”
在佛陀不斷地否定和啟發下,弟子們的靈性被激發出來了。有一個弟子說道:“佛陀!其實我們的生命和朝露沒有不同,看起來很美,但是被陽光一照射,一眨眼的工夫,就會干涸枯竭了?!?
佛陀含笑不語。
弟子們開始竊竊私語。
這時,一位弟子站起身來說:“佛陀!依弟子看,生命只不過在一呼一吸之間。”
佛陀聽罷,滿意地點點頭說:“人生的長度,就是一呼一吸,只有這樣地認識生命,才是真正體會了生命的精髓。弟子們,你們千萬不可懈怠放逸?!?
我們不要把事物看得過于復雜,真理往往是簡單而樸素的。我們應該用一顆平常心去面對生活,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鐘、每一時刻,勇猛精進,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活出生命的真諦。
摒棄重負抓住現在
現實是客觀的,但因為很多人的心中化解不開,所以他們的內心會有一份重負。這負擔讓他們無法走出過去,無法面對現在,因此人們需要化解內心的情節,需要重新修復自我。
弘一法師曾引用了石屋禪師的幾句話來教化世人,幫助人們化解心結走出過去,“過去的事已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時梔子香?!逼湟馑急幻医忉尀椋骸斑^去的事不要再想,未來的尚未到,何必操心。聰明人抓住現在。梅子梔子都有季節性,一定要把握時節因緣,不能空空放過?!?
人本該抓住現在,這樣煩惱才會少,步履才會更堅定,如果為當下的事情煩惱而想改變明天,還不如理性地過好今天收效更大。
在大山深處的一個寺廟里,有一個小和尚每天負責早上清掃寺院里的落葉。對于這個差事,他早就厭煩了。
秋天到了,落葉更多了,這讓小和尚更加頭痛,于是去討教廟里的師兄弟該怎么辦才能讓自己輕松些。
后來,住持知道了他的煩惱,便主動找他談話。小和尚很誠實地對住持說了自己的委屈。
住持對他說:“明天你在打掃之前先用力搖樹,把落葉統統搖下來,后天就可以不用掃落葉了?!?
小和尚聽了住持的建議之后非常高興。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開始搖動寺院里的樹木,一直到所有的樹木都不會再落下一片葉子為止,然后,他用笤帚仔細地掃了一遍。這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開心。晚上,小和尚高興地想明天也許就不用這么累了,微笑著睡著了。
第二天,小和尚走到院子一看,頓時傻眼了:昨天的工夫全都白費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樣落葉滿地。
這時,住持笑呵呵地向他走了過來,語重心長地說:“傻孩子,你知道我為什么給你出那個主意嗎?我的意思就是要讓你明白,無論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葉還是會飄下來。”
小和尚聽完住持的話后終于頓悟。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有像小和尚一樣的困惑,企圖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把所有的煩惱都解決掉,而實際上,很多事是無法提前完成的,過早地為將來擔憂,于事無補,新的一天總會遇到新的問題。不要試圖透支明天的幸福,踏踏實實做好今天的事情才會留住本該屬于自己的快樂。
放下夢幻走向真實
有時候人的意志過于脆弱,在某種誘惑下,人們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幻想,那些幻想讓他們失去了求真務實的本性,片面地追求利益和虛榮,當頓然醒悟時,發現一切原來只是個破碎的夢。與其如此,倒不如堅定意志,從一開始就不給自己幻想的機會,與真實相伴而行,心里總是踏實很多。
弘一法師勸誡那些驅逐利益的世人,“何不趁早放下幻夢塵勞,勤修戒定智慧?!笔篱g人一生中能夠覺悟,甚為難得。覺悟愈早愈好,功力才能踏實。自己沒有真實功夫,很難體會大師的開示。
古時修行人有二三十歲即大徹大悟者,覺悟得早是放下得早。我們聞法太晚,放下更晚,必無成就可言。身心世界均屬幻夢塵勞,把一切虛幻不實的東西一齊放下,在戒定慧上下工夫,時時刻刻,精勤不懈,才有辦法。
人只有把虛幻的東西放在心外,才不會計較形式上的輕重大小,也只有這樣,人們才能擁有真實的自己。
唐朝宣宗皇帝李忱在沒有即位之前,曾經為了避難而隱居在佛寺中,擔任那里鹽官禪師的書記。他非常欣賞佛教中不立文字,不著形象,不假外求的思想。
當時,他隱居的寺廟住持是黃檗禪師。有一天,李忱看到黃檗禪師對佛像頂禮膜拜,于是走上前去問:“住持,你一直教導我們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為什么你卻在這里虔誠地禮拜佛像呢?”
黃檗禪師生氣地說:“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應該要如是求,你懂什么???”
李忱聽了很不服氣,嘲笑著說:“既然如此,那么禪師以前說的話都是裝模作樣了?”
黃檗禪師聽了,大為惱火,狠狠地打了李忱一個耳光。李忱被禪師的突然施暴嚇壞了,愣在一旁,過了幾秒鐘才不高興地說:“虧你還是個信佛之人,怎么能這么粗暴呢!”
黃檗禪師走上前去,又狠狠地打了他一個耳光,說:“這里是什么地方,你竟然敢對我說粗說細?!?
李忱不甘示弱地辯解道:“既然你能拜佛、拜法、拜僧,我為什么就不能說粗說細呢?”
黃檗禪師笑著說:“你說得很對,我可以拜佛、拜法、拜僧,你也可以說粗說細。”
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這是無心禪,不管是有心的還是無心的,都是真心的。所以,既不能跟一般人同流合污做壞事,也不要標新立異,要不拘泥于形式,形式只是外在的東西,并不重要,只要一個人能擁有堅定的意志,保持真實的自己,形式的存在就是虛幻的。
尋找人生本來的樣子
平淡的絕對的清凈,這才是人生本來的樣子。
弘一法師告誡眾生:“存心養性,須要耐煩耐苦,耐驚耐怕,方得純熟?!?
寡欲故靜,有主則虛。
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
宜靜默,宜從容,宜謹嚴,宜儉約。
敬守此心,則心定;斂抑其氣,則氣平。
心氣平和來自人的內心,但修身和修心一樣重要。有一個叫元持的學僧在無德禪師座下參學多年,學習非常勤奮,但始終對禪法不曾領悟。
有一次,在晚參的時候,元持特意向無德禪師請示說:“大師,弟子遁入空門多年了,可是對一切仍然懵懂不知,空受信施供養,請大師以慈悲為懷,告訴弟子,每天在修持、作務之外,還有什么是必修的課程?”
無德禪師回答道:“你最好看管好你的兩只鷲、兩只鹿、兩只鷹,約束口中一條蟲,并且時刻和一只熊斗爭,除此之外,還要看護好一個病人。如果你能做到這一切并善盡職責,相信對你會有很大的幫助?!?
元持迷惑地說道:“大師!弟子來此參學,身邊并沒有帶什么鷲、鹿、鷹之類的動物,又怎么去看管呢?再說了,我想了解的是與參學有關的東西,和這些動物有什么關系呢?”
無德禪師笑了笑說道:“我所說的兩只鷲,就是你的眼睛,要你看管好它即是讓你做到非禮勿視;兩只鹿,是指你的雙腳,你要把持好,做到非禮勿行,別讓它走罪惡的道路;兩只鷹,指的是你的雙手,要讓它能夠盡到自己的責任,非禮勿動;一條蟲則是指你的舌頭,約束它做到非禮勿言;那只熊是你的心,你要克制它的自私,非禮勿想;而病人,就是指你的身體,希望你不要讓它陷于罪惡。”
聽了無德禪師的教誨之后,元持默默地點了點頭似有所悟。
修身和修心一樣重要,人只有不斷地認識自己,不斷地重新審視自己,克制自己的弱點,不斷修正自己的言行,讓自己不斷地完善,才能讓自己的內心不斷凈化和清潔,才能獲得社會的認可和尊重。
人如果耐不住煩苦,就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有一個游云僧找到了一座廢棄的寺廟棲身,不久之后,他居然也收了幾個門徒。
每天他都會讓徒弟打掃寺院,管理菜園,而他則像個禪師一樣,像模像樣地打坐,然后把書上的佛理背下一些,給徒弟們曲解一番。
每天中午,和尚都要到自己的禪房里睡午覺。徒弟們見了,就問道:“大師,你為什么每天中午都要去睡覺呢?”
和尚說:“孔子每天中午都要睡一會兒,在夢中向周公討教,醒來后用先賢的話教育弟子。我每天睡午覺,也是去見先賢?!钡茏觽兟犃艘簿筒辉僭儐柫?。
有一天中午,弟子們在禪房打坐時,實在熬不住睡著了。恰巧和尚進來了,于是把他們叫醒,訓斥道:“你們怎么能在打坐的時候睡覺呢,難道你們不知道打坐的時候應該心如止水嗎?”
弟子們回答說:“我們去見古圣先賢了,就如同孔子去見他們一樣。”
和尚一聽,愣了一下,他想,“這不是自己每天跟弟子們說的話嗎?如果不能自圓其說,那不是否定自己嗎?”想到這里,他靈機一動,問:“那么古圣先賢給你們作了什么訓示?。空f給我聽聽?!?
弟子回答說:“我們見到了先賢,并問‘我們的師父每天都來向你們討教,你們都講了些什么,能不能也告訴我們一點呢?’但是令人奇怪的是,他們竟然說從來沒有見過你?!?
和尚一聽,愣在那里,臉上紅一塊白一塊,非常尷尬。
做人一定要誠實,謊言只能讓自己陷入更深的漩渦而無力自拔,只能讓自己失去別人的信任,失去人心。要吸取和尚的教訓,不要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舍一份虛榮,得一份真相
虛榮是指表面上的榮耀,虛假的榮名,是本身不存在的想象好的事物。只有舍棄虛榮才能夠得到真相。
弘一法師在講經說佛時教化世人不可有虛妄之心,當還事物本來面目。放下心中不可逾越的神圣,不必執著于虛榮表象,事情就會還原。有位禪師很喜歡用偈詩來概括事理,讓弟子自己去領悟。
有一天,他來了雅興,順手寫了兩句話:“綿綿陰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弊尩茏觽儏⒀?。
一個弟子自作聰明地搶先說:“其中沒有淋到雨的人,肯定是穿了雨衣?!?
禪師聽了后不語,只是緩緩地搖了搖頭。
接著另一個弟子說:“我想這應該是一次局部雨。這種現象雖然不多見,但還是有可能碰到的。沒有淋到雨的人,走的正是沒有下雨的這邊?!闭f完這話,他滿懷信心地看了看師父。
禪師笑了笑,仍然沉默不語。
第三個弟子見師父沒有表態,于是說:“你們的解釋太牽強了,其實道理很簡單,那個沒有淋到雨的人在屋檐下行走呢?!闭f完后,得意洋洋地瞟了兩位師兄一眼,準備接受禪師的贊賞。
禪師朝弟子們笑了笑,緩緩地說道:“你們都非常聰明,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設想出種種不淋一人的條件或理由,但是你們鉆入了牛角尖,錯誤地執著于不淋一人這一點上。事實上,如果你們換一個角度想一想,所謂的‘不淋一人’,不就是兩個人都在淋雨嗎?”
很多時候,我們都把思維限制在固定的模式中,死鉆牛角尖,死死地拽住約定俗成的東西,認為那是不可更改的真理,循規蹈矩,無法解脫自我。事實上,如果你放下心中不可逾越的神圣,換一個角度去思考,你會發現,原來事情并不是自己想的那樣。
人們有時候不愿意舍棄原有的認識,所以才不會有新的開悟。虛榮是外相,只有懂得付出才能得到真的收獲,有時候這收獲就是給眾生一路光明。
有一天,洞山良介禪師在晚上說法時沒有點燈,有位能忍禪僧就問他:“為什么不點燈呢?”
洞山良介禪師聽后,對侍者說:“你去拿三斤燈油送給這位能忍禪僧!”
能忍當時并沒有去想洞山禪師的話是否有其他的意思,但是經過一夜的參究,他若有所悟,于是拿出全部積蓄,舉辦齋會,供奉大眾,并跟大眾一起生活。
一晃三年過去了,他來向洞山禪師告辭,意欲他去。
這時雪峰禪師剛巧在洞山禪師身邊,等能忍走后,他問洞山禪師:“這位禪僧走了以后,不知還會不會回來?”
洞山禪師回答道:“他知道他可以走,但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才可以再回來。你不放心,可以去僧堂看看他?!?
雪峰到了僧堂,豈知能忍回到僧堂以后,就坐在自己的席位上往生了。
雪峰禪師立刻跑去向洞山禪師報告此事。洞山禪師說道:“他雖然往生了,但是如果和我相比較,卻比我慢了三十年?!?
生活中的一些東西,該舍棄的一定不要留戀,一個人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不要被自己的貪念所累。只有放棄了該放棄的東西,才會有機會去爭取更加有價值的東西。
做真實的自己
敢于順從內心的人是真實的,敢于承認錯誤的人是勇敢的,有一顆真實而勇敢的心,你才是真正的自己。
弘一法師曾指點聽他講佛的人說:“若失本心,即當懺悔。懺悔之法,是為清涼?!?
懺悔不是叫你天天想已做的事,這個錯了,那個錯了,如再這樣想就是再造罪,每想一次即再造一次。已做的過失知道了,以后不再做叫懺悔,至于究竟圓滿徹底的懺悔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五逆十惡的罪業都能徹底鏟除,怎能不清涼呢?
如果要獲得內心的清涼,回歸真實的本性,做真實的自己,除了懺悔外,還要懂得原諒,不懂得原諒的人總是糾纏于一些小事兒,從而錯失了自己的本性。
朱友峰是一位虔誠的居士,為了趕到大佛寺參加早課,天剛破曉,他就捧著鮮花及供果趕到了寺院,可是剛踏進院門就與迎面而來的香客撞了個滿懷,鮮花和水果散了一地。
朱友峰看著散落在地的東西,心疼地說:“是誰這么冒失,撞翻了我的貢品,一定要給我一個交代。”
香客看著盛怒的朱友峰說:“我又不是故意的,干嗎那么兇巴巴的!”
朱友峰見對方絲毫沒有道歉的意思,于是提高了嗓門說:“你的態度太氣人了,今天沒有個說法別想離開。”
于是,他們爭吵起來,后來甚至相互謾罵。
爭吵之聲驚動了廣圄禪師。于是禪師循聲找到了他們,并問起爭吵的緣故。
聽完他們的敘述后,廣圄禪師解勸道:“莽撞自然不應該,但是不接受道歉同樣不對,能夠相互包容對方的過失,尋找自己的缺點并誠心接受別人的道歉,才是智者的舉止?!?
原諒是善的本心,這位居士與香客的爭吵就錯失了兩人的本心。弘一法師在講述本心時就說,本心即禪宗講的真如本性,教下講的菩提心,《大乘起信論》講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觀經》講的至誠心、深心、回向發愿心,儒家講的誠意、正心。大乘佛法通常講的四弘誓愿、六度——布施心、持戒心、忍辱心、精進心、禪定心、般若心,這都是大乘菩薩的本心。凈宗所講的清凈心、平等心、覺心是本心。就凈宗總括來說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心。這個心要是失掉,立刻就要懺悔。真心悔改,心地即清涼。
居士與香客的爭執沒有任何意義,只是讓他們的心境更加繁雜,離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遠。所以,如失本心當即刻懺悔,內心沒有繁雜才會清涼,清涼之心才能保持堅定,我們才找到真實的自己。
從容面對生死
面對生死,弘一大師的心情是何等平靜,態度何等從容。他憑借佛學的智慧,想明白了生死的道理。從容來自智慧的頭腦,我們平常人也應該修一顆看淡生死的寧靜心。
讓我們通過大師的演講來感悟一下大師對生死的通透見解。古詩云:“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比松詈笠欢未笫仑M可須臾忘耶。今為講述,如下所列。
當病重時應將一切家事及自己身體皆悉放下,專意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能如是者,如壽已盡,決定往生。如壽未盡,雖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因心至專誠,故能滅除宿世惡業也。倘不如是放下一切專意念佛者,如壽已盡,決定不能往生,因自己專求病愈不求往生,無由往生故。如壽未盡,因其一心希望病愈,妄生憂怖,不惟不能速愈,反更增加病苦耳。
病未重時,亦可服藥,但仍須精進念佛,勿作服藥愈病之想。病既重時,可以不服藥也。余昔臥病石室,有勸延醫服藥者,說偈謝云:“阿彌陀佛,無上醫王,舍此不求,是謂癡狂。一句彌陀,阿伽陀藥,舍此不服,是謂大錯。”因平日既信凈土法門,諄諄為人講說,今白患病何反舍此而求醫藥,可不謂為癡狂大錯耶。若病重時痛苦甚劇者,切勿驚惶。因此病苦,乃宿世業障?;蛞嗍寝D未來三途惡道之苦,于今生輕受,以速了償也。
自己所有衣服諸物,宜于病重之時,即施他人。若依《地藏菩薩本愿經如來贊嘆品》所言供養經像等,則彌善矣。
若病重時,神識猶清,應請善知識為之說法,盡力安慰。舉病者今生所修善業,一一詳言而贊嘆之,令病者心生歡喜,無有疑慮。自知命終之后,承斯善業,決定生西。
人們既然能參透生死,也不必執著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兒,人生在世,事事隨行就可以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次,一位富人請仙崖禪師為家族興旺寫些祝語,以便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
仙崖禪師展開紙,寫道:“父死,子死,孫死。”
富人看了之后非常生氣,說道:“大師,我敬重您,請您寫些祝語,可是您為什么會寫些詛咒的話呢?”
仙崖禪師解釋道:“假如你的兒子先于你離開人世,你將十分悲痛;假如你的孫子在你兒子的面前死去,那你和你的兒子都將會悲痛欲絕;假如你的家人一代一代地照我所寫的次序死去,那就叫享盡天年。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興旺。”
禪師認為,不管能否察覺到,人類的存在是不能與自然偏離的。
人生在世,一切皆為自然。事事隨行,何必苛求虛無的完美呢?人越是想強調自我,想達到一種不可能的完美,就越會偏離存在的中心。
獲得真正的價值
貪婪是人的本性,只是對于不同的人來說,貪心的輕重也不相同。很多失敗在貪念初起時就已經注定,所以去除貪心是為了讓你的內心更純凈,內心越純凈目標越明確,因此你想要的真正價值——無論是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都將來到你的面前。
弘一法師在講佛時提到貪字,就用經書中的話告誡人們:“離貪嫉者能凈心中貪欲云翳,猶如夜月,眾星圍繞?!?
佛家擅長以故事讓人領悟佛法勸誡,對于貪婪,讓我們跟隨大師的指點,一起來看看貪心的結果如何。
有一個年輕人,頗有些才華,對各類技藝都有涉獵,但是真正的學業卻一塌糊涂,一直沒有太大的長進。
萬般無奈之下,他去請求禪師為他指點迷津。
禪師聽完他的敘述后,微笑著說:“施主路上辛苦了,我安排人為你準備齋飯吧!”
禪師吩咐人在桌子上擺滿了各種不同花樣的齋飯,而且很多是年輕人未曾見過的。
開始用齋后,年輕人揮動著筷子想嘗盡每一道菜的味道,所以用齋完畢后,他吃得非常飽,甚至有一些腹脹。
飯后禪師問他:“你都吃出了什么味道?”
年輕人摸了摸肚子,很為難地說:“百種滋味都有,我已經無法分辨,只覺得肚子撐脹?!?
禪師笑了笑,又問:“那你現在是否舒服呢?是否滿足了呢?”
年輕人回答道:“現在我很難受?!?
禪師笑了笑,不再說話。
第二天一早,禪師帶著年輕人一同去登山。當他們爬到半山腰的時候,年輕人發現那里有很多稀奇的小石頭,于是一邊走,一邊把自己喜歡的石頭放入口袋中。很快,他的袋子便被裝得滿滿的,他已經背不動了,但是又舍不得丟掉。
禪師看到他氣喘吁吁的樣子,生氣地說:“該放下了,你背這么重的東西,怎么能登到山頂呢?”
年輕人望著那未曾到過的山頂,頓時徹悟,立即拋下袋子,邁著輕盈的步伐繼續前進。
人生在世,不能夠貪戀任何事物,要學會放棄,只有學會放棄,生活才會更加輕松,才能向更高的人生頂峰沖刺。
其實一切眾生大的煩惱是貪嗔、嫉妒。佛在一切經論中常常勸我們把貪、嗔、癡三毒煩惱斷掉,這是修行的根本。心中有三毒才遇到外面的毒害,假如心中無三毒,喝毒藥如飲甘露,因心內無毒,它不起作用。
若遇毒蟲咬傷,應生慚愧心。民國初年,印光大師住的房中有臭蟲、跳蚤、蚊蟲等,都不驅除。小侍者欲為大師清理,大師不許,并說:“我的德行不夠,留著它們叫我改過自新?!贝髱熎呤畾q以后,所住的房間沒有一個臭蟲或跳蚤。
大師是做一個榜樣給我們看,他可以做到,每個人都可以做到。晚間沒有浮云,可以看到星星月亮清清楚楚,這可以用來比喻人若離開貪嫉,則心中清凈,見事不逡。
抓住當下的幸福
很多人總是容易在生活中患得患失,為過去的所作所為后悔,為將來的生活和目標愁苦郁悶。其實只有抓住當下才能投入地生活,只有投入地生活才能真正體會生活的幸福所在。
弘一法師就曾對聽他講佛的僧眾和信徒們說:“凡夫之心,不能無依,而娑婆耳根最利,聽自念佛之音亦親切。但初機未熟,久或昏沉,故聽鐘念之,最為有益也。”
大師擅長以故事點化那些暫時無法開悟的人們。來看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座香火旺盛的寺廟,香客每天絡繹不絕。
大殿橫梁上的一只蜘蛛,天長日久受香火的熏陶,漸漸有了佛性。一轉眼,一千年過去了,蜘蛛的悟性提高了不少。
一天,佛祖問蜘蛛:“你在這里受了千年的香火也算是前世修來的造化,我問你個問題吧,考考你的悟性如何?!?
蜘蛛高興地答道:“能夠得到佛祖的指點,是我的造化?!狈鹱鎲枺骸澳阌X得世間最珍貴的是什么?”
蜘蛛想了想,回答:“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聽后只是微微一笑,離開了。
轉眼又一千年過去了,蜘蛛依舊在橫梁上修行,悟性又提高了不少。
一日,佛祖又問蜘蛛:“還記得我一千年前問你的問題嗎?你現在是否有了新的感悟呢?”
蜘蛛依舊回答道:“我依舊覺得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說:“你再好好想想,我會再來找你的?!?
轉眼又一千年過去了。
突然刮了一場大風,一滴甘露被吹到了蜘蛛網上,蜘蛛見甘露晶瑩透亮,頓生愛慕之意,于是久久凝視著甘露出神,心中升起了無限的歡喜。可不久之后,甘露又被風帶走了,蜘蛛覺得悵然若失。
于是佛祖問蜘蛛:“你覺得世間最珍貴的是什么?”
蜘蛛還沉浸在失去甘露的痛苦中,于是隨口答道:“‘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無奈地說:“既然你依舊是這樣的認識,不如帶你到人間走一遭吧!”
蜘蛛投胎做了官宦人家的小姐,父母給她取名為“珠兒”。
一晃,十六載過去了,珠兒變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經常被召進宮陪伴長風公主玩耍。
一天,皇上在宮中宴請新科狀元郎甘露,珠兒也被請入宮中。甘露在席間吟詩作賦,文筆和才華都很出眾,在場的所有少女都被傾倒了。珠兒并沒有在意身邊少女們的歡呼,因為她知道這是佛祖賜給她的因緣。
一日,珠兒陪母親去上香,在寺院碰到了甘露和他的家人,兩位長者在拜過佛后到一邊話家常了,珠兒和甘露閑來無事,于是到走廊上歇息。
珠兒開心地問甘露:“你還記得十六年前的事情嗎?”
甘露很詫異,說:“珠兒姑娘看來聰慧過人,但是未免有點異想天開?!闭f罷,便轉身離去了。
珠兒很傷心,佛祖既然安排了這段姻緣卻又為何讓甘露對我視而不見呢?
幾天后,皇帝下詔,賜婚給新科狀元,新娘是長風公主,并命令珠兒和太子芝草也擇吉日完婚。珠兒聽到這個信息后,如五雷轟頂,她怎么也想不明白佛祖為什么會這樣安排,在接下來的幾日,珠兒茶不思飯不想,人日漸消瘦。
太子芝草得知珠兒的情況后,馬上趕來探望,看著病榻上奄奄一息的珠兒,他哭道:“那日,我對你一見傾心,發誓非你不娶,如果你死了,我必定不會茍活。”說完拔出了寶劍要自刎。
這時佛祖出現了,他對奄奄一息的珠兒說:“你太執迷不悟了,你想想甘露是誰帶來的?是風,也是風將他帶走了,所以甘露是屬于風的,他對你來說不過是一道美麗的風景而已。而芝草是當年廟前的一棵小草,他仰慕了你三千年,但是你卻從沒有低頭看他一眼。蜘蛛,你現在想想,世間最珍貴的是什么!”
蜘蛛恍然大悟,于是回答道:“佛祖,之前是我太癡妄了,世間最珍貴的是眼前的幸福?!?
佛祖微笑著離開了,珠兒和太子芝草緊緊地擁抱在了一起。
很多時候,愛情是可遇不可求的,有緣則聚,無緣則散。愛情在動靜之間,緣分在聚散之間。如果說愛情是源源不斷的小溪,緣分則是偶爾投到溪水中蕩起陣陣漣漪的石子;如果說愛情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緣分則是偶爾光顧的浪跡四方的旅人。有緣人自會發現,無緣者任他尋千百度也會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