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請把心調(diào)到微笑的頻道
- 靜心·舍得·放下之靜心
- 弘一法師
- 10411字
- 2016-11-02 21:22:28
你也能在微笑中舉重若輕
那顆純正的心,有著一份堅定,也有著一種舉重若輕的大氣,于是他在微笑中修成正果。
弘一法師對于因果的見解頗深,他曾給他的善友們講過由于開悟而最終修得正果的一個修行故事。
世尊的弟子中有一位名周利檠陀伽者,根機很鈍,其兄教他讀誦上項偈子,經(jīng)過三個月之久都背誦不出來,認為不可造就,令其回家,他哭泣不肯去。世尊見到,教他兩句偈,后來他證得羅漢,大開圓解,辯才無礙。世尊說周利檠陀伽前生是一位三藏法師,會講經(jīng)說法,但是吝法,教人總要留一手,所以今生得愚癡報。
世尊教他時,教了上一句,下一句又忘了;教了下一句,上一句又忘了。以周尊者之鈍才尚能證到羅漢,我們比他總好一點,若今生不能成就,毋乃太自棄了。
對于世人來說,相信因果并非消極認命,而是在確定了目標后,將目標當成一粒種子,想要讓它生根發(fā)芽就要給它施肥澆水,有耕種必有收獲,有付出必有回報。
從佛學上來說,法是無影無形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想要求得真法,只需潛心修行便是真正的付出。唐朝名相裴休,是一位學禪的居士,他曾將自己參禪的心得記錄下來并編印成冊。
有一次,他將自己的書籍呈送給黃檗禪師,希望能得到黃檗禪師的指點。
黃檗禪師接過之后,隨手往桌上一扔,許久之后才問裴休:“你能夠懂我的意思嗎?”
裴休誠實地回答:“我不懂大師的意思!”
黃檗禪師便開示道:“‘禪’是教外別傳,不設(shè)文字的,你把佛法真理寫在這個上面,是扼殺了佛法的真諦,也失去了悟道的真意,所以我才不看。”
裴休聽了以后,對禪更加契入,對黃檗禪師也更加敬重,并作頌贊曰:
自從大士傳心印,額有圓珠七尺身,
掛錫十年棲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濱,
八千龍象隨高步,萬里香花結(jié)勝因,
擬欲事師為弟子,不知將法示何人?
黃檗禪師看了以后,并沒有任何的評論之意,只道:“心如大海無邊際,口吐紅蓮養(yǎng)病身,自有一雙無事手,不曾只揖等閑人。”
真正的佛法需要潛心修行,認真領(lǐng)悟,不是通過一些簡單的文字就可以詮釋出來的。
有因必有果,有怎樣的付出必有怎樣的收獲。如果苦修善學,愚鈍之人也能成正果;如果只想詮釋禪佛,必然無法到達真境界。
笑容總在雜念頓起時消失
意動則心動,念由心生,心念平和才能智慧過人。假如為外物所擾,笑容就會在你雜念頓起的時候離你遠去。
弘一法師一直教化世人要心念平和,不張揚,不外顯,即:發(fā)心學道,如道業(yè)有成。只可自己知道,不必向人家說,說了他未必信,反而生毀謗。
“端坐正思惟”這句話不能看呆,六祖大師在《壇經(jīng)》中講“坐禪”并不是打坐,坐是不動,心不動叫坐,對五欲六塵不動心謂之坐。禪是不著相,外不著相日禪,內(nèi)不動心日坐。
石屋禪師在外云游說法時,碰到了一位青年男子,暢談之下,不知不覺天色已晚,兩人一同投宿到一家旅店。
半夜,禪師聽見有人在他的屋子里躡手躡腳地走動,于是問:“天亮了嗎?”
一個青年答道:“還沒有!”
禪師再次開口問道:“你到底是誰?”
對方回答:“小偷。”
石屋禪師道:“喔!你原來是一個小偷,這是第幾次了?”
對方回答:“數(shù)不清了。”
石屋禪師問道:“每偷一次,你會快樂多久?”
“那要看偷到的東西的價值了!”對方回答。
石屋禪師又問道:“那你的快樂能夠持續(xù)多久呢?”
對方回道:“幾天而已,過后仍舊是不快樂。”
石屋禪師說:“哦,原來只是一個鼠賊,為什么不做一次大的呢?”
對方問:“原來我們是同道中人,你一共做了多少次啊?”
石屋禪師回道:“只有一次而已,但讓我終生受用啊!”
對方急忙問:“在哪里偷的,能告訴我嗎?”
禪師突然抓住這個青年的胸口問道:“這個你懂嗎?這個是無窮無盡的寶藏,如果你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它,畢生受用不盡。”
一語驚醒夢中人,青年從此改邪歸正并且拜石屋禪師為師,后來成為了有名的禪者。
很多人就像是故事里的青年一樣,自身貯藏著無窮無盡的寶藏卻不知道,常因圖一時之快,心念一起便誤入歧途。妄失本性的人又怎么能夠得到永遠的快樂呢?又怎么能有真正的收獲呢?
大師教化:真正修行的人最要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所作所為是否與佛的教誨相應(yīng)。少批評人,少說是非長短。身口意三業(yè),口業(yè)最易犯,往往障礙了自己與大眾的修學。少發(fā)議論,心中自然清凈慈悲。“無知”即古人所講的大智若愚,心中有真實的智慧,在修持方面,永遠精進不退,懈怠墮落就都能離開。
嘩眾取寵讓人儀態(tài)盡失
有些人愛玩兒小聰明,其實真正聰明的人總是很低調(diào),因為他們知道,自作聰明只不過是嘩眾取寵而已。真正有智慧的人從來不過度虛榮和過度表現(xiàn),任何時候,他們都知道如何銘心智。
弘一法師身為一代宗師,但一直不忘謙虛自檢,他對自己說:“真正修行人的態(tài)度是如癡如呆。我們比古代大德比不上,即民初的先賢也比不上,自以為聰明是劣智,自以為了不起而看不起別人是修道人的大忌。先要知道自己的過失,工夫才能有進步。等覺菩薩還時時刻刻檢點自己的過失,何況我們凡夫,毛病習氣太多太多了。”
大師也曾以故事點化世人不要故作聰明:有兩個寺廟相鄰不遠,一個寺廟的僧人外出辦事時,必定會經(jīng)過另一個寺廟。每當這個時候,另一個寺廟的僧人總要想辦法出來“斗法”。
一天早上,一個小沙彌出去辦事,路過另一個寺廟門的時候,這個寺廟里的和尚攔住了他的去路。
“你要到哪里去?”和尚問道。
小沙彌回答道:“腳到哪里,我就到哪里!”
和尚無話可說,敗下陣來,回去請教自己的師父。
師父告訴他說:“明天你繼續(xù)問他,如果他還是這樣回答,那你就說,如果沒有腳的話,你到哪里去呢?那么他一定回答不了!”
第二天一早,昨天敗下陣的和尚早早地守候在廟門前。一會兒,昨天那個小沙彌從寺院里走了出來,和尚急不可耐地沖上前去攔住他,輕蔑地問道:“你要到哪里去?”
“風走到哪里,我就到哪里!”小沙彌不慌不忙地說。
和尚再次語塞,愣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小沙彌揚長而去,和尚只好垂頭喪氣地去請教師父。
師父聽了和尚的描述,很不高興,責備道:“你真是太笨了。你為什么不問他如果沒有風,你到哪里去?他一定答不出來!如果下次他再隨便編個名目,比如,水到哪里,我到哪里。那你就問他:如果沒有水,你到哪里?他一定答不出來!”
聽了師父的這番話,和尚高興極了,他心想,明天看你怎么應(yīng)付我!
第三天,和尚又早早地等候在寺廟門前,等小沙彌過來后,和尚走上前去問:“你到哪里去呢?”
小沙彌被糾纏煩了,于是告訴他:“我要到菜場去!”
和尚本來準備了一大堆問題用來刁難小沙彌,可是聽到小沙彌這么說,和尚傻乎乎地站在那里無言以對。
一個有大智慧的人,不會無聊地去和別人做沒有任何意義的糾結(jié)。人應(yīng)該多花一點時間修正自己,提高自己,讓自己的生命得到釋放和解脫。
找到心中盛開的蓮花
滾滾紅塵,能擁有一顆慈悲之心尤為可貴!多一份慈悲心,世間就多一份溫暖。慈悲應(yīng)存在于每個人心中,讓那份禪意,讓那朵圣潔的蓮花在心中燦爛地綻放!
佛家信奉心懷慈悲、普度眾生。弘一法師在給僧眾們演講的時候也曾就佛家的慈悲度化之心與眾人分享:“今日在本寺演講,適值念佛會期。故為說修凈土宗者應(yīng)注意的幾項。”
修凈土宗者,應(yīng)常常發(fā)代眾生受苦心。愿以一肩負擔一切眾生,代其受苦。所謂一切眾生者,非限一縣一省,乃至全世界。若依佛經(jīng)說,如此世界之形,更有許多不可說之世界,有如此之多故。凡此一切世界之眾生,所造種種惡業(yè)應(yīng)受種種之苦,我愿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負擔,決不畏其多苦,請旁人分任。因最初發(fā)誓愿,決定愿以一人之力救護一切。
譬如日,不以世界多故,多日出現(xiàn)。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眾生。今以一人之力,負擔一切眾生,亦如是。
慈悲就是為大家而忙碌,并非一己之私。有一次,佛光禪師問克契和尚:“你到這里來學禪已經(jīng)二十余年了,但是從來沒有向我問過道,這是為什么呢?”
克契和尚答道:“禪師每日都很繁忙,我實在不敢打擾。”
時光荏苒,很快又三年過去了,佛光禪師再次見到了克契和尚,于是問道:“你到我這邊來,今天我有空,我們談?wù)劇!?
克契趕快合掌作禮道:“我知道禪師很忙,不敢浪費您老的時間!”
佛光禪師知道他是過分的謙虛,便說道:“學道是需要不斷參悟的,不來問我怎么參透啊?”
克契依然說:“因為禪師太忙了。”
佛光禪師聽后大聲呵斥道:“忙!忙!忙!我是為大家忙,當然也包括你。”
聽了禪師的話,克契和尚終于有所悟。
原來禪師一直為大家忙碌,一直為度化眾生而忙碌,他忽視了禪師的慈悲之心,一直以一顆自私之心去揣度別人,所以以至于光陰空流二十年。
做一只快樂的蝴蝶
只要你有一顆快樂的心,你也可以像蝴蝶一樣在花叢中快樂地飛來飛去,與花兒嬉戲,以湖水為鏡欣賞自己美麗的舞姿。
對待眼前的事情誠心誠意去處理,不推脫、不怠慢就是良好心態(tài)的體現(xiàn)。做事情就像修佛一樣,弘一法師針對修佛就曾說:“每日行一次或二次三次,必須至心誠懇,未可潦草塞責。”印光老法師也曾說:“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吾人修持藥師如來法門者,應(yīng)深味斯言,以自求多福也。”
有一個小和尚整天悶悶不樂,于是去找?guī)煾搁_示,禪師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一個黃昏,莊子信步來到城外的草地上,他覺得自己很久都沒有這樣自在了。之前,他一直為無法被別人理解而壓抑痛苦,為了摒除心中的雜念,他想了很多辦法,希望只沉靜在自己的生活中。
他躺在草地上,微風中泥土和青草混雜的香味不時撲來,這時的莊子覺得放松極了,于是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夢鄉(xiāng)。他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在夢中他竟然變成了一只自由自在的蝴蝶。他在花叢中快樂地飛來飛去,與花兒嬉戲,以湖水為鏡欣賞自己美麗的舞姿。
突然,他醒了過來,但是好長一段時間無法分清現(xiàn)實與夢境,良久之后,他不禁哀嘆道:“夢境無論多么美好總歸是夢,夢醒之后莊子依舊是莊子。”于是他怏怏不快地回到了城里。
可是有一天,他終于想明白了,自己又何嘗不是那只自由自在的蝴蝶呢?自己如此苦悶完全是因為自己心態(tài)的緣故,于是從此之后莊子變得快樂起來。
禪師對小和尚說:“你的快樂別人是不能主宰的,關(guān)鍵要看自己。”
小和尚頓悟。
心態(tài)能左右你的一切,包括成敗。不要忽視自己的心態(tài),更不要因為心態(tài)而使你成為失敗者。
同一件事情,抱有不同心態(tài)的人取得的結(jié)果可能截然相反。改變自己的最好方法是擁有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拋棄那些消極危險的心態(tài),將自己的弱勢變?yōu)閮?yōu)勢,或?qū)⒆约旱膬?yōu)勢充分發(fā)揮。
財富是無形的
財富和金錢不是同一個概念,人們之所以失意,是因為沒有看到自己擁有的大量財富。我們擁有親人的關(guān)懷;擁有朋友的包容;擁有路人的相視一笑,這些都是無形的財富。
弘一法師在給信徒們講經(jīng)時將這種財富一語道盡:“佛法本以出世間為歸趣,其意義高深,常人很難了解。若藥師法門,不但對于出世間往生成佛的道理屢屢言及,就是最淺近的現(xiàn)代人類生活亦特別注重。如經(jīng)中所說:‘消災(zāi)除難,離苦得樂,福壽康寧,所求如意,不相侵陵,互為饒益’等,皆屬于此類。”
一個年輕人經(jīng)常怨天尤人,抱怨自己時運不濟,于是找到無德禪師,希望可以得到開示。
無德禪師看見年輕人愁眉不展,問道:“施主,你為什么不高興?”
年輕人嘆道:“我不知道為什么自己總是那么貧窮,佛祖真是太不公平了!”
“窮?但我覺得你很富有啊!”無德禪師不解地說。
“這從何說起呢?”
無德禪師避而不答,反問道:“如果我打斷你的一只手,給你一千兩銀子,你答應(yīng)嗎?”
“不答應(yīng)!”
“那我用一萬兩買你的一只眼睛,你干嗎?”無德禪師又問。
“當然不干!”
“假如把你變成一個快死的老頭,給你一百萬兩黃金,你同意嗎?”禪師接著問。
“堅決不!”
“這就對了。有一雙眼睛,你就可以學習;有一雙手,你就可以勞動;有美好的青春,你就可以奮斗,這樣算起來,你也是個富翁了。”禪師微笑著說。
健康是無價之寶。身體是我們最大的資本,是一個人從事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有力保障,有健康才有希望,有希望才有一切。如果失去了健康,就算得到了全世界的財富也無福消受。
別忽視純真自然之心
人們有一種天然的智慧,只是一路走來被生活磨礪得所剩無幾,所以我們才會覺得辛苦。人若有一顆自然之心,便能保留一份天性中的智慧,讓人生更加從容而豐富。
弘一法師講經(jīng)時,對人們的天然智慧做如是說:“藥師經(jīng)云,‘應(yīng)生無垢濁心,無怒害心,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舍平等之心’就是這個意思。”前兩句從反面轉(zhuǎn)說,“無垢濁心”就是智心,“無怒害心”就是悲心。下一句正說,“舍”及“平等之心”就是智心,余屬悲心。
釋迦牟尼為了開悟弟子,給他們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個商人先后娶了四個老婆,第一個老婆為人處事機靈圓滑,并時刻陪伴在他身邊,就像是他的影子;第二個老婆是他搶來的,花容月貌,身邊的人都很羨慕他;第三個老婆善于操持家務(wù),讓他無后顧之憂;第四個老婆每天忙忙碌碌,但是商人卻不知道她在忙什么,所以很多時候都會忘記還有她的存在。
一次商人要出遠門了,但是旅途十分辛苦,所以他決定選一個老婆陪他同行。于是他將四個老婆召集在一起問:“我要遠行,你們誰愿意跟我同行。”
第一個老婆一改常態(tài)說:“我是不會陪你去的,你還是找其他人吧!”第二個老婆說:“別忘記我可是你搶來的,所以不會陪你去受苦的!”第三個老婆說:“我向來身體不好,所以無法承受路途顛簸之苦,就不隨你去了,但是可以送你到城外。”第四個老婆說:“你放心吧,只要你需要,我隨時會在你身邊!”
聽完老婆們的話后,商人感慨道:“到了關(guān)鍵時刻才能看到人心啊!”
釋迦牟尼對弟子們說:“你們現(xiàn)在明白了吧,那四個老婆其實就是你們自己。第一個老婆是肉體,肉體最終是會與你分開的;第二個老婆是金錢,很多人一輩子都在為它奔忙,可是到頭來卻無法帶走它;第三個老婆是自己的妻子,雖然生前可以同甘共苦,但是死后還是會分開;第四個老婆是指人的天性,你可以忽視它,但是它卻始終對你不離不棄,無論你處于何種境界,它都不會背叛你。”
天性永遠與你相隨,所以人要保持自己的天性。
用心去愛,才能用心微笑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人世間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報,付出越多得到的回報越大。只想別人給予自己,那么得到的就會越來越少。
禪心就是一顆定慧之心,是不為外物所亂的心。法師講佛時就曾告誡眾僧徒要不為外物所亂:往生最重要的標準是佛在《無量壽經(jīng)》中告訴我們的“一向?qū)D睢薄!稄浲咏?jīng)》的標準又高一層是“一心不亂”,如夾雜其他念頭,一向?qū)D罹瓦_不到,專念尚且不成,一心不亂更做不到。
禪心總是能夠讓人開悟。相對于內(nèi)心來說一切都是外物,外物都是讓自己開悟的工具,而不是我們內(nèi)在的本體。斧頭鐮刀是工具,文字書本也是工具,禪心自在工具之外,只有真心體悟才能得到。
一次,慧能禪師在一戶人家借宿,發(fā)現(xiàn)主人午休時在念經(jīng),慧能傾耳細聽,但是感覺有些不對,于是對主人說:“你常常會誦經(jīng)嗎?你理解其中的含義嗎?”
主人搖搖頭說:“經(jīng)文真是太晦澀了,我沒有辦法理解。”
于是慧能就將剛才聽到的經(jīng)文講解給他聽:“當我們?yōu)槊疾艘簧螅覀兿氲玫绞裁茨兀慨斘覀兊纳叩搅吮M頭,心跳和呼吸都將停止的那一刻,我們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當我們的身體開始腐爛,塵歸塵,土歸土,我們又在哪里呢?”
聽了慧能禪師的講解之后,主人似有所悟,并隱約看到了生命的曙光。
之后,主人又翻出佛經(jīng)中他不理解的部分請慧能幫自己解釋,可是慧能笑著說:“施主,我并不識字,所以沒有辦法為你解讀,不如你直接讀給我聽吧!”
主人聽了慧能的回答之后非常吃驚,問道:“你既然不認識字,又怎么能夠理解其中的內(nèi)涵呢?這真是太奇怪了。”
慧能笑著說:“佛經(jīng)的玄妙和文字并沒有關(guān)系。文字很多時候只是一個輔助工具而已,佛經(jīng)的內(nèi)涵是需要用心去體會和理解的,這就如同騎馬不一定要勒緊韁繩一樣。”
文字可以幫我們記載一些東西,可以幫我們?nèi)腴T,但是卻并不能替代我們的頭腦,所以不可死讀書,不可盡信書本,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觀點,讓自己的思想自由馳騁。
最打動人的,是那份質(zhì)樸
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的背景襯托下反而更顯美麗。
若生恩愛時,當念凈土眷屬無有情愛,何當?shù)蒙鷥敉粒窟h離此愛。若生嗔恚時,當念凈土眷屬無有觸惱。
此是觀想方法,西方世界人絕無情愛,我們也應(yīng)當放棄,恢復(fù)到心地清凈平等。面色表示怒容者謂之嗔,心內(nèi)不高興不表現(xiàn)于外者謂之恚。比較有修養(yǎng)者,喜怒不形于色。
有一個財主,他的妻子生了七個如花似玉的女兒,為此他高興得不得了。每當有客人來訪,他都會叫出女兒展示一番,而每一位來訪的客人也都會對他花容月貌的女兒贊不絕口。
有一次,一個客人來訪時,財主按照慣例又叫出了自己的女兒,并問客人:“你覺得我的女兒美嗎?”
客人微笑著說:“這樣吧,我們來打一個賭,賭金是五百兩黃金。你讓你的女兒們盛裝打扮一番,然后到大街上行走,如果遇到她們的人都說她們漂亮,那么就算我輸,如果有一個人說她們不美,就是你輸。”
聽到有五百兩黃金,財主動心了,于是欣然同意。
把女兒們精心打扮了一番后,地主帶著女兒們上街了,見到七個女孩的人都說她們很美,財主為即將得到的黃金沾沾自喜。最后財主將七個女兒帶到了佛祖面前,并問佛祖:“大慈大悲的佛祖啊,你覺得我的女兒們美嗎?”
佛祖搖搖頭說:“不美。”
財主難以置信地問道:“可是見過她們的人都說她們很美,您為什么說她們不美呢?”
佛祖回答說:“世人看的是面容,而我看的是心靈。在我看來,評價一個人美丑的標準不是外貌,而是心靈。如果一個人能不貪錢財,不說惡言,不起邪念,才是真正的美!”
財主聽后灰溜溜地走了。
其實和財主打賭的客人是佛祖的弟子,讓財主到佛祖這里來是他安排的最后一站。
評價一個人美丑的標準不是外貌而是心靈,但是很多人喜歡以貌取人,忽略了內(nèi)心,其實只有純潔的心靈才是真正的美。
只有美麗的外表,沒有美麗的心靈的人,就算有再多的知識,知識也只能成為裝飾品。正如大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曾作過的比喻:“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的背景襯托下反而更顯美麗。”
培養(yǎng)善根積福德
廣行善事,積累福德。沒有善良之心,美好生活就會受到傷害。寬容博大是善是福,讓人敬服,讓自己心安,讓世界溫暖。
弘一法師對前來求福的信徒們說:“不信凈土真是福薄,念了《無量壽經(jīng)》就明白了。一聽就相信,乃是過去生中無量劫所培養(yǎng)的善根福德。即使下下品往生的,或一生造作罪業(yè),臨終懺悔往生者皆是大因緣大福德,絕非平常人。”
來看一個作繭自縛,失去福德的故事吧:有一個婦女在生育了一個兒子之后,還想再要一子。可是苦于沒有求子的方法,于是就問其他的女人:“你們有辦法讓我再生一個兒子嗎?”
其中有一位老婦人說:“我有辦法讓你再得貴子,但是你必須去行祀天之禮。”
婦女聽后高興地說:“那是當然,只不過我要用什么東西做禮物呢?”
老婦人不緊不慢地說:“只要你把兒子殺死,取其血以祀天,肯定可以再生幾個兒子。”
婦女因為求子心切,對老婦人的話深信不疑,真打算殺子祭天。
一位禪師得知此事后,解勸道:“你怎么傻到這種地步,為了還沒有出生的孩子卻殺死你辛苦撫養(yǎng)大的孩子,上天是不會允許你做這種殘忍的事情的。”
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和文中婦女一樣的人,為了一時的快樂,竟然作繭自縛,毀了一生的快樂。做人不可貪圖一時的享受或者利益而迷失了自己,從而毀了美好的生活。
你的心可以自由伸縮
世間人本來就活得不容易,既要承受種種外部的壓力,又要面對自己內(nèi)心的困惑。為了緩解這種壓力,排除內(nèi)心的困惑,人就需要修行自己的內(nèi)心,給自己的心一片自由的天空。
有人問弘一法師修佛是不是為了避世,大師回答:“常人見學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與世人罕有往來,遂疑佛法為消極的、厭世的,此說不然。”
學佛法者,固不應(yīng)迷戀塵世以貪求榮華富貴,但亦決非是冷淡之厭世者。因?qū)W佛法之人皆須發(fā)“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樂為苦樂,抱熱心救世之弘愿。不唯非消極,乃是積極中之積極者。雖居住山林中,亦非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學以預(yù)備將來出山救世之資具耳。與世俗青年學子在學校讀書為將來任事之準備者,甚相似。
心寬世界就寬,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一位前來拜師學道的修行之人問禪師:“師父,要怎樣才能丈量出心的大小呢?”
師父緩緩地說:“現(xiàn)在你把眼睛閉起來,在心里面用你的意識去鑄造一根毫毛,記得要用一分鐘的時間造好。”
于是,修行人閉起了眼睛。一分鐘后,師父問道:“你心里面的毫毛造好了沒有?”
修行人回答說:“造好了,我在心里造的這根毫毛又尖又細,而且完全將它的形狀想清楚了。”
師父對他進行了一番表揚之后,又對修行人說:“現(xiàn)在你重新在心里面造一座寶塔,記住也要在一分鐘之內(nèi)完全塑造好。”
修行人又遵照師父的指示,閉上眼睛重新在心里塑造了一座巍峨的寶塔,而且他將塔的形狀、大小、顏色,甚至哪個地方用琉璃瓦搭蓋,塔內(nèi)的裝潢設(shè)計、擺設(shè)等,都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師父微笑著對他說:“現(xiàn)在,你該知道心到底有多大了吧!在同樣的時間內(nèi),既能塑造一根毫毛,也能造一座高樓大廈,所以心的大小,是完全可以掌控的。如果我們把心收縮到很小,那么只能塑造毫毛;如果把心無限大地擴張,跟虛空、宇宙一樣浩瀚,我們的心就會變得無窮無盡,就能承載任何事物。”
每個人的心都和佛陀的心一樣可以伸縮自如,所以我們要在平日里擴大自己的心胸,包容天地,縱橫古今。
如果你能把心擴大到無窮無盡的時間、空間里面,那就是修行了,但是要切記,擴大心胸、構(gòu)筑人生,必須靠自己的努力去實現(xiàn)。
泥出蓮花只因有顆寧靜淡雅心
寧靜的心境能使人冷靜處事。心平氣和能化解一切矛盾。人生道路上總會遇到許多不如意的事,是否能心平氣和地去化解,這取決于一個人的心境是否寧靜。
不管是出家人還是俗家人,保持一份寧靜之心才能順暢通達。弘一法師就修心一事對眾人說:“近今經(jīng)濟學者,謂人人能生利,則人類生活發(fā)達,乃可共享幸福。因?qū)W⒅赜谏煲尚叛龇鸱ㄕ撸ㄊ欠掷簧庥泻τ谌祟悾苏f亦不免誤會。”
“若在家人信仰佛法者,不礙于職業(yè),士農(nóng)工商皆可為之。此理易明,可毋庸議。若出家之僧尼,常人觀之,似為極端分利而不生利之寄生蟲。但僧尼亦何嘗無事業(yè),僧尼之事業(yè)即是弘法利生。倘能教化世人,增上道德,其間接直接有真實大利益于人群者正無量矣。”
據(jù)說在日本,農(nóng)民被視為“賤民”,沒有社會地位,就連出家也是不允許的。有個叫做無三禪師的和尚,原本出身“賤民”,為了皈依佛門,假冒士族才實現(xiàn)了自己的愿望。
無三禪師在寺廟里潛心修行,淡泊名利,在住持去世后,被推任為新的住持。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無三禪師的“賤民身份”還是被人知道了,于是在舉行就任儀式的當天,有人出來刁難他:“賤民原本連做和尚的資格都沒有,你怎么配當寺廟的住持呢?”
在場的人誰也沒有料到會出現(xiàn)這種狀況,都站在那里不知所措,大殿里鴉雀無聲,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發(fā)難,無三禪師微笑著說:“泥出蓮花。”
尷尬而僵持的局面被打破了,大家歡呼喝彩,那個故意挑釁的人無言以對,心里暗暗佩服無三禪師的機智和果敢。
這突如其來的意外,并沒有攪和就職儀式,反而增加了無三禪師的威望,眾人對他更加敬佩。
之后,有個剛出家不久的小和尚向無三禪師請教,什么是“泥中蓮花”。無三禪師解釋說:“無論出身貧賤還是高貴,每一個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quán)利,貧窮只能使那些沒有抱負的人沉淪,但卻能造就那些有志氣的人。”
生活容不得一點兒馬虎,要想在生活中占據(jù)主角的地位,就要有真才實學,還要有一顆寧靜淡雅之心。一顆寧靜平和的心能征服外物,說服眾人,它才是人們所具有的最大力量。
天然無飾,便是本性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是人們追求的一種自然之美,這種美在生活中也被人們追捧,質(zhì)樸的天性總是能讓人感動。
弘一法師對修佛之人說:“佛法修習本性,去除虛妄不實之心。”沒有了虛妄不實之心,人的天然本性便會自然呈現(xiàn)。
有一天,小和尚無意中打破了師父心愛的茶杯,害怕師父責備自己,想偷偷地扔掉。可是,恰在這時,他聽見師父的腳步聲越來越近。于是,小和尚慌忙將打碎的茶杯藏在了身后。
師父進來之后,小和尚問:“師父,你說人為什么一定要死呢?”
師父望著小和尚,緩緩地說:“這是順其自然的事情,世間萬物,皆有生死。”
小和尚一聽,非常高興,將背后那只打碎了的茶杯拿了出來,說:“師父,你的茶杯已經(jīng)死了。”
佛學思想中有一個著名的偈語:“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天然無飾,便是本性。佛學中將生活看成是一種自然運動的狀態(tài)。不要為生活中失去自己的心愛之物而悲傷和痛苦,不要為生活中的悲歡離合而喜怒無常,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越來越輕松,才會越來越有滋味。
如果一個人隱瞞了自己的天性,借欺騙別人來顯示自己,那他得到的結(jié)果也將是被人欺騙。
從前,北天竺有位木師,技藝非常高明。他用木頭雕塑的女子,相貌端莊,穿上衣服,就和真的女子一樣。木女能夠走來走去,還可以給客人倒酒,和真人的唯一區(qū)別只是不能開口說話而已。
當時南天竺有一位技藝精湛的畫師,作畫栩栩如生。木師聽說后,就準備了豐盛的酒食,請畫師到家做客。
畫師來到木師家里后,木師便讓木女給客人倒酒夾菜,忙里忙外。畫師以為木女是個很溫順的真女子,心里生了愛慕之意。
飯后,木師極力挽留畫師住下,并讓木女站在畫師旁邊,侍候畫師,而且對畫師說:“這女子留在你屋里,好方便伺候你。”
主人離開后,畫師叫木女,可是木女沒有一點反應(yīng)。畫師以為這是因為女子害羞的緣故,因此上前牽她,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女子是木頭做的。
畫師心里非常的愧疚,也很生氣,自言自語道:“竟然騙我,我也得好好報復(fù)他一下才行。”
于是畫師就在墻上畫了一幅自己的像,又畫了一根繩子套在頸子上,還畫上一些鳥,啄食自己的嘴巴。畫完后,畫師躲到了床下。
第二天天亮后,木匠見畫師遲遲沒有起床,于是到屋里觀看。這一看把他嚇壞了,他看見畫師竟然上吊死了,于是急忙跑到廚房拿來刀去砍繩子,事后發(fā)現(xiàn)原來是虛驚一場,心里覺得非常慚愧。
這時畫師從床下鉆了出來,說:“你騙了我,我也騙了你。我們倆人的情分也一筆勾銷了。”
人與人之間,應(yīng)該坦誠一些,用真心去換真心,才能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欺騙別人是對別人人格的侮辱,一個不尊重別人的人,怎么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呢?在與人相處中,保持天然的本性才是一種無法比擬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