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附2 正統哲學的起源(2)
書名: 胡適的北大哲學課(卷四)作者名: 胡適本章字數: 4711字更新時間: 2016-11-02 21:32:51
蘇格拉底的厄運和詭辯論者的惡名可用以象征傳統情緒化了的信念和平常的實際知識間所存的顯著對比。比較的目的則在于說明:所謂科學的優(yōu)勢在于后者,而社會的尊崇和權威的優(yōu)勢,以及與生活所由而得其奧義者相接近的優(yōu)勢,則在前者。
在外形上,環(huán)境的特定而明確的知識只限于技術的和有限的范圍。它與工藝關系甚大,而工藝者的目的和價值究竟還是很小。工藝不過是末技,差不多可以說是一種賤業(yè)。誰會把造靴的技術和治國的技術等同起來?誰會把醫(yī)生醫(yī)治身體的技術和牧師醫(yī)治靈魂的技術等同起來?
十三、準確的判斷只能出自專業(yè)技術
柏拉圖在他的對話篇里常常這樣描寫這種對照。靴匠雖能判定靴的好壞,但穿靴是好是壞和什么時候好穿靴,這些比較更重大的問題他卻不能判定。醫(yī)生雖善于診斷健康,但是活著或死了是好是壞,他卻不曉得。技術者關于一部分技術問題雖屬內行,但關于真正重要的,如對價值的道德問題,他卻無法解決。
所以技術者的知識本來就較低,要受一種啟示人生極致和目的的較高的知識所支配,這樣技術的和機械的知識才得安于其所。并且在柏拉圖的著作里,我們也看見他用著適度的戲劇的筆致,在一些特定人物的沖突中,將傳統和純知的新要求的斗爭描寫得極其生動。保守論者對用抽象的法則,用科學去教授戰(zhàn)術非常驚異。人不獨要戰(zhàn)斗,而且要為祖國而戰(zhàn)斗。抽象的科學不能傳授愛和忠義,即從技術方面說,亦不能代替那些從忠于祖國的精神里體驗出來的種種戰(zhàn)斗方法。
十四、具有普世范圍的判斷往往難以作出
學習戰(zhàn)術的途徑在于與已經學得防衛(wèi)祖國的方法的人相處,吸取他的理想和習慣,簡言之,即實際熟悉希臘人對戰(zhàn)斗的傳統。比較敵國和本國的戰(zhàn)術以尋出抽象的法則,即是投奔敵人的傳統和神,也即是開始背叛祖國。
這樣生動獲得的見解足令我們領悟到實證的見解與傳統的見解在接觸時所引起的對立。后者不獨在社會的習慣和節(jié)操里根深蒂固,而且包藏著人生所追求的各種道德目標和所遵守的各種道德規(guī)律。所以它和生活本身是一樣地深奧,一樣地廣博,并且由于人們在實現其人性的社會生活的溫然可親的燦爛色彩而悸動。反之,實證的知識只是關系物理的功用,而欠缺由祖先的犧牲和時人的欽仰而神圣化了的教規(guī)的熱烈聯想。由于其性質有限而且具體,因而枯燥無味。
惟具有更銳敏、更活潑的精神的人,如柏拉圖本人,當時已不復能與那些保守的市民茍相附合而甘于因襲舊式的信念。實證的知識和批判的研究精神日形長進,舊式的信念遂日就崩潰。在確實、精細和可以證明這幾點,新知識都有長處。
十五、傳統的基礎經不起推敲
傳統目的和范圍方面雖屬高尚,而其基礎則甚薄弱。蘇格拉底曾說過,不起疑惑的生活不是人所應有的生活,因為人是合理的存在者,是要疑惑的。從而人必須尋究事物的理由,斷不能因習慣和政治的權威而只管承受。應該怎樣辦呢?發(fā)明一種研究和證明的方法,將傳統信念的本質放在一個不可動搖的基礎上,發(fā)明一種思考和知識的方法,純化傳統而無損于其道德的和社會的價值,進一步更由純化而增強其勢力和權威。
簡單地講,就是使從來靠習慣維系下來的東西不復依靠過去的習慣,而以實在和宇宙的形而上學為基礎,使它復興。形而上學是代替習慣而為更高尚的、道德的、社會的和價值的泉源和保證——這就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所發(fā)展的歐洲的古典哲學的主題,這是一種在中世紀歐洲基督教哲學重行論述和更新的哲學。
如果我沒有弄錯,直至最近還支配著歐洲的、系統的、建設的哲學任務和目的的全部傳統,都可說是由這種情勢發(fā)生的。如果我所述哲學的起源出自調和兩種絕異的精神的產物的嘗試哪一主要論點是正確的,那么,說明從來不屬于相反的和異端的范圍內的哲學特質的關鍵,已在我們掌握中了。
十六、推測哲學的源頭
第一、哲學不是從公正不倚的源頭發(fā)生,自始就定了它的任務。
它有它應當完成的使命,并且事前已對這個使命發(fā)誓過。它必定要從受到脅逼的過去的傳統信念里摘出道德的核心來。這樣做是非常好的;這種功夫是批判性的,并且是為了唯一的真正的保守主義——即保存和不拋棄人類所已取得的價值的真正的保守精神。
但它還要事先以合乎過去的信念的精神去提取道德的本質。與想象和社會的權威結合得太密,實無法動搖。在與既往的形式截然不同的形式里想念社會制度的內容是不可能的。哲學的任務是要在合理的基礎上辯護所繼承的信念和傳統習慣的精神。
但這樣產生的哲學,因為它的形式和方法太新,在一般雅典人都覺得它是過激,甚至視為危險。在刪除附贅和摒棄被一般市民視為與根本信念同是一物的諸因素這一意義里,它是過激。
但隔著歷史的遠景并對照著后來在各種社會環(huán)境里發(fā)展出來的各種思想的形態(tài)來看,就可以明白究竟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對希臘的傳統和習慣的意義怎樣深刻地考察過,所以他們的著述能和那些偉大的戲劇作家的著述一樣至今仍是研究希臘人生活的中心理想和抱負的學者的好伴侶。
沒有希臘宗教、希臘藝術和希臘的國民生活,他們的哲學是不能成立的,而那些哲學者所夸耀的那種科學的效果卻是皮相的、不足輕重的東西。哲學的這個辯護的精神,當十二世紀中世紀基督教欲謀自己的系統的合理表現而利用古典哲學,尤其是亞里士多德哲學,以詮證自己的義理時,更為顯著。
十九世紀初起德國的主要哲學體系,在黑格爾假借唯理的唯心論的名義以辯護當日為科學和民眾政治的新精神所威脅的學說和制度時亦有同樣的特征。結局就是那偉大的體系也不能超脫黨派的精神,而摻雜著先入的信念。他們既然同時主張完全的知性獨立和合理性,遂往往攙入一種不誠實的因素到哲學中去,而且在那些哲學的支持者方面這樁事情是出于無意的,其流毒尤甚。
十七、哲學注重理由,要求證明
從此就產生出哲學的第二個特質來。哲學辯護那些因情趣契合與社會尊崇而產生的事物目的,自然就重視理由和證明。但它所處理的材料欠缺內在的合理性,不能不靠邏輯的形式做掩飾。在處理事實問題可以運用更簡單、更粗略的論證方式,將事實當成問題而指證其論點——這是一切論證的根本方式。
但當不能靠習慣和社會的權威使人信受,更不能靠經驗的證明論人,要想令人悅服地把教義奉為真理時,除了擴張思索和證明的嚴肅的外觀,沒有別的方法。于是,抽象的定義和超科學的議論從此出現,使許多人厭棄哲學,但對其信奉者則仍為一種吸引力。
十八、邏輯形式讓哲學變成論辯修辭的技術
最壞的時候,是使哲學成為一種搬弄命辭的把戲、瑣細的邏輯和廣博周詳的論證的徒具外表的各種形式的玩弄。最好的時候,也不過成為為體系而體系的一種愛著,以及對正確性的一種自許。巴特勒大主教曾宣布過“蓋然”是生活的指針,卻絕少哲學者敢說哲學對無論什么東西,凡是蓋然的,都可以滿足的。
由傳統和欲望所形成的習慣曾自稱有究竟性和不變性,也曾自稱能規(guī)定行為的確定不移的法則。在歷史上哲學也早已自命能下同樣的決定,后來這種腔調便常附在古典哲學里面。古典哲學力說他們比各種科學都更為科學——哲學是必需的,因為一切特殊科學都不能達到究極的完全的真理。
像威廉·詹姆斯那樣,敢斷定“哲學是一種視力”,哲學的主要功能是將人心從偏執(zhí)和成見解脫出來并擴大他們,對世界的見識的國教叛徒卻極少。然而哲學大都是懷著更大野心的。如果率直地說,哲學不過只能提出假說,而且這些假說只有使人對他的生活有更銳敏的感悟才有價值,這好像是連哲學本身也否認了。
十九、生活共同體的共識演變成權威
第三、為欲望和想象所支配以及在集體的權威的影響下發(fā)展成權威的傳統的各種信念的體系是普遍的、概括的。
它布滿在團體生活里面。它的壓力是不息的,它的影響是無窮的。所以與它敵對的原理和反省的思維當然也要求同樣的普遍性和概括性。它從形而上學來看,是普遍而久遠,正如傳統從社會來看一樣。哲學既要達到圓滿的體系和必然的正確性,又要達到這種普遍性,只有一個方法。
一切古典派哲學在兩個存在的世界中間劃了一個固定的和根本的區(qū)別。一個相當于普通傳統的宗教的超自然世界,而由形而上學描畫成為至高終極的實在世界。因為集體生活的一切重要行為法則和真理的根原與認許,是出自優(yōu)異的不可究詰的宗教的信念,于是哲學的絕對無上的實在亦對經驗的事實給以真理的唯一的保障,對適當的社會制度和個人行為給以唯一合理的指針。
與這個須經哲學的系統修煉才能了悟的、絕對的、本體的、實在相對峙的,是日常閱歷的普通的、經驗的、相對實在的、現象的世界。人間的實際事務和實用都與這個世界相關聯。事實的,實證的科學所指的世界也是這個沒完全實現就滅亡的世界。
二十、哲學不能證明終極實在
我想這就是影響、關系哲學性質的古代概念最深的一個特質。哲學妄自以為論證超越的、絕對的或更深奧的、實在的存在和啟示這個究極的、至上的、實在的性質和特色為己任。所以它主張它有一個比實證的科學和日常實際經驗所用的更為高尚的認識的官能,并主張這個官能獨具優(yōu)異的尊嚴和特殊的重要性。如果哲學是引導人到日常生活和特殊科學所啟示的“實在”以外的“實在”的證明和直覺去的,那么這個主張是無可否認的。
自然,這個主張時時為許多哲學家所否認。但這些否認大都是屬于不可知論的和懷疑論的。他們斷定絕對的和究極的實在是超乎人智的,卻沒有勇氣去否認這樣的“實在”。如果在人類智力范圍以內,就是哲學認識的適當對象。
關于哲學的真正任務的另一概念到了晚近方始發(fā)現。我這個講演就是要把哲學的這個新概念和古代的概念的主要差別,略略提示出來。在這一點,這個古代的概念當然只能夠概括而粗略地說及。
在以前所述,哲學的起源是出自權威的傳統的背景,而這種傳統原是受制于在愛憎和感情的興奮滿足的影響下活動著人的想象作用,那個說明里面,這個概念的意義已經包含在內。老實講,關于以系統的方法去研究絕對的實在的哲學起源的這個說明,似乎是出于惡意。我以為這個從發(fā)生方面進逼的方法,對推翻這種哲學理論,比其他任何邏輯的駁斥,都更有效。
二十一、傳統哲學起源于社會情緒
如果這個講演,能提出一個合理假說,把哲學的源頭確認為社會情緒而不是理智的材料,大家對傳統哲學就能擁有一個新態(tài)度,大家也就會從一個新角度,用新眼光看待傳統哲學。當然也就會產生一些新問題,提出一些新的解決辦法和解決問題的新標準。
如果誰能夠虛心去研究哲學史,不把它當做一個孤立的事物而把它當做文明和文化史的一章去研究,如果誰能夠將哲學的故事和人類學、原始生活、宗教史、文學、社會制度的研究結合起來,那么誰就對今天講話的價值必定能夠下一個獨立的判斷。以這個方法去考察,哲學史就會加上一個新意義。
從似是而非科學的見地失去的,可以再從人文的見地收回。撇開關于實在的性質的爭論,可以看見關于社會的目的和抱負的人類的種種沖突。撇開企圖超越經驗的妄想,可以追尋人類為著他們怎樣努力去整理最關切的經驗以內的事物。我們毋須徒費非人格的純冥想的努力,做一個遠隔的旁觀者,去懸揣絕對的物體本身的性質,我們已看到一批思慮深遠的人們討論人類生活的理想和人類理知的活動所應指向的目標的一幅圖象。
二十二、哲學的將來任務
對過去的哲學抱有這種見解的人,必然對未來哲學的范圍和目的獲得一個十分明確的概念。他必定知道哲學一直以來不知不覺地干了些什么,或隱蔽地干了些什么,以后必須對此公開認真地探究。如果我們承認,哲學從表面上看,一直以來都在研究終極實在,骨子里卻想保存社會傳統的精華;如果我們承認,哲學源自社會目的沖突、世襲制度與同時代勢不兩立的斗爭,那么我們就明白,將來哲學的任務在于,闡明人們關于他們自己時代的社會道德斗爭的各種見解。
它的目的是,成為處置這些斗爭的一個機關。當把它安置在尊榮地位時,或許是荒謬的,但當它與社會信念和社會理想的斗爭結合起來,意義就非常重大。哲學如果放棄研究終級的絕對實在,那么,它將啟發(fā)人類的道德判斷力,使人類獲得更加條理,更加明智的幸福。